論《金剛經》的中道思想

論《金剛經》的中道思想

08(2)班:道成

2010年4月1日------2010年5月31日

(共4頁,字數:約3,700字)

序言

如今這個時代,雖然眾生普遍對權力、名聞利養等看得很重。然而,即使轉輪聖王擁有很大權力,能讓法界眾生俯首稱臣,卻依然不能戰勝自己,何況無始以來積累了無窮煩惱習氣、我執我慢的芸芸眾生?所以依靠《金剛經》的中道進行修行,無疑可以幫助我們對治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較快地證入空性,解脫煩惱和輪迴,自利利他。

《金剛經》是般若體系的重要經典,處處體現著中道------般若正觀的思想。觀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離一切相,即為般若正觀。《金剛經》揭示了佛菩薩的修行方法:以無我對治我執我慢,以無相對治執著四相,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但佛又擔心眾生執著於空而落入頑空,於是處處強調中道,並通過著名的三句式:「所謂------即非------是名------」表達般若正觀的思想。

《金剛經》還告訴我們,並非依靠文字和分別,就能證入「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的實相境界,因為修行是向自己的心性深處開刀,必須戰勝自我心性的弱點,除此找不到其它任何方便。

正論

一、緣起性空思想

《金剛經》中,佛陀以「所謂------即非------是名------」的三句式,強調中道------般若正觀的修行,這種三句式,貫穿於整部經。例如:

    第十分:莊嚴國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第十三分: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十四分: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如來說

    非忍辱波羅蜜。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第十七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第十八分: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第二十分: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二十一分: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二十三分: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五分: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第三十一分: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那麼,代表中道正觀思想的三句式究竟蘊含著什麼深意呢?要深刻理解這種三句式的內涵,首先要了解般若經教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佛法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緣起的,同時又具自性空的特點。

《雜阿含經》云: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

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

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教的緣起思想體現了諸法依靠因緣和合而生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小到微塵、大到宇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假象。諸法緣起,說明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在般若經教中稱為「緣起性空」,它是相對自性有而言。聲聞乘的說一切有部主張自性有。如《大毗婆沙論》卷9云:

    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

實見故。……諸法實體恆無轉變,非因果故。

    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集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

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

約依作用,說有說無。

說一切有部認為世間諸法具有恆常不變的特性,從而提出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自性有思想。若依般若智觀察緣起現象,一切法均無恆常不變的特性。《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和卷四二二云:

色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受想行識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乃至意觸因緣生受,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以是因緣故,諸法和合生,無自性。

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諸法都無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

諸法緣起,故無自性,通過緣起性空觀察一切法,非常非滅。《大智度論》卷三十一云:

    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

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自性本有,不待因緣而存在,若依因緣和合而存在,必然沒有自性。

二、中道正觀

 《金剛經》中,「所謂世界」,是說緣起的世界;「即非世界」,是說世界的無自性空;「是名世界」,是說世界雖無自性空,但假相依然存在。

世間萬法皆緣起而性空,緣起與自性對立。所謂「空」,並非否定一切的「斷滅空」,並不否定緣起的假相,而是要空掉執著。只有了知緣起性空之真理,才能幫助我們建立起中道------般若正觀的思想體系。《中論》云: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則為諸法,無因亦無緣;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

    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這裡,通過緣起法體現了中道正觀。因為無自性,唯有假名,所以是空。因為空,所以無自性,只是假名的緣起。從緣起假有、無自性空中,就可建立中道正觀。

《大智度論》卷九十一云:

    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為著有眾生故說空,為取著空

眾生故說是有,有無中二處下染。

依緣起的中道正觀,就能遠離二邊:照見萬法皆空,同時又可避免落入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邊見戲論。說空是為了消除有見,說有是為了對治空見,遠離空有二邊之見,方能妙契中道實相。

三、中道之應用------不住

《金剛經》共三十二分,其中多顯人空、法空,而不住有。唯第二十七分,顯空空,而不住空。人法空三空空已,翻成空有不礙之中道,而亦不住。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但亦不離此岸、彼岸、中流,常度眾生。第十分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通前徹後,是全經的綱領。

人的心性非常微細,在我執、我慢基礎上所作的一切善法,其實都是有所求、有所得、有所住的,都是染污的。如《般若經》中有關「我」,就有十六種異名。

般若實相,即一切法畢竟空故,世出世法無不依緣而生。眾生有迷悟、有凡夫有聖人、有究竟不究竟,皆因對實相的迷悟程度不同。

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報,不能得解脫,不能積集為成佛的資糧。即使菩薩,若執著四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薩。不管求的是名利、快樂、平靜,還是利他,只要有所執著,一切都是煩惱痛苦的根本!如果度眾生,乃至成佛也著了相,必將成為煩惱痛苦的根源。

《金剛經》告訴我們:度生時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能廣度無量眾生,成就無限布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身相,就能成就勝義發心;不住色身相,才能見如來真身;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無量福德。

依《金剛經》的中道正觀修行,才能做到不執著、不住,認識到世間的緣起、無自性、空、幻化有。「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執著於我相、法相,才能真正體悟萬法緣起的實相,了知眾生的種種苦,真正發起慈悲之心。因為我們對諸法有了如實的觀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

通過般若正觀,才能證真見道、了脫生死,普度眾生。眾生因不見性空實相,依緣起因果而成雜染之流轉。要解脫生死,必由空、無我慧為方便。從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離煩惱、得解脫。

同時,般若的妙用,不僅為個人的生死解脫,也在於利他的菩薩行。所以,菩薩依般若通達空性,以空慧得解脫,以大悲為本、無所得為方便,策導萬行,以入智海,普度眾生。

結論

以上即為《金剛經》的般若正觀,它蘊涵著諸多深意:1名與實不能混同:名為顯實,得實當忘名。若執著名,則會障礙對實的體悟。2緣起假有與自性空不違: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假有,但又是自性空。3第一義諦不離世俗諦:第一義諦超越了凡夫的經驗和思維,是聖賢和智者的境界。雖然凡夫對有空的認識,只局限於世俗諦。但唯有正確認識世俗諦,才能契入第一義諦。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故絕不能只在文字上鑽研、頭腦中思考,必須用心去體驗!生活中遇緣對境的當下,能看到一切法的本質,反觀我執和因我執而起的煩惱。用隨緣的態度,完全面對和接納一切順境、逆境,即可得大自正:「雲在青天水在瓶」。

認識緣起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又假有,這就是中道正觀。《金剛經》的三句式告訴我們:對待一切,乃至無比殊勝的般若經教,都應作如是觀修。所以,以不住相的平靜之心修行,才能消除心靈上的負擔,減少妄念,解脫煩惱痛苦,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

參考資料:

濟群法師:《金剛經的智慧》、《金剛經的現代意義》;

無著、世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鳩摩羅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智者大師:《金剛般若經疏》;

慧能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

印順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太虛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

《大智度論》、《中論》、《肈論》;

沈家楨居士:《金剛經的研究》;

慈舟法師:《金剛經中道了義疏》;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界文法師:《金剛經課件》。         (完)  


推薦閱讀:

試解《金剛經》(上)
非常金剛經 作者:海雲繼夢
金剛經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講師: 林老師 記錄: 競予
64 《在電腦上讀金剛經》(顧偉康)
金剛經詳解二十三

TAG:思想 | 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