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紅樓夢》人物探佚研究中,關於賈府四艷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應嘆息」),由於前文都有比較多的劇情,加上判詞、仙曲以及批語暗示,特別是後續的四十回,也有類似原著情節的影子,這樣以來,人物的結局就多多少少有接近或者關聯的猜想或者推斷,這裡賈家四春角色的設置和作者的構思創意。 今天先談談迎春,至於迎春出身,由於抄本是經過無數次傳抄,在其生母方面產生了很奇妙的分歧,這裡不做討論,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過程,通過「累金鳳事件」,淋漓盡致揭示了她膽怯懦弱的性格,為其悲劇人生埋下伏筆,小說恰恰是寫到這個人物命運結局時,噶然而止於第八十回,因此即便沒有改造敷衍的後四十回,通過小說的伏線,基本定位其死於孫紹祖的虐待了。 作者為何要設置孫紹祖虐殺迎春的構思,作為攜帶歷史密碼的《石頭記》,作者的用意就是在於悼明罵清,控訴流寇,這個孫紹祖既不是流寇逆賊,也不是滿清陣營的角色,為何要設計的得如此心狠手辣?這是要傳遞給後世人怎樣的信息呢? 原來迎春的判詞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由於作品一喉二歌設計,絕大多數的讀者或者研究者,只表面意思看去,「子系」就是一個「孫」字分解,又應對小說前八十回已經揭示的孫紹祖,就失去了思考與挖掘,其實這裡,「子系」當做「孫」字理解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我們忽略了整個句子布局,整句是針對迎春的夫君紹祖而言,用一喉二歌理解,整句的總主語是「紹祖」,所以也可以理解為「紹祖子系中山狼。。。」 紹祖是誰?如果我們都是生活在明末清初,那麼大家一下就知道,大名鼎鼎的鄭芝龍父親就是紹祖,這「中山狼」不是別人,正是辱罵鄭芝龍完全架空第二個南明政權隆武,朱聿鍵在福建稱帝以後,鄭芝龍恣肆擺布,在鄭芝龍的思維里,在其控制下的皇帝,給了他一種荒唐的思維,皇帝也就是那麼一回事,所以誰做都無關緊要,清人還未逼近,就選擇歸降。《石頭記》設置迎春這個人物,原來是作者悼念那個任人擺布終為能成氣候的皇權的。當然並不是說,作者用迎春就對應了朱聿鍵,迎春的的生平,只是一個人物命運的始終,而不是朱聿鍵的個人傳記。 在所有的十二釵人物中,除了秦可卿在第十三回處就結束了生命,賈迎春是餘下人物最接近死亡處才失去文本。事實上,經過敷衍的改造的後四十回,也隱約設計了接近真實結果的情節。所有這個人物的認知,除了沒有考慮作品的載史功能,基本符合讀者的預期。 當然,很流行的索隱,根據一個「孫」字,理解孫紹祖映射反水的孫可望,看去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看過吳本後文,略做修正也就能夠接受隆武政權悲劇的立意了。 附錄:【朱聿鍵】朱聿鍵(1602年-1646年),字長壽,南明第二位君主,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祖父是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崇禎帝在北京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同年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權。次年弘光帝被清軍俘獲亦死,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後世稱之為隆武帝,也稱唐王,並於同年開鑄隆武通寶錢,1646年,清軍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絕食而亡,享年44歲。隆武帝是南明政權中的一位較有作為的帝王,只可惜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改變整個局勢。永曆帝即位後初上尊號思文皇帝,永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謚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鄭芝龍】鄭芝龍小名一官,父鄭紹祖。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石井一個小官吏家庭,石井為閩南漁村,鄭一官「少落魄」,從小習海事, 「性情逸盪,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跅弛放縱,漸流蕩逸,失父愛。鄭芝龍在17世紀中國明朝海禁與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於1633年在泉州金門島的料羅灣海戰中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 ,在鄭和船隊退出南中國海200年後,重奪了海上主導權,是大航海時代東亞海域舉足輕重的人物。弘光元年(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候,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一時間權頃朝野,短短的幾個月時光是鄭芝龍政治生涯的頂峰。雖然有理想的唐王想打回自己的老家北京,但他這位不太有理想的部下並不打算北伐,鄭芝龍認為:「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換個主子嗎?」這為後來他投降清朝埋下伏筆。鄭芝龍於1646年降清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11月24日被殺。【孫可望】孫可望(?—1660年),原名孫可旺,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大西政權主要將領、南明永曆時期權臣,陝西延長縣(或作米脂縣)人。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張獻忠在陝北起義,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義軍,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改姓張。成年後,勇敢、狡奸,每遇敵,他率部下沉著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牆」。因為他識字,又機靈,很受張獻忠器重,為張獻忠四個養子中之長子。公元1644年八月(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群將之首,以平東將軍,另加監軍,節制文武。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余部南下攻佔雲貴一帶,堅持抗清。後改投永曆政權,以武力挾制永曆朝廷。孫可望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並與大將李定國不合,導致內訌。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隸屬漢軍正白旗。公元1660年(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病死(一說狩獵時為清軍射殺)。(以上「附錄」內容均來自「百度百科」,資料慎用)
推薦閱讀:
※女人該不該剃體毛?英美最近風向突變,背後故事不簡單!
※拆穿男人說「我很忙」背後的秘密
※宗薩仁波切 | 一個現象背後真正的本質是空性
※每一個訴苦的女人背後,都有一個委屈的男人
※男女行為背後的那些關係
TAG:命運 | 秘密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