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論平墳運動
.banner{background:url(http://y0.ifengimg.com/fcd3632710103e03/2012/1127/rdn_50b4d19b97e8f.jpg) no-repeat center center; height:254px;}.banner_bg{ background:url(http://y1.ifengimg.com/38716b164e0f5e63/2012/1116/banner_bg.gif) repeat-x; height:254px;} 講師觀點 多方視角 輿論聲音 往期觀點 本期內容
背景:3個月平了200萬墳頭
河南周口市開展大規模「平墳運動」
今年河南周口市開展了大規模平墳復耕和殯葬改革,稱已「平遷200多萬墳墓,複種耕地近3萬畝」。當地政府在官網上宣稱:「對還沒有平、遷的墳頭,堅決平、遷到位,不留死角」、「要一戰到底」。這場「平墳運動」自實施伊始就遭到民眾不同程度的抵制,平墳過程中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強制平遷村民墳墓,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多家媒體對此發表評論。
《殯葬管理條例》修改:民政部門將不得強制平墳
11月16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第628號令,國務院令要求將《殯葬管理條例》第二十條修改為:「將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此前,這一條例為:「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但這一相對激烈的方式與中國傳統的「入土為安」殯葬觀念和習俗相違背,近年來,民政部門強制平墳屢屢引發公眾反對。新規定刪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部分,意味著違規土葬、亂建墳墓將不再允許民政部門強制平毀。
周口市民政局:上級肯定,成效顯著,繼續推動
河南省周口市民政局負責人25日表示,11月23日下午,該市召開會議傳達上級指示,上級對周口平墳復耕作出肯定評價,稱「成效顯著」,要求在外界輿論壓力下進一步推動。這一表態,再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質疑。耕地保護與信仰傳承的矛盾,是否真到了需要作出抉擇的一步呢?
本期講師:傅佩榮
傅佩榮,祖籍上海。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宗教哲學。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
傅佩榮:「祖先崇拜」很珍貴,「平墳運動」應慎重。
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百姓祭祖先
中國自古就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老百姓祭祖先的傳統。祭祀是人面對生命一種最根本的態度。人類自古以來都有喪葬的儀式,祭祀的儀式,每個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來紀念祖先。而將來自己也會被子孫紀念,那麼人才會覺得活在世界上,面對各種變化、各種危機挑戰,不必再過度的害怕。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上的需求,這種需求形成一種制度以後很值得珍惜。
有這種傳統之後,人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對於人間許多得失成敗不會太過於計較,如果完全沒有這種對祖先的一種懷念,那麼人難免就只爭朝夕,今天就非爭個你死我活,完全不願意吃虧,每個人都計較當下的成果。這樣一來,這個世界就很可怕了。一旦有祖先崇拜,大家都會想的比較遠,想要光宗耀祖,想要顧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在易經的《易傳》裡面就已經出現了。中國人報本反始的思想,即是祖先的傳統,是非常好的傳統。
喪禮和祭祀使民風趨於純樸,國家應予重視
《論語?堯曰》中記錄了一段孔子的教誨,有如古人生活的重要守則,是所有從政的學生都應該熟讀的。其中清楚指出:國家所應重視的是「民、食、喪、祭」。這四件事中,「民、食」涉及「人之生」;「喪、祭」涉及「人之死」。若是不能妥善安排喪與祭,則民與食在面對必然的死亡終局時,只能陷於無意義的困境中。反之,喪與祭將使百姓嚮往某種永恆的生命,因而更有勇氣與意願去承擔現世的責任。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為喪禮,追遠為祭祀,其效應是使民風趨於淳厚。
「祖先崇拜」對現代人仍有道德約束力
中國沒有明顯的國家宗教。以前人說儒家是國家的宗教,那只是士大夫階層,是官方的一種信仰結構。一般老百姓不是信佛教,就是信道教,但在這背後還是以一種祖先崇拜作為信仰的基礎。今天雖然是多元化的社會,在信仰上自由開放,但是對所有中國人來說,最大的公約數仍是祖先崇拜。所以在詩經裡面就有這樣的話「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說的就是早點起來,晚一點睡覺,勤奮一些,不要讓祖先丟臉。所以大家想到祖先,就覺得我應該謹慎一點,至少祖先對我有很大的期望,希望我做好事,對社會有貢獻,這是中國很好的傳統。
「平墳」前應該先權衡利弊
過去幾十年有很多無神論的思想,如果再把祖先崇拜去掉,那不得了。對於很多人而言,既然找不到祖墳了,也就失去了祖先這一層面的約束,於是就肆無忌憚了。現在人還有一點約束是看在子孫的面子上,總不能讓子孫為難,這是中國古代的教訓。如孟子說的,周幽王、周厲王,被稱作「厲」、被稱作「幽」多難聽,之後子孫再如何孝順也不能改變祖先被稱作「幽」跟「厲」。所以為了子孫的面子,也要做做好人,更何況是為了祖先的面子呢?中國人就是上有祖先,下有子孫,於是能在現實社會的架構中形成一種規範,彼此之間互相忍讓,相忍為國,這都是很好的傳統。所以平墳運動在這些方面應該慎重考慮。
「平墳運動」不是不能做,但是在做任何改變的時候,都要考慮到利益夠不夠,害處大不大。我們說制度上的改變,如果利益不是遠遠大於它的害處的話,千萬不要改,制度是有其傳統慢慢演變的。如果真要平墳,第一應該宣導讓百姓知道中國土地不見得夠了,至少在這個地區發展有限;第二,很多墳事實上已經沒有人照顧了,沒有人認了,這種墳慢慢就荒廢了。所以這時候就要區分,還有子孫可以找到的墳和完全找不到子孫的墳要區別對待。除此之外,選擇適當的地方作為新的公墓區,要做完善的規劃,這其中的溝通非常重要。
一老黨員帶頭平墳 墓碑砸死親人
70歲的張方是扶溝縣河套村的老黨員。10月,村裡大喇叭廣播,縣裡要村民平祖墳,不能留墳頭。村委會幹部說,縣裡給三天期限平墳,10月15日到17日。平不掉,要罰100元。10月15日下午,張方的三兒子張富春帶著人把墳地平了。後來,村小組長張秀峰找到張方說,上面要求墓碑也得挖掉。要把墓碑底座刨開,在墓碑前挖個坑,把墓碑推到坑裡,填埋平整,不能妨礙他人種地。張方心裡雖然反對,但還是在村裡帶頭挖墓碑。就在挖墓碑的過程中,悲劇發生了。墓碑突然倒下,導致了張方的兒媳和妹夫死亡。
多方視角:「死人與活人爭地」是一個偽命題
翟春陽(青年時報首席評論員):「平墳運動」對耕地保護作用不大
周口為「平墳運動」喊出的口號,是「平墳復耕」,包含著「保護耕地」的偉大目的。但誠如識者所言,周口通過「平墳運動」增加的3萬畝土地,「區區3萬畝,僅為目前周口全市1281.15萬畝耕地面積之0.2%,有何經濟意義?即便有一丁點經濟意義,如何抵消此舉所造成的廣泛而深遠的文化、社會乃至政治損失?」再者,「復耕」的目的是多打糧食,但當下要「多打糧食」,首先糧價要上去,讓農民能從種糧中獲益,這樣才能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激發農民積極性才是關鍵。
「死人與活人爭地」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一個人的墳墓並不是永久存在的。宋代詞人賀鑄有詞:「城下路,凄風露,今人犁田古人墓。」「今人犁田古人墓」,正說明所有的墳墓最終仍要成為「犁田」,何用你動用推土機、拆遷隊?而且如果我們承認所有的土地都是祖先留下的遺產,作為遺產繼承者竟然容不下死者占居三尺之地,那我們屬於怎樣的「子孫」?誠如識者所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平墳是一種惡毒的人格侮辱,即使在當代,平墳的文化蘊義也無大變」。
秦前紅(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政府須考慮負面影響更小的方案
行政法學中有一「帝王條款」叫做比例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做出具體行政時應當具備正當的目的,使用溫和的手段,且手段與目的之間相匹配。這就要求政府在做出任何一個舉措之時都必須去考慮是否有其他負面影響更小的備選方案。試問,倘若為了耕地就推倒墳地,用一個簡單的經濟動機作為平墳遷轉大動干戈的充分理由的話,是不是今天我們還可以為了追求生活水平就效法古人將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遺棄山林任其自生自滅呢?耕地固然價若黃金,但是用怎樣的手段去更好的實現保護的目的才是值得深思的關鍵問題。相較於平墳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嚴格土地審批制度或者開發利用農村閑置耕地或許都更為和平順當,政府行為卻棄易從難,為了追求紙面上動聽的數字而自陷於巨大的是非漩渦之中,實在殊為不智。
往期觀點
·政府應該退出市場
·中國超美國:扯淡
·樓市分化時代到來
·私有制最有效率
結 語或許很難說中國人有過什麼特定的信仰,中國的神仙體系一向混亂龐雜,儒釋道總是相互交織。但誠如傅佩榮先生所言,在信仰層面,「祖先崇拜」仍是今天中國人最大的交集。「不讓祖先丟臉」——這一份樸素的信仰,或多或少地,讓一部分中國人在苦澀的生活中仍堅守著原則和道德的底線。因此,有涉於此的行政行為,顯然應該進行更為審慎的事前評估。《孫子兵法》有云:「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難道微不足道的復耕土地,真能重過傳承已久的民間信仰嗎?
推薦閱讀:
※電磁產生原理(電荷運動)—賽舸電子
※哪些運動可以保證運動後持續燃燒脂肪?
※運動的生命更健康
※奇蹟,從我有勇氣去做開始
※有這8套動作,走到哪裡都是健身房
TAG: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