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攝影技巧

        攝影知識

  給攝影初學者的幾點建議

  一、保持相機的穩定

  剛學拍攝的影友常會遇到所拍圖片模糊的問題,這是由相機的晃動引起的,所以在拍攝中要避免相機晃動。一般左手持機,將肘抵住胸部,或者是讓身體靠著一個穩定的物體。使用長焦鏡頭,一定加用三腳架。按動快門的手法要穩定輕柔,整個人要放鬆,調整好呼吸後,屏息凝氣進行拍攝。低視點拍攝時可採用坐姿或單膝跪姿持機,以增強穩定性。

  二、使太陽在你的身後

  攝影是光與影的完美結合,在拍攝時需要有足夠的光線照射到被攝主體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太陽處於你的身後,並有一定的偏移。光線可以照亮被攝主體,使它的色彩和陰影變亮,輕微的偏移則可以產生一些陰影來顯示出物體的質地和立體感。但應注意,取景時一般不要讓自己的影子進入畫面。

  三、拍攝樣式的選定

  相機不同的舉握方式(豎拍或橫拍),拍攝出來的圖像效果也不相同。豎著拍攝的照片可以強調被攝主體的高度(比如拍攝森林),而橫拍則可以強調被攝主體的寬度(比如拍攝連綿的山脈)。

  四、變換拍攝風格

  應該在拍攝中不斷嘗試新的拍攝方法或情調,否則看多了就會給人一種一成不變的感覺。個人拍攝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可以走到哪拍到哪,只要覺得畫面富有情趣或是很有意義,你就可以隨意發揮。比如說可以拍攝一些人物特寫鏡頭、全景圖像、不同氣候中的同一場景等等。

  五、縮小拍攝距離

  有時候,並非要把整個人或物全部拍攝下來,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反而會更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只需要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效果。

  六、增強景深的視覺效果

  景深對於拍攝非常重要,每個攝影者都不希望自己拍攝的照片沒有立體感,看起來就像是個平面。所以在拍攝中,就要適當的增加一些用於顯示相對性的物體增加景深。比如要拍遠處的山脈,可在畫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一棵樹。用廣角鏡頭可以誇大被攝體正常的空間和縱深感的透視關係。

  七、正確的構圖

  攝影構圖中突出主體最簡單的方法,是將主體居於畫面的中心。由於被攝物體處於畫面的中心部位,整個照片具有一種特殊的穩定性。但總是將被攝物體置於中間會讓人覺得厭煩。一幅好的照片通常構圖非常恰當,攝影中較常見的就是黃金分割構圖,即畫面被均分為三個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後將被攝物體置於等分線上或是交匯處。所以不妨用用黃金分割來構圖,使拍攝多樣性。

  八、捕捉細節

  使用廣角鏡頭可以拍攝較大的場景,但是這樣的拍攝會讓你丟掉很多細節,特別是有意義的細節。所以有時候應該使用變焦鏡頭,使畫面變小,能捕捉到有趣的小畫面。

  九、預先調焦拍攝人物

  在拍攝人物時,可守株待兔,在確定拍攝位置和角度後,預先調節曝光量及焦距。力爭在短時間內拍攝完畢,減少被攝者的緊張情緒,得到表情自然的照片。在多變的天氣,光線也是變化的,因而有必要多拍些,以便有足夠的影像供最後選擇。

  數碼相機的曝光模式

  由於照相機的種類及檔次不一樣,其照相機設置的曝光模式也就不一樣。首先要對照你的照相機進行了解,看有那幾種曝光模式。

  一般的照相機設置的暴光模式有;(1)自動模式(傻瓜);(2)多變化程序模式(人像、風光、近攝、體育連拍、夜景等模式);(3)P:自動多重程式;(4)A:光圈優先;(5)S:快門優先;(6)手動暴光。

  (一)自動模式(AUTO):這是供一般拍攝目的使用之最簡單的曝光模式,又稱「傻瓜」,相機會因應主體的光度自動選擇快門及光圈,當光線弱時,可自行亮起閃光燈,可以讓你自由自在的拍攝,你只用集中精力取景及按動快門就是了。可能是為初學者設置的。

  (二)多變化程序:

  (1)人像模式:利用這一模式拍攝人像,它能營造出模糊的背景,以突出人物這個主題。(建議用鏡頭的長焦端)

  (2)風景模式:利用此模式拍攝遠處的風景,相機會自動調節較小的光圈,使整個風景畫面均能清晰對焦:

  (3)近攝模式:利用這一模式去拍攝近攝照片,例如花卉或昆蟲,其照片會表現出藝術感極重的模糊背景。

  (4)體育連拍模式:利用這一模式去拍攝體育運動的照片,它會利用高速的快門去凝固快速移動主體的動態,創造出精彩的動態照片。這一模式也提供連續拍攝。

  (5)夜景模式:利用這一模式拍攝以黃昏或夜晚為背景的主體,這種模式會捕捉場景中的所有光線,包括有閃光燈照明的前景主體,以及背景。取消閃光燈也可以捕捉到看來十分自然的夜景或晨昏景緻。

  (三)自動多重程式(P):這一模式相機會自動控制快門與光圈。但是你也可以做出一些設定。例如彈性程式及曝光補償。

  (四)快門優先自動(S):您設定所需要的快門速度,相機會自己選擇正確的光圈.你可以利用高速凝固移動的主體的動作,或者利用較慢的快門速度使主體朦朧.

  (五)光圈優先自動(A):您設定需要的光圈,相機會自己選擇正確的快門速度,這樣您可以利用光圈的大小來調節您需要的景深範圍,或者選擇前景或背景模糊。

  (六)手動曝光模式(M):其快門及光圈均以手動設定,適合用於當其他曝光模式難以獲得所需要的效果時使用,此模式也可作長時間曝光(有的相機不一定設定)。

  不要迷信DC的自動模式

  首先,和傳統相機另一個最大的差別是DC有一個白平衡。這有點類似於傳統攝影中的色溫,也正是由於初學者沒有重視這白平衡,所以才會生產偏色。DC一般都提供有自動、室內、室外、手動四種模式,初學者都信賴AUTO,可往往拍出的圖片偏了某一顏色,只要我們細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當我們剛拍攝到某一實物,該實物一般偏重某一顏色,假如藍色,這時DC的白平衡會自動偏向於藍色,再拍攝其它實物時自然也是會偏色的了。這點雖然在LCD中會體現出來,但初學者一般都沒發覺。同時,有些模式也不盡完善,如:SONY的DC在室內模式下都有"藍色綜合症"現狀,因此我們還是儘可能使用手動白平衡為好。而且,還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變化,一發現該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對白色的實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數碼相機也具備了自動包圍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記錄準確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門的控制。建議若有手動的也應使用手動模式,因為自動模式下通常拍出來的圖片暗淡,特別是窗內,噪點也多。因為在室內拍攝時,DC一般會自動提升ISO值,如:SONYDSC-F505V在室內一般達282左右,而感光度與影像質量成反比關係,即選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質量越差。這和傳統感光材料的特性類似,只是在數碼相機上這種特性表現更為明顯。所以在用數碼相機拍攝時,若想獲得好的成像質量應儘可能地選擇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數碼相機的廣角一般較大,達F2.0左右。在自動模式下,相機的程序也傾向於使用較大的光圈以縮短快門時間,防止震動。但攝影常識告訴我們,照相機鏡頭的收縮一般從最大光圈收縮兩級左右拍攝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SONYDSC-S75在拍一些手機按鍵時,只有中間部份清晰細膩,周邊的都帶輕微的模糊。因此,我們最好使用光圈先決或全手動模式,使用較小的光圈以擴大景深。如果相機沒有光圈優先功能,可以試著盡量提高環境亮度,讓相機自動選擇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閃光燈,圖像質量也能有所改善。

  5、正確用光、與光線對話

  光是攝影的靈魂。因此我們要留心光線的變化,不僅是光的強度,還有光的方向,用心與光線對話。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紅色,象徵著浪漫;陰暗的天空呈現出灰色的冷色調,象徵著憂鬱;樹蔭中撤下一束陽光,透射出歡樂、愉悅的情緒……。

  分辨光的強度

  硬調光通常是由單一光源發出的,比如:太陽、聚光燈、閃光燈或單只燈泡。在這種照明下,被攝體反差較大,細節和質地被突出。你可以運用這種光線獲得紀實效果。

  與此相反,漫射光線產生的光質較軟。室內間接的照明,戶外的樹陰和陰天時都屬於這種情況。在這種光線條件下拍攝肖像和靜謐的戶外風景都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講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攝體的質感會相應地被強化或削弱,被攝體的形狀就會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調是愉快的還是憂鬱的,也會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從相機上方或後方(通常稱之為正面光)投射過來的光線會降低被攝體的層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於營造高光和陰影。較好的選擇是讓光源偏於一側,同被攝體成大約45°角的側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現被攝體的形狀和細節。

  當光線從被攝體身後射來,正對著相機時就會產生逆光。拍攝對象在逆光中顯得富於戲劇性。在拍攝肖像時,逆光在人物的頭髮邊際產生漂亮的輪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產生剪影的效果。

  夜景拍攝技巧

  1、夜景人像攝影

  夜景人像的拍攝屬於難度比較大的一種,因為需要考慮到前景背景的曝光正常,又要考慮到如何才能讓前景人物的影響清晰地留影。的確,這是多數遊客在遊覽夜景的時候遇到的難題之一。尤其是在使用相機的自動檔拍攝的時候,拍攝時打開了閃光燈,使離相機較近的人物得到了正確的曝光,但是由於相機閃光燈範圍有限加上曝光時間短,使得本來肉眼看來絢麗無比的夜景在相機中顯得黑糊糊的一片。這是因為遠處的夜景在拍攝的時候需要長時間的曝光才能在相片上留下正常的曝光效果,而近處的人物因為閃光燈的照射只需要很短的曝光時間就可以了。所以在拍攝的時候最好使用相機的手動檔,將快門調慢,同時強制打開閃光燈拍攝。在閃光燈閃過後建議人物維持原來的姿勢直到曝光結束,這樣就會拍出人物和背景夜景曝光都很正常的照片了。不過夜景人像拍攝並不是手動相機的專利,有些高級一點的自動傻瓜數碼相機擁有夜景人像這個拍攝模式,也是使用慢快門、強制閃光這個原理來設置的。

  在拍攝的時候需要使用三腳架固定相機,因為在對背景進行長時間曝光時需要保持相機的靜止不動,這時三腳架就成為必需品了。

  拍攝前,要先向被攝者交待清楚,閃光燈一亮,並不意味著拍攝完畢,必須維持原先的姿勢和位置不動,直到被告知可以改變或離開。閃光燈閃亮對,對簾幕快門而言,是前簾到達片窗一端,接通電源的標誌,但後簾此時尚未到達片窗,(用同步快門時間)。

  只有待後簾經過片窗到達閉合位置曝光才結束。結鏡中快門來說,快門開足的瞬間閃光燈同時閃亮,但閃光後快門尚未閉合。由於夜景人像所需曝光時間往往在1秒左右,甚至更長,閃光燈閃亮後,尚有較長時間快門仍開著,用以感受夜景光線,倘若被攝對象移動,則原先被人遮住的背景部分就會面對鏡頭,繼續感光,這樣攝得的照片,人像部分就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了。所以,在快門未關閉前,被攝對象應維持原狀

  2、夜間風景攝影

  夜間風景攝影也就是夜景拍攝。愈夜愈美麗這句話對於夜晚的城市而言真是恰如其分的,不眠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色彩、鮮艷的燈光,由此夜景的拍攝成了攝影的一個題材。雖然相機拍夜景有困難,但我們可以靠LCD屏及時檢察曝光情況,通過調整色溫獲得更滿意的色彩,這樣就為數碼相機進行夜景拍攝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目前許多中高檔數碼相機都提供P(自動)、A(光圈優先)、S(快門優先)、M(手動)曝光的拍攝模式,此外大多數的數碼相機都提供了場景拍攝模式,最常見的模式就是夜景模式和微距模式兩種,還有一些數碼相機提供了更細緻豐富的場景模式,甚至可以獲得傍晚、深夜拍攝模式等功能。

  通過這類夜景模式一般情況下都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對於大多數的數碼相機新手來說,採取這個方式進行夜景拍攝是最簡單可行又具有保障的方法。拍攝夜晚的景緻,三腳架就不是可有可無的了。當照相機架在三腳架上,用較慢的速度可以拍攝出汽車燈划出的光際或人群流動的景象。

  當然,要想達到最好的藝術效果,黃昏後華燈初上時分暮靄餘輝能有效地將建築的輪廓分離出來,顯出較好的層次感。追求藝術效果的攝影師會在同一位置採用二次曝光的技法,即黃昏時曝光一次,天黑後各種照明、裝飾燈開啟後再曝光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技法在兩次曝光過程中相機不可移動,每次曝光量取應曝光量的一半。

  舉例來說,第一次曝光時以某一光圈值測得需要1/60秒,則拍攝時用1/30秒,第二次曝光時測得需要1/4秒,拍攝景物時只用1/8秒。另外白平衡的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選擇不同的白平衡,將直接影響到照片的色調以及所表達的意境。一般來說不要選擇自動白平衡,這樣會影響到燈光固有的顏色,使之失去特有的色溫感覺。如果是拍攝城市夜景的話,一般來說我們都會使用Tungsten(鎢絲燈)白平衡,因為用這種白平衡比較接近燈光的效果。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視乎環境而定。

  八個拍好數碼相片的笨辦法

  現在的數碼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有些功能甚至是專業級光學相機都不具備的,譬如說白平衡調節、包圍式攝影、場景模式攝影、多點區域評價測光、多點對焦及偏移對焦等等,而且自動曝光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和完善,所以從道理上推論,似乎用數碼相機拍出好照片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容易。

  要想拍出更多一點好相片,尤其是在惡劣環境條件下拍出好相片,這有賴於你對你的攝影器材的熟悉和深刻了解,能做到揚其長而避其短,還需要有點攝影基礎知識和美學修養,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有經驗的長期積累,功到才會自然成,所以並非唾手可得的易事。我在數碼攝影方面還是個新兵,經驗不多,碰的釘子卻不少,拍得滿意點的相片往往百不得一,認真回憶體會一下,也還能總結出一點東西來。下面一些「笨招」對於還在摸索經驗的影友也許有點參考價值。這些笨招是:多拍精選

  「多拍」,從宏觀上來講就是多實踐,多積累經驗。從具體來說就是不妨多試試鏡頭,以多為勝,多中選優,或者在探索出最優方案後重新精心拍攝某一場景。這是一個笨招,可確實是充分發揮數碼相機優勢的絕招,光學攝影友是沒法學的。你看,光學相機攝影要用膠捲,當場沒法知道拍得滿意不滿意,要洗出來才知道。以多為勝吧,必然要浪費大量膠捲,成本太高,所以光學攝影友往往是惜「鏡」如金,輕易不按一下快門的,及至精思細量地抓住鏡頭拍上一張,回去沖洗後才能知道結果,如果不夠滿意那就難了,時過境遷想補救已來不及了,所以老友們常常感嘆光學攝影是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數碼攝影則不同了,影像現時儲存在機內的磁性載體上,又可以現時回放觀察,不滿意消去重來就是了,這就是數碼攝影的一大優勢。所以我現在往往是先確定一個專題,圍繞專題選定若干個場景,每個場景先圍著它轉幾圈,擬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線條件(逆光、順光、測光、補光等)下的拍攝方案,然後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氣,有時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複拍上好幾張,然後就停下來回放,不滿意的鏡頭當場就刪,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兩三張做初選成果。然後再拍攝下一個場景,依此泡製,直至完成一個專題。一般來講,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個鏡頭也不過就留七八十張回來。回來完後存入硬碟,再用ACDSee放大回放,又刪去一部分。然後用ACDSee的編輯功能回放做初步圖像處理,一般一是糾正偏斜,二是必要時加以裁切以完善構圖,三是用「自動級別」功能糾正彌補個別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經過這道工序以後的相片就可以認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過於平庸的再刪除一次,這樣每個專題也就不過剩下二三十張甚至十幾張了。

  不要輕視對焦和測光設定這些基本操作

  對焦是攝影的最基本操作,可說是沒人不會的,可是當我自檢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時,有時問題偏偏就出現在對焦這個環節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動攝影方式,請一定做好半距鎖焦,否則就可能因失焦而使主題模糊。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normal,半自動攝影方式的一種。它的特點是光圈和曝光時間是相機自動選定的,而測光方式、對焦方式和白平衡條件則是可以手動選定的),情況就又不同了。這個數碼攝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學相機是沒有的,如果你不善於利用它的特點,還像全自動攝影那樣對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對焦方式通常有區域對焦、重點對焦、遠景對焦、近景微距對焦等好幾種,重點對焦時有的還可以將聚焦點改變至偏離中心的某個特定位置(相機不同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變的簡單方式來對待複雜的功能,而要善於根據不同情況應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況下,對焦的默認方式是重點對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為跳舞蘭很小就湊得很近,但怎麼拍都不夠清晰,甚至出現失焦現象,後來才悟出是因為沒有將對焦從默認方式改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樹蔭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採用重點測光和重(單)點對焦,還要注意拍攝主題的半距鎖焦,否則你也很難拍出滿意的作品來。

  曝光時力求保持相機的穩定

  對於新手和老年影友來講,有時相片影像模糊並不是由於對焦不準,而是因為相機把持得不穩。一般情況下,對於新手來說,當曝光速度低於1/60秒時己有可能影響成像的清晰。對於老手,如果曝光時間長於1/30秒而無依無靠時,一樣也有可能出問題。要保持相機穩定,一是要持機姿態和力度正確,二是要按快門鍵的力度適當。要練出這個基本功看來似乎很簡單,卻非一日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麼也練不出來了。那怎麼辦呢?我有幾招笨辦法:其一最簡單,就是給身體或手找個依靠;其二,把相機皮帶掛在脖子上,把相機向前抻至皮帶拉緊,就形成了3點支撐,持相機的穩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這個辦法在曝光速度長至1/8秒時還拍出過不少相當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試試;第三個辦法就是腳架加快門線(線控快門觸發器),不過有的相機不具備快門線介面,快門線也相當貴,相應的有效替代辦法就是利用延時功能。如果你的相機有2秒延時功能就最好了,「腳架+2秒延時」就是最穩當而方便的辦法。沒有2秒延時功能也不要緊,就好用10秒延時,浪費點時間就是了,效果一樣好。

  說到角架,我的教訓是一定要買個好點的。為了不捨得在這方面多花錢,我先後買過兩個較便宜的腳架,結果第一個腳管太單薄,一碰就顫,還容易回縮;另一個則是用久了就水平轉動不靈活。沒辦法只好又去買了第三個,最後花的錢加起來足夠買一個頂級名牌的還有餘,真是可笑。別以為除了專業的攝影師或那些狂熱的攝影愛好者,三腳架對於數碼相機沒有武之地。因為要拍攝清晰的圖像,拍照時必須絕對握穩照相機,即使最輕微的抖動都會造成模糊不清的圖像,而且對於這種結果我們往往束手無策,無法通過後期製作來消除這種影響。

  為了穩住相機,拍攝時應盡量夾緊胳膊肘,並應放置到人的最穩定部位--額頭上,並輕輕地按下快門。但最好的辦法是將相機裝在一個三腳架上,或者將它放在一張桌子、櫃檯或其它不會移動的物體上。特別是在拍攝特寫或微距攝影時,使用三腳架會得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不用和善用閃光燈

  有的文章介紹說,美國的攝影記者無論什麼時候都用閃光燈,似乎閃光燈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條件,可是我照貓畫虎卻屢屢失爽。仔細想想可能我是囫圇吞棗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輔助閃光燈吧?!以內置閃光燈而言,功率那麼有限,光照距離和範圍那麼小,要想把較大範圍內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於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題時使用,這是我的第一點體會。第二,拿閃光燈在室內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層次,或者因為光源單一而反差生硬,有時還會拍出紅眼來,對於戴眼鏡的朋友那就更難辦了,往往拍得他兩眼「銀光閃閃」,漠無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惱不已。

  所以我自承無能,從光學攝影時代起就盡量迥避使用內置閃光燈,室內光線不足寧可使用夜景功能來提高感光功能。現在用上了400萬像素級的數碼像機,感光性能獲得了極大提高,一般光線條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來,更是變本加厲,把「強制不閃光」優先作為室內外攝影的一種基本手段了。但是這並不說明閃光燈就沒有用了(光線太差時你當然還是非用它不可),只不過是把閃光燈的使用放到了第二位,作為一種重要的補光手段就是了。譬如說在逆光條件下或是在陰影下拍攝人物時,用閃光燈就能大大提高影像質量,有時甚至還缺它不可。在室內攝影如果光源來向太單一,造成光影畸亮畸暗時,也需要用閃光燈來補光。??數碼相機的攝影響應比較遲鈍,從按下快門到攝影啟動的這段時間明顯要比光學攝影長得多,所以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時往往抓不住或抓不準鏡頭。相機有連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這個功能來彌補其不足。

  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構圖好

  關於構圖,已經有很多文章教我們如何運用黃金分割、井字格焦點等原則,用不著我這樣的眼高手低者嘵舌了。我只想著重補充一點,那就是畫國畫有一條原則:注重「留白」,也就是說不要把畫面填得太滿,這對攝影一樣有用。

  對於構圖,有的朋友喜歡將相片拍得對稱性很強。對於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現攝影主體自身的對稱性,否則我寧可偏移一點角度拍攝,因為過於對稱容易給人「死板」的感覺。

  線條過於橫平豎直容易流於刻板,要學會用另一組線條來打破主體線條的控制。

  色彩的運用很重要,但我覺得光線明暗及其對比是影響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這些觀點本來應當用些具體的圖像來予以論證,才不至於像論禪那樣抽象,但因佔用篇幅已經太多,只好留待以後再來交流了。

  善用攝影處理技術

  相片拍得再好,總會有缺陷。不要緊,圖象處理軟體可以幫你忙。現代攝影技術包含數據獲取、數據(圖像)處理以及數據儲存與輸出3大基本環節。未經處理的圖像只是一個半成品,經過圖像處理並儲存或輸出(如列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終產品。我曾見到有的攝影比賽強調要用原始拍攝相片,不允許進行圖像處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要知這對於使用入門級相機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這種比賽實質上會變成變相的相機大賽,有意或無意地成為高檔相機的宣傳推銷員。攝影作品的水平應當綜合表現在外業攝影水平和室內圖像處理水平兩個方面上。圖像處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攝影成果的還原度,並進而提高主題的藝術表現能力,所以不應加以排斥。譬如說這次三月影賽中廣受好評的一幅作品表現了朦朧之美,我不知道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實再現了拍攝場景,但即使拍攝主體原來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虛化(柔化)鏡頭的技巧將它表演成朦朧之美的,我想也不會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樣的,用室內圖像處理方法也可以同樣可以將攝影主體虛化或稱柔化。最有名的圖像處理軟體有PHOTOSHOP和ACDSEE。ACDSEE功能簡單些,但易學易用,我用它來作相片的宏觀處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強大,但使用比較複雜(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學會),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來對個別相片做細節的補充處理。

  一般情況下,在外攝成果輸入電腦以後,我都會用ACDSEE把所有相片「過」上一遍。包括:

  糾正偏斜。本來相片有點偏斜也不影響大局,甚至會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擺成某個角度的,一般我都會把無意的偏斜糾正過來,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的視覺習慣,叫人看著「不順眼」。糾正時通常以地平線或樓房等直線景物作為基準,仰拍或俯拍時平行線條會因透視原理向某點傾斜集中,這時就以相片中線為準。

  裁剪畫面,把它裁成比較滿意的構圖。一般來講,1600x1200像素已能滿足家庭應用需要了,但對於可能需要裁剪的畫面,我會提高用2240x1680的規格拍攝,裁剪後仍調整為4:3規格,以儘可能保證成像不低於1600x1200像素。

  調整亮度和對比度。ACDSEE的「自動級別」功能是糾正亮度和對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檔相機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為明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試。"自動級別」後的缺點是:有時用後會出現輕微色偏。這時,包括原來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調整」項中的「紅/綠/蘭」功能來調節,提高相片的色彩還原度。

  詳說數碼相機的各種測光模式

  TTL測光

  在規格表上常見的一個名詞「TTL測光」?這是一種以經過鏡頭的測光方式(英文:ThroughTheLens)量測光線的方法,簡稱為TTL測光。這項技術發展於1964年,主要的目的是在取代測光表這一類需要外帶的測光工具。在攝影時,使用者半按快門之後,激活TTL測光機制,光線先經過鏡頭的折射,進入機身內的測光感應器,這個有點類似今日CCD感光器的原件,會將光訊號轉成電子訊號,交於CPU運算之後得出適當的光圈和快門值。TTL測光的最大好處就是,所測得的光量,就是標準底片曝光量,特別適用於習慣在鏡頭前加裝濾境,或是使用大型蛇腹相機等,透過TTL就不需要再增減曝光補償,直接按下快門拍照。

  四大測游標准

  大多數的數碼相機或傳統傻瓜相機,都會在規格表之中羅列以下這四種測光模式:

  中央平均測光

  最廣為採用一種測光模式,也是相機廠商內定之測光模式之一。這個模式是考量到一般攝影者大多習慣將對焦部位置於畫面中間,因此負責測光的感光原件,會根據來自畫面中央某一比例的測光值,搭配另外一搜集畫面中央以外的測光數據,經過CPU對數值加權平均之後的比例,取得到拍攝的建議測光數據。以Nikon系列的相機來說,其著名的中央重點測光模式,以中央部位佔75%(範圍依照各種相機廠牌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餘佔了25%逐漸延伸至邊緣。在一般正常拍攝條件下,中央重點測光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測光模式,但是果畫面主題不在中央或是逆光拍攝,中央重點測光就不適用了。

  中央部分測光

  這種模式不同於「中央平均測光」是對畫面佔大範圍的平均區域((約為3~12%)視相機廠牌不同而有所區別)進行測光。中央部分測光模式是適合要求比較高的專業攝影人士的需求而設計的,可針對一些特殊的惡劣的拍攝環境應用之,能更加確保算出畫面中主要表現對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應用範圍包括:舞台、逆光等場景中這種模式最為合適,不過由於區域測光(矩陣測光)模式的興起,這種模式現在已經較少於相機中出現了。

  點測光(SPOT)

  為了克服中央平均測光的不足之處,廠商研發出此種點(SPOT)測光模式(1~3%),來避免逆光狀態下對主體測光的影響;點測光的範圍是以觀景窗中央的一極小範圍區域作為曝光基準點,根據這個區域測得的光線,作為曝光數據。這是一種相當準確的測光方式,但對於新手來說,怎樣去區別一個測光點,變成了一個需要學習的技巧,錯誤的測光點所拍出來的畫面不是Under就是Over,造成嚴重的曝光誤差。由於點測光技巧,還可以用在日益盛行的數碼相機「Macro微距拍攝」上,因此初學者必須儘力學好這種測光方式,初步可以選則主景中的中間調來作為測光基準點。

  區域測光(或稱評價測光)

  這種測光方式屬於近代新開發的技術,約在15年前Nikon率先開發這種獨特的區域測光功能,其餘中央重點測光之最大不同點,便是它將畫面區域成數個區域,各自獨立運算後再統合整理,取得一個完整曝光值。早期的Nikon機種將測光區域區域成八大塊,各自獨立運算每個測光區所得的數值,並由相機內建的資料庫來作曝光值的統合與判斷。剔除畫面中的邊界值,例如OVER的部位,所求得的曝光值,不但具有準確的效果,連帶著帶動新一代相機自動化之發展。目前,Nikon不管是傳統相機或是數碼相機多配備有256區域區域測光功能,其它廠牌如:Canon、Minolta也有類似的設計,不過相機內建之資料庫與處理能力不同罷了。也就是說,區域測光的準確性,不僅在於所屬的硬體能力,還在於背後的資料庫大小與辨別能力。過去,Nikon為求曝光準確度,在構建資料庫時拍攝了近萬張照片後,分析歸納其曝光數值,作為資料庫判斷的依據。經過使用者的驗證,這種模式適合用於拍攝風景、團體照片等,實際上也是眾多業餘,甚至是專業攝影師於平時使用得最多的一種模式,特別是在拍攝順光、前側光,或者大面積亮度均勻的場景時最為有效。

  怎樣讓你的圖片更清晰?

  三腳架的重要性

  要拍攝清晰的照片,三腳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沒帶三腳架的話,還有幾個辦法可以穩住你的相機。

  好的三腳架是獲取清晰照片的重要輔助工具。通常,三腳架越重,它的穩定性就越好。但是一個過於笨重的三腳架卻適得其反,因為人們大多是把它留在家裡的櫥櫃中或者車廂內。三腳架的大小應該取決於你所使用的鏡頭最長的焦距。比較重的三腳架一般適合400mm範圍的頭,而中型三腳架則配搭100-300mm的鏡頭,更輕一些的三腳架就和廣角鏡一起使用。如果三腳架的重量是你購買時考慮的首要因素的話,你可以試試碳纖維材質的三腳架。

  三腳架應該是很好的攝影助手,它可以為相機和鏡頭提供一個穩固的平台。它具有令相機達到與地面水平的能力,同時又可以達到讓你自如地觀察相機取景框內的景物的高度。但是除非很有必要,最好不要拉長三腳架中間的調節桿,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它的穩固性。我通就儘可能地摺疊起三腳架的腳架,而不是把拉長它們,有時甚至會幹脆在相機前跪低膝蓋呢。可以說,三腳架離地越近,穩定性就越好。

  使用三腳架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可以令你工作地更加緩和和細緻。你可以仔細研究構圖,更容易地避免注意力分散的情況。而在實地拍攝時,我通常會將相機從三腳架中拿下,慢慢尋找最好的構圖--然後再把相機裝回三腳架中進行拍攝。

  如果碰到不太方便用三腳架的情況,你可以另外找個可以支撐相機的物體----比如一個籬笆柱、建築牆、攝影包,甚至是捲起來的茄克衫。如果是用長鏡頭的話,那麼不僅機身,連鏡頭都要有個實物支撐才能保證穩定性。如果只能手持相機的話,那你要擺好平衡的姿勢並確認你的重心不會歪掉。當一隻手調節鏡頭時,另一隻手就要抓穩機身。如果可以的話,可以試試俯卧的姿勢,將手肘撐在地面上,或者是坐著時將手肘放在膝蓋上。如果是站的話,我通常會將左手搭在右肩膀上,然後將左臂膀當成是拍攝平台。

  即使裝在三腳架上的相機也還是會碰到這震動的影響,通過快門線則可緩解震動問題。

  感光速度

  速度對照片最後的放大清晰度起著直接的作用。通常,ISO數越慢,圖像就越清晰。ISO25-100範圍內清晰度最高,效果最好。

  快門速度

  當你拍攝的對象是靜止的高山和建築物時,快門速度的作用就沒什麼特別的。但是如果要表現拍攝對象的細微動作,比如拍一朵花在微風中搖曳的畫面,一個調校糟糕的快門會拍得一塌糊塗。物體動作越快,要求快門速度越高。另外,物體移動的角度也對快門速度的確定有影響。拍攝移向鏡頭或者遠離鏡頭的動作用的快門速度,應該比在相機前晃過的動作所用的快門速度要慢。如果你想用1/1000秒或者更快的快門速度抓拍出足球飛過半空一剎那的情景,那麼中速底片、鏡頭和光線等都是拍攝時比不可少的因素。這揭示了一個很明顯的規律:要定格一個動作,和動作的速度、底片速度、鏡頭光圈的大小以及被攝體上光線強弱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閃光燈

  閃光燈可以幫助相機拍出非常清晰的瞬間動作的照片。雖然大多數相機的閃光燈同步設置是在1/60到1/250範圍內,但其實閃光燈照射到被攝體的時間是在1/1000到1/50,000內的。正因為如此,你才可能把一隻蜂鳥的翅膀瞬間的動作拍下來。

  景深

  你把鏡頭從f/4調到f/22時,清晰度會逐漸上升,還會令拍攝主體產生出從背景中分離的凸現感。在人像照,人們通常會用長鏡頭和大光圈組合來拍。拍攝物體會在模糊的背景中清晰地浮現出來。相反,在拍風景照時,成功的照片則是將前後景色都攝在聚焦範圍內,以融為一體。這就得用廣角鏡和f/22或者更小的光圈組合來拍了。縮小景深非常簡單。選用適合拍攝的長鏡頭,設置其最大的光圈,然後在離拍攝物體最近的可聚焦距離處拍攝即可。而要拉大景深,調到最小的光圈,用廣角鏡,並移到離物體儘可能遠的距離拍攝。

  加大景深還很有學問。要達到最大景深取決於在拍攝場景中的焦點所在,你想得到大景深嗎?那麼就把焦點大致設在大場景的1/3處。令焦點前1/3和焦點後2/3縱深中的場景都非常清晰地被拍下來。這也是眾所周知的超焦距了。

  光線

  不同類型的光線也會影響清晰度。對比的、強烈的或者有方向性的光線都比柔和的、缺乏陰影的或者從前部打來的光線要清晰。在陰影和強光區域間有著很寬的色調範圍,所以在兩個部分中間的區域顯得更加清晰。相反,在光線對比度比較低的區域中間的物體,或者是前光照射的物體,拍出的色調就比較平淡。

  對比度會影響清晰度,所以很多的沖洗照片的人都更喜歡光面紙,尤其是對那些在煙霧或者陰鬱天氣拍的底片。所以通常人們在形容光面紙顯得更清晰的效果時都會用到「生動鮮艷」這個詞

  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的用光或者說如何照明,既是一種基本功,又是體現攝影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內容。與調度人物的姿勢、安排道具和選擇背景相比,用光在人像攝影最終完成的影像上,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因為攝影本來就是在用光繪圖。因此,攝影師們聚在一起,除了談錢和相機之外,話題往往是使用何種燈具和如何用光之類的事情。

  提到攝影室的用光,就自然地會說到四大樣:

  1、主光,即決定被攝者照明格局的首選燈光,而其它的燈光則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現代影室所用的主光通常是由柔光燈箱發出的。之所以採用柔光燈箱,是因為它發出的光線較為均勻,便於控制。所謂的柔光燈箱,其實就是把一隻或數只燈泡放入一個箱體里,通過能使光線散射的柔光箱罩(一般由塑料或紡織品製成)對被攝者照明,箱體越大,燈泡越多,功率越強,照明範圍越廣。對於一般的影樓來說,口徑為一平方米左右的柔光燈箱就能勝任了。其照明的距離和角度可根據需要進行任意調整,而曝光量的確定就以主光為依據。

  2、補光,也叫輔助光,顧名思義,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對陰影進行補充照明,使陰影變得淺淡。其實,補光所用的可以是與主光同樣的柔光燈箱,通過照明距離或輸出功率來調整它與主光的光比。如果補光的曝光比主光少3擋光圈的話,其光比就是1:3,也就是說其結果將得到較深的陰影。如果補光的強度接近主光的話,比方說相差半級光圈的話,那麼陰影部分就變得非常淺淡了。為了簡便起見,補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牆上,只是通過調整輸出功率的方式來控制陰影的深淺。至於怎樣才能使補光取得與主光的最佳光比,則只能靠反覆地試驗。

  3、背景光。在大多數情況下,被攝者都與背景拉開一定的距離。由於光源的照明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明顯地減弱,而背景比被攝者距離光源更遠,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攝者暗許多。如果按被攝者的照明情況曝光的話,則背景就會顯得更暗了,結果是被攝者看起來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如果攝影師不介意這種背景效果的話,當然也就用不著背景光了。但是如果要想把被攝者同背景區別開來的話,則有必要對背景進行單獨照明,於是就有了所謂的背景光。然而,背景光的運用要照顧到背景的色彩、距離和照明的角度等等,搞得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因此,需要對背景光進行反覆調整才能用得恰到好處。為了均勻地照明一個無縫的背景,有時會需要使用兩盞燈。

  4、頭髮光。由於人像攝影技術的發展,所謂的頭髮光已由原來投射到頭上的不那麼自然的一束聚光,逐漸演變成為一隻或多隻更加寬廣而柔和的燈光,不僅使頭髮避免成為漆黑一團,而且還能勾畫出被攝者的輪廓,因而它又被稱為「分離光」。這種用光方法現在已經使用得相當普遍。這種頭髮光還可以採用把一束燈光通過天花板反射的辦法來實施,不過要注意控制布光範圍,如果照射到鼻子上就不好看了。

  抓拍和擺拍都是攝影創作的重要手段。,都具有它的特點和相應的生存空間。抓拍的特點是真實、自然,適用於新聞攝影,擺拍的優勢在於能夠提供更符合攝影師的情景、畫面,適用於人像攝影、廣告攝影等等。擺拍和抓拍既是對立的,有時又是統一的。

  所謂擺拍,就是攝影師根據自己的設想,創設一定的環境,設計一定的情節,讓被拍攝者表演,最後由攝影師拍攝完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攝影師還往往充當導演的角色。很顯然,擺拍的攝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更優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戲劇性的情節。所以,擺拍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間。

  天空陰暗時如何拍照

  有些攝影者不喜歡在天空陰暗時拍照,認為這種天氣光照不足,偏色,拍不出好片子。其實,陰天有陰天時的特點,了解其特點並靈活利用,也能拍出好片。

  特點1:由於陰天時天空中雲層較厚,使得光線柔和,方向性差。源於這一特性,拍出的照片反差小、明暗交界模糊、陰影不明顯。攝影師根據這些特點,可以拍攝一些需要表現細節清晰,層次豐富的題材,比如這種光線下拍攝人像就效果很好。陰天時拍攝的人像作品可以較好地還原人物面部的膚色,由於陰影不是很明顯,所以可以使人物皮膚的質感得以很好的表現。同樣道理,有些靜物題材也可以在這種光線下到室外去完成。比如有些物體的表面十分光滑,反光性極強,類似於鏡面,像不鏽鋼製品、汽車等。而在陰天里到室外拍攝,有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點2:由於陰天時空氣中水氣大,物體上的反射光在穿越過一定的空間到達鏡頭的過程中,光量會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助於表現景物的空間感和距離感,而空間感和距離感正是攝影者拍攝風光作品時所刻意追求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攝影師一般要首先選擇好一個前景,如果沒有前景的襯托,空間感和距離感就會被削弱,整個畫面的感染力也就喪失了。

  特點3:陰天時的光線偏暗,這時如果拍照,就要求攝影師要使用大光圈、低速度。大光圈可以使被攝物主體以外的景物虛化,從而創造出虛實結合的藝術效果。

  攝影師在陰天拍照時,常常會發現拍出的照片有時發虛,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調焦不實、幌動。

  景物幌動:使用慢速拍照時,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被攝物的幌動,其實在近距離或使用長焦鏡頭拍照時,景物的幌動對最後成像的影響極大,很多照片所以「虛」,其實就是被攝物幌動的結果。所以在拍照時一定要注意被攝對象的情況,以避免功虧一簣。

  陰天拍照時,要求攝影者要揚長避短,首先了解了陰天時光線的特點,再根據這些特點進行發揮,往往能拍出一些好天很難得到的特殊效果。
推薦閱讀:

2018.02.13 一夜沒睡的風車
籃球場上的百萬富翁
當愛拍照的攝影師 遇上不愛拍照的女朋友
李濤的 Live :如何成為攝影高手?
那些年指望拍客片賺錢的攝影師,最後都窮死了

TAG:攝影 | 攝影技巧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