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富於奴性嗎?/摩羅 (2009-01-13 15:45:26)
標籤:國民性批判 奴性問題 國民劣根性 |
分類:讀書札記(兼搜書買書) |
中外學者一致判定中國人富於奴性 摩 羅
在近代以來中國國民性批判的思潮中,奴性被描述為中國人最主要的精神特徵之一。此一論斷,中外學者達到了高度一致。
德國學者黑格爾嘲諷中國人「賣身為奴,吞咽奴隸的酸饅頭,它也不覺得可怕。」(1)他說東方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徵就是專制與奴役。
另一位德國學者赫爾德說,中國是「一個在世界一隅形成了中國式奴隸制文化的蒙古人後裔」。(2) 「中國人自己建造的那部國家機器上的一釘一鉚又是那樣奴性十足的服從,好像它們降臨人世就是為了當奴才。」(3)
美國傳教士史密斯在《中國人氣質》中說:「我們說中國人柔順,是因為他們在騾馬一樣堅硬的性格中,還混合著一種屈從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時常缺乏的。」(4)一種征服者特有的種族優越感,從明恩溥筆下掩飾不住地撲面而來。
不但那些殖民國家的文化人這樣評價中國人,近代以來幾代中國精英,他們也經常無比痛切地這樣反思國人的奴性。嚴復說:「蓋自秦以降,為治雖有寬苛之異,而大抵皆以奴虜待吾民。……夫上既以奴虜待民,則民亦以奴虜自待。」(5)
梁啟超說:「我國民不自樹立,柔媚無骨,惟奉一庇人宇下之主義。暴君污吏之壓制也服從之,他族異種之羈軛也亦服從之。但得一人之母我,則不惜為之子;但得一人之主我,則不憚為之奴。……品格之污下賤辱,至此極矣。」(6)他將奴性稱為「劣下之根性」,並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人必須「剪劣下之根性,涵遠大之理想。」(7) 「劣下之根性」很可能就是後來魯迅筆下「劣根性」一詞的前身。就此而言,梁啟超很可能是第一個提出「國民劣根性」概念的中國思想家。
陳獨秀說:「蓋中國人性質,只爭生死,不爭榮辱,但求偷生苟活於世上,滅國為奴皆甘心受之。」(8)
《尚書》上有詛咒暴君夏桀的話,「時日何喪,予及汝偕亡」,表示要跟這個無道暴君同歸於盡。魯迅對此失望地評述說:「憤言而已,決心實行的不多見。」(9)實際上呢,他痛切指出,中國人是「縱為奴隸,也處之泰然」。(10)
1934年6月2日,魯迅曾在致朋友的信中,談及清代山西秀才想娶表妹而不得,竟然上書滿族皇帝乾隆要求幫助,鬧得幾乎殺頭的荒唐故事,感嘆國人「不悟自己之為奴」。(11)
在另一個場合,魯迅乾脆十分憤激地說,中國只經歷過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12)。照此意思,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奴性發育史。
當魯迅梁啟超這些精英人物對於中國國民性的自我批判與西方殖民國家知識分子對於中國國民性的蔑視態度相一致的時候,這種內外呼應的聲音所構成的文化氛圍,將會對國人的自我認知產生巨大的引導作用,對國人的文化認同和心理體驗模式產生不可小覷的內在影響。這種錯誤的引導和影響如果持久地存在與發展,很可能會導致一個民族的精神扭曲和殘缺。
所以,關於中國人是不是真的具有劣根性的問題,尤其是關於中國人是不是真的最富於奴性的問題,必須認真深究,這關係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復活。
(1)轉引自周寧《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60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出版。
(2)何兆武等主編《中國印象·上》,167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3)何兆武等主編《中國印象·上》,170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4)史密斯《中國人氣質》54頁,張夢陽、王麗娟譯,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年出版。
(5)嚴復《原強》,《嚴復文選》29頁,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出版。
(6)梁啟超《論中國國民之性格》,《梁啟超全集》第二冊1078頁,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7)梁啟超《論中國國民之性格》,《梁啟超全集》第二冊1079頁,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8)陳獨秀《安徽愛國會演說》,14-15頁,轉引自袁洪亮《人的現代化——中國國民性改造思想研究》,310頁,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9)魯迅《墳·燈下漫筆》,《魯迅全集·1》212頁,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
(10)魯迅《華蓋集·通訊》,《魯迅全集·3》26頁,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
(11)魯迅《書信·致鄭振鐸》,《魯迅全集·12》443頁,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
(12)魯迅《墳·燈下漫筆》,《魯迅全集·1》213頁,人民文化出版社1981年出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