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收藏與官方收藏相得益彰 ——文化和市戰略下的玉溪藝術品收藏觀察
http://www.yuxinews.com 2011-09-07 09:28:46
我市文物鑒定專家品鑒藏品
央視鑒寶專家王立軍為玉溪藏友鑒定藏品
2011玉溪古玩藝術品博覽會上的民間持寶人
□玉溪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許鏞/文 記者 蔡傳斌/圖)
策劃人語
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經濟的繁榮,使玉溪藝術品收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藝術品投資能同時實現物質、金錢、精神享受,在投資領域獨領風騷,加之文化和市戰略的貫徹實施,使玉溪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和諧交融,促成了玉溪收藏品市場蓬勃發展的局面。
普通藏友的快樂
以「普通藏友」自居的蔣先生是玉溪某工廠的工人。記者走進蔣先生家時,他正在用一把軟毛刷子細心地清理一幅山水畫底部畫軸上的灰。清理好後,蔣先生讓記者拉住上端,自己右手握著軸頭,左手嫻熟地把畫捲起放進長條的小盒收起;接著蔣先生又從五斗櫃里拿出一幅草書掛上。「書畫換著掛掛既可以欣賞也利於保存。每次看到自己的藏品,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舒坦。」蔣先生說。
蔣先生是一名普通的藝術品收藏愛好者,成為一名藏友有近二十年的時間。據他介紹,當年玉溪城區步行街附近每到周末都有小攤販到路邊經營花鳥古玩,當初帶兒子去買小魚小鳥時,見有的攤子上有花瓶、硯台等小玩物很是好看,加上幾十塊的價格也比較容易接受,於是就買了下來,拿回家把玩,自得其樂。那時候只要覺得喜歡,價格合適就會買下來,根本沒什麼鑒別真偽或者投資的意識。
就在這不經意間,蔣先生開始了自己的收藏生涯。
上世紀90年代初期,蔣先生在市場看到一個硯台,黑色,鏤空雕刻著魚和波浪,雕工細緻精巧,可賣家要價也高,要四百塊。那時候蔣先生一個月工資還不到四百塊,但蔣先生覺得這個硯台是個「老東西」,又想到自己老婆也喜歡寫毛筆字,於是咬咬牙買了下來。沒走多遠,就被另一個喜歡此硯台的買家叫住,幾番討價還價後四百塊的硯台瞬間八百塊轉手了,一下就賺了一個多月的工資。有了這次賺錢的經歷,蔣先生興趣大增,開始買相關書籍對收藏進行系統的了解,結交的藏友圈子也從玉溪擴大到了昆明,收藏開始有了選擇性。從開始的小雜項玩到書畫。
蔣先生拿出得意藏品向記者展示,有乾隆年間禮部侍郎尹壯圖的書法、講武堂校長李根源的書法、通海名士闞貞兆的作品、玉溪古窯的青花盤等。蔣先生自豪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自己「低價」從市場上買來的,很多現在價值近萬元。而且這些藏品都具有雲南本土性質,不僅自己非常喜歡,在雲南市場上也非常受歡迎。當記者問及賺錢的問題時,蔣先生說自己的宗旨就是在經濟能力範圍內「看到有價值的就收,自己喜歡的就留,比較雞肋的就賣」,玩到現在錢沒賺多少,但是也沒花多少,收過假貨,交過「學費」,不同的是多了不少藏品在柜子里等著升值,還多了一群意趣相投的藏友,自己也是樂在其中。
蓬勃發展的玉溪收藏
蔣先生的收藏經歷只是玉溪普通百姓收藏的一個縮影。
玉溪近年來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生活節奏較一線城市又顯得緩慢而悠閑,於是促成了收藏的兩個先決條件——「閑錢」與「閑心」。而藝術珍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具有保值、增值的功效,在理財意識較強的玉溪人眼中成為一種新型的投資渠道。兩屆玉溪古玩藝術品博覽會,玉溪博物館都門庭若市。今年六月央視鑒寶專家王立軍到玉溪免費鑒寶活動引發市民的火熱參與,都間接地顯現了玉溪民間收藏的蓬勃發展。
據記者了解,收藏品市場博大精深,但它仍然有著地域性。玉溪民間收藏以收藏本地民俗文物為主,這類收藏保留著本地生活痕迹,潛移默化地增強著本地的文化競爭力,增加市民的自豪感、凝聚力。玉溪市博物館副館長陳泰敏告訴記者,本地藝術品的資源性決定了本地人有更直接的獲得條件,本地藝術品更能使收藏者直接感受其中的文化及精神依戀,產生出對地方文化的尊重和自信心理。近年來,玉溪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和市」戰略,本地民俗文物的收藏對這一戰略有著積極而微妙的意義。民間收藏的興起讓百姓以更多的方式參與了文化,消費著文化,感受著文化,使生態的硬體及軟體協調發展,促進了旅遊業發展,並能讓外來人深切地感受到玉溪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助於城市的推廣和宣傳。
玉溪民間收藏風生水起的同時,官方收藏也與民間收藏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據陳泰敏介紹,國有博物館作為官方收藏的代表,它主要收集能集中反映當地特色的收藏品、本地特產、文物資源。國有收藏的特點是以出土文物為主,以青銅器為例,其有悠久的歷史,同時能反映當地特色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這點也正是國有博物館的強項。
形式上,博物館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象徵,是歷史記憶生動表現的藝術殿堂,具有莊嚴肅穆感;而民間收藏更具生活化,也許藏品就是一個家中老人存留下來的物品,即便它不具有很高的價值,卻包含難以名狀的記憶或情感。正是民間收藏的興起,使得更多人能參與市場,體驗文化,感受樂趣。
理財功能增添了藝術品收藏的參與性兩年前,一尊華寧窯三彩武財神像被古董販子帶到玉溪花鳥市場的古玩店,財神像做工精美,只是對其年代及來歷,古董販子自己也道不清所以然,在真偽、來歷難辨的情況下,一古玩店老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以1200元購下了該財神像,隨後又以2400元轉賣給另一位古玩店老闆,在店裡展示後被顧客以3600元購得,幾經輾轉買家又以近萬元的價格出手。後來這一尊三彩武財神像被專家認定為華寧窯中的精品,現在該財神像的收藏者面對買家開出十萬的高價也無出手的意向了。
一個本土藝術收藏品在短短兩三年之中身價倍增,而它所帶來的並不只是投資回報那麼簡單,它其中有著慧眼識珠的樂趣,與好東西失之交臂的懊惱,充斥著膽量與風險的博弈,藝術品收藏就是這樣充滿魅力,引人入勝。
從事藝術品收藏、買賣多年的行家許培仁告訴記者,目前很多古玩、藝術品都有著很強的升值能力,以清代雲南名家陳榮昌、趙藩等人的作品為例,十年前市場成交價格就是幾百塊,而現在已經上萬,其中精品的價格更是高達兩萬,且還有著不錯的成交量。囤積在世名家的作品也成了目前投資賺錢的方式之一,例如雲南名家孫太初、周林等的作品現在價格已經較幾年前翻了數倍。
特有藏品方面,玉溪古窯久負盛名,玉溪窯是元明時期景德鎮以外中國燒制青花瓷的代表,華寧窯則是近年全國收藏市場上的寵兒,各少數民族飾品都是玉溪極具地方特色及文化內涵的獨特收藏品。
在收藏行業蓬勃發展下,玉溪收藏家協會也應運而生,收藏家協會社會構成廣泛,企業家、公務員、工人、農民一應俱全,會員中有的重歷史文化,有的重現代藝術,也有的重根雕奇石,很多收藏愛好者積极參与,從中交流學習找到收藏樂趣,獲得審美體驗,在玉溪市博物館的牽頭下,玉溪市收藏家協會先後舉辦過兩屆古玩藝術品博覽會,展出藏友們的收藏品。
作為大收藏者,大營街的陳寶貴、華寧的汪大為,私人出資設立了陳氏浮雕文化會館、寧州陶藝術館,這樣的私人博物館,以展示藏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做法在社會各界得到了不錯的反響,對本地文化的傳播、藝術品的保護與傳承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記者手記
練就慧眼快樂收藏
聽說我在做關於收藏題材的文章,父母講起了家中一些古董的命運。母親說文革時紅衛兵推了個車來收「四舊」,那時候家家戶戶自覺地把自家的財神、佛像、銅香爐拿到車上敲壞,推走。父親說,當初在通海一中的操場上燒字畫古書燒了三天,瓷器的碎片砸了好幾推車,家裡的寶劍、香爐被扔進了廁所,講完後,他們不約而同地說那些東西留到現在就是文物!
是啊,都是文物,只是經歷浩劫它們已不復存在。
話題再繼續,父親突然想到家裡的馬燈還在柜子上面,母親說好像老房子里還有個老的青花盤子。
對啊,都是文物,它們都還在。
依稀記得小時候走過老玉溪南門街廢品收購站時,裡面放著的不少東西都是現在古董市場上才能見到的:老傢具、老瓷器、老銅像……
也有藏友在接受採訪時感嘆道:「要是早些年有現在這個意識就好了!」
其實聽老輩講二十多年前玉溪老街上有時會有貴州口音的人進院子來詢問,家裡有沒有「老東西」?他們出「高價」收。他們白天走街串巷,晚上就回旅社把白天收的東西展示出來讓買家看,有賺頭就賣掉。他們是做古董生意最早的一批人,然而卻鮮有成為收藏家的,為什麼?
也許他們只將藝術品作為普通商品轉賣賺錢而已,缺乏一顆感受藝術品的心。
或許拋開功利,只為風雅,才是收藏者應有的心態。
就像一件不值錢的傳家古物,或許不起眼但它卻是飽含著家族感情的器物,見證著家庭的變遷,帶著親情,保存它有著難以名狀的價值。
收藏不是對著前人成功案例的一味照搬,因為已經時過境遷。試問:文革時誰知道被破壞的很多東西現在會是珍品?改革開放初期又有幾個人有意識去買市場上大量的真貨?十年前誰能知道幾百塊的書畫現在能上萬?
收藏的世界中就有那麼多的未知,也許另闢蹊徑才能找到快樂收藏的新出路。
編輯:劉燕
推薦閱讀:
※藝術品般的櫻花和果子,1秒攻陷你的粉色少女心
※如果大家穿越回古代,把這些「天價文物」全部買下會怎麼樣?
※【曝光】低調富豪林依輪的收藏之路!
※紫砂泥料之什麼是段泥
※《一錘定音》中藝術品拍賣是真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