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孔子——三十不立,六十仍惑
對於孔子的話古往今來有很多種理解,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句話描述了一種人生坐標,但是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她說:「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我們不一定要等到七十歲,才能達到一個生命個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于丹教授並沒有詳細解釋和闡述這種人生坐標每一步應該達到的境界。楊伯俊先生和國學宗師錢穆先生的解釋更是各有千秋。楊伯俊先生的譯文如下: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至於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的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闡述:
先生說:「我十五歲時,始有志於學。到三十歲,能堅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對一切道理能通達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麼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聽到的,都能明白貫通,不再感到於心有違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會有逾越規矩法度之處了。」對於其中的關鍵詞語,錢穆先生專門批註到:志於學: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故有志必有學,志學相因而起。而立:立,成立義。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則所志有得有守。此為孔於進學之第一階段;不惑:人事有異同,有逆顧,雖有志能立,或與外界相異相逆,則心易起惑;知天命:雖對事理本復有惑,而志行仍會有困。志愈進,行愈前,所遇因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進則須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當然之記義與職責。耳順:外界一切相異相反之意見與言論.一切違逆不順之反應與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處之,不為所搖撼所迷惑,於是更進而有耳順之境界。耳順者,切聽人於耳,不復感其於我有不順,與道有不順。當知外界一切相反相異,違逆不順,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義。或說:從字讀如縱,放任義。矩,曲尺,規,圓規。規矩方圓之至,藉以言—切言行之法度準則。此處言矩不言規,更見其謹言。聖人到此境界,一任已心所欲,可以縱已心之所至,不複檢點管束,而自無不合於規矩法度。此乃聖人內心自由之極致,與外界所當然之一切法度規矩自然相洽。近兩天聽楊老師說易,卻忽然在想:孔子這番說法難道僅僅在講一個治學的道理嗎?難道不是在告誡我們一生中心智應該達到的某種高度和境界嗎?似乎突然可以站在某個高處看人生的道路,自出生那一刻起,我們每一個人便放開自己的腳步飛奔,都在匆忙中跨過一個又一個坐標,奔向同一個終點——「死亡」。無論過程如何,這卻是一個現實,我們都在匆忙地向死亡的終點奔去。在迎接死亡那一刻,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不曾擁有,每一個人都會有同樣赤裸裸的公平的結果,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
而當我們能夠提前跳出人生的軌跡來看這樣一個過程的時候,就更應該如孔子先生告誡的一般,遵循這世間本來的規律。「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也許孔子先生的話可以這樣理解:十五歲左右的年輕人開始有想法,開始想到自己一生中需要把握一些東西,是知識、技能、智慧還是物質?三十歲的時候開始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名利地位,房子、車子還有一切能夠產生誘惑的東西,從此人生便開始陷入艱苦奮鬥的歷程;勞碌追求十年,得失之間的四十歲,忽然像廣告中濮存昕說:「人到中年,名利看淡了」,終於開始了不惑,這裡的「惑」也許是指「誘惑」,難道不是說,人們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開始明白一切都是不切實際的誘惑,是為「空」;但是看清終歸是看清,掛在嘴上卻不能落實到行動;
到五十歲這十年中人們會在這追逐與抵抗誘惑的矛盾中逐漸放慢腳步,靜心去觀察周邊的人,周邊的起伏跌宕,逐漸明白一切都是遵循上天本來定下的法則,沒有人能夠逆轉;如此一來,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曾經想要追求的已經不惑,曾經想要逆轉的依舊遵循「天命」,那麼我們沒有什麼不能接受。周遭的聲音都能夠理解,能夠定義為自然本來的因果,「耳順」是由於內心已將他們定義為自然本來的「因果」;如此修鍊,七十歲的里程碑則心與自然法則吻合,不需要去調整和剋制便會達到「天人合一」的「不逾矩」境界。此乃人生追求死亡過程中心路歷程所能達到的極致境界吧。現代社會發展似乎扭曲了人生本來的生長衰亡之法則,加速了我們的身體奔向死亡的速度,卻延緩了我們的心智到達高度的過程。看看周邊,三十歲還在迷迷糊糊、懵懵懂懂的不立一族不算什麼,一旦「而立」,外界的誘惑卻讓人們開始為房子、為車子、票子、孩子和老子開始苦苦奔波,十年的時間似乎已經不足以讓人們「不惑」。四十歲開始謝頂,開始擁有五十歲的健康狀況,甚至六十歲卻還不能不惑,還在名利場上苦苦追求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也許就在這種苦苦奔波中,很多人來不及準備就到達了生命的終點,而那些孔子先生談及的境界,卻是永遠不能觸及的遺憾了。
孔子先生不是還說了啊:「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義天乎。」(文/雨季相遇)(引自http://blog.stnn.cc/maomaorain/Efp_Blog.aspx)(原文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079829)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