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大學老師穿什麼

馬夾教授——西洋gentleman的風度

民國時期,男子服裝中長袍馬褂一統天下的局面受到衝擊,男子服裝豐富為長袍馬褂、中山裝、西裝、中式衫襖和襠褲等並存。費鞏任教復旦大學時常穿長衫套馬夾,因此復旦校友便稱其為「馬夾教授」。佚名在《清華暑期周刊》也曾對清華大學的諸多教授進行描述:

陳福田身軀高昂,穿的衣服非常樸質,領結常是紫色或醬色的。馮友蘭穿的是褪了色的自由布大褂,藍布綢,破而且舊的青布鞋。金岳霖有時候西裝外面套一件大褂,有時候大褂外面又套一件棉袍。劉崇鋐平時穿中國大衫中國鞋,態度很是謙和。等到一身筆挺的洋服著上身,那大概是要進城去了,就有著西洋gentleman的風度。

可以看出,生活在清華大學校園中的教師主要著西服和長袍大褂二種,同時因為專攻方向有異或不同場合需要,他們或單一選擇西服、長袍馬褂、長衫,或二者交替、搭配。

謙恭和藹,悠然自得——教師更愛長袍大褂

中式著裝多略顯樸素,處處透露謙恭和藹,悠然自得的態度;西式服裝作為一種「舶來貨」,則因裁減合適,筆挺有型,洋味十足,散發出來自異鄉的紳士氣息。三民主義推行期間,將中山裝作為學校教職員師生的制服推廣。中山裝不僅作為一種服裝,更作為一種規訓、身體政治施加於受眾身上。

以1935年北平中大34位男性教師的照片為統計樣板可以看出,他們或著西服,或著長袍大褂。其中,12人著西裝,21人著長袍大褂,1人著長袍兼西式外套。據此,長袍大褂在北平中國大學更受男性教師青睞。」

「譬喻他如一古鼎」——王國維

堅守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與現實不斷「西化」相抗衡的王國維,在著裝上也相配合,他「頭戴紅頂瓜皮,背後拖著不長不大的小辮,青馬褂,藍長衫、布褲,扎著腿頭,布鞋布襪」,看起來更像一個典型的鄉下冬烘先生模樣。難怪吳其昌初見王國維後,「譬喻他如一古鼎」。

中央大學文學院全體教師照片

這身穿著打扮與人們印象中的「大學教師」存在一定落差,但是有別於長衫、西裝,能迅速讓校園中師生印象深刻。像王國維一樣如「古鼎」的大學教師不乏其人,如下圖為中央大學文學院全體教師的照片。

中央大學文學院全體教師照片

海派西裝,京派長袍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不同地區流行風向標不同,不同地區即使同一學院的大學教師著裝也有所差異。如下展現了暨南大學文學院全體教師的裝束。

暨南大學文學院全體教師照片

上海的「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雅緻,也因融合開埠後傳入的歐美文化,將國際大都市的時代風尚盡攬其中,衣著光鮮、漂亮更能彰顯其社會地位,故而筆挺時髦且漂亮的西裝更是成為部分群體的不二選擇。

同時穿西裝的主要是「學校的學生、教師,及公司洋行和各機關的辦事員,普通人很少見穿西服的。馬褂在上海的勢力,已極微,差不多青年們都不肯穿了」。

相較之下,北京的「京派文化」更保守更淳樸,也更為貼近底層人民生活,這也使得北平中國大學教師著裝以長袍為主,比較樸素。

土布長衫藍布衫——「土貨救國」

在愛國、救國熱忱下,還著中式服裝的大學教師不在少數,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提倡和推行「土貨救國」的邰爽秋。

他「身上不穿長衫,不著西裝,乃是一身地道的土布短裝——夏天是深黃色的,冬天是深青色的,式樣和馮玉祥的差不多,頭上戴著一頂青土布的鴨舌扁帽,手裡夾著的,不是大英皮的『公事包』,乃是一價值三四毛小洋的小腰包」。

土布短衫是邰爽秋先生自創的「念二中式土布短服」。「這是用藍土布剪裁的短裝,長管褲,形狀類似學生裝,可是對襟的紐扣卻是由布編的『盤香扣』。事實上一般工人多是穿著此種衣服。」

身著土布長衫的邰爽秋先生

老摩登了——劉大白的燕尾禮服

復旦大學的劉大白平時總是一襲大褂加身,但是「遇著學校一有慶祝典禮,他的燕尾禮服就穿上身,大搖大擺地走向人面前了」。

劉大白的打扮「在通學校中連老校長也沒有這種妝束,惟有他『孤芳自賞』,再加上他的好標新立異,所以有的人以為怪。有的人以為新。只是『摩登』一詞,那時還沒有人用,不然『老摩登』難免不是他的混名了」。

著馬褂的劉大白先生

大學男教師的衣著樣式並沒有新奇而言,大學女教師同樣如此,民國時期大學女教師可謂是「寥若晨星」,翻看她們留存的照片,可以看出旗袍佔據「一統天下」的地位。

著旗袍的林徽因

著旗袍的冰心

上列幾張照片雖都是著旗袍為主,但是單一的著裝方式不代表她們不注重個人裝束。天生愛美的女性更為在乎自己的著裝,身為大學裡面教書育人的女教師,則既強調著裝風尚和上課儀態的關係。蘇雪林在回憶袁昌英時曾維護教師的威儀:

英國留學生都有點紳士淑女習氣。袁昌英非常在乎正式的裝束問題,「雪林,你的領扣沒有扣攏呢。或者,你穿的這件衣服材料太不行。穿了這樣衣服去上課,是有損於你的威儀的」。她常不惜送我幾件珍貴的衣料,想替我裝點門面,我有時也想打起精神,來充個「淑女」試試。

從長袍到旗袍——追求同等地位的意願

民國建立初期,中國女性主要穿著襖裙,而後在思想開放的衝擊等因素主導下,襖裙進行改良,裙子逐步縮短到腿部。短衣、寬裙、黑鞋、白襪,展現了民國新知識女性的風采,形成了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有而後成為大學女教師的冰心、林徽因、凌叔華等。

昨日的女學生經過求學磨礪,轉變為今日的大學女教師,她們開始脫下學生裝而後著當時都市女性多穿著的旗袍。大學女教師所著的旗袍,也正是其成為大學女教師之前在中國社會流行。

「1921年女子開始穿長袍。長袍本來是滿洲女子的土著服裝,為了紀念八旗兵,才稱做『旗袍』。式樣很富男性感覺。滿族女子初次移居中國,即醉心於較柔軟的漢人服裝上襖和褲子。女子們突然的普遍採用這種服裝,並不是一種復舊運動,乃是女子想仿效男子所引起。」

大學女教師著旗袍不僅是當時著裝風尚的順應和時代氣息,還因為旗袍和男性所著長衫樣式的相似,也反映了大學女教師作為知識女性和男性大學教師追求同等地位的意願。


推薦閱讀:

張怡筠:大學一定要談戀愛
板書設計中板書行列有哪些?
大學必讀書目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就讀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2017.06.18 人總能做到諸多自己不曾想像之事

TAG:大學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