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六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二六集)  2012/7/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八十九頁,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俱舍論》云:欲,謂希求所作事業。據此」,根據《俱舍論》上說的有欲字,「則經中舍諸愛著與亦無希求、不希求想等」,這些句子,「均無欲也」,都是說要離欲。「此上三句,顯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但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故續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等。正顯事理無礙、圓融自在之妙義」。這是經論裡面說明宇宙萬有的真相,真相是空有並存而不悖。體有,體是自性,理有,理也是講的自性,理體它是不生不滅,永遠不變,但是理體能現事相,就是事相跟作用,《華嚴經》上講的體相用。理雖然是空寂,它能夠現相,所以不能說它無。

  佛法講空,真空,這個空的意思不好懂,因為一般人聽說空,什麼都沒有叫空,佛法不是這個意思。空是因為它沒有相,就是說我們的六根緣不到,眼耳鼻舌身能夠緣到的是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起心動念、受想行識這心理現象第六意識能緣到,第七識能緣到,第六識緣它們起分別,第七識緣它們起執著。可是理體,它不是物質現象,前五根緣不到;它不是精神現象,第六、第七也緣不到,所以叫它做空,但是它遇到緣能現相。緣有兩種狀況,第一種是一念不覺,現相了。一念不覺沒有原因、沒有理由,為什麼?有原因、有理由它是真的;沒有原因、沒有理由,這個現相是假的,不是真的。現的這個相,實在講是了不可得。

  這個相,我們在這裡必須要把它搞清楚,這個現相現什麼相?一念,實際上就是彌勒菩薩答覆世尊這個問題。世尊問彌勒,這是在《菩薩處胎經》上的一段話,佛問,「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是原文。這句話佛問了三樁事情,說凡夫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個念頭?這個話裡頭有話,這一念頭是多少念頭集在一起形成的,不是單純的,他問幾念;幾相,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個物質現象,就是五蘊裡頭的色法;有幾識,識就是受想行識。所以佛問的,就是這個念頭裡頭,用我們現在的話大家好懂,有多少個五蘊形成一念。單單講一念毫無意義,它根本不存在,我們在前面舉過這個例子,跟大家說明這個現象。這是從前電影的底片。以前電影是用動畫構成的,在放映機裡面它那個速度很快,鏡頭打開,這一張照片照在銀幕上,這幻燈片,立刻關起來,再打開放第二張,第二張再把它關起來再放第三張,一張一張放的。那一念是什麼?一念就是一張,這叫一念。一念的速度在我們眼睛裡看是多長的時間?二十四分之一秒。必須連續看二十四張,用科學家的話來說,糾纏在一起,我們看到一個東西比較有意義,一秒鐘。

  如果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想想,你看到什麼?我們把這個底片,一張有影像的,另外二十三張把它抹黑,沒有形相,這一秒鐘放起來只有一張,這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會感覺到,我是看到東西了,一閃,什麼內容不知道,不就變成這個樣子嗎?現在佛問我們,我們現前這個現象怎麼回事?就像這個電影底片一樣。這是什麼?這是體性隨緣現相,現五蘊的相。停留的時間多長?諸位要記住這個東西,二十四分之一秒。現在彌勒菩薩講我們這個現前狀況,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在你面前放有沒有看見?沒看見,決定看不到。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到有個東西閃了一下,有個印象,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閃了一下;一千六百兆,連閃都看不到,這就是我們今天現前的狀況。

  所以說不生不滅,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你懂得這個道理,這真的。你看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的生我們沒看到,不生,它的滅我們也不知道,就在當前。當前這個不斷,它相似相續,一張一張在那裡過,沒有兩個相同的;兩個相同的叫相續相,這個地方前面我們念的相似相續,告訴你沒有兩個是相同的。就跟電影底片一樣,張張不一樣,沒有兩個相同的。你看看,必須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一秒鐘,我們才看到這個現象現前;單獨的一個相,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決定看不到,連那個什麼閃都看不到,根本你就沒有知覺,沒有覺得它存在。所以佛說這個相叫幻相,叫夢幻泡影,叫根本不存在。所以生滅即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這是真正的事實真相。你說這樁事情佛給誰說?誰懂?沒人懂。佛只好跟彌勒菩薩說,彌勒菩薩懂,為什麼?彌勒菩薩入了這個境界。所以佛講這些奧秘,事實真相,對象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為什麼?大家見到了,我一問你都知道。七地以前不知道,就在他面前,相似相續的生滅完全沒有感覺,六根都緣不到,這是真正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是幸虧量子力學家最新的研究報告,如果沒有這些報告,我們雖然看到佛經上彌勒菩薩這樣說,我們還是不懂。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沒有概念,這是事實真相。有沒有可能?那現在就是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證據,最新的這些儀器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能夠捕捉到。那個距離跟佛說的差不多了,再加個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佛看到的境界。如果科學還能不斷的再進步,那我們相信二、三十年之後,科學儀器可以能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就是彌勒菩薩的境界,看到什麼真相?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一個念頭裡頭都有色相,就是有物質現象,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受想行識,叫五蘊,這樣微細!我們今天才知道《心經》上這句話,以前都講得含糊籠統,沒講出來,「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什麼?就照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個五蘊皆空,不可得,你念頭還沒起它就沒有了,它就消失掉了。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般若經》的總結。

  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今天科學家分這三大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這些現象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為什麼會看到這些現象?因為這個現象糾纏在一起,就像電影那個道理一樣,我們眼睛來不及。至少這個速度,二分之一秒,我們能看到東西,二分之一秒在我們面前閃一下有個畫片,大概是什麼東西,還沒看清楚,沒注意,二分之一秒;二十四分之一秒看不到,只是眼前一道閃光就沒有了。但是連續起來,連續到一分鐘我們看到了,這是一個什麼畫面,我們才知道。佛問的不是一分鐘、半分鐘,不是,他問的就是那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一念,他問的是這個,問彌勒菩薩幾念幾相識耶,問的是這個東西。

  彌勒菩薩就說得很清楚,經上的原文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我們一秒鐘能彈幾次?現在是用秒做單位。我們實在講這一彈指,這個念頭是極快速,大概是五分之一秒。那要什麼樣的人?心地很清凈,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心定下來,在這種時候,五分之一秒的閃光他看到了;閃光裡頭的內容可能不知道,只看到。這個可以做實驗,就是用幻燈片可以做實驗,一秒鐘這個速度五張幻燈片,也是把其他的抹黑,就留一張,五分之一秒,你看這個閃光。當然這個閃光的時間長,比電影長,電影才二十四分之一秒,這個五分之一秒,但是很可能沒看清楚,太快了。比二十四分之一秒的清楚,二十四分之一秒只是一亮就沒有了,這個一亮好像有個形相,但是還是不清楚。

  這是宇宙奧秘,佛菩薩在三千年前就搞得這麼清楚。今天在這個地球上,科學家費了四百多年的時間,不斷一個接一個、一個接著一個研究,到今天才看到阿賴耶的相分,物質到底是什麼,這樁事情搞清楚了,可是意念是什麼沒搞清楚。物質現象是從意念生出來的,大乘教里佛告訴我們,色由心生,後頭有一句總結,「全體是心」,這個結得好!所有一切現象不離自心,統統是心變現的。科學家講這三種現象,阿賴耶也講三種現象,實際上是一樣的,名詞不一樣。科學家講物質現象,佛法裡面講阿賴耶的相分,相分就是物質現象;科學說精神現象、心理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在佛法裡面講阿賴耶的見分;第三個自然現象,阿賴耶的業相,應該是業相才對,講自證分還不行,是業相,自然現象。全是心生的,這個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相由心生。

  千變萬化的這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千變萬化的這個相是識生的,識是妄心,就是分別執著。所以轉識成智要從六、七先轉,五、八轉不到,五八果上轉。六、七一轉,五、八跟著就轉了。我們想從前五識轉,這做不到,轉不過來,阿賴耶識太深了,我們也找不到,所以轉識成智用的功夫就是在分別執著,怎麼轉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不分別了,就轉第六意識,我不執著了就轉第七識。眼見色、耳聞聲,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沒有動念頭,分別執著沒有動,這就是轉識成智。經上告訴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是真心,真心見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的一個念頭,這是真心。可是第二個念頭起來的時候就是妄心,為什麼?有分別了。如果永遠保住第一念,那就成佛了,那就轉進來了,轉過去了,保不住!第二念分別,第三念執著,馬上就起來,太快。在我們認為這是同時起來的,不是的,它有先後,決定是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又生,帶分別,第三個念頭帶執著,以後愈變愈複雜,愈染愈嚴重,就變成這個現象。

  這是解釋什麼叫做欲,希求所作事業。佛在經裡面教給我們,大乘教上常講「舍諸愛著」,愛是什麼?貪愛,著是執著。在日常生活當中,了解這些現象是假的,相不可得,它什麼都沒有,三種相,相,相是假的。我們說一剎那時間已經太長了,它確實是有,但是非常快速的它就消失了。不是真的相續,這個一定要清楚,是相似相續。我們知道電影的原理,你就用這個東西去觀想。我們看兩個小時的電影,你要曉得一秒鐘二十四張畫面,十秒鐘二百四十張畫面,十秒鐘,一分鐘再乘六十,你這樣去算去,張張不一樣,一個畫面都得不到,都不可得。證明《般若經》上講的話絕對正確,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這樣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對所有現象裡頭不生愛著,為什麼?它是假的,我這個愛的念頭起來的時候它早就不存在了。

  念頭念念相續,永遠不停,但是每個念頭都不一樣。這樁事情我前幾年在東京訪問,那是在東京參加一次會議,訪問江本博士,他做水實驗。他告訴我,他做了十年,我第一次訪問,他做了十年。幾十萬張照片,他說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找不到一對是完全相同的。他非常奇怪,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情?我說你永遠不可能有兩張相同的。他說為什麼?我說念頭不一樣,這東西是從念頭生的。我們同樣一個人在做實驗,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念頭,沒有兩個念頭相同,你做這個實驗怎麼可能相同?必須完全相同的念頭,才有兩個結晶是一樣的。這就證明念念相續,它是相似相續,它不是真的相續,真的相續應該念念相同,那就是相續相,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是相似相續相,我給他解釋佛經上有這個講法。他沒有跟我往來之前,他不跟宗教往來,因為他是科學家,怕人家說他是迷信。我告訴他,你實驗這個玩意,佛經裡頭早就有了,講得很清楚,他非常驚訝。我說這套理論我統統知道,我講給他聽。這以後他才接受,拿著佛經去做實驗,拿著經書讓水看,念經文讓水聽,結晶都非常之美,所以他才搞各種宗教,都來做實驗。我說這是科學,不是迷信。他的實驗室我去參觀過兩次,這個人也變成好朋友了。

  用心要無希求、不希求想,沒有希求也沒有不希求,這就是中道。這叫什麼?隨緣。隨緣不變,這是佛。佛完全用真心,真心隨緣,不變是什麼?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現在我們懂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開悟之後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三百餘會,這辦班教學,辦班三百多次,他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他經怎麼說出來的?自性自然流露,決定沒有說想一想要怎麼講,沒有。想一想落在意識裡頭,阿賴耶的,不是自性。就從來沒想過,從來也不要去準備,什麼都沒有。這怎麼回事情?很多人問,佛給他解釋,佛用鐘鼓,鐘鼓是常用的,用這個做比喻,你看到沒有,你去叩它,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他有沒有想?沒想,叫法爾如是,他自然的。你問他一個問題,你是有心的,他馬上回答你,回答是沒有心,沒有起心動念,他回答就把你問題解決了。這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決定沒有通過思考,通過思考是凡夫,那就墮落了。

  這樁事情一直到今天人不能解決,沒法子解決,總是有懷疑,不用思考,那怎麼能解決問題?現在都是用思考,用思考能不能解決問題?把問題愈搞愈糟糕,到最後搞迷惑了。聯合國開會,和平會議不就是用思考嗎?愈思考愈亂,會開了四十多年,一年比一年亂。我參加的時候,那個時代,十年前,我們的會友常常給我講的時候,信心沒有了。所以許多人都碰到我問我,這世界還會有和平嗎?非常嚴肅,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大家對於和平已經信心喪失掉了,苦不堪言。我們從這個當中得出一個結論,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要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智慧是從戒定裡頭生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從清凈心生的,從平等心生的,從大徹大悟裡面生的。就跟惠能大師一樣,這個與學習、與研究沒關係,識字不認識字都沒關係,只要他心清凈,只要他心平等,他就能解決問題。你問他,清凈平等心裡頭用智慧來給你解決問題,來答覆你。這是佛法的秘密。說秘密還不太妥當,說深密,佛法沒有秘密,這理太深了,是很神秘,但是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

  所以佛,求佛、學佛,學什麼?這經題上這麼明白,我們學佛就是學清凈平等覺,就學這個東西。用什麼方法學?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都行,只要你會。這個會什麼意思?什麼叫會、什麼叫不會?會就是與清凈平等覺相應,這叫會;與清凈平等覺不相應就不會。與清凈平等覺相應,你首先要離開染污。染污是什麼?愛著就是染污。你不能對於某一樣東西偏愛,你的愛要清凈、要平等、要覺悟,要遍愛,這就對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你都愛,你是平等的愛,你是清凈的愛,對了,這叫大慈大悲。偏愛、獨愛那裡頭有煩惱,大愛裡頭有智慧。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希求不希求想,完全隨緣;善緣隨,惡緣也隨,順境隨,逆境也隨。無論隨什麼緣,決定心不動,都保持在清凈平等覺,完全對了;清凈平等覺失掉,我們就全錯了。修行,你要掌握這個原則,這菩提道上正道。如果我的心被境界動了,怎麼辦?趕緊念阿彌陀佛,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你不念阿彌陀佛,還隨著境界轉,那愈陷愈深,愈迷愈嚴重。凈宗這個方法方便在此地,就是一句佛號。

  這些都是屬於無欲,就是離欲,這些都顯示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實際理地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本性裡頭一塵不染。所以惠能大師一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一塵不染,縱然我們造作罪業墮到地獄也不染。經上常講的染污是染污第七意識,染污阿賴耶識。妄心會被染污,真心永遠不染污,真心永遠不變,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愛著麻煩,因為有愛著,所以才搞輪迴;真正覺悟,我不想再搞六道輪迴了,這個東西一定要舍,要把它看破。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決定不希求,它不是真的。

  但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這個行要念去聲,念橫,它當動詞,不當名詞。這就是菩薩八萬四千行門、無量法門,不舍一法。這是什麼?這是現象起作用。故續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這個善願是為他,不是為自,是為利益眾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沒有一願為自己。看到這麼多苦難眾生,想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回頭是岸,這是為他。雖然幫助他,用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也不執著,心裡頭一塵不染。《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為什麼?他本來是佛。這就是大乘教常講的三輪體空,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不著相,與舍諸愛著相應,就是無欲相應;認真去做,與不舍一法相應。但是它是同時的,它不是分開的。正在造作的時候就無我相、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是大乘菩薩;我在做,不行。菩薩也說我在做,那是什麼?那是應付眾生的,不這個說法他不懂,這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功德在哪裡?功德在自己不著,自己真的四相空了。大乘菩薩不但四相空了,四見空了,《金剛經》末後,「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不但不著相,連念頭都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念頭都沒有。可是事相上他一樣也沒舍掉,幹得比一般人認真努力,為什麼?給人做好榜樣。沒人知道,只有諸佛如來知道,只有法身菩薩知道;三乘,聲聞、緣覺、凡夫不知道。這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圓融自在。

  「如《德遵普賢品》」,本經第二品,「會中諸大菩薩入空、無相、無願法門」,這是大三空三昧,這個入是心入。這個大三空三昧就是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可是經文後頭又說,「但諸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這個跟不舍一法相應。先離一切相,然後即一切法,也就是說先學放下、先學不著,最好還能夠提升到不分別。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難,這太難了,那是法身菩薩,我們做不到。如果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往生是上上品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這是真難,不是假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希望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三乘菩薩,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個我們可以做到。這樣的人往生,生方便有餘土,這是大幅度的提升。

  可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方便土跟同居土都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四十八願第二十願。這是彌陀的本願,無盡的慈悲,讓生同居土下下品的菩薩都具足像法身菩薩一樣的智慧、神通、道力。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頭都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諸佛對彌陀的稱讚就為這個。所以這次我們有幸遇到了,決定不能錯過。這一次錯過,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會不曉得到哪一劫去了,不是來生就遇到,遇不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機會得來絕對不是容易事情,我們要深深為自己慶幸。開經偈上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這太難太難了!「德遵普賢」裡面說的這兩句話,「正與此處無為、無立、無欲,而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圓融一味」,這是大菩薩的行履。

  「《至心精進品》云: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故知極樂聖眾,皆師法彌陀,結成大願,精勤修習,住真實慧,以求成就也」。這幾句是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這些都是極樂世界的聖眾、大眾,他們師法彌陀,到極樂世界完全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是大家的榜樣。彌陀發四十八願,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每個人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以四十八願莊嚴自己身心。底下這句說的就是結成大願,師法彌陀,結成大願,精勤修習。

  極樂世界的環境好,第一個是壽命長久,無量壽;第二個是不需要飲食,它是法性身,它不是阿賴耶的相分。這個在前面給諸位報告過,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蓮花化生,坐在蓮花裡面,阿彌陀佛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在蓮花裡面就產生變化,這個變化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神通、道力明顯加持你,讓你的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四十八願說的紫磨真金色身,這是說身體體質。佛在《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這個我們要特別注意,因為到極樂世界,我們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都是在蓮花裡頭變化出來的,所以是法性身,住的環境是法性土。身跟土都不衰不變,雖然長壽,永遠年輕,沒有生老病死,這個現象在極樂世界找不到;植物沒有生住異滅,你看到的大地沒有成住壞空,這是法性身、法性土。個個都轉識成智,在哪裡轉?在蓮花裡頭轉的。這個蓮花太妙了,太不可思議了。住真實慧,以求成就也。在極樂世界人人都住真實慧,說明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業障;也就是說到極樂世界,業障沒消自然沒有了,煩惱沒斷也不見了。這什麼原因?全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

  「下雲含哀,大悲心也。又慈愍者,大慈心也」。大慈大悲是性德,自性本具的,這個時候真正現前了。沒有大悲大慈就沒有度眾生的大願,雖有大悲大慈,也沒有分別執著,妙就妙在此地。所以隨緣妙用,真有大慈大悲,無盡的大慈大悲,他自己沒有大慈大悲這個念頭,如果起了這個念頭煩惱不就生起來了?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的。這就是我們講天性,本性法爾如是。「以大慈悲故,雖明知實無眾生可度」,這是《金剛經》上的話,「而度生之行願無有窮盡」。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十方剎土如是,一切諸佛世界裡面的六道眾生亦如是。可是眾生有感,菩薩們有應。

  他怎麼感?起心動念是感,是意念感,我們身體所有造作也有感。為什麼?現在我們知道,身體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是由念頭變現的,所以這個物質現象也是波動現象,沒有波動它就不存在。波動現象才動,這個動的頻率一定要知道,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在那個地方起的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才動,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收到了。這是《還源觀》上所說的兩種現象的三個周遍,第一個周遍叫「周遍法界」。才動就周遍法界,這速度太快了,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所以才動就周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的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統統收到信息。收到信息,看你跟他有沒有緣。什麼叫有緣?過去生中有過往來,他才肯親近你,他才相信你,他才歡喜你,能聽你的教誨,這叫有緣。沒有緣的就是他不會相信你,你去了沒用,你就沒有去的必要;如果有緣,你說他肯聽,他肯依教奉行。那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是自己起心動念,都是自然的,都是法爾如是。誰的心?對方,眾生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些應感的菩薩們確實沒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就跟釋迦牟尼佛示現完全相同,釋迦牟尼佛示現八十年,沒起心動念。

  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看到老法師四十多歲的時候發心朝五台山,他出發從普陀,朝五台山,山西。三步一拜,去拜文殊菩薩,以這個功德迴向給過去的,他的父母都不在世了,報父母恩。這個念頭一發,文殊菩薩就知道了。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一天只走幾里路,三步一拜,很辛苦。兩次生病,病倒在路上,都在曠野,四邊沒有人家,躺在地上不能動。來了一個乞丐,乞丐照顧他,討飯來喂他吃,找些草藥給他治病。照顧十幾天,他好了,恢復健康,能再拜了他就拜去,乞丐去討他的飯去了。第二次又生病,大概隔了一年時間,又一次大病,又碰到這個乞丐。他很感恩,問乞丐的名字,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問他家住哪裡,他說我家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問他們,他們都知道我。老和尚沒在意。你看兩次救了他,跟他在一起,兩次大概總共住了將近一個多月。到五台山就打聽這個人,沒有人知道。拜到廟裡面,問廟裡的法師,廟裡法師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恍然大悟!

  這就是什麼?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個現身不是短時間,把他的病照顧好,十幾天。我們相信老和尚《年譜》這個記載不是假的,真人真事。你心裡頭真有佛菩薩,佛菩薩就在你周邊照顧你,你看不到,你要有急難他就出現了,感應!不管你有沒有求,他就感應。人,最重要的是真誠心,能感動天地鬼神,天地鬼神在冥冥當中照顧你,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會現身,應該用什麼身來幫助你,他就現什麼樣身。你說在那曠野當中,菩薩示現乞丐身,讓虛雲老和尚一點都不懷疑,路上遇到乞丐了。其他的身分就懷疑了,怎麼能照顧我這麼多天?乞丐反正是要飯的,他也沒有家,也沒有一定的住處,你碰到他一點懷疑都沒有,很自然的。這妙!妙在第二次又遇到,這麼巧。

  我們讀了這些公案,對我們增長信心。虛雲老和尚朝山感動文殊菩薩,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世界大亂,災難頻繁,佛菩薩照不照顧我們?肯定照顧。心一定要定下來,決定沒有懷疑、沒有憂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在身邊,觀音、勢至時時刻刻照顧到,只要你的心不退轉,你的心不改變,這個路一定能走通,一定順利。虛雲老和尚目的地是在五台山,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在極樂世界,決定沒有改變,堅定的信心。災難有沒有不放在心上,如果真有,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他真接我們去;沒有,我們繼續留在人間,認真努力去做。要像菩薩一樣,明知實無眾生可度,度生之行願無有窮盡。「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的這部《無量壽經》,這就是真實之利。

  我們要勸別人信受奉行,一定先做出樣子,他看到真正的效果,他相信;如果沒有看到效果,你跟他講他不相信。我們學佛,把葷腥舍掉,素食六十多年,身體健康,沒有毛病,這就是示現。最近這幾年,我們從四面八方收到很多信息,都講災難。綜合這些信息,講化解的只有三樁事情,第一個說素食的人可以免這個災難,第二個是有愛心的人,也就是慈悲心。愛人就不會害人,愛動物你就不會吃這些動物,所以要有愛心。第三個,心地要清凈,要有耐心,也就是說,遇到狀況他不慌不亂,就能平安度過這個災難。這話說得很有道理,災難如果來了,你一慌一亂,你被嚇死了,所以一定要很冷靜,要能夠定得住。我們凈宗就一心定在佛號上,養成一個習慣,天天念佛、時時念佛,念佛不要中斷。很多信息它是普遍的,它沒有講學佛的,但是講得很有道理,你看素食、愛心,危急的時候心是定的,就能解決問題。這個他說得有道理,我們就可以做參考。素食我們已經做到了,愛心我們也有。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我們學習這部大經,這部大經因為是新會集的,夏蓮老在抗戰時期發心會集這個本子,抗戰勝利之後,他先後用了十年的時間,這個本子完成了,所以流通量不多。抗戰勝利之後又遇到國共的戰爭,這內戰,所以他在山東印過兩次,分量很少,我相信只有一、二千本,很少人看到。律航法師從山東到台灣帶了幾本,送了三本給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看到這個本子,前面梅光羲大師的序文,梅光羲老居士是他的老師,看到這篇序文非常親切。夏蓮老名聲很響亮,在當時佛教,在家學佛的都知道南梅北夏,南方是梅光羲老居士,他是江西南昌人,夏蓮老是山東人,南梅北夏。所以看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在台中講過一遍,大概印了二、三千本的樣子。以後有人有意見,對這個本子有意見,李老師就不再講這個經,講過一遍就不再講了。

  我到台中聽他講《無量壽經》是用康僧鎧的本子,用小慧遠的註解,《無量壽經義疏》。這個本子是他早年講的,我還沒到台中去,他把他的眉注給我。我那時候的學習,看他這個眉注我全能夠體會,我很歡喜,我就想講,也印了三千本。給老師報告,老師說不行,你太年輕,如果有人來批評,你招架不住。所以我也就不敢講了,改講《楞嚴經》。一直到老師往生,我才把這個本子拿出來給大家看,這個本子很多人沒見過。那時在美國加州,給大家看,看到的人都歡喜,都希望我把這個本子講一遍。所以我開講這部經是在加拿大溫哥華,第二遍在加州聖荷西,這緣才成熟。那個時候是用錄音帶,還沒有光碟,用錄音帶。這個錄音帶傳到台灣,大家聽到歡喜,回到台灣之後,大家要我講這個經。還好,我沒有遇到障礙。先後講了十遍,大概從第三遍我才看到黃念老居士這個註解,非常歡喜,採取註解裡頭一些資料,先後講過七、八遍。這就是經上所說的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個本子、這個註解,確實,真實之利。

  念老把這個註解送給我,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它統統看完。那時候是油印的,蠟紙油印的稿子。我讓同學跟他聯繫,他有沒有版權,有版權就算了;沒有版權,我說我在台灣翻印。他回答我非常高興,歡迎翻印,沒有版權,還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我們在台灣第一版就印了一萬冊,精裝本,一萬冊,他非常歡喜,從這之後就大量流通,流通在海內外。可是還是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應該超過五年,國內跟台灣反對會集本的聲音很大,我知道。會集本有三種,有王龍舒的、有魏默深的,為什麼不反對,偏偏要反對這個本子?大概就是我這麼多年講這個本子講得多。我可不可以改?我不敢改。如果我要一放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是李老師傳給我的,我要放棄它,馬上罪名就來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背師叛道。所以我宣布,全世界人反對,我聽老師的話,我一定依這個法門修學,一生不會改變。老師給我的,這還能錯嗎?所以到晚年,八十六歲了,我是八十五歲開始講這部經、講註解,細說。二0一0年清明節,我把《華嚴》放下,專講這部經,以大經功德迴向給這個地區,迴向給國家,迴向給全世界,希望消災免難。一天講四個小時,我自己學習也是四個小時,每天八個小時。好像是前年,中國國家宗教局出版了一套《凈土五經》,有同修送來給我看,裡面《無量壽經》就選的是夏蓮居的會集本。沒人反對了,國家承認,國家宗教局承認,所以現在這個聲音逐漸小了,聽這部經的人愈來愈多。我們也在經歷考驗,決定不能動搖。

  這下面說,「其所結得之大願,自然契理契機,照真達俗。契理照真,故其大願,實相為體,究竟了義,力用無量。契機達俗,故善契機宜」,這幾句是念老說的。這個經會集《大藏經》裡頭收藏的五種原譯本,這次會集避免前面兩種譯本的誤失,所以變成最完美的一部經典,你找不出毛病。佛說這部經,自然契理契機,夏蓮老的會集也是自然契理契機。照真是與性德相應,達俗是正合現在眾生的根性。契理照真,故其大願,這個大願是四十八願,實相為體。四十八願從哪裡來的?不是阿彌陀佛憑空想像的,是他曾經參訪了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是密宗表法,大圓滿的意思。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統統去參訪過,取人之長,舍人之短,總結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有根有據。

  這樣成就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成就超過一切諸佛剎土,因為它是一切諸佛剎土真善美慧的集大成,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的精華在極樂世界應有盡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的缺陷在極樂世界找不到。我們現在要找一個佛國土去學習,這是首選,第一個選擇的地方。我們的信心要堅定,決定不能動搖;整個世界都動搖,我的信念不動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正因為這些狀況被我看見,所以我發心,往後我能活幾年,我就講多少遍,一年講一遍。一遍,標準的時間是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講滿三百天。我要再能活十年,我就講十遍。這為什麼?為幫助大家建立信心。對這個法門要有真信、有實信,你才真正得到利益;你對這個法門有疑惑,會動搖,那你就真可惜了。我這個做法就是幫助你增長信心、建立信心,把凈宗法門介紹給你,希望你真明白、真懂得了,發心求生凈土,你就成佛了。

  彌陀的大願,實相為體,究竟了義,力用無量。我們跟阿彌陀佛發同樣的大願,得到的利益不也是同樣的嗎?也是實相為體,究竟了義,力用無量。契機達俗,這是說這個法門非常適合現代眾生的根機。它的經文不太長,也不太短,對現在人說非常適合。註解也不是太多,但是集注非常之好,非常難得,我們不能不感激黃念祖老居士。

  『禮義都合』,「禮義者,仁義禮智信,世間道德也」。這五個字在中國稱之為五常,常是不能夠缺少、不能夠改變、不能夠遺棄的,是做人的道理。五個字都具足,在中國古時候你才算是一個人,缺少一個都不行,叫缺德,五個德。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什麼?講道理。道理是什麼?不外乎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兼顧,人情道理。孔子一生講仁,孟子一生講義,義就是仁的落實。這個愛落實在義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那是真愛。下面這個禮是禮節,就是日常生活的規矩,《弟子規》就是的。人在這個世間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群,你總得要懂禮,禮節維持了社會的安全。智是理智,說明處事待人接物不可以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後面麻煩很多,免不了有過失,所以要有智慧、理智。末後是信,人一定要守信,言而有信。這是做人的五個基礎,這五個東西沒有了,不是人。《左傳》上有一句話,講的是五常,就這個,五常要都失掉了,這個社會就亂了。它的原文說,「人棄常則妖興」,人要是把這五常丟掉了,這社會就是妖魔鬼怪,就都出來了。今天這個社會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怎麼得了!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現象。

  從這些地方讓我們想起湯恩比博士,給現在社會診斷,開了一服藥方,來救這個社會。湯恩比博士說,要拯救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他說要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孔孟、大乘都在中國。孔孟學說是什麼?就取仁義兩個字。我用四個字做代表,「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取忠恕,「仁義忠恕」。忠是心要正,不偏不邪,這就是忠;恕,恕是要原諒別人。為什麼要原諒?因為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仁義禮智信的教育都沒受過,誰給他講?在社會上看不到,沒人做,也沒有人說,他怎麼會知道!所以今天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是正常現象,沒人教。所以造這些過失都要原諒他,不能責怪。沒有學,他做錯事情你要是懲罰他,這於心不忍,一定要饒恕、原諒,讓他安安靜靜坐下來,好好一起學聖賢教育。學完之後,你懂了,你再犯可以懲罰你;以前你沒有學過,一筆勾消,不再過問。社會必須在安定當中來求轉變,來恢復正常,決定不能有動亂。我用這個來解釋湯恩比博士這句話,我這個解釋也得到很多人贊同。社會決定不能有動亂,一定在安定和諧裡頭求轉變。大乘佛法我也提出四個字,「真誠慈悲」。這是湯恩比的一服藥,我們相信很管用,過去我曾經在湯池做了實驗,很有效。這個實驗的時間雖然不長,影響很大,現在聯合國的朋友還念念不忘。只要我們認真努力,不要灰心,全心全力來把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先自己要認真做到,然後才能發揚光大,才能影響別人。禮義都合,這世間道德。

  「但此二字不但代表當時古印度之社會道德。實泛指後世種種社會各個時代之社會道德與規律」。中國人講這五個字,叫五常,念老這幾句話把常的意思說出來了。這是不分時代、不分地區、不分國家、不分族群;換句話說,只要是人都應該要遵守。老祖宗這五個字,是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類應該具備的德行說出來了,共同的。湯恩比博士認識、了解,他把它提出來,來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這一服良藥,因為它是自然的規律。這五個字不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為什麼?它是性德,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行。老祖宗有智慧,發現的,不是他發明、不是他創造的。中國的儒釋道都講究,教導我們要恆順自然,順著自然的規律決定不會錯誤,自然的規律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發之願,必須與之相契」。這個意思是起心動念,不管你是什麼願望,都要與這五德相應,仁義禮智信相應,這就是相契,你在這個社會上才能夠行得通,才能夠沒有障礙。這五種德行你去跟人講,沒有人不歡喜,沒有人會反對。但是今天在這社會上看不見了,也沒聽說人講過這個東西,所以這個東西提出來人家會懷疑,認為是好,做不到。我要做,我要做我吃虧,我為了我不吃虧,所以我也做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大家都這麼做。那我們要做出來,做出來什麼?我不吃虧,我生活很正常,這大家相信了。必須要做出來給人看,他們才會相信,才建立信心,才真肯學習。所以今天這個社會教學,沒有榜樣是決定不能成就的,必須要做出樣子。

  像早年我在香港講經,何守信先生,他是亞洲電視,給我做了一次訪問,裡頭問了一句話說,他說中國古人講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哪個人不為自己?我就告訴他,這句話是錯誤的。我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為自己,天也沒誅他,地也沒有滅他,反而兩千多年來不知道多少人尊敬他,跟他學習。我說孔老夫子沒有為自己,天也沒誅他,地也沒滅他。我說我這一生學佛沒有為自己,老天沒有誅我,也沒有滅我,我生活得非常快樂,過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錯誤的引導,決定不能聽。人應該要行仁義,起心動念為社會、為大眾,不要為自己。為大眾,為什麼?自己也是大眾的一分子。為人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是真正毀滅自己。你這一生縱然貪得一些名聞利養,來生到哪裡去?到三惡道去了,那是為自己嗎?這個事情不能不搞清楚,不能不搞明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一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三三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
龍樹凈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持念)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六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