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阿彌陀經》中的文殊菩薩?[凈弘]

談談《阿彌陀經》中的文殊菩薩 [凈弘] [ 作者: 凈弘   來自:中國佛教文化網   

                        2013年10月21日 佛學研究網

    在《說阿彌陀經》序分經文,第六、眾成就經文中列出聲聞眾、菩薩眾、天人眾,在菩薩眾里列出文殊師利菩薩等四位代表,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在祗樹給孤獨園,聆聽世尊演講《阿彌陀經》,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文殊師利在一切菩薩眾裡面,代表智慧第一。大士是大智宏深,說明這部經,唯有大智才能信入。凡是能信、能願、能持名求往生,都是具有大智慧者。此一生成佛獨一的法門,唯有智慧者,才會決擇,才會信受奉行。現在從三個方面來談文殊師利菩薩:

  一、簡述菩薩名號及其表法 體會往生凈土的道理

  文殊師利者,亦云曼殊室利,此雲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文殊師利』是梵語,是印度話音譯,中國的意思叫『妙首』,『首』就是第一,妙首就是第一微妙之意。也翻作『妙吉祥』,又翻作『妙德』。准華嚴宗,表三法門,曰信、行、智。

  【妙首者,信也。】信是修行之首,我們不信就不會去修。你想修行,第一個你一定是信得過。修行的勤與惰、功夫的淺與深,與信心有密切的關係,你信得深,也就行得深,你就會精進不懈;如果信心淺,你行一定也淺,常常會懈怠。《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是一切功德之母,這個『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唯有信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凈土法門較於其它通途法門,更為重視信願。蓮池大師云:「往生凈土,要須有信,千信則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念佛行人一念信力,就可契入阿彌陀佛本願之海,便與阿彌陀佛光明願力相接,得佛力加持,成辦往生大事。

  故凈宗念佛法門從發心念佛到成辦往生圓成佛道,無不依信力而得成就,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門。

  【妙吉祥者,行也。】『妙吉祥』是講行,依照佛法去修行,決定是吉祥的,尤其是依照《彌陀經》來修行。《十往生經》上說:『行人』,就是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的人,具足信願行發願求生凈土的人,『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有二十五位菩薩保護,哪有不吉祥的道理?所以這個行門非常的特殊。【佛地經言:一切世間親近供養讚歎,名妙吉祥。】文殊菩薩多生多劫,都很虔誠的去親近、去讚歎、去供養一切諸佛,同時也受一切諸佛所稱讚。一切的眾生也都樂意、歡喜親近、供養他。學佛的人,最具體的表現,就是要具足親近、讚歎、供養等行動,就等於具足了微妙吉祥的聖德,所以叫『妙吉祥』。唐朝真諦法師,於怨親中,平等利益,不為損惱,名妙吉祥。怨親平等,決不會損害眾生,決不會叫眾生起煩惱,這是菩薩大悲平等行,稱之為『妙吉祥』。我們更應當要學習,我們怨親都是極不平等,這是很大的障礙。如果能從怨親平等裡面修我們自己的清凈大悲心,平等大悲心,我們往生的時候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臨終那一剎那,你就不會有障礙,清凈平等,到那時不會放不下,不會牽腸掛肚。所以我們平常真正要下功夫,可以免除往生時發生的一些意外的障礙。

  【妙德者,智也。】『妙德』的意思說,文殊菩薩早已經成佛,他是古佛倒駕慈航而來的,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文殊曾經是七佛之師,所以他的智慧早就圓滿,智慧不圓,不能叫妙德。《華嚴經》上說,這位菩薩是『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顯然說明,文殊菩薩早已經證得一切種智,與佛無異,所以他代表智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凈土法門。雖然我們凡夫意識心,不能與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相較,但是我們和文殊師利菩薩同樣,聆聽世尊演講《阿彌陀經》,所以我們有這份善根,也是有智慧的人。

  【法王子者,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名法王子。】『王』是自在的意思,佛於一切法當中得大自在,所以稱之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法正位是指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立刻就要後補佛位,通常我們稱為『法王子』。法王子表兩法:一者所生。諸菩薩的智慧道果,從佛陀得生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汝真佛子,從佛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猶如兒子從父母所生。每天聽經聞法,研究佛陀所演講的經教真理,聽從世尊的開示,真誠奉行,猶如子女聽從父母的話,當然就是佛子,也就是法王子。二者繼承。凡一切諸大菩薩,皆負有荷擔如來正法,繼承佛陀家業之責,如世間之子繼承父親事業。但是佛陀之家業,不同世間田園屋宅、金銀器具等為家業,乃以說法利生為業,是故菩薩以弘法為家務、度生為事業。菩薩能紹隆佛種,荷擔如來正法,輔佛行化,救度眾生,堪能承佛家業,故稱法王子。四位真子,以文殊師利菩薩為首,就是要啟示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根據《阿彌陀經》教法修持,是有智慧的選擇,這樣的人和文殊師利菩薩一樣,是有智慧的人,如《無量壽經》所說,明信佛智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念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名符其實成為阿彌陀佛的真子。

  二、介紹文殊菩薩本跡功德,啟示念佛行人

  諸佛菩薩,凡果後施化,無不具足無上智慧,特別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因為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位如來,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說:文殊菩薩,現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寶積經中說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示現出生於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一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文殊菩薩,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年輕,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佛說放缽經》云: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量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

  文殊菩薩,帶果行因,本其無上智慧,廣作無邊佛事,於十方佛土中,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因釋迦佛的介紹,始知文殊菩薩的偉大聖跡,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議。在《華嚴經)》,是一佛二菩薩共演大教,名華嚴三聖。一佛是釋尊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二菩薩指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文殊執掌佛的智慧寶藏,普賢推展佛的廣大行願,所謂:文殊述德,普賢啟行,同輔毗盧遮那佛,教化大機眾生。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其甚深無上的智慧,宣說諸佛無盡功德,特別是在福城中說法,廣宣諸佛種種行門,種種功德,鼓勵大眾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並勸勉大眾,親近善知識,修學普賢殊勝行。先令六千比丘,發無上意,復令無量眾生,共發菩提心。而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一一親近侍奉,承受教誨,樹立青年學佛的好榜樣。在《愣嚴經》中:阿難尊者,示墮淫室,為摩登伽女,淫躬撫摩,將毀戒體之際,佛教文殊菩薩,持佛頂神咒,前往救護;並提獎阿難,及摩登伽女,歸來見佛,遂啟發楞嚴大教。在維摩經,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十大弟子及諸大菩薩,各說曾被維摩詰訶責等因緣,不敢前往,佛告文殊菩薩前往問疾。文殊菩薩率領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入毗耶離城,到維摩詰室,兩位古佛見面,旗鼓相當,遂展開一番妙論,令隨文殊菩薩前往大眾中的八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於共演諸佛不二法門時,令隨往大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不但以上諸經,釋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經中,因文殊菩薩而發起的大乘經典,或以文殊聖號標立經題的經典甚多,特別是在般若會上,文殊菩薩處處現身說法,分擔釋尊的辛勞,誠為釋尊的權威法將、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文殊發願經》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凈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文殊、普賢此二大菩薩所陳述的行願,以及他們說法度眾生的內容,無不是以念佛為基礎,以凈土為歸宿。文殊菩薩,是諸佛之母,七佛之師,又是三世果位如來,尚且發願,要在臨終,滅除一切障礙,面見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往生安樂國土,何況末法眾生,業重福輕,障深慧淺,豈能藐視念佛,而不肯修?

  三、例舉文殊菩薩教化眾生示現念佛

  據傳記載,唐朝有位法照法師,大曆二年,他居住在衡州的雪峰寺,勤修佛法,精進不懈。有一天,他在僧堂盛粥的缽裡面,忽然看見了五彩祥雲,雲中現出一座寺院,寺的東北有座山,山下有澗,澗北有個石門,門內又有一座寺,匾額上寫著金色的『大聖竹林寺』,五個字。雖然這些幻景在缽中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心中還是半信半疑。再過一些時日,又在缽中現出五色雲彩,出現了好幾座像是五台山的寺院,儘是黃金鋪成的地,沒有山林的污穢,池台樓觀,以及種種莊嚴寶物,還有成千上萬的菩薩聖眾在那裡精進修行。但是缽中所現一切在食時出現,等到食後就消失了,所以心中感到十分懷疑。他就把所見的這些聖景請教寺里的僧人,嘉延、曇暉二位僧人說:我們曾經去過。然後他們把五台山諸寺的情景說了出來,竟然和法照從缽中所見一一符合。法照大師遂興起朝禮五台山的念頭。

  大曆五年,機緣成熟,法照大師等一行人,到達五台山佛光寺。當日夜裡四更,法照大師遠遠地望見一道光芒,照在他自己的身上,循著這道奇異的光明而去。走了大約五十里,看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澗,澗水的北邊有一道石門。有兩位青衣童子,大約八、九歲,顏貌端正,站立於門前,他們引導法照大師到一座寺院,匾額寫著五個大字「大聖竹林寺」,就如同過去在他缽里所看到的一樣。此處黃金為地,七寶行樹,以眾寶來莊嚴整個寺院。法照大師進入寺院,來到講堂。見到文殊大士在西,普賢大士在東,各自坐在師子座上,有數以萬計的菩薩眾圍繞在旁,文殊、普賢二大士為大眾說法。法照大師來到兩位大士之前頂禮後問道:「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距離世尊在世的時間已經很遙遠了,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不知道要修什麼法門,才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你現在所修行的念佛,正是最適合這個末法時代。一切修行法門,沒有比念佛法門來得簡便殊勝的了,供養三寶,福慧雙修這兩個法門,乃是修行的要徑。我在過去無量劫中,因為觀想佛、念佛、供養三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道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乃是諸法之王,你應該經常念佛,令無休息。」『應當怎麼念呀?』法照大師問道。文殊菩薩回答說:「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要凈念相繼,令無間斷。臨命終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住於不退轉地。」說完以後,文殊、普賢兩位大聖,同時伸出金色的手臂,撫摩法照大師的頭頂,授記說:「你因為念佛的緣故, 不久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希望能夠儘速成佛,再也沒有比念佛更殊勝的。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快速證得無上菩提。」法照大師聽完之後,非常歡喜,疑惑消除,於是再度頂禮而退。兩位童子將他送出寺院,頂禮之後,才一抬頭,整個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大師當下心中感懷不已。法照大師,受到文殊菩薩的教化,就在同一年的十二月,華嚴寺進入念佛道場,斷絕飲食,訂定日期,誓死往生極樂凈土。

  文殊菩薩對法照大師的回答,也為我們末法時代的凡夫眾生,解疑除惑,指引一條解脫生死,修學佛法的明路。我們若肯照文殊菩的開示去做,我相信,修學佛法,要了辦生死,一定不會走錯路。「念佛乃是諸法之王,你應該經常念佛,令無休息。也就是一生精進念佛,不退念佛心。」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對法照大師的勸勉,也是對末法時期眾生的勸勉。若能這樣修持凈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沒有問題。文殊菩薩教導法照大師念佛,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文殊菩薩強調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要使一個念佛行人,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承辦生死大事。

  文殊師利菩薩,在《阿彌陀經》列在第一位,表示有大智慧才能接受念佛法門,文殊師利菩薩,以自己作末法時代眾生的榜樣,只要一心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快速證得無上菩提。阿彌陀佛!(信息來源:中國佛教文化網)

 


推薦閱讀:

文殊菩薩聖誕,我們該怎麼做?

TAG:菩薩 | 文殊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