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博客
——金箔「太陽神鳥」應稱「四時神鳥」
作者 尚古玉
摘要:中國文化遺産標志取自四川金沙出土文物「金箔神鳥」,專家們認定金箔上神鳥繞飛的中心圖案為太陽,而將金箔命名為「太陽神鳥」。筆者以為此名實為誤稱,「太陽神鳥」古稱「日烏」,是用鳥形來象徵和表現「太陽」,一般為一隻鳥,而金箔圖案同時出現四隻鳥,與傳統説法及表現方式不符。另外,金箔上四鳥繞飛的中心,並非「太陽」,因為「太陽」放射的光線為直線,而金箔中心表現的則是旋轉曲線,應為象徵循環運轉的「天輪璇璣」,其十二旋齒代表天時十二月份,而飛繞覆蓋十二個月的四隻飛鳥,代表四季天時。所以,金箔刻畫的四隻飛鳥,正確的稱謂應為「四時神鳥」。
關鍵詞:中國文化遺産標志;太陽神鳥;日烏;天輪;璇璣;四時
2005年8月1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公告,宣布將四川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圖案(見圖1),作為中國文化遺産標志。據專家介紹:此金箔是古蜀先民3000年前創作的金箔圖案,2001年年底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是新世紀我國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該金飾外廓呈圓形,圖案分內外兩層,都採用了鏤空的表現形式。內層為12條弧形鋸齒旋紋,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像一個噴射出12道火焰的大火球;外層由4隻首尾相接的飛鳥構成,飛行方向與內層圖案的旋轉方向相反,頗具動感。圖案內容為四隻神鳥圍繞太陽飛翔,專家們據此將其命名為「太陽神鳥」,並説「太陽神鳥」向著太陽飛奔,是輝映著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中國最古老的標志。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説:「該標志所表達的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保護祖國文化遺産的強烈責任心和神聖使命感,體現了對古人的尊重、對歷史真實的尊重、對文化遺産的尊重」,由此被中國國家文物局正式用作中國文化遺産標志。
筆者最近撰寫的論文《玉璧考》,涉及到金沙遺址出土的金箔「神鳥」。《玉璧考》論證了「玉璧」的起源和形制皆為「象天」的「天輪」或「天璧」,其功用也是古人祭天的神器或禮器。[1] 「玉璧」形制之一的「牙璧」,又稱「玉璇璣」(見圖2),因璧周外緣雕有旋牙,實為表現旋轉運行的「天輪」,其外緣齒牙,或為四齒牙,或為十二齒牙(有的刻成三大齒上各附有三小齒,共十二齒牙),象徵著四季和十二月份。看金沙遺址的金箔,四隻「神鳥」繞飛的中心為「十二旋齒圓盤」,由此斷定這「十二旋齒圓盤」實為「天輪璇璣」而非「太陽」,因此説,目前人們將金箔稱為「太陽神鳥」,並不正確。其具體理由如下:
一、「太陽神鳥」為單只的「日烏」
「太陽神鳥」古稱「日烏」,一般表現為一隻鳥,不會出現四隻鳥。
漢代馬王堆帛畫和很多的漢畫像石中,通常是畫作一個圓圈裏站著一隻烏鵲,圓圈表示太陽,太陽中的烏鵲,就是「日烏」(見圖3)。也有將烏鵲畫成三條腿的,可稱「三足日烏」。而古代典籍和繪畫中卻沒有「四鳥繞日飛行」的説法和造型。
可能有人會提出異議:《山海經》中還有「十日」、「十烏」説法呢,如《海外東經》説:「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東經》也説:「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與此相印證的有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樹枝上站有九隻鳥,應該就是九隻「日烏」。
筆者答曰:《山海經》説的不錯,神樹上蹲著的正是九隻「日烏」,象徵九個「太陽」正在歇息,而「一日方至」,才「一日方出」,其「值日在天」的,惟有一個「太陽」。即便是傳説天上曾有「十日」,但經「羿射九日」,僅留「一日」,因此代表「天日」的「日烏」也僅有一隻,斷不會出現四鳥同飛的「四日烏」。況且,「日烏」本身就代表「太陽」(見圖4),怎麼會再「繞日飛行」呢?
二、四鳥繞飛的中心並非太陽
古代的岩畫和石雕,「太陽」的光芒雖然經常被畫作放射線狀,但其放射光線一般畫作直線(見圖5)。因「太陽」在地上的人們看來,自身並不旋轉,故其放射光線,並非螺旋紋狀,因此,四隻「神鳥」繞飛的「十二旋齒圓盤」肯定不是「太陽」。那「十二旋齒圓盤」應為何物呢?與「十二旋齒圓盤」類似的古物,惟有「玉璇璣」。「玉璇璣」來源甚古,史前遺址中便有出土,考其形制,往往與天文相關。中國最早的古籍《尚書·舜典》曾言:「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關於「璇璣玉衡」的理解,古來有兩種不同看法:
一為星象説。戰國時的《星經》雲:「璇璣者謂北極星也,玉衡者謂北鬥九星也。」《史記·天官書》亦雲:「北鬥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則把北鬥七星的名稱與「璇璣玉衡」聯係起來:「北鬥七星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柄),合為鬥。居陰布陽,故稱北鬥。」西漢伏勝的《尚書大傳》曰:「璇者,還也,璣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行動者大,謂之璇璣,是故璇璣謂之北極。」西漢劉向《説苑》:「璇璣謂北辰,勺陳樞星也。」戰國前的《周髀算經》:「北辰皆曰璇璣。」《楚辭?王逸<九思?怨上>》:「謠吟兮中壄,上察兮璇璣。」洪興祖補注:「北鬥魁四星為璇璣。」《晉書?天文志上》:「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
辨析上述説法,大體可認為:北鬥七星中,組成鬥勺勺頭的方框狀「魁四星」,可稱「璇璣」;而組成勺柄的條狀三星,可稱「玉衡」。
二為天文儀器説。西漢孔安國認為「璇璣玉衡」是「正天之器,可運轉」,肯定「璇璣玉衡」為儀器。東漢鄭玄説:「運動為璣,持正為衡,以玉為之,視其行度。」也是視為儀器。東漢馬融説:「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於經者,惟璣衡一事。璣衡者,即今之渾儀也。」三國時王蕃説:「渾儀羲和氏舊器,歷代相傳謂之璣衡。」《隋書·天文志》引晉劉智的議論説:「顓頊造渾儀,黃帝為蓋天,皆以天象蓋也。」而北宋的蘇頌認為「璇璣玉衡」是「渾天儀」中的「四遊儀」。當代英國人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也認為「璇璣玉衡」就是天文儀器,他把璇璣看成是一個拱極星座樣板的璧環形式,這種天文的璧環上有許多缺刻,缺刻是對準拱極星座,則真北極位於中央。
所謂天文儀器,即是觀測天象的儀器,漢代張衡製作出金屬材質的套環狀「渾天儀」,用以觀測天象。但遠古時期尚未發明金屬冶煉術,很多天文儀器都是玉石製品,如玉規、玉晷、玉璧、玉圭、玉鬥、玉司南、玉石羅盤等。
我們從「璇璣」、「玉衡」的字源看,其原始意義都是指玉制的器具。「璇」,是圓形可以轉動的玉盤,「璣」,是圓形的玉珠;「璇璣」統指可以旋轉的圓形玉器,或為帶有旋紋以示旋轉的玉盤,以及帶有旋齒的玉璧。所以,後來玉器界基本上公認帶有旋齒的「牙璧」,應為「玉璇璣」。特別是四齒璇璣,如山西省芮城縣清涼寺出土的廟底溝文化「玉璇璣」(見圖6),看外緣似為方形,而「鬥魁四星」正是方形,恰如《晉書?天文志》所言:「魁四星為璇璣」。
「玉衡」即是玉制的衡器,可以是丈量長度的「玉尺」,也可以是測定方向的「司南」。早期的「玉尺」即「玉圭」(見圖7),呈長條尺狀,樹立地上可測光影,根據光影的正、斜,可知每天的時辰;而根據光影的長短,則可判斷一年的季節。所以,用「玉圭」可以衡量天時,堪稱「量天尺」,亦可稱「玉衡」。
「玉司南」可謂測量方向的「玉衡」(見圖8),其形制為圓形或方形的底盤的中心,放置可旋轉的鬥勺,鬥勺實際為磁石條,由於地磁作用,鬥勺自由旋轉,勺柄所指即為南方。
若將「玉圭」豎立固定在一個圓形底盤的中心,便形成「日晷」,而「玉晷」又稱「日規」亦可屬「玉衡」之類。《説文》:「晷,日影也」。漢代張衡《西京賦》:「白日未及移其晷,己獮其什七八」。「晷」原義為日影,後利用圭條豎在圓盤的影子測定時間和季節,便形成了「日晷」的儀器(見圖9)。再後來,「日晷」與「司南」結合,便成為「羅經」或「羅盤」。後期的「羅盤」比較復雜,中間是「指南針」,周圍有好多層,如八方、八卦、十天幹、十二宮、十二地支、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360經度等等(見圖10)。雖然有眾多層次,但基本上為天文、地理范疇。早期的「羅盤」比較簡單,基本是天象圖,如漢代的「式盤」(見圖11),外廓為方形,每邊刻寫七個星宿名,四邊共二十八星宿名;內層刻寫十二時辰、十天幹;再往裏為幾層圓圈或稱「天盤」,分別刻寫十二時辰和星宿名;中心圓圈刻畫北鬥七星,象徵「天極」。「式盤」中心的「北鬥七星」呈「鬥勺」狀,這大概為後代「羅盤」擺放「鬥勺」之濫觴。由此可知,漢代「式盤」和後代「羅盤」均源於「圓天」之象,特別是中間的「北鬥」,便是 「北天星垣」——「紫微垣」的中心,即「天極」。而「北鬥勺」在「天極」旋轉一圈即為一年,其「勺柄」便逐次指示一年的時節。
戰國時書《鶡冠子?環流》:「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鬥柄運於上,事立於下。鬥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故日月不足以言明,四時不足以言功,一為之法以成其業。」 [2] [p.125]
由於「北鬥七星」旋轉,指示四時有序,「四塞俱成,運道用法,以成其業」,這大概為「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的最佳解釋。所以,象徵「圓天」的「玉璧盤」和象徵「北鬥」的「玉鬥勺」之組合,便可稱「璇璣玉衡」了。而象徵旋轉指示四季及十二月份的「牙璧」,自然可稱之「玉璇璣」了。這「玉璇璣」不管是三齒、四齒、六齒,還是十二齒,均是象徵旋轉運行的「天輪」,而金箔之造型,其「神鳥」繞飛的中心,就是十二旋齒的「天輪」,這十二旋齒即代表全年十二天時即十二月份。
推薦閱讀:
※Vlogger 如何做出自己的個人風格?
※博客的死亡是否是因為「太長不看」的心理?
※關於男女的經典段子??選自騰雲駕霧的博客
※筆戈科技的預熱是怎麼把讀者預期玩壞的?
TAG: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