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輿正經》「先天羅經十二支」段註解
05-29
先天羅經十二支,後天再用干與維。八干四維輔支位,子母公孫同此推。 陳傳: 十二支、十二次舍和十二辰作為黃道360°(中國古時為365度)的基本空間單位出現得很早,而二十四山最晚也在西漢被廣泛的使用於卜易,近年出土的漢朝司南亦發現有二十四山的刻度,證明二十四山羅盤最遲在漢代發明,並非到了東晉才由郭公發明,更非到唐朝才由楊公發明的。若依史書記載,二十四山應該發明於伏羲,讀者參閱青囊奧語之傳自明。三合家稱三合盤為楊盤,而三元家稱三元盤為蔣盤。後者的說法或許正確,但稱三合盤為楊盤這種說法肯定不對,因為楊公在經文中根本沒有提到過三合盤中三盤的概念,都是後人妄自測度硬加上去並端出楊公大名來唬人的。又說地盤和天盤由楊公所發明而人盤由賴文俊補上,均無稽之談。賴仙與楊公一樣,只用地盤一盤而已。楊公只用地盤而不用所謂天人二盤可以從經文中推敲出來,也可以從其流傳世代尚近的徒子徒孫所做風水案例中找到證據。在江西三寮村附近曾公宋朝的十世孫媳合葬的「觀音望海」穴是曾氏歷盡艱辛、與其岳父鬥智鬥力才得到的名穴,其墓碑上清晰註明的坐向是坤艮兼未丑,這坤艮兼未丑正是地盤的坤艮未丑,指南針上的讀數是43°!磁偏角有約540年的變化周期,或許當初下葬時坐向所兼度數要跟現在兼度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相信,距離現在900多年前曾家葬祖時使用的應該是地盤立向。茂名地區一些江西學成回來年代稍近的地師,如清朝的黃魁儒所做墳墓墓碑上所注,亦與今天地盤讀數相吻合。如果說地盤用于格龍定向,人盤用於消砂而天盤用於收水,古墳墓碑上的坐向符合地盤現時讀數還不足以說明消砂納水也是使用地盤,那請讀者仔細讀完本書後再驗證古今風水案例,也對自己住宅風水推敲推敲,這樣你就會確信,楊公看風水只使用地盤一盤而已!以現代風水案例來證明這個結論非常簡單。我們先來證明,楊公收水也是使用地盤而非天盤。先以二十四山為基本空間單位來探討,暫時不管下面我所說的四十八局是否真正符合曾公所講四十八局。一宅假如坐辛向乙兼酉卯,收向上乙卯水,是為向水一路應為吉利,起碼是沒有問題。若以天盤來論水,天盤乙兼卯屬地盤的乙辰而天盤乙兼辰屬地盤的辰乙,此兩局水實際上都大大的不吉利,讀者朋友在現實中找尋案例證明就好,千萬不要試驗。門窗爐灶在此兩局方位也以凶應,能做正確處理,如開地盤乙卯門窗、置地盤丁午爐灶,又立即轉凶為吉。還可以隨便舉出很多其他例子,都足以證明水也以地盤而非天盤來收納。至於消砂,同樣是用的地盤而非人盤。如果說人盤用以消砂,為賴仙所發明,難道楊公在世時只懂收水而不知消砂之理,要等到賴仙的發明才完善了楊公的風水理論不行?斷無此理!消砂之理更為複雜,本版又不全部公開挨星理論,因此難以繼續舉例徹底說明,讀者須自行探索。
推薦閱讀:
曾公稱十二地支盤為先天羅經,而二十四山盤為後天羅經,除了說明兩種羅經出現的先後順序外,還交代了其製作所依據的易學原理。十二地支之十二為四乘以三,四與中五所反映的是河圖五行的生成關係,河圖稱先天,故十二地支盤曾公稱為先天羅經,十二地支每支佔據30°;而二十四為八乘以三,八合中五反映的是洛書五行的逆克關係,洛書稱後天,故後之添加八干四維合十二地支中間部分而成的二十四山盤曾公稱為後天羅經,十二地支和八干四維各佔15°範圍。
二十四山即地磁場之二十四區,每區15°,二十四區合圓周三百六十度。其中地磁子午山的中軸線為地磁場的經線(假設地磁場是純粹的偶極子磁場的話),其他山家中線均為與子午經線成15°整倍數夾角。因此二十四山是地磁場方位名詞。實際風水操作中除了要考慮某目標點地磁場的平面方位外,還須要考慮其「高低」,如《青囊奧語》中「曉高低,星峰細辨得元微」。但楊公的本意實際上並不是指海拔的高低,而是目標點相對於觀測點之仰角大小,仰角大者高,小者低,這相當於天文學上球面坐標系的緯度。所以平面上的二十四山實際上是一以地磁場北極為極的球面坐標系,類似於天文學上的赤道坐標系。曾公撰著《青囊序》約在公元十世紀初,當時世界上還未發現磁偏角現象,以為地磁軸即為地軸,磁南北極就是北南天極。實際上,目前地理北極和地磁場北極之間有11度多的角距離,而地理南極與地磁場南極則有近25度的角距離。地磁軸穿過南北的極在最近時期連續的向西漂移,每年經度(西經)增加約0.007度。按照這個變化速度,假如近數百年維持不變的話,那麼北京明故宮建造時距今坐向變化已經有4度左右,即建造時立的應是子午正向而不是現在的子午兼癸丁(約4度半)了!考慮到北京現在5度50分西的磁偏角,若以地理坐標來看,北京的坐向實際上是子午兼壬丙1度強。實際上,地球各地綜合磁場的偏角並不會長期地朝同一個方向變化,而是有著近六百年的周期性。如果北京地區也差不多是這樣的話,那麼今天的故宮坐向與當年紫禁城初建時的坐向就應非常接近,因為紫禁城的年齡正好也是六百年上下。世界上最早做磁偏角連續測量和記錄的城市是倫敦,始於公元1600年,這約600年的磁偏角變化周期便是根據倫敦公元1600年開始400年來已經測量到的變化趨勢推算出來的,是否正確還須後面200年的進一步觀測來驗證。 地磁場在空間的延伸範圍在朝著太陽一面有數個地球半徑之大,而在背著太陽一面則有數百個至千個地球半徑之大,將月亮也包裹在內,形狀仿如個彗星。向著太陽一面較小的磁場範圍是由於太陽風的壓迫令其收縮所致。目前科學還不能徹底解析地磁場的形成和變化機理,但已經確切的知道,正是由於地磁場的存在才使地球表面免於暴露在太陽風的直接影響之下,保證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物種生存所須的基本氣候和溫度條件。 河圖和洛書這兩幅圖究竟是什麼東西,所反映的又是什麼規律?河圖和洛書是太陽兩種視運動的表述。洛書反映的是太陽周年視運動,也即太陽在恆星背景上的運動。太陽周年視運動是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實際上是由地球繞太陽公轉所產生的一種從地球觀測到的太陽逆時針方向的相對運動,以冬至點作為主點、北黃極為極、黃道為基圈的黃道坐標系實際上便是我們祖先幾千年前所發明的洛書!它所說明的是一回歸年裡太陽在黃道上的視運動以及相應的季節變化。而由於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太陽周日視運動則用河圖這樣一個平面化了的赤道坐標系來表述的。這個赤道坐標系相當於天文學上的第一赤道坐標系,是以北天極為極、天赤道為基圈、子午圈為主圈、天赤道和子午圈在地平圈上的北交點為主點的順時針坐標系。古人最初注意到的天文現象是太陽每天的東起西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從子時開始,用十二個時辰表示了太陽的不同高度和方位,放到羅盤上就是每個30°的順時針地支盤。而最早看到的叫先天。古人慢慢又注意太陽在恆星背景上的逆時針周年視運動,且隨著太陽在黃道上的每15°的位置移動,二十四節氣也依次更替。一個周年視運動是一年,一節一氣是一月。將八干四維插入十二地支相鄰各支的中間並覆蓋左右地支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個新的二十四單位、每單位15°範圍的羅經實質上反映的是逆時針運行的太陽周年視運動盤,因此管它叫後天羅經。由此可見,日時是用先天羅經來表述的,而年月則用後天羅經來表述。但真正的風水羅經二十四山中的地支卻又是順時針標刻的,這說明,風水羅經實質上是一個先後天複合的羅經,各支被八干四維之二兩頭覆蓋,各7.5°,而各干維也都同時覆蓋著兩個地支。位於下面的十二地支是先天羅經,而覆蓋於上面的八干四維及下面沒有被完全覆蓋而露出一半來的十二地支中間部分,就是後天羅經!從年月日時四柱時間來看,日時屬河圖先天,而年月屬洛書後天。
只看見先天看不到後天固然不對,但只看到後天而看不見先天同樣也是不全面的。現世盛行的飛星風水理論是光用後天而不管先天的,因此理論上不能成立。談養吾認為二十四山只是方位的代名詞,關鍵在於抽爻換象,與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這樣的概念並沒有本質上的聯繫,羅盤上東方甲卯乙的標刻只是一個習慣或巧合而已。談氏這樣的理解同樣也是只看到後天沒有看到先天,與楊公的風水理論也不相符合,讀者參閱《天玉經》中有關章節即可明了。 也有些風水理論單純從干支字義上理解,以為支者枝葉而干者主幹,因此乾重而支輕,特彆強調水要天干來去,都是胡猜。曾公指出,八干四維輔支位,則羅盤二十四方位里地支重而干維輕說得明明白白。道理何在?這當然是後天羅經的干維只是先天羅經里地支的邊緣部分,而後天羅經的地支則是先天羅經里地支的中間部分,中間重而邊緣輕,理所必然。龍穴以山為主而以水為配,因此寶照才有「發龍多向支神取」一說。 子母公孫的推求當然也就應符合以上原理。細論宗支關係是《天玉經》的範疇,曾公沒有深入交代下去。曾公把地支與天干分為兩大類,楊公天玉經則是分為江東、江西和南北三般卦,進而分為東西二卦,然後是寶照經的天地人三元龍的運用原則,曾公所稱的先後天羅經與楊公天玉寶照理論體系本質上是一致的,曾公是將楊公嚴密的理論體系予以簡化和概括,二公所說並無矛盾之處。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