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善於閱讀的好習慣

  【培養善於閱讀的好習慣】      一,養成晨讀的好習慣     「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這句諺語,在中國家喻戶曉。我們從小就從父母口裏聽過,並一直成爲激勵我們珍惜大好光陰,努力讀書學習,勤奮做人的諄諄教誨。
    
    春天,是萬木複蘇,充滿生命力的季節,春播、夏種、秋收。我們的祖先最知道春天的可貴。清晨,則是一天中最好的時刻,24小時爲一個晝夜,白天,我們忙於工作或功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勞其心志,累其體膚,身心都處在高度運轉之中。作爲學生,每天,有滿滿的課程,大量的作業和太多的思考,使我們的頭腦與思維不得閑。白日裏,我們的大腦已被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問題擠得滿滿的。所以,一天緊張的工作或學習下來,我們會感到疲倦,需要休息,需要睡眠。於是,夜晚的睡眠必不可少,以使我們的精力得以恢複。經過一夜的睡眠後,當我們清晨醒來,腦子會是一片清新,當天的記憶還是一片空白。這就好似一張白紙,准備好畫上最新最美的圖畫。再加上,早晨的空氣,經過了一夜的淨化,也是最清新的時候,特別讓人感到清醒。人的精力,就像上足了的發條,充沛而且旺盛,在淡淡的晨霧或晨光中,我們最應做得便是閱讀。     晨讀的效果,比一天中任何時刻都好。既少雜念。易於理解,又無記憶負擔,最能留下清晰、深刻的記憶。晨讀一遍的效果,會比白天在嘈雜市聲中讀10遍都好。正因爲如此,古人、今人都有晨讀的習慣,也才有那句「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子際在於晨」的經典之言。
    一位高中同學在一篇名叫《快樂的晨讀》作文中這樣寫道:「清晨,我被窗外竹林中清脆婉轉的聲聲鳥鳴喚醒,睜開雙眼,已見一抹晨曦從窗戶中射進來。我趕緊起床,搞好個人衛生,便拿了書坐到向著東方的陽台上,細細讀起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圓圓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間……讀著讀著,我竟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做功課,因爲老師布置了這一課《荷塘月色》的精彩段落要求默寫。我這時讀來,感覺是在清爽實用宜人的晨曦中享受名作,品味生活,毫無一點累與悶,反而是一種快樂,兩遍讀完,我竟可以背得。我就養成了這一良好的晨讀習慣。     這位叫唐潔的同學說,幾年來的每日晨讀,她從未間斷過。她爲自己算了一筆帳:她每天晨讀15分鍾,一年便相當於將近122節課的快樂閱讀。幾年來,她從相當於幾百節閱讀課的晨讀中,不僅熟悉了課文、定理、定律,更豐富了自己大量的閱讀——詩詞的閱讀、名人名言的閱讀與名著的閱讀。這使她真正嘗到了讀書破萬卷的好處。在晨讀中,她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積累了大量的詞彙,陶冶了美好的情操,享受了清新怡人的上千個美好的清晨。這不僅有助於學習,更有助於養成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     人,是有惰性的,必須要憑借一種毅力,來戰勝自己的惰性。晨讀,是培養自己戰勝貪睡戀床的壞習慣的最好方法。通過長期的晨讀,獲得的不光是知識,更有對時光的珍惜,培養了我們作爲一名學生特別需要的那種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實,良好的晨讀習慣的養成,還可以培養我們生活的規律性,並通過每天快樂的晨讀,來消除心中的郁悶、煩惱,並爲新的一天生活、工作或學習奠定樂觀飽滿的積極情緒,帶著良好的心態,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記住,清晨是一天的精華,少睡15分鍾對一天的精力絕無影響:但15分鍾的晨讀,對你的一生都大有幫助,但關鍵在於不可隨意間斷。所謂一日曝十日寒,好習慣絕對養成。
    對此,我們的建議是:     1.與孩子一道提早15分鍾起床。法國哲學家盧梭說:「你要記住,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義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家長要求孩子做的,自己應該先做到。每天早上,如果母親或者父親,能夠有一人與孩子一道提前15分鍾起床,將這15分鍾用來晨讀,那麽,你的孩子應付被你的良好行爲和晨讀習慣所影響,也樂意讓自己這麽做了。     2.好的習慣貴在堅持。所謂「習慣」,就必須要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時間過程中習以爲常,一以貫之,堅持不懈,形成規律養成慣例。這需要努力,需要支持,需要督促,需要幫助與榜樣。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還缺乏生活磨礪與歲月的錘煉。所以,作爲家長,就要敢於用行動來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帶動孩子,不要只當督察者,而是要與孩子一起去做。     3.鼓勵孩子,把晨讀的習慣堅持到底。孩子作爲未成年人,總是有要求自己不夠嚴格的時候,家長則應把好堅持的關。要鼓勵孩子別放棄,別間斷,關鍵時刻咬咬牙,挺一挺也就過去了。如果放棄,好習慣絕難形成。假期你的孩子以前沒有晨讀的習慣,那麽,你最好選擇春、夏、秋三季的天氣讓他開始,因爲氣候好,開始階段的難度會相對低些,孩子也容易接受。     二,養成讀雜書的好習慣     廣泛的閱曆,是一個走向成功的砝碼之一。當你得到了這個砝碼,就意味著你通向成功的路上少了一道崎嶇。
    
    有這樣一個例子:在某高中,有一位學生徐剛,進校時成績優異。但他本人在乎課本裏的東西,其它的知識一概不去過問,知識體系單一,導致其學習成績逐漸下降。雖然學習努力刻苦,但還是擺脫不了高考失敗的現實。而班內另一名同學王欣,喜歡讀雜書,並且能把課外的東西應用於課內,學習成績穩定,成爲「千軍萬馬「中的勝利者。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該不該讀雜書,其實讀雜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閱曆,擴充知識面,在讀雜書的過程中,是應該有很大的收獲的。
     
    據全國中學生調查結果表明,在中學生中能堅持讀雜書的同學只有8.32%,當然整天沈浸在武俠、兇殺、豔情、暴力類小說中的除外。這僅有的一部分同學,他們平時成績都很不錯。由此看出,讀雜書是一個可以養成的習慣。這樣的習慣可以使你到更多的東西,同時,也會讓同學在日常學習中受益。培根曾經說過:「當你孤獨時,讀書可以作爲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讀書可以作爲裝璜;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就意味著力量。」     一個人能有意識地去讀雜書,就說明他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求慾望,這也是上進的體現。在對自己知識儲備不滿足的情況下,應該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書籍,培養良好的讀雜書的習慣,會使你的閱曆不斷增長。     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大凡都是有著良好的讀雜書的習慣,而且他們對雜書的需求量,無論從數量還是從種類上看都是驚人的。毛澤東從少年到晚年,都未間斷過讀書。就是在他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情況下,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領導者。同時,在文壇上也樹立起一面高揚的旗幟。拿破崙在少年時代時專心苦讀,憑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從一個平凡的炮兵練就成一名馳騁沙場的優秀的軍事指揮家。這樣的例子是數不勝數的。
 
    歌德曾這樣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一本好書,絕對是一位出色的教師,我想有誰會拒絕「一位出色的教師」和「許多高尚的人」呢?魯迅有過這樣的話;「我讀雜書,有時甚至比正書還有勁,雜書中的筆記,我是手不釋卷,午夢初回,清齋寂會,及至入睡前,真彷彿是一席清淡,處處悠然了。」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麽,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書,隨時要讀。」     在一次考試中,有一道關於《水滸》人物的題,而在這個班中,能做出答案的只有區區的兩名同學,這兩名同學也正是平時有著良好的讀雜書的習慣的同學。不可否認地說,讀雜書會讓你受益至極。「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在這時已經很明了了。那從現在開始養成這樣的一種習慣,何樂而不爲呢?     其實,一個人並不苛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懂得中華乃至世界的文明史,發展史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多讀書,讀雜書,書讀得越多,你的文化背景知識就越廣闊,文化底蘊就越厚。記住古人的話:勤於讀書,逸於作文。     對此,我們的建議是:     1.尋找富有激情的導師。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還很年輕,對書的判別還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家長應給予適當的幫助。幫助孩子尋找一位富有激情的導師,給孩子正確的選擇,這會使他們看到,世界那麽大,而屬於自身的東西還很少。讓他們有著一種對知識強烈的渴求慾望。從而養成讀雜書的習慣,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走一道彎路。     2. 要有耐心,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孩子往往缺乏的就是耐心,或許在他們養成了讀雜書的習慣的時候,已經走進了誤區。所以,家長要教導孩子,在對自己需要的東西的選擇上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盲目。讀正書也好,雜書也好,有目的的讀,才收益大;尋求一時趣味,於身心都沒有多大的好處。     3. 孩子,我們支持你。在孩子的耳邊經常會有這樣的話:「一天別不務正業,學點有用的東西。」「別拿起那些不三不四的書不放,學點有用的,老是看閑書,有什麽用啊?……」其實家長應該給孩子們的是更多的支持,應該鼓勵孩子養成讀雜書的習慣。使孩子能在多方面發展,知識體系的多無化會更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三,養成勤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一本書讀過了,就會漸漸淡忘,而如果把讀書的體會和心得及時記錄下來,無論過去多久,你一看筆記,就能喚醒塵封的記憶,回想起讀過的內容,讓知識在腦中牢牢地紮下根來。     長期以來,關於學生由於成績不好或學習壓力過大等原因,離家出走、精神崩潰、甚至以死尋求逃避的事例時有所聞,我們在替他們同情、惋惜的同時不禁要問「他們怎麽了?亞裏士多德說過:」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亦是人之基本權利,若不能珍惜,不努力學習,就意味著人之基本權利的放棄,也是生命的根本的自我否定和浪費」。學習是快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是津津有味的還是枯燥無味的?知識技能是可以掌握的還是不能掌握的?人們常說:「十年寒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些提法值得我們去探討。     學習要靠方法,要有策略。正像面對滾滾波濤的江河巍巍的山嶺,單憑想涉渡或攀登的強烈願望是不能成功的,要考慮用什麽方法才能更好地、更快地過河或登山。正確的學習方法對於成功來說至關重要,它與學習效果密切相關。其實,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養成勤作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縱觀古今,橫看中外,著名的曆史人物往往都有勤作筆記的習慣。魯迅、童第周、馬爾紮克、羅紮諾夫等。馬克思在談到他的學習方法時說「從所有我讀過的書籍中作出提要,已經成爲我的習慣。」梁啓超在《治國學雜語》中說:「若問學習方法,我想向諸君上陳一個條陳,這個方法是極陳舊,極笨,極麻煩的,然而是必要的,什麽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這種工作,笨是笨極了,苦是苦極了,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開這條路。」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學習單靠腦子記,可能記得不全,不準確,不可靠。因此,即使記憶非常好的人,也不能進行大量的長期的記憶。作筆記可以幫助記憶,起到延長對信息收納的時間上的作用。它要比單純的閱讀效果更好,是因爲加強反應時可以加強接受,加強相應的表現可以加強印象。一般說來,主動實踐比觀察總是要好的,這是被積極反應規律所證實的。在筆記上記下自己的感想心得或疑問的過程,就是加強理解,加強印象,加強記憶的過程。     有專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讓智力基本等價的A、B兩人進行考核。結果, A同學答得非常不錯, B同學漏洞百出,當記者采訪他們時, A說那些題目好像是他剛做過的; B則表示,聽課的時候心裡明白,但做題的時候心裡卻很不踏實。學生在作筆記的時候,手、腦、眼並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對所作的筆記印象較深,所謂「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這個道理。近人孫得謙說:「自經手抄,當時意既專注,可使過目不忘,較之泛泛覽迥乎不同,吾是以抄讀之爲而益宏多也。」不難看出,這確實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記筆記是掌握知識的有效辦法。     學習時要手勤,應該隨時記下你所想記住的材料,然後,把收集到的材料不斷整理歸納之系統化,還要學習慣於經常翻閱。中外著名學者讀書時,都有手勤隨記的好習慣。達爾文爲了寫《物種起源》一書,曾積累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劄記。朱熹曾總結到「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比通,即置小冊子,逐日抄記,以時省閱,俟歸日逐一會理……」這句話的大意稍有疑問就思考,思考不通就用小本子把問題記下來,找機會請教別人,尋求答案。     高中時班上有一個同學小剛,他的記憶力很不錯,成績也很好。他的學習方法就是上課認真聽課卻從不做筆記,但他每次考試總是很不理想,總會有那麽一點小錯誤,而這些小錯誤正是教師講的細節部分。再看看身邊的勤作筆記的同學,雖然他們在某些難度較大的題目止無法與小剛相比,但他們不會出現象小剛那樣的低級錯誤。後來,經過老師的指導,小剛開始作筆記,他的毛病才逐漸得以克服,所以,知識要日積月累,利用筆記來進行複習,可以幫助掌握知識和鞏固知識。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學生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得到,同學們通過作筆記,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字斟句酌,細細的體味,然後靈活牢固的將知識掌握。     養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對今後的繼續深造或進行研究工作在有好處。我國古代一些學者的讀書筆記,往往能作爲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流傳下來。如宋代王應的《困學紀聞》,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等,都是讀書筆記的加工整理。有人問法國作家福樓拜成功秘訣,他說,我從小就很喜歡摘抄我認爲好的語言,它對於我以後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當你常常將它們拿出來消化時,你就會感到你在飛快的成長。毛主席也很喜歡作筆記,他認爲這樣做可以使人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毛主席讀《紅樓夢》以及二十四史等書時,他作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批評。鄧拓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他主編的《燕山夜話》內容精深,形式活潑,知識面極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羅萬象,深得讀者的歡迎和好評。這與他喜歡作記錄和收集資料是分不開的。     雖然,當前科技不斷發展,複印機等可以代替手抄,可以大量節省時間而有存真,但是,手抄要用腦的優點卻不能用任何現代機器所代替,正象錄音機雖然可以代替聽講時的記錄,但仍需歸納整理和消化吸收才能成爲你所掌握的知識一樣。     由於許多學生不會運用學習策略,只知死讀書,機械背誦,因此,學得不快樂,效率低下,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沒有了。但他們一旦産生厭倦情緒,學習的主動性就不存在,智力和非智力因此處於消極狀態,知識難以輸入、儲存和提取。久而久之,某些學生應付由於心理負擔過重或其它原因厭惡、放棄學習甚至走上一條令我們惋惜的道路。     有的專家說過,真正的學習是快樂的,它不僅指學有所獲及學會某事的成就感,好奇心得到滿足,掌握了某些技能,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都是快樂的,關鍵是他有沒有好的學習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納依曼則說:「今天的教育內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應該是方法……方法比事實更重要。」     既然如此,我們爲什麽要拋棄這個良好的習慣呢?     書山有路勤爲徑,勤作筆記是捷徑!     對此,我們的建議是:     1.給孩子准備讀書筆記本。讓他可以隨手記下閱讀的摘錄和感受。     2.孩子,真正的學習是快樂。閱讀不僅是求知識、學技能,還要參與滲透在知識中的前人的思想情感進行交流,並欣賞蘊含在其中的美。會讀書的人,思考並不是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鑽研到內容的深層。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悟文章的精神實質和豐富的情感。這樣,他們就會學會思考和審美,就會感到學習的多滋多味,從而領略到學習的快樂和充實的內涵。可以說,真正學習絕不是枯燥無味的。他們就會「有感而記」,把那些跳入他眼睛裡的精彩段落摘錄下來,把呼之欲出的感受寫下來。     3.整理讀書筆記。一段時間後,提孩子重新閱讀自己積攢的讀書筆記,加以整理和歸類。這不但是一個複習的過程,重新閱讀那些精彩的詞句和真切感受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四,養成查閱工具書的好習慣     荀子告訴我們:善於利用車馬當交通工具的人,並不因爲他的腿腳有多快捷,卻能達到千裏之遠。善於利舟船的人,並非他們會遊水,卻能橫越江河或行走於江河之上。這聰明的人,並不是他們生來跟大家不一樣,而是他們善於憑借相關的工具而已。     應該說,工具的發明是人類智慧的體現,勞動與創造的結晶。人類之所以爲人類而高於任何其他動物,正是因爲人類在勞動、學習、生活中能夠運用思維與知識,創造發明工具。這些人類發明的工具中,除了荀子所舉的古代交通工具,還有千百年來人們發明製造的生産工具、學習工具。在我們用於學習的工具中,每一位學生都要接觸和使用的便是工具書——學習中可以當作工具來使用的一種書。
 
    工具書非常多,如語文方面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和更豐富、更完善的《漢語成語大詞典》等。這些工具書都是我們學習相關知識時不可缺少的工具。就像我們出門要乘車、上天要乘飛機、過河要乘船一樣。每一本工具書都是這一類相關知識的高度總結,具體闡釋,並教導你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如上面所舉的幾種字典、詞典,就集中了語言文字與文學方面的字、詞、音、義和相關知識、成語典故、曆史、文學等等。在學習中遇到相關疑難,你只要打開它們,便會得到專家們百問不厭的幫助、講解,讓你在工具書的幫助下,解惑釋疑,完成作業,增長知識。
 
    最忌的一種壞習慣是對學習中的問題似是而非,一時不懂,又不願憑借工具書仔細弄懂。以至在學習與生活中話說錯了,字讀別了,意會錯了還全然不知。比如有的人對於「惡」、「好」、「爲」這些一字兩音甚至多音多意的字,總是搞不準確,老把「凶惡」、與「可惡」中的「惡」音不分,「很好」與「喜好」不分,「爲了」與「作爲」不分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只要掀開工具書就會明明白白。可不少學生就是養不成查工具書的習慣。有學者認爲,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就是知道怎樣去學習,怎樣去查找。怎樣去運用工具書。能正確、熟練地使用工具、工具書,知道你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在哪裏,這就是知識。專家、學者、科學家能夠從無到有地發明、創造出機器、車輛、飛機、輪船、科學儀器、書和各種工具書,而我們連使用都不會、都不願的話,那豈不是辜負了這些人類的寶貴財富。     打開《現代漢語詞典》,你便打開了現代漢語的知識寶庫。這裡面裝有我們學習現代漢語的語音、文字、詞組、熟語、成語多達五萬六千多餘條。從中學到大學以至今後的工作與長期學習中,它都能成爲我們最忠實的老師和幫手。只要你養成了查閱它的習慣,有事時查,無事也翻翻,那麽,天長日久積累下來,你的相關知識的集大成。它收錄例舉、闡釋了古今所用的一萬七千條常見的成語及其變體,並包括古今常用的熟語和諺語。這本詞典的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對我們學習使用漢語詞彙進行交流、表達、寫作都是極有幫助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查閱它的習慣。     應該說,我們要擁有必須的工具書並不難,難的是是否養成了查閱它、使用它的習慣。
    記住,工具必須使用,否則它便會失去價值。不要忘了先哲的教誨:「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只要你善於運用學習工具,你就一定能比別人聰明、博學而多才。     在習慣的培養上,我們的建議是:     1.讓孩子掌握查工具書的方法。怎樣查字典,使用工具書,在學校裏老師都會教。家長可以適當檢查孩子是否掌握了;不足的話,進行補充教導。     2.讓孩子自己查閱工具書。可以肯定地說,任何孩子在學習中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難,如果是在家長身邊,也許很多家長樂於解答,以爲這就是在幫助孩子學習。但作爲家長,其實應該先看看孩子遇到的疑難屬於哪一類,凡是通過查閱工具書能夠解決的,家長一定不要代勞,讓孩子自己查閱工具書。這樣有三個好處:第一培養獨立自學的能力;第二不養成依賴性;第三形成查閱、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     3.爲孩子准備工具書以外的相關學習資料和參考書。幫助孩子豐富知識,並在獨立的自學中擴充課本以外的相關知識,養成查閱工具書和相關資料的習慣。這是對孩子一生最好的學習指導。應該明白,一個人僅憑記憶要記住太多的東西實在太難。但只要知道你所需要的東西在哪裏能夠找到,這就可以了。做學問,搞寫作,從事科研工作,光憑模糊的記憶是不行的,記憶有時似是而非,並不可靠。只有查閱資料方可准確。     4.告訴孩子別輕信記憶。記憶有時會出錯,有時會張冠李戴,有時會是假象,沒有誰沒被記憶欺騙過,所以,別輕信記憶,尤其是生活中久遠的東西,知識的東西,是准確與精確的東西。     五,養成搜集學習資料的好習慣     學習,是一個由表及裏、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薄至厚,逐步積累和豐富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積累知識即搜集學習資料乃是其中的至關重要的階段。     大家都知道《高中化學》這是一門知識面較廣、知識點較零碎的課程,很多學生爲該課成績的提高而大感頭痛,但筆者在高中時曾親身碰到這樣一個例子:同學邵果,平時除了認真聽講外,並不像其他同學一樣在課下趕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地學習,但他的成績尤其是化學一直是年級 700多人中的拔頭籌者,後來其化學成績爲全省第一名 900分(實行標准分),很多同學向其討教學習經驗時,他模仿賣油翁說的一句話:「無他,唯積累也!」大家都跟著笑起來。他這兒說的「積累」就是學習資料的搜集,他把《中學生數理化》(報)、《高中化學》等資料上的典型問題例題剪下,粘到一本專門筆記本上,然後進行對比和總結,及至掌握。     任何事物都有其規律性,遵循其規律則成,反之則敗。在學習中也是如此,抓主要矛盾,對症下藥,便可妙筆生花,「法」到「題「解」了。蜜蜂之所以能釀蜜,是因爲它辛勤地採集了許許多多的花,如只採一朵,所得就有限。我們要學習蜜蜂的勤奮精神,廣泛地搜集古今中外的知識之「花」,吸取其營養,爲祖國、爲人民,爲社會釀造出更多更好的「蜜」。大海之所以寬廣無限,是因爲她不厭其煩地接受涓涓細流,哪怕是一點半滴都不肯輕易放過。我們的學習也應像大海一樣,盡情盡量的收覽知識的浪花。只有這種坦蕩的胸懷,才能彙成知識的海洋。     前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讀書先務精而後務博,有餘力乃能縱橫」。只精不博,常易陷入走進狹窄的死胡同裏去。所以,在精學深研的同時,也應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做到厚積而薄發。把別人的東西轉化爲自己的東西,將會受益終身。     提煉一公斤紫色染料,需從深水海底採集八千個海螺;獲取一公斤胭脂紅染料,要在仙人掌上捕捉四萬只細小的胭脂蟲。這就表明了善於積累的重要性。     人們點滴真知的積累,又何嘗不是在博覽廣識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和吸收的呢?盧邦在總結「學習十忌」中寫道:「八忌筆之高擱,不善積累。」道家創始人老子也曾說過:「合抱之來,生於毫末;九層之台,始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淺嘗輒止,嘗到一點點甜頭,便不思進取,直到有一天後悔莫及,爲時已晚。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要掌握知識,就要積累,就要搜集學習資料。做到觸類旁通,成就一番學業。     從現代科學發展的特點看,學科的滲透、交叉、分化與綜合都很迅速,新學科不斷興起。恩格斯說過:「科學在兩門學科的交界處是最有前途的。」科學知識結構的綜合化,決定著學生的知識結構也要綜合化。爲了適應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不被社會所淘汰,能勝任將來所擔任的工作,作爲學生而言必須把知識面拓寬拓深一些。     我國地理學家李四光,對數學、力學、聲學和電磁學都有很深的涉獵和研究。正因爲他基礎紮實,知識面廣,所以創立了「地質力學論」,爲我國找到了大量石油,在該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魯迅先生說過:「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閑暇,大可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不相幹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偏要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要看看科學書……這樣子,對於別人的事,也會有更深的了解。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的事物的認識,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也就反映你對外界外物了解通曉多少。現以恩格斯爲例,他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和寫文章,能閱讀二十種文字,直到七十多歲還學習挪威語。他藉助外語知識,廣泛地閱讀世界各國的報刊、書籍,充分利用了大量的原始資料來研究多種問題。及時有效地指導無産階級革命鬥爭。     集郵者,可以通過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了解各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收藏家,可以通過一件件的古老的物品洞悉各朝各代的曆史情況。同樣,我們對資料的學習收集研究,也可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和規律,並對學習中存在問題一一解決,查漏補缺,便得學習更上一層樓。
    知識象一個魚網,網眼越密,網的魚越多,魚網越大,解決的問題愈多。在學習中,我們就將「魚網」的網眼織得更多更密,才能撈起知識海洋裏的一條條大魚。     對此,我們的建議是:     1.爲孩子預備一個資料剪貼本。用一個十六開的硬殼書寫本。再配上剪刀和脫水,作爲提供給孩子的資料剪貼工具,並幫助孩子把有助學習的相關資料進行剪貼、收集。在孩子有空時和他一起翻看,熟悉自己的資料集裏都有些什麽資料,需要時,便可排上用場,使課堂上的知識得到補充與延伸。     2.將有用的資料爲孩子准備著。家長在平常的報刊閱讀中,做個細心人,把自己認爲可作爲資料性的文字,給孩子搜集起來,提供給孩子。幾提供給孩子的資料,最好與孩子一起看一遍,並說明一下搜集它的意義,加深孩子對該資料的印象,然後將資料進行剪貼。     3.協助孩子將搜集的資料整理分類。資料的搜集、整理,裨上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過整理,將所搜集的資料分類、建檔,有利於需要時的使用。如果將資料長期放置,時間長了,連自己也不清楚你有些什麽資料,真正需要時又滿世界去找。其實,它就在你的資料集裏。

 
推薦閱讀:

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消防工程師 第14天
好習慣:有一顆愛心
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消防工程師 第19天
有娃後外出吃飯都成了奢望?你和自由之間,只差了這個好習慣……

TAG:閱讀 | 習慣 | 好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