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點丨要讓西方輿論聽到中國老百姓的聲音,輿論戰才能轉勢!

法國《新觀察家》報的記者高潔(又稱郭玉),因在反恐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在2015年12月18日發表的文章對中國反恐政策大家批判與歪曲,並美化針對中國恐襲的恐怖分子,最後遭到中國外交部的驅逐,2016年1月1日她悻悻然離開中國。

該事件引發歐盟和法國的關注,並為此發表了聲明,歐盟的聲明如下:

中國事實上驅逐《新觀察家》報記者高潔(Ursula Gauthier)女士一事,引發了關於中國對新聞自由的承諾的質疑,並與中國在人權理事會最後一次普遍定期審議中的承諾相違背。歐盟支持言論自由和媒體獨立的原則,認為其是每個自由社會的基石。歐盟呼籲中國當局重新審視這一決定。

觀點

面對高潔歪曲中國,美化針對中國恐襲的恐怖分子,中國行使合法權力予以驅逐,卻看到歐盟這樣一份聲明,作為中國老百姓,看到後第一感覺是——歐洲人是不是瘋了?

巴黎恐襲,受害者的血跡未乾,中國同情和支持他們的聲音猶在耳畔,他們卻對中國反恐實施雙重標準,並同情在中國實施恐襲的恐怖分子,他們置中國百姓的感受於何處?別忘了,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國政府和元首就巴黎恐襲第一時間對恐怖分子進行譴責並對受害者予以慰問,中國上海東方明珠大廈為對法國表示支持,還打出了法國國旗的顏色以聲援法國人。然而,法國政府、歐盟卻以這樣的態度對待中國的老百姓,真是豈有此理?中國人有句成語叫「投桃報李」,他們可好,」投桃報屎「!如此豈是西方的文明之道?當然,這事也再次證明,當時東方明珠亮燈豈是就是自作多情了,正所謂過猶不及,現在反觀有些自我作踐。

那麼,為何西方人一直是這樣的雙重標準呢?根本原因在於,西方人在政治上一直就是雙重標準,哪怕我們經濟合作已非常深入,他們在政治上依然與中國距離很遠。就像中國9·3國慶閱兵,西歐國家一個領導人也沒有出現。由此說明,西方人在政治意識形態上並未有大的改進,只因中國近些年經濟實力強大了,他們才不得不在針對中國的問題上謹言慎行,這只是形勢比人強,並非他們真的就政治意識形態上親近中國,這一點我們依然要保持清醒頭腦。

那麼,該如何對待西方人的雙重標準呢?外交抗議嗎?非也。事實上,他們不但不會在乎別國的外交抗議,有時甚至當成一種笑話。他們有時也在意諸如中國這樣大國的外交抗議,但那也不是因為他們內心真的改變了,而是基於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不得不調整。

那麼,該如何對付西方人的這種政治傲慢?在占豪(微信號:占豪)看來,方法很簡單:讓西方媒體、政客聽到中國老百姓的聲音。

過去,我們太過看重息事寧人,擔心破壞與西方的關係,我們政府層面並未向西方有效傳遞我國百姓的聲音,甚至很多時候是盡量削弱民間的聲音。我們的主流媒體,基本是跟在西方人屁股後面,在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方面往往分辨能力較弱,甚至會將不少西方抹黑、歪曲、噁心中國的報道按照西方的邏輯在中國的輿論環境中傳播,迷惑民心。我們面對西方,在輿論戰方面幾乎完敗,西方人根本不在乎我們媒體的聲音,甚至有時候也不在乎我們政府的聲音。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的老百姓是被政府壓制的,中國的輿論是被政府控制著,政府和中國媒體所說根本不代表中國老百姓的聲音,所以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歪曲、抹黑甚至是攻擊中國,可以嘲笑、無視中國媒體的觀點,可以無視我們的輿論······

如何搞定他們?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讓西方的政客、媒體,真真正正聽到中國老百姓的聲音,看看中國老百姓是如何看待西方媒體、政客的。當他們突然面對中國的公眾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到膽怯和畏懼。因為,中國的人口是他們國家的一二十倍,這種輿論壓力將會直接讓他們喘不過氣。當他們真的聽到了中國老百姓的聲音,他們才會有真正的敬畏。

在這方面,遇事政府只需要明確立場,依法行事,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至於輿論,讓我們的老百姓的聲音通過輿論傳達到西方政客、媒體和民眾的耳朵里,讓他們聽聽中國人民的聲音,當他們聽到了,他們以後自然就會有所顧忌了。

在這方面,主流媒體應該擔負起責任,多從民間、底層找到老百姓的聲音,然後讓這些聲音去淹沒西方媒體的聒噪。否則,只是辦公室里喊幾句口號、拍幾下腦袋,是不可能對付西方那種看似自由化、實則有控制和指向的輿論戰的。

事實上,什麼時候西方政客、媒體,真的感受到中國老百姓力量的時候,他們才會真正的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正視自己的態度,他們的意識形態里的偏見才會少一些,因為誰也不想得罪十三億人這麼大基數的輿論。也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與歐洲人的交往才能更加順暢,才能既發展經濟關係,又能很好地推動政治、文化關係的發展,才能真正推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彼此尊重與逐漸的融合。

推薦閱讀:

說下沉就下沉,這個改革讓人難受
老百姓就該永遠買不起房嗎?
普定縣貓洞鄉螳螂村村支書張相明等人欺瞞侮辱老百姓!
強征強建1.9畝量成1.1畝建好三年不給錢-廣西桂林全州縣政府欺壓老百姓
陽光照耀的地方

TAG:中國 | 聲音 | 觀點 | 輿論 | 西方 | 微觀 | 老百姓 | 論戰 | 才能 | 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