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事為修」打開《易經》真修行法門(易經每日中庸行系列)

「以事為修」打開《易經》真修行法門

(易經每日中庸行系列)

零、儒家以事為修的修鍊功夫本質楊學思有人一提儒家修養功夫以為就是和佛老一樣的靜坐,其實大相徑庭儒家強調「必有事」和佛家比起來這是我執,和道家比起來這是不清靜,儒家強調的卻是「定」動靜兼定。儒家入世說到底就是要取得事功,事功的取得在於以事為修,把功夫和做事結合在一起。大家都知道儒門入手在「執中」心法上,所以在執中之前要找到那個「中」,才能「執中」。入世的方法上儒家有一套理論,叫中正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儒家反對強忍硬克,也反對「忍」因為那是一種無水空煮的狀態,於身心兼有不宜!有虛火上漲脾氣火爆、還說自己做的是對的,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是己而非人、還說自己是好心、善意,不聽則要攻擊別人黨同伐異,甚者大打出手;有膽小怕事還要說這是「忍」字功夫了得!一忍再忍,百忍成金,默念「阿彌托福」拿默誦《心經》來頂住,結果落下一個邪道橫行、正道任人魚肉的結果,人間那裡有阿鼻地獄?壞人不進地獄、好人卻實實在在的進地獄了,「善良的人窮又壽短、為惡的富貴壽又延」,這是什麼道理?此兩種做法兼非正道。實事上儒家確實正好相反,儒家就是在這個上找機會磨練自己、相當於道家採藥功夫,在儒家看來這是一個補益身心的機會!丹田會發熱、正氣冉冉升起,儒家的入世功夫就是「集義」功夫。道家佛家的朋友往往非常客氣的對我說,你又起妄心了,認為儒家偏執,其實儒家並不偏執,也不逃跑!選擇的是事實求是的面對人生,所有的事情儒家都要還他一個義字,義者宜也!這就是發之而中節之和。所謂強忍硬克是在沒有本心靈竅出現的基礎上的才能稱為強忍,儒家的中正之心本來就有天然的剋制能力、我們只要依著去做就行了,本心一點靈明會告訴你該怎麼做,我們要做的就是致良知,老老實實地服從「良知」的安排,本心上哪裡能夠加得一絲一毫?沒有本心靈明的制欲只會使慾火更加炙熱,那是火上澆油,而有本心的指引則有一個天然的尺度在那裡,本來就有一個中正之心天然存在,我們只要存養它,自然靈根強大不為外物所動。佛家、道家最怕妄心不滅,難成正果,往往畫地為牢不入世,講什麼都要放下,佛家包括生、死也要放下,所以人間所有一切都被佛老二教放下了。儒家卻試圖用仁、智、勇來取得人間的圓滿,不把希望放在未來的虛無縹緲上而是用天人感應,以人應天——順道而「還」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在「還」中取義(宜)而行道。人間有眾生就還他一個「仁」字,從仁字中相互得益處;人間有人倫就還他一個「仁愛」,從愛中得益處;夫婦有別、朋友有義、、、總之儒家以調陰陽的「致中和」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不使生機斷絕、這就是儒家本心之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生不息從道而行,這就是儒家入世功夫的本質。

一、儒教修行綱領(原創)儒教格言:「存天理,滅人慾,守中庸,隨世情。」儒教講求:入世修行!以人道煉心!進而實現大隱於世!修得出世間法!儒教目標:入世是為了真正出世!理念:事俗煩惱正是煉心的無上法門!行法:白天以易理平衡處理日常事務!實現夜晚的真正心靜!(白天中庸了,夜晚自己修行無雜念)心法:夜晚靜坐守靜,思考日常事務處理是否符合易理,並查閱《易經》相應卦象,找出解決方案,達到中庸!(修好世間法是修出世間法的基礎)理法:閑時常觀《易經》,聯繫日常生活之為人處事是否合天理!(心中時刻想著「天理」、「中庸」二字)誦法:每日背誦《易經》,全文或某個卦,心念口誦,口誦法:用誦音激活人體64個DNA能量!心念法:心中默念,並聯繫日常生活去理解天理之大戒!滅法:在人道的中庸功態中,逐漸以天理綱紀(大戒)滅去人類原罪的慾望!實現人生真太極平衡態!再用人體功態正磁場去拯救他人!拯救地球環境!目標:功德圓滿,最終修成聖人!法身飛升高緯度時空!實現聖靈長久不滅!並再次普渡眾生!儒教經典:《易經》真意:是講述天理(宇宙人生之理)如何在入世中得到施行,實現中庸態(功態的陰陽平衡)!由修世間聖人階段再到修成出世間聖人!最終修成出世間體和智!(儒教是個查漏補缺,實現天理與人合一的境界!)

簡而述之:以天理(易經中所蘊含的宇宙人生之理)來入世修行!時刻以中庸法去平衡處理日常各項事務,至於具體如何平衡去處理?去查易經,易經講述的是出世法和入世法的64個境界階段,及每個境界中的6個子階段(6個子爻)!

二、感悟進入儒教《易經》每日以事為修之真修法門A、首先,選擇夜晚人靜時,正襟危坐,調勻呼吸,身前放置一本《易經》。B、靜心回顧白天世俗煩惱之事C、翻閱《易經》,根據64卦卦意速查當天事俗煩惱所對應的相應卦名!D、思考《易經》相應卦名及其中6小爻之意思,找出當前世俗煩惱之陰陽易理解決之道!E、開始很難入靜思考《易經》之理,因為己心為煩惱所困惑,所以,心不能真清靜!多訓練才能「以事為修,通達易理」。D、頓悟:最後,只有真正心無掛礙,再以易理去思考世俗煩事,才能真正想透、想遠。如此,也就得到了《易經》大智慧處事法了。E、煩惱頓消,心情暢快,正襟危坐,調勻呼吸,不思不想。保持這種狀態一斷時間。F、最後,以完全放鬆的狀態去睡覺!三、《易經》相關資料學習整理理解各卦(世間智篇)乾為天:雖無情,但純正。(進取的智慧)坤為地:多包容,以載物。(包容的智慧)水雷屯:雨水屯集在雷層,等待時機,便會驚雷降雨。(萬事開創的智慧)山水蒙:坎為泉,山下出泉。泉水始流出山,則必將漸匯成江河,正如蒙稚漸啟,又山下有險,因為有險停止不前,所以蒙昧不明。(啟蒙教育的智慧)另記:山中有霧(水)氣縈繞,故有朦朧之象。水天需:雨水順應天道,適時而降。(等待時機的智慧)天水訟:相爭之口水猶如九天之水,故有訟。(官司口舌的智慧)地水師:地下之水默默地滋潤大地萬物,好似老師的遷移默化。(用兵打仗的智慧)水地比:水在大地之上形成江河湖泊,此乃相親相比和睦之象。(交朋友的智慧)風天小畜:風只在天上吹,難積雲成雨,氣候不好不壞,收成一般,所以只能小有積蓄。(小有收穫的智慧)天澤履:君子(乾為君)處世為人,如行於沼澤之上,只有行事謹慎,遵循道義,才能履險如夷。(禮和義的智慧)地天泰:乾下坤上,地氣上升,乾氣下降,陰陽二氣一升一降,互相交合,順暢通達,萬物安泰祥和。另記,人民大眾(地)翻身做主(天),呈現民安民安樂泰之象。(安守泰平的智慧)天地否: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地之氣不交,閉塞不通。 (否:閉塞,不好。)(諸事不順時的智慧)另記,富在高高在上,貧在卑賤處下,貧富差距大,否態終會出現。天火同人:天居高處,火勢熊熊而上,喻指眾人拾材火焰高,象徵團結。(團結共進的智慧)另記:君子天火如太陽,永遠對萬物一視同人(同仁)。火天大有:太陽在天,普照大地,促萬物生長,使萬物大有。(大有收穫的智慧)地山謙: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象,象徵高才美德隱於心中而不外露,是為謙。(謙忍的智慧)雷地豫:雷驚於地,預示大地回春,萬物欣欣向榮。(豫:歡喜,快樂,安樂,舒服,同「預」。)(娛樂的智慧)澤雷隨:震木在兌澤之下,木必隨水飄蕩,隨著,順也。(隨順別人的智慧)山風蠱: 山中內部虛空,起亂象之風,因此需救弊治亂、撥亂反正。(治理積弊的智慧)地澤臨:地上澤下,地居高臨下,潤澤於四方,象徵督導。(臨:表示從上向下看,在高處朝向低處,到,來,遭遇,碰到等。)(管理的智慧)風地觀:風運行於地之上,周遊觀覽,俯察萬物。(觀察萬事的智慧)火雷噬嗑:震雷下離火之上,為雷電交擊之表象。雷電交擊,就像咬合一樣;雷有威懾力,電能放光明,古代帝王效法這一現象,明其刑法,正其法令。(刑罰的智慧)另記:上有火山噴發,下有地震四方,大自然遵循天道的法則而得以長久運行,人類更應明其刑法,正其法令,才能長足發展。山火賁:山下火焰把山上草木萬物照得通明,如同披彩,這就叫裝飾。(賁:裝飾。)(裝飾打扮的智慧)山地剝:山附於地,喻山石崩而剝落於地面上。另解:高山受侵蝕風化,逐漸接近地表之象,因而象徵剝落。(萬事頹壞期的智慧)地雷復:雷在地中,陽氣微弱的活動之表象,象徵復歸。(反覆其道的智慧)天雷無妄:天下有雷動之象,象徵著天用雷的威勢警戒萬物,並賦予萬物不妄動妄求的本性。(無妄之災時智慧)山天大畜:山天合象,為天被包含在山裡之象,象徵大量的蓄養積聚,意為積累。(大有積蓄的智慧)山雷頤:震雷在艮上下,引申為咀嚼(震)食物而止(艮)於張口之狀,故象徵頤養之意。(養生的智慧)澤風大過:巽木處兌澤之下,表有大過錯,為澤水淹沒樹木(水覆舟)之象。(出大過錯的智慧)水為坎:坎為水、為險,兩坎相重,險上加險,險阻重重。(險難重重時的智慧)火為離:內空外明,離為火、為明、太陽反覆升落,運行不息,柔順為心。(光明其心的智慧)澤山咸:上卦為兌,兌為澤,山上有澤,山氣水息,互相感應。(咸象徵感應。)(兩情相悅的智慧)另記:山上有湖澤之水,其味為咸。雷風恆:巽風下震雷上,為風雷交加之表象,二者相輔相成而不停地活動的形象,因而象徵常久。(持之以恆的智慧)另解:震巽木同為一氣,一剛一柔,剛柔並濟,相互助長,能常久,故為恆。天山遁:天下有山,山高天退,山逼近天,天步步後退。陰長陽消,小人得勢,君子退隱,明哲保身,伺機拯救天下。(退隱的智慧)雷天大壯:雷聲響亮,光明天際,為正大光明,陽氣盛壯,萬物生長之象。(昌盛期的智慧)火地晉:日出地面,普照大地,象徵著前進和昌盛。(晉職時的智慧)地火明夷:日沒入地,光明受損,前途不明,環境困難,宜遵時養晦,堅守正道,外愚內慧,韜光養晦。(小人當道時的智慧)(明夷:卦名。夷,通痍,為傷。離為日為明。明夷即光明損傷。此指日蝕。)風火家人:風吹火之象,助火之威,喻家人同心協力,發展事業。(家庭內的智慧)火澤睽:離火上兌澤下,兩者接近則水火不容而相違,又二女同居不得正之象。(睽:相違,矛盾,讀音同「葵」。)(關係破裂期的智慧)水山蹇:高山積水,難以行進,象徵艱難險阻,困難重重。(蹇:艱難,讀音同「剪」。)(險難在前的智慧)雷水解:驚雷陣陣,春雨瀟瀟,萬物從寒冷冰凍之中舒解,呈現蓬勃生機之象。(解危除困的智慧)山澤損:上山下澤,大澤浸蝕山根,象徵著減損。(蒙受損失的智慧)風雷益:風雷激蕩,風順雷聲,雷助風勢,雷風相互增益威勢。(增益不能的智慧)(記憶訣竅:和雷風恆相比,風雷益,先有風,主導為風,有助益。雷風恆,先有雷,有威嚴,陽剛,故能恆)澤天夬:湖水蒸發上天,即將化雨傾注而下之表象,以此象徵決斷。 (夬:guài,果決也,剛決柔也。)(決斷萬事的智慧)另記:兌上乾下,有湖澤之水漲上天之象,洪水滔天,必衝決堤防,所以卦名曰夬。天風姤:天下有風,吹遍大地,陰陽交合,萬物茂盛。(姤:gòu ,相遇也,柔遇剛也)另解:喻君王在上,頒教命於下,風行天下,洽合人意,治道大行,所以卦名曰姤另記:天下有風,是風行天下,無處不在,能與萬物相遇。澤地萃:湖澤在地上,四面八方的細流都源源不斷匯入湖中之表象,象徵著聚合水聚於泥土中,滋養草木,生長茂盛。(聚合萬物的智慧)另記:湖澤泛濫淹沒大地,應團結一心,共度難關。地風升:地中生木之象,樹木由矮小到高大,象徵上升。(晉陞的智慧)澤水困:澤中無水,而水在澤下,困之象也。(困苦期的智慧)水風井:水分沿著樹身向上運行,直達樹冠,為井水源源不斷地被汲引到地面之表象,因此象徵無窮。(利用資源的智慧)另解:井水為暗流,像風的去向一樣,想不到它會通往何方。引喻為具有不可預見的人脈和資源,也會多出奇人異事。澤火革:為澤中有火之表象。火旺水干,水大火熄。二者相生亦相剋,必然出現變革。(變革萬事的智慧)火風鼎:木之上有離火,為燃炊烹飪之象,鼎有去舊立新,改過遷善之意。(去舊立新的智慧)震為雷:重雷發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當警惕之意。(有驚無險的智慧)艮為山:兩山相阻,宜止不宜進,阻塞之象。(萬事停止的智慧)風山漸:山上有風,木植山上,不斷生長,山也隨著增高,比喻循序漸進。(循序漸進的智慧)雷澤歸妹:震長男在上,兌少女在下,女必歸從,歸即是出嫁。(談婚論嫁的智慧)雷火豐:電閃雷鳴,成就巨大,如日中天,喻達到頂峰。(達到成功頂鋒時的智慧)另記:用鑼鼓(震為鼓),火把來慶祝大豐收。火山旅:山中火勢匆匆蔓延,如同途中行旅之人匆匆趕路。(旅寄他鄉的智慧)另記:火燒山野,所到之處,流離失所,只得行旅寄宿他鄉。巽為風:風行起來無所不入之表象,由此表示順從。(無孔不入的智慧)兌為澤:澤水相互流通滋潤,彼此受益,因而又象徵喜悅。(悅人悅己的智慧)風水渙:風行水上之表象,流動四散,象徵渙散、離散。(渙散潰敗的智慧)水澤節:澤上有水,喻蓄積不使水流失,一旦澤滿而有水溢出,致使水位過高,則成泛濫,故應堤防以節制。(節儉的智慧)風澤中孚:澤上有風,風吹動著澤水之表象,比喻沒有誠信之德施及不到的地方,說明極為誠信。(孚:信服,信任。中孚象徵誠信。)(誠信的智慧)雷山小過:驚雷落于山,警示人們,做事應把握尺度,不可好高騖遠。(過:超過,越過。小過:行動有度。)(小過錯時的智慧)水火既濟:為水在火上之表象,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徵事情已經成功。(既:已經;濟:成也。既濟:事情已經成功,但終將發生變故。)(大功告成時的智慧)火水未濟:火上水下,火勢難以壓倒水勢,救火大功未成,故稱未濟。(未濟:未能成功。)(未能成功時的智慧)

《易經》卦名直解上經乾(卦一)   ——吉人自有天象坤(卦二)   ——貼近大地的胸懷屯(卦三)   —— 人間路難行蒙(卦四)   ——誠信得神佑需(卦五)   ——出行的苦與樂訟(卦六)   ——紛爭不可避免師(卦七)   ——戰爭是王者之事比(卦八)   ——團結的學問小畜(卦九)  ——遠古傳來的勞動號子履(卦十)   —— 君子坦蕩蕩盪  泰(卦十一)   ——運動變化的辯證法否(卦十二)   —— 提防物極必反的憂患意識同人(卦十三)   —— 古戰場的刀光劍影大有(卦十四)   —— 民以食為天謙(卦十五)   —— 內聖外王的境界豫(卦十六)   ——三思而後行隨(卦十七)  —— 販奴歷史的真實記錄蠱(卦十八)   —— 子承父業的教誨臨(卦十九)   —— 統治者的治人之道觀(卦二十)   ——體察各方情況的統治術噬嗑(卦二十一)   ——吃喝享樂與受刑挨罰賁(卦二十二)   ——對偶婚的風俗畫——對偶婚的風俗畫剝(卦二十三)   ——不止是小人才憂戚復(卦二十四)   ——行旅過程的體驗無妄(卦二十五)   ——「思無邪」的做人準則大畜(卦二十六)  —— 種田放牧的誘惑頤(卦二十七)   ——不勞動者不得食大過(卦二十八)   ——凡事不要過頭坎(卦二十九)  ——布滿陷階的荊棘路離(卦三十)   ——突如其來的戰禍下經咸(卦三十一)   ——夢境中的吉凶徵兆恆(卦三十二)  一願好日子恆久如常遯(卦三十三)   ——歸隱山林的誘惑大壯(卦三十四)   ——馴養牲畜寫真晉(卦三十五)  ——敲響進攻敵人的戰鼓明夷(卦三十六)  ——艱難之時思歸隱家人(卦三十七)  ——幸福的和不幸的家庭睽(卦三十八)  ——平實的旅行日記蹇(卦三十九)  ——艱難困苦結碩果解(卦四十)  ——逢凶化吉的商旅經歷損(卦四十一)  ——保持恰到好處的「度」益(卦四十 二)  ——力娩狂衰的口號夬(卦四十三)  ——防患於未然的意識姤(卦四十四)  ——夢中相親出行萃(卦四十五)  ——沒有人的祭祀活動升(卦四十六)  ——昌盛之道在不斷發展困(卦四十七)  ——嚴刑酷罰的展示井(卦四十八)  ——水是生命之源革(卦四十九)  ——變更是萬物運行的法則鼎(卦五十)  ——鼎傾覆損壞的啟示震(卦五十一)  ——雷電滾滾驚天動地艮(卦五十二)  ——養身之道一張一弛漸(卦五十三)  ——鴻雁傳來幸福家庭的消息歸妹(卦五十四)  ——姊妹共夫的婚俗豐(卦五十五)  ——經商漂泊的遭際旅(卦五十六)  ——賺錢賺不來幸福巽(卦五十七)  ——人與神之間的使者兌(卦五十八)  ——邦交以和為貴渙(卦五十九)  ——洪水可不可怕節(卦六十)  ——倡導節約和守禮節中孚(卦六十一)  ——久已遠去的儀式小過(卦六十二)  ——開明通達的批評觀既濟(卦六十三)  ——誰能說不濟是禍未濟(卦六十四)  ——誰能說既濟是福

《易經》速記法六十四卦簡記歌包羅萬象乾為天    一女五夫天風垢退避隱藏天山遁    否定閉塞天地否否極泰來(地天泰)見光明 參觀旅遊風地觀剝官降職山地剝    加官晉級火地晉火天大有象富有    重重險阻坎為水源遠流長也通達    中間實在有誠信哪種取向靈活定    節制節約水澤節屯積有生水雷屯    水火既濟成功象尚未成功也是象    改革創新澤火革豐收喜慶雷火豐    地火明夷流血傷行軍打仗地水師    兩山重疊艮為山高聳入雲定受阻    裝飾打扮山火賁山天大蓄時間長    積蓄停止兩重象漏洞損失山澤損    分散別離火澤睽實踐履行天澤履    風澤中孚有誠信船在水上順利行    循序漸進風山漸雷驚百里震為雷    喜悅安樂雷地豫解除困境雷水解    持之以恆雷風恆晉職晉級地風升    占人疾病入土象遵紀守法水風井    澤風大過有喜悅做事過頭有轉折    非常行動大變化隨從順從澤雷隨    無孔不入巽為風風天小蓄小積蓄    小的阻礙終亨通風火家人內部事    家庭倫理在其中利益之象風雷益    風吹船動要順利天雷無妄莫妄動    但卻如此不希望火雷噬嗑象咀嚼    品味考察代刑罰節食養身山雷頤    事必躬親謀出路敗也壞也山風蠱    腐朽敗落人心散光明美麗離為火    分離離散不利婚外出旅行火山旅    樂極生悲鳥焚巢去故取新火風鼎    隆重吉祥頒法律火水未濟未完成    充滿希望待未來蒙昧教育山水蒙    剛有打算髮生像破裂離散風水渙    住宅風水氣不聚官司訴訟天水訟    是非口舌要注意天火同人同行人    二人分金命相連生載萬物坤為地    順利亨通興旺象歸來反覆地雷復    迫臨臨下地澤臨上級看望是考察    緊急情況樂觀行亨通泰平地天泰    雷天大壯是昌盛決斷決裂澤天夬    等待時機水天需需要需求跨險阻    相親相附水地比水行地上和平象    少女高歌兌為澤高興喜悅成功象    澤潤萬物澤中水窮困拘留澤水困    聚集相約澤地萃少男少女澤山咸    愛情專一利婚嫁前途艱難水山蹇    絆住難行另謀化偉人謙虛地山謙    雷山小過小過錯宜下勿上小過渡    雷澤歸妹測婚姻長男少女今實行    保持現狀外出凶卦名卦象是參考    抓住用神是關鍵生搬硬套學不好    生克五行是法則用運大法綜合斷    吉凶自現您技高六十四卦換位速記法是指調換上下卦的位置,上卦調為下卦,下卦調為上卦,產生一個新卦,稱為原卦的換位卦。設置換位卦概念的主要意義是:1.速記64卦。2.簡單理解64卦的重疊。8個純卦沒有換位卦的,其餘56是有換位卦的(56一半是28,28為原卦,其餘28卦是換位卦)。請看下面的易經64卦的重疊與換位重疊情況:中間豎線上為8個純卦,左側豎線上的為設為原卦28個,右側豎線上的為換位卦28,共計56卦。如何重疊的呢?乾為下卦,兌-離-震-巽-坎-艮-坤為上卦重疊後產生7個別卦。再換位重疊後產生7個卦。這兩個7個卦互為換位卦。同理下推即可。掌握和理解易經64卦的重疊過程對記憶卦名是有益的。《易經64卦換位速記法》先記住8個純卦卦象(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後記住一則28個卦,就可以推出另一則28個卦。1、上下為天-乾卦

【萬物之父】43、天上有澤-夬卦

【猛追窮寇】10天下有澤-履卦

 【禮儀規範】14、天上有火-大有

【萬物所歸】13天下有火-同人

【分久必合】34、天上有雷-大壯

【陽氣大盛】25天下有雷-無妄

【無妄之災】9、天上有風--小畜

【原始積累】44天下有風-姤卦

【見微知著】5、天上有水--需卦

【攝取營養】6-天下有水-訟卦

【生存競爭】26、天上有山-大畜

【富甲天下】33天下有山-遁卦

【急流勇退】11、天上有地-泰卦

【陰陽和諧】12天下有地-否卦

【天地不通】58、上下為澤-兌卦

【言談喜悅】38、澤上有火-睽卦

【分背異化】49、澤下火-革卦

【破除陳舊】54、澤上有雷-歸妹

【少女婚配】17、澤下雷-隨卦

【從宜適變】61、澤上有風-中孚

【如合符契】28、澤下風-大過

【過中不當】60、澤上有水-節卦

【信約節止】47、澤下水-困卦

【身處逆境】41、澤上有山-損卦

【錦上添花】31、澤下山-咸卦

【男女感應】19、澤上有地-臨卦

【力量增長】45、澤下地-萃卦

【眾心聚合】30、上下為火-離卦

【火炎向上】55、火上有雷-豐卦

【羽毛豐滿】21、火下雷-噬嗑

【刑獄嚙咬】37、火上有風-家人

【家庭秩序】50、火下風-鼎卦

【鼎立新風】63、火上有水-既濟

【圓滿成功】64、火下水-未濟

【新的起點】22、火上有山-賁卦

【繪事後素】56、火下山-旅卦

【平蹤浪跡】36、火上有地-明夷

【黑暗無光】35、火下有地-晉卦

【青天白日】51、上下為雷-震卦

【雷震而起】42、雷上有風-益卦

【雪中送炭】32、雷下有風-恆卦

【白頭偕老】3、雷上有水--屯卦

【萬事起頭難】40、雷下有水解卦

【解脫寬鬆】27、雷上有山-頤卦

【頤養天和】62、雷下有山-小過

【撟抂過正】24、雷上有地-復卦

【返初復始】16、雷下有地-豫卦

【心情怡悅】57、上下為風-巽卦

【風伏而入】48、風上有水-井卦

【堅定不移】59、風下有水-渙卦

【堅冰消融】18、風上有山-蠱卦

【整飭修治】53、風下有山-漸卦

【循序漸進】46、風上有地-升卦

【積聚升進】20、風下有地-觀卦

【蔚為大觀】29、上下為水-坎卦

【水流就下】4、水上有山--蒙卦

【蒙味蠻荒】39、水下有山-蹇卦

【前進之難】7、水上有地--師卦

【聚伍紛戰】8、水下有地-比卦

【親合相依】52、上下為山-艮卦

【山止不動】15、山上有地-謙卦

【三才之謙】23、山下有地-剝卦

【剝爛朽蝕】2、上下為地-坤卦

【萬物之母】微觀生命體系的生死變化又是如何?根據《易經》的陰陽互變原理,即是陽生陰死、陽死陰生、「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互根、陰陽互變「的觀點,對生命體的細胞產生與消亡過程,對照《易經》64卦進行微觀細緻分析。

對「存天理滅人慾」的正確理解「天理」 指的是什麼?「天」指的是什麼?「理」 指的是什麼?「天理」 指的是什麼? 朱熹認為: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義禮智,皆以四者相為用也。」(《朱子語類》卷一)「理者有條理,仁義禮智皆有之。」「大而天地萬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極陰陽之理也。」(《朱子語類》卷六)「至於一草一木昆蟲之微,亦各各有理。」(《朱子語類》卷十五)「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文公文集?答黃道夫》「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朱子語類》卷一一七)「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朱子語類》卷十五)「天下之理,終而復始,所以恆而不窮。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矣。惟隨時變異,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近思錄》卷一)「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朱子語類》卷一) 「理只是這一個。道理則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理,只是一個理。理舉著,全無欠闕。且如言著仁,則都在仁上;言著誠,則都在誠上;言著忠恕,則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則都在忠信上。只為只是這個道理,自然血脈貫通。」(《朱子語類》卷六)……「天理」在朱熹的哲學思想中包含道理、規律、秩序、準則、規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還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萬物之常理,是事物本來的規律,是社會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個理,理外別有個心……竊謂天地無心,仁便是天地之心。」(《朱子語類》卷一)「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近思錄》卷一)可見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愛之心。人者,仁也。仁慈惻隱,自利利他,故名為「人」。人者,盡也。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名為「人」。(《印光大師文選》第二章)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仁愛之心。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理是人物同得於天者。」(《朱子語類》卷四)「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近思錄》卷一)「存天理」就是追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滅人慾」 指的是什麼?宋人袁采說的明白:「飲食,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求之,則為饕為饞;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狎之,則為奸為淫;財物,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得之,則為盜為賊。人惟縱慾,則爭端起而獄訟興……」「天理」與 「人慾」是相對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慾」就是「天理」,過分的多於的甚至是罪惡的「人慾」就是朱熹要滅的「人慾」。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愛之心,但人也是動物,所以人也有動物性,就是說人有時候也有獸性。這獸性就是邪惡之心。這也是朱熹要滅的「人慾」。朱熹並不是什麼欲都要滅……「滅人慾」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克己省身,「滅人慾」不是要扼殺人性,滅性慾、食慾、愛欲……更沒有一點要消滅人的進取心與上進心的意思。朱熹的學說思想就是勸勉士人有進取心與上進心,勸士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有進取心與上進心怎麼可能治國、平天下?這人慾是指人的私慾、雜念、惡念,人類本性中帶有天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貪婪、自私、虛偽、淫蕩……這些都是要隨時提醒自己應該消滅的。朱熹希望學者士人有自律自制力,時常格物省身,剋制自己過分的私慾,成為一個不是只顧自己而是為更多人著想傑出的人。「存天理,滅人慾」指的是什麼?朱熹說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說的「滅人慾」要滅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的惡,是人性中惡的部分。「存天理,滅人慾」屬於心性修鍊。「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愛之心。「人慾」 是私,是小惡,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尋天理,循道而行。「滅人慾」就是去惡,克己省身,修身養性。簡單的說,「存天理」就是向善,「滅人慾」 就是去惡。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就是要防範個人慾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儒家理學就是一門教導人做人的哲學,「存天理、滅人慾」就是希望學者能格物窮理,正心修身,可成為一個內外兼修,才德具備傑出的人。「存天理,滅人慾」就是修身養性,是勸導人做傑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偉大的人。「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朱子語類》卷十二)「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學做人哲學的經典總結,也是符合諸子百家學說放之四海不變的真理。「存天理、滅人慾」是中華文明思想精髓的經典總結……

儒學經典: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補上後句:「守中庸、隨世情」補註:世界在進步、人類在發展,只有「存天理、滅人慾、守中庸、隨世情」,人類社會才能長治久安!釋:所謂「存天理、滅人慾」,即是:按《易經》所載的宇宙自然的規律64卦行事,《道德經》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所以人類社會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滅掉人類多餘的慾望——即「人慾」!,崇尚檢朴自然的生活習慣。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使之成為可再生的。同時減損外在的慾望,轉而注重內在的自性,即觀自在!明白人和宇宙自然必須和諧共處的道理,關愛萬物。所謂「守中庸,隨世情」,即是:無論世界如何發展,都遵循宇宙中道法則來行事,即常心靜體會易經之理對應日常工作生活的變化,而以某卦某爻之理來指導日常生活!當然能做到「守中庸」並非易事,需要我們對《易經》深刻持誦及深入領會,方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以卦理指導日常之生活,以合於天道!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慾」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慾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二程說:「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這裡所謂「滅私慾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慾」。後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在朱熹看來,「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滅欲」理論上的作為,更多的在於闡明如何實現「存理滅欲」。在朱熹那裡,「人慾」,指的是「私慾」,與人的正當慾望並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慾。如視聽言動,人所同也。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天理;非禮而視聽言動,便是人慾。」可見,朱熹所說的「人慾」是指那些超出了正當要求以及違反了社會規範的慾望。因此,朱熹並不一概反對人的慾望。他說:「如『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聖人與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聖人之情不溺於此,所以與常人異耳。」朱熹反對的是沉溺於人的慾望之中。他甚至還說:「人慾也未便是不好。謂之危者,危險,欲墮未墮之間,若無道心以御之,則一向入於邪惡,又不止於危也。」認為人慾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時,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禦外物的誘惑。他反對司馬光「扞禦外物」的思想,說:「夫外物之誘人,莫甚於飲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則固亦莫非人之所當有而不能無者也。但於其間自有天理人慾之辨,而不可以毫釐差耳。……今不即物以窮其原,而徒惡物之誘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則是必閉口枵腹,然後可以得飲食之正,絕滅種類,然後可以全夫婦之別也。」顯然,朱熹並不是一味地「扞禦外物」,而是要求通過「即物以窮其原」,正確區分天理與人慾。至於如何實現「存理滅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慾」。朱熹說:「天理人慾,其間甚微。於其發處,仔細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慾。知其為天理,便知其為人慾。既知其為人慾,則人慾便不行。」「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靜若動,凡居處飲食言語,無不是事,無不各有個天理人慾,須是逐一驗過。雖在靜處坐,亦須驗個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慾。」在朱熹看來,要「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慾」,「天理人慾,須是逐一驗過」。只有通過明理,才能滅去私慾,所以,朱熹更多地講「明天理、滅人慾」。其二,「存理滅欲」是復歸於人的本心的必要環節。朱熹《大學章句》認為,人的本心「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這就是復歸於人的本心,即所謂「明明德」。朱熹還說:「『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極盡其知者,人慾害之也。故學者必須先克人慾以致其知,則無不明矣。」可見,在朱熹那裡,「存理滅欲」是屬於自我修養、復歸於人的本心的道德範疇,即使是統治者也必須遵從。朱熹曾在奏札中指出:「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慾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慾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因此,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就是要通過明辨天理人慾之異,復歸於人的本心。其三,「存理滅欲」是一個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過程。在朱熹看來,盡去人慾,「這事不易言,須是格物精熟,方到此」。他還說:「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圍拔守,人慾自消鑠去。」因此,他要求在體認出天理人慾之後,「著力除去了私底,不要做,一味就理上去做,次第漸漸見得,道理自然純熟」。朱熹還說:「既知學問,則天理自然發見,而人慾漸漸消去者,固是好矣。」顯然,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並不是單純地通過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過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循序漸進,「自然純熟」。朱熹「存天理、滅人慾」在理論上的缺陷,是把天理與人慾對立起來,所謂「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這就有可能把屬於社會倫理的「天理」看作獨立於人之外的存在,在社會還沒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來確立「天理」的內容時,而被任意賦予各種規定,從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說的「以理殺人」。當然,這並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所希望看到的


推薦閱讀:

中庸是不是一種很大的缺點?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是什麼樣的概念?具體怎麼做才算是中庸?
如何看待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TAG:修行 | 易經 | 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