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變遷,在溫暖的目光里發生

春節,中國人最能感知溫暖的時節,也是最易察覺變遷的時節。

涼山變暖了。一個曾經翻越歷史山巒的民族,正在走出貧困的大山。

映秀花開了。一座劫後餘生的小鎮,帶給世界關於生命與生活的啟示。

戰旗更紅了。一個以戰旗命名的村莊,以53年的改革接力不負此名。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四川。如果把他在一州、一鎮、一村的行程串聯起來,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以變遷為主題的中國故事。

涼山:又一次「一步跨千年」

15歲的彝族姑娘吉好有作在從深圳回家過年的途中,得知了一個既遺憾又高興的消息,習近平來過她家裡了。

有作的家位於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從西昌到這裡有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山路綿延70多公里。355戶1698位彝族鄉親生活在這片平均海拔2520米的山區,貧困人口佔到了46.47%。習近平到村裡看望的第一戶就是有作的家。

貧困戶吉好也求的家

有作有四個弟弟妹妹。一家七口人住的土坯房還是有作出生一年前蓋的。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爸爸吉好也求到遙遠的外地架設高壓線。

吉好也求一家人在家門口送別習近平

從有作家出來走大約200米就是惹列日作的家。日作比有作大三歲,爸爸早年去世、媽媽節列俄阿爾正在接受強制戒毒,自己也因為兒時遭遇車禍腿腳不便,日作姐弟這兩年就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日作去年剛從成都一所衛生學校畢業,奶奶想讓她今年6月報考村醫,不過她自己更想當幼兒園老師。聽到這件為難事,習近平說,無論是當好教師還是當好醫生,兩個人的願望是不矛盾的。

習近平在貧困戶節列俄阿爾家中與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圍火塘座談

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是習近平一直堅持的原則,而涼山是他始終牽掛的地方。從2014年在全國兩會期間向涼山籍的阿什老軌委員詢問「涼山外出務工的多不多」「有沒有遇到民族歧視」等,到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談及一篇反映大涼山貧困狀況的「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再到2017年6月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5次提到涼山,他對這片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500多萬人民給予了獨特的關注。

在前往三河村的路上,高聳著這樣一塊標語牌:「曾經一步跨千年,我們實現了制度的歷史跨越;而今邁步奔小康,我們將實現文明的時代更替」。只有了解昨天的歷史,才能更深地理解總書記心中的這份牽掛。

1956年涼山彝族自治州施行民主改革,幾十萬奴隸從此翻身(來源:涼山州志)

涼山彝族聚居區曾經在兩千多年時間裡長期處於奴隸社會。據涼山州志記載,解放時「呷西」(奴隸)和「安家」(半奴隸)佔到涼山彝族總人口的43%左右。一幕幕悲慘的過往,如今塵封在了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62年前,在黨中央的關懷推動下,《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實施辦法》公布施行,「廢除奴隸制度,解放奴隸」,「使涼山彝族躋身於先進民族行列,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涼山民主改革分田地(來源:涼山州志)

曾任涼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的阿什老軌說,如果說當年涼山奴隸通過民主改革翻身作主人,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現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的精準脫貧攻堅戰,就是又一次的一步跨千年。

習近平和三河村群眾在一起

歷史的變遷,正在眼前發生。三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凌向總書記報告,2018年底,三河村就將實現整村易地移民搬遷,有作和日作兩家所在的阿基社將安置到鄉政府附近的一號安置點。

當地幹部向總書記展示安置點分布圖

在離三河村不到半小時車程的解放鄉火普村,村民吉地爾子在院子門口迎接了習近平。村裡興建彝家新寨後,他家三口人搬進了80平方米的新家。

習近平挨個房間查看吉地爾子新家的陳設布局

今年吉地爾子把土地流轉給了生態種養合作社,自己在草莓大棚務工,可以賺到三份收入,很快就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到2017年底,涼山67.2%的農村居民已經像吉地爾子一樣住上了好房子。

吉地爾子家搬遷前後對比

2013年習近平在中國南方的另一個村子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他一直在指揮決策如何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2017年他在參加四川代表團討論時提出要下一番「繡花」功夫,此次又到堅中之堅的兩個貧困村「解剖麻雀」,正如他所言,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就是要強化落地,吹糠見米。

火普村村民送別習近平

在火普村,可以看見三河村的未來。而在涼山,可以見證二十一世紀中國針對世界性貧困難題打響的攻堅戰。 在火塘邊,習近平說,「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映秀十年 浴火重生

2018年,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震中小鎮映秀,始終牽動人心。習近平此次四川之行專門安排了到映秀的行程。

這是習近平2月12日上午在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敬獻的花籃

在漩口中學遺址附近的東莞大道,有兩家相距不遠的飯店,一家叫朋聚,一家叫博愛新村。每天清晨6點半,博愛新村飯店老闆楊雲剛開始打理一天的生意,而朋聚飯店會準時跑出一位小個子的女孩,到鎮上一處僻靜的廊橋邊亮嗓開唱。

今日映秀

這樣的生活軌跡融入了今天映秀鎮三千人家的尋常煙火。但當你近距離觀察,還是會發現一些不尋常。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刻,一切就會解開答案。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映秀森安駕校教練楊雲剛正開車準備去加油,映秀小學四年級二班女生湯星月正在二樓教室和同學們一起上科學課,突然間,天崩地裂,8.0級地震襲來,而震中正是他們身處的映秀鎮。

震後映秀

十年之後,楊雲剛仍然感嘆自己當年的幸運。除了家裡房子被毀,他和在映秀小學食堂工作的愛人劉先艷,以及三個孩子都平安無事。地震發生一個半月後,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視察災區。在臨時村委會,作為抗震救災村民代表的楊雲剛和他握了手。

地震過去一年多之後,湯星月才得以看到媽媽偷偷藏起來的那份醫院診斷書。1.2米,這是十年前小學生小星月的身高,也是十年後大一新生湯星月的身高。從小熱愛音樂的她,去年剛被省內一所藝術院校破格錄取。

湯星月手指的地方正是當年她被預製板壓住的夾層,因為髖關節脫位和脊椎受傷,她的身高定格在了10歲時的1.2米。

十年時間,生活給了她磨難,也教會了她堅強。有一次,湯星月和一個叫「三姐妹」的袖珍歌手組合一塊在北京逛街,三個姐姐主動招呼圍觀的孩子們叫她們「阿姨」。從那一刻開始,湯星月也放下心裡的包袱,看開世俗的眼光。如今,湯星月和林浩都是小鎮里的大明星。汶川5.12大地震震中紀念館回蕩的背景音樂,就是由她演唱的《映秀花開了》。

映秀花開了

 映秀花開了

湯星月 

00:00/03:27

映秀花開了

歌兒響起了

人間大愛的地方

灑滿真情和陽光

習近平在映秀鎮場鎮看望當地群眾

2月12日上午,離開漩口中學遺址後,習近平來到位於映秀鎮場鎮的東莞大道。

習近平在「茶祥子」制茶坊與店主蔣維明交流

在這裡,習近平看望的第二戶人家就是楊雲剛一家。相隔十年,兩雙手又握在了一起。

地震之後,楊雲剛和鄉親們先是到都江堰等地臨時安置。2011年,也是在農曆春節前夕,由廣東東莞援建的新居在東莞大道兩側建成,楊雲剛和鄉親們搬回了映秀。第二年,他利用一樓門面開起了飯店,取名博愛新村飯店,主要經營映秀農家特色菜品,家庭年純收入能有15萬元。

習近平走進博愛新村飯店體驗炸酥肉

湯星月也站在歡送總書記的人群中。如今,她父母在鎮上經營著兩家飯店,在鎮上的酒吧也有股份。當年他們班44位同學只有11人倖存下來。每次回映秀,她都會去山中的公墓,看望她最要好的兩姐妹郭睿、郭蓉和最喜歡她的音樂老師古雪岷。她大聲告訴他們:2018年,會是她人生新的開始。在和湯星月握手時,習近平勉勵她好好上學。

習近平與映秀群眾告別

十年間,習近平的足跡兩次印在了映秀的土地。群山壁立,岷江奔流。一場地震改變了很多的面貌,但也留給中國和世界不變的啟示:在世所罕見的挑戰面前,中國人有著空前的凝聚力,中國制度有著巨大的優越性。

戰旗村:一座鄉村的嬗變

農曆臘月二十七,習近平來到了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向全體村民和全國人民拜年。

這是戰旗村第一次為全國所矚目,但在此之前的53年,戰旗村一直在積蓄著力量。

2012年9月2日,被稱為鄉賢的趙仁春接到了編寫戰旗村村志的任務。盛世修史,但趙仁春翻出戰旗村當年的家底卻十分寒酸。1956年,戰旗村的前身戰旗大隊成立,「當時分得三間豬圈房排列,一個木製文件櫃,三把圈椅,還有7000元的債務」。

戰旗村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建的集中居住點和今天的新型社區

到趙仁春2013年12月村志完稿時,他自豪地寫下這樣的數據:2012年全村集體資產達231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400餘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4538元。而到了2017年,村集體資產達4600萬元,是5年前的一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3元,是四川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

習近平考察的戰旗村特色產業在線服務大廳內景

一個普通的村莊能有這樣的變遷,是因為戰旗村始終準確把握著腳下這片土地的脈動,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造福這片土地上的鄉親。

習近平展示村裡老師寫的福字

村黨總支書記高德敏向總書記報告,三年前,戰旗村敲響了四川全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這一槌下來,全村收益超過700萬元,收益分配由村民和集體按二八分,每位村民人均現金分紅520元。引入的農業旅遊項目今年4月就將開業,給村民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

習近平為戰旗村新春送湯圓活動點贊

在村志的後記中,趙仁春這樣寫道,「黨的農村政策的貫徹執行,一個有戰鬥力、新觀念的支部是關鍵,戰旗村的發展深刻地證明了這點」。

戰旗村1971年以來歷屆村支書

這一點也得到了習近平的首肯。他說,戰旗村名副其實。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把鄉村振興這件事做好,繼續走在前列。

習近平與戰旗村群眾話別

變遷,源自基層的探索,也源自正確的領航。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在戰旗村,習近平這樣為鄉村振興打call:「發展到任何時候,我們都還要有一個農村」,「我們不能說有一個繁榮的城市,還有一個落後的甚至衰落的鄉村」。這樣的話語,似隱隱春雷,正在催動中國農村新時代的春天。

更多新聞

監製/楊繼紅 主編/張天宇 編輯/王爍

央視記者/申勇 龔雪輝 彭柏閎 沈忱 黃緒甜 王福超 李超越 李鑠 陳璐

新華社記者/賴向東 鞠鵬 謝環馳 張鐸

央視新

覺得不錯請點贊!

推薦閱讀:

看美國人衣著時尚的百年變遷
雷寒:JNC8的變遷
行政職能變遷的模式探究-----從部門行政到公共行政
衣著漸欲迷人眼,十年穿著大變遷

TAG:溫暖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