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點文學素養吧-詩詞入門

學習詩詞,最重要的是有耐心、忌心浮氣躁。我希望能夠看完本文(計1萬4千字)的朋友,將會對格律詩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起碼能區分詩詞的類別,知道為什麼詞牌不能亂用。不是只拿一首詞仿寫了幾句話,就可以冠以這個詞牌名了。

比如高中時期流傳很廣的一首《沁園春·考試》:

考試如此多嬌,引無數考生盡通宵。

惜秦皇漢武,膽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最後只把白卷交。

其實這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附庸之作,不嚴格地講,都不能命名為「沁園春」,但卻為不知者津津樂道。

有鑒於此,筆者將分作10個章節,來講講詩詞那些事兒。

一、總述:詩詞那些事兒

二、什麼是詩、什麼是古詩

三、押韻、四聲、平仄名詞解釋

四、為什麼要有韻、有平仄

五、詩韻

六、關於新韻、平聲韻

七、近體詩的格律

八、詩的對仗

九、關於詞、曲和聯

十、詩詞之我見

***友情提示***

我根據從簡單到複雜、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順序,將全文重新排列了一遍。

初學者,看第七章「近體詩的格律」時,可以簡單略過,先看完後文,然後重新再去深入理解這一點。

附:

《自命本志令》(半駢體)

題解:自,自己;明,聲明;本,本來;志,意願;令,短文。

大師有云:「治文先以騷選,則托體必高,摛詞必雅,

精者求氣韻,觕者獵藻繢,皆可名家。」

竊以為,所謂詩詞文,皆有二要:一者曰形,二者曰神。

形,文字語言韻成格律之美也;神,應景應物而生胸中之臆也。

有形無神,勢必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讀之索然無味;

有神無形,便如有骨無皮、有氣無力,觀之少嫌不美。

由此思之,遂或有得焉:

過求於神,非矯揉造作必鄙陋粗野;過求於形,則晦澀難懂生僻不通也。

是故文之形神俱備,猶如畫之遷想妙得。

然則縱有千般才華好名聲,亦不及無德無行之一言。

故余雖愚,願勤勉為學,存善納德。肆意塗鴉之劣作,亦添規格於其後。

欲以傳古之風、扶正視聽。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吾之責也。

是願可行乎?

二、什麼是詩、什麼是古詩

1【詩的種類】

什麼是詩我就不多講了,「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此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就文學體裁而言,詩分為兩大類:古典詩歌、現代詩歌,本文著重討論的將是前者。古典詩歌簡稱古詩,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詩歌作品,準確的定義是:[以漢語言文言文為載體,以語言節奏的和諧性再現生活抒情言志的語言藝術]。說白了就是用文言文寫的詩的統稱。

古詩又分兩類,古體詩(又稱古風)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近體詩也就是所謂的格律詩。由於初唐晚期,作詩才有了很多格律、聲韻、對仗方面的嚴格要求(就像現在寫記敘文的幾個要素一樣,也即是格律詩的官方定義),所以後人把唐代以前的詩以及後代繼承漢魏六朝寫法的詩都稱為古體詩。

考慮到當下一些五花八門的詩作,格律詩完全是談不上,就算是古體詩的要求也沒能達標,但它又是用文言文寫的,所以個人在本文中將添加一個類別:「自由詩」,有點類似於「打油詩」的意思。(按:打油詩雖也很自由,但有其本意,所以筆者為免誤導他人,棄而不用之)

本篇將主講近體詩,至於古體詩和自由詩,就是相對的要求越來越寬,筆者將作出簡要區分。

2【古典詩歌的字數規範】

普及知識:一般一首古詩,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每個符號為一句,每兩句為一聯。每一聯的前一句叫出句,後一句叫對句。四聯分別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首,頭;頷,下巴;頸,脖子;尾,尾巴)。

2.1[古體詩]

[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雜言古詩](雜言詩一般併入七言古詩)

[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句數不拘多少,但我所見過的都是偶數句,如李白《月下獨酌》。

[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句數不拘多少,但我所見過的都是偶數句,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雜言古詩]參雜著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還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字句、九字句,字數不拘多少。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篇幅有限,不具引)

2.2[近體詩(律詩、絕句)]

[律詩]又分為五言和七言,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全詩四十個字;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全詩五十六個字。如: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絕句]相當於是律詩的上半部分,所以絕句也分為五言和七言,字數為相應律詩的一半,分別為二十字、二十八字。如:

王昌齡《從軍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另外,還有一種五言長律(又叫五言排律)(七言長律非常罕見,算是特例),每句五個字,共十二句,或更多。其實可以說是三首(多首)同韻腳的絕句排在一起。

如:錢起《湘靈鼓瑟》(為篇幅所限,不具引)

三、押韻、四聲、平仄名詞解釋

1)【押韻】也叫叶韻(音協)、協韻

所謂押韻,是指把同韻部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簡單的理解就是現代漢語里同韻母的字。

但凡是詩,都講究押韻的,縱然是現代詩,沒有定性要求,但大凡是好的、優美的現代詩,都有押韻。

如:徐志摩《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韻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它可以構成聲音的迴環,也就是形成一種音樂美,讀起來很通順。

不單是詩,很多相聲里的段子、平常的順口溜,還有一些格言里的句子,它都有押韻。

如:

打南邊來了個喇嘛,手裡提拉著五斤鰨獁。打北邊來了個啞巴,腰裡別著個喇叭。——《經典繞口令》(a韻)

人生就象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莫生氣歌》(i、ü的韻)

當然了,韻也有嚴格與寬泛之分。在古詩裡面,上訴的「來」和「彩」不能通押(通押:也就是互相押韻的意思),而近體詩對韻的要求又要比古體詩細緻的多。至於沒有押韻的文言文詩,那就只能列為自由詩一類了。

2)【四聲】

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在的普通話里,入聲已經消失,平聲分為陰陽,成為新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通俗的說就是: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而原來的入聲字則分別轉入了後來四個聲調裡面去了。

所以在我們研讀古代文人的作品或者學習古詩詞寫作時,一定要注意到這個聲調的變化,有些我們現在讀一聲、二聲的字,以前是入聲。

(入聲,短促、音調高,現下很多方言里都能體會,如:白、屋、月、讀、夕等。)

如:杜甫《春夜喜雨》最後一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濕這個位置,是不能用平聲字的,而濕字剛好就是古入聲字。

3)【平仄】

所謂平,指的就是舊四聲裡面的平聲(包括新四聲的一聲、二聲);所謂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上、去、入三聲(新四聲的三聲、四聲)。

比如五言絕句的一種句式:平平仄仄平。

這個意思是:這五個字必須先兩個平聲,再兩個仄聲,然後一個平聲。

如:黃河入海流。

四、為什麼要有韻、有平仄

這部分內容,我準備站在初學者的角度,以提問和解答的方式來闡述。

【問題】1:為什麼要有韻呢,沒有韻的話,寫起來多方便?

在上一章里已經說過,這是為了形成一種迴環美。至於要深究這個問題,這是屬於聲韻學的範疇。等學到最後,自然就能夠體會到了。詩歌是一種美學的藝術,韻是最基本的,同時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初入此道而言,無法具體解釋其中的道理,但是人對美都是有感覺的。所以歷代文人,對這點,持疑問態度的不多,我也就不多講了。

【問題】2:為什麼要有格律,寫詩不是為了抒發感情嗎?能夠將自己的真情寫進詩詞中,不就夠了嗎?

詩貴傳意、詞貴達境。詩詞都一樣,意境為先。情感,可謂就是一種意境。也正由於上訴問題,所以很多在意境上已頗有造詣的人,對格律往往不屑一顧。這是非常可惜的!格律的由來,自然有它的道理。

無論是文字還是歌唱等等,我們都會說有沒有融入自己的真感情,而且用了感情的東西往往更美更動人。但是,並不是說這就是唯一。比如我說一句話:我很難過。而且是完完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裡面的,可是別人能體會嗎?未必。所以我們就會通過組織文字的方式,通過用藝術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感情。

格律,就是一種更能表達感情、產生美的藝術加工。比如[平仄四聲的適當交錯,提供了音律協美的規範;再比如對仗的嚴格要求,保證了詩在建築形式上的美觀]。

打個比方:假如給你一張大小適中的紙,要求在其上寫一段話。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體的大小與布局,而意境則可以說是單個字的好壞以及這一段話的內容。不能只為了篇幅,而湊字數,這是對的。但如果能夠做到每個字寫得漂亮,而布局又美觀,豈不是更好嗎?所以說,格律其實就是一種能使得詩句更美的規範,如同排比和對偶等修辭手法一樣。

一段沒用修辭的文字,可能會比一段沒用好修辭的文字要寫得好。但如果修辭用好了,一定會更有藝術效果。這就是格律。

舉例理解,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調,老樹是上升,昏鴉又是下降(下句亦如是),這就是一種結構美。

再比如周總理的: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櫻花紅,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後柳葉綠是上,池邊是下。同理。再配上極為工整的對仗(這兩句,任意哪個字或者多個字的組合都是對仗且平仄相反的),也就可稱為佳作了。

然而,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學格律呢?因為相比古人而言,這確實挺難的。我們已經喪失了那個語言環境,頂多只能用通順不通順來去品讀一下,而且格律沒用好,很容易適得其反。於是,當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歸根結底,【不是格律限制了我們,而是我們駕馭不了它】。

因此,初學詩,還是要多注重意境的,提高意境為先、為上,因為格律使用不當、或是太死,就變成一種窠臼了。(初學詞,可以先不管詞牌的深層感情,先選用一些小令再慢慢提高。)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

【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和格律而破壞詩句的自然;實在沒辦法的情況,偶爾出韻或是出律也是可以的。】

(除非參加科舉考試~)

***友情提示***

這部分內容,有我自身見解在其中,但並非是個人臆造。

對於那些書面理論的理解,觀者或許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其結果都將是共通的。

五、詩韻

1【近體詩的韻】

近體詩一定要押韻,而且只能用平聲的韻,這是兩個硬性條件。(仄聲韻是非常罕見的特例,或者歸入古體詩一類,後文第六章再有討論)

上面說過,古時候的韻和普通話的讀音有些並不一致,所以我們在詩詞寫作時,就一定要用到韻書了。

平水韻(佩文詩韻)

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韻,是《廣韻》,《廣韻》的前身是《切韻》,宋代時期,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是為「平水韻」,清代改稱「平水韻」為「佩文詩韻」。因為「平水韻」是根據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併用的韻,所以唐人用韻,實際上也就是用平水韻。平水韻共106部,如下:

上平聲15韻: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15韻:

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上聲29韻: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音語),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閃),十六銑,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音現)。

去聲30韻:

一送,二宋,三絳,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音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音個),二十二禡(音罵),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

入聲17韻: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葯,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輯,十五合,十六枼(音葉,古同葉),十七洽。

註:

a.上平聲、下平聲是因為平聲字多,而分為平聲上卷和平聲下卷的意思,跟陰平、陽平不能類比。

b.一東的意思是:第一個韻部,為東字部,它還包括了同、童、空等等。

c.一東、二冬等等這樣類似的,為什麼分成兩個韻部,我估計只有天曉得了,最有說服力的說法就是說很早的時候讀音是不一樣的,也就分成了兩個韻部。

舉個例子: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按普通話來看,「期」和「兒」,明顯不能通押;但是古代漢語「期」念「qí」,「兒」念「ní」,這樣就可以通押了(現在的上海話也是如此)。它們都是屬於上卷第四韻部支字部。

2【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用韻較寬,可以用平水韻,也可以用更寬的韻,即以鄰韻合用。

古體詩也一定要押韻,但是它不止可以用平聲韻,也可以用上去聲韻(且上去通押)和入聲韻。(上去通押,下文再作解釋)

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尾薺;去聲實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

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

第八類:平聲蕭餚豪;上聲篠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咸;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艷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葯。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

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葉洽。

這個表什麼意思呢?比如第一類,把平水韻的一東二冬,合二為一,可以通押了。

而上去通押的意思,用第一類來說明,就是:上聲董腫和去聲送宋,平水韻中這四個韻部的字都可以通押了。

但是任何聲調都不能和入聲通押!

3【中華新韻(普通話韻)】

由1【近體詩的韻】注釋里的第三點,加上入聲字的消失,引發了諸多爭論。所以有不少學者都推崇用新韻,也就是普通話韻。主要是按照普通話里的韻母來作為標準,其大致意思就是凡韻母相同的一二聲(一二聲都是平聲)字都可以通押(或者更寬)。如:家、他、涯。

這樣的好處有幾點:

1)不用時時刻刻參照韻書去作詩填詞。

2)古時候不同韻部,但現在韻母相同的字可以通押。如:先和咸。

3)避免了古入聲字的麻煩。

4)某些特殊的古平聲今仄聲字使用起來也不用束手束腳。

我曾填過的一首《減字木蘭花》,本來其中有一句話:河濱廣場,天遠風高秋氣爽。

要說在意境上,這句還過得去,按普通話來讀,也是很工整的;可是「場」字在平水韻中是屬於下卷第七韻部陽字部里的,古平聲,不能和「爽」通押。

這樣就相當麻煩了,所以我只能棄而不用,改此句為:汝臨河畔,天遠風高秋意漫。

但是有很多學者和大家都提倡沿用平聲韻,至於對【新韻到底是好是壞】的個人見解,筆者將在下一章具體討論。

還有,如果古體詩也用普通話韻的話,那就不存在之前那些劃分了,要麼押平聲韻(一二聲),要麼押仄聲韻(三四聲)。

六、關於新韻、平聲韻

1【新韻是好是壞】

這個是很多學者爭論的問題。新韻的優點,上文已經講了。同時,有更多的學者和大家,對新韻持反對意見。其理由大致如下:

a.平水韻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是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體系,不可只圖一時簡便而廢棄。

b.普通話只是當下的官方語言,正如歷朝歷代都有其特定的官方語言,但歷代的文人都一直沿用平水韻。平水韻是作為一種書面語言韻律的存在,不可以為當下口語所左右。

c.我們漢語中有大量的辭彙、典故、成語,都是歷代文人按照原始的聲韻結構或者說書面語言韻律而創作的。片面的聲韻改革,則會使我們的語音體系逐漸走向簡單化,古代文學也將從此沒落。

其實個人來看,也比較傾向於平水韻,畢竟寫的是古詩,為求格調有古風,新韻當然就次之了。

之前提到的我那句「河濱廣場,天遠風高秋氣爽。」改作「汝臨河畔,天遠風高秋意漫。」

前者似乎就有些現代用語填入了古代框架的感覺,好比古董花瓶裡面插鮮花,雖然有其美艷之處,但始終不太搭調。

毛爺爺的《浪淘沙·北戴河》,其中上闋: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似乎也有點這樣的感覺。然而這首詞的意境是極好的,也許可以作為補救罷。

當然,由於所學所知有限,或者有時候沒有注意,我的部分作品裡面還是用了新韻的,因為韻書和現實口語的差距。

如:《如夢令·水中魚》

風起江山雲踏,血染紅塵如畫。

試問水中魚,豈會久甘人下。

誰怕,誰怕,莫等一頭華髮。

按古韻(詞林正韻)來講,「畫」和「下」都在第十部,而「踏」是合字韻入聲,在第十九部;「發」是月字韻入聲,在第十八部。

所以對於新韻,個人持保留意見,偏向平水韻,也會朝著那個方面去學習,但並不排斥使用新韻的作品。

2【押平聲韻】

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格律來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有些拗口,所以古人大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也有例外:柳宗元《江雪》,不過這可以歸入「古絕」,古絕的定義見於第十章)

至於[平仄通押]就更不用說了,現下網路上盛行的很多將仄聲字和平聲字通押(韻母相同)的詩,是絕不足取的。(類比開頭講的《再別康橋》中的「來」「彩」二字)

由此我想到當年一個朋友跟我拽文,說她就喜歡把「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反過來念的情景,當時我並沒有深究過這個音韻的問題,只是覺得順著讀起來要更通暢,但在她「創新主義」和「個性主義」的說辭下,卻有點落敗的感覺,不知道怎樣才能用更合理、科學以及正確的解釋來回答她。如今時移境遷、物是人非,我也只好笑笑罷了。

七、近體詩的格律

【格律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通透的,需要通過研讀古人作品去熟悉,實踐去證明】

推薦入門資料:

王力《詩詞格律概要》

王力《詩詞格律十講》

上文說了,近體詩也叫格律詩,因為相比於近體詩而言,古體詩幾乎不講格律(或者是特點不明顯);所以講詩的格律,也主要是講近體詩。

1【入律的古風】

古體詩就五言和七言的三字腳(句末三字)來說,有: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種格式。

如:開荊扉、吟松風、河星稀,這都是古風三字腳。

但是不普遍,也沒有全部遵循,有很多反例,所以只能算是一種說法。

而這裡要說的是一種入律的古風,其特點是:

a.全詩用律句(指後文中格律詩的基本句型),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

b.換韻,而且往往是平仄韻交替。

c.往往是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好像是許多首不同韻的七絕的組合。

王維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都屬於入律的古風,這裡為篇幅所限,不具引。

2【體詩的正格、變格及拗救】

2.1[正格(五言律詩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聲韻)

五言律詩一共四個句型。

仄起仄收:22112(12112)

平起平收:11221

平起仄收:11122(21122)

仄起平收:22211(12211)

這麼寫其實是為了突出兩個重要的地方:

a.一三四句的首字都可平可仄,只有第二句不行。

b.左邊的格律,是最標準且最正規的,但是括弧里的也是完全允許的。

所以這四個句型可以合併成:02112、11221、01122、02211。

第二句型的首字如果用了仄聲,這是近體詩的大忌,叫做「犯孤平」,孤平的理解眾說紛紜,但是意思是一樣。

我的理解是:其他句,首字不管是平還是仄,都還是有兩個連續平聲的存在,而這一句,首字一旦用仄聲,就沒有連續的平聲了。所以謂之「孤平」。

由於韻腳是平聲,且放在偶數句,再加上句子的對應關係(專業術語叫:黏、對,有意者可以看後面得出來的四種正格的每句第二字,能找出規律,這裡不深入說明),所以律詩的前四句,得到了兩種排列方式。

02112,1122A。01122,0221A。或01122,0221A。02112,1122A。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或: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後各自再補上一組,就得到了律詩兩種最標準的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首句平起仄收式: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這兩種格式的首句換成平收式,於是又得到律詩的另外兩種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平收式:

0221A,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首句平起平收式:

1122A,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以上便是五言律詩最基本的四種格律,我說前兩種「標準」,只是因為它的對仗非常工整,其實四種都是正規的,都叫正格。(後兩種,也可以算是前兩種的變格,不過後來詩人用的很普遍,便視為正格)

而七言律詩,則是在四種句型前分別加兩個字,即:

0102112

0211221

0201122

0102211

通過類似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四種格律,就不一一列舉了。

【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分別是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的上半部分,也可以類比之,這裡就不贅述了。】

押韻的位置,已經用A標出,但是後兩種格式下的首句押韻,可以用鄰韻,這叫做借韻。(這裡為什麼規定寬了些,因為本來首句用其他句式是不用押韻的,當然,也押不了韻)

如: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同、中,是一東韻部的,峰是鄰韻二冬韻部的。

2.2[變格(絕句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聲韻)

(02)01122,(01)0221A。

(01)02112,(02)1122A。

用上面這個格式的絕句舉例說明,變格一共有四種(一說有五種,但是可以算特例,最好不要用)

1)第一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聲為正格、仄聲為變格。但是有一個條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也即是:(02)11222。

(這裡也可以用我之前對「孤平」的說法來理解,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想法:如果不用平的話,也就沒有連續的平聲了)

如:常建《破山寺後禪院》中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上一句的「悅」字處本該是平聲,變格成了仄聲;「山」字處則一定要用平聲。

2)第一句中五言第三四字(七言第五六字)互換。和上面一樣,也有一個條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

即變成:(02)11212。且出現於絕句(律詩)的第三句(七句)為常。還是類比去理解。

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故」「鄉」二字平仄對調。

3)第四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聲為正格、平聲為變格。

如杜甫《登樓》: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梁」字宜仄而平。

4)第三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聲為正格、仄聲為變格。這種情況很少見,如果出現的話,往往會和第三種情況同時用。即下一句的同一位置改仄為平來補償,這稱為「拗救」,後文細講。

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一」字宜平而仄。(「一」、「別」為古入聲)

5)第二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改仄為平,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上文說了這是古風的特點,作近體詩時視為一種禁忌。(但是有罕見的特例中的特例,所以這第五種到底有沒有還待商榷)

2.3[拗救]

拗,也就是出律的意思,不合格律的句子稱為「拗句」。

拗救有三種情況,而且都是出現在一聯中。(用五言為例)

02112,1122A。(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小拗救:即指上文說的變格的第四種情況和第三種情況的合用。此拗救可救可不救。

如: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贈孟浩然》)「孟」字處本該平,用了仄,所以在本該仄的「天」字處用了平聲。

2)大抝救:出句中第四字拗(平而為仄),必須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字作為補償。

即:02122,1112A。

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註:不,乃古入聲)

「不」字處本該平,用了仄,所以必須在本該仄的「吹」字處用平聲。

3)孤平拗救:前面說的犯孤平的句子:2122A(仄平仄仄平),可以在本句中將第三個字改為平聲作為補救。即:2112A(仄平平仄平)。

而在許多情況下,孤平拗救是和其他兩種同時使用的(甚至三種一起)。即原句變成:02222,2112A。

如:

杜甫《藩劍》中首聯:至此自僻遠,又非珠玉裝。「珠」字的平聲,分別救了本句的「又」,出句的「自」、「僻」。

八、詩的對仗

對仗,指的是出句和對句句型一致,詞義成對偶。如「天」「地」,「風」「雨」,「長」「短」,「來」「去」,等(可參照《聲律啟蒙》《笠翁對韻》)。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有時候動詞/特別是不及物動詞可以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

1)律詩的對仗,一般在中間兩聯,也可以少至頸聯一聯對仗。首聯可有可無,尾聯一般不用。

2)絕句的對仗可有可無,有的話,一般是首聯,少數兩聯都對仗。尾聯要對仗的時候,一般都為流水對。

如: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流水對:一聯中兩句話要合起來才是完整的句子,單獨一句無法理解。上面的例子就是。

但也有更罕見的例外(尾聯對仗且不是流水對,這種情況,就感覺整首詩還沒講完)

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3)古體詩的對仗可有可無,位置也不拘泥。

【注意】

1)借對。借對又分借義和借音。

借義對:白法調狂象,玄言問老龍(語出王維)。這裡「玄」字是玄妙的意思,但是借用了它「黑色」的意思來對出句的「白」字。

借音對: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語出李商隱)。這裡「滄」字就借用了諧音的「蒼」來對對句的「藍」字。(一說是滄海對藍田,地名對地名)

2)雙聲疊韻對

a.雙聲的意思是一個詞兩個字聲母相同,如:語言、襤褸。

b.疊韻的意思是一個詞兩個字韻母相同,如:舞步、蒼茫。

律詩的對仗中,有時候還要注意雙聲詞與雙聲詞相對、疊韻詞與疊韻詞相對,或者是雙聲詞與疊韻詞相對。

如: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白居易)

其中「寥落」、「流離」都是雙聲詞。

九、關於詞、曲和聯

1【詞】

詞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詞是由詩發展來的,所以又叫做「詩餘」。詞相較於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詞有長短句,所以有人也把詞叫做「長短句」。

詞按字數可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按照段落可分為單調、雙調(兩段,分上下闕,蝶戀花、水調歌頭等等都是)、三疊、四疊。雙調最常見,其次是小令,三疊、四疊罕用。

1.1[詞韻(詞林正韻)]

詞韻和古體詩韻類似,可以用平水韻,一般用韻較寬,也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合併。

詞韻的依據是戈載的《詞林正韻》,共十九部。比古體詩韻有些許不同,這裡就不列舉了。有意者自行參考。

1.2[詞律]

詞不像近體詩,就那麼幾種句式。詞有詞牌,如:江城子、雨霖鈴等。詞牌代表的是這類詞的感情基調、平仄格式、字數多少、拘束、韻腳等,它可以以本意作為題目,也可以另有題目。而後人根據這些,把句數、韻腳都標識出來,就成為了詞譜。按照詞譜寫詞,所以叫做「填詞」。

附:填詞種類。

a.按譜填詞:詞人精通音律,會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譜填詞,如:柳永、周邦彥。

b.按簫填詞:詞人不會作曲,但是能聽懂曲調,按曲調填詞,如:蘇軾、秦觀、辛棄疾等。

c.依句填詞:詞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詞,如:陸遊等。現在按詞譜填詞即屬此列。

最後,記得在一份資料上看到,笑說網路上大多人都是「按字填詞」的。

「只是用一首古人的作品,然後去模仿修改,僅滿足於字數、句數相同,有時連壓韻都不顧。」「按字填詞」一說,真的是貼切得很!

【從上述填詞的種類演變,也可以看出格律由來的道理以及它的存在價值!】

2【曲】

對於曲,筆者認知不多,但是和詞的道理差不多,懂了詞的格律,就可以類推到曲。

不同的是,曲可以有襯字,也有劇本的問題,這裡不細說。

筆者也只是寫過一首《天凈沙》的曲,且把韻放得很寬,幾乎用的是普通話韻了。

3【聯】

聯,即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其性質和律詩中的對仗句無二。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

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詩經中就有它的影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對聯的句式,來源於詩詞曲賦駢文,而句腳安排主要借鑒於駢文。因為詩詞曲和律賦的句腳都要受用韻的限制,惟獨駢文講求對仗和平仄,不需押韻,與對聯非常接近。

駢文:一種文體,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如:王勃《滕王閣序》(這也是筆者最喜愛的一篇文章)

[對聯格律]

1)上聯仄聲收尾,下聯平聲收尾。

上下聯收尾的各一個尾字,合共兩個尾字,必須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聯中,這個原則是鐵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聯尾字為仄,下聯尾字為平。當然,有些特例,如嶽麓書院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則是上聯平收、下聯仄收的,不過這在浩若煙海的古今楹聯中,卻是為數不多的。

2)這裡只說明一下對聯的兩種最基本的正格(上聯為例,下聯相對應)

第一種:……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種:……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管多少字的聯句,只要從上列任意一個「句式」的最後,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規則。(這個規則稱之為:馬蹄韻,因形如馬走路而得名)

如:一個四字聯。第一種為:仄平平仄,相應下聯為:平仄仄平。第二種為:平平仄仄,相應下聯為:仄仄平平。

3)由於律詩的存在,五言、七言聯還有兩種格式(僅列舉上聯,下聯相應反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4)對聯不像律詩,只有相對的兩句。它可以是多句的組合相對。

如:

申奧功成,入世關通,一年好景蛇辭歲;  

興邦業舉,富民旗展,萬里雄圖馬躍春。

此時的平仄規則為:

a.每句自身的平仄和上面一樣,如「申奧成功」,是四字聯「仄仄平平」的變格;

b.句子與句子之間,看句腳的規律(句腳即是句尾一字),也呈「馬蹄韻」,上聯的三個句腳「成」「通」「歲」,是三字言的馬蹄韻「平平仄」。

c.仍舊是上聯末尾字為仄,下聯末尾字為平。「歲」「春」。

d.下聯和上聯相反(無論句中還是句腳)。句中:「興邦業舉」「平平仄仄」;句腳「舉」「展」「春」,「仄仄平」。

至於對聯的變格及其他特殊情況,以及對聯的各種用途分類、嵌字嵌名,有意者自行學習,筆者不再贅述。

【楹聯的規則並不複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百字。其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

十、詩詞之我見

1【古詩分類的總結】

1)滿足以下所有條件,才可視為【近體詩】:

平仄講究,韻從平水平聲韻,對仗工整。

2)在近體詩的基礎上,有以下任意一條的,則視為【古體詩】:

a.不講平仄或有任何一句未講平仄

b.韻從平水韻平聲,但鄰韻通押

c.押仄聲韻

d.八句無任何一聯對仗,或只有尾聯對仗

3)在古體詩基礎上,不押韻或者押了鄰韻以外的韻,或語言流白、流俗,都只能視為「【自由詩】」。

另外:

在五言絕句的基礎上,有以下任意一條的,稱為「【古絕】」。

a.不拘平仄

b.押仄聲韻

2【近體詩格式總結】

正格:就平仄說,只有四種最常用格式;就押韻說,必須嚴格依照平水韻;就對仗說,律詩中兩聯用對仗,絕句首聯對仗或不用對仗。

變格:就平仄說,可以有變格的格式和拗救;就押韻說,可以起句借韻;就對仗說,律詩可以用一個或三個對仗,絕句可以用兩個對仗。

特例:就平仄說,前文講到的第五種變格;就押韻說,用了通韻(某些時候,類似的韻通用了。嚴格來講就是有個別出韻);就對仗說,徹首尾對仗(律詩四句都對仗)。

講詩詞格律,要區別正格、變格,一般和特殊。必須把正格、變格講透徹,例外可以少講甚至不講。

(此大體引用於王力《詩詞餘論》)

舉例一首我的《古風·佳人》

傾人城兮傾人國,絕代佳兮絕代嬌。

何為隨知何為故,我亦喜之我亦憂。

這就可以說是用了通韻,但不足取。

3【我與詩詞】

記得當初,偶爾寫些不入流的古體詩。而後有次在阿姨家閑聊,她笑著說讀書的時候也會寫一些「打油詩」。或許我也是性格使然、不甘人後吧,正是因為這三個字,讓我萌發了寫格律詩的念頭。

曾在一篇日誌中寫過:無法掩飾,我終究是一個多情的人。所以常會被一些文字、景緻或是感覺所打動。不過說起來,喜歡古典文學是先從武俠開始的,喜歡那個江湖,乃至於那個江湖的人物、情感以及文化的洪流。再接著,發現歷史真的是一件蠻好玩的東西,無論是那些人物的奇聞軼事、風流文章、還是千古美談,都使我樂在其中。一本《論語》、一本《易經》...都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凡此種種,都值得後人們去學習。

至於詩詞曲,曲就不說了,太寬泛,了解也不多。詩與詞,在我看來,就如同九宮格和七巧板一樣。詩,美則美矣,靈巧不足。而詞,不但有詩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它還有更多錯綜變化的韻律、以及長短參差的句法。不同的詞牌,由於其結構音韻不同,表達的情緒也不同,所以這是一種韻律與結構以及情感的高度融合。讀詩的時候,我可能看到的是一幅靜態的畫;而讀詞,我更多能體會到的是一場生動的音樂劇,或高亢激昂或迂迴婉轉。由是,吾偏愛詞矣。

4【致初學者】

初作詩填詞,不妨選一些簡單容易的入手,先聯句、五言絕句(詞十六字令),然後慢慢累積提高。但是很多人也說了,比如詞,一個十六字令就夠你填一生;詞家的境界不論多高,最後都要回歸到十六字令上。

這很容易解釋。並不是字數越少越簡單,就好比,要你一個字表達你現在的心情,是很難表達得全面的。所以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從簡單入手,到繁複,最後回歸於簡單。所謂返璞歸真是也!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詩詞都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是需要時間、歲月去積累去豐富的。而他人能教給你的,都只是些入門的基礎,真正後面的東西,鍊字也好、煉意也好,都要靠自己去磨礪去思考。

詩詞乃修身養身之道,過重於虛名,便落了下乘!

最後,附一首鄙人前些天所填從平水韻詞作為結束:

《鳳凰台上憶吹簫》

縹緲雲流,被風吹卷,散開絲縷斜陽。

任柳條輕舞,卸了冬妝。

應是涼寒已盡,江水暖、卻有凝霜。

春來雨,誰還道問,夜夜何央。

茫茫、一泓白霧,千萬里蒼蒼,素染山岡。

念舊時人遠,相聚無長。

唯有濕了雙眼,離別淚、侵浸衣裳。

期來日,從頭再添,處處芬芳。



推薦閱讀:

十個態度讓你享受工作
最好的素養,就是等人把話說完!
決定男人素養層次的建議
真正的教養,與財富無關
養不等於教,富養不等於教養,可惜很多家長還不知道!

TAG:文學 | 詩詞 | 素養 | 文學素養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