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肩部綜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康復護理對策

作者:程薇萍 陳錦環 趙曉莉  

【關鍵詞】  綜合征

    肩部綜合征是中風(中樞性損傷)後的常見併發症,包括肩手綜合征、肩(盂肱)關節半脫位、肌痙攣和關節攣縮、誤用綜合征,通常表現為活動肩關節時出現疼痛,運動受限,患側手部腫脹疼痛,並有血管運動性變化和肌肉萎縮,嚴重患者可有靜息時肩部自發痛。最早發生在中風後2周,多於2~3個月內出現。肩部的疼痛給患者的生活、工作等帶來極大的不便,影響其生活質量嚴重的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絕望等心理障礙[1]。為了探討本病的原因及護理對策,筆者對本科2003年6月~2005年1月共19個月中,我科收治的126例中風患者中合併肩部綜合征的38例的原因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並提出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齡27~77歲,平均56.68歲,病程20天~4個月。其中腦梗死21例,腦出血17例。

  1.2  原因分析

  1.2.1  肩手綜合征  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多發生在中樞性損傷後1~3個月內出現,多突然發生,早期只出現肩部疼痛,繼而出現手和腕關節的疼痛,手部腫脹進行性加重,並且關節活動明顯受限。被動運動易引起肩部的劇烈疼痛。在後期肩、手自發痛和手腫脹消失,皮膚萎縮,手部肌肉萎縮逐漸加重。3~6個月後進入後遺症期,皮膚、肌肉萎縮更加明顯,手指完全攣縮,形成一種典型的畸形,嚴重影響患肢的功能。

  1.2.2  肩(盂肱)關節半脫位[2]  肩關節半脫位是指肩關節機械完整性的改變,引起肩峰與肱骨頭之間可觸及的間隙,又稱不整齊肩。在偏癱患者很常見。引起肩關節半脫位的因素有:(1)岡上肌及三角肌後部為主的肩關節周圍肌肉的機能低下。(2)肩關節囊及韌帶的鬆弛、破壞及長期牽拉所致的延長。(3)肩胛骨周圍肌肉的癱瘓、痙攣及脊柱直立肌的影響等所致的肩胛骨下旋轉。

  1.2.3  肌痙攣和關節囊攣縮  中風偏癱的患者在痙攣期,由於肌張力異常增高,使得肩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失衡,出現攣縮肩。另外,由於長時間的肌肉緊張導致疼痛,而過度牽拉攣縮的肌肉會使肩和上肢疼痛加劇。

  1.2.4  誤用綜合征  即由於康復治療方法錯誤、不當的搬運、頻繁的痛肢活動引發的一種醫源性繼發性損傷。

  2  康復護理

  2.1  康復護理評定[3]  一般情況:包括文化程度、生理狀態、精神心理狀態、ADL、皮膚檢查、營養評估、排泄狀況、社區環境。

  2.2  康復護理對策  詳細評估造成肩部綜合征的原因、疼痛的頻率、影響的因素、肩痛對生活的影響、肩關節的活動範圍等。

  2.2.1  及早進行心理干預  (1)營造良好的診療環境,建立殘疾人通道,病房盡量減少障礙,防止摔倒或碰傷。定時播放清新舒緩的樂曲,消除患者因疼痛等因素造成的鬱悶和焦慮情緒。(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入院時責任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及時做好環境、住院須知、疾病知識的宣教。對待患者要有愛心、細心、耐心、關心。(3)做好心理疏導,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治療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正確的心理疏導同樣重要。對於有焦慮、抑鬱症的患者,要從病情、年齡、職業、經濟狀況、家庭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找出造成心理障礙的因素,和患者(家屬)一起制定康復護理計劃。(4)在ADL訓練中,對任何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讚揚。(5)重視社會化康復,做好患者單位和家屬(陪護)工作,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配合。

  2.2.2  及早消除疼痛  關節的早期活動,可以防止因制動引起的關節粘連性病變,但不適當的活動又可引起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和肩痛。在軟癱期,康復護士可對患者做無痛範圍內的肩關節被動運動。被動活動中要保護肩關節,每日1~2次即可,不宜過多進行。患者訴肩痛時,要注意患者的轉移、檢查床上體位擺放是否正確。

  2.2.3  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的良肢位擺放  採取體位療法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早期進行預防性措施,尤其是肩關節半脫位,一旦出現多難以恢復。故要使患者認識到早期康復的重要性並積極主動配合治療。(1)坐位時癱瘓的上肢可安置在輪椅上的支撐台,沒有支撐物時,可在患者雙腿上放一枕頭,並將患肢置於枕頭上或立位時使用肩部弔帶。(2)仰卧位,患側肩胛骨下、上下臂用薄枕墊高,使患側肩胛骨處於前伸位,上肢輕微外展,肘關節伸或屈曲90°交替,腕關節微背伸,掌心向下。指關節伸直,拇指外展。(3)患側卧位,患側在下,患側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確保肩胛骨的內側緣平靠於胸腔,肘關節伸展,手指張開,掌心向上。健側上肢放在軀幹上。此體位增加了對患側的知覺刺激,並使整個患側拉長,從而減少痙攣。(4)健側卧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頭枕不宜過高,患側上肢下墊一個枕頭,使患側肩部前伸,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背伸。

  2.2.4  預防肩關節強直  患者躺在床上或墊子上,叉握雙手至頭上。康復護士教會患者自己正確地運動肩關節,用健臂帶動偏癱臂上舉。

  2.2.5  保護患肢  對偏癱患者進行站立、步行訓練時,康復護士要給予必要的協助,站在患者的側面或對面。如患者身體不穩,不可牽拉患側肢體,以避免骨折和脫臼。

  2.2.6  正確搬運患者  護理過程中要注意保護肩關節,如穿衣、翻身、體位轉換等,避免強拉硬拽。

  2.2.7  對肩手綜合征的患者,要避免腕屈曲,改善靜脈迴流  注意床上和椅上的體位擺放,保證患者的手不要受壓和懸垂。發病2周內開始無痛性ROM訓練,手部做向心性按摩。腫脹的患手用1根粗約1~2mm的細線做向心性纏繞,纏繞的順序為大拇指、其他逐個手指、手掌、手背、腕關節。並教會患者及家屬。也可採取有止痛、解痙、消腫效果的冷療,用濕潤的冷毛巾包繞整個肩、肩胛和手指的掌面,每次10~15min,2次/d。或將患手浸泡在9.4℃~11℃冷水,1次/d。也可採取冷熱水交替浸泡療法,促進微血管的擴張-收縮反應,調節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患肢浸泡在溫度為42℃的熱水中,4min後放入10℃~20℃的冷水浸泡1min,如此反覆持續30min,1次/d。

  2.2.8  推拿、穴位按摩  護士在值班時常遇有肩痛的患者,為減輕疼痛,可採取推拿和關節放鬆治療,如對患肢前臂及肘部的滾動、對肩胛帶肌(三角肌、岡上肌、肱二頭肌、胸大肌、大小圓肌)的提拿點揉手法治療,達到止痛、解痙、松解粘連、改善血液循環的目的。外還可做患肢的上舉、外展、內收,肩關節的外展、前屈、後伸等關節鬆動手法配合穴位按摩,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峰、曲池、合谷、足三里、中渚、陽陵泉、肩內陵、尺澤、魚際、陰陵泉、雲門、手三里、肩貞、支正等。

  3  結果

  3.1  肩痛程度的評定  Ⅰ度:極重度疼痛,夜不能寐,難以忍受,伴有疼痛呻吟。Ⅱ度:重度疼痛,觸痛明顯加重,活動明顯受限。Ⅲ度:中度疼痛,被動活動時疼痛加重,呈保護性肌痙攣。Ⅳ度:輕度疼痛,有厭痛點,被動活動不受限。Ⅴ度:完全無痛感。

  3.2  中風患者治療前後比較  見表1~3。治療前後兩組肩痛、患肢腫脹緩解情況、滿意度評測,以Ridit分析,均較治療前改善,以R的顯著性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治療後的肩痛、患肢水腫緩解情況和滿意度明顯優於治療前。

  表1  中風患者治療前後肩痛緩解情況  (略)

  表2  中風患者治療前後患肢腫脹緩解情況  (略)

  表3  中風患者治療前後滿意度評測  (略)

  4  結論

  本組患者經過早期心理干預、及早、及時、正確地訓練方法和正確地良肢位擺放在內的綜合康復護理,更好地促進了自主運動的形成和分離運動的恢復,對患者血液流變產生有益影響,改善微循環松解粘連,加速致痛物質的排出,對肩痛的癥狀消除有益,前後對比肩痛的緩解情況、患肢的消腫、肩(盂肱)關節半脫位的恢復都得到明顯的效果。所有患者懷著飽滿的熱情回歸家庭和社會,說明該護理方法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李樹貞,趙曦光.康復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86-187.

  2  徐炳汗.腦卒中偏癱患者肩痛的康復方案.現代康復,2000,10(10):1482.

  3  王玉龍.康複評定.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0-146.
推薦閱讀:

分析日干旺衰
八字實例分析:戊寅 壬戌 丁酉 甲辰
山地剝-六十四卦共性分析
八字神煞印食之斷言分析
《子平真詮評註》中八字分析三十四

TAG:護理 | 原因 | 綜合 | 肩部 | 中風 | 綜合征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