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現在就得練順不起貪念、逆無有嗔恚的忍辱功夫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10-12 09:42:38

關鍵字:放下,戒律,順境,忍辱,資糧,承傳,華嚴經,發心,學佛,印祖文鈔,文鈔,十念法,念佛

【 點擊數:317 】 【字體: 大 中 小 】 【 收藏 】【 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464集  2013年10月6日講於香港

 

佛法的承傳,最重要的就是真誠、恭敬

  「蓋經雲住大乘者,其心清凈,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如是智慧猛利,信願堅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方所堪能。」

  前面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我們將這幾句重複念一遍,知道經文前後脈絡連貫。這幾句話也非常重要,實在講我們多讀幾遍有好處。

  「住大乘者」,這就是發心修學大乘。大乘要有菩提心,本經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住大乘者」。大乘最難得的是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為什麼?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有修有證,如同經題上所說的「清凈、平等、覺」。清凈心,二乘人所證得,聲聞、緣覺;平等心,菩薩證得的;有清凈、平等,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下面這個「覺」字,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他徹悟了、他見性了。所以「聞甚深法,即生信解」,絲毫懷疑沒有,能信能解,這個「信」是真信,不是常識,是智慧。

  我們現在學佛,絕大多數人學的是佛學常識、是文字,沒有生智慧,為什麼不生智慧?清凈、平等心沒有得到。這也是我們常常感到憂慮、常常提到的問題:大乘沒有傳人了!也許有,我們少見寡聞、我們沒有遇到,不敢說沒有。世界之大、人口之多,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有諸佛菩薩再來的來救苦救難的。

  佛法的承傳,最重要的就是真誠、恭敬。誠敬是聖賢、是佛法修學的基本功,因為它不是常識、不是科學。科學、常識沒有恭敬心可以學得到;聖學不行!為什麼?它是從真誠心裏面流露出來的,必須真誠心他才能相應;不是真誠心,他不能相應,道理在此地。這就是聖學一定要講求悟處,要開悟。佛教傳到中國將近兩千年,這些理念跟方法,兩千年前中國人接受了,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就是接受佛法所說的「戒、定、慧」三學。「戒」是規矩;「定」是樞紐;「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凈、平等。得到清凈、平等之後繼續提升,不能夠中止,不定遇到什麼機緣,就豁然大悟。這個「悟」是見性、是證果,大乘果位是圓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薩,在實報莊嚴土四十一個階位。這個階位不一定是由下而上一步一步提升,不定!像讀書,他可以插班,有人生十住,有人生十行、十迴向,乃至於十地。這是我們常常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的,它的根是真誠、是恭敬。

  「真誠」是「住大乘者」的心性;恭敬是它的起用。越是證入深的人,待人接物表現出越是恭敬,像世尊所表現的。世尊心目當中「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輕視的。正因為他是佛,他對一切眾生看的都是佛;他是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他是凡夫,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從這個地方能看到他的境界,作為我們自己修學的參考。我們到什麼等級,完全看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這看法不是學來的,是真功夫!決定是通過「持戒、修定、開慧」。此地所舉出的幾個人,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這都是中國佛教史上真正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

  ……

「放下」是積功累德,功德保持靠「忍辱」,是「禪定」的資糧

  那麼這「一念凈信」,這「一念」,經上講的「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一念。也就是一秒鐘裡頭有多少個「一念」?有一千六百兆。無法想像!我們現在只有這麼一個概念。科學家證明佛經上所說的,應該沒有錯誤。所以這個「一念凈信」,「一念凈信」就念念凈信,要有一千六百兆次的凈信,我們才能感覺到;或者有一秒鐘,我們很明顯能感覺到,那已經不是一念,是一千六百兆次的念頭。

  佛經如果沒有科學家的幫助,我們實在難懂。我們的心跟古人比,比不上!古人心清凈;我們現在確實是一般人講的心煩氣躁。心煩氣躁是六道凡夫,標準的凡夫。所以六波羅蜜裡頭修「忍辱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六波羅蜜裡頭這兩種最重要。《金剛經》從頭到尾講「六度」,這兩個講得最多,為什麼?「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那就成就了。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財色名利,這是下手的功夫,這是入門;這個東西不放下,入不了門。放下起心動念,那是成就、證果。全在放下!放下,要把功德保持,靠「忍辱」。所以放下是積功累德;「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不會失去,做為「禪定」的資糧。「忍辱」加上「精進」,後頭就得定了。「定」能開慧。六波羅蜜的後面「般若波羅蜜」,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佛教菩薩大徹大悟,就是用這個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開智慧了。這是大徹大悟的一條路,怎麼個走法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念凈心」,或者是「一念凈信」非常可貴,為什麼?這「一念」跟佛通了,沒有障礙了。

  我們今天跟佛不通,這「一念」裡頭有妄想、有雜念。我們知道,想斷,斷不了;斷不了,也要伏住。不斷可以,伏住,叫帶業往生,往生極樂世界,行!八萬四千法門裡面,證果是做不到的,往生行!因為往生是帶業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無量的慈悲,幫助我們,把修行證果分作兩節,第一節是到達極樂世界;第二節是在極樂世界成就「清凈、平等、覺」。那麼這樁事情我們要真正努力,可以做得到。這個做到也要有增上緣、也要有方法。凈宗通《華嚴》,所以古德有說:《華嚴》即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想把《無量壽經》學好,能契入境界,那最好先學《華嚴》。先學《華嚴》,再去讀這個經,就很容易了。你就看出這部經什麼?這部經是《華嚴》的核心、是《華嚴》的精華,說成中本《華嚴》,非常有道理。

  我在年輕的時候,在《華嚴》上用了很大的功夫,以後來學《無量壽經》,這占很多便宜,等於說基礎建立了。那《阿彌陀經》更是精粹,精中之精,精華裡面的精華。不要看它短,裡面所說的「理、事、性、相」跟《華嚴》無二無別。所以這個「一念凈心」、「一念凈信」,跟彌陀相應,跟彌陀的本願相應。

   「乃至能發一念凈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

  沒有不往生的道理。

「今雲『乃至獲得一念凈心』。」

  這是得到了。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

  所以往生真正的因,是「心凈則佛土凈」。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凈不能往生;如果心清凈,念一聲都能往生。為什麼?那個國土叫凈土。「凈土」怎麼來的?清凈心感應得來的。我們這個地球叫「穢土」。為什麼是穢土?我們的心不清凈,染污、雜亂、不平,這樣的心感得的是這種土。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諸佛剎土統統是心現的,「唯心所現」,統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不離開這個原則。

  ……

現在就得練順不起貪念、逆無有嗔恚的忍辱功夫

  我們學佛、學凈土,不但希望我們這一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希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提高品位。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這是略說、是概論,經上講得很清楚,不能細分,細分,品類無量。十方世界的眾生根性不相同,品類差別自然就多了。我們提升品位,全憑清凈心。我們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用真心,不用妄心;用一心,不用二心。這樣養成習慣,我們往生,縱然不能生實報土,肯定是方便有餘土,這是真的,帶得去的。世間名聞利養、親情眷屬、金銀財寶,沒有一樣能帶去。凡是帶不去的,絕不放在心上,要把它舍乾淨,沒有牽掛、沒有累贅。帶得去的,要認真努力。帶得去的是什麼?「清凈、平等、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我念佛用菩提心,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我還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 祖師大德說的話「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話我們聽多了。那我們用菩提心念佛,我用菩提心生活、用菩提心工作、用菩提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這才真正有感應道交,這才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縱然不能斷,要把它減輕,不能讓它增長。不能讓他現行,這個控制住就是「忍辱」跟「禪定」。沒有得「禪定」之前,能忍,不發作;忍久了,自然得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

  現在練,練什麼?順境裡頭不起貪念;逆境裡頭沒有嗔恚,這功夫!「忍辱」的功夫。小小不如意,心裡頭就有怨恨,錯了!我們學佛的功夫全廢了,就是禁不起考驗。所以蕅益大師說的很好,順境、善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順境、好環境,你很喜歡;善緣,你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歡的人,這個時候什麼?不生貪愛。逆境,外面環境非常不好,處處都是障礙;惡緣,遇到的人都是找麻煩的,都是冤親債主,在這個裡面不生嗔恚。那麼我們對於環境、對於人,都要生感恩的心,為什麼?它來考試我,我考試及格了、通過了,這是大恩大德;沒有這些人考試,我怎麼知道自己境界提升,怎麼能知道自己現在在某一個階段?!於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禁得起折磨、禁得起考驗,在這個裡頭看看你是不是一念清凈。念佛人在一切境緣當中,保持一念清凈,這就對了!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真因。信心無二心,就是一心。

真正發大菩提心能捨己為人救度眾生,必須從戒律做起

  我這一生生在這個世界,來幹什麼的?往生極樂世界,我就這一個方向、就這一條路、一個目標,其他的是附帶的。這個附帶也做自己往生凈土的資糧。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到西方極樂世界,憑藉這個功德提升品位。這個世間裡頭一切的一切全放下了,不再放在心上了,這就對了!真正發大菩提心能捨己為人,要救度這個世間眾生,那就要培養自己的智慧、德相,以菩薩再來、祖師大德的身份來拯救大法。那要怎樣?那要從根本下手。能講經不行,能修行也不行,一定要按照規矩走。規矩是「戒、定、慧」,要先學「戒」。在中國古時候,五年學戒,這出家。前五年學戒律,古人行!

  現在學戒律,沒地方去,沒有戒律的道場了,到哪去學?沒有真正持戒的律師,怎麼辦?這樁事情,真正是三寶加持、祖宗之德,我們中國戒律沒斷。弘一大師往生之後,現在還有個繼承人,在台灣果清法師,出家之後專攻戒律,三十多年,三十多年如一日,這個法脈沒斷。我非常佩服他。他跟我的關係,是同學,也是師生。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我們跟老師學習的,老師把佛法傳下來,我講經教學五十五年,果清專攻戒律三十多年。他年歲比我輕,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在學校讀書。這三十多年,成績拿出來了,真正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古人說的「讀書千遍,其意自見」,這大成就!他的緣具足。我本來也想搞一門深入,沒有緣分,沒有一個安定的住所,天天流浪,一生在流浪。我不是喜歡流浪,我喜歡在一個道場,幾十年不下山,沒有這個福報,沒有人護持。我所認識的一批人,知識分子,現在說高等知識分子,他們幫大忙幫不了,幫小忙,邀請我到他們居住地方講幾天經,所以我一年走好多地方。在佛教宣傳方面,會起一點作用,成就談不到,不能幫助人成就,自己成就還可以。所以你們大家看到定弘,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在澳洲是昆士蘭大學的教授。跟我出家,我說我沒道場,你出家的時候你跟我流浪,這不像話!真想出家,我給他介紹一個師父——香港的暢懷法師,我的老朋友。人家有道場,可以收,你在那裡出家,跟我學,可以!

  果清來看我,我真的沒想到!我想到當時我們有八個同學,李老師辦的內學院,我在內學院講《般若》。這八個學生,我聽說有一個出家。以後我離開台灣,跟他們就完全斷絕了,三十年!他來找我,我看到之後非常感動,老師會下有這麼一個人,我們的內典研究班沒有白辦,真的續佛慧命。我讓定弘到那裡去學戒律。如果沒有戒律,經講得再好,人家說沒有受過戒,你完了。真正把戒律學好了,有基礎,這個人是大德,人家相信你,你才能弘法利生,你才能續佛慧命;那沒有這個地方,那沒辦法。我們走的路是黑暗裡頭的,摸索;有這條道路,這是一盞明燈、這是一個燈塔,要認真努力把戒律學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樣的資歷、這樣的道路,才真正培養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人才。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

與陳錫周居士書

  如來出世,說法度生,原欲一切眾生,直下了生脫死,親證無上覺道而已。但以眾生根機不等,不能究竟暢佛本懷。只得隨順機宜,循循善誘。大根則稱性直談,為說佛乘,令其即生圓證佛果。如華嚴經之善財,法華經之龍女等。次則為說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令其漸次修習,漸次證果。又其次則為說五戒十善,令其不墮惡道,受人天身,漸種善根。隨其所種善根大小,將來於三乘法中,隨宿善力,發諸現行。或依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而得親證法身。或依緣覺聲聞乘,悟十二因緣及四諦法,而得斷惑證真。此諸法門,雖則大小不同,頓漸各異。然一一皆須自己修習力深,斷惑證真,方可超出輪迴,了生脫死。若三界內見思二惑,絲毫未盡。則生死根本,未能斬斷。縱令定慧力深,依舊無由解脫。如三果聖人,尚生五不還天,經許多劫,方證四果。若證四果,則生死根本,斷盡無餘。然只是小果聲聞,尚須回己所證小果,趣向如來大道。於十方世界,乘願受生,廣行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隨己功行深淺,或漸或頓,以次證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諸位。至等覺已,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便入妙覺位而成佛矣。如來一代時教,所說法門,雖則無量無邊,其證入地位,畢竟不能超越於此。雖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最為圓頓直捷。然見性成佛,乃約本有法身,不涉凡聖因果修證而論。若依修證地位而言,亦與教家了無異趣。而末世之中,人根陋劣,知識鮮少,悟者尚難其人,何況實證。如來知諸眾生唯仗自力了脫之難,故於一切法門之外,特開念佛求生凈土一門。但能信願真切,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況彼修行世善,不作諸惡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禪定力深,則往生品位更高,見佛聞法最速。即大徹大悟,斷惑證真之人,亦須迴向往生,以期圓證法身,速成佛果。其餘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唯茲凈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凈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諦信無疑。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修凈土人,亦復如是。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說凈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深造其極乎哉。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不須詳說,說則太費筆墨。第八五陰熾盛苦,乃現在起心動念,及動作云為,乃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從劫至劫,莫能解脫。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色,即所感業報之身。受想行識,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於六塵境,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故名熾盛也。又陰者,蓋覆義,音義與蔭同。由此五法,蓋覆真性,不能顯現。如濃雲蔽日,雖杲日光輝,了無所損。而由雲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斷惑業,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顯現,亦復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諸苦之本。修道之人,禪定力深,於六塵境界,了無執著,不起憎愛。從此加功用行,進證無生。則惑業凈盡,斬斷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實難。故須專修凈業,求生極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蓮花化生,無有生苦。純童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名尚不聞,況有其實。追隨聖眾,親侍彌陀。水鳥樹林,皆演法音。隨己根性,由聞而證。親尚了不可得,何況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樓閣堂舍,皆是七寶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則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樂。至於身則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離當處,便能於一念中,普於十方諸佛世界,作諸佛事,上求下化。心則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於一法中,遍知諸法實相,隨機說法,無有錯謬。雖說世諦語言,皆契實相妙理。無五陰熾盛之苦,享身心寂滅之樂。故經雲,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喻。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見,妄生猜度,謂凈土種種不思議勝妙莊嚴,皆屬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實境。若有此種邪知謬見,便失往生凈土實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於逆順境,起貪瞋痴,造殺盜淫,穢污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迴六道,乃不赦之牢獄。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凈,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贊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將畢,歸位跪念觀音,勢至,清凈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凈土文,發願迴向往生。念凈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凈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禮若干拜佛外,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迴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凈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又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迴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迴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迴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此念佛法門,一代時教大乘經典,盡皆讚揚。小乘經中,絕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為小乘。乃無知邪說,不可聽從。又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託當人之智識而作。若說世間道理,則是者尚多。若說佛法,則非己所知,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後,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乃滅人慧命,瞎人正眼,極惡無比之魔話。以此施人,罪過無量矣。(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諦信(dì xìn):真實可信;確信。諦,道理。

  ②墮地(duò dì):落地。指降生。

  ③杲(gǎo):明;明亮的。

  ④假(jiǎ):借。

  ⑤累(lěi):牽連;妨礙。

  ⑥過愆(guò qiān):過失;錯誤。過,錯誤。愆,罪過;過失。

  ⑦斥(chì):責備。

  ⑧乩壇(jī tán):扶乩所設的神壇。乩,一種通過占卜問吉凶的方法。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二一卷——第一一三0卷
凈空法師:最上乘人,他就只念這一句佛號
凈空法師: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凈空法師佛學問答301~400問

TAG:功夫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現在 | 忍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