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九>---2
山坡羊·潼關懷古 |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號雲庄。濟南人。自幼嗜學,於詩、賦、詞曲、文章無所不能。年19作《白雲樓賦》。延祐二年(1315),以禮部侍郎知貢舉,主持首次科舉考試。繼之出任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擢禮部尚書。英宗初年,又命參議中書省事。後棄官告歸,隱居濟南雲庄別墅,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早,復起任陝西行台御史中丞,賑濟災民,夜以繼日。又整頓幣制,杜絕吏弊,以蘇民困。蒞任僅四個月,以憂勞致疾卒。歸葬濟南雲庄,鄉里建張公祠。天順二年(1331),追贈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封濱國公,謚"文忠"。著有散曲集《雲庄閑居自適小樂府》、文集《歸田類稿》等。[注釋] 山坡羊:曲牌名。 潼關懷古:曲的題目。 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內,雄踞陝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衝,為進入長安的門戶。 峰巒如聚:形容華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勢險要。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水勢浩蕩,波濤洶湧。
山河表裡潼關路:潼頭地理形勢險要。 山河:華山和黃河。 表裡:內外。表為外。一說指潼關以東為關外,潼關以西為關內,互為表裡。 西都:指長安。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長安在潼關以西,今天的西安市舊址。 躊躕(chóu chú):猶豫,彷徨。 秦漢:指曾在西都(長安)營建宮闕的秦、漢王朝。 經行處: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 經:曾經。 行:行宮,行事。 宮闕:泛指皇家宮殿。
興:興盛。興與亡為互文。 亡:衰亡,滅亡。 [譯詩、詩意] 華山四周群山聚集,黃河之水波濤洶湧,潼關內外地勢險要,前有黃河,後有華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 遙望長安,惆悵彷徨,在這樣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麼用呢? 傷心啊!秦代漢朝曾經做過行宮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作了塵與土。 朝廷興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敗,百姓更受苦。 [賞析]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巒如聚」兩句,作者以開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動比喻,描繪出山河的雄偉壯麗,感情悲壯沉鬱,風格豪放雄渾。那連綿起伏的山峰,不就是歷史的見證嗎?那咆哮奔騰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嗎?巍巍群峰,滾滾波濤,該凝聚著作者多少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多少聯想! 「山河表裡」一句,寫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潼關,據山臨河,虎踞龍盤,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潼關路,這是一條歷史興亡的路:在這條路上,走過了多少勝利者和失敗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興盛和衰亡!潼關路,這是一條浸透血淚的路:在這條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難的腳印,倒卧過多少士卒的屍骨;又有多少歷史的風雲人物在這裡化為塵土!走在這樣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該是怎樣的呢? 「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長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唐大帝國的國都,歷代有多少勵精圖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多少無道的昏君,在此濫施淫威,虐殺人民,成為歷史的罪人。長安,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舞台上,演出過多少威武雄壯,悲歡離合的戲劇;又有多少詩人,作家,寫過多少有關長安的詩文。特別是人民群眾,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多少血汗!這就是作者「意踟躕」的原因和內容吧! 「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秦皇漢武曾苦心營造的無數殿堂樓閣,萬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曾經盛極一時的秦漢王朝,在人民的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樣。這字裡行間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興,百姓苦」兩句,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鍊,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曲的一個十分精闢的總結。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小令,雖是懷古,其實是為了寫今。以古喻今,這是許多有見地而又不能直接抒發的古代作家所慣用的手法。作者站在這漫漫潼關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歷史事實,其實就是元代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作者面對歷史事實所發出的深沉感慨,其實就是對元代社會現實黑暗的憤慨,對元代人民群眾苦難的同情。作者以飽含著血淚的語言,揭示了在封建社會中,人民群眾永遠處於受壓迫受剝削的悲慘命運,這不但是對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嚴厲譴責,而且更是對元代人民奮起反抗的一種激勵。曲中沒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會現實,擔又句句包含著元代的社會現實。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處,也是這首曲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從結構上看,全曲可分為三層。開頭三句是第一層,寫潼關的地勢;中間四句是第二層,寫潼關懷古;末兩句是第三層,寫潼關懷古所得出的結論。三層意思,象是一條鎖鏈上的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從寫法上看,全曲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三者緊密結合,而其中又以議史為中心,描寫生動,抒情沉鬱,議論深刻。作者寫潼關懷古,起筆在潼關的景象上,落筆卻在懷古上,收筆更在由懷古引出的歷史結論上。作者寫山、河、關、路、西都、秦宮漢闕,最後才點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個主題。這是一種層層深入、篇末點題的描寫方法。這種描寫方法的好處在於:它的主題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從寫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實可信的,前面的描寫為後面的主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主題則是從前面的描寫中得出的必然結論。 總之,全曲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詩句開頭,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飛流而下,匯成一股洪流。順著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筆掀起一個浪頭,一浪緊接一浪,一浪高過一浪,直至最後以飽含激情的警句結束。感情的大波雖然過去了,但其餘波仍然在人們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終,感情深沉、強烈,捧而讀之,令人聲淚俱下,感慨無限!張養浩墓
張養浩墓位於濟南市天橋區北園鎮柳雲村(原張公墳村)。墓地東臨西濼河,西臨清河北路,南、北河塘相抱。墓為土築,高1.9米。墓地有親屬墓葬4座,有明清所立墓碑4方,石雕石獅2尊,「四奇石」之一的「麟石」1塊,石龜1尊。墓地植有松柏、楊柳等樹木,森林秀蔚。1979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式闢為公園。
山行 |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杜佑的樊川別墅在長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園中嬉戲。祖、父相繼去世後,他家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已經博通經史,尤專註於治亂與軍事。23歲寫《阿房宮賦》。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後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闢為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頗好宴遊。大和九年,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開成二年,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幕,為團練判官。旋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後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大中四年,出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三年,遷中書舍人。歲暮卒於長安,終年五十歲。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當唐王朝似欲中興實則無望的時代,面對內憂外患,他憂心如焚,渴望力挽狂瀾,濟世安民。他在《郡齋獨酌》里說自己:"豈為妻子計,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商。"他主張削平藩鎮,收復邊疆。其"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的氣概很像後來岳飛的《滿江紅》。他在《燕將錄》里褒揚譚忠,是因為他能勸說河北諸鎮不反抗朝廷。為了實現這些抱負,他主張讀書應留心"治亂興亡之跡,財賦甲兵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他強調知兵與否關係著國家的興亡:"主兵者,聖賢材能多聞博識之士,則必樹立其國也;壯健擊刺不學之徒,則必敗亡其國也。然後信知為國家者兵最為大,非賢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敗滅,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虛也"(《注孫子序》)。為此,他寫了《原十六衛》、《罪言》、《戰論》、《守論》和《孫子注》。由於懷才不遇,他的願望不能實現,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曠放不羈。這些都影響到他的創作。 杜牧多才多藝,工詩文,能書畫,前人甚至說"有唐一代,詩文兼備者,惟韓、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 杜牧的詩現存二百多首,眾體兼備,內容豐富,情調豪放爽朗,風格清新俊逸。他的近體詩,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尤其七言絕句更是名篇迭出,膾炙人口,如《過華清宮絕句》、《赤壁》《題烏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揚州韓綽判官》、《山行》、《秋夕》等,歷代傳誦,家喻戶曉。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潤州二首》、《題宜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九日齊山登高》、《登九峰樓寄張祜》等篇也為人稱道。至於他的五絕、五律、五言排律,亦不乏佳什,如《長安秋望》、《秋晚早發新定》、《題揚州禪智寺》、《華清宮三十韻》、《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等便是這些詩體的代表作。他的古體詩寫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詩寫得非常出色,敘事議論,精采感人,如《杜秋娘詩》、《張好好詩》、《郡齋獨酌》、《感懷詩》等。 杜牧的詩歌,內容豐富,反映面廣。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擅權,黨爭嚴重,社會動蕩。杜牧從小有著經邦濟世的抱負,但官場險惡、仕途坎坷,使他壯志難酬,長時期的幕僚生活、不穩定的朝野升遷,使他感慨良多。杜牧的詩作就其內容題材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關心世事,愛國憂民之作。此類為數不多。如他25歲時寫的《感懷詩》,通篇夾敘夾議,筆力雄健,慨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急征暴斂造成的國弱民貧的深重災難,歌頌太宗李世民順應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業跡,肯定憲宗李純武力削藩平叛之舉,希望朝廷勵精圖治、平息戰亂、實現安定統一。同時也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詩中"夷狄日開張,黎元愈憔悴"等句,質樸簡潔,精警動人。又如《郡齋獨酌》、《河蝗》、《早雁》、《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等。 第二類,品評歷史,借古諷今之詩。這是杜牧詩中最引人注目的篇什。此類詩大體又有兩種情況:一是論史之作,以七絕為代表,如《赤壁》、《題烏江亭》、《題商山四皓廟》、《春申君》等。杜牧很注意研究國家治亂的經驗教訓和經濟、軍事問題,所以在詠史詩中往往有新穎獨特的評論。二是借古諷今之作。詩人針對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沒落的社會現實,借歷史上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加以諷喻。歷史人物吳王夫差、秦始皇、隋煬帝、陳後主,特別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詩人筆下批判的對象。如《過勤政樓》、《過華清宮三絕句》等。 第三類、寫景抒懷,紀行詠物之作。此類數量不少,佳作迭出。如《登樂遊園》、《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 第四類、以女性為題材的詩。如《題桃花夫人廟》和《月》詩,同情被楚王虜獲、終身不語的息夫人和被漢武帝遺棄、禁閉冷宮的陳皇后。在《金谷園》和《宮人家》中,他感嘆被逼跳樓的綠珠和身如囚犯的宮女。在長篇敘事詩《杜秋娘詩》和《張好好詩》中,他採用對比的手法具體寫出杜秋娘和張好好兩位女子今昔生活的坎坷變化,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宮廷的鬥爭和社會的變化。 第五類,酬贈抒懷之作。如《寄揚州韓綽判官》等。 杜牧在《獻詩啟》中說:"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他非常推崇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看四君子,與古爭強梁"(《冬至日寄小侄阿宜》)。杜牧才華橫溢,又善於吸取前人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洪亮吉說得好:"杜牧之與韓、柳、元、白同時,而文不同韓、柳,詩不同於元、白,復能於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可雲特立獨行之士矣"(見《北江詩話》)。
前人評價杜牧詩"俊爽"、"俊邁"、"氣俊思活"、"雄姿英發"、"情致豪邁"、"輕倩秀艷"、"豪而艷,宕而麗"等。李商隱曾寫詩極表對杜牧的關切和傾倒之意:"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勛。"(《杜司勛》)。含蓄而準確地道出了杜牧詩歌那種把忱國憂民的壯懷偉抱與傷春傷別的綺思柔情交織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藝術特徵。 杜牧既善用比興手法,狀物抒情,又善用白描手法,直敘見聞;既長於舒徐宛轉地描述人物故事,更長於敏捷真切地捕捉景物的動態變化、自己的瞬間感受;既注意敘議結合,又注意情景交融;既常用對照手法,又巧以數字入詩。杜牧詩歌的語言風格既絢麗多采,又清新自然;既明麗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風流華美,又神韻疏朗。誠如全祖望所說"杜牧之才氣其唐長慶以後第一人耶!"(《鮚綺亭集外編》)。 [注釋] 山行:在山裡走。 寒山 : 深秋時節的山。 石徑 : 石子小路。 徑:小路。 白雲生處 : 指山的深處。 坐 : 因為、由於。 霜葉:經霜的楓葉。
於:比。 [譯詩、詩意]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
商山早行 |
唐·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作者簡介]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迹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動好學,苦心硯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土不中第。今可考見者,溫庭給開成四年(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鬥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庄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鬥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土。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呆在家裡,不得而知。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55歲那年,溫庭筠又去應試。在這之前曾幾次應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這次應試,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詢主春闈,溫庭筠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攪擾場屋的原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攪擾場屋。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說從56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事,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裡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陶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歌《菩薩蠻》,令狐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陶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學。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竊筠「玉條脫」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陶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陶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隨州隨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後徐商鎮襄陽,闢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減、令狐高等蒲飲狎昵。當時令狐陶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後來,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陶,令狐陶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說他品行怎麼壞。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土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讚「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很。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云:「且飲綠(酉錄)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這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云:「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於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云:「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已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云:「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云:「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讚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我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現在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注釋]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陝西商州市東南。 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 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 鐸:大鈴。 槲: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 枳: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 驛牆:驛站的牆壁。 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杜陵:在長安城南,因漢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這裡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說:因而思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鳧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來往北飛,秋天往南飛。 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譯詩、詩意]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餘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牆。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凈的池塘。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裡。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裡,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片語」,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徵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
上樞密韓太尉書 |
宋·蘇轍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中國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執掌朝政。晚年隱居著述。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轍在古文寫作上有自已的主張。他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提出了「文氣」說,所謂「文者,氣之所形」,並論及「養氣」之法。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皇帝書》、《六國論》、《三國論》等,皆能以古鑒今,針砭時弊,在革新政事上頗有見地。此外,賦也寫得相當出色,如《墨竹賦》,描摹竹子的情態細緻逼真,富於詩意。其文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傑深醇之氣,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鮮明地體現了蘇轍散文的風格。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較之蘇軾,思想和才力均顯遜色。早年詩多寫生活瑣事,晚年隱居之作,內容反映現實較深刻。如《秋稼》、《南齋竹》等,意境閑澹,情趣悠遠。著有《欒城集》84卷,《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韓琦(1008-1075),北宋大臣,字稚圭,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時進士。曾任右司諫。寶元三年(1040年)出任陝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邊防有所加強,時人稱為韓范。慶曆三年(1043年)西夏請和,他被任為樞密副使,與范仲淹、富弼等同時進用。兩年後以仲淹等罷政,琦自請外放,知定州、并州等。在并州時收回被契丹所冒占的土地,立石為界,並加強防禦。嘉年間重入政府,任樞密使、宰相等職,由英宗至神宗,執政三朝。神宗即位後,出知相州(今安陽)、大名等地。王安石變法,他多次上疏,與司馬光、富弼等共同反對新政。後封魏國公。著有《安陽集》。 [注釋] 執事:侍從。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文章是由氣形成的 , 然而文章不能靠學來達到好 ,氣質卻可以靠加強修養得到它。 養:培養。 浩然之氣:正大剛直的氣質。 寬厚宏博:寬大厚重宏偉博大。 充:充滿。 稱:相當。 周覽:飽覽。 豪俊交遊:豪傑來往。 疏盪:洒脫而不拘束。 頗:很。 奇氣:奇特的氣概。 豈當:難道,曾經。 氣充乎其中:精神氣質充滿在他們的胸中。 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們的外表。 動乎其言:反映在他們的言辭里。 而見乎其文:表現在他們的文章中。 游:交往。 鄉黨:鄉里。 自廣:擴大自己的視野。 陳跡:陳舊的東西。 以:用來。 其:我。 遂汩沒:因而埋沒。 決然捨去:毅然離開。 求:探求。 奇聞觀:奇異的事物和宏偉的景象。 廣大:廣闊。 恣觀:盡情觀賞。 高:高峻。 顧:看到。 奔流:奔騰流瀉。 慨然想見:感慨的想到。 仰觀:瞻仰。 壯:壯麗。 倉廩:糧倉。 苑囿:獵苑。 富:富麗。 大:廣大。 巨麗 :極其美好。 宏辯:宏偉善辯。 秀偉:秀美魁梧。 聚:聚集。 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憑藉才能謀略天下第一 全國人依靠他可以無憂無慮。 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亂。 而:可是。 焉:啊。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沒有立下大志,即使學得多又有什麼用。 大:浩大。 深:深遠。 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卻還是因為沒有見到太尉(感到遺憾)。 觀:看到。 光耀:風采。 聞一言以自壯:聽到你的一句話來激勵自己。 盡:看盡。 大觀:雄偉景象。 通習吏事:通曉官吏的事務。 向:先前。 斗升之祿:微薄的俸祿。 賜歸待選:等待朝廷的選拔。 優遊:從容閑暇。 益治:更加研究。 且學為政:並且學習治理政務。 苟: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導我。 幸:幸運。[譯詩、詩意] 太尉執事: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厚宏博,充塞於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稱。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傑交遊,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單靠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自己卻並沒有覺察到。 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裡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然而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土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遊,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裡。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各少數民族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禦侮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不是有志於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轍這次來,對於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丰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壯,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麼遺憾了。 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並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閑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並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太尉府 [賞析] 此文系蘇轍19歲時寫給韓琦的信。選自《欒城集》卷二十二。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任樞密使(掌管軍事大權)。「太尉」,秦、漢時官名,掌兵權。樞密使相當於太尉,所以稱韓琦為太尉。 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韓琦的接見。一個是剛剛考取進士的青年,一個是掌管全國軍權的大官,怎麼開口下筆呢? 首先是稱謂問題。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事」。「執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的說法。 正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氣,指人的修養、氣質、精神力量。接著提出總領全文的「養氣」說。「氣可以養而致」:「氣」,可以通過加強修養而得到。在具體闡述「養氣」說的時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說明。一是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即博大剛正之氣。作者認為,孟子的文章,內容寬厚宏博,並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氣」的大小相稱。這實際上強調的是內在修養問題。二是司馬遷。作者認為司馬遷遍游天下,知多見廣,所以他的文章風格疏放瀟洒,跌宕多姿,頗有奇氣。這實際上是強調外在閱歷問題。最後,作者總結道,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因為「氣」充滿在他們心中。這段論述很周嚴。 第二段,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作者有前後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一種是交遊不廣、見聞不博,只學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作者在談到第二種學習經歷時,列舉了四個事實:一是經過秦漢故都,盡情觀賞;二是眺望黃河,想像著古時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飽覽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廣闊、美麗;四是謁見了歐陽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彙集在這裡。歸納起來,實際上是遊覽天下名山大川 ,廣交天下的文人學士。而這兩樣,實際上說的都是外在的閱歷,可見,蘇轍是更重視外在的閱歷的。 寫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韓琦接見,文章至此,卻還隻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這一段主要是頌揚韓琦。表明欲見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謀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是說韓琦在內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賢,在領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樣能幹。「不志其大」:志,有志於。這段最後「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明確求見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氣,再次表明求見之意。「益治」:進一步鑽研。「且學為政」,並且學習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這一段特別申明入京師「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可見其志向宏大。 最後對此文談幾點意見: 1.「養氣說」有值得借鑒處。作者在論述「氣可以養而致」的時候,特彆強調了客觀閱歷的重要,這實際上是強調了生活體驗對一個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來,這個觀點也是正確的。但文中所說「文不可以學而能」的觀點,是有片面性的。同「氣可以養而致」也相矛盾。郭紹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對這句話也有微詞。他說:「……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於言語句讀以為奇,此所以謂『文不可以學而能』。」 2.寫作手法上比較新穎、巧妙。先離開主旨,縱論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筆意才收攏來,扣緊題目,讀來不但沒有離題萬里之感,而且仔細體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別是第四段,從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祿」,而以「益治其文」為其志,來進一步說明求見韓琦的原因。這樣的文章,在構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3.即使從寫法上看,也不能說沒有作態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當時社會所流行的浮誇阿諛的風氣,更是不能效法。 (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詞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戰國·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2),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3),膠鬲舉於魚鹽之中(4),管夷吾舉於士(5),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於市(7)。 故天將降大任(8)於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勞其筋骨(11),餓其體膚(12),空乏其身(13),行拂亂其所為(14),所以(15)動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恆(18)過(19),然後能改(20);困於心(21),衡於慮(22),而後作(23);征於色(24),發於聲(25),而後喻(26)。入則無法家拂(bì)士(2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8),國恆亡(29)。 然後知生於憂患(30),而死於安樂也(31)。[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擲地有聲的言辭是思想家孟子所闡述的人格標準,兩千多年來中國人一直把它作為格言傳誦至今。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為「亞聖」。他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山東鄒城人,三歲喪父,是母親仉氏把他撫養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三遷擇鄰」的故事,說的是孟母為了給孟子選擇一個學習和成長的環境,不怕麻煩地搬了三次家。「斷機教子」的故事說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孟子,把織好的布剪斷,並說:讀書就跟 織布 一樣,不能間斷,不然會前功盡棄。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并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猶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他說的「捨生取義」。 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人格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 孟子童年 孟子名軻,鄒(今山東 鄒城市)人,三歲時父親逝世 ,孟子便與母親 相依為命 。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 ,曾經為了替孟子找一 個舒適的學習環境而三次搬家 ,最後搬到學宮附近。孟子自 小便受嚴格的管教,據說他自從搬到學宮附近,便十分認真讀 書,稍大一點,孟子變得十分貪玩。孟母便剪斷織機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奮讀書,要不然將會像那塊麻布般,變成一 團廢物。孟子牢記母親的教誨立志成材。 孟子孟子長大後,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於是決定離開鄒國到孔子的家鄉魯國深造,其老師正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徒弟。通過學習,孟子認為孔子是有 人類以來最偉大的人,於是他立志發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青少年 孟子醉心研究,終於名聲大噪,鄒國和魯國國君也時常向他請教都治國之道 。可惜鄒、魯這樣的小國,很難實施孟子「仁政」的抱負。他決定帶著學生到東方大國齊國去。但是齊國所採取的是鍛煉精兵使國家更為富強的政策,對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後,孟子來到膝國,膝國太子對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興趣,於是孟子便 在膝國實行他「仁政」的思想。遺憾的是,膝國是個小國,時時有被滅亡的危險,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於是到其他國家宣揚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沒有一位君主願意實施他的政策。孟子放棄繼續宣揚仁政的念頭,決心寫書建立學說。 孟子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終於名聲大噪,鄒國和魯國國君也時常向他請教都治國之道 。可惜鄒、魯這樣的小國,很難實施孟子「仁政」的抱負。他決定帶著學生到東方大國齊國去。但是齊國所採取的是鍛煉精兵使國家更為富強的政策,對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後,孟子來到膝國,膝國太子對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興趣,於是孟子便 在膝國實行他「仁政」的思想。遺憾的是,膝國是個小國,時時有被滅亡的危險,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於是到其他國家宣揚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沒有一位君主願意實施他的政策。孟子放棄繼續宣揚仁政的念頭,決心寫書建立學說。[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學生,兼治儒墨之學。這裡節選的部分,有的版本題為《舜發於畎畝之中》。題目是編者加的。 (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是從田野間發跡的。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後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起,指被任用。於,介詞,從。畎,田間水溝,田中的壟溝。畝,田壟。「畎畝」,泛指田野。 (3)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舉用起來的。傅說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為人築牆,殷王武丁訪尋他,用他為相。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築,築牆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築,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膠鬲是從賣魚鹽的商販子中被舉用起來的。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來又輔佐周武王。於,介詞,從。 (5)管夷吾舉於士: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放被錄用。管仲(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群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舉於士,指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錄用。士,獄官。 (6)孫叔敖舉于海:孫叔敖是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的。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7)百里溪舉於市:百里奚從市井裡被舉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王被俘後,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 (8)大任:重大責任或治理國家的責任。任,責任,擔子。 (9)於是人也:(把重大責任)給這個人。是,指示代詞,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解釋。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苦,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痛苦。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苦。其,代詞,他的。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空乏,資財缺乏。這裡是動詞。 (14)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所為,所行。 (15)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16)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長才幹。曾,通「增」,增加。所,助詞,與「不能」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代不能達到的對象。 (18)恆:常。 (19)過:這裡的意思是犯過失。 (20)然後能改:這樣以後才能改過。 (21)困於心:內心困擾。困,憂困。於,介詞,在。 (22)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23)而後作:然後才能有所行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4)征於色:徵驗於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 (25)發於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 (26)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 (27)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入,在裡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弼。 (28)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外來的禍患。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的災難,多指外部入侵。者,語氣助詞,錶停頓。 (29)國恆亡:國家常常要滅亡。恆,常。 (30)然後知生於憂患:這樣以後,才明白因為憂患而生存發展。然後,這樣以後。於,介詞,由於,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於安樂: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譯詩、詩意]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賞析]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這樣的: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這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鍊,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宋儒張載在其名篇《西銘》中也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願望。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願接受的。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會。人們都希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們不願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於成」,幫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鬥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鍊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奮作出的業績。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 今天我們國家處在安定發展的時期,這一代青少年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懷愛護。安樂的成長環境,使他們中的多數人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對挫折困難的適應能力較差的弱點,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細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殺。針對這種情況,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鍊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受艱難困苦的磨鍊,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
|
|
|
|
|
|
推薦閱讀:
※【一杯黑膠|002】Caol Ila威士忌和Dinu Lipatti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
※古典武俠言情故事《燕雲歌》第一章 夜行
※中國神話傳說中你最喜歡的一位神仙是誰?
※古典書城
TAG:詩詞 | 古典 | 古典詩詞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