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專家教,捏捏按按百病消_第二部分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詳解_米花在線書庫

111 您有什麼好看的書想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呢?可以試試上傳一個吧,注意要txt喔,上傳優秀書籍會獎勵不少積分的 111

1、頭面部常用穴位

(1)天門(攢竹)

位置天門又名攢竹,是兩眉頭的中心點至前髮際處的一條弧線,簡單地說就是額頭的正中線。

操作按摩時,用兩隻手的大拇指或食中指輕輕地自眉心交替直線推動至前發跡線,這就是「開天門」。

一般保健按摩30~50次,治病時需要增加到100~150次。

功效這個穴位有發汗解表、鎮靜安神、開竅醒神等作用,是外感四大手法之首,用於治療感冒、頭痛、流鼻涕等。日常保健時,開天門助睡眠效果非常不錯,寶寶吃完奶,把眼睛閉上後,推這個穴位,寶寶會感覺特別舒服。往往推不了多久,寶寶就會安靜下來或者睡著了。

(2)坎宮

位置坎宮是眉頭至眉梢並延伸至太陽穴的一條弧線。

操作用兩個大拇指的正面從印堂穴開始,沿著眉頭攢竹穴,經眉中魚腰穴,推向眉梢後太陽穴,分推50~100次,稱為推坎宮或分推坎宮。推的時候力道要輕柔,但也需要深透,速度不用很快。

功效按摩這個穴位有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疼等作用。不單對於治療外感十分有效,而且對於治療急性結膜炎效果更好。春季是結膜炎發作的高峰期,要是發現孩子眼睛發紅、發癢,就可以多給寶寶推推坎宮。如果寶寶內火大、眼屎重,就可以按摩這個穴位,搭配清肝經、清天河水、推湧泉各300次,就能解決。

(3)太陽穴

位置太陽穴位於眉梢與外眼角延長線交叉的凹陷處。

操作用兩個大拇指自前向後直推,叫推太陽。用中指指端揉,叫揉太陽。一般按摩50~100次或者1~2分鐘。

功效按摩太陽穴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疼的作用。此穴陽氣盛,是寒邪的剋星。當孩子感冒時,揉太陽可以較好地預防和治癒感冒。如果孩子發燒,重揉太陽穴能夠發汗解表。

(4)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的中點,旁開0.5寸處的鼻唇溝陷中,左右各一穴。操作用中指或大拇指指端按揉,稱按揉迎香。除按揉法以外,我們常用的手法還有推迎香穴和擦迎香穴。推迎香穴是沿著鼻翼兩側從上往下推50~100次,用於幫助清理寶寶鼻腔異物。而擦迎香穴是沿鼻翼兩側上下來回快速摩擦50~100次,用於改善寶寶鼻塞。做這兩個手法記得要使用按摩油或者潤膚露,否則,幾十下擦下來,寶寶的皮膚容易被擦破。

功效按摩迎香穴能治療鼻炎、流鼻涕、流鼻血等癥狀。有宣肺氣、通鼻竅的作用。

(5)耳後高骨

位置耳後高骨位於兩側耳後入髮際、乳突後緣高骨的凹陷中。

操作用兩個大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稱按揉耳後高骨。通常按摩1~2分鐘。

功效按摩耳後高骨具有疏風解表、鎮靜安神的作用。它對於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煩躁不安等療效顯著,按摩這個穴位對於治療寶寶的鼻炎、鼻塞效果也很好。

(6)風池

位置風池穴位於後頸中央凹陷旁開2寸處。

操作用拇指和食、中指的螺紋面相對用力拿捏,稱為拿揉風池或拿風池。

功效按摩風池穴有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主治頭疼、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等癥狀。還可以治療落枕、發汗、過敏性鼻炎。

如果成人著涼,可以把自己的手伸到脖子後面,拿揉風池穴50次就能立刻緩解感冒、著涼導致的頭疼、畏寒等癥狀。

(7)天柱骨

位置天柱骨即頸椎骨,位於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條直線處。

操作通常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100~500次,稱為推天柱骨。按揉耳後高骨拿風池穴

功效按摩這個穴位有降逆止嘔、祛風散寒的作用。為小月齡寶寶推天柱骨可以有效防止其吐奶。如果用於止嘔,從上往下直推更適合。如果是治療咽喉、扁桃體發炎、咳嗽等癥狀,用吮痧的方法效果更好。

●常用手法:黃蜂入洞

位置黃蜂入洞是小兒按摩中最常用的一種複式操作手法。

操作按摩時,一隻手輕扶寶寶頭部,用另一隻手的食指、中指指端揉動患兒兩個鼻孔下緣,用腕關節用力,不間斷地揉1~5分鐘。

功效黃蜂入洞能發汗解表、宣肺通竅。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流清鼻涕、急慢性鼻炎等癥狀。注意:這個手法不適合治療黃濃鼻涕癥狀。

如果寶寶冬天感染風寒,一直鼻塞不通,偶爾打噴嚏,可以給寶寶戴上帽子後,再用黃蜂入洞的手法揉大約三四分鐘,把手伸進帽子里,寶寶的頭部已經微微出汗了,之後寶寶感冒鼻塞的癥狀就會大大緩解。

2、上肢內側與手掌常用穴點陣圖

(1)天河水

位置天河水位於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條直線處。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兩個手指,由手腕到手肘直推300~500次,名為清天河水。打馬過天河,用食指和中指兩指蘸清水,然後沿著從腕到肘方向在皮膚上輕輕拍打。因為發出的聲音就像是小馬蹄過河發出的清脆的響聲,故而稱為「打馬過天河」。有一個技巧大家要特別注意,就是一邊拍打,還要一邊向同一方向吹氣,因為蘸有清水,所以有清涼的感覺,可以迅速帶走體內的高溫。

功效天河水就像人體的清涼之源,按摩這裡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所以除了發燒需要按摩此穴位外,治療孩子內火大、上火都可以用此手法。一般推200~300次。清天河水清熱不傷陰,所以用起來還是很安全的。發燒溫度超過38.5℃時可清天河水300~500次。打馬過天河比清天河水清熱力度強,用於一切高熱症。對於體溫超過39℃的情況,我建議除了清天河水外,要配合打馬過天河,這樣清熱力度就會強很多。一般打馬過天河需要從腕到肘拍20~30遍。

(2)三關

位置三關位於前臂靠大拇指那一側,陽池至曲池成一條直線處。

操作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自腕推向肘,推300~500次,稱推三關。

功效推三關有補氣行氣、溫陽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它主治一切虛寒病症。推三關在治療著涼引起的感冒時,其發汗之力有點像我們熟悉的生薑紅糖水。不過生薑紅糖水不適合小寶寶食用,其辛辣之味對寶寶的腸胃來說太過刺激。推三關對於治療由於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發冷、食欲不振、積食、吐瀉等療效顯著。也可用於治療陰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等癥狀。

(3)六腑

位置六腑位於前臂靠小拇指那一側,肘至陰池成一條線處。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每次約推300~500次,稱為退六腑。

功效退六腑能清熱、涼血、解毒,用於一切實熱證。高熱、煩躁、咽喉腫痛、大便乾燥、鵝口瘡、腮腺炎等高熱癥狀出現時強烈推薦退六腑。退六腑可退五臟六腑之積熱,清熱力度比清天河水強很多。所以通常39.5℃以上的高燒,清天河水清熱之力不夠,還要加上退六腑與之並肩作戰。一天之內如果溫度不退,可以反覆推3~4遍。

(4)板門

位置板門就是手掌的大魚際。

操作用大拇指的指端揉板門100~300

次,叫揉板門。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推揉100~300次,稱板門推向橫紋,可以用於止瀉。用推法自腕橫紋推向大拇指根部100~300次,稱橫紋推向板門,可以用於止吐。功效揉板門就像吃健胃消食片一樣,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可以治療退六腑揉板門穴

脾胃運化不足導致的積食、消化不良。能幫助寶寶解決胃動力不足的情況。

(5)內八卦

位置內八卦是以掌心(勞宮穴)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內2/3處為半徑,畫一個圓,八卦穴即在此圓上。

操作用運法,順時針方向運200~300次,叫做順運內八卦,逆時針方向運100~300次,稱為逆運內八卦。

功效內八卦穴經過手掌所有肉肉鼓鼓的地方,上中下三焦運化。運此穴時,手掌的感覺是酥酥麻麻痒痒的。它具有行滯消食、寬胸理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運內八卦配合按板門穴,可治療乳食內傷、腹脹,因此其健脾和胃的功效顯著。治療痰結喘咳、脹悶建議配合按揉掌小橫紋。逆運內八卦可降胃氣,降氣平喘效果好。寶寶嘔吐和哮喘時選逆運內八卦更對症。

(6)內勞宮

位置在手掌心,自然握拳屈指時,中指碰到的位置。位於中指和食指掌骨的中間靠近中指的地方,並非位於手掌正中間。

操作用大拇指指端往內勞宮的位置且按且按揉內勞宮運內八卦揉100~300次,叫按揉內勞宮。內勞宮穴位比較深,按摩此穴時力度的深透與否會影響按摩的效果。自小指根起,經掌小橫紋、小天心運至內勞宮10~30次,叫做運內勞宮。

功效按揉內勞宮能清熱除煩,運內勞宮可清心、腎兩經的虛熱。可治昏迷、暈厥、中暑、嘔吐、心痛、癲狂、癇症、虛熱低燒、睡覺夢多、口舌生瘡、口臭、鵝掌風等癥狀。

(7)小天心

位置位於手掌根部,大魚際與小魚際相接處的凹陷中(「大魚際」是手掌大拇指處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魚際」是手掌內側肌肉隆起的部分),在內勞宮之下,總筋之上。

操作用大拇指指甲掐,指腹跟著揉小天心5~20次,叫掐揉小天心。以中指指尖或屈曲的指關節搗小天心50~100次,叫做搗小天心。

功效掐揉小天心具有清熱、鎮驚、利尿、明目、安神等作用,還有排毒的作用;掐搗小天心能鎮驚安神。按摩該穴可主治幼兒急疹、驚風抽搐、小便不通、高熱神昏、夜啼、斜視、疹痘欲出不透等癥狀。

(8)總筋

位置位於掌後腕橫紋中點,正對中指處。

操作用拇指按揉總筋100~300次,叫做揉總筋。用拇指指甲掐總筋3~5次,叫做掐總筋。從總筋往兩側分推,叫分推手陰陽。

功效按揉總筋能清心火,退心經熱病,散結止痙,通調周身氣機,掐總筋能鎮驚止痙。主要治療口內生瘡、牙痛、遍身潮熱、夜間啼哭、揉總筋掐揉小天心四肢抽掣、驚風等症。當出現鼻涕清黃交替、寒熱往來的癥狀時也可分推手陰陽。

(9)四橫紋(四縫)

位置四橫紋分別位於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一指關節的橫紋處,每隻手有四個穴位,俗稱四縫穴。操作用大拇指指甲逐個掐揉四橫紋10~20次,稱掐揉四橫紋。四指併攏,用拇指指面從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100~300次,稱推四橫紋。對於重度消化不良的癥狀,可以在四縫放血。但放血這種方法很痛,也不易下手,我一般不推薦媽媽使用。

功效寶寶如果積食,舌苔白厚,掐四縫穴非常有效。掐時我會選擇在四縫的位置上找出顏色深的血管來掐,力度也不需要太大,寶寶小,耐受不足。可以幾個手指輪流掐,反覆做10~20遍即可。掐四縫一般掐兩隻手的效果更好,往往一兩次之後寶寶舌苔就會變淡,胃口大開,此後兩三天內,宜清淡飲食,忌大魚大肉。同時我推薦和揉板門、運內八卦等健脾胃的手法一起使用。

(10)掌小橫紋

位置位於掌面小指根與手掌交界處的橫紋。在感情線末端,小手指骨縫處。

操作用拇指按揉3分鐘,稱為按揉掌小橫紋。

功效按揉掌小橫紋具有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止咳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痰咳、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口唇破爛及腹脹等症。一般咳喘,配合運內八卦效果更加顯著。

(11)脾經

位置位於拇指末節螺紋面。

操作順時針方向旋推為補,稱補脾經。一般需要旋推300~500次。

功效旋推脾經能健脾胃、補血氣。常用於緩解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症。小兒脾常不足,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補法。

(12)肝經

位置位於食指末節螺紋面。

操作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肝經。直推300~500次。

功效清肝經能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郁除煩。常用於治療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癥狀。它常與清心經、掐揉小天心、退六腑合用。肝經宜清不宜補,若肝需補時則以補腎代之,稱滋腎養肝法。按揉掌小橫紋清肝經補脾經。

(13)心經

位置位於中指末節的螺紋面。

操作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一般直推300~500次。

功效清心經能清熱、瀉心火。常用於治療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赤短等,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等合用。心經宜清不宜補,若氣血不足,需用補法時,多以補脾經代替之,因為脾土為心火之子,脾又主生血。如果寶寶舌尖邊和舌頭的兩邊紅,就說明寶寶心肝火旺,需要清心經的同時加上清肝經,大約300~500次。

(14)肺經

位置位於無名指末節螺紋面上。

操作順時針方向旋推為補,稱補肺經。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統稱推肺經。一般需推300~500次。功效補肺經能補益肺氣。用於治療肺氣虛損及咳嗽氣喘、虛寒怕冷等肺經虛寒症。清肺經可宣肺清熱、化痰止咳。清肺經多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咳嗽氣喘、痰鳴等實證。如果寶寶整個舌頭髮紅,說明寶寶有肺熱,要清肺經。如果大便乾燥、咳嗽等,也需要清肺經。如果寶寶長期咳嗽、多汗,則要補肺經。

(15)腎經

位置位於小指末節螺紋面上。補肺經清心經清肺經

操作順時針方向旋推為補,稱補腎經。旋推300~500次。

功效補腎經具有補腎益腦、溫陽下元的

作用。用於治療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喘息等癥狀。臨床上腎經一般多用補法,需用清法時,多以清小腸經代之。

(16)胃經

位置位於拇指外側面一條直線處。

操作從拇指外側面指根推向指尖為清,稱清胃經。直推300~500次。

功效清胃經具有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的作用。寶寶吐奶、嘔吐或老是打嗝的時候,可以清胃經。脾主升,胃主降,胃經用清法則氣下降。臨床上,胃經多用清法。如果寶寶嘴唇紅、胃口好、吃得多、拉得多,且大便粗,往往預示著胃火旺。這時需要清胃經,同時按揉足三里和中脘穴。

(17)大腸經

位置位於食指指側,從指尖至虎口成一條直線。

操作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經。從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為清,稱清大腸經。二者統稱推大腸經。推300~500次。

功效補大腸經具有溫中止瀉的作用。清大腸經具有清利大腸、除濕熱、導積滯的作用,補腎經清胃經並能清肝膽之火,調理腸道。如果寶寶大便乾結,顏色深或黑,成一粒粒的形狀,說明大腸有熱,要清大腸經;如果大便黃而粗,則是胃熱,要清胃經;如果大便稀軟,則是脾虛的癥狀,要補脾經,補大腸經。

(18)小腸經

位置位於小拇指側面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條直線。

操作從指尖推向指根為補,稱補小腸經。從指根推向指尖為清,稱清小腸經。統稱推小腸經。推100~300次。

功效清小腸經能清熱利尿,可以用於寶寶下陰紅腫和尿道感染。除了能利小便外,還可以治療腹瀉時沒有小便的癥狀。當寶寶小便發黃、舌頭潰瘍時可以使用這一手法。

(19)腎頂

位置位於小指頂端。

操作用中、食指輕輕托著小指,用拇指揉小指頂端300~500次,叫做揉腎頂。

功效揉腎頂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腎頂是止汗的特效穴。揉腎頂主要治療自汗、盜汗、多汗、囟門閉合延遲等癥狀。

(20)神門

位置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操作用拇指按揉神門穴1~3分鐘,叫做按揉神門穴。

功效按揉神門穴可以治療寶寶夢囈、夢中哭鬧不安,效果特別神奇。孩子在睡夢中哭鬧時,給寶寶按揉神門穴,會發現按揉下去有一根筋很緊,多按揉一會兒鬆開,同時寶寶也就停止哭鬧了。如果觀察到寶寶舌尖紅,除了按揉神門穴外,可以配合清心經、掐揉小天心、揉總筋。

●常用手法:水底撈月

位置這是一套小兒按摩的複合手法。自小手指指尖推至小天心,再轉入內勞宮為一

遍。

操作運用水底撈月時要蘸水運,清熱力度更強。技巧是一邊運一邊吹乾,水干後再

蘸水運,反覆30~50遍。揉腎頂按揉神門穴水底撈月。

功效這是一套非常寒涼的方法,能退熱,用於調理一切高熱神昏、熱入營血、煩躁不安、便秘等實熱病症。

3、上肢外側與手背常用穴位

(1)二扇門

位置位於中指指根兩側凹陷中,是發汗的特效穴。

操作用兩隻大拇指指甲掐揉200~400次,稱掐揉二扇門。掐揉時力道應重而快。

功效掐揉二扇門能發汗透表、退熱平喘。它主治身熱無汗、受寒身痛、驚風抽搐、昏厥等癥狀。二扇門是發汗的特效穴,揉二扇門可與拿風池、推三關合用。用於治療驚風抽搐等症時,可與掐五指節、掐老龍(中指指甲根一分處)等合用。

(2)五指節

位置位於手背,第一至第五指的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用拇指指甲逐個掐3~5次,或掐後繼以揉(可掐1次揉3次),稱揉或掐揉五指節。拇指放在穴位上,食指放在掌面與穴位相對處,兩指面逐個相對揉搓30~50次,稱揉搓五指節。

功效掐揉五指節具有安神鎮驚、祛風痰、通關竅的作用。它主治驚風、喉中痰鳴、抽搐、夜啼、不寐、煩躁哭鬧、吐涎、咳嗽痰多等癥狀。掐五指節主要用於神誌異常時的重症急救。五指節除了大拇指外,其他四個關節反面對側剛好掐揉二扇門掐老龍是四橫紋的所在,而掐揉四橫紋在治療痰咳的時候也是常用到的手法之一。

(3)二人上馬(二馬穴)

位置位於手背無名指及小指關節凹陷處。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300次。

功效揉二馬穴能利尿通淋、清神、順氣散結。主治小便赤澀、驚風、抽搐、虛喘、牙痛等癥狀。小孩的中耳炎、耳鼻喉問題、低燒,成人由腎虛引起的耳鳴、慢性咽炎均可按揉這個穴位。按揉二人上馬具有滋陰作用,如果寶寶容易午後發熱、臉潮熱紅,可以按揉二人上馬及內勞宮。寶寶長期便秘、大便乾結也可按揉這個穴位配合一些通便手法,堅持1~2周效果非常明顯。捻揉五指節按揉二人上馬

(4)外勞宮

位置位於掌背與內勞宮相對處,故名外勞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外勞宮100~300次,叫做揉外勞宮。用大拇指指尖掐外勞宮稱掐外勞宮。

功效揉外勞宮具有溫陽解寒、昇陽舉陷作用,兼能發汗解表。孩子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腸胃不好就可以多揉外勞宮。揉外勞宮與推三關合用,還可以治療風寒感冒、寒性拉肚子、手腳涼、遺尿等癥狀。

(5)一窩風

位置位於手背腕橫紋的正中凹陷處,是止腹痛的要穴。操作用中指或拇指指端重揉100~300次,稱揉一窩風。

功效揉一窩風具有溫中行氣、止痹痛、利關節的作用。主治風寒腹痛、腸鳴、關節痹痛、傷風感冒、無汗身痛、驚風、昏厥、抽搐等。揉一窩風可與拿肚角、摩腹合用治療腹痛。

(6)合谷

位置位於手背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處,拇指食指像兩座山,虎口似一個山谷,故稱合谷。

操作用大拇指按揉1~3分鐘,稱按揉揉一窩風按揉合谷穴合谷。

功效按揉合谷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鼻出血、牙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尿赤、皮膚瘙癢等癥狀。治療牙痛時,左側牙痛按右手,右側牙痛按左手,這個穴位多氣多血,按摩此處可以活血化瘀,對於面癱、腦血栓後遺症也有療效。如果寶寶出現鼻炎、鼻竇炎、鼻出血,可經常按揉合谷穴一兩分鐘。如果寶寶鼻子、眼睛癢,有蕁麻疹等過敏性癥狀可掐合谷、拿百蟲。

(7)少商

位置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大拇手指蓋外側那個角。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少商穴5~10遍,為掐少商穴。

功效治療寶寶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可以選擇掐少商穴。當咽喉腫痛伴隨發燒時,用放血針點刺少商穴,放出3~5滴綠豆大小的血滴,退燒效果非常顯著。掐少商

4、肩背腰骶部常用穴位

(1)肩井

位置位於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操作用拇指與食指、中指對稱用力提拿肩井,稱拿肩井。用大拇指按揉肩井稱按揉肩

井。

功效拿肩井穴能宣通氣血、發汗解表。主治肩酸痛、頭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等癥狀。孕婦在按、拿肩井時需要特別小心,因為肩井穴活血效果很好,所以民間都有傳言說不要拍孕婦的肩膀,容易造成流產,就是這個緣故。

(2)大椎

位置位於後背的正中線,第七頸椎下凹陷處。

操作用食指、中指與大拇指拿30~50次,稱拿大椎。

功效拿大椎能清熱解表,主治頭項強痛、熱病、癲癇、咳嗽、氣喘、上呼吸道感染。寶寶百日咳也會首選拿大椎穴,緊挨著大椎左右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叫做定喘穴,平喘效果非常棒。寶寶高燒不退,吮痧大椎穴結合清天河水等退燒手法,效果很不錯。擦大椎通鼻塞,治療鼻炎效果也很好。

(3)肩胛骨

位置位於胸廓的後面,是三角形扁骨,介於第2~7肋之間。

操作用雙手的大拇指或食中指從肩井開始,沿著肩胛骨內側縫邊緣做「八」字形從上往下分推,稱分推肩胛骨。推時手法要柔和,速度要緩慢,用力要滲透,但不要使用蠻力。

功效分推肩胛骨有宣通肺氣、止咳化痰的作用。它主要用於鎮咳和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尤其對於外感初咳,分推肩胛骨5~10分鐘,一天兩次,止咳效果非常明顯。分推肩胛骨是治療咳嗽的剋星。

(4)七節骨

位置位於腰骶正中,第四腰椎至尾骶骨處。第四腰椎非常容易找,就是寶寶腰部最

低點。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100~300次,分別稱推上七節骨和推下七節骨。揉定喘穴

功效推上七節骨能溫陽止瀉,並可以治療脫肛,臨床最好與止腹瀉四大手法合用,這樣效果更好。推下七節骨能瀉熱通便,治便秘,臨床最好配合通便四大手法。

(5)龜尾

位置位於尾椎骨末端。

操作以拇指或食、中指端揉100~300次,稱揉龜尾。

功效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主治腹瀉、便秘、脫肛、遺尿、痢疾等。龜尾穴是一個智能穴,按摩此穴位具有雙向調整的作用,所以無論治療腹瀉還是與之相反的便秘,都會取此穴。

(6)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下,旁開1.5寸。取穴技巧即從肩胛骨靠近兩臂處沿著肩胛骨上緣往脊椎方向推,推至肩胛骨末端凹陷處就是肺俞。

操作用兩手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按揉50~100次,稱按揉肺俞。功效肺俞是很重要的一個穴位,是膀胱經上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要穴。按揉肺俞能宣肺益氣、止咳化痰。主治咳喘、痰鳴、胸悶、胸痛、感冒、發熱等。按揉肺俞有補肺氣的作用,故多用於治療肺系虛證,也可與其他具有清宣肺氣作用的穴位合用,以治療肺系實證。其中分椎肩胛骨就涵蓋了肺俞和風門兩個穴位。而兩個肺俞中間就是督脈上的身柱穴,灸之可助長益智,對長身高非常有幫助。

●常用手法:捏脊

位置脊背。

操作手法一:捏脊時,兩手的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腹對應用力,捏住小兒脊柱兩側肌肉,拇指在後,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前捻動,拇指隨之推動,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點。可從尾骶骨處開始,和緩地向上推移,至項後枕部為止。

手法二: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相對,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後,拇指向前捻動,食指隨之推動,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點。從尾骶骨處開始,逐漸向項後枕部推移。拇指在前、食指在後多為保健,食指在前、按揉肺俞穴身柱穴拇指在後多為治療。建議每天做一次,一次做5~10遍。捏脊的過程中不可捏提一下然後鬆開,應保持一路緊湊上行。

功效易患胃腸疾病的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饑飽,如果吃了過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膩食物、高蛋白食物,會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響脾胃功能,形成積滯、厭食。消化不良還可能引起腹瀉。其他感染性腹瀉會演變為脾胃虛弱。這些脾胃疾病都可以用捏脊療法來治療。中醫有句古話「胃不和則卧不安」。捏脊療法能調理脾胃,使之正常運轉。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會有腹脹、腹痛、胃脘飽脹的現象,自然就能夠安然入睡了。易患肺系疾病的孩子反覆感冒、咳嗽,西醫稱為免疫功能低下,中醫則認為是小兒衛外功能薄弱,陰陽不調。捏脊通過刺激督脈和膀胱經,調和陰陽、健脾理肺,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減少呼吸系統感染的作用。通過捏脊來刺激人體脊柱兩側的植物神經乾和神經節的發育,還能起到防遺尿、止汗的作用。

●常用手法:華佗夾脊

位置脊背督脈兩側。人體一共有17對華佗夾脊穴,從胸椎第一節到腰椎第五節,左右兩側各一對,離督脈0.5寸寬。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從頸部開始沿脊柱兩側往下推,也可以採用邊推邊揉的方法。推揉時能明顯感到是夾著孩子的脊柱在推動。推這個穴位一般寶寶都願意配合,可以多推一會,從上往下推。作為日常保健可以一天做數次,時間長短以寶寶的配合度為準。

功效華佗夾脊穴以華佗來命名,足以證明此穴之神效。其下連接人體中樞神經反射點。神經功能發育不全、夜啼、多汗、多動、抽動症、高熱驚厥,還有很多疑難雜症都會用到此穴。

●常用手法:擦脊背工字型

位置脊背督脈豎線、兩側肺俞和腎俞橫向連線。

操作用按摩油做介質,用掌根或者大小魚際在寶寶的脊背做快速來回往返摩擦,擦熱脊柱,以熱透為度。再橫擦肩胛骨內側的兩個肺俞穴的連線,另外擦兩個腎俞的連線,都是以熱透為度。如果天冷,可以隔著衣服擦,這時不需要介質。一個位置擦100下,每天擦背2~3次,治療感冒效果好。

功效疏通血脈、扶正陽氣,治療感冒、咳嗽、流鼻涕等多種癥狀。
推薦閱讀: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浩大的工程
原汁原味的慧緣禪語(第二部分)
默寫題6分——衝刺滿分每日一練【第二部分】
正統鐵板神數第二部分

TAG:專家 | 推拿 | 穴位 | 小兒推拿 | 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