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解析:北京副中心為何花落通州?|通州| 北京

通州運河廣場邊上及時更新的巨幅廣告陳霄攝

原標題: 北京副中心為何花落通州

流傳多年的通州將成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消息,終於在近日得到政府方面的確認。這將是新中國建國以來興建的首個城市副中心,也意味著「通州時間」的開啟。

其實,在國際上,超大城市和綜合型首都快速發展中,出現大城市病是規律性的問題,通過建設「副中心」來應對,也是世界其他同等規模城市的努力方向。從首爾、東京、巴黎、倫敦,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發展過程。

那麼,具體到北京,其行政副中心為何花落通州?通州這些年經歷了哪些變遷?生活在通州的人們,對於即將到來的副中心有何反應?副中心建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本周,《法治周末》帶您去尋找答案。

北京副中心為何花落通州

「通州是京津冀城鎮體系中的重要節點之一,其脫穎而出,有其歷史和現實因素」

法治周末記者陳霄

對於「通州」這支「股票」來說,今年7月中旬召開的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是個重大利好。

這次市委全會最終證實了那個流傳數年的傳言——通州將成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從時間上算,這其實不是什麼新聞,而是最終被印證了的舊聞。

就像具有悠久運河歷史的通州在新的規劃版圖中被定位為「新城」一樣——傳聞和城市都經歷著變遷。

如今,北京長安街向東20公里的通州區,過去一度被稱為「通縣」的這個地方,一躍而成了北京最炙手可熱之地。

通州人樂於與你熱切地討論這個地方的未來:「以後通州的發展必須是北京最快的。」「通州的萬達廣場去過嗎,那是全北京最好的萬達廣場。」

即便只是匆匆一面的陌生人,也不影響類似話題的熱度。

通州,京杭大運河的北端起點,京城東南角906平方公里的這個地方,一時間成為最熱之地。

為什麼是通州

現在,點開通州區政府官方網站,最醒目的是一張通州全景圖,圖片上標示的粗體字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載北京未來發展」。

反應速度同樣快的還有城市廣告,運河邊上荒草未除的地段換上了新的巨幅廣告牌,打著同樣的「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標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對於一個兩年前人均GDP還排在全北京16個區縣倒數第三的地方來說,通州的副中心地位來得有些突然。

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解釋的原因是:「通州是京津冀城鎮體系中的重要節點之一,其脫穎而出,有其歷史和現實因素。」

王飛承認,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設,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和深入的思考。

來自北京市規劃委的資料顯示,通州的定位近些年經歷了幾次演變。

1993年,北京市發布《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其中通州的定位是北京衛星城。

2005年,在國務院批複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通州被定位為「面向未來的新城」,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職能疏解和新的產業集聚的主要地區」。

該規劃同時提出,在通州預留髮展備用地,作為未來行政辦公用地。

到2012年時,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落實聚焦通州戰略,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地位被首次提及。

2014年年初,習近平主席到北京視察時提出「結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強新城核心產業功能區,做優新城公共服務中心區,構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結合的格局」。

由此,通州進入全面提速時期,運河核心區、文化旅遊區等重要功能區的建設全面起步。

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總的來看,通州已經具備承擔市行政副中心發展建設的堅實基礎」。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說。

很多人將通州的入選歸結為地理優勢——在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作為北京唯一同時接壤天津和河北的區縣,通州的優勢很明顯。

尤其在傳聞即將成為北京市政府新遷入地的通州潞城鎮,除了是長安街延長線的最東端之外,更是直接緊挨河北。

不過,在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張可雲看來,通州被定位為副中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並沒有太多的聯繫。

「早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之前,北京就已經把通州確定為副中心了。而且這是北京內部的調整,與疏解首都功能也沒有什麼關係。」張可雲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他解釋,解決城區人口密度過大的兩個辦法,一個就是內部調整,從城區搬到郊區,另一種就是向城市以外的地方疏解。

「但北京市政府不可能搬到外地去。」

不過,張可雲認為,通州不是北京副中心的最佳選擇。

因為北京市政府搬遷到通州後,會大大加劇通州與城區之間原本已十分緊張的交通壓力,而且通州人口密度已經較大,此舉也會對通州未來的人口形成壓力。

「不過,現在討論這些已經沒意義了。」張可雲說。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通州是連接北京、天津、河北的重要樞紐,是整個京津冀的核心區。

北京的區域特點是,北部是生態涵養區,西部多山缺乏空間,南部已規劃新機場建設,那麼只剩下東邊作為行政功能疏解的最佳之選。

概念提速

事實上,最近一次傳言是在今年5月底熱絡起來的,從微信發端,及於網路,而後傳統媒體陸續跟進,沸沸揚揚。

在隨後的一個多月里,外界對這個消息將信將疑。因為細心的人們會記得,這個傳言在京城至少流傳了十年之久,卻從未被官方證實。

2004年,就有規劃專家提出在通州建設新的中央行政辦公區,打造北京的「副中心」。

當年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10)》,也明確了在通州預留行政用地。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2004年北京的總體規劃是2020年人口達到1800萬人,但實際上2009年人口已超過1900萬,隨著人口壓力的加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提上日程。

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原秘書長顧文選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事實上,上一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訂時,兩院院士、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及其團隊已提出通州作為副中心的建議。

在這次正式公布通州副中心定位後,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說,這是借鑒了一些國家的做法。

她說,在國際上,超大城市和綜合型首都快速發展中,出現大城市病是規律性的問題,通過建設「副中心」來應對,也是世界其他同等規模城市的努力方向,並且一般是國家行動。

「從首爾、東京、巴黎、倫敦,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發展過程。」黃艷說。

對於「副中心」的概念,通州區區長岳鵬認為,它應該是城市核心區,或者是中心區的補充。

儘管早有動議,不過,過去這一切進展並不快。

「通州本身財力不行,作為新城算起來也有十多年了,但建設速度很緩慢。」張可雲分析說。

黃艷也承認,北京市過去多年一直有加快新城建設的規劃和行動,但力度不夠。

不過,「這次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下,由黨中央國務院直接推動,副中心的建設,與過去二十年的努力不可同日而語。」黃艷說。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方向未明之時,「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實際上給北京市定了調,就是『保留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肖金成說。

據《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的主題即是「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謀劃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通州的舊與新

早年被定位為新城的通州,實際上歷史悠久。

據史書記載,早在新石器時期,通州境域內就有人類活動。

西漢初始建路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先後改稱通路亭、潞縣、通州、通縣。

1948年12月,通縣解放,分置通縣、通州市。

1958年3月,縣市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後,合併為北京市通州區。

1960年,復稱通縣。

1997年4月,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

「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如今的通州區政府網站上如是介紹,享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

不過,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通州,現在卻看不出它的「舊」來。

兩年前開放的通州區新圖書館氣勢宏大、嶄新現代。但高達9層的書庫中難有通州歷史文獻的「一席之地」,至少對於讀者來說就是如此。

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先是吃驚地看著你,然後告訴你,通州地方志這類書籍存放層是不對外開放的。

如今的通州或許不再需要那些沉重的歷史。

被確認為副中心的通州,現在是個嶄新卻巨大的「工地」,不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就是在為建設高樓打地基。

在通州區的中心地帶,通州最具地域象徵性的運河,無論從哪個角度抬眼,視野中都是隨處可見的各種塔吊。

即便不是霧霾天,運河的上空也常常只見灰濛濛一片。

「以後通州的發展必須是北京最快的,現在建設期吵一點、臟一點是過渡。」一位通州市民興沖沖地說。

當然,也有人愁眉苦臉:「以後八通線估計是更擠了,不知道擠七八趟能不能擠得上去。」


推薦閱讀:

北京有哪些24小時不打烊的咖啡館?
如何看待北京互助獻血遭叫停?
北京找個結婚30歲左右靠譜的結婚對象為什麼那麼難?
北京霧靈西峰彩葵園賞花外拍攻略
周末逛街活捉一個「網紅」......

TAG:媒體 | 北京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