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松沉之痛:尾閭放正 兩胯完全鬆開 內功上身
練拳架要先緊湊、後開展。這世間懂得尾閭中正的人原本不多,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是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傳統楊氏的教法傳授的都是第四代拳架,中架子第三代拳架。或在這兩者之間,國家規定套路屬於三代半拳架。第三代平面架無疑要好些,但對初學者說,也是倒因為果的東西。要想順利的找到尾閭,一定要從二代高架拳打起或二代半的中高架。但這種架子不能參加比賽,不能拿金牌。楊氏八五大架也可以打成二代平面,只要調整身架就好,這才是最正確的練功順序,打拳要放鬆,都說先開展後緊湊,那是講的推手。練拳架要先緊湊,後開展。你要放鬆的話根本就開展不了,拳架的開展是功夫上身後,內氣充沛的結果,李雅軒的架子最開展,因為他的功夫最好。這牽扯到兩種練功方法,一種是帶著一點力打拳,一種是完全不用力。主張完全不用力的,主要是曼師和雅軒師。打二代平面太極拳,開始是找不到尾閭的,但要注意收臀,學好架子後,要下點功夫,最好能停止房事兩個月,打著打著,氣感就有了:一開始的氣感較少,之後會越來越強烈,甚至氣感能帶動調整拳架,這都算不了什麼,要練到腳底有輕靈的感覺,才算一段落,這就是郝為真論太極拳里的第一個層次,水中走路。在第一層次里,因為要收臀,要平衡,一般人是會自動收腹的,收腹是不能作為練功要點的。收腹是沒有功夫的自然表現,所以要把腹部鬆掉,什麼是氣沉丹田,在這一階段,把肚子放鬆就是氣沉丹田。但松肚子要慢慢松,要練出高功夫,要開始松身體的各大關節。各大關節一起松是不可能的,傳統的方法是要先松肩松肘,這個順序是不對的。松肩並不很難,但如果先鬆了肩,沉勁一上身,下面的關節就被壓住,就難鬆了,松關節就松兩胯關節,松胯真的很重要,你倆胯真的能全鬆開,全身其它關節也就差不多了,所以說,鬆開兩胯是綱,綱舉目張。從最初兩胯有要松的意思到胯完全鬆開,沒兩年還真下不來。你以為你全鬆了,可過一陣感覺又松到了一個新的程度,所以要走平面太極, 走立體太極,一上步就把胯壓死了。楊澄甫的拳是最好的架子,但你要按順序來練。一邊松胯,一邊要找尾閭中正,正尾閭楊家的兩大秘傳是走太極貓步和面壁蹲牆術,走太極貓步,步子也不要大,不要大過正常走路,走時收臀, 頭部平穩,腳不要向兩邊撇太大,更不要落腳轉腳,耽誤時間,走貓步是要走量。蹲牆術是形神庄的輔助功,該松的該正的感覺有了之後可不蹲了,但貓步就還是不停。
當松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痛關。當松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痛關了,松沉之痛。這關有些人用了十年才過,有些人沒過去。主要原因就是尾閭不正。尾閭正了,向下沉得快,內功上身也快。再講氣沉丹田,先是兩胯有鬆動的感覺,大概是練拳九個月,十個月尾閭正。十一個月半肚子松下來了,一松下來尾閭好像往後翹了,陳氏拳的一些師傅認為氣沉丹田就要尾閭後翹,也算是練功的一種方法。但是要把後翹的尾閭再收正,收正以後再松腹,松腹以後再收正。任何時候,尾閭正中都要排在第一位。同仁堂的六味地黃丸是要九蒸九曬,松腹正尾閭也差不多。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修安般念,來腹式呼吸還不行,到隨息階段,尾閭就正了。松沉之痛的徹底解決,一是尾閭放正,二是兩胯關節完全鬆開,三是要有內功上身。這內功上身的標誌就是在松沉之後的腳底輕靈感。郝為真論太極拳的第二層意思,水中游泳。李雅軒說,重中輕才是功夫就是這個意思,剛進入第二層時松沉之痛還沒有完,但好象買了保險一樣,你可以鬆一口氣。此時的松沉之痛恢復得很快,練時痛,不練就不痛。練到一半覺得踝骨痛,就停下了休息,二十分鐘後,再開始練拳,將整套拳打完。兩胯關節松的差不多了,自然就從第二代高架變成二代半中高架。你不要急著打第三代。王壯弘講的沉重量,飄浮量就要來了,你要根據你的感受,來調整練功的架子和運動量。某著名太極拳專家只能打兩遍拳就已經到了極限,說明他這關還沒過。他的架子太低了,內功的程度跟不上。松沉之痛完全過了以後,是一周一個變化。要加大運動量。楊家拳的松沉勁和輕靈勁是好東西。此時再來注意松肩。 松胯是修理自己,松肩是修理別人。自己還沒修理好,是不能修理別人的。
推薦閱讀:
※形意拳內功經典的詮釋
※內功四經
※內功圖說
※親身體驗到的武功高手的內力!
TAG: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