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說法開示(四) - 頓慧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虛雲老和尚說法開示(四)

虛雲說法 2009-07-01 20:24:26 閱讀13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

既為佛子,當行佛事

虛雲這次奉政府首長,及諸位大居士邀請,赴渝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路過此地,因時間所限,不能到各常住去拜訪問訊,諸位請原諒。現在因修理汽車機件,來與各位談談。各位都是老參上座,對於佛法已有相當研究,用不著我來饒舌,可是你們一定要我來說,又不得不說幾句。

現在世界相爭相殺,人民生活,同在水深火熱之中,所謂「民不聊生」。此地幸有廣妙和尚弘揚佛法,普度眾生。虛雲此次得與各位相會一堂,因緣非偶,但虛雲不過比各位空長几歲,其他自問無足取。民國創立,信教自由,政府本著國父遺教,迭經明令頒布。試觀異教如天主、耶穌、回教,均在政府保護下,何以我國遍處毀廟逐僧的事?有冤無處訴?此點大家想想,他們毀廟逐僧,固然不對,但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現在佛門弟子,多將自己責任放棄,不知道既為佛子,當行佛事。佛事者何?即戒、定、慧,是佛子必須條件,若能認真修持,自然會感化這班惡魔,轉為佛門護法。現在是和尚犯法,累到諸佛遭殃,霸廟宇,逐僧徒,他們不知道和尚不好,與廟宇何干?如黨員不好,與全黨無干一樣。如謂和尚不好,便要毀及廟宇,那麼黨員不好,豈不是要拆毀黨部?此種道理,我們希望眾人明白,我們大家總要各出一隻手,扶起破砂盆,不要說貴州人顧貴州佛法,須知佛教是整個的,人不分冤親,地不分疆界,方為真正大同主義。還要知道自己生死大事,更為要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各人自己前進,切勿空過此生罷。

(1943年2月1日在貴陽黔明寺開示)

 

水陸道場緣起

此次省會四眾暨各大護法,促請虛雲來省弘揚佛法。虛雲知識淺薄,愧不敢當。經與諸代表訂明三點:第一敬辭歡迎,第二敬謝請齋,第三不能久留,均由諸代表承諾,虛雲始敢下山。到達後,蒙各界諸多優待,六榕寺地方窄狹,光臨者每不及應接,於是大眾請虛雲到此講幾句話。有人以為虛雲是什麼了不得的人,其實我是一個老朽木偶,無用無能,無話可說,無法可說。現在各界擬發起追悼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水陸法會,我今日且講水陸道場之緣起。

阿謂水陸?水者江海湖沼,陸者高低丘陵。水陸包含虛空,凡有色相,均不能離此三者。我佛如來大慈悲,賑濟有情,故有此法門。此法門,緣佛在靈山會上說法時,阿難尊者在林間習定,見一鬼王,求佛普度,釋迦牟尼佛因說水陸之法。此鬼王乃觀世音菩薩化身,憐諸眾苦,設法超度,使幽冥地獄眾生,均能超生極樂。中國則始於梁武帝,梁武帝請志公和尚初起水陸大齋,梁武帝一禮,燈燭盡明,再禮宮殿震動,三禮空中雨花。水陸之功德,有如此者。唐朝法海寺英公禪師啟建水陸,超度秦莊襄王,范雎、穰侯、白起、王龍羽、張儀、軫昧等沉淪千餘年,均藉此超升,幽魂超升天界。宋蘇東坡居士、明蓮池大師等歷代聖賢,均加補充,儀軌益臻完備。萬法由心所造,大家有誠心,必有感應。虛雲承各大護法虔邀主法,當勉為其難。抗戰以來之陣亡將士,以身詢國,忠魂無依,崇德報功,自須超薦。其次不屈義民,流離道路,家破人亡,不降於敵,仍是為國,無主孤魂,罔有得所。再有炸彈、疫病、覆車、墮水,一應枉死等眾,均須一體普度,以慰幽靈。死者得安,生民獲益,所謂普利冥陽是也,此即因果循環之理。挽回人心之道,不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間種種苦楚,無非種下惡因。如果昧盡良心,喪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妄作妄為,則歹人牽累好人,世界仍有禍亂。值此國土重光之際,亟應興利除弊,改惡從善,以免再受敵人欺凌。如果不顧大局,再起內亂,人民不知死於何地?在此時期,凡屬有良心者,應當覺悟團結,解除劫運。溯思過去中國戰爭,肇自黃帝大戰蚩尤,以後戰爭不止。一部二十四史,有人說是相斫書,如要永久和平,大家應當發大慈大悲的菩提心。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覺者,心地光明也。諸佛與眾生之差,只是覺與不覺而已。覺悟世間一切諸法緣生如幻,當體定即空,不為所染,謂之聖賢。不覺則無明,無明起則事理為之糊塗。各人就自心的緣起,生十法界,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為十法界?即四聖六凡是也。四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謂之四聖,超出三界,不受輪迴。四聖之分別,在發心之高下。最上者為佛,次菩薩,再次緣覺,又次聲聞。其餘天道、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法界為六凡,均在苦海之中。天道為二十八層諸天,享盡福報,仍須輪迴;人道由帝王將相以至農工士庶,受盡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終歸覆滅;畜生道亦有高下苦樂,由龍鳳獅子麒麟以至濕生、化生之蟲蟻;鬼道苦樂不同,閻王、城隍均為鬼王,以至一切無主孤魂,千百年不能超脫者;最苦者為餓鬼,地獄道有苦無樂,名目繁多而最苦。十法界不出一心,覺與不覺之所由作也。我佛大慈大悲,說法令大眾發菩提心。菩提心參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薩,小者成緣覺、聲聞。諸天亦有發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淺,成就不同。我們是在人道,應大發菩提心,救度眾生,代眾生受苦,願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間自然無苦。

有人問我神通變化,世界何時太平,國運好不好?其實我是凡夫,一無所知。所謂老朽,朽木不可雕也。不過比各位多吃幾年飯,痴長几年,多聽了幾句古人語,多看幾本經書,知道為人之苦,故講這些話。各人不必問國家能否平靜?只問自己心地,無論朝暮,不分官民男女,如何實行孝悌忠信,克已互勵,不昧良心,忠於國家,教養兒女,和順夫妻,禮睦鄉黨,與朋友交而有信?人人如此,世間自然太平。否則知過不改,苦楚必在後頭,比從前更不得了。不管人心如何複雜,我自己守住本分,不妄為干求。即以敵侵我作比,自前清道、咸以來,外人進來,不全是要土地,最大目的為通商,通商是為財為利。如果我們守本分,抱著君子居無求安,食無求飽,憂道不憂貧,不貪亨樂境界,幾千年均過得,現在如何過不得?如果大家一條心,守本分,用土貨,外人無利可圖,自然不生侵凌之想。金錢不外流,自然民富國強,不必一定要飛機炸彈。目前人慾橫流,大家蔑視舊道德,有心人引為隱優,恐無法教誨後人,不免刀兵之劫。我們要不為世風所轉,明因果,知報應,知道種惡因得惡果,提倡道德。所謂積善人家,必有餘慶,自然龍天擁護,子孫昌盛,個人安分守已,國家也得太平。虛雲知識淺薄,今天只能將大齋勝會緣起,略述梗概,辛苦各位。

(1946年8月18日在廣州中山會館各界歡迎大會上開示,李纘錚記)

 

佛法與人生

各位善知識,本人此次來廣州之因緣,是張發奎將軍及羅卓英主度,為超薦大戰及內戰之陣亡將士、殉難同胞,故本人來廣州作一水陸法會,承香港佛教同人之約,本人亦欲與港地之護法舊弟子相見,故來港一行。今日得與諸位共處一堂,機緣頗為難得。若說到開示法要,本人感到十分慚愧,原因:一為言語不通,彼此隔閡;二為自己尚不能開示自己,何敢開示他人?故只能說與諸位隨便談談。

吾輩佛教徒當知佛法難聞。但港方常有各大法師在各佛教場所講解經論,是誠不可謂非香港人之福。講經法師多,明教理者亦多,重要是教人不可著於外相,如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能成佛,全由塵勞煩惱之所迷惑。佛陀福德智慧圓滿,是不迷,常住真心。常即不變,住即不動,真即不假。此不變、不動、不假,能覺悟了知一切法者,名常住真心。「起惑作業,無量痛苦。」眾生因迷住真心故,起惑作業,紛紛擾擾,此紛擾中即有無量痛苦在。如《大乘起信論》云:「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粗即可見諸事實之粗相。目前世間之現象,是貪、嗔、痴及殺、盜、淫種種惡業充滿。由此惡業,引起流轉受報,致有眾生相續,世間相續(輪迴)。推此輪迴之因,為心對外境迷執(無明)而起。如能覺悟,返妄歸真,即能息除流轉輪迴之苦。何以有貪、嗔、痴,即能起殺、盜、淫種種惡業?

如一家庭,父母養有子女數人,父母對之必加愛護,有愛即有貪,貪其所愛者,常得快樂及美好之享受。如貪求而不得,則嗔心隨起,嗔心熾盛,則起爭鬥。小者則家與家爭,大者則國與國爭,戰爭爆發矣。故欲世界安寧,人民和樂,必須各凈其心。貪、嗔、痴猶若人之心病,欲使去除此心病,必須良醫開示妙藥。佛即一切眾生心病的良醫,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眾生心病有多種,故治心病之法門亦多。

如能信醫服藥,自必藥到病除。但信醫之藥方而不依方服藥,故雖有良醫妙藥,以不服故,病亦依然。故學佛而欲修凈自心者,必須注重於實行。復有不得不注意者,佛為治各種不同心病,故設有多種法門,如治嗔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一切如來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於此中有所偏輕偏重。

只能選擇何法門與本人最相應,即以此一法為正,余法為副,專門修學,行住坐卧,不離本宗。如念佛,則隨時隨地不忘念佛。試觀經中有「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與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其功德正等無異。」皆為勉勵眾生專心信賴所宗,作如是說。設學佛者,無有主宰,不專心修學,結果必一無所得。

又修學者,必須依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則不論參禪、念佛、講經、無一不是佛法。若離佛戒,縱參禪、念佛、講經,亦與佛法相違,入於外道。學佛修行,本非向外尋求目的,只為除去自己業障,使不致流轉生死。若了生死,無須行持。故經云:「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即無一切法。」此心即指妄想,其經中意,如無病即不須葯。又學佛者最要具足自信心,《梵網經》云:「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意謂人人如能自信,具有佛性,當來成佛,必努力解除一切客塵妄想。

自信自身本來是佛故,一切煩惱,一切相,一切障,皆是顛倒妄想。故修行者,切不可執著,應當放下。所謂萬法皆空,一無所得。《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何以一切世間有為法是如幻無實?此以喻明之。猶如演戲,台上鼓樂奏時,戲子則扮演男、女、老、少種種角色,演出喜、怒、哀、樂等情節。台上之天子,威風凜凜,及至台後問之,則彼必答曰:戲也。台上之殺人兇犯,驚怖憂愁,及至台後問之,彼亦曰:戲也。

演戲時情節逼真,下台後則一無所得。眾生亦復如是,煩惱未了時,榮華富貴,喜怒哀樂,般般出現。人人本來是佛,猶如戲子本身,煩惱流轉時,猶如扮演劇中人。沒能覺了世間原是劇場,則處天堂亦不為樂,在地獄亦不為苦。男本非男,女本非女,本來清凈,佛性一如。世人不覺,常在夢中分別,是我、是他、是親、是怨,迷惑不息。其有出家者,雖離親戚眷屬,但又分別,此是我居之寺院,是師、是徒、是同窗、是法友,亦屬執迷。

故在家者被俗情迷,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皆未得真覺。如能脫離一切迷惑,返妄歸真,方可成佛。故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處,頓然有所覺悟。此八字,如從言語上解,當不可得,必須心內領會。佛教真理,雖不可以言說論表,但若全廢言說,則又有所不能。理必依文字,方能引見義故。今之學佛者,應研習一切教理,而以行持為根本,宣揚佛法,使佛法燈燈相續。「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報佛恩。」希望一切學佛者,皆以此二語,以為自利利他之標準可也。

(1947年在香港東蓮覺苑開示)

 

三歸五戒釋義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戲院與諸仁者說法。

「法」者,即眾生心。眾生心與佛心本無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論》云:「所言法者,即眾生心,具足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所謂「世間法」者,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一切有情無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間法」者,即聲聞、緣覺、菩薩、佛法是也,又名四聖法界。斯則四聖六凡。合名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隨顛倒迷染之緣,則有六凡法界生;若隨不顛倒悟凈之緣,則有四聖法界生。由是觀之,聖之與凡,唯心之垢凈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凈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云:「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影現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凡愚昏暗,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或有終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哪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然無始障深,久在迷途,備受辛酸,脫苦無由,當如之何?《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夫欲不受輪轉者,當凈諸妄想,妄想凈,則輪迴自息。故迷心名為眾生,覺心名為諸佛。佛與眾生,一迷一悟而已。當知此靈明覺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凡夫雖具佛性,如礦中真金,為煩惱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來歷劫修行,已淘去惑業沙石,如出礦精金,其金一純,更不重雜沙石,大用全彰,故稱為出障圓明,大覺世尊。

現在我等既欲成佛,先當審觀因地發心,除去煩惱根本,煩惱苦滅,佛性圓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則果招邪外之曲。若論修行之方,機有上、中、下之異,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門不同。若為上機者,則為說大乘微妙法門;為中機者,為說出世解脫法門;為下機者,則為說解脫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苦。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務使受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三途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三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茲先釋三歸,次明五戒。

所謂三歸依者,第一歸依佛,第二歸依法,第三歸依僧。何以先當歸依佛?佛為大覺世尊,究竟常樂,永離苦惱,導諸眾生,出迷籠,就覺道,佛為教化主,故先當歸依佛。次當歸依法者,是我佛法門,三世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無量清凈功德。今日既欲返本還源,凈除心垢,舍佛法無由,故次當歸依法。三當歸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須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便從聞思修,證果成佛。況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了;難了之法,即藉僧得聞,此恩莫極,故當歸依僧,又名歸依三寶。三寶之義,分別有三:一者一體,二者別相,三者住持三寶。

(一)一體三寶者,即一心自體,法爾具足佛法僧三寶故。梵語佛陀,此雲覺者。當人一念靈明覺了之心,即自性一體佛寶。法者軌持義,這個心性,能軌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即自性一體法寶。法者軌持義,這個心性,能軌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即自性一體法寶。梵語僧伽耶,此雲和合眾。即此覺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體僧寶。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寶,三寶唯是一心,是名一體三寶。眾生迷此,向外馳求,流轉生死,諸佛悟此,即證菩提。釋一體三寶竟。

(二)別相三寶者,佛法僧三寶名相各別故。梵語佛陀耶,此雲覺者。覺徹心源,究盡實相,是名自覺。將自證法門,覺悟一切眾生,是名覺他。自覺已圓,覺他亦竟,是名覺滿。三覺已圓,萬德俱備,究竟成佛。初菩提樹下成道,示丈六金身,於華嚴會上,現盧舍那尊特之身,是為別相佛寶。如來隨機設教,五時所說權實諸經,三藏十二部,所詮教理行證,因果智斷,各有不同,是名別相法寶。稟教修行,從行契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階次,各各不同,是名別相僧寶。釋別相三寶竟。

(三)住持三寶者,佛滅度後,無論泥塑木雕,五金鑄作,紙畫布繪,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難思,住持不絕,是名住持佛寶。無論黃卷貝葉,所詮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使見聞者,依之修行,皆離苦得樂,乃至成佛,化化不絕,是名住持法寶。剃髮染衣,弘宗演教,化度眾生,紹隆佛種,是名住持僧寶。釋住持三寶竟。

而住持、別相、一體,悉稱寶者,不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故。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論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今言歸依三寶者,不特歸依住持三寶,別相三寶,亦復歸依一體自性三寶。落於言說,雖名三種三寶,其實唯是一心,更無別法。舉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無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等,終不雲歸依於他。六祖云:「自性不歸,無所歸處。」夫「歸」者,是還原義。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本源,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一心之源,故曰歸命。故歸依亦即歸命義。「依」者,是依止義。以諸眾生一向隨諸色聲,逐念流轉,苦海漂沉,無依無止,不知何處是歸寧之地。今歸依三寶,則身有所歸,心有所依。從是以後,以三寶為師,三界迷途從此可出,發菩提心,佛果可期。釋歸依三寶義竟。

既說三歸,次明五戒。歸依三寶已,當依法修行,方脫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則無由脫粘去縛。欲脫生死粘,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聖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開方便門,初唱三歸,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眾機心行非一,且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三。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謂之五星,在山謂之五嶽,在人謂之五臟,在儒謂之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五戒若全,則不求仁而仁著,不欣義而義敷,不祈禮而禮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揚。所謂振綱提綱,復何功以加之?總論五戒已竟。

若別釋五戒義者:

(一)明殺戒,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況學佛之人,豈肯萌其殺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迴自息。殺業之始,無非以強凌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於嗔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痴殺,然將他肉以補已身,豈君子之所忍為哉?豈知殺機若萌,仇懟自起,故《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相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故有劫數難逃之報,豈獨殺人當償命?殺畜亦復然。如佛世時之琉璃王誅釋種。釋迦佛種族當為琉璃王所誅時,釋尊尚頭痛難忍者,果從何因耶?以琉璃王昔為大魚,釋迦種族是食魚肉者,釋尊昔為小童,曾以棍子敲魚頭三下,今故感頭痛。釋種是啖魚肉者,故為琉璃王之所誅滅。如是觀之,因果相酬,可驚可怖。故《楞嚴經》云:「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食為本。」是故佛慈,豈但及於人類?而慈及蟻子。佛法平等,無高下故。佛眼觀之,大地眾生皆能成佛。又《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世間無知,互相吞啖,故如來制不得傷害生命。且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昆蟲之屬,尚不得害,況同類相殘?一切眾生既皆有佛性,未來必定成佛。既是過去父母,亦為未來諸佛,豈敢傷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顧人道之傷殘,如孟子云:「矢人唯恐不傷人。」但求鬥爭之勝利,故有水陸空中之殺具,人心日形險惡,世道愈入漩渦,相殺相誅,何時得了?若不圖挽救,竟成苦海。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哪知因果理微,如影隨形,如響應聲。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戰時,遍世不寧,唯澳地僑居,得免諸難,皆由宿昔無深重殺業。或有遇難者,是其個人別業所感。當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議,若信此理,殺心自息。舉世若能持此殺戒,則一切殺具皆歸無用矣。如來制此殺戒為首,無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用證常樂而已矣。殺戒之義略釋已竟。

(二)明盜戒者,謂盜從貪起。佛制弟子於一針一草之微,他人不與,我不敢取,何況竊盜?但是眾生唯見現利,種種計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皆為貪盜所攝。盜之細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現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亂互用。雖針草之微,或自用或與人,皆盜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盜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師長物,不與而取,尚犯重罪,況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絲毫莫犯,則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遺,夜不閉門,舉世皆成義讓之人,更何須監守牢獄哉?釋盜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當嚴守此戒。在家五戒,雖正式夫婦非屬邪淫,然他人婦女,他所守護,言語嘲調,尚屬不可,況可侵凌貞潔,污凈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於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舉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而法庭可無案牘之勞形矣。釋淫戒之義已竟。

(四)明妄語戒者,妄語之事,亦當制止。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言無妄出,細故之事,尚須真實,況事關重要乎。觀乎妄語之由,多為希求名譽利養,匿情變作,昧心厚顏,如是乃至未得聖果謂得,未證佛心謂證。欺罔聖賢,誑惑世人,是名大妄語。大妄語若成,墮無間地獄,當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場,何不依之修學?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歸。釋妄語戒已竟。

(五)明飲酒戒者,飲酒宜制,酒雖非葷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論》明有三十六過,《梵網經》云:「過酒器與人,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及教人飲。」昔有比丘,能降毒龍,唯好飲酒。一日,醉卧途中,嘔吐酸臭難近,唯有蛤蟆舐其唇吻。適遇佛至其側,佛嘆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龍,今日醉卧,反為蛤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飲酒,酒戒從此始,以酒能亂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殺盜淫妄齊破,可不哀哉?故酒能為起罪因緣,痛戒沾唇,況盡量而飲乎?舉世若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自無其人矣。釋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欏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痴,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歸,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眾生苦,其恩浩大,豈碎身之所能報其萬一哉?是故聞說此三歸五戒之義,當從解起行。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弄息於國,其為國主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欽遵佛制,報感樂果,抑且冥助國律,益補邦家,斯乃三歸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諸位若能真實行持,則得成佛種子,行解相應,方到彼岸。願諸大眾,從此之後,從聞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則成佛可期,常勤精進,輾轉示人,方報佛恩。希諸大眾,名宜努力,前途無量,消災免難。若能受三歸五戒,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無上佛道,可以圓成矣。

(1947年農曆八月初一在澳門平安戲院開示歸戒,寬榮譯語並記)

 

平常心是道

善知識,虛雲此次由港還山,路經此地,辱承各位相邀敘談,莫非累劫之緣?善知識,講到佛法兩字,實與世間一切善法,等無差別。豪傑之士,由於學問修養的成就,識見超常,先知先覺,出其所學,安定世間。諸佛祖師,由於歷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覺,發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間賢聖,因行果位,一道齊平。善知識,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總要步步立穩腳根,遠離妄想執著,便是無上菩提。古德所謂「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約理邊說,不偏是謂中,不易之謂庸。約事邊說,中者中道,凡事無過無不及;庸者庸常,遠離怪力亂神,循分做人,別無奇特。佛法也是一樣。吉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託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痴、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是為最上根人說,一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於惡?若是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故?曷若恆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未歸本,疾得菩提。複次佛門略開十宗,四十餘派。而以禪、凈、律、密四宗,攝機較廣。善知識,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覲王。眾生散處四方,由於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所,卻是一樣有效。《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離浪蕩,則終無到達之期。六祖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垂誡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門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轉。如鼠齙棺材,但從一處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須識其主伴。禪宗的行人,便應以禪宗法門為主,余宗教理為伴。凈土宗的行人,便應以凈土法門為主,余宗教理為伴。律宗、密宗亦復如是,方免韓盧逐塊之弊。佛門戒律,各宗皆須嚴持,識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資糧。宗趣雖然不同,到頭還是一樣。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

今日座中皆上善人,與佛有分,虛雲嘮叨多時,亦不過為虛空著楔而已。珍重!

(1947年9月27日在廣州聯義社演說)

 

眾生病,菩薩悲

善知識,今天是佛教志德醫院成立的日子,承各位邀虛雲主持開幕典禮,這事甚為希有。廣州醫院,冠上佛教兩字者,尚屬初見。善知識,人生八苦,病居其一。我佛出世,原為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五明之學,有醫方明,《禪門晚課》願文,有「疾疫世而化藥草」之句。菩薩為眾生救療沉痾,不惜身命。如藥王菩薩,以眾香塗身,自焚供佛,供佛即是供眾生。「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了義,其理可思。諸佛時時念著眾生,如母念子。眾生心有貪、嗔、痴三病,佛為說戒、定、慧三法以治之。眾生身有風寒暑濕之病,佛為演「醫方明」以治之。《凈名經》所謂「眾生病故,菩薩病」。同體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識,世間賢聖,亦同此心,亦同此理。只如神農嘗百草,亦是為眾生而嘗。菩薩在因地修行,現種種現身而為說法。神農氏即是菩薩,現醫王身而為說法。善知識,人類的病,五欲為因,或屬宿業,無始亦由五欲。疾病發作,需求救治。目前無力求醫者,實非少數。各位善長,發心介辦此院,贈醫贈葯,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懷。善知識,菩提者,正覺也。正覺之心,不落人我善惡二邊,平等布施,冤親無間。醫著我的眷屬,固然留心。醫著他人眷屬,亦同樣盡道。善人惡人,入到院來,等心看護。我佛過去生中,嘗捨身飼虎,其義可思也。此院深賴梁董事長及陳院長熱心毅力,乃有今天的成就。古語說:「莫為之先,雖善不彰。莫為之後,雖美弗揚。」座上大眾,今後總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大家努力,開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實現我佛「方便為究竟」的真諦。虛雲不勝馨香頂祝之至也。

(在廣州佛教志德醫院演講)

 

《年月日時》

虛雲

一年復一年    幻身如聚沫

形容漸漸遷    四大豈能堅

骨髓徐枯竭    五欲蔽三界

眉毛看漸穿    何時見性天

 

一月復一月    漆桶忽爾破

光陰似消雪    天龍生歡悅

無常有限分    鶴巢鵬不居

法性無生滅    鷦鷯住蚊睫

 

一日復一日    處處要圓融

切莫較得失    時時宜樸實

取捨忘分別    一氣走到家

一切總非實    端坐空王室

 

一時復一時    兀兀常不倦

步步向前移    時時念在茲

相逢各一笑    少壯當努力

誰與爾拖屍    莫待老衰時

 

參禪與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毀謗參禪。參禪的人,每每毀謗念佛。好像是死對頭,必欲對方死而後快。這個是佛門最堪悲嘆的惡現象。俗語也有說「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兄弟鬩牆,哪得不受人家的恥笑和輕視呀?參禪、念佛等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不過以眾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為應病與葯計,便方便說了許多法門來攝化群機。後來諸大師依教分宗,亦不過按當世所趨來對機說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來修持,則哪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本沒有高下的分別,而且法法本來可以互通、圓融無礙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禪者,凈中之禪。凈者,禪中之凈。禪與凈,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盡違背佛祖分宗別教的深意,且無意中犯了毀謗佛法、危害佛門的重罪,不是一件極可哀可愍的事嗎?望我同仁,不論修持哪一個法門的,都深體佛祖無諍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協力同心,挽救這隻浪濤洶湧中的危舟吧。

 

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到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痴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來常有禪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凈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凈。諦信佛祖誡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覆闡明,叮嚀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誑。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嗔、痴、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為宗、教、律、凈、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歷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澈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工夫,屢有變遷。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葯而已。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蔘公案。初是看話頭,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鬆,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治,難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是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凈覺相」,清凈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凈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凈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凈法身佛。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凈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卧,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高峰祖師云:「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參們,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誑語啊!

然而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是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哪裡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裡,眼只有瞎,哪裡會放大光明呀?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古人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易的地方是什麼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說:「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墮拔舌塵沙劫。」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到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老參的難易如何呢?所謂「老參」,是指親近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一番鍛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放,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了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拌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縱橫去,與佛祖覿體相見,困難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沉,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凈,本來是佛,不需一法,哪裡有許多啰嗦?——參

 

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恆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歷長劫,貪嗔痴愛,妄想執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三個半七,還有半個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才不辜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塗塗,隨眾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沉搖擺。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尚可,若執以為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禪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緣誤於在話尾上用心。三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慾心的,種種不一。要知這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業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麼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唯須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為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葯。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第二、關於執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第三、關於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第四、關於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處別傳,歷代祖師,唯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哪裡有許多閑話呢!

 

修與不修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麼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夜睹明星,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凈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說著一字。」自後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豎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凈,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恆沙,與三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麼行可修?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禪求道,不能離於有心。下焉者,貪嗔痴愛,牢不可破,背道而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凈太平家裡,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唯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甚麼修行與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發起志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於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為「拖泥帶水」。然祖庭秋晚,去聖日遙,為應群機,不得已而如此啰嗦。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哪容開口,菩薩呀!會嗎?

 

念佛與參禪

現在這裡的和平法會,已舉行幾天了,這是很希有難得的。今天葦舫法師、妙真和尚、趙朴初、李思浩、方子藩居士等,均要虛雲出來與各位說法。我想趁這個因緣,把念佛與參禪的關係隨便談談,以便給初發心學佛的人作個參考。今天是和平法會念佛壇開始的一天,本是由妙真和尚來講的,他很客氣的不講,故由虛雲出來與諸位談談。

我們人生住在娑婆世界裡,猶如在苦海中,因此沒有一個人不想脫離苦海的。但脫離生死苦海,便須佛法。佛法的真諦,嚴格的說起來,是無法可說,哪有言語文字形相呢?《楞嚴經》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可是,為接引一般各種根機不同的眾生,致有無量的法門。在中國的佛法,有人分出為禪、教、律、凈與密宗五派。這在老參飽學的人,是無所謂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決無差異的。而在一般初入學佛的人,便發生許多意見,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並且贊彼毀此,有損法化。要知道一個話頭,或一句佛號,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著他的,為什麼?因為動靜一如,好比月印千江,處處明顯,無有障礙。障礙者,如天空里的浮雲、水裡的污泥。若有障礙,則月雖明而不顯,水雖清而不現。我們修行的人,如果能體解這個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馳求,返照回光,一念無生,了無所得,哪有什麼名相差別呢。只因無量劫來,妄想執著,習氣深重,以致釋尊說法,有四十九年,談經約三百餘會。但這些法門最大的目的,無非是治療各種眾生不同的貪、嗔、痴、慢等習氣毛病。若能遠離這些,你即是佛,哪有眾生的差別呢。古人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凈土與禪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

禪宗,是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唯有迦葉尊者微笑,稱為心心相印,教外別傳,為佛法的命脈。而念佛的凈土,和看經持咒等的法門,都是了生脫死的佛法。有人說。禪宗是頓超的,念佛持咒是漸次的,是的,這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別。實際上是無二致的,六祖大師說:「法無頓漸。見有遲疾。」我認為佛法的每個法門,皆可修持,你與哪一法門相宜,便修持哪一法門,且不可贊此毀彼,妄想執著。而最重要的,還是戒律的遵守。近來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嚴守戒律,還說持戒是執著,那種高調,是多麼危險。

心地法門的禪宗,自迦葉尊者後,輾轉相傳,從印度傳到中國六祖惠能大師,都稱為正法流傳,盛極一時。律宗以優波離尊者為首,他承受了世尊的囑付,要我們末世的眾生,以戒為師,在毱多尊者後,發揚為五部律。我國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師依曇無德部,制疏奉行,稱為中興律祖。天台北齊老人,觀龍樹中觀論,發明了心地。杜順老人以華嚴經為主,建立了賢首宗,遠公提倡凈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後,歷代祖師,大都以禪宗宏揚凈土,水乳相融,雖然諸宗紛起,究竟不離拈花命脈,足見禪凈關係的密切了,更可見古人宏揚佛法的婆心了。至於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剛智等傳入中國,經一行禪師等努力,才發揚光大的。但這些都是佛法,應當互相揚化,不得分別庭戶,自相摧殘;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體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說法,大都拾葉止啼,趙州老人說:「佛字我不喜聞。」又說:「念一句佛號。漱口三日。」因此,有一般不識先人的苦心者,便說念佛是老太婆做的事,或說參禪是空亡外道。總之,說自己的是,談他人的非,爭論不已。這不僅違背佛祖方便設教的本懷,且給他人以攻擊的機會,妨礙佛教前途的發展,至深且巨。因此,虛雲特別提出,希望各位老參及初發心的道友們,再不可這樣下去。如果再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條。須知條條大路通長安的道理,學佛的人,應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等。念佛的人,亦應了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認識自性凈土,舍妄歸真,勿得向外別求。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真理,隨他說禪也好,談凈也好,說東方也去得,說西方也去得,乃至說有也可,說無也可。到這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了義,個性彌陀,唯心凈土,當下即是,哪有許多葛藤。《楞嚴經》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能這般做到,斷除妄想、執著、習氣,即是菩薩、佛祖,否則還是凡夫眾生。

念佛的人,也不應太執著,否則,還成了毒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因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妄想難除,故借這一句佛號來做個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則妄念自除,凈土自現,何須他求呢。

(1952年12月17日講於上海佛教界祝願世界和平法會,月耀、佛源記)

 

禪宗與凈土

因客問參禪不及念佛,永明壽禪師云:「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如五祖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乃至雁盪僧為秦氏子檜云云。

答曰:《楞嚴經》文殊菩薩選圓通,說偈曰:「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又從「多門」中,肯定耳根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指出:「自余諸方便,皆是佛感神,即事舍塵勞,非是常修學。」對念佛三昧乃云:「諸行是無常,念性原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永明禪師有《禪凈四料簡》,其文曰:「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近世修凈土人,多數因執《四料簡》,仍少虛心研究圓通偈,而且對《四料簡》也多誤解的。不獨辜負文殊菩薩,而且帶累永明禪師,終於對權實法門不能融會貫通,視禪凈之法,如水火冰炭。虛雲對此不能無言。考壽祖生於宋代,是餘杭王氏子。他是中國諸祖中三位最多著述者之一。《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說:「吳越錢氏時,為稅務專知,用官錢買魚蝦放生,事發當棄市,吳越王使人視之,曰:『色變則斬,不變則舍之。』已而色不變,遂貸命。因投四明翠岩禪師出家。衣不繒纊,食無重味,復往參韶國師發明心要。……上智者岩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萬善莊嚴凈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萬善鬮乃至七度。」他是宗門下法眼禪師第三代,著的書很多,如《心賦》和《心賦注》是講明心見性的,《萬善同歸》是講法法圓融的,《宗鏡錄》百卷,是弘闡拈花悟旨,融會各宗理趣,攝歸一心的。日本人分佛學為十三宗,中國人分十宗。《宗鏡錄》以心為宗,以悟為則,所說雖有淺深,皆窮源徹底,微微細細地表出此心,辟邪輔正,使後人不致誤入歧途。平生說許多話,未曾說過宗下不好。他既是從宗門悟入的,何以又弘揚凈土呢?因為大悟的人,法法圓通,參禪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們勞動掘地也是道。他為挽救末法根劣的人,故弘凈土,他是凈土宗的第六代祖,一生讚揚凈土,寂後人人尊重,在凈慈寺建塔紀念。《佛祖統紀》又說:「有僧來自臨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還,見殿室有僧像,閻羅王自來頂拜。我問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壽禪師也,聞已於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於此禮耳。」中國佛教徒以冬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所據是何典章呢?《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在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誰人知他冬月十七日生呢?這原是永明禪師的生日,因為他是阿彌陀佛乘願再來的,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為彌陀誕辰。

《四料簡》一出,禪凈二宗,頓起鬥爭。凈土宗徒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單修禪宗,生死不了,單修凈土,「萬修萬人去」。又參禪又念佛,「猶如戴角虎」。「無禪無凈土」是世間惡人。凈土宗徒,以此批評禪宗,至今鬧不清,屢說參禪之弊。又引證「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夫子;又其次善旻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雁盪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事,此數公者,向使精求凈土,則焉有此?……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輾轉下劣,即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云云。我認為修行人後身,「展轉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時,「穎州官妓口作蓮花香,蜀僧曰:此女前為尼,誦《法華》二十年。」誦《法華經》而轉世為妓,不可謂《法華》誤之,猶參禪人後身「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亦不可謂參禪誤之。觀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難道觀音應身也是「展轉下劣」么?阿彌陀佛化身為永明禪師,永明禪師後身為善繼禪師,善繼禪師後身為無相居士宋濂。善繼在蘇州閶門外半塘壽聖寺血書《華嚴經》一部,他的弘法事業,比永明禪師退半了。宋濂為臣,不得善終,則又不如善繼禪師,難道也可以說阿彌陀佛也「展轉下劣」么?禪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而紙衣道者能去能來,曹山亦不許。凈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禪宗的不對,沒有審察到這種批判,原出於九峰和曹山,這正是禪宗善知識的正知正見,應當因此注意禪宗,何反以之低估禪宗呢?我們現在誰能坐脫立亡?我們連泰首座、紙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輕視禪宗么!我認為宗下有淺深,顯教密教有頓漸邪正,念佛也一樣。禪之深淺,區別起來就多了,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禪。中國禪宗的禪,是上上乘禪,不同以上所舉的禪。但末世行人參禪,確實有走錯路的,無怪永明《四料簡》中所責。唯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四料簡》載在永明何種著作中。但天下流傳已久,不敢說他是偽托的。他所訶責「有禪無凈土」難道禪凈是二嗎?念佛人心凈佛土凈,即見自性彌陀,這凈土與禪是不二的,但今人卻必限於念佛為凈,參禪為禪。

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郁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嘆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時哪裡來的禪和凈呢?以後說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葉,亦未說出禪字。禪是最上一乘法,猶如純奶,賣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無奶性,學佛的人,也如純奶摻了水。永明看到便對摻了水的禪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並不是說純奶的禪「蹉路」。永明禪師上智者岩,作禪凈二鬮,冥心精禱得凈鬮,乃至七度。若禪是不好的,他決不作此鬮,若凈是他本心所好的,則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決,且永明禪師出身禪宗,是法眼宗第三代,哪裡會有自抑已宗,說禪不好的道理!參禪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見性。後人參禪違此方法,得些清凈境界,通身輕飄飄的,一下子就開靜,自以為有功夫了。其實滯於陰境,卻不知一念緣起無生,怎能向百尺竿頭進步?永明因此說「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實可靠。但他也不是說光念佛就能「萬修萬人去」,要有凈土,才能去見彌陀,若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為可靠,這又打錯妄想了。《楞嚴經》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維,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豈釋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彌陀佛威神卻可恃,卻能惠我三昧耶?念佛決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夢,醒來精神愉快,做噩夢,醒來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則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禪有凈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為師作佛,理所當然。至於無善根者,不信禪,亦不信凈,糊裡糊塗,則「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了。我平生沒有勸過一個人不要念佛,只不滿別人勸人不要參禪。每念《楞嚴》所指「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簡》的意旨,略加辯說,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於《四料簡》中偏執不通,對禪凈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負永明禪師了。

 

諸佛出世甚難值    聞聽佛法尤難得    譬喻優曇勝妙華

過三千年乃一出    鳳鳥不至河無圖    聖人興嘆吾已夫

五濁眾生業力強    無佛威德誰能除    承佛咐囑諸聖賢

應化劫劫與塵塵    虛空有盡願無盡    自覺覺他覺行圓

故有菩薩弘法者    必現瑞應照其先    憨山兩見金蓮花

光昭日月初寰宇    虛老來滇興古寺    兩見優曇生古樹

乘願再來菩薩行    功圓萬行弘六度    雞山初祖之道場

禪風寥落衰已極    末運世逢續祖燈    艱苦唯憑悲願力

雲棲正待至人來    雞足更將千聖出

(虛雲題雞足山祝聖寺)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人不在人世了,那麼他的博客、微博、網路等該如何處理?
如何做一個好的博客
作為一個 Blogger,給知名 IT 站投遞有什麼好處呢?
如何擁有一個完全免費的博客?
14個最好的免費博客平台

TAG:網易 | 博客 | 網易博客 | 日誌 | 和尚說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