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善說廣大波羅蜜法門的無盡意菩薩

無盡意菩薩(梵名Aksaya-mati),又譯作無盡慧菩薩、無量意菩薩、羅度無盡尊者,為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如來八大菩薩之一,位列賢劫十六尊之一,是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外壇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薩,密號定慧金則、無盡金剛。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七《無盡意菩薩品》載,菩薩居於東方不眴國普賢如來之世界,善能入佛知見,通達無盡深妙,曾為眾生講說八十無盡意法門,度化無數有情,悉皆安止究竟涅槃。

大方等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節選)

如是我聞:一時,佛游王舍城如來行處寶莊嚴堂,是大功德之所修成,佛一切法本行果報,包容無量諸菩薩眾。其所講宣悉是無量甚深之義,皆是如來神力護持,入無礙行微妙智門。其心歡喜得念進意,分別智慧無輕毀者。若有稱讚嘆其功德,盡未來世不可窮盡。如來正覺覺平等法,善轉法輪度無量眾,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知眾生意盡其根源,善為眾生斷諸習氣,雖為佛事心無所作。與大比丘六百萬人,悉是如來法王之子,善得解脫斷煩惱習,曉了甚深無生法忍,成就威儀其行端嚴,堪受供養為眾福田,善持諸佛所說教戒。復有菩薩摩訶薩眾,其數無量,不可稱計,不可思議,不可宣說。是諸菩薩於一念頃,能過無量無邊佛剎,已曾供養過去諸佛,咨受妙法無有厭足,常勤教化無量眾生,善解方便智慧具足,其心安住無礙解脫,善除憶想取相戲論,近一切智悉是補處。其名曰:電天菩薩、勝諍菩薩、日藏菩薩、勇健菩薩、離惡意菩薩、遊行菩薩、觀眼菩薩、離闇菩薩。如是無量菩薩大士,德皆如是。

爾時,世尊入諸菩薩所行無礙諸法門經,所謂莊嚴諸菩薩道甚深佛法,十力無畏智慧成就,獲得自在總持印門,分別諸辯大神通門,轉不退轉無生法輪,通達諸法同於一相,於一相法不生分別,知諸眾生根性無礙,善能觀察諸法實相,破壞一切諸魔境界,入於通達善思惟門,能除一切煩惱諸見,無礙智慧善權方便,一切佛法平等無二,受持諸佛智慧之門,演說諸法如真實相,憶想取相入平等門,成就功德入深因緣,莊嚴佛身身口意業,念意進持顯示四諦,分別妙慧化聲聞故,身心寂靜化緣覺故,得一切智化大乘故,入一切法得自在智,讚歎如來諸功德故,如是等門宣說開示教導分別。

時佛說是大集經時,於此東方自然出現大金色光,照此三千大千世界靡不周遍。除佛光明,其中所有日、月、釋、梵、護世天王,諸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所有光明悉不復現。諸牆壁等樹木叢林,小山、大山、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國土中間其光徹照。若此世界所有地獄皆蒙其光,其中眾生光觸身時,除一切苦受微妙樂。爾時佛前大眾之中,其地自然出六十億凈妙蓮華,好香流布種種莊嚴,諸華雜色悅可眾心。其華各有億百千葉,以寶羅網彌覆其上。華質柔軟猶如天衣,其有觸者受妙快樂。是一一華所出諸香,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是世界中若天若人,所有諸香悉滅不熏。諸龍八部聞其香者,皆得妙喜漸離煩惱。

爾時,尊者阿難見是金色光明及諸蓮華,白佛言:「世尊,今此瑞應誰之所為,有是光明及諸蓮華?」

佛告阿難:「有菩薩摩訶薩名無盡意,在此東方,與六十億諸菩薩俱眷屬圍繞,欲來至此故先現瑞。」

未久之間,時無盡意即以神力,感動此地令大震動,放無量光雨種種華,億那由他諸天人等作百千伎樂,與六十億諸菩薩眾周匝圍繞來至佛所。至佛所已,尋於佛前住虛空中高七多羅樹,合掌向佛出微妙音。其聲遍聞大千世界,即以偈頌而讚歎佛:

清凈永離垢, 勇健除諸欲,

能滅眾塵勞, 而得凈妙眼。

三垢荒穢等, 善斷吐洗滅,

一切皆無餘, 稽首大慈覺。

除去諸怖畏, 善滅無明網,

十力聖主王, 邪論不能伏。

外道異見人, 皆悉懷怖畏,

猶如師子王, 獨步無所懼。

正覺凈光明, 無垢普照曜,

天人世間中, 能離一切闇。

除盡眾闇冥, 無有無明網,

其光常明凈, 如日出雲霧。

眾生老死苦, 無有救護者,

為調是等故, 而受無量苦。

能生堅慈悲, 唯有等正覺,

猶如大醫王, 勤行療眾疾。

一切諸法本, 其性無有我,

譬如山谷響, 皆從眾緣生。

眾生本無性, 無作無受者,

而能為此故, 生於大慈悲。

諸有之淵海, 無明闇甚深,

其中多覺觀, 勇溢而波浪。

不從他聞法, 自然到彼岸,

如蓮華在水, 行世不染污。

秋月草木零, 盛熱河池竭,

比智知世法, 遷動不常住

愚人所親近, 聖智所呵棄,

解法不牢固, 獨拔渡有流。

其面目開明, 譬如優缽羅,

微妙甚清凈, 過百千日月。

所有過去世, 及現在眾生,

一切所讚歎, 如來悉堪受。

調不調伏故, 除熱得清涼,

是故我今日, 稽首無上尊。

度世增上福, 功德無有極,

如人中牛王, 頂禮佛福田。」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如實贊讚歎佛已從空中下,及六十億諸菩薩眾頂禮佛足,禮佛足已右繞三匝,於華台上結跏趺坐。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無盡意菩薩摩訶薩,從何處來?佛號何等?世界何名?去此遠近?」

佛告舍利弗:「汝可自問,無盡意當為汝說。」

時,舍利弗敬順佛教,問無盡意:「唯善男子,從何處來?佛號何等?世界何名?去此遠近?」

無盡意言:「唯舍利弗,有來想耶?」

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我知想已。」

無盡意言:「若知想者應無二相,何緣問言從何處來?唯舍利弗,有來去者為和合義。如和合想,是無合無不合,無合無不合即不去不來,不去不來者是聖行處。唯舍利弗,有來去者即是業相。如業相無作無非作,無作無非作即不去不來,不去不來者是聖行處。唯舍利弗,有來去者是國土相。如國土相,無國土無非國土,無國土無非國土即不去不來,不去不來者是聖行處。唯舍利弗,有來去者即是緣想。如緣想,無緣無非緣,無緣無非緣即不去不來,不去不來者是聖行處。唯舍利弗,有去來者即因等生相。如因相,無因無非因,無因無非因即不去不來,不去不來者是聖行處。唯舍利弗,有去來者即是文字語言。如文字相,無文字無非文字,無文字無非文字即不去不來,不去不來者是聖行處。」

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汝今所說微妙事相,吾從昔來所未曾聞,向之所疑當還啟請。如主關人,若見空行、若見擔者,即應詰問:『汝所齎持悉是何物?』若知種稷應收其稅。唯善男子,我等如是從他聞法,隨音聲解以自照心,是故我今應當咨稟。汝等大士,為護大乘出生無量聲聞、緣覺。唯善男子,願為分別說其來處。」

無盡意言:「唯舍利弗,汝今自可咨請如來,如來當說斷汝疑網。」

時,舍利弗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說是菩薩從何處來?佛號何等?世界何名?去是遠近?若聞彼佛及世界名,則令無量無邊菩薩莊嚴菩提。」

佛告舍利弗:「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當說彼土功德及佛名號。汝聞是時勿懷疑懼,應當一心信受奉持。」

時,舍利弗聞是語已,贊言:「善哉!善哉!世尊,願時宣說,我當一心頂戴受持。」

佛告舍利弗:「東方去此度十恆河沙國土微塵等世界,彼有世界名曰不眴,是中有佛,號曰普賢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今現在。舍利弗,其土無有聲聞、緣覺,乃至不聞二乘之聲。一切聖眾純是菩薩,已於過去久修德本,善業成備布施調伏,自守防護戒忍多聞,心不放逸安住功德,威儀成就忍力無礙,於無上道堅固精進。所修善根一切成就,諸禪解脫三摩婆提,遊戲神通大智照明,善分別知一切諸法。所懷慈心等如虛空,大悲堅固拯濟眾生,常行喜心令彼同歡。所有舍心善滅憎愛,魔網諍訟悉使無餘,善解眾生諸根所趣,隨其根量授與法財。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風,能壞一切外道異論,摧伏敵陣建立勝幡,入深佛法十力無畏,於諸大眾心無所懼。常觀甚深十二因緣,離有無見行於中道,我及我所、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斷常、有無一切諸見結縛因緣皆滅不起。總持王印而以印之,所有辭辯分別敷演,那由他劫說不可盡。得大神力感動無量無邊佛土,於諸佛土善能往來,斷除嗔怖憍慢放逸。其所演說如師子吼,一切眾生怨親中人,悉皆安止究竟涅槃。法雲垂布以興雷震,三明解脫以為電光,無上法雨以為甘露,能注法財三寶不斷。內外清凈譬如寶珠,相好殊勝最上無比,以諸善根瓔珞其身。佛法灌頂得補處位,善能分別諸眾生行,隨而調伏令得解脫。能凈道場坐師子座,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能自變形猶如佛身,一切佛事悉能示現,心得自在轉於法輪。舍利弗,彼土純有如是菩薩摩訶薩等以為眷屬。」

爾時,大會聞佛稱讚彼菩薩眾功德智慧踴躍歡喜,以天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分陀利華、曼陀羅華,散無盡意及諸菩薩,異口同音作如是言:「我等今日快得善利,得見如是諸正士等,禮拜供養恭敬圍繞!若有眾生聞其名者,亦得如是無量善利。若聞讚歎稱其功德,悉皆當發無上道心。」說是語時,大會中有三百六十萬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舍利弗:「彼佛世界無三惡道及其名字,亦無邪行越戒之名,又無女人、慳貪、嫉妒、破戒、嗔恚、懈怠、亂心、愚痴之名,及以障礙蔭蓋集名。眾生根等無上中下,純是一乘無大小名。佛土無有凈穢之名,亦無三寶差別之稱,不聞饑渴飲食之聲,及我我所遮護之名,無諸魔網妄見集名。彼佛世界平坦廣大,一日月照周匝六十億百千那由他由延,是希有事是彼菩薩本願所致。其土平正猶如手掌,琉璃眾寶雜廁共成。其地柔軟猶如天衣,若有觸者受微妙樂。寶樹莊嚴行伍相當,寶繩連綿以界八道,所有諸華常自開敷。亦無石沙荊棘穢惡,所有諸山純以眾寶而校飾之。人天無別,法喜禪味以為飲食。其土無有王者之名,唯除普賢如來法王。彼佛世尊及諸菩薩,不以文字而有所說。彼諸菩薩唯修觀佛,諦視無厭,目不曾眴,即便能得念佛三昧悟無生忍,是故彼土名曰不眴。

「云何念佛?謂不觀色相、出生種性、過去凈業,是時心中不生自高;不觀現在陰界諸入、見聞覺知、心意識等,無有戲論生住滅相,不取不舍不念不思,不觀思想及非思想,不分別想、法想、己想無一異想,境界功德內外中間不起覺觀始終之念,不觀形貌威儀法式,不觀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無畏、不共之法。正念佛者,不可思議,不造行,不作想,無等等離思惟,無所念,無思處,無陰入界生住滅想,無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動非住,非色非識非想非受非行,於識不生識知,於地水火風不生識知,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法亦復如是。如是不緣一切境界,不生諸相、我及我所,不起見聞覺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脫,心心數法滅不相續,凈諸憶想、非憶想等,善除愛恚滅因緣相,此彼中間悉斷無餘。是法清凈無文字故,法無歡喜不動轉故,法無有苦不味著故,法無燋熱本寂滅故,法無解脫性舍離故,法無有身離色相故,法無受相無有我故,法無結縛寂無相故,法相無為無所作故,法無言教無識知故,法無始終無取捨故,法無安止無處所故,法無有作離受者故,法無有滅本無生故。心數思惟所緣住法,不取其相不生分別,不受不著,不然不滅,不生不出。法性平等猶如虛空,過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法。是名菩薩念佛三昧。菩薩得是念佛三昧,一切法中得自在智陀羅尼門,聞佛所說悉能受持終不忘失,亦得曉了一切眾生言辭音聲無礙辯才。

「舍利弗,彼普賢如來,不如此土以二因緣演說正見,所謂從他聞聲、內正憶念。彼諸菩薩當見佛時,尋能分別諸深妙義,具足成就六波羅蜜。何以故?若不取色相即是具足檀波羅蜜,若除色相即是具足屍波羅蜜,若觀色盡即是具足羼提波羅蜜,若見色寂滅即是具足毗梨耶波羅蜜,若不行色相即是具足禪波羅蜜,若不戲論色相即是具足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即觀佛時,尋具如是六波羅蜜得無生忍。舍利弗,諸佛世界嚴凈微妙,少有如彼普賢如來不眴世界。」

時,舍利弗語無盡意:「唯善男子,快哉仁者!汝等大士,得在彼土見普賢佛獲無量利。」

時,無盡意語舍利弗:「大德今者,頗欲得見不眴世界普賢世尊及大眾不?」

舍利弗言:「唯然欲見,令此大眾增長善根。」

時,無盡意即入菩薩示現一切佛土三昧。入三昧已,令此大眾及舍利弗,尋見彼土普賢如來及其大會,見是事已即從座起,合掌遙禮彼佛大眾。此會大眾以佛世尊及無盡意神通道力,得微妙華世所希有,其華色香未曾見聞,自然滿掬遙散東方,以用供養普賢如來。華尋遍至彼佛世界普賢如來及其大眾,彼諸菩薩見是華已,白佛言:「世尊,是華嚴麗世所希有,為從何處而來至此?」

彼佛答言:「是無盡意在娑婆世界,是中亦有十方世界諸來菩薩而共聚集能仁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聽佛世尊說大集經,是其大眾所散之華。」

彼諸菩薩復白佛言:「其佛世界在何方面?去是遠近?」

彼佛答言:「諸善男子,在此西方,去是佛土十恆河沙世界微塵等國,彼有世界名曰娑婆。」

諸菩薩言:「願樂欲見釋迦文佛及其大眾。」

爾時,普賢如來尋放大光,其明徹照此佛世界。彼諸大眾因佛光明,悉得遙見娑婆世界釋迦文佛及諸大眾,見已歡喜合掌恭敬作如是言:「希有世尊!其土菩薩一切大眾,從何所來而作此集,遍滿其界間無空處?」

彼佛答言:「諸善男子,其諸大眾悉從十方無量世界而來集會,咨啟聽受甚深妙法。」

時,舍利弗問無盡意:「誰字仁者為無盡意?」

無盡意言:「唯舍利弗,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名無盡意。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不可盡故。」

舍利弗言:「唯善男子,願仁當說無盡法門。」

無盡意言:「唯舍利弗,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已不可盡。所以者何?發菩提心不離煩惱故,發心相續不希余乘故,發心堅固不參外論故,發心不壞魔不沮故,發心恆順善根增長故,發心至常有為法無常故,發心不動一切諸佛安慰護助故,發心勝妙離衰損故,發心安止不戲論故,發心無喻無相似故,發心金剛壞諸法故,發心無盡無量功德悉成就故,發心平等利眾生故,發心普覆無別異故,發心鮮明性常凈故,發心無垢智慧明了故,發心善解不離畢竟故,發心廣快慈如虛空故,發心曠大悉能容受諸眾生故,發心無礙智慧通達故,發心遍至大悲不斷故,發心不斷善解立願故,發心為歸諸佛所贊故,發心殊勝二乘宗仰故,發心深遠一切眾生所不知故,發心不敗不破佛法故,發心安隱善與眾生諸快樂故,發心莊嚴一切功德悉成就故,發心善察智慧成就故,發心增長隨意施與故,發心如願戒清凈故,發菩提心普及怨親具忍辱故,發心難壞具精進故,發心寂滅具禪定故,發心無毀具智慧故,發心無願增長大慈故,發菩提心住根堅牢增長大悲故,發心和悅增長大喜故,發心不動增長大舍故,發心任重諸佛所受故,發心不絕三寶不斷故。唯舍利弗,菩薩如是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耶?」

……

無盡意菩薩位同諸佛,本是十方諸佛師,而示現為菩薩,以方便度脫有情。《法華義疏》卷十二載:「《大集經》雲『其人是東方不眴世界普賢如來一生補處大士』,若論其本乃是十方諸佛師,所化之人皆已成佛。」此外《佛說華手經》卷四記載:「從善住剎至此中間,有世界名無量無邊,是中有佛,號最高德彌樓,今現在,為無量意菩薩摩訶薩授無上道記。」

無盡意菩薩(金剛界曼荼羅)

有關無盡意菩薩名號的本義,《大方等大集經》記載:「一切諸法之因緣果報名為無盡意。一切諸法不可盡,意即發菩提心不可盡乃至方便無盡。」又云:「初發心時已不可盡,況復智慧神通慈悲說法而可盡耶?正意而言,眾生無盡故大悲無窮也,故言無盡意。」《法華經玄贊》卷十(末)〈觀世音普門品〉云:「無盡意者,《阿差末經》(《無盡意菩薩經》)說行六度四攝等種種行誓度眾生,眾生界盡菩薩之意乃盡,眾生未盡菩薩之意無盡,故名無盡意。」

《持世經》敘述了無盡意菩薩於因地「萬年不眠、食不滿腹」精進修行之因緣,云:「無量意菩薩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腹食,亦不卧若坐若經行,但念五取陰相。」並記載了菩薩世世常得念力、如法修行,終證佛果,號無量光莊嚴王佛:「是無量意菩薩,聞此經已發大精進,於是法中盡到其邊,成就深方便力。是菩薩善根因緣故,於彼命終得值二十億佛,皆得成就如是之法。常識宿命,童真出家,修行梵行,常得念力,世世不離如是之法,世世成就不斷念,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無量光莊嚴王佛。」

《佛說大乘觀想曼拏羅凈諸惡趣經》記載無盡意菩薩的莊嚴身相,「無盡意菩薩,身如軍那花及如月色,二手持知閼伽瓶調伏諸眾生」,《佛說瑜伽大教王經》重描述無盡意菩薩手印為「左金剛拳安心上,右手作施願相成印」。《陀羅尼雜集》等記述無盡意菩薩以加持力,能令持誦說功德無盡等真言、幢蓋願大陀羅尼、無盡意菩薩化身元帥大藏王甘露等陀羅尼者成就世出世間一切功德裨益。

善說波羅蜜等法,願我得如無盡意

無盡意菩薩遍知一切眾生心行,通達無盡深妙法門,以廣大願度脫無盡諸眾生界,悉令見無盡界義。龍樹菩薩於《廣大發願頌》讚歎:「善說波羅蜜等法,願我得如無盡意。」

《大方等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中,無盡意菩薩因舍利弗尊者請問「無盡意」名號的來歷而宣說廣大波羅蜜法等八十無盡法門。世尊雲「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八十無盡,此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其中包括發心、凈心、六種四行、心畢竟、六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五通、四攝、四無礙智、四種依法、修習助道(若懺悔隨喜修習等)、三十七品、定慧、總持辯才、撰集四法、若無常苦無我寂滅等、一道、方便,皆無盡。有關波羅蜜法門的開顯最為深廣,其中記述了菩薩以無量諸行誓度眾生、眾生界盡,拯濟十方法界有情。現分說如下:

一、菩薩摩訶薩無盡檀波羅蜜(布施)

菩薩摩訶薩行施無量,而能觀空寂行、無作所熏、出三有相,雖施而無壞、無邊、不斷、無伏、廣大、無住,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盡檀波羅蜜。

菩薩行無盡檀波羅蜜,一切能舍,以飲食、衣葯、車乘、燈香、音樂、座具、寶鬘、依止、救護、僕使乃至頭目腦髓、眼耳鼻血肉等,隨他人所須悉能與之,以菩薩具足命辯色力樂故、離得一切樂具神通故、具諸善法寶藏故、能為眾生具足救護為歸依故、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具足殊勝一切智慧及金剛不壞身及成就菩提等故。

菩薩行無盡檀波羅蜜,不以邪命求財而行布施,無有恐怖、羞恥、慳惜、疲難、依著、選擇等,對於受者不望報而施,不求名施,不毀譽施。有來乞者,對其不惱害施、無輕易施、無斷絕施、無厭足施、無不迴向一切智施、無不凈施等。菩薩行施無量,不為智者所輕笑,無盡意菩薩云:

「菩薩行施,不為智者之所輕笑。何以故?觀空寂行施,是故無盡。無作所熏施,是故無盡。出三有相施,是故無盡。不取處施,是故無盡。為解脫果,是施無盡。為伏眾魔,是施無盡。為斷結愛,是施無盡。為增上施,是故無盡。善分別施,是故無盡。助菩提施,是故無盡。正迴向施,是故無盡。莊嚴道場解脫果施,是故無盡。是施無邊,是故無盡。是施無壞,是故無盡。是施不斷,是故無盡。是施廣大,是故無盡。是施無住,是故無盡。是施無伏,是故無盡。無等等施,是故無盡。是施進趣一切種智,是故無盡。唯,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布施而不可盡。」

二、無盡屍波羅蜜(持戒)

菩薩於諸事中行無盡屍波羅蜜,雖持戒而無有倚著,無有我相、不取假名,是名菩薩無盡屍波羅蜜。

菩薩行無盡屍波羅蜜,戒六十七事清凈修治,包括身語意行十善業、深信於佛法僧、堅持禁戒一切無犯乃至小禁,持慈悲喜舍戒、持六波羅蜜戒等。菩薩持親近善知識戒,助成菩提故;持不惜身戒,觀無常想故;持甚深戒,隨意迴向得自在故;持純善戒,正念知故;持如願成就戒,於諸眾生心平等故;持親近佛戒,願求如來無上戒故;持入佛三昧戒,具足一切諸佛法故等,菩薩六十七事凈治戒,眾而不可盡。

菩薩行無盡清凈戒時無有倚著,破我人、眾生、壽者等。是凈戒中無五蘊、四大、六觸等。此清凈戒是戒定相,一向不共故;是戒分別相,方便緣一切法故;是戒空相,得無相際不雜三界故,是戒不作,無生忍故。是凈戒中無有已作、今作、當作,過去不滅、未來不來、現在不住。

菩薩行無盡清凈戒時,心凈無垢,識不止住、思不親近;不依欲界、不近色界、不住無色界;舍離欲塵、除瞋恚礙、滅無明障;不斷不常、不逆因緣;無有我相、不取假名;戒不繫於因,不起諸見不住疑悔;不住貪瞋痴、不著善根;不惱不熱,寂滅離相。不斷佛種,求正法故;不斷法種,不分別法性故;不斷僧種,修無為故。菩薩於是戒中出一切戒,如種無盡果亦無盡,持凈戒者相續不斷故不盡,菩薩凈戒皆無有盡。無盡意菩薩云:

「舍利弗!菩薩凈戒皆無有盡。何以故?於是戒中出一切戒,如種無盡果亦無盡;是菩提種不可盡故,如來戒禁亦無有盡。以是故諸大士等所持諸戒,皆不可盡。」

三、無盡羼提波羅蜜(忍辱)

菩薩行無盡羼提波羅蜜,於眾事中修行忍辱,忍者是無二相、是畢竟忍,是名菩薩無盡忍辱波羅蜜。

無盡意菩薩雲,菩薩具三十二事修行忍辱亦不可盡:所謂斷諸結故、不生害故、無纏、無惱、無覆蔽、無瞋無忿諍無鬪訟故,於諸塵界心不異故、護自他故、順菩提心故、善思惟故、無二想故、識業報故、莊嚴身故、口演凈言、心清凈堅牢、言語自在、不憶想故、善分別心故、護他心故、修梵世行故、受人天報故、身相勝故、具妙梵音故、除諸過患故、斷諸荒穢故、斷一切不善根故、殺諸結賊故、於惱害眾生得超越故、具足一切佛法故等。

何為菩薩之忍辱?若見有罵、呵責、有瞋者,心不懷恨,菩薩善知音聲身相和心法如響如影如幻故;忿不報忿,心清凈故;遇榮利衰耗不生喜悅罣礙,善自調且心寂滅故;見有稱者心不驚動,善知分別故;見有毀者心不縮沒,其心廣大故;見有譏者其心不下,善安住故;見有譽者其心不高,不傾動故;若遇樂事心不歡逸,觀有為法無常相故;若遇苦事心不疲惱,為眾生故;眾苦加身悉能堪受,具佛身相故;示現燒熱修諸苦行,伏外道故;現入諸道,出過釋梵護世諸天故等。

菩薩畢竟忍者無有諍訟,觀相對法,如「我忍於善不忍不善,我忍無相不忍諸覺」等非畢竟忍。菩薩若入空寂,不與諸見和合、不倚著空,是諸見等亦復皆空,如是忍者是無二相、是畢竟忍,是名菩薩行忍無盡。無盡意菩薩云:

「若入無相不與諸覺和合,不倚無相,是覺皆空,如是忍者是無二相是畢竟忍。若入無願不與願合,不倚無願,是願皆空,如是忍者是無二相是畢竟忍。若入無作不與作合,不倚無作,是作皆空,如是忍者是無二相是畢竟忍。若入盡結不與結合,不倚盡結,諸結皆空,如是忍者是無二相是畢竟忍。……是名菩薩修行忍辱而不可盡。」

四、無盡毗梨耶波羅蜜(精進)

菩薩摩訶薩知所作精進起盡俱由於心,但為眾生修大悲故而不離有為,為一切佛真妙智故不隨生死,是為無盡精進波羅蜜。

菩薩具足八事修行精進而不可盡:發大莊嚴而無有盡,積集勇進而不可盡,修行諸善而不可盡,教化眾生而不可盡,助道功德而不可盡,助無上智而不可盡,助無上慧而不可盡,集助佛法而不可盡。具體而言:

一菩薩莊嚴無盡,於諸生死心不疲倦,不計劫數當成佛道,若干劫在而作莊嚴,若干劫在不作莊嚴,菩薩莊嚴所經劫數不可稱計;

二勇進無盡。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盛火,為見佛故,要當從是火中而過。若為聞法、教化眾生、安止眾生於善法故,亦應如是從火中過,是名菩薩勇進無盡。菩薩行時,步步御心悉向菩提,常觀眾生為化度故,雖作是觀不起煩惱,是名菩薩勇進無盡;

三修習無盡,如所發起一切善心,常願菩提,是名菩薩修集無盡;四教化無盡。眾生之性不可稱計,菩薩於中不應稱計;五助道無盡,菩薩所修助道功德無量無邊,菩薩於中不應限量;六助智無盡。菩薩所修助智無量無邊,菩薩於中不應限數;七助慧無盡。一切眾生所有心行不可窮盡,菩薩於中不應計數;八修集助佛法無盡。菩薩所行修助佛法無量無邊。

菩薩所作精進,常與身口意相應,雖身口精進,皆由於心,以心為增上。菩薩心精進,即心始心終;云何心始,初發心故;云何心終,菩提心寂滅故。是知起盡俱心,初終皆是。菩薩為諸眾生修大悲故,於諸業相知而故作,是為無盡精進波羅蜜。無盡意菩薩云:「云何菩薩知而故作?為諸善根故。為諸眾生修大悲故不離有為,為一切佛真妙智故不隨生死,是名菩薩摩訶薩毘梨耶波羅蜜而不可盡。」

五、無盡禪波羅蜜

無盡意菩薩雲,菩薩以方便慧入禪波羅蜜,為諸眾生生大悲心,其心永寂;住禪波羅蜜時於無量百千種種諸禪三昧得自在,是名菩薩無盡禪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以十六事修行禪定而無有盡,不與聲聞辟支佛共。菩薩修定無有吾我,具足如來諸禪定故;不味不著,不求己樂故;行於大悲,斷諸眾生煩惱結故;增益諸禪觀,見欲界諸過患故;具諸通業,為知眾生諸心行故;其心柔軟,於眾生中得自在故;諸禪三昧善知入出,過於色界無色界故;其心寂滅,勝於二乘諸禪三昧故;更無有發,畢竟已作故;無諸衰耗,善斷除滅諸習氣故;常入智慧,過諸世間到彼岸故;為知眾生心,度脫一切諸眾生故;不斷三寶種,具足無盡諸禪定故;無有退失,其心常定無諸錯謬故;而得自在,具足一切諸善法故;內善思惟,斷入出息得勝智故。

菩薩於眾生煩惱心亂中,善修聚集助成禪定,令此禪定住平等心,是名菩薩修行禪定。是菩薩於諸禪定心安止住離世所作,以方便慧入禪波羅蜜,生大悲心為諸眾生,是名方便;其心永寂,是名為慧。如是菩薩二事俱行得佛法器,得「日燈三昧」。若住於禪波羅蜜,則於無量百千種種諸禪三昧而得自在。無盡意菩薩云:

「如是菩薩,禪波羅蜜方便智慧,二事俱行得佛法器,一切諸魔不能破壞。說是法時,三萬二千菩薩得日燈三昧。……何因緣故名日燈三昧?譬如日出,燈火月光星宿諸明悉不復現。菩薩大士得是定已,先所修智一切二乘學與無學,及餘眾生所得諸智,皆亦如是悉不復現。菩薩住於禪波羅蜜,即於無量百千種種諸禪三昧而得自在。」是名菩薩無盡禪波羅蜜。

六、無盡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無盡般若波羅蜜,如聞修行善入思惟,其中聞者具八十行,行般若波羅蜜者具三十二事善入思惟,善思惟者所謂善順句,隨順觀察一切諸法若我、無我,得入報善思惟,是名為慧。菩薩慧者,不住無聞、無行、無身、無相、無形、無為,不住一切憶想、思惟、心作、止住、名字異相十六法中。菩薩慧者,處所具八方便。無盡意菩薩言:「舍利弗!是八方便能攝菩薩無盡智慧」,如是智慧悉能照達一切眾生所有心行,遍學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所有智慧,是名菩薩無盡慧,以是無盡慧具無盡智。此八方便為:

一諸陰方便。無盡意菩薩云:「若說諸陰如沫如泡,如幻如夢,如呼聲響,如鏡中像,如影如化色,如水沫如水沫性,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色亦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色方便。」受喻如泡,想喻如焰,行如芭蕉,識喻如幻,如泡如焰如芭蕉幻性,無我無眾生,無命無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受想行識方便。所謂陰者即世間相,世間相者是可壞相,亦即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寂滅性,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陰方便。

二知界方便。菩薩云:「無量有為法界入無為界,能如是知如是說者,是名菩薩知界方便。」

三觀入方便。如佛所說,眼空、我空、我所空。「是眼性中無我無我所,耳鼻舌身意空亦復如是。觀是入者見一切法,若善不善,無有二相,是名菩薩觀入方便。」若菩薩住道,於不修道者生大悲心不舍入道,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四觀諦方便。所謂甚深難入,云何難入?若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苦智者觀陰無生,集智者觀斷愛因,滅智者觀無明等諸煩惱無有和合,道智者得平等觀,於一切法無所倚著。」菩薩若於四聖諦中作如是觀而不取證,為化眾生故,是名菩薩觀諦方便。

五觀緣方便。若知諸苦聚集、諸苦聚滅,是名菩薩觀緣方便。一切諸法屬因屬緣屬和合;若法屬因緣和合,是法則不屬我人眾生壽命、不入法數,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緣方便。「若菩薩所修諸法,為助菩提安止菩提,如是諸緣悉見滅盡,而不取證為化眾生,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六觀三世方便。若念過去、未來現在所有善不善心心數法,善心者願悉迴向無上菩提,對不善心者呵責毀呰、不令入心;複次,善解三世空無所有。若作是觀觀三世空智慧力故,於三世諸佛所種無量功德,悉以迴向無上菩提方便力;複次,雖見過去盡法不至未來,「而常修善精勤不懈,觀未來法雖無生出,不舍精進願向菩提,觀現在法雖念念滅,其心不忘發趣菩提」。於三世成自他利,如是之利悉為菩提具無礙智,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

七觀諸乘方便。菩薩觀聲聞乘方便,謂「從他聞法生於正見,復戒定慧解脫聚具足,觀一切行無常苦無我寂滅涅槃,乃至一念不悕受生」;菩薩觀緣覺乘方便,謂「持戒少聞不多供養諸佛世尊給侍使令」,獨住空閑威儀庠序,出入凝重安心靜默簡於人事,自然覺了少分境界,因緣悟道故名緣覺;菩薩觀大乘方便,其乘無量,「悉能容受一切眾生」,「增長一切善根」,「能壞一切諸魔外道邪眾」,「具足十力無畏不共之法」,如是方便,是名菩薩觀大乘方便。

八觀一切法方便。所謂若有為、若無為,菩薩於中善知方便。「如佛所說,知諸法方便則能具足一切種智。何以故,一切種智無量無邊,具足正念慧方便故,是故名為一切法方便。」

此八方便能攝菩薩無盡智慧。故無盡意菩薩言:「舍利弗!一切眾生所有心行,如是智慧悉能照達,如眾生心行慧思智、諸煩惱門,如是智慧皆悉觀了。若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所有智慧,是菩薩悉能遍學。舍利弗!是名菩薩無盡之慧,以是無盡慧具無盡智。」

六度妙因果同性,一相契入不二門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演揚第一義諦不二法門的重要經典。經中記載了維摩詰居士示病,文殊菩薩與八千菩薩等眾來到維摩詰居士丈室問答妙法,深談實相不二法門等,亦名不思議解脫法門。

在《不二入品》中,維摩詰大士問眾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無盡意菩薩知六波羅蜜皆是入不二法門之通途,故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布施為因,一切智為果,此言因果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回因向果,因果俱空,名為不二。又轉因為果,名為不二,無別兩種,則知不二。

僧肇大師《注維摩詰經》為此段作註:「以六度為妙因,迴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於一相,乃應不二。」

慈懷善鋤地獄苦,慧炬明照無相身

《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無盡意菩薩有一世為羅漢,曾助光目女(地藏菩薩)救拔墮落地獄的母親,由此因緣,光目女發下大願,誓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出離惡趣,直至皆證佛果,己身方成正覺。

經中記載,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一次遇見名為光目之女設食供養,羅漢問:「欲願何等?」光目答言,自母離世,尚不知其所生何趣,意欲超度。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凈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

光目聞已,尋畫佛像,恭敬供養。忽於夜後,夢見佛身,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纔覺饑寒,即當言說。」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乃能言說,告於光目:「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光目聞說,知母無疑,於是誓願拯拔一切三惡道罪苦眾生,令離惡趣,直至成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當時的羅漢即無盡意菩薩,光目女即地藏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無盡意菩薩為使諸眾生了解觀音菩薩的悲願之廣大甚深,曾向請佛陀開示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之事。佛陀廣為宣說了觀世音菩薩十四無畏、三十二應等種種功德。無盡意菩薩即解頸眾珍寶瓔珞,持上供養觀世音菩薩。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以此因緣而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外,《菩薩瓔珞經》第十四《生佛品》記載了無盡意菩薩於如來前說有行無行如空性如如法,並在與佛陀的答對中啟發大眾如何修習菩薩之有行無行,以悟入般若空性實相。另有《大寶積經·無盡慧菩薩會》敘述了無盡意菩薩曾向佛陀請問菩提心義及依何修行。世尊答道菩提本無名字言說,若依言說敷演,則以十波羅蜜為十發心,一一波羅蜜皆以十法為首,後復示明十地先相,十地圓滿十度、得十三昧及十陀羅尼等義。

《建州弘釋錄》卷下記載了無盡意菩薩化身宋代海珠道鎮禪師於人間應化的事迹。道鎮禪師曾誦金剛經,朗然契入,後應眾之請住持宋浦城天心寺。一日在南浦橋邊拾得金剛經批註一卷,打算交給界首葛氏刊行。葛氏前一天晚上夢見有位僧人勸令其刊行流通《金剛經》,第二天即遇見道鎮禪師囑託刊行,宛若所夢,始覺非同凡人。禪師將示寂,囑大眾將圓寂之時辰,時至便沐浴更衣,端坐而化,自稱無盡意菩薩。塔於寺後黃華山側,是日雷電轟烈,人多以之為雷葬雲,《建州弘釋錄》記載:

「宋浦城天心寺海珠道鎮禪師,未詳何許人。甞誦金剛經,朗然契入。眾請住天心寺。一日於南浦橋邊拾得金剛經批註一卷,即付界首葛氏刊行,葛前一夕夢僧以金剛經勸令刊行。明日師至。宛符所夢。始異之。將示寂告眾曰。某月某日吾歸矣。至期沐浴更衣端坐而化。自稱無盡意菩薩。塔於寺後黃華山側。是日雷電轟烈。人以為雷葬雲。」

無盡意菩薩善說廣大波羅蜜法門,入深佛法十力無畏,善解眾生諸根所趣,隨其根量授與法財,所懷慈心等如虛空,大悲堅固拯濟眾生,常行喜心令彼同歡,隨而調伏令得解脫。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風,能壞一切外道異論,摧伏敵陣建立勝幡,令諸大眾心無所懼,其所演說如師子吼,離有無見行於中道,所有辭辯分別敷演,那由他劫說不可盡。菩薩承佛灌頂得補處位,以諸善根瓔珞其身,內外清凈譬如寶珠,相好殊勝最上無比,法雲垂布以興雷震,三明解脫以為電光,無上法雨以為甘露,能惠法財三寶不斷,能凈道場坐師子座,善能分別諸眾生行,一切佛事悉能示現,心得自在轉於法輪。頌曰:

菩提無相含容大,煩惱無形染污深。

定門無際妙重重,法性無言空寂寂。

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

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釋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六十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二十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三百六十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七

TAG:菩薩 | 波羅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