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學者稱1969年排華暴亂是巫統陰謀

東南亞(舊稱「南洋」)是海外華人聚居最為密集的地區。東南亞華人也有不堪回首的辛酸血淚史,比如,發生在1969年5月13日的「種族衝突事件」。最近有學者依據剛解密的英國駐馬最高專員署人員的觀察報告、外國通訊記者所撰寫的新聞報告,以及外交圈子內流傳的機密文件,得出這次暴動實際上是一場有策劃性的政變,以達至推翻當時的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的結論。

 

「513事件」是有計劃的行動?

 

  《青年參考》報道,發生在1969年5月13日的「513事件」;38年來都被官方定性為「種族衝突事件」。官方指出,這場暴動主要是由於以華裔為主的反對黨支持者,為慶祝在1969年大選勝利而舉行遊行,挑釁失利的馬來人及巫統所引發。

  2007年5月13日,馬來西亞著名學者柯嘉遜博士舉行了新書發布會,其英文新著——《513:1969年暴動之解密文件》(以下簡稱「《513》」)對「513事件」提出了新的解釋。

  書中的證據是英國倫敦西郊公共檔案館的解密文件,柯嘉遜認為:「馬來西亞1969年5月13日(以華人為受害者主體)的種族暴亂,絕非多元族群社會中自發的純粹種族暴亂。有關的撤銷保密的文件清楚表明,這場種族暴亂是有計劃的行動。」

  本書指出,根據英國解密史料分析出,這宗困擾改變我國政治生態的歷史大事件並非一起種族衝突事件,而是一起巫統精英策謀的政變!目的是推翻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的政權。

  柯嘉遜的新著,進一步驗證了民間傳送的另一個版本的歷史:「513事件」實則是巫統內部鬥爭所引發的政變。

 

華人成為主要受害者

 

  關於「513」事件,官方數據顯示:騷亂期間,有196人喪失生命,180人遭槍傷,259人被各種武器打傷。在暴亂過程中,有6000人無家可歸,至少有211輛車被毀壞或損壞,而753所建築物被大火燒毀或損壞。

  但是,柯嘉遜在書中指出,當時國際媒體記者所計算的死傷人數遠遠超過上述數據,實際的死亡人數應該更高,不過他們也無法確定準確的數字。

  柯嘉遜坦言:「當局刻意把受害者屬於哪一種族的事實掩蓋起來。但是眾所周知,大部分的受害人是華人……死傷者的種族比例並沒有公布,可是從我們在醫院以及其他的消息來源得知,華裔死者遠遠多於其他死者,比例可能高達85比15。」

 

事件的起因

 

  另外,關於事件的起因,雙方的解釋也相去甚遠。

  1969年馬來西亞舉行大選,執政聯盟遭到自獨立以來最慘重的失敗,它甚至還可能失去一些州議會的控制權。

  馬來西亞官方史書認為,當時該國的華人與印度人組織了在野黨的遊行慶祝活動,引起了馬來族人的不滿,這就是「513」事件的導火線。

  可是,柯嘉遜認為,在野黨興高采烈地慶祝,並不能成為暴徒們行兇的借口。反之,製造暴動的很可能是圖謀推翻東姑奪權的巫統領導人。因為,巫統至高無上的權力受到威脅,如果挑起種族衝突,則能鞏固馬來人的主導地位。

  柯嘉遜還引用一位前人的話說:「『513』事件並不是自發的。它是經過快速精心設計的。設計者的身份還無法準確地說出來。不論它如何發生,『513』事件是針對東姑·阿都·拉曼的一項政變。雖然他繼續擔任總理兼主席,但他從此以後就大權旁落,僅僅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

  依照東姑·阿都·拉曼的說法,政變的主事人很可能就是當時的副總理拉扎克(後來出任第二任總理,現任副總理納吉的父親)。

  檔案也顯示,在暴動發生不到一周,當時擔任全國行動理事會主席一職的副總理拉扎克已大權在握。這也成了陰謀論者的一個「論據」。

  解密文件顯示,「雖然還不清楚,5月13日晚的馬來人遊行集會多大程度上是由巫統的一些主要領袖組織的,但是我們肯定當晚的遊行獲得警方發給准證。有證據顯示,當天成群結隊的馬來人從較遠的地區來到吉隆坡,他們有的持有武器。在白天形勢漸趨緊張,到了晚上就發生了馬來人及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到了第二天黎明時分,市中心以及東北方市郊就有很多死者了。許多房屋和車輛也被燒。」

  現在,當你問馬來人關於513事件時,他們會說:「華人砍馬來人;反對黨暴亂。」但是當你問華人的時候:「馬來人砍華人,他們排華。由非政府組織「馬來西亞人民之聲」所出版的《513》一書,首印數並不多,只有一千冊,卻在三天內就銷售一空。

  馬來西亞官方對此不敢怠慢,開始密切注意此事。先是有多名國會議員認為,該書目的在於誤導不熟悉1969年「513種族衝突」的年輕一代,並試圖挑起種族情緒,要求在禁止該書持續出版發行的同時,追究作者柯嘉遜「不實撰述」的法律責任。國安部的官員也介入了該書的調查工作。

  但是,馬來西亞官方並沒有採取收繳查禁行動,從而讓該書第二次印刷的兩千冊書籍得以順利發行。

  一些非政府組織的領導人就呼籲政府成立「還原真相委員會」,趁當時的目擊者尚健在,收集目擊者的口供和看法,展開深入調查研究。有的學者還要求政府公開有關的一切官方文件,幫助還原歷史真相。

  但是,馬來西亞副總理納吉在5月14日表示,沒必要成立特別委員會調查「513」事件,並說那是馬來西亞歷史中慘痛的一頁,沒必要重翻這一頁歷史。

  對此,在野黨人士公開聲稱,既然納吉呼籲人民向前看,那麼政府就更應該成立特別委員會並公開歷史真相,才能讓人民吸取教訓,給歷史一個交代。

 

柯嘉遜:承認真相有益無害

 

  柯嘉遜的《513》為何引起東南亞華人關注,主要是以下三點:

  第一,「513暴動」事件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遏止當時華人持續上升的政治勢力與社會影響;

  第二,當時馬來西亞軍警勢力中的皇家馬來軍團,對華人有明顯歧視傾向與不當作為(如嚴格管制華人社區,縱容暴民攻擊華人,甚至向華人商店開槍);

  第三,時任副總理的拉扎克在整個事件中,扮演了神秘而不太光彩的角色,並試圖在暴動發生後嫁禍馬來西亞共產黨,同時將華人勢力推向共產黨陣營,意圖製造華人與馬來西亞主流社會的對立。

  書中稱,英國的秘密報告顯示,暴動發生時馬來西亞軍人還趁火打劫。

  對這些說法,馬來西亞當局一概否認,並認為如果糾纏於慘痛的往事,只會破壞來之不易的族群和諧。

  柯嘉遜表示,他並不想挑撥民族矛盾。他說:「我國(馬來西亞)已獨立了50年,雖要往前看,但也要承認歷史真相,才有助於國家整合。」

  李光耀也支持陰謀論

  其實,除了英國的解密文件,支持柯嘉遜說法的人士還有不少。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其回憶錄中就說:「513是巫統高層搞的,嫁禍給反對黨。」巫統對此大為惱火,還一度揚言要告李光耀,但最後不了了之。

  1969年5月26日的《曼谷世界報》也認為:「90%的傷亡人士都是華人,證明馬來人暴民實在太激烈,而明顯是有目標的、被指示的。」《曼谷世界報》還表示,馬來西亞種族歧視性政策才是暴動的罪魁禍首,並且相信暴動是經過策劃,而大選後的勝選遊行絕不是暴動誘因。

  當然,李光耀和《曼谷世界報》都有自己的政治傾向,李光耀在去年還指責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歧視華人,所以,真相也因此變得更加複雜。

  在這個問題上,柯嘉遜也很難保證他自己沒有任何政治動機。柯嘉遜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博士學位。他曾於1987年被當局扣留445天,其「反對派色彩」與「在野身份」非常明顯。柯嘉遜獲釋後,協助成立人民之聲,隨後參政並於1990年獲選為國會議員。

 

查禁容易被政敵利用

 

  更為微妙的是,《513》一書正逐漸成為在野勢力挑戰執政黨——巫統精英集團的有力武器。

  已復出政壇的人民公正黨顧問、前副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也譯作安華)也捲入其中。

  現年57歲的安瓦爾於1993年12月出任馬來西亞副總理。因與時任總理馬哈蒂爾矛盾不斷激化,於1998年9月被開除出執政黨,同年被捕入獄。安瓦爾現在正抓住一切機會攻擊馬來西亞當局,因此關於政府可能查禁《513》一書的傳言,立刻成為安瓦爾新的靶子。由於馬來西亞將在2008年舉行大選,因此,執政黨只能謹慎應對安瓦爾。

  據當地媒體5月18日透露,馬來西亞國安部內部的消息來源說,國安部無意查禁《513》,並認為讓這本書在市面上公開售賣,可以讓人民從不同角度了解「513」事件。

  不過,《513》一書對馬來西亞未來的政治生態與政黨格局,尤其是明年的大選形勢將有何影響,還有待觀察。

 

  什麼是「巫統」

 

  巫統是馬來西亞「馬來民族全國統一機構」的簡稱,成立於1946年。由於早期東南亞華人把馬來民族稱為「巫來由」人,因此當地華文報章借用「巫」字。

  自馬來西亞獨立後,巫統一直是該國的執政黨,同時亦是執政聯盟「國民陣線」的領導黨派。由於巫統在聯盟里都占多數的議席,因此往往黨主席即是總理。東姑·阿都·拉曼是巫統的第二任主席(1951年至1969年)。東姑的繼任者是拉扎克。拉扎克之後是胡申翁,1981年,馬哈蒂爾又接替了胡申翁。馬哈蒂爾擔任了22年的黨主席及總理,於2003年退位,現任總理巴達維接任。

www.singtaonet.com

推薦閱讀:

倫巴初學者應注意的基本功
王世襄:如果他活著,這個題目我是想寫也不敢寫
零基礎學瑜伽,初學者必掌握的幾大基礎簡易體式!
初學者如何寫律詩?
著名學者張維為談

TAG:排華 | 馬來西亞 | 西亞 | 學者 | 陰謀 | 暴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