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海庭:對缺少宗教基礎的中國社會來說,信仰體系尤為重要
梁漱溟先生說:「宗教問題實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西方是宗教與社會相分離的二元結構。教會與國家的分化和政教二元化權力體系,植根於基督教的信仰。這種二元結構的鮮明特點,就是將理想與現實分開,二者之間有較大的張力。政教二元化權力體系不僅沒有影響到基督教的倫理與世俗社會的精神、制度融為一體,而且基督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深深地根植於西方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而中國則是理性信仰與現實合一的一元社會。但也正因為中國獨特的社會結構,一旦現實信仰體系爆發危機,不同於西方國家有宗教這一重要的信仰屏障,更容易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信仰體系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文/關海庭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副教務長、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信仰與政治信仰信仰,主要包括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世俗的信仰中主要是政治信仰。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信仰就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是建立在對歷史發展規律科學分析基礎之上的對未來的肯定性的預見,是中國共產黨的命脈和靈魂。
信仰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社會的精神支柱,而在實際生活中,信仰的意義更加顯著。首先,信仰使人產生敬畏感。敬畏是自律的前提,有了敬畏感,對自身的行為才能進行有效約束。其次,信仰是信任的基礎。由此引申出信仰是合作的前提。信仰具有明確的目標性,這有利於人們統一意志,協調行為,互相信任,向著一個共同的方向發展。最後,信仰是責任的靈魂。人們有了信仰,才能清楚自己所承擔的責任,進而產生一種執行力,使人們扎紮實實地去工作,不浮躁,始終如一,盡心儘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因此,信仰是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政治信仰對於中國社會則有更為特殊的意義,因為中國是一個缺少深厚宗教基礎的社會,沒有宗教信仰的支撐,就必須用世俗的信仰,特別是我們的政治信仰來發揮相應的作用。尤其是當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通過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提升國家的「軟實力」,成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上,信仰一直是以體系存在的。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的信仰是共產主義。毛澤東曾十分明確地指出:「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還多次指出,共產主義是由多項具體政策組成的,並強調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還特彆強調「共產主義的無限美妙」。這實際上是強調任何時候都要將信仰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是中共信仰體系的基本特色。
社會經濟變化對信仰的影響中共信仰體系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的廣泛影響,也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步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共信仰體系中的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商品經濟,信奉等價交換的原則。金錢是等價交換的唯一衡量尺度;等價交換不考慮動機高尚與否,結果如何延伸,只考慮現實交易的公平性。對金錢的追求,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儘管這其中有著現實的合理性,但這同共產主義按需要分配資源的原則是完全相違背的。
第二,市場經濟注重社會機會平等的機制,無須考慮每個人、每個地區先天條件和自然因素等問題,只強調給每個人、每個地區公平發展的機會。但實際上,每個人和每個地區所面臨的條件和背景差別是很大的,表面上看機會是公平的,但實際上機會並不一定公平。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這樣發展帶來的後果,勢必是貧富差距拉大,走向共同富裕和文明的理想就受到了人們的質疑,中觀、微觀層次的理念、手段就與最高目標發生了一定的衝突,進而動搖整個信仰體系的原有思想基礎。
第三,市場經濟是一種自由經濟。在個體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每個人自由活動的空間較以往大大增加,每個人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就有利於人的信仰向多元化發展。在市場經濟大潮洶湧澎湃,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的情況下,社會個體越來越難以建立起統一持久的世俗信仰。
對金錢的崇拜,對社會分化產生的懷疑,個人主義發展對統一信仰的影響等等,都在我們國家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並對中共信仰體系中宏觀層面的共產主義奮鬥目標,中觀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微觀層面的各項方針政策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問題是,西方國家一直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卻沒有產生嚴重的信仰危機,原因何在?這並不是說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就沒有產生負面影響,而是同社會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繫。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
梁漱溟先生說:「宗教問題實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西方是宗教與社會相分離的二元結構。教會與國家的分化和政教二元化權力體系,植根於基督教的信仰。按照基督教的信仰,人被理解為具有二重性,即分成靈魂和肉體兩個方面:靈魂是高尚的,有自己崇高的精神生活,這部分由宗教負責管理;而肉體是鄙俗的,這部分由世俗的法律進行管理。出於對人和人生的這種二重性的理解,社會組織也分化為兩個,即教會和國家。這種二元結構的鮮明特點,就是將理想與現實分開,二者之間有較大的張力。政教二元化權力體系不僅沒有影響到基督教的倫理與世俗社會的精神、制度融為一體,而且基督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深深地根植於西方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西方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思維方式、政治文化和經濟理念都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基督教倫理對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由此不難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是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另一方面是對勞動的尊重和對懶惰的憎惡,甚至提倡禁欲主義;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西方社會仍舊與關注今世的肉體一樣關心未來靈魂的去向。這種宗教信仰的存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不同程度地化解了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等競爭原則帶來的負面影響。
而中國則是理性信仰與現實合一的一元社會。「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中國亦無例外。」這種文化在周禮孔教興起之前,可以將其視作一種宗教,但是在其深入民間被廣泛社會化及與國家政治背景密切相連後,這種禮教就成為一種非宗教的教化工具。周禮孔教與西方宗教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以理性信賴人類自己,遵循的是一種內在的標準。雖然西方宗教和中國禮教對「德性」的強調都是引人向善,但西方的宗教是假借外力達成,而中國禮教是希冀借人的自省、自覺、自律和理性形成個人端正的品行、良好的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善的秩序。總的來說,以儒學為精神內核的中國政治文化是以周孔禮教來培養教化人們的行為規範,以倫理道德和宗法制度組織管理社會。梁漱溟先生認為,禮在治理國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禮「安排倫理名分以組織社會、設為禮樂揖讓以涵養理性」,這樣,通過禮的安排,中國形成了「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社會結構。倫理本位,用「祖先、本身、後代」為三世,解決了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思索的問題,使人為了全家而奮鬥,為了後代而奮鬥,「泯忘軀殼,雖不離現實而拓遠一步,使人從較深較大處尋取人生意義」;職業分途,則是說中國歷史上較少存在階級觀念,而以職業作區分,這樣興衰變遷於個人行為關聯極大,就進一步強化了倫理本位的社會。這樣,倫理、家庭制度替代了宗教規條和宗教組織的作用。但是,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以禮教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否定和排斥。
中國共產黨的信仰體系也正是在這種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結構條件下產生的,並通過完整的信仰體系將理念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但也正因為中國獨特的社會結構,一旦現實信仰體系爆發危機,不同於西方國家有宗教這一重要的信仰屏障,更容易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信仰體系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中國信仰的現狀與信仰體系的鞏固
那麼,今日中國的信仰狀況又如何呢?國內外學者通過多種途徑,以「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研究」為主題,多次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的信仰方面呈現出三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具有完全宗教信仰的人是少數,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活動的人數很多。從統計數字來看,中國目前官方統計的宗教信徒人數,伊斯蘭教有2100萬,天主教有550萬,基督教有1600萬,佛教有1730萬。這些人加起來總數不超過總人口的5%。但有某些宗教傾向或參與宗教活動的群體則很龐大。華東師範大學課題組2003年至2006年在中國30個城市對4569個樣本進行了抽樣調查,估計中國目前具有宗教信仰的總人口在3億以上。美國普渡大學2007年的調查指出,有18%的人自我認同為佛教的信仰者。
第二,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發展得非常快。福建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總量,是全省五大宗教活動場所的4倍至5倍,一些地方的比例更高。200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浙江台州市有小庵小廟4170處,而同年正式開放的宗教場所僅為718處,前者是後者的近6倍。有專家估計,中國近幾年有一二百萬個村廟被重修或重建。溫州市僅陳氏宗祠就重建了123座。
第三,在世俗的信仰中,人們對「共產主義的信仰」還是普遍認同的,但這種認同是與個人的發展、素質的提高、實際生活的需求有緊密聯繫。在華中科技大學課題組的調查中,當請被訪問者回答「共產主義好,但與生活實際距離遠」這一問題時,有16.7%的人表示非常同意,有16.8%的人表示比較同意,有36.6%的人表示同意,累計有70.1%的人認可這句話。這反映了人們對現實的重視。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聯合課題組對廣州市六所高校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顯示,有14%是對共產主義的追求;28%是為找工作打基礎;48%是提高個人素質。調查中有76%的人認為「為共產主義理想奮鬥」與「找一個好的工作」兩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與大學生思想動向調查》研究組針對北京地區10所著名高校本碩博同學2887人展開的調查中,在入黨動機一欄(多選)有「66.7%的同學選擇了「增強就業能力」,54.7%的同學選擇了「謀求仕途發展」,44.8%的同學選擇了「尋求政治榮譽感」,選擇「追尋理想信念」的有37.1%。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共青團廣東省委對近萬名新生代產業工人進行的調查中,將務工目的定為增長見識歷練型的佔34.93%,定為積累經驗型的佔34.27%,而定為賺錢的僅佔28.27%,可見在青年人中蘊藏著對精神生活的巨大追求。上述調查結果說明,當代中國社會信仰現狀比較複雜,但人們具有一種普遍的精神訴求,建立社會信仰體系極具緊迫性。
那麼,如何堅持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呢?在華中科技大學的調查中,被訪問者普遍反映對現實情況的不滿會直接影響到共產主義信仰。在回答對社會風氣的態度時,有近75%的同學表達了對現實社會風氣的不滿,而在剩餘表示對現實社會風氣滿意的人群中,僅有17.3%的人認為是因為領導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在所有原因中比例最低。在社會風氣不好的原因調查中,領導幹部不為人民服務獨佔鰲頭,佔到22.7%,而社會缺乏誠信、缺乏同情心分別佔比16.8%和15.9%。當回答願意生活在何種時代時,僅有6.2%的人願意生活在當代;選擇生活在「生活水平一般,沒有貧富差別」時代的人佔比最高,為28.2%;選擇「競爭激烈、規則公平」時代的,有26.8%;選擇「社會不富裕,人人道德高尚」時代的,有18.4%。這些資料說明通過解決現實問題以鞏固信仰體系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
上述資料表明,加強中國共產黨信仰體系建設,不僅是解決現階段信仰危機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中國政治發展,儘快度過轉型期的重要抓手。有了信仰,才能將人民的意願凝聚起來,建立起社會穩定的根基,各種各樣的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的措施才能順利實施。而恰恰是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卻極容易在實際工作中被人們所忽略。解決信仰問題迫在眉睫。
本文節選自關海庭與黃敬理共同發表於《中共黨史研究》2015年第10期的文章,原標題為《中國共產黨的信仰體系及實現途徑》。北大政治學(微信號:PKURCCP)有刪節,並為閱讀方便略去了參考文獻。
原創內容 | 轉載需授權
微信號:PKURCCP長按上方二維碼
關注「北大政治學」
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官方微信
推薦閱讀:
※好名重要 關鍵在策劃
※成就「戰神」韓信的伯樂除了蕭何,還有一人至關重要
※2月28日,詩詞史上最重要的一天:李白王維白居易都在今天誕生
※【專家訪談】夫妻關係VS親子關係,誰更重要?
※兒歌對寶寶的重要性及如何選擇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