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語文根基之易錯字辨析2

「戒」「誡」與「戎」

   「戒」讀「jiè」, 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兩隻手(即「廾」),兩手持戈,表示戒備森嚴。本義:警戒,戒備。基本意思是防備、警惕、戒除、戒律等。詞語有戒心、戒備、戒嚴、警戒線、引以為戒(引:用;戒:鑒戒。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拿來作為警戒,避免重犯)、戒驕戒躁、戒之慎勿忘、言者無罪 聞者足戒,戒除、戒酒、戒煙、戒尺,戒條、戒指。

誡,形聲字,從言,戒聲,本義:告誡,警告,如告~、訓誡、誡勉談話。

「戎」讀「róng」,是兵器、武器、軍事、軍隊之意。例如:戎馬生涯、戎裝、兵戎。這裡的「戎裝」是指軍裝,不能寫作「泳裝」。

「喬」與「僑」

「喬」是指假扮、高的意思。例如:喬木、喬遷、喬裝打扮。而「僑」主要指僑居、僑民。例如:僑胞、僑眷。

喬qiáo的同音字:蕎麥  樵夫  翹望  翹楚  翹首以待  翹列變形   

近音字Qiào: 翹尾巴 翹辮子 譏誚  料峭  劍鞘    

 「己、已、巳」

「己、已、巳」三字字形相似,發音不同。

「己」是自己的意思,是天干第六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庚」。例如:各抒己見、以天下為己任、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已」(y?)是停止的意思。例如:爭論不已、不能已於言、學不可以已。又作已經講(與「未」相對)。例如:事已如此,還有什麼辦法呢?已婚。也可作過了一會兒講。例如:已而、已忽不見。又可解釋為太、過。例如:不為已甚。

「巳」(讀sì)是地支的第六位,也即古時十二個時辰之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yǒu)、戌、亥」中的「巳」。舊式計時法午9時至11時為「巳時」。

 「競」與「竟」

「競」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本義:爭競、角逐、比賽。

例如:競爭、競標、競彩、競猜、群芳競(爭相)艷、負勢競上、萬類霜天競自由、競走、競技(比賽)、競賽(比賽,爭取優勝)、競進(爭逐擁進)、競鬥(爭鬥,打鬥)、競心(爭強好勝之心)、競逐(角逐,競爭)、物競天擇(物競:生物的生存競爭;天擇:自然選擇。生物相互競爭,能適應者生存下來。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後也用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竟」 會意,從音,從人,本義:奏樂完畢。

動詞義:結束 完畢,如竟書、竟筆、竟酒、竟學、事竟、未竟之業。

副詞義:終於到底,如畢竟、有志者事竟成。古文中:竟與毛遂偕、竟怒不救楚、竟無語凝噎、婿竟不調;表示處於意料之外,竟然,如竟自與徑自不同,竟是竟然,徑是直接;全部、完全、整個,如竟日不出門。

 「漂」與「飄」

「漂」是指停留在液體表面不下沉或順著風向、液體流動的方向移動,如漂移、漂游、漂流。

注意漂(pi?o)白的音調和漂(piāo)的一般聲調不同。

「飄」是指隨風搖動或飛揚,如飄蕩、飄拂、飄揚、飄舞。

「漂泊」同「飄泊」,「漂浮」同「飄浮」,「漂流」同「飄流」,用時不易區分,在液體中以「漂」為準,在空中以「飄」為宜。

剽(piāo),形聲,從力,票聲。本義:搶劫,如剽掠(搶劫;掠奪)。主要意思有:竊取、抄襲,如剽竊;勇猛,如剽悍(敏捷而勇猛)等意義。

平與憑

平,指事,小篆字形, 從於, 從八,「於」是氣受阻礙而能越過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氣越過而能分散, 語氣自然平和舒順。本義: 語氣平和舒順。

主要用法:

形容詞平和(平遠,謂性情平和,胸襟遠大)、平坦(平疇、平板、平川、平壤、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平安(如清平)、齊一 均等 平等(平夜,猶半夜、平肩、水面初平雲腳低—唐·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從上觀之適與地平)、平允 公正 公平(持平、法平則吏無奸)、普通 平常<如:平平(普通;平常);平歲(普通豐收之年);平人(平民);平白(平時,平常);平平泛泛(平常,一般);平昔(往常);平頭百姓(平民百姓);平等之人(平常人);平劍(普通劍器);平步(平常之舉步) >等。

動詞 平地  平整土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湯問》)、平定 平息(:掃平(掃蕩平定);討平(討伐平定);平忽(平息;平靜);平一(平定統一);平收(平定,收捕);平除(平定而根除之);平滌(平定蕩滌);平盪(掃蕩平定);平滅(用武裝鎮壓消滅);平討(討伐平定)。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 關西,為 操後患—《資治通鑒》)、評論<大事當共平議;平章(評議;商量);平章政事(丞相);平說(陳說評論);平畫(評議謀劃);平道(猶評議,評說);平注(評註。評論註解);平臟(平定贓物的價值);平銓(比較評量);平論(評論)>、寬恕<如平宥(寬宥;寬恕);平恕(持平寬仁)>、平復,康復<如:平愈(平復痊癒);平服(痊癒,復原;用武力平靖);平復(痊癒;康復);平復如舊(恢復健康) >、媾和 和好、

副詞無緣無故地,如平白(無緣無故)、平空里(平白無故)、平空(憑空;突然;無緣無故) ;全部地,如平吞(全吞;一口吞沒)。

憑,會意,從幾,從任,幾,矮而小的桌子,任,憑藉。本義:倚靠,如憑几學書、憑欄遠眺、~吊(對著遺迹懷念)。引申為②依靠,仗恃:~借、~靠、~信;③根據:~票入場、憑按(據以查驗)、憑限(官員赴任文憑上規定的期限)、憑說(辯白的證據)、憑臆(憑主觀推測立說)、憑應(依據瑞應)、憑斷(據以判斷)、憑龜(以龜卜為據) ④由著,聽任:任~、聽~。

名詞義⑤證據:憑單、~據、文~、~空、~證、空口無~。連>

連詞義⑥不論;不管,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注意詞語:平步青雲,比喻社會地位陡然大幅度上升

「平心而論」是指平心靜氣地評論,不能寫作「憑心而論」。「 平添、平白無故」中的「平」也不能寫作「憑」。「憑」是指證據、根據。例如:憑藉、憑仗、憑弔。「憑空」同「平空」,但提倡用「憑空」。例如:憑空想像、憑空捏造。

「券、卷、眷」

券,形聲。,券要分成兩半,故從「刀」。本義:契據。一般指用於買賣或債務等事務的契據憑證,如證~、債~、公債券、國庫~、入場~、優待券、穩操勝~、因燒其券。古文有動詞義契合(券內)、描摹(券宇宙之無極)等。

「卷」 形聲,從卩(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樣子),劵( juàn)聲。( quǎn)本義:膝曲。

念juàn時,多指書本、卷子、機關里保存的文件。例如:考試卷、答卷、卷宗、案卷、捲軸、卷帙(書捲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裝起來稱「帙」,即書套。現一般指書籍)。

念juǎn時一般為動詞捲起,如捲尺、捲髮、卷餅、卷筆刀、捲袖子、卷褲腿、捲鋪蓋;把物彎轉成圓筒形,如漫卷詩書喜欲狂;席捲,如卷地、北風卷地白草折、卷我屋上三重茅、捲起千堆雪、捲土重來(形容失敗後組織力量,恢復勢力,重新猛撲過來)等。

    只在古文念quán,同蜷。

「眷」 形聲,本義:回頭看。是指親屬、關心、懷念。例如:僑眷、眷顧、家眷、眷戀、眷屬。

「孰」與「熟」

「孰」是疑問代詞誰、哪個(表示選擇)。例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可忍,孰不可忍。古文中還有「仔細」的含義。

「熟」是指熟練、程度深、植物的果實等完全長成(跟「生」相對)。如熟知、熟視無睹、熟能生巧、熟悉。

 「慫」與「聳」

「慫」在詞典中只有「慫恿」一個片語,是指鼓動別人去做某事。「聳」是在聳立、引起注意。例如:聳動、聳肩、聳人聽聞。毛骨悚然的悚是害怕。

「撒」與「灑」

「撒」 sā的動詞義有:張開、放開、發出,如撒嘴(鬆開口)、撒口(放鬆口氣)、~手、~網、~謊(說謊)、~氣、撒鴨子(放開腳步快走)等;盡量施展或表現出來,如~刁、~奸、~嬌、~歡兒、~野、撒潑、撒手鐧、~酒瘋等。

Sǎ的基本意思是指把顆粒狀的東西分散著扔出去、散落。例如:撒種、撒鹽、~播。

「灑」是指使水或其它東西分散地下落。例如:瀟洒、洒脫、灑落、灑淚而別、洒掃。「撒」指散落講時,同「灑」。

「志」與「智」

「志」 ,形聲,從心,士聲,戰國文字,從心之,之亦聲,意為心愿所往。本義: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本義多為名詞義,如志向、志願,心情、知覺,記號、記事的文章等,組成的古今詞句有志介(志氣和節操)、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分(志向與才分)、志抱(志向和抱負)、志略(志氣謀略)、志氣、~願、~趣(志向和興趣)、~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同志、詩言志、志同道合、志大才疏、鴻鵠之志、有志者事竟成,志情(心情)、志識(思想意識;見解)、志思(情志,懷抱)、神志不清,標~、地方志。

動詞義為「記,記在心裡」,如~喜、~哀、~怪(記載怪異的事)、永~不忘、博聞彊志(知識廣博,記誦的事多。聞,學識。彊,同「強」。志,記);立志、專心、有志於,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志學之年。

「智」 ,會意兼形聲,從日,從知,知亦聲。「知」的後起字。本義:聰明、見識、智慧、智力強。例如:~力、~慧、~商、~育、~能、~謀、才~、機~、理~、明~(a.考慮問題周到、嚴密;b.有遠見)、智多星、足~多謀、利令~昏、少年智則國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注意:因「智」為「知」的後起字,所以很多古籍中智慧一詞寫作「知」,如《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點在古文默寫中要特別注意。

 「添」與「填」

「添」 tiān ,形聲,從水,忝聲。本義:增加,增補。是添加、增加、生育(後代)的意思。例如:添補、添油加醋、添枝加葉、添磚加瓦、添彩、添置、添加劑、添嘴送舌(添言加語;搬弄是非)、錦上~花、畫蛇添足。

「填」 tián, 形聲,從土,真聲。本義:充塞。是指把凹陷的地方墊平或塞滿、補充、填寫。例如:填詞、填坑、~塞、填鴨、~補、~充、~空(kòng )、填溝壑、義憤~膺、填報、。

托」與「拖」

「托」是指手掌或其他東西向上承受(物體)。例如:兩手托著下巴。

「拖」是指拉著物體使挨著地面或另一物體的表面移動。例如:拖布、拖帶。

 「尋」與「巡」

「尋」是指找。例如:尋找、尋求、尋覓、搜尋。

「巡」是指巡查、巡視。例如:巡視、巡邏、巡夜、巡哨、巡查。

「攜」與「挾」

「挾」是用胳膊夾住、挾制。例如:要挾、挾天子以令諸侯。

「攜」是攜帶、拉著手。例如:攜手、父老攜幼。

「曳」「拽」

「曳」 (yè)通「拽」,「曳」是拖、拉、牽引的意思,如棄甲曳兵;

「拽」(zhuài)有扔、拋、拉的意思,如生拉硬拽,一把拽住不放。口語讀音:拽zhuāi過來、這個人很拽zhuǎi。

「翼」與「翌」

「翌日」是指次日。「翼」也有次日的含義。例如:翼日。建議用「翌日」。

 「原」與「源」

「原」是開始的、最初的、原來、原本的意思。例如:原先、原籍、原始、原班人馬、原型人物。

「源」是來源、水流起頭的方向。例如:發源地、貨源、源頭。

一般來說,「原原本本」不寫作「源源本本」。「源遠流長」也不寫作「原遠流長」。「源源不斷」不寫作「原原不斷」。

 「騖」 「鶩」

「騖」是指縱橫賓士,也指追求。「鶩」是指鴨子。「好高騖遠」、「趨之若鶩」中的「騖」和「鶩」字是不相同的。

「長」與「漲」

「長」指增加。例如:長工資、長進、拔苗助長。而「漲」是指(水位)升高、(物價)提高。例如:物價上漲、水位上漲。

「再」與「在」

「再」表示又一次(有時專指第二次)、更加、再出現。例如:再版、再見、再說、再生、青春不再。「在」是指存在、生存、參加、在於、正在等含義。例如:在編、在冊、人生在世、在劫難逃、在位。

 「濁」與「濯」

「濁」是指渾濁(跟「清」相對)。「濯」是指洗。例如:濯足。濯濯童山是形容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

「出」作聲旁的一組字

「拙」是笨的意思。例如:笨拙、拙見、心勞日拙(心勞:費盡心機;日:逐日;拙:笨拙。現多指做壞事的人,雖然使盡壞心眼,到頭來不但撈不到好處,處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絀」是不足、不夠的意思。例如:支~(款項不夠分配)、左支右~(支:支持;絀:屈曲,引伸為不足。原指彎弓射箭的姿勢,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應付了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問題)、相形見~(相比之下顯得不足)、心餘力絀(心裡想做但力量不夠)。

礎,形聲,從石,楚聲。本義:柱腳石,墊在房屋柱子下的石頭。例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柱子的基石潤濕了,就是要下雨的徵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方向)。

咄,形聲,從口,出聲。本義:呵叱聲。例如:~~怪事、~~逼人。

「茁」是指草木發芽,也指植物旺盛生產。例如:「茁壯」。

「滋」與「茲」

「滋」是指滋生、添加、噴射。例如:滋補、滋潤、滋味、往外滋水。「茲」是指這個、現在、年。例如:於茲已有三載。

 「已」與「矣」

「已」有停止、已經(跟「未」相對)、後來、太、過等含義。

「矣」是古漢語助詞。一般用在句末,跟「了」相同。例如:由來久矣、悔之晚矣。

「宣」的形近字

    宣,形聲,從宀( mián),亘( xuán)聲,「宀」與房屋有關。一說據甲骨文為雲氣舒捲自如之象。本義:帝王的宮殿,如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李商隱《賈生》

①公開說出,散布,宣布,宣讀,傳達:宣誓、~講、~傳、~戰、~稱、~言、心照不~。古文例子:或王命急宣(傳達),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水經注·江水》肅宣權旨—《資治通鑒》廉君宣惡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疏導:~泄。③抒發,表白:宣情(抒發情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國語》

    喧,口字旁表示意義:聲音大而嘈雜。如~嘩、~鬧、~嚷、~囂、~賓奪主(喧:大聲吵嚷。客人談論的聲音超過了主人的聲音。比喻客人取代了主人的地位,或外來的、次要的事物侵佔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潛《飲酒》)、飛湍瀑流爭喧豗(李白《蜀道難》喧豗xuānhuī發出轟響,也指轟響聲)。

渲,形旁從水,表示意義:一種先把顏料塗在紙上,再用筆蘸水塗抹使色彩濃淡適宜的繪畫方法。如渲染。

暄,形旁從日,表示光明,溫暖,如寒暄(見面時說冷暖一類的應酬話,寒暄不能寫作寒喧)。鬆軟,鬆散:~土、饅頭很~、~騰。

煊,形旁從火,表示盛大,顯著,如煊xuān赫(同烜xuǎn赫)一時。

其他形近字:萱草、萱椿(指父母)、揎袖(綰起袖子) 、~拳捋袖(捋luō:拉起。揎xuān:捲起袖子。拉起袖子,伸出拳頭。形容怒氣沖沖準備動武的樣子)。

迷與謎

迷,①分辨不清;失去判斷能力:迷失|迷惑|迷路|昏迷|迷津|。②對某人或某事特別喜愛:迷戀|沉迷|痴迷|迷你型。③極為喜愛某事的人:財迷|戲迷|球迷|影迷。④使看不清;使迷惑:迷宮|迷蹤|捉迷藏|迷彩服|財迷心竅。⑤使失去判斷力:迷魂|迷惑|迷人。

謎,會意兼形聲,從言,迷聲,本義:謎語,影射事物或文字的供人猜測的隱語。如燈謎、字謎、謎底、謎面、啞謎、謎團、猜謎語等。

「侖」做聲旁的形近字

侖lún,條理、倫次之意。侖做聲旁的字很多,如倫、論、輪、掄、綸、淪、圇等,其意義取決於形旁。

倫,單人旁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輩、類、次序之意,如人~、天~((古代指父子、兄弟等關係)、~常、~理,無與~比、不~不類、廉頗趙奢之倫(之論:這類人),~次。古代有動詞匹敵之意。

輪,車字旁表車輪、輪子、輪狀東西,轉動、依次更替之意,如輪胎、齒輪、年~、每輪、大一輪,間或一輪、輪班、輪換。還有高大 眾多之意,如美輪美奐,輪奐是形容房屋的高大華美,所以不能寫作「侖」。

綸,lún絞絲旁表示與線絲有關的意思,如錦~ 滌~(名詞絲線)、經綸(整理絲線,治理之意)。Guān讀音主要用於羽扇「綸巾」這樣的詞語中。

掄lūn,提手旁表手臂用力旋動,如~刀、~拳、~動大棒等意思。

論,言字旁表說 陳述、議論 評論、研究之意,如相提並論、無論魏晉,辯~、議~、論理(論說道理)、討~、~斷、論今說古、坐而論道,論世之事、論道經邦(研究治國之道,以治理好國家),其他意思也與此相關,如衡量 評定(論功行賞,可將論理解為按照 依照,如論資排輩)、判罪 判決(會論虞常)、主張 學說(獨持迂論)。注意:論語Lún讀音

淪,形旁從水表水起微波、沉沒、淪喪之意,如~漪、~落、~陷、~亡、沉~、~喪(sàng)、~歿、~肌浹髓(浸透肌肉,深入骨髓。喻感受或中毒深)。

圇lún,完整、整個之意,如囫圇吞棗(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讀書時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認真)。

「匽」(yán)做聲旁的字

揠yà,提手旁表「拔起「,如揠苗助長,亦稱「拔苗助長」,比喻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把事情弄壞。

偃yǎn,從人,匽( yàn)聲,本義:仰卧、仰,如~卧、~仰(俯仰,喻隨俗應付)、偃仰嘯歌、偃腹(仰腹而卧)、偃寢(仰卧;躺下)、~旗息鼓(放倒軍旗,停止擊鼓。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也指停止戰鬥。比喻悄悄停止做某事)。引申出停止義,如偃武修文(停止武備,轉而修明文教)。

堰yàn,形旁為土,指擋水的堤壩,如堤~、~塘、圍堰、都江~、堰塞湖、大堰河等。

形近字「晏「

晏yàn,形旁為日,本義晴朗(天清日~、晏日即晴天),引申出平靜,安定,安樂(海內晏如、河清海晏)、溫柔,和悅(言笑晏晏)、晏駕指帝王死。

       「詹」(zhan)做聲旁的字  

瞻zhān,從目,表往上或往前看。如~仰(恭敬地觀看)、瞻玩(觀賞、玩賞)、~前顧後(多指辦事猶豫不決)、高瞻遠矚、馬首是瞻(來比喻服從指揮或樂意追隨。瞻,看)、「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贍shàn,從貝,表供給。如~養(特指子女對父母在物質上和生活上進行資助,和撫養、扶養不同)、贍家(養家)、贍老(供養老人)。

還有周濟,幫助,如贍濟(資助;救濟) 、贍恤(救濟,撫恤)、贍遺(周濟,贈送);足,充足,富足,足夠,如宏~、力不~、贍足(充足)、贍學(飽學)、贍聞(見聞豐富)、贍智(足智多謀)、贍墨(內容豐富的詩文)、贍暢(形容詩文內容豐富)、贍蔚(形容文辭豐美)、贍裕(豐富,充裕)、贍富(豐富)

此惟救死而不贍(這裡「不贍」等於說「來不及」)。

蟾,從蟲,指蟾蜍( chú),簡稱「蟾」,即癩哈蟆。如如~酥(色白,可入葯)、~宮(月亮,傳說中月有蟾蜍,所以稱月為蟾)、~輪(圓月)、~輝 ~光 ~魄(均指月光)、蟾桂(神話中的月里蟾蜍和丹桂)、~宮折桂(攀折月宮桂花,比喻科舉登第,榜上有名)。

澹dàn,從水,指水波蕩漾的樣子,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又指人恬靜、安然。注意:這個意思現在用「淡」字表示,如~泊、~漠、~薄、恬~,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檐yán,指房頂或覆蓋物的邊沿伸出的部分,如房~兒、廊~、飛~、帽~兒。

「柔」做聲旁的字

揉,從手, 本義使木彎曲或伸直(如~輪,使木彎曲製作車輪,《勸學》中「輮以為輪」同煣,火字旁表用火烘木使之彎曲),多指用手來回擦搓或團弄(如~搓、~眼睛、揉面、~泥球、矯揉造作)。

注意:鞣製皮革一詞。

糅,從米,本義為雜飯,其基本義為混雜,混合,使混合,如雜~、~合(和柔和明顯不同)、~雜。

蹂,從足,本義:踐踏。如~踏、~躪、蹂踐(踩踏,踐踏)

「支」做聲旁的字

技,從手,多指技藝、技巧、才藝,如技術、~巧、~藝、~工、~擊、~能、~癢、~高一籌、~法、黔驢~窮(技窮,指方法用盡,本領使完)、雕蟲小~。

同音字「計和記」: 計(計算)日而待、計日程功(計是核算之意。可以數著日子來估定進度和效率。形容前景樂觀,成功為期不遠。如中國的興盛是可以計日程功的)、不計(計較)報酬、「一日之計(謀劃)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記(量詞,指打一下)耳光。

岐qí,會意,從山,指山名、地名、人名,如~山、岐陽(岐山的南邊;舊縣名)、岐周(西周。周初立國於岐山,所以稱岐周)、~黃之術(指中醫的醫術。「岐」,岐伯;「黃」,黃帝,相傳他們都是中華民族醫家之祖)、鳳鳴岐山。古文中「岐」的動詞形容詞義同「歧」「企」(踮diǎn起腳)

歧,從止,本義為多餘的腳趾,所以基本義有岔道,偏離正道的小路,如大道以多歧亡羊(列子里的這個故事後來成為成語歧路亡羊);叉開,事物錯出,如~途(岔道,喻錯誤的道路,如「誤入~~」)、多歧路;不相同,不一致,如~義、~視、歧出(指本文之內文字前後不符,多指術語等)。

跂,同「歧」讀qí,通「企」讀qì,踮起腳後跟,如吾嘗~而望矣、日夜跂而望歸(舉起腳跟遠望)。

同音字祈和祁qí:六出祁山(指諸葛亮出祁山六次伐魏,這裡的祁是山名)、祈求  祈禱 祈福  祈使句(祈從示,指向上天或神明求福,注意祈求、乞求和企求不同,區分關鍵語素即可)

制與治

制,會意。小篆字形,左邊是「未」,右為刀。「未」即有滋味,樂於裁製。本義:裁斷,製作,如詩經語句「制彼裳衣」,屈原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 制芰:以芰荷之葉裁製衣裳。指象徵芳潔的隱者之服)。引申出大量的動詞義和名詞義。

動詞義:①製造 製作,如製版、製冷、如法炮(páo )~、牙機巧制; ②制定,規定,如制憲、制宜(謂區別不同的情況而制定適宜的方式方法)、制則(制定法度)、制立(建立制度)、制改(改制。謂制定典章革除弊端)、「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③控制,制服,如制動、制高點、制空權、先發制人、制勝、受制於人、自足制之、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威制豪強;④抑制,限制,忍住,如制遏(抑制)、制約(限制約束)、制限(限制)、制縛(制約束縛)、制防(限制防範);⑤主管,如制兵(統轄軍隊)、制局(職掌內府器杖兵役的機構);⑥裁決,決斷,如專

名詞義:規章,制度,如典制、所有制、健全法制、「因在制中,不便行禮」( 古代守父母之喪為制);式樣,如制樣、其制稍異;帝王的命令,也指法令,如制曰(皇帝的詔書上說)、制敕(皇帝的詔令);作品,文章,如佳制、鴻篇巨製。

治,從水,主要是動詞義①治水,整治,修治,如~河、~水、民治渠。②治理,管理,統治,如治安、~理、~標、~本、~國安邦、自~、統~、根治、法治社會、治戎(治軍,用兵)、治術(治理國家的方法)、治亂(治理混亂的局面,使國家安定、太平)、「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治威嚴,樹立威信)。③辦理,處理,審理 如~喪、~家、治辦(善於辦理事物)、治事(辦理公事)、治宜(處理事務合宜)、治干(處理政務的才幹) 、治獄(審理案件)。④整理,如治絲益棼(整理蠶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做事不得要領,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⑤懲辦,懲處,如懲治、~罪、處(chǔ)~、「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⑥經營,如父子治產(經營產業),,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⑦整頓,訓練,如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⑧講習,如治禮(講習禮儀)。(9)研究,如治學。(10)置辦,如治酒(置辦酒食)。

    形容詞義:社會安定、太平(跟「亂」相對),如治世、治平、治強(安定強盛)、治康(國家太平安寧)、治亂(安定與動亂)

「夌」(líng)做聲旁的字

凌,從仌( bīng,冰,本義冰,如冰~、~錐、凌汛、凌室(古代的藏冰室)、滴水成~。

主要是動詞義:侵犯、欺壓,如欺~、~辱、~侮、恃強~弱、盛氣凌人;升,高出,壓倒,勝過,如~雲、~霄(凌,迫近,如凌晨)、~空(升或越過)、~虛(升上天空)、~駕(壓倒、勝過)、 「會當~絕頂,一覽眾山小」; 賓士,如攻勢凌厲(奮迅前進,氣勢猛烈)。

形容詞雜亂,交錯,如~亂、~雜,寒,如凌冬。

菱 綾這兩個字分別指菱角和綾羅綢緞。

棱léng,從木,主要指物體上的條狀突起,或不同方向的兩個平面相連接的部分,如~角(物體尖角,常比喻外露出來的才幹)、瓦~、~椎(多面體的一種)、三~鏡、模~兩可,形容詞厲害、威勢義現已不常用,如目光稜稜、瘦骨稜稜、稜稜霜氣。

「肙」(yuān)做聲旁的字

鵑,從鳥,指杜鵑(又名郭公、杜宇、布穀、子規),其顯著特點是雙音節叫聲,所以很多詞語與此特點相關,如鵑血(傳說杜鵑啼聲凄苦,日夜不停,甚至口中流血。杜鵑啼血、望帝啼鵑常比喻悲怨之深)、鵑魂(借指冤魂)、鵑啼(形容思念之苦或悲怨極深)、杜鵑花、杜鵑啼血猿哀鳴。

娟,從女,多指秀麗、美好,如~麗、~秀、~~(秀美的樣子)、~媚、蟬娟(屈原學生,貂蟬、蟬聯、蟬蛻的「蟬」也是蟲字旁)、嬋~、千里共嬋娟。

涓,從水,本義細小的水流,如~滴(點滴的水。比喻極少量的錢、物或貢獻。涓滴歸公這個成語比喻清廉之至)、~埃(喻很小、微小或細小)、~~(細水緩流的樣子)細流、泉涓涓而始流—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狷有兩意。胸襟狹窄,性情急躁:~急、~狹、狷忿(急躁易怒)、狷憤(偏急憤懣)、狷戾 狷暴(偏急暴戾)、狷察(偏急苛察)、狷淺(氣量狹窄)。潔身自好,性情耿直:~介、~傲。

捐,從手,本義:捨棄,如~棄、~軀、捐世(棄世。人死的婉辭)、捐館(指棄房舍,死亡的婉稱。也作「捐館舍」)、捐身(犧牲生命)、捐卻(拋棄) 、捐金於野、細大不捐(細:微,小;捐:捨棄。小的大的都不拋棄。形容包羅一切,沒有選擇)。

引申的動詞義:除去,廢除,如捐不急之官。——《史記》;獻助,捐獻,貢獻,如捐款、捐贈、~資、~獻、~助、募~;花費耗用等。

「單」做聲旁的字

蟬,常見昆蟲,有時用比喻義,如金蟬、蟬聯、蟬蛻、貂蟬、金蟬脫殼、寒蟬凄切、蛙鳴蟬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嬋,從女,多指女子姿態美好,與「娟」義同,如~娟(a.姿態美好,如「竹~~,籠曉煙」;b.指美女,如「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c.指月亮:「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媛(yuán)(a.牽連,相連,如「結根竦本,垂條~~」;b.眷戀,如「心~~而傷懷兮」)、~連(牽連,引申為親族,如「雲余肇祖於高陽兮,惟楚懷之~~」,「肇祖」,始祖)。

殫dān,從歹,本義:用盡,竭盡。如~心、~力、殫心竭力(用盡心思,竭盡心力)、殫慮(竭盡智慮)、~精竭慮、~見洽聞(指見聞廣博)。

簞dān,從竹,本義: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如~食(sì)壺漿(形容勞軍,如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老百姓用簞盛著飯,用壺盛著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食(sì)瓢飲(喻生活貧苦;亦指安貧樂道)、「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憚dàn,從心,本義:畏難,畏懼,怕,怕麻煩,如忌~、肆無忌~、過則不~改。

撣dǎn,指除塵用具,引申為用撣子輕輕拂打或抽,如~子、~帚、撣衣裳、撣塵(洗塵)。

「奐「(huàn)做聲旁的字

奐,主要意思是盛,多(奐然,盛大的樣子),文采鮮明(美輪美奐)。

煥,從火,表達火光、光亮鮮明、照耀等意思,如~發(光彩四現)、~炳(明亮)、~然一新(光彩奪目,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

換,從手,本義互易,如交~、換帖等;更改,變,如變~、更(gēng )、換茬(chá)、~言之(換句話說)、改頭換面(原指人的容貌發生了改變。現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內容實質不變)、換湯不換藥。

渙,從水,本義流散,離散,散開,如~散、~然冰釋(像冰遇到熱,一下子消融;喻疑慮、困難或誤會完全消除)、渙然離矣。

 「匊「(jú)做聲旁的字

鞠jū,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古時指一種用來踢打玩耍的皮球,如蹴鞠、鞠場(毬場)、鞠戲(古代踢球的遊戲)。

主要用於動詞義:彎曲,彎身,如鞠拱(彎曲著身子)、~躬(彎著腰)、~躬盡瘁 死而後已(不辭勞苦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到死為止);養育,撫養,~育、~養、母兮鞠我;通「鞫」,審訊或審查,如鞠理(審理)、鞠治(問罪)、鞠按(審問,查證)、鞠治(審問定罪)。

掬jū,從手,基本意思為用兩手捧,如以手~水、~誠相見、笑容可~、嬌憨可掬、掬示(捧出來示眾,昭示)。

「匋「(táo)做聲旁的字

陶,從阜(土山),與燒制陶器的粘土有關,主要用作名詞,如陶器、~俑、~瓷、陶人;動詞,如~冶、~鑄、熏~(喻教育、培養);形容詞快樂的樣子,如~然、~醉、樂~~。

淘,從水,指用水沖洗,去除雜質,如~米、~金、~汰、浪淘盡、「沙裡淘金、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挖浚,從深處舀出泥沙、污物,如~井、~缸、淘浚(疏通,挖浚);耗費,如~神;淘換,如淘寶、淘貨;淘氣。

啕,如嚎啕大哭。 

 「咠「(jí)做聲旁的字

楫,從木,指船槳,如舟楫、~師(船工)、中流擊~。

揖,從手,多指拱手行禮,如作(zuō)~、~讓(賓主相見的禮節)、~別(作揖告別)、開門揖盜 (比喻接納壞人,自取其禍)。

緝jī,從糸,表示與線絲、纏織有關之意,如~麻,~私 ~捕 通~ 偵~ 緝查(和稽查不同) 訪緝糾詰(皆為搜捕,捉拿之意)。

又讀qī,一種縫紉方法,一針對一針地縫:~鞋口。~邊兒。

輯jí,主要為動詞義聚集,如~錄、~要、編~、纂~、專輯。其他動詞整修,補合(輯理(料理)、輯治(整頓治理)、輯褫(輯補修治),使安定(輯安(治理安撫)、輯定(安撫,平定),形容詞和睦,如輯穆(和睦)、輯和(和諧;團結)、輯輯(聲音柔和。也作「習習」)、輯柔(精神安和柔順)等現已不多見。

注意邏輯( luóji)

戢jí,主要在古文用為動詞,收斂,收藏,如~影、載~干戈(把兵器收藏起來);止,停止,如~怒、~鱗(喻蓄志待時)、戢影田園(退隱閑居)。

「叕「(zhuò)做聲旁的字

輟chuò,主要意思為中途停止,廢止,如~止、~學、~筆、~演、日夜不~、輟斤(停止揮斧。比喻沒有夥伴,就不再施展技藝)、輟朝(暫停中止朝見)、輟耕隴上(停止耕作,在田中高地休息) 、輟食吐哺(bǔ)。

其他動詞義:放下,捨棄(輟箸zhù、輟棄即拋棄)、撤銷;撤除(輟防—撤除防務,不設防;輟圍—撤出包圍)、取出,拿出(輟俸—取出俸祿;輟贈—取物相贈)。

啜chuò,吃,喝:~茶、~粥、啜茗(品茶)、啜飲(飲;喝)、啜哺(飲食;吃喝)、啜息(飲食休息)、啜食(猶言吃喝)、啜汁(喝湯。比喻乘機邀功或沾光吃閑飯)、啜英咀華(比喻品賞、體味詩文的精華) 、啜菽飲水(吃豆類,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哭泣時抽噎的樣子:~泣。

掇duō,①拾取,摘取:拾~、~弄、掇擷(採摘,拾取)、掇桂(折桂)。②挪,搬取:掇盆、掇床。③選取:掇采(選取,搜集)、掇錄(選錄)。④考取:掇芹(考取秀才)。⑤哄騙:掇賺(哄騙;誘誆)、掇騙(哄騙)、掇送(勸誘)。⑥掉轉:掇轉(掉轉;扭轉)。

注意輕聲:攛掇( cuānduo)、掂掇( diānduo)

綴zhuì,①縫:補~、~上幾針、綴甲(縫製甲衣)、綴葺(修補;縫補)。②連接:連~、~文(即作文章)、綴合、~辭、筆不停~ 。③裝飾:點~、綴映(點綴映襯)、綴飾(點綴裝飾)。

「耑「(duān)做聲旁的字

揣,注意三個讀音:chuǎi估量,忖度,如~測、~摩、~度(duó)、~情(忖度情理)、不~冒昧:Chuài 掙(zhèng)~;Chuāi ~著手、~在懷裡。

湍tuān,急速,急流,急流的水:~急(水勢急速)、急湍(急流)、~流、~瀨(石灘上的急流)、湍渚(急流中的小洲)、湍鳴(急流的響聲)。

遄chuán,快,迅速:~往、~飛(迅急飛揚)、~疾、~歸、胡不遄死?

顓zhuān,愚昧或善良,如~民、顓庸(愚昧平庸)、顓顓(愚昧無知的樣子)、顓蒙(愚昧)、顓甿(愚昧的鄉下人)。又 顓頊Xū上古帝王。

「叚「(jiǎ)做聲旁的字

葭jiā,初生的蘆葦:~蘆、~莩fú(a.蘆葦中的薄膜;b.喻關係疏遠的親戚,如「~~之親」)、蒹葭蒼蒼。

假,jiǎ①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山、~話、假言(虛假不實的言語)、~釋、~死、虛~、假寐、假子(非親身的兒子,如乾兒子、前夫之子等)、假大空、弄虛作~。

②代理,非正式:~將軍、假攝(代理職務)、假肢(人造的肢體)、假吏(暫時代理職務的官吏)。

③借用,藉助,利用:~借、~道(借路)、~手(利用他人為自己辦事)、不假思索、假以辭色(好言好語、和顏悅色的對待)、假途滅虢(春秋時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滅虢回兵時把虞國了滅掉了。後以此比喻以「假途」為名,行滅他國之實的計策) 、久假(借用)不歸、善假於物、假力於人(憑藉他人的力量)。

④授予,給予:假兵權(給予兵權)、假人(授予人)、假年(給以歲月。指延長壽命)、假息(苟延殘喘)

⑤寬容,寬饒:假易(寬縱;寬容)、假縱(寬縱)、「大臣犯法,無所寬假」、大王少假借之。

⑥假設,如果,如~令、~如、~設。

Jià:~日、~條、病~。

遐xiá,遠或久遠 長久:~心、~觀、~邇(遠近)、~想、矯首而遐觀、遐宣(遠遠宣揚)、遐方(遠方)、遐布(傳播到遠處) 、遐福(久遠之福)、遐祉(永遠長保的福祉)、遐志(遠大的志向)、遐愁(深長的愁緒)、~齡。

暇xiá,空閑,沒有事的時候:暇日(暇刻—空閑的時間);暇晷—空閑的時日;暇景—空閑的時光)、得~、閑~、無~、應接不~、目不~接、炊不暇熟。悠閑,從容,如暇裕(悠閑不迫)、暇適(閑暇舒適) 、暇逸(悠閑逸樂)。

瑕,①玉上面的斑點,喻缺點或過失:~疵(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點,後泛指一切缺點

)、瑕不掩瑜(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優點是主要的)、瑕瑜互見(比喻優缺點並存)。

②空隙:~隙、~釁(漏洞,可乘之隙;亦喻過錯)。

「曼「(màn)做聲旁的字

曼,形聲。小篆字形,從又,冒聲。又,手。從「又」與手的動作有關。基本意思:長,延長,如~延(延伸得很長;連續不斷,如小石路在山間曼延向前,直到山下的小村子,和蔓延、漫延不同)、~聲而歌、曼志(遠大的志向)、路曼曼(形容距離遠或時間長)其修遠兮;美,柔美,如~妙(音樂、舞姿等柔美)、~靡、~辭、輕歌~舞。

蔓,草字頭表和蔓生植物有關。注意三個讀音:màn讀音使用最多,名詞,藤蔓;動詞,蔓延(向四周擴展延伸,如火勢蔓延),滋長,如蔓生(蔓延生長)、蔓衍(擴展延伸)、蔓草(蔓延滋生的草)、蔓連(延伸串聯)、蔓蔓(滋長延伸的樣子)、不蔓不枝(不生蔓,也不長枝。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不蕪雜);攀引,纏繞,如蔓生植物。

mán蔓菁(jing);wàn爬蔓、瓜蔓、壓蔓。

縵,絞絲旁表示詞義與無花紋的絲織品有關,如帷幔(幃幕)、縵布(粗朴的布帛)、縵帛(沒有文採的布帛)、廊腰縵回(宮殿之間的走廊。縵:一種無花紋的帛,用在這裡是名詞做狀語,像綢帶一樣。回:蜿蜒曲折)、~~〔久立〕遠視而望幸焉。

漫,從水,指水過滿向外流,漫過,淹沒,如河水~出河床、大水~過橋、水漫金山、~溢、漫灌。引申為滿,遍,到處都是。如漫江碧透、~山遍野、漫無邊際;沒有限制,沒有約束,隨意,如散~、~談、漫言(隨便地說)、~步、~不經心、~~(時間或空間沒有邊際,如「~~長夜」 「漫漫人生路」)、~游、漫天要價(無限度地亂要價) 、漫卷詩書喜欲狂。

慢,從心,基本意思兩個:輕慢,怠慢,對人無禮貌,如~待、輕~、傲~、怠~;遲緩,速度小,與「快」相對,緩慢之意,如~車、~騰騰、~條斯理、慢工出細活(慢工:指慢慢地精心製作。出:產生。細:指精細。整條意思是:指不急於求成,精心製作,才能做出完美的產品)、輕攏慢捻抹復挑、慢視(輕視) 、慢褻(慢待;招待不周)、慢狎(輕侮) 、慢客(怠慢客人) 、慢世(傲慢,傲世,玩世不恭)。

謾,從言,瞞哄、欺騙:~欺、~語、~天~地、譖(zèn)下謾上(讒毀下級,欺謾上級。與詞義相似的還有瞞上不瞞下、謾上不謾下);毀謗,如謾罵。

「亶「(dàn)做聲旁的字

檀tán,從木,木名,如檀木、檀香、檀板(樂器名。檀木製的拍板) 、坎坎伐檀兮、檀郎謝女(喻指多才而鍾情的青年男女)。

擅,從手,表獨攬,佔有,專權,如~權、~利(獨佔利益)、~兵(擁有兵權)、~國、擅政(獨攬朝政)、擅柄(獨攬權柄)、擅朝(獨攬朝政)、~美(獨享美名;獨有其美)、擅聲(享有名聲)、擅名(享有名聲);超越職權,自作主張,如~專、~自、~斷(專行)、專~獨行、~離職守;長(cháng )於,善於,如~長(cháng )、不~辭令。

顫,從頁,物體振動(此意讀chàn)之意,如~動、~抖、~音、顫悠悠(顫抖搖晃的樣子) 、顫巍巍(震顫而動作不準確的樣子),讀zhàn專指人發抖,如打顫(發抖)、寒顫(寒戰)、冷顫(冷戰)、顫慄(同「戰慄」,發抖;哆嗦)。

膻,從肉,像羊肉的臊氣味,如~氣、~味、腥~。

嬗,主要意思是更替,變遷,如~變(演變,蛻變,如發生在物理世界的嬗變現象)、~替 (嬗更、嬗替、嬗易皆更替意)。

「粦「(lín)做聲旁的字

磷,從石,一種非金屬元素,如~火(俗稱「鬼火」)、~肥、~脂(含磷和氮的類脂質,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動物的腦、肝、卵等含量較多)、釘頭磷磷(突出的樣子)。

鱗,從魚,多指魚甲或鱗狀物,如魚~、~片、錦鱗(代指魚)、遍體~傷、~次櫛比(櫛:梳篦的總稱。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隻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一鱗半爪(鱗爪喻殘存、零碎或無足輕重之物)。

麟,從鹿,像鹿的瑞獸,如麒麟、麟閣(又稱麟台。麒麟閣,漢宣帝時曾在麒麟閣內繪功臣圖像,以表其功)、鳳毛~角(鳳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物,含褒義)、~鳳龜龍(古人認為麟鳳龜龍是四種神靈的動物,用來比喻各種品格高尚的人)、麟子鳳雛(麒麟之子,鳳凰之雛。古人用來比喻貴族的子孫)。

嶙,~峋: a.山石一層層的重疊不平,如「~~的巨石」;b.形容人瘦削,如「瘦骨~~」。

粼。常用詞:粼粼,形容山石間水流清澈,如粼粼碧波。

轔,常用詞:轔轔,象聲詞,車行走時的聲音,如「車~~,馬蕭蕭」。

遴,走之旁,表謹慎選擇:~選。

瞵,從目,注視,如鷹~鶚視、虎視鷹瞵(形容兇狠地注視著,將欲有所攫取)、~盼(顧盼,瞻視)。

「昷「(wēn)做聲旁的字

瘟,從疒,指流行性急性傳染病或形容詞詞義「像瘟病似的」,如~疫、~病、瘟官(害人的官)、瘟瘴(即瘟疫)、瘟君(又叫瘟鬼,瘟神爺。即指瘟神)、瘟氣(瘟癘之氣)、瘟頭瘟腦(頭喪氣,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不瘟不火(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處。不溫不火指性格溫和義或銷售行情不火爆義是否得當,要看題目的選擇肢的設置)。

慍yùn,從心,含怒、生氣之意,如~色(怨怒的神色)、~容(憤怒的神色)、~怒、~惱、「人不知,而不~」(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

氳,從氣,用於「氤氳」 yīn yūn)一詞,指氣或光色混和動蕩的樣子。

媼,從女,本敬稱老年婦女,後來通稱婦女,如媼嫗(年老的婦女)、翁媼(翁指老頭,媼指老太太,二者和在一起泛指老人)、乳媼(奶母)。

蘊,從草,積聚、蓄藏,包含,如~蓄、~藏、~結(鬱結)、~含、~涵(a.包含,蘊含;b.判斷中前後兩個命題間存在的條件關係,表現形式是「如果……則……」)、~藉(jiè)(a.寬和有涵容,如「然少~~,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亦作「溫藉」、「醞藉」;b.含蓄有餘,含而不露,如「風流~~」;含義雋永)。

「盍「(hé)做聲旁的字

盍,主要意思: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各言爾志?」;同「何」,何故,為何,「~不出從乎?君將有行」(為什麼不跟著出去,你的君上將要遠行)。

磕,從石,本義石聲或鼓聲,引申為碰在硬東西上,如頭~破了、~~碰碰(喻人和人之間發生的小衝突)、~頭碰腦、磕磕絆絆(跌跌撞撞)、~頭(亦作「叩頭」)如搗蒜、~打。

瞌,從目,多指睏倦思睡、打盹,如打~~、~~蟲。

溘,從水,指水流,如聲~~,主要意思為突然地、忽然地,如~逝、溘然長逝、~謝(忽然逝世)、~至(忽然而至)、「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闔,從門,本義門扇,引申為「全,總共」(~家、~城)、關閉(如~戶、~眼、~門靜居)等意。

「卂「(xùn)做聲旁的字

汛,從水,江河定期的漲水或泛濫:春汛、凌汛、潮汛、伏汛、~期、~情、防~、桃花~(桃花盛開時發生的河水暴漲。亦稱「桃汛」)。

訊,從言,問(特指法庭中的審問),詢問,如審~、刑~、~問、咸來問訊;告,陳訴,如「夫也不良,歌以~之。」;消息,信息,如資訊、簡訊、喜訊、通~、音~、~息。

迅,快:~速、~即、~疾、~捷、~猛、~雷不及掩耳。

「夆「(féng)做聲旁的字

按其形旁分辨:

峰,於高而尖的山意思有關,如~巔、~巒、高~、險~,駝~、浪~,登~造極(最高處)。

蜂,和蜂狀昆蟲相關,如蜜蜂、~蠟、~蜜、~腰(a.蜂腰中間細,喻居中者最差;b.詩律「八病」之一;c.書法筆病之一)、~起、~擁、~聚。

鋒,從金,刀、劍等器物的尖端或銳利部分或形容比喻義,如刀~、劍~、交~、~利、~芒、~鏑dí(泛指兵器;亦喻戰爭)、筆~、針~相對、鋒芒畢露(指人的才幹、銳氣全部顯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氣,好表現自己)、話~、談~。

縫,從糸,指以針線連綴(此動詞義讀féng),如縫合、縫紉、臨行密密縫等。

讀fèng為名詞義空隙:~隙、裂~、見~插針(比喻儘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或時間,含褒義)、天衣無~(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烽,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如~火(a.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b.喻戰爭或戰亂)、~火台、烽火連天(形容戰火到處燃燒)、~煙、~鼓(烽火和戰鼓,指戰爭)、。

蓬,指蓬蒿或像蓬蒿般茂盛、散亂,如蓬門(蓬草編成的門戶。形容窮人的住家。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蓬門蓽戶(用草、樹做成的簡陋門戶,形容窮人的住所)、~心(「蓬」的心狹窄而彎曲,喻茅塞不通的頭腦。謙辭,用以表示自己見識淺陋,蠢笨)、~戶瓮牗(用蓬草編成的門,以破瓮作為窗戶。形容窮苦人家的簡陋房屋)、~生麻中(喻在良好的生長環境里,自然會受到好的影響)、~蓽生輝(使得自家有了光彩。謙辭,用來稱謝別人字畫等物品的贈予或客人的來訪),~勃,~亂、~松、~頭垢面,。

篷,從竹,遮蔽風雨和陽光的東西,用竹篾、葦席、布等做成:~布、車~、帳~。

形近偏旁字:擇zhái菜、絳紫、驛站、演繹、絡繹。

 「巽「(zhuàn)做聲旁的字

撰,從手,本義為「寫作,著書,纂集成整體」,如~著、~述、~寫、~文、~稿、~次(編輯、排列)、~序(撰寫敘述)、撰定(編定;寫定)、~集、杜~(臆造,沒有根據地編造)、撰修(書寫。編撰)。其他動詞義「製造、建造」「持,拿著」名詞義「才能」( 異乎三子者之~,我的才能跟他們不同)等古代用。

饌,從食,主要意思:陳設或準備食物,如饌珍(擺設精美珍貴的食物)、饌具(陳設食物的餐具)等;食用,如有酒食,先生饌;一般的食品、食物,如饌玉(精美珍貴的食品,如李白《將進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饌脯(美食)、饌飲(飲食)、饌饈(美食)等。

 「努」為聲旁的字

努,從力,勉力、出力之意,如努筋拔力(竭盡全力;費了很大的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又突出,撅著,如~著嘴、~嘴。

呶náo,從口,指喧嘩,如~~(說話嘮叨,含有使人討厭的意思,如「~~不休」) 、呶呶唧唧(吞吞吐吐)。

弩nǔ,從弓,表用械發箭的弓,如弓弩、強弩、~手(弓手)、~箭、~炮(發射石塊的弩機)、良將勁弩。

駑nú,從馬,指劣馬(走不快的馬),又比喻愚鈍無能,如~馬十駕(喻愚鈍的人只要不斷努力,也能有成就)、~鈍、~弱、~散(愚鈍懶散)、~蹇(喻才能平庸低下)、~駘(「駘」也是劣馬,喻庸才)。

「高」為聲旁的字

稿gǎo,從禾,指禾稈(如稿草),又指文字、圖畫的草底(如草稿、文~、~本、~件、講~)。

縞gǎo,從絲,指未經染色的細白的絹,如魯縞、縞練(白絹)、縞巾(白色頭巾)、縞帶(白色的絹帶。喻指雪的潔白)、縞羽(白羽)、縞衣(白色男服) 、縞素(白色。縞與素都是白色的生絹,引申為白色;指喪服,又比喻儉樸)

鎬gǎo,從金,指鎬頭。

蒿hāo,草字頭,指一種常見野草,如蒿子、蒿艾(即艾蒿。一種野生的草。泛指野草)、蒿棘(蒿草與荊棘)、蒿藜(蒿和藜。泛指雜草;野草)、蓬蒿 (蓬草與蒿草) 、青蒿。

篙gāo,從竹,指撐船的竿,如竹~、~工。

 「襄「(Xiāng)做聲旁的字

鑲,從金,多指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上或加在另一物體的周邊,如~牙、~嵌、~邊。

攘rǎng,從手,主要是動詞義,侵奪,偷竊,如攘為己有(竊奪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羊(指暴露親人的過失,語出《論語·子路》中的「耳父~~,而子證之」)、~奪、~竊、~善(掠人之美);推,排斥,如攘外、~斥、~除、~夷(抵禦外國侵略)、攘除(除掉,清除);煩亂,如~~(紛亂擁擠)、擾~;捋,如~袂、~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奮)。

「需」做聲旁的字

儒家  孺子牛   溽暑

蠕rú,像蚯蚓那樣慢慢地爬動:~動、黑點蠕動、蟲子蠕動、嘴唇嚅動。

濡rú,沾濕,潤澤:~濕、濡筆(沾墨於筆)、濡櫛(沾濕梳篦)、濡沫(用唾沫來濕潤)、濡墨揮毫(用毛筆蘸墨寫字或作畫)、~染、耳~(潤澤)目染、相~以沫(「沫」,唾沫,喻同處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濡化(滋潤化育)。又指留,遲滯:~滯。

儒,從人,指讀書人:~生、腐~、通~(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儒將、儒巾(古代讀書人所戴的一種頭巾)、儒冠(古代儒生帶的帽子)、儒俊(才智出眾的儒士)、儒修(才能出眾的儒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又指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家、~教(即「孔教」)、~士、~術、~學。

孺,從字,指小孩子,幼兒,如~子、~慕(幼童對父母的愛慕,泛指深摯的敬愛或仰慕)、孺童(小孩,幼童)、孺弱(幼弱的孩子)、孺齒(幼兒,幼童)、孺兒(幼兒)、孺子歡(為使父母歡心,故意裝出孩子般的神態動作)、孺齒(幼兒)、~子牛(比喻甘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詩

)、婦~皆知、孺子可教jiào(喻指年輕人有培養前途)。

  「曾」為聲旁的字

曾,讀zēng義:指與自己中間隔兩代的親屬,~祖父、~孫;古同「增」,增加,如曾思(反覆思考)、曾益(增加,增強)、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竟,簡直,還(hái ),如「以君之力~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又能拿太行、王屋怎麼樣呢?)、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湯問》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長曾不盈寸—明· 魏學《核舟記》曾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讀céng義:嘗,表示從前經歷過,如曾經、未曾、何曾、曾幾何時(時間過去不久)、曾經滄海(已曾經歷過滄海多變的世道。比喻世事變遷之巨及經歷之多,眼界非常開闊,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裡,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唐· 元稹《離思》)、似曾相識、「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注意:盪胸生曾雲—杜甫《望岳》(同層)

增,從土,增多,增加,如~加、~多、~添、~益、~生(a.同「增殖」;b.古代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產、~長(zhǎng )、~援、~輝、~減、~刪、增白劑、增訂本(增補並修訂)、增值稅、增殖牲畜

憎zēng,從心,憎恨厭惡,如~恨、~惡、愛~、面目可~、憎人(可憎惡的人)、憎妒(憎恨妒忌)、憎命(憎惡命運)、憎毒(憎恨痛恨、憎毀(憎惡詆毀)、憎愛(憎恨與喜愛)、憎憐(憎愛)。

甑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於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如~塵釜魚(甑里積了灰塵,鍋里生了蠹魚。形容窮困斷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蹭cèng,從足,與摩擦、沾相關,如蹭破(擦)、磨蹭(拖延)、蹭飯(佔便宜)。

「今」為聲旁的字

矜jīn,憐憫,同情,憐惜,如~憫(憐憫)、~惜、~恤、矜愛(同情憐愛)、矜哀(憐憫愛惜)、矜念(憐憫思念)、矜愍(同矜憫。憐憫;憐惜);

自尊,自大,自誇,如~誇、~伐(恃功自誇)、~恃、驕~、自矜(自恃)、矜功(自誇功勛)、矜尚(驕尊誇耀,爭出人上)、矜飾(驕誇虛飾)、矜寵(仗恃有寵而驕);

注重,崇尚,如矜名(崇尚名聲)、矜謔(崇尚戲謔)、不矜名節;

莊重,拘謹,如~持、~重(zhòng )、矜莊(端莊穩重)、矜嚴(莊重威嚴)、矜容(端莊的容態)、矜飭(端莊嚴整)、矜厲(莊重嚴厲)、矜肅(莊重嚴肅);

驕傲,如矜浮(驕矜浮躁)、矜大(驕傲自大)、矜物(驕傲而瞧不起別人)、矜前(炫誇從前的名聲)、矜負(高傲而自負)。

衿jīn,從衣,古代衣服的交領,如青衿(青領,有時代指秀才)、衿喉(衣領和咽喉。比喻險要之地)、衿褵(衿襘。施衿結褵。古代女子出嫁時,由母親將佩巾繫上女兒領衿的一種禮節) 、衿袖(衿與袖相連,用以比喻親密的友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

「巠」做聲旁的字

徑,形聲,從彳( chì),表示與道路有關,巠聲,本義:步行小路,如徑道(便道、小路)、田徑、徑賽、大相徑庭(徑:小路;庭:院子;徑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三徑就荒、野徑雲俱黑。引申為徑直、直接,如徑自(強調自己直接,和竟自不同)、徑造廬(一直上門來。徑,一直,徑直。造,到,往)、特地,特意、通「竟」(即,就),如不過一斗,徑醉矣。

涇jīng,從水,專指涇水,常用詞「~渭分明」(涇河水清,渭河水濁,兩水在匯合處清濁不混,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莖jīng,植物的稈。

痙jìng,病字旁表肌肉收縮、手腳抽搐的現象(俗稱「抽筋」),常用詞「痙攣(luán)」,和孿生的「孿」不同。

脛jìng,從肉,,本義:小腿,如不脛而走(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宣傳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莊子言「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說的是做事不能違背規律。後來有成語「斷鶴續鳧「,如文章長短由內容決定,~是不可取的。

頸jǐng,從「頁」,表示與頭有關的脖子,如頸項、頭~、~聯(指律詩的第三聯,即第五、六兩句)、長~鹿。Gěng讀音只用於口語詞「脖頸兒」

剄,從刀,砍頭、割頸之意,如北鄉自剄。

勁,形聲,從力,坙聲。①( jìng)本義:堅強有力,如~敵、~旅、~拔、勁吹、~悍、~挺、~秀、~直、~松、強~、剛~、遒勁、疾風知~草。

②jìn力氣、力量,精神、情緒、興趣,如~頭、費~、干~、夠勁、起勁、沒~等。

經,表示與線絲有關。名詞義:豎線,與緯相對;縱貫南北的,如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常道,指常行的義理、準則、法制,如經典、~傳(zhuàn )(儒家經典與註疏的合稱)、辛苦遭逢起一經、經脈等。

動詞義:

治理,治理,管理,如~理、~營、~商、~濟、經邦(治國)、經國濟民(治理國家,普濟萬民)、經濟之才(經邦濟世;治理國家的才幹)、~天緯地、經緯其民(規劃治理那百姓)。

通過,經過,經歷:~過、~歷、~驗、~手、~辦、經風雨、~年累月、~久不息。

經營 料理,如經紀、 量度 籌劃,如經治(籌劃治理)、經略之才等。

 形容詞、副詞字義的使用

園與圓

園,形聲,從囗( wéi),袁聲,形符為「囗」( wéi),表示範圍。本義指種蔬菜、花果、樹木的地方,引申指具有實用價值的地方,如~林、~丁、~藝、~圃、圓明園、桃園結義、守拙歸園田(園圃和田地)。

圓,形聲,從囗( wéi),員聲。本義圓形,如橢圓、滾圓、圓渾、~形、~圈、~周、~錐、~柱、圓規、天圓地方、方枘圓鑿(枘:榫頭;鑿:榫眼。方榫頭,圓榫眼,兩下里合不來。比喻格格不入)。

圓的形容詞義完備周全(圓滿)、宛轉 滑利(圓潤、圓滑、圓珠筆)、運轉無礙 靈活(圓通、圓舞曲)。

動詞義使圓滿,周全(圓場、圓成、圓成)。

注意:桃園和桃源意義不同。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記》里的桃源,指理想的地方,和實指的桃園不同。

馳—弛

    馳:本義是使勁趕馬,主要義項有:①急行,如風馳電掣。②傳播,如馳名。③嚮往,如心馳神往。

弛:本義是弓弦放鬆,引申為鬆懈,如鬆弛、一張一弛、軍備廢弛。

卒的形近字 

粹:1)純粹,如粹白、粹而不雜等。2)精華,如精粹、國粹、覽萃。

萃:1)聚集,如集萃、薈萃、萃聚、萃取,2)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如「出類拔萃」

悴:憂傷;衰弱,勞累,如憔悴。瘁義同悴,如心力交瘁、鞠躬盡瘁

淬:把燒紅了的鑄件往水或油或其他液體里一浸立刻取出來,用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如淬鍊、~火、~礪、~勉。染:「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葯~~之」。

「淬火」不同「退火」,兩者都是使金屬冷卻,但是冷卻方式不同。「淬火」是通過冷卻劑(油、水等)使金屬急速冷卻,而「退火」是指金屬自然狀態下緩慢冷卻。「淬」通「火+卒」。「退火」不能寫作「煺火」。

猝,突然,如猝死。

「蔓」「曼」「漫」 

      「蔓」「曼」是一對同音字,義相近,但有細微區別,不能混用。「蔓」是一種草,叫蔓(màn)草,是具有攀援莖的植物,而瓜蔓、爬蔓等讀wàn。「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樣不斷向周圍擴展,如荒草蔓延滋長、火勢蔓延等。「曼」表示長、遠的意思。「曼延」表示連綿不斷,如曼延曲折的羊腸小道,沒有向周圍蔓延開來的意思。「漫」也有擴散的意思,但一般是指水過滿,向外流,如漫溢。也有「漫延」,雖有遠的意思,但擴散的範圍廣,如沙漠一直漫延到遙遠的天邊,這裡不能用「曼延」,也不能用「蔓延」。

「詳」與「祥」 

  詳」是形聲字,從訁(言),羊聲。它的本義是審察、審理,從而引申出現在跟「略」相對的含義:詳細、說明、清楚,如詳談、詳盡、詳密、詳明、詳情、詳悉、不厭其詳、這本書的注釋詳略不一、這些人的生享年月不詳等;穩重,如安詳。 

「祥」也是形聲字,從示,羊聲。它的本義是指凶吉的預兆,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現在的「祥」也就是指吉利的意思,如吉祥、不祥、祥雲、祥瑞、祥和、慈祥、發祥地等。

注意:沒有安祥這個寫法,安詳不能寫作安祥,翔實與詳實可通用,提倡用翔實。

形近字「佯」意思是假裝、表面上。庠序是指古代的學校。

 「渺」與「緲」 

     「渺」與「緲」這兩個字,音同形近,字義也基本相同,往往容易混用。 

     「渺」意渺茫,表示因遙遠而模糊不清,如渺若煙雲、渺無人跡、渺無聲息;「渺」也指小,如渺小、渺不足道。而「緲」常與「縹」組成「縹緲」一詞使用,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如虛無縹緲、雲霧縹緲,也作飄渺,但不能用縹渺。渺茫與淼茫、渺遠與邈遠,可以通用。 

  「青」與「輕」

「青」,比喻年齡不大。如「青年」「青春」「青工」。

「輕」,意為「程度淺;數量少」,多用於比較意義。如「病得不輕」「輕微」「年紀輕」「年輕力壯」「年輕的學科」「看起來很年輕」。

錯誤舉例:「年輕人」誤作「年青人」;「年輕力壯」誤作「年青力壯」。

 「縱」與「綜」

「縱」,意為「從古到今的」,如「縱觀中國歷史」;意為「直的;豎的;南北方向的(跟『橫』相對)」,如「京廣鐵路縱貫南北」「排成縱隊」「縱橫」「縱坐標」。

「綜」,意為「總合;聚合」。如「綜合」「綜述」「錯綜」。

「綜觀全局」(「綜觀」 意為「綜合觀察」),「縱觀全局」(「縱觀」意為「放眼觀察」),應根據語境選擇使用。

舉例:「縱觀古今」誤作「綜觀古今」。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是根本的意思。

 「具」與「俱」

具,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雙手,表示雙手捧著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義:準備飯食或酒席。現有用具、才能、具有、辦、陳述等多層含義。在古文獻中,「具」通「俱」,作全都、都講。

具:用作名詞、動詞,①用具,如文具、傢具店。②量詞。③具有,如初具規模、具體而微。④<書>備辦,如出具證明。

"粗具規模"與"初具規模"側重點不同。粗:略微之意;初,第一次、剛開始之意。

俱:本義是走在一起,在一起,現用作副詞指全、都之意。如俱樂部、一應俱全、百廢俱興、面面俱到、與時俱進等。 

「園」與「圓」

     「園」與「圓」同音而義不相同,是不能混用的。書報刊上這兩個字常常用錯,主要是該用「圓」的地方卻用了「園」,如圓圈、園滿、園潤、園通、國珠筆、園舞曲、這個村莊方園三十里,這些「園」字都用錯了,應用「圓」。 

      要正確使用「園」與「圓」,首先要辨清這兩個字的字義。「園」的使用範圍較小,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種蔬菜、花果、樹木的地方,如菜園、果園、園藝、園圃,以及從事園藝工作的園丁;二是指供人遊樂的場所,如公園、動物園、植物園等。「圓」的使用範圍較廣,主要有六:①圓周所包圍的平面,如圓桌、圓柱、圓筒;②圓周的簡稱;③像球的形狀,如滾圓、滴溜圓;④圓滿、周全,如這事做得很圓、此話說得不圓;⑤使圓滿、使周全,如圓場、圓謊、自圓其說;③貨幣單位,如一圓、銀圓,也作元。 

「躁」與「燥」  

      「躁」是表示人的性格、情緒等狀態,側重性情急,不冷靜,如急躁、煩躁、暴躁、浮躁、不驕不躁、戒驕戒躁、稍安勿躁等。

    而「燥」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意思,其詞義是指缺少水分,干、乾熱,如空氣乾燥、天氣燥熱、山高地燥、口乾舌燥等。要區別這兩個字可先從偏旁入手,火字旁,表示乾燥;足字旁,表示急躁。 

口字旁的噪表亂叫,如聒噪、鼓噪、蟬~、聲名大~

錯誤舉例:「煩躁」誤作「煩燥」,「 稍安勿躁」誤作「稍安勿燥」,害臊誤作害躁。 

 「漲」與「脹」 

    音近字,義相近又有區別,不能混淆。正確使用「漲」與「脹」這兩個字,關鍵在於辨清兩字的字義。 

    「漲」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固體吸收水分後體積增大,如豆子泡漲了;二是指頭部充血,如臉漲得通紅;三是指狀態的增長,表示多出、超出的意思,如上漲、漲價、漲潮、暴漲等,這個意思念zh?ng。而「脹」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膨脹,如熱脹冷縮:二是指人體內部受壓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如腫脹、胃脹、肚子發脹、頭昏腦脹等。

 「庸」與「容」

庸有如下意思:平常,不高明,如庸俗、平庸、庸醫、庸夫、庸庸碌碌等;用,需要,用於否定式,如「毋庸諱言」「無庸細說」。「容」沒有「用」的意思;豈,怎麼,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後。

錯誤舉例:「毋庸諱言」誤作「毋容諱言」。雍容典雅誤作「雍榮典雅」。皆為不解字義之誤。

宛  惋  

    宛:彷彿,好像,如宛如、宛然

    惋:表示痛惜和同情,如惋惜、惋嘆

    婉:1)說話婉轉,如委婉、婉言相勸,2)溫和,柔順,如和婉、婉順、溫婉 

佳  嘉 

佳:美的,好的,如佳節、佳作、佳音。

    嘉:1)美,如嘉賓不是"佳賓",嘉賓指美好的客人,是對客人的尊稱,不能錯用為"佳賓";2)誇獎,讚許,如嘉獎、嘉勉。

   「佳」、「嘉」音同義近,,應注意區別。「佳」主要與其他名詞詞素組成名詞,如佳作、佳品;還可與形容詞語素組成並列式形容詞,如佳麗、佳妙。「嘉」主要是做動詞,表示讚美,如嘉獎,而「佳」不能作動詞。

凶─洶

    凶:主要義項有不幸的、年成不好的(如凶年)、兇惡、殺害或傷害人的行為(如行兇)等。

    洶:洶洶,①形容波濤聲,②形容聲勢盛大的樣子(含貶義),如氣勢洶洶。③形容爭論的聲音或紛擾的樣子,如議論洶洶、天下洶洶。也作訩訩。

   洶湧,如波濤洶湧,

渾─混

    渾:①渾濁。②糊塗,不明事理,如渾頭渾腦、渾渾噩噩。③天然的,如渾厚、渾金璞玉。④全,滿,如渾身是勁、渾然不覺、渾然一體。

混hùn基本字義①攙雜在一起:~雜  混血   混合  ~和  ~同  ~淆  ~為一談。② 亂,胡亂:~亂  ~世魔王。③蒙,充:蒙~  ~充  ~進  魚目~珠。④ 苟且度過:胡~ ~事。

混讀hún時基本意思同「渾」,所以這個讀音很多詞兩個字通用,如混(渾)濁、混(渾)蛋—不明事理的人(罵人的話)、渾(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的時機攫取利益。但使用渾與混時還要看字義和習慣。  

熒 瑩  螢  螢  

    熒:光線微弱,如瑩燭;光閃爍的樣子,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物理上指光的的現象,如熒光屏、熒幕、熒屏、熒光燈。

    瑩:光潔明亮,如晶瑩、瑩白、瑩澈等。

螢:昆蟲,身體有發光的器官,能發出綠光,俗稱螢火蟲。例子:螢囊,晉車胤家貧,夏夜讀書,以囊盛螢火照明,

斜─邪

    斜:與平面或直線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指方位不正,無貶義,如斜坡、斜路、斜對方、傾斜、斜線、旁逸斜出。

邪:①不正當,有貶義,多指行為品德不正,如邪路、邪門歪道、改邪歸正、扶正祛邪、邪不壓正、歪風邪氣。②引申為奇怪,不正常,如邪門、他有一股邪勁。③中醫指引起疾病的環境因素,如風邪、寒邪。

驕─矯─嬌

    驕:①驕傲,如戒驕戒躁。②<書>猛烈,如驕陽。

    矯jiǎo:①矯正,如矯枉過正。②強壯,勇武,如矯健、矯若游龍。③假託,如矯命。

    嬌jiāo:①美好可愛:嬌兒惡卧踏里裂、撒嬌、~女、~艾(年輕貌美的女子)、~嬈、~艷、~嗔、~逸(瀟洒俊美)、嬌滴滴。②愛憐過甚,過分珍惜:~養、~慣。③柔弱:~弱、~小、~嫩、~氣、侍兒扶起嬌無力。

利─厲─勵

   利是會意字,從刀,從禾,表示以刀斷禾的意思。本義:刀劍鋒利,刀口快。即《說文解字》:「利,銛也。」如《易·繫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又如《荀子·勸學》:「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現在主要引申為①鋒利(跟「鈍」相對) 快等,如~口巧辯  假輿馬者,非利(快、敏捷)足也,而致千里)。②順利,使順利、得到好處,如~用厚生(充分發揮物的作用,使民眾生活優厚富裕起來)。時不利兮騅不逝。因利乘便。③便利、好處、利益(跟「害、弊」相對),利潤或利息、使有利等含義。如~令智昏、興~除弊、一本萬~、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厲,是「礪」的本字,從廠(hàn),象山崖形,表示與山石有關。本義:磨刀石。

   ①嚴格。如~禁、厲行節約。②嚴肅、嚴厲、威嚴不隨和:如聲色俱厲、疾言厲色、色~內荏、厲聲以呵。③猛烈,兇猛,厲害:余寒猶厲。~害。雷~風行。變本加厲④磨,使鋒利;砥礪,激勵,振奮;警惕:~兵秣馬、再接再~。厲身(行、操等)、厲氣(世、俗、誠、志、節、精)。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⑤古同「癘」、「癩」,惡瘡。

   勵,形聲,從力,厲聲。本義:勉力,努力,勸勉,勉勵,鼓勵。如勵志、勵節。注意「勵精圖治」寫法。

   注意:利害側重利益和損害,如不計利害、利害衝突。厲害」,側重劇烈,兇猛,嚴厲,如厲害角色。

零─另

    零主要義項有:①零碎,小數目的(與「整」相對),如零售、零件、零散、零碎、化整為零。②零頭,零數,如他的年紀已八十有零。③(樹木花葉)枯萎而落下,如樹木凋零。

    另:另外,如另起爐灶。

    注意:[零亂][凌亂],意為不整齊,沒有秩序。

「無」與「毋」

「無」是沒有(跟「有」相對)、不、不論。例如:無病呻吟、無常、無動於衷、無論、無須。

「毋」是副詞,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於「不要」。例如:毋妄言、寧缺毋濫、毋庸諱言。

「密」與「秘」

 「密」 ,形聲,從山,宓( mì)聲。本義:形狀象堂屋的山。

基本意思

①指事物之間距離近,稠密,多,如緊~、稠~、茂~、嚴~、~封、~布、~集、~匝匝、~鑼緊鼓(喻正式活動前的積極而緊張的準備,亦作「緊鑼密鼓」)、密雲不雨(滿天烏雲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醞釀,一時還沒有發作)

②關係近,感情好:~友、~親、情好日密。

③細緻、秘密。例如:精~、細~、致~、~實(細密結實)。

④不公開地或不公開的事物:隱秘、秘~、保~、~謀、~電、~報、~使、~信、~詔、~旨、~探、密封、密碼、密探。

「秘」, 形聲,從禾,必( bì)聲。 本義:一種香草。

①秘密,如~密、~藏(cáng )、~方、~訣、~計、~史、神~、奧~、秘傳、其事秘  世莫知也。②保守秘密,如秘書  ~而不宣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表。

③珍貴 罕見 稀有,如~本、~籍、~寶。

秘 bì   秘魯,國名。

「秘」與「密」都有「秘密」意思,但「秘訣」不能寫作「密訣」,「密級」不能寫作「秘級」,「機密」不能寫作「機秘」,「保密」不能寫作「保秘」。 哈密瓜是因哈密地名而得名,不要因為它如蜜一樣甜而誤寫作哈蜜瓜。

「務」與「勿」

「務」,形聲,從力,務( wù)聲,從力,表示要致力於某事,本義:致力,從事,如~工、~農、~實(從事或討論具體的工作)、~虛、務虛會、務穡(務農)、務法(致力於法治)、務本(致力於根本)、務精(極力求精;精益求精)、務耕織、當~之急。

引申出動詞謀求、追求,如好(hào )高~遠、不務文字奇;副詞必須,一定,務必,如務求、貪多務得、除惡務盡、陳言務去;名詞事情,事業,事物,職業,工作等,如事~、任~、公~、家務、稅務、國務、校務特~、財務科、不識時~(不認識時代潮流和當前形勢)。

「勿」是副詞,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於「不要」。例如:切勿上當、請勿入內。

 「尉」與「蔚」

「尉」是官名。例如:太尉、尉官。

「蔚」是指茂盛、盛大、有文採的。例如:蔚藍、蔚然成風(褒義)、蔚為大觀(蔚:茂盛;大觀:盛大的景象。發展成為盛大壯觀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動賓式,作謂語,用於文物展品等)、雲蒸霞蔚(蒸:上升;蔚:聚集。像雲霞升騰聚集起來。形容景物燦爛絢麗)。

「堅」與「艱」

「堅」, 會意,從臤( qiān),從土,「臤」,金文象以手拉「臣」(屈服的奴隸),從「土」,表示土質堅硬。本義:泥土堅硬。主要是堅硬  堅固  牢固   結實(堅不可摧、~如磐石、堅守、堅壁清野、攻堅戰、披~執銳)、堅決  堅定  堅強(堅強、堅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意思。

「堅忍」和「堅韌」 意思不同。「堅忍」意為「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堅持而不動搖」,如「堅忍不拔的意志」。「堅韌」意為「堅固結實」,如「質地堅韌」。

注意:「堅忍不拔」一詞,出自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表示人堅忍不拔的意思很多,如「斷崖是山的挫折,卻產生了壯麗的瀑布」「 鑽石——人們往往羨慕你七色分明,光芒四射,可有誰知道這塊「純碳」,在地殼深處經受了數千年高溫高壓的考驗」「 僅有一股衝刺的猛勁,是跑不完萬米遠程的」「 傑出人物之所以傑出,並非因為他不曾遭過挫折,而是因他能人挫折中站立起來」「 持之以恆是培育成功之果的泥土,半途而廢是侵害成功之苗的蛀蟲」。

「艱」 ,形聲,表示與土有關,艮( gèn)聲,本義:土難治理,是艱難、困難的意思。例如:艱巨、艱難、艱險、~澀(形容晦澀難懂的文詞)、~貞(處境艱難而能忠貞不移)、世事多艱、~苦卓絕(艱苦程度超過一切,無可比擬)、哀民生之多艱、艱難困苦繁霜鬢。

 「夕」與「昔」

「夕」是指晚上,太陽落山的時候,例:夕陽、前夕、除夕、朝發夕至、朝夕相處、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昔」是指從前,例:昔日、今不如昔、撫今追昔、今非昔比、今勝於昔、昔人已乘黃鶴去。

「驍」與「梟」

「驍」與「梟」都有勇猛的含義。但「梟」還有首領、魁首等意思,應用比「驍」略廣。

注意:「梟雄」不能寫作「驍雄」,「毒梟」不能寫作「毒驍」,「驍勇」不能寫作「梟勇」。

暗與黯

暗的義項側重於:①光線不足,黑暗,與「明」相對,如陰暗、光線暗

暗與黯均為形聲字,形旁分別為「日」和黑,所以這兩個字所表示意思分別為「日無光,昏暗」和「深黑色或顏色不鮮明」。淡、暗無天日;②隱藏不露的,秘密的,如明人不做暗事;③<書>糊塗,不明白,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前途暗淡。

黯的義項側重於:形容陰暗昏黑或情緒低落、憂鬱傷感,如黯然無光、黯然傷神、神情黯然 

一般說來,「暗淡」可作「黯淡」,黯然一詞只能寫作「黯然」,不能寫作「暗然」。

   「黯然」與「岸然」側重點完全不同。「岸然」是形容嚴肅的樣子,可構成「道貌岸然」等詞語。「岸」是形聲字,從山,從廠,干聲。廠(讀作h n),意思為水邊高起之地。「岸」的本義是河岸。現在主要有江河等水邊的陸地的含義,進而引申出高大、高傲等含義。

「備」 「倍」 與「輩」

「備」,意為「完全、都」。如關懷備至、艱苦備嘗、備受青睞、備嘗艱辛、備受優待、備受歡迎等。備的動詞義準備、具備、防備等,這和「倍」的意思區分很明顯,如德才兼備、求全責備。

「倍」,意為加倍、格外的意思。如「信心倍增」「身價倍增」「事半功倍」「倍加珍惜」 「每逢佳節倍思親」「老朋友相見倍感親切」。

倍受與備受的側重點不同。倍指加倍,備指完全,應根據意思合理使用。

輩指人的倫理層次,如長輩、無能之輩、人才輩出。

 「彬」與「斌」

「彬」同「斌」,形容文雅。例如:彬彬有禮、文質彬彬。「彬」與「斌」相比,「斌」有文武雙全之意,多用於名字中。

 「長」與「常」 

「長」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長」像一個頭髮很長的拄著拐杖的老人的側形。它的本義是兩點距離大。它有兩個讀音:讀作cháng時,現主要有兩點之間的距離大(跟「短」相對)、長度、長處、(對某事)做得特別好等含義;讀作zh ng時,現主要有年紀較大、排行最大、輩分大、領導人等含義。

「常」是形聲字,從巾,尚聲。它的本義是古人穿的下衣,現在主要有一般、普通、平常、不變的、固定的、時常、倫常等含義。

長:①兩點之間的距離大(與「短」相對),可指時間,可指空間。如長河、長途、長空、長年、長期、長跑、長篇、長卷、長壽、長眠、長逝、萬古長青、細水長流、長年累月、長盛不衰、警鐘長鳴、長治久安、長此以往等,都是指時間或空間「長」的意思。②長度,這條路全長200公里。③長處,如取長補短、一技之長,表示特長、長處和優點。④對某事或在某方面做得好,如擅長、長於書畫等,是擅長、長於之意。

長的形近字:惆悵、為虎作倀、萇弘化碧、張大其詞

常意為」經久不變的」:①一般,普通,平常,如自然常識。②經常,如常來常往、不常出門、常備不懈、四季常青、老生常談、常勝將軍、常務副市長。③時常,常常,如常來常往、常受表揚、常去公園。

      要注意,「常年」與「長年」的詞義和用法的不同,應加以區別。「常年」指終年、長期,如山頂常年積雪、解放軍常年駐守邊疆、常年招生。而「長年」常與「累月」組成片語,長年累月表示經歷很多歲月。

錯誤舉例:「警鐘長鳴」誤作「警鐘常鳴」,「冬夏常青」誤作「冬夏長青」。

「煩』與「繁」 

     「煩」與「繁」同音而義相近,有時可通用,如煩冗與繁冗,煩瑣與繁瑣,繁雜與煩雜,繁難與煩難,但這兩個字的字義是有區別的。 

     要區別「煩」與「繁」的用法,主要掌握「煩」表示人的心態,有三層意思:一是煩悶,如煩亂、煩躁、心煩意亂等;二是厭煩,如不耐煩、這些話都聽煩、三顧頻煩天下計等;三是煩勞,如煩勞您捎個信等。又可以表示又多又亂,如煩雜、要言不煩等。而「繁」主要表示事物的繁多、複雜,如繁博、繁複、繁華、繁麗、繁茂、繁密、繁榮、繁重、紛繁、繁筆、繁文縟節等。也可以表示繁殖的意思,如繁衍、繁育、自繁自養等。除了通用的幾組詞(煩冗與繁冗、煩瑣與繁瑣,繁雜與煩雜、繁難與煩難)以外,要仔細分清不同意思,正確使用「煩」與「繁」。   

                               「荒」「謊」「慌」與「惶」 

       荒的意思 :1)田地長滿雜草;荒蕪。2)沒有開墾或耕種的土地;荒地,開荒。3)歉收;荒年、饑荒。4)災荒;備荒、逃荒。5)嚴重缺乏;糧荒。6)人煙稀少;冷落;荒涼、荒島。7)使學業、技藝生疏;荒廢,荒了學業。8)既不合情理;荒謬、荒唐。9)放縱,沒有節制;荒淫。

    注意:兵荒馬亂、荒無人煙只能用「荒」,分別是混亂、荒涼之意。

    謊的意思:說謊話;謊言,撒謊

    慌的意思:1)忙亂;不沉著:慌忙,驚慌失措。2)用在「得」字後面,表示難受;餓得慌。鬧得慌

    惶的意思:恐懼;害怕;惶恐,驚慌。其聲旁「皇」組成的詞:皇天后土、冠冕堂皇、堂而皇之。與青黃不接、惶恐不安區別明顯。

   「慌」與「惶」這兩個近音字,義相近,有時可以通用,但存在細微差別,需要辨清不同用法,不能混用。 

      「慌」意為慌張,常用詞語有驚慌、心慌、恐慌、慌促、慌亂、慌忙、慌神、慌手慌腳等。「惶」意為恐懼,常用詞有惶恐、驚惶、惶惶、惶惑、惶遽、惶然、惶驚等。這裡驚慌與驚惶、恐慌與惶恐可以通用,其他均不能通用。由於緊張、著急或擔憂而心慌、慌張、慌手慌腳,都不能用「惶」。人心惶惶、惶惶不可終日,都是指恐懼不安的心情,惶惑是指疑惑恐懼,這裡也不能用「慌」。 

「恍」與「晃」 

      「恍」與「晃」這兩個字字義不同,因音同而常常混用。 

      「恍」表示恍惚、恍然、忽然和彷彿的意思,如精神恍惚、恍然大悟、恍如隔世等。「恍」不表示一閃而過的意思,不能說一恍而過,也不表示擺動,不能用「搖恍」。而「晃」表示搖動、擺動的意思,如晃蕩、晃動、晃悠、搖頭晃腦。「晃」又表示閃耀、閃過的意思,如晃眼、虛晃一刀、一晃眼就不見了。以上意思念  

huàng 其他意思念huǎng,如明晃晃、晃眼睛等。

 「決」「訣」與「絕」 

       決:

1)拿定主意,如決定、決策、毅然決然 

2)一定,如決不後退;3)決定最後勝敗,如決賽、決戰;4)裂開,斷開,如衝決、決堤;5)執行死刑,如處決

絕:會意,從糸( mì),表示與線絲有關,從刀,從卩(人)。表示人用刀斷絲,本義:把絲弄斷。

1)斷絕,割斷,切斷 斷氣,如絕望、絕交、~種、~緣、~嗣、~情、~跡、杜~、滅~、絕裙(扯斷衣襟。指去意堅決,難以挽留)、絕戶、絕祀(斷絕祖先的祭祀。比喻國家滅亡,子嗣全無)、空前~後、冠纓索絕、以絕秦望、讚不絕口、絕臏(折斷臏骨)、搶呼欲絕。

2)窮盡,完全沒有了,如不要把事做絕了。

3)無路可走,如絕境、絕處逢生。

4)特別出色,沒人能趕得上,如絕招、絕學(獨到的學問)、拍案叫絕。

5)極,如絕妙、絕目(極目。盡目力之所及) 、絕力(用儘力氣) 、絕域(極遠的地方)。

6)絕對,無論如何,如絕無僅有、他絕不會上當。

7)橫渡,穿越,如絕江河(橫渡過長江黃河)、絕漠(穿越沙漠)。

訣:1)容易記誦的詞句,如口訣、歌訣;2)高明的或關鍵的方法,如秘訣、訣竅;3)分別、永別,如訣別。

抉,提手旁,表示挑出、挖出、剔出之意,如抉目(挖出眼睛)、~擇(挑選,用於較正式的場合或書面,而選擇較寬泛)、~摘(a.抉擇;如「~~真偽」;b.揭髮指摘,如「~~弊端」)。

   「決」和「絕」都用在否定詞「不」、「無」、「非」等的前面,但側重有所不同。「決」強調的是「一定」或「肯定」;「絕」強調的是「絕對」、「全然」。凡表示獨一無二的意思都要用「絕」,凡表示下決心都要用「決」。「訣」可做名詞,「決」不能。

    「決」與「絕」這兩個字同音而又字義相近,有時所表示的意思不易分清,所以在書報刊上常常混淆而誤用。該用「決」時,用了「絕」字,如「絕不同意」;該用「絕」時,卻用了「訣」,如「決無此事」。 

     區別「決」與「絕」的用法,關鍵在於:「決」作為副詞用時,表示一定、堅決的意思,如決不退縮、決無異言、決無例外、毅然決然、決沒有好下場等;「絕」作為副詞用時,表示完全、絕對的意思,如絕對正確、絕沒有錯、絕無此事、絕非偶然、絕不相同等。兩者所表示的意思是有差異的,不能混淆。比如「絕不同意、絕不動搖、絕不等閑視之」都誤用了「絕」,本意是「堅決」,應用「決」而不能用「絕」。「決無此事、決無次品、決沒惡意」,本意是「絕對」「完全」沒有的意思,所以應用「絕」而不能用「決」。此外,「絕」還表示極、最的意思,如我們的同志絕大多數是好的、這位藝術家的技藝絕高、他的比喻絕妙等。

    形近字:玉玦、聯袂、抉擇。 

 「愣」與「楞」  

      「愣」(lèng)為豎心旁,意為失神、呆、魯莽,常與人的性格、情態有關,如發愣、愣神、愣怔、愣頭愣腦、愣小子、愣頭青等。

    而「楞」(「léng」)是木字旁,與「棱」字同,表示稜角或物體突出部分。現代漢語中,「楞(léng)」字基本上被「棱」字取代,如稜角、稜角分明、有稜有角。

兩個字字義不同,是不能混用的。 

 「賢」與「嫻」

「賢」是指有德行的、有才能的。例如:賢惠、賢德、賢士。

「嫻」是指文雅、熟練。例如:嫻靜、嫻雅、嫻熟。

「暈」與「昏」

「暈」與「昏」兩字意義相似,讀音不同。「暈」是指昏迷、頭暈。例如:暈頭轉向、暈倒。

「昏」是指頭腦迷糊、神志不清,失去知覺。例如:昏迷、昏睡、昏庸、昏厥。

「我「做聲旁的字

娥,從女,表女子姿容美好,如~眉、娥眉月、~~(美好的樣子)、娥綠(即螺黛。婦女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嫦娥(因嫦娥緣故,娥輪、娥月、娥輪、娥魄指月亮)、娥皇(相傳是堯的女兒,和姊妹女英同嫁給虞舜為妃,這裡的娥皇和表淡黃色的鵝黃明顯不同)。

蛾,從蟲,指蛾子這種昆蟲,如飛~撲火、「螓首蛾眉(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峨é,從山,表示山勢高峻,如巍~、嵯~(cuó』é)、~冠(guān)博帶、峨眉山。

俄,從人,多表時間短暫,如俄而、俄頃、俄且(即將,馬上)、俄瞬(短暫的時間,轉瞬間)、俄刻(頃刻,不長的時間)、俄忽(一會兒,極短的時間)。

四、代詞、連詞、助詞和量詞字義的辨析使用

那和哪

「那」(nà),小篆字形從邑,冄( rǎn)聲,基本字義是指較遠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與「這」相對,有指示代詞和連詞兩種用法,如~里,~個,~樣,~些,~時;~么。指姓名時念nā,如那英。那的形近字:婀娜(e nuó)、挪用。

注意"其間"不是"期間"。其間:一般有兩個含義,一是表示空間,即"那中間"、"其中"的意思。一是表示時間,指某一段時間,即"那一段時間裡"的意思。常見的錯誤是寫成"這其間"("這"字多餘)或"期間"。期間:表示時間,指某個時間裡面。如"沒有在隊訓練,已經很長時間了。這期間工作、上學,都因為生病耽誤了。"

「哪」( nǎ),形聲,從口,那聲。

本義為「表疑問的詞,如「哪裡有困難就去哪裡」「 哪間房是你的?」。 

②用於反問,表示肯定、否定或加強語氣。如,「哪得自任專」「恨恨哪可論」(《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更哪堪冷落清秋節」(宋· 柳永《雨霖鈴》),「這是哪門子事啊?」

③表示讓步的連詞,相當於「即使」、「就算」,如「哪怕刀山火海,我也要闖一下」

④表示任何一個。如:生、旦、凈、末,哪一門也有很多專家;無論哪一處名湖勝景,都比不過這處。

⑤用於虛指,表示不確定的一個。如:指哪打哪。

念né時基本字義 :~吒(Nézhā,中國古代神話里的神名,「吒」一般讀輕聲,注意「叱吒」一詞讀「chì zhà」,和「詫異」讀音不同)。

特別注意:朱熹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一句經常寫錯,這裡「那」是「哪」的古今字,在默寫填空的時候當然不能寫成「哪」因為原文就是「那」。

在古詩文默寫與理解時要特別注意此類情況。如

按古今或通假默寫:

「學而時習之,不變說乎! 」( 說——悅,愉快);」入則無法家拂士」(拂——弼 bi 輔佐);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得——德 de 感恩)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畜:同「蓄」,養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白者:頭髮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遍 bian 普及,普遍);「系向牛頭充炭直「(直——值 zhi 價錢,代價);」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又 you 又);」君子生非異也」(生——性 xing 資質,稟賦);」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智 zhi 智慧); 「『離騷』者,猶離憂也」(離——罹 li 遭遇)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旨 zhi 旨趣) 「被發行吟澤畔」(被——披 pi 披散著);」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濁 zhuo 混濁);」終老不復取」(取——娶 qu 娶妻);「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竦——聳 song 高);」風吹草低見牛羊」( 見——現 xian 顯露); 對鏡帖花黃(帖——貼 tie 粘附);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列——裂 lie 裂開) 「怳驚起而長嗟」(怳——恍 huang 恍然);」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授 shou 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否 fou 不,不是);「食之不能盡其材」(食——飼 si 餵養);」其真無馬邪?」(邪——耶 ye 相當於「嗎」);」暴秦之欲無厭」(厭——饜 yan 滿足);」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囑 zhu 囑託);一尊還酹江月(尊——樽 zun 酒器); 暮靄沈沈楚天闊(沈沈——沉沉chen 深沉).

按古今或通假理解:「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無,沒有);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返 fan 回來);甚矣,汝之不惠(惠——慧 hui 聰明);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措 cuo 放置);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詘—屈 qu 彎曲);左手倚一衡木(衡——橫 heng 跟「豎」「直」相對);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揀 jian 挑選);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措 cuo 放);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還—旋 xuan 迴轉、掉轉);臣願奉璧往使(奉——捧 peng 捧著);拜送書於庭(庭——廷 ting 朝廷);召有司案圖(案——按 an 察看);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熟 shu 仔細,周詳);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質——鑕 zhi 古代斬人的刑具);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禽——擒 qin 捕捉);五萬兵,難卒合(卒——猝 cu 突然,倉促);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住——駐 zhu 駐紮);煙炎張天(炎——焰 yan 火焰);雷鼓大震(雷——擂 lei 敲擊);而翁長銓(而——爾 er 你,你的);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內——納 na 放人);如有所營,予佐爾賈(賈——價 jia 錢);出珠授之,封識宛然 (識——幟 zhi 標記,記號);汝識之乎(識——志 zhi 記住);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 hanhu 聲音重濁模糊);至莫夜月明(莫——暮 mu 傍晚);距關,毋內諸侯(距——拒 ju 把守);張良出,要項伯(要——邀 yao 邀請);願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 bei 違背);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早 zao 「晚」的反義詞),;癱水暴益(益——溢 yi 漲水) ;酒酤於市(酤——沽 gu 買酒) 植其杖而芸(芸——耘 yun 除草) 可得聞與(與——歟 yu 相當於「嗎」) ;砉然向然(向——響 xiang 發出響聲);批大卻,導大窾(卻——隙 xi 空隙) ;技蓋至此乎(蓋——盍 he 何,怎麼) ;善刀而藏之(善——繕 shan 修治,拭擦); 俾倪,故久立與其客浯(俾倪——睥睨 bini 斜著眼睛看) ;辭決而行(決——訣 jue 離別);北鄉自刎(鄉——向 xiang 朝向); 四支僵勁不能動(支——肢 zhi 人的四肢)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從——縱 zong 合縱); 贏糧而景從(景——影 ying 影子); 倔起於阡陌之中(倔——崛 jue 突起,興起);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孅——纖 xian 精細) 故其畜積足恃(畜——蓄 xu 積蓄);罷夫羸老(罷——疲 pi 疲憊衰弱) ;而直為此廩廩也(廩廩——懍懍 lin 危懼的樣子);今毆民而歸之農(;毆——驅 qu 驅趕) 胡瞻爾庭有縣特兮(縣——懸 xuan 懸掛); 三歲貫女(女——汝 ru 你) 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隙xi隔閡、嫌怨)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裁——才 cai 剛剛);翼日進宰(翼——翌 yi 明(日、年)); 所主唱之三民主義(唱——倡 chang 倡導) ;公等錄錄(錄錄——碌碌lulu 平庸無能) ;文王之所辟風雨也(辟——避 bi 躲避);墮軍實而長寇讎(墮——隳 hui 毀棄);使工以葯淬之淬——粹 cui 淬火()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凌 ling 欺凌);燕王誠振怖王之威(振——震 zhen 驚恐) ;秦王還柱而走(還——環 huan 環繞) 屈平既絀(絀——黜 chu 罷免官職) ;遽契其舟 (契——鍥 qie 刻).;厚幣委質事楚(質——贄 zhi 見面禮) 

「他、她、它」

是中文中使用最為頻繁的三個代詞。「他」一般只用來稱男性。但是在性別不明或沒有區分的必要時,「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她」稱自己和對方以外的某個女性。也可稱自己敬愛或珍愛的事物,如國旗、祖國等。「它」是稱人以外的事物。

 「的、地、得」

「的、地、得」是中文中使用最為頻繁的三個助詞。在句子中,用在名詞(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前面的,要用「的」。例如:我愛勤勞的媽媽。用在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的詞)前面的,要用「地」。例如:他積極地回答問題。用在動詞後面的多數要用「得」字,用「得」字後面的詞語補充說明了前面動作的效果如何。例如:地被掃得很乾凈。

「支」與「枝」 「只」 

     「支」與「枝」同音,義相近又有區別,書報刊上常常混淆。 

     「支」作支撐、伸出、分支、地支等意思時,不會與「枝」混淆。「枝」作枝條的意思時,也不會與「支」混淆。但這兩個字作為量詞時就可能混淆,容易用錯。「支」作為量詞,大致有四種用法:①用於隊伍等,如一支軍隊、一支遊行隊伍;②用於歌曲、樂曲,如一支樂曲、一支山歌;③用於電燈的光度,如25支光的燈泡;④用於紗線的粗細程度,如川 支(紗)等。「枝」作為量詞用於桿狀的東西,如一枝槍、一枝花、一枝鋼筆、一枝香煙、一枝蠟燭等。帶枝的花朵也用「枝」,如一枝玫瑰花。

「只」和「支」作量詞時二者讀音一樣。前者多用於動物、某些器具或成對的東西的一個,後者多用於條形事物、歌曲等。如兩隻鴨、三隻皮箱、五隻船、一隻眼睛、40隻燈泡;一支隊伍、兩支毛筆、一支鉛筆、一支竹竿、一支隊伍、一支歌等。

 「副」與「幅」

 副,形聲。從刀,畐( fú)聲。( pì)本義:用刀剖開。《說文》:「判也。」《詩·大雅》:「不坼不副。」主要意思:①第二位的、輔助的,區別於「正」或「主」,如副職、副食品。 ③附帶的,如副業、副作用。③符合,般配,相稱(chèn ),如名副其實、名不副實、盛名之下其實難副。④器物的一對、一套或一張,量詞,如一副對聯、一副耳環、一副象棋、一副眼鏡、一副手套、一副鋪板、全副武裝、一副對聯、全~武裝、一~笑臉、一副嘴臉」 一副莊嚴的面孔。

幅:①布帛、呢絨等的寬度,如幅面,單幅,雙幅,寬幅的綢緞等。②泛指寬度,如幅度、振幅、幅員遼闊等。③量詞,用於布帛、呢絨、圖畫等。如「一幅布」「幾幅畫」。 

顆 

    顆:量詞,用於顆粒狀的東西,如一顆珠子、一顆子彈、一顆牙齒、顆粒。

    棵:量詞,多用於植物,如一棵樹、一顆菜。

「二」與「兩」

「二」是指數目、一加一後所得、兩樣。例如:年方二八、二進位、心無二用、三心二意。

而「兩」也是指數目,一個加一個是兩個。「兩」字一般用於量詞和「半、千、萬、億」前。例如:兩本書、兩半兒。

「二」與「兩」用法不全相同,讀數目字只用「二」,不用「兩」。「小數」和「分數」只用「二」,不用「兩」。在一般量詞前用「兩」,不用「二」。在傳統的度量衡單位前,「兩」和「二」一般都可以用,但用「二」為多。「二兩」不能寫作「兩兩」。在新的度量衡單位前一般用「兩」。例如:兩噸、兩公里。在多位數中,百、十、個位用「二」不用「兩」。例如:二百二十二。在「千、萬、億」的前面,「兩」與「二」一般都可以用,但如「三萬二千、兩億二千萬」,「千」在「萬、億」後,以用「二」為常用。其美」。「兩」表示不定的數目,和「幾」差不多。例如:再過兩天。「兩全其美」不能寫作「二全

「跟、和、同、與」

「跟」作連詞時,表示聯合關係,跟「和」相同;作介詞時,表示引進比較異同的對象,跟「同」相同。「和」作連詞時,表示聯合、跟、與。「和」除了兼做介詞以外,作連詞時主要表示並列關係,如「鋼筆和鉛筆」。從邏輯的角度講,「和」表示互不交叉的子項之間的關係,不能表示交叉關係和包含關係。「同」作介詞時,表示引進動作的對象,跟「跟」相同;作連詞時,表示聯合關係,跟「和」相同。「與」作介詞時,跟「跟」相同;作連詞時,跟「和」相同。

 「屆」與「界」

「屆」有到(時期)的意思,如屆期。「屆」用作量詞時,略同於「次」,用於定期的會議或畢業的班級等。

而「界」是界限,一定的範圍,職業、工作或性別等相同的一些社會成員的總稱,也指大自然中動物、植物、礦物等的最大的類別,如無機界、有機界。例如:界標、界限(與界線不同)、界定。

 


推薦閱讀:

「入戶盜竊」既未遂之辨析
目為肝竅與「五論說」辨析
尋釁滋事罪「隨意毆打他人」之辨析
『用神兩現』辨析

TAG:語文 | 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