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論

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論   

內家拳術以養氣為主養氣之德須致力中和。太極者虛中也八卦者變中也形意者直中也太極者以虛靈為體以柔化為用故練太極拳者不當獨力輕鬆連貫氣體渾圓使習技者不知不覺中無形象不著跡疲徐徐增其強度而健其體魄武道者之上乘也八卦掌拳始稱連環綿掌為道光年間董海川先生所創發明先生初學少林身手敏捷急如鷹隼後游江南遍訪名家又隨神拳李能然先生習形意而自創為一家采河洛書之理所取周易卦交之義八步八方以象卦形綜錯變約層出不窮閃爍迷離剛柔互用其動作矯若游龍連綿不斷用氣著力具鼓盪氣血之功亦內家武術之上乘功者至吾道形意拳術本一貫二氣三節四梢五行六合七進八身九步等法形意廢氣運形有明勁暗勁化勁三種練法培養先天太和真氣渾渾沌沌浩然湛然且其養氣練功之法站坐行卧四功之外則有五行十二形等拳其為用也先剛後柔以健筋力由柔再剛以養神氣及其臨敵制勝則時剛時柔半剛半柔欲剛則剛欲柔則柔臨實則剛遇虛則柔臨近則剛臨退則柔制柔以剛克剛則柔所謂剛柔相濟虛實互用動靜相輔陰陽相生內外相虛上下相連氣德丹田溫養祖氣健身心強體力去惡癖療百疾祛病延年返老還童超凡入勝透禪 涅磐之機無懼無憂之胱死生恐怖之域蓋武道中之無上上乘禪功秘諦也苦董海川郭雲深楊露蟬同時在故京為王邸西席其弟子輩劉鳳春劉德寬程廷華楊班侯及敝師祖李公存義等復因道誼相契傳意形之太極八卦形意遂由三門而別為兩派近當代武術鉅公如孫祿堂姜容樵諸君本其三世師弟嬗授淵源並出己身數十載學業心得筆之於本書將武當終南兩派武術融入一爐許禹生紀子修吳監泉諸君於民初在北平創辦體育社苦心孤詣慘淡經營名武師如佟聯吉楊夢祥劉恩綬劉彩臣等全列該社教席化除門戶之見別之私廿有餘其間雖幾經波折然精盡不已再接再勵卒成今日國術之業武道於斯焦大成矣健侯定一幼拜尚師雲祥練習武術不學無術亦不善為文但就所學所知拉雜筆記特以本書之研究形意拳術而作對於太極八卦兩門略而不備容當再附管域可耳。

李洛能先生論形意拳

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佔中央,

足踏中門搶他位,就是神手也難防,

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

左右全憑蓋勢到,束長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佔胸膛,起手好似虎撲羊,

或往裡撥一旁走,後手只在肋下藏,

把打起落手頭當,降龍伏虎霹靂閃,

天地交合雲遮月,武藝相戰蔽日光,

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必自然,

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搶步變勢難,

尾打落意不見形,猛虎坐卧藏洞中,

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

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

和身展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

與人較勇無計備,去意好似卷地風,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

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

腹打去意要佔陰,好似反弓一力精,

丹田久煉靈根本,五行合一見奇能。

  步法手法五惡:

  步法者,寸步、墊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遠近則且寸步;三五尺遠則用墊步;六革尺遠則剪步;八尺遠則用快步。步法中為快步最難,是起前足則後平飛而去,如馬之奔,虎之踐,步法者足法產之要意是起翻落鑽,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陰,落鑽如石之沉水,夫足之進忌踢,進則用踩,踩者如鷹捉物也。

  手法者,單手、雙手是也。單手起往上長身而鑽,往下落縮身而翻,形如鷂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飛;雙手上起,兩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舉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惡:即抓、撲、裹、舒、抖也。抓為毒,撲如虎,形擬貓撲鼠,裹為護,身不露,抖要絕,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總而言之,手不離足,足不離手,手足不能離身,分而言之則為萬法,合而言之則乃歸一氣,三回九轉是一勢,正此之謂也。

  上法以手足為妙,進步以手足為廳,以身為綱,其運用進身而發勢,三節要明,四梢要齊,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隨,遠近應時而用,心一動而即至,其理法行於外,發著於六合之遠,承上接下,勢如連珠箭,何慮他有邪術,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戰手要法:

  二人初見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氣,審查敵人五行之虛實(精神體格),注意敵人這動靜,貼近敵人之身旁,成三角形,占左上右,上右進左,進步退身靈活要快,形似蛟龍翻浪,發拳要擤緊,拳緊增氣力,發掌要扣手心,掌扣氣力增,三節四梢要相齊,心李虛空而狠毒,不毒無名,俗云:「人無傷虎心,虎生食人意」,氣要上下三田聯絡往返,精氣能灌溉四肢,以心為主宰,以眼為統帥,以手足為先鋒,不貪、不欠、不即、不離、膽要大,心要,面要善,心要毒,靜似書生,動似雷鳴,審查來人之形勢,彼剛我柔,剛柔相濟。進步發掌,先佔中門,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束身而起,長身而落,隨高打高,隨低打低,遠發手足,近發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陰,,左右兩肋在中心,發手莫有形,身動勿有勢,操演時面前似有人,交手時面前似無人,拳經云:「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齊方為真,身似蛟龍,拳打烈炮,遇敵好似火燒身」。起無蹤,落無影,手似毒箭,身如弩弓,全憑後足蹬,進退旋轉靈活妙,五行一動如雷聲,風吹浮雲散,雨打塵灰凈,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

  形意摘要:

  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頂,五要提,六要橫順知情,七要起鑽落翻分明。

  塌腰者,尾閭上提,乃陽氣上升,督脈之理,又謂之開督。

  垂肩者,肩垂則氣貫肘,肘垂則氣貫手,氣垂則氣貫丹田。

  扣胸者,開胸順氣,乃通任脈之良箴,能將精氣上通泥丸,中通心腎,下通氣海,而至於湧泉。

  頂者,頭頂、舌頂、手頂是也,頭頂而氣衝冠,舌頂而吼獅吞象,手頂而力推山。

  提者,穀道內提也。古人云:「緊撮穀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頂上飛」。而又謂之醒醐貫頂,欲得不老,還精補腦。

  橫者,起也。順者,落也。起者鑽也,落者翻也,起為鑽,落為悉,起為橫之始,鑽為之終,落為順之始,翻為順之終。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足起而鑽,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是真起落也。無論如何,起鑽落翻,往來總要肘不離肋,手不離心,了洞入洞緊隨身,手起如鋼銼,手落如鉤竿,起者進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墮字,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營四梢要合全,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旦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進步不勝,必有怯敵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象之用也。

  至暗勁之時,用法現妙,起似蜇龍升天,落如劈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去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鑽以寸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營 四梢要合全 浮心意隨時且打破身勢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有無窮之妙用也。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形影 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以致於飲食之間,皆可能且,或有人處,或無人,無處不用,所以無人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隨通,無可無不可,此是三步化勁,神化之功用也。

  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虛實、奇正,也不可專有意用於奇正虛實。虛者,並非用於彼,已性在彼手之上,用勁拉回,落如鉤竿,謂之實。彼手不著我之手,用勁將彼手閏回,謂之虛,並非專用意於虛實,是在人之形勢感角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化,如循環之無端,所用無窮也。拳經云: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謂之此意也,學者深思能悟此理,而要意得矣。

郭雲深論形意拳

    郭雲深先生(1820~1901)形意拳大師,又名峪生,河北省深縣人。雖身材矮小,但體格強壯,性情剛毅。幼年好習少林門拳術,但習之數年,所獲不多。清代同治初年,得遇河北形意門之祖李飛羽,談及形意拳形式簡單而道理深奧,遂拜李為師習形意拳術。先練崩拳,後學全藝。師騎騾外出,他常在騎後打崩拳相隨。經12年刻苦研習,除深明形意拳體用規矩及明勁、暗勁、化勁之奧妙外,對刀、槍、劍、棍等器械亦得其精要,尤擅崩拳。

    光緒三年(1877)設教於西陵,旋為六陵總管譚崇傑府中武術教師;繼為清宗室載純、載廉等人教師;後為正定府知府錢鍚採的幕賓,授其子錢硯堂拳術。雲深為人尚俠好義,嫉惡如仇,時有"土太歲"竇憲鈞為害鄉里百姓,深仗義剪除,且自行投案。官府素知竇惡,僅以誤殺他人罪將其囚禁3年。因有腳鐐手銬行動不便,在獄中只能練打"半步崩拳",藝極高,故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之說。

    出獄後,遍遊河北、山東、河南以及東北諸省,未遇到過敵手。為嘗試其技,令5名壯漢各持木棍頂其腹,他一鼓腹,5壯漢皆騰身跌出丈余。正如孫祿堂編著《拳意述真》所言:"先生所練之道理,腹極實而心極虛。形式神氣沉重如泰山,而身體動作輕靈如飛鳥」。雲深曾去京城與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太極拳名家楊露禪切磋技藝,不分高下,遂以武會友,結為金蘭之好。他們取長補短,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互相融合、滲透,共同為這些拳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雲深文武全才,還諳兵法、文詞,對形意拳理法研究尤有造詣。晚年隱居故里,授拳著說,有《解說形意拳經》面世。一生授徒甚眾,名徒有李魁元、錢硯堂、王香元、孫祿堂、許占鰲、王薌齋等。

郭雲深先生云:「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

二、練氣化神。

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築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狀似泰山。

二、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云:「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拳經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云: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亦即此意義也。

一節 明 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天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生本來面目。後宋岳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道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二節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中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裡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裡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拳經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云:「腳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腳蹬」,是後足。馬有跡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則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三節 化 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云:「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練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牆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明勁、暗勁、化勁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於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並非完全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神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至足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工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渺,與道合真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矣。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而為一者也。

形意拳內功周天法

緊撮穀道內中提,

尾閭一起皺節骨。

玉枕難過目視頂,

來到丹田存消息。

往前又是鵲橋路,

十二時中降下池。

鎖住心猿舍意馬,

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世快樂無窮盡,

返本還原心自知。

久練自成金剛體,

百病皆除如童子。

周天法是心意堂珍藏之《六合拳譜》(乾隆十五年之手抄本)的高級內功心法之一,是習練形意拳必須的功法之一。拳經云:人以氣為本,以心為根,以息為 元,以腎為蒂,歸於一,終離不開呼吸。內功是以意念導引氣血循環於人體經絡的一種秘術,古來一直是道家的內傳之術,一般人極難得到真傳。形意拳之內功也采 用了部分道家的功法,前輩們對此多不輕易傳人。拳經亦云:武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祖師留下真妙術,得此不可妄傳人。 

周天法主要是以意念導引內氣在任督二脈中循環,便得氣血得以通暢,使人益壽延年的一種功法,也是培基固本的基礎功法。人之任督二脈同出一源,一行於 身前,一行於身後,如同天地之子午。丹書謂,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任督二脈可分可合,分之為 二,合而為一,周天法的實質就是把任督二脈合而成其一脈。道家練丹講進陰符,退陽火。腎之精氣通過練功運至乾頂(泥丸宮)還精補腦,為進陰符。心之精氣沉 至海底(下丹田)玉液還丹,為退陽火。是謂人之真氣升降之道。人之身中有二竅,一曰玄關,二曰牝屍。玉皇經云: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根深。 任督二脈,一陰一陽,任脈為陰血之母,督脈為陽氣之父。任督二脈一通,百脈皆通,任督二脈與奇經八脈如同江河。任督二脈如同長江、大河,奇經八脈如同沼 澤、湖泊,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故《六合拳譜》中只講周天法,而不言其大小周天就是此理,即小周天一通,大周天亦通矣。練此功法時,應清心寡 欲,心內空空然,茫茫然,如無物一般,道家廣成子云:丹灶河車休砣砣,鶴胎龜息自綿綿。蓋人身自有天地,一呼一吸,水升火降,息息自有根蒂,任督二脈隨氣 運轉,乃天地自然盤旋。故此功法之呼吸以腹式呼吸為主,要逐步達到細、長、勻、慢、無聲及無息。前輩在此功法練習時專有入靜法訣:先定心,心定神寧,神寧 心安;心安清靜;清靜無為;無為絕象,絕象覺明;神氣相通,萬氣歸根,合成一氣(此即道家之無極勢)。故練功時,必須心神安定,全身放鬆,不思不想,無我 無它,好似木雞植中庭,又如扁舟泛巨海,使大腦完全寧靜下來,只想著真氣運行的路線。 

緊撮穀道內中提 

撮穀道使真氣由任脈之源撮抵督脈之中。穀道即肛門(魄門),是練習內功的重要部位之一,練習時,緊撮穀道如忍大便狀。內提氣,外提肛。吸氣時,前後二陰同時上提,要提緊以不泄氣為好。此為真氣走行督脈之第一關。 

尾閭二起皺節骨 

尾閭在尾骨之盡頭,即長強穴。真氣運至尾閭時,翻龜尾使真氣上行,提胸肋,使真氣上沖夾脊(轆轤關),此為真氣走行督脈之第二關。 

玉枕難過目視頂 

玉枕又稱鐵壁關,乃頸後高骨,是真氣行走督脈之最後一關。真氣行至玉枕關時,目上視使其順利通過到達泥丸。 

來到丹田存消息 

真氣通過玉枕後直上泥丸即上丹田,真氣到上丹田,即達到了還精補腦的目的。 

往前又是鵲橋路 

真氣在上丹田稍稍運行,即直下泥丸到印堂,通過鵲橋(舌)與任脈相接,真氣過鵲橋時,舌需抵上齶,以接督脈之氣,督脈之氣化為水(津液)以意送下。 

十二時中降下池 

真氣化作甘露(津液)過十二重樓(喉部十二關節)直達下丹田(華池穴)。華池及藏精之所,主煉精化氣,其上下各有一竅,上通內腎,下通外腎,上竅上通可達腦,主還精補腦,下竅通外腎主以泄身內之濁精。 

鎖住心猿舍意馬,要立丹田海底基 

習練周天法主以意念做為導引,這就要求心無雜念,一心只以意念導引真氣之走引,使丹田之氣逐漸充盈。 

一世快樂無窮盡,返本還原心自知 

真氣充盈,任督二脈貫通,就會使內氣暢通無阻,使人精神飽滿,神態威武,儀錶光澤,身體健康,就能使人壽命增長。 

久練自成金剛體,百病皆除如童子 

如果經常練習此法,就能使內氣充盈,內勁十足,使身體得以強壯,文可以養生,武可以禦敵,從而達到年雖邁而氣不衰,形雖朽而精不枯的境界。

心意六合拳內功內氣  

   

一、鍊氣的階段和呼吸法

  練拳術的人,首要的是鍊氣,其次才練筋骨肌肉和關節韌性的發達。如果只在拳術形式上追求而不結合鍊氣的實際,將來拳術恐怕是沒有成就的,對祛病、延年益壽的效果甚微,拳技也不能達到上乘。

  1.淺呼吸  六合心意拳在鍊氣方面,是以呼吸作用為功、以氣與力合為用而進行拳術運動的。初學六合心意拳,首先用後天自然呼吸,使肺活量和肺容積增大。氣壯力大,勇敢過人,這是第一階段。

  2.中等呼吸  當第一階段有了功夫,然後再練後天返先天的腹式呼吸,使氣深而藏,氣量更加增大。鼻吸丹呼,鼻呼丹吸,此謂腹式逆呼吸,呼吸時必須帶呼聲暢氣。因為逆呼吸所起的是吐故納新作用,一旦肺氣充足肺部擴大,便不能含胸、降氣、氣沉丹田,而肺細胞的過分膨脹,容易使肺出血,使身體反受其害。所以鍊氣必須得法,這是第二階段。

  3.先天呼吸  兩個階段呼吸得法,使拳術工、順、真,再把氣故意鬆開,放至足底湧泉穴,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前任後督,氣行滾滾。莊子云:「真人之息通於踵。」這是第三階段的「先天呼吸」,也稱「胎呼吸」,是儒道兩家追求達到的「大周天」氣運全身法。  

二、丹田功

  山西六合心意拳是內功拳,全憑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氣發動肢體運動,必須在煉內功的基本上練外功即練拳術。

  丹田功有七種:豎丹田、摟丹田、坐丹田、閘丹田、開丹田、逞丹田、養丹田等。這七種丹田功,互為結合,不能嚴格分開。

  開始站立,兩足與肩平。先入靜,「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靜,清靜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則覺明,覺明乃神(即意)氣相通,萬象歸根,合成一氣」。入靜以後,進行周身運氣(也叫貫氣)。貫氣的方法是:兩眼閉上,內視祖竅(眼與心合),稍停即向上意視,至囟門與意合一,這叫心與意合。以意引氣,向後往下降氣,經玉枕、大椎、大杼、肺俞、氣向下行,垂肩,沉肘,塌背,尾閭回收經下丹田順兩腿內側下行達湧泉,此時兩手隨之下摟,兩膝微屈而稍下蹲。當氣降到不能再降(此乃陰氣下降),即由湧泉順兩腿外側上行,身也隨之而起,恢復原狀。意氣到兩胯環跳穴時,兩胯內縮,意氣由此而直抵會陰穴。稍停,由前身上行,至中丹田分由兩肋上行,到璇璣穴再分由兩耳後高骨處上行至泥丸,下降祖竅。稍停,由祖竅至喉頭,從體內直抵夾脊,再直通心窩至降宮,經中丹田至下丹田。稍停,提過尾閭(並提肛),經夾脊、玉枕至泥丸,下降至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經口內入氣管至中丹田而達下丹田,復提尾閭,經夾脊、玉枕、泥丸到上丹田。稍停,由上丹田往中丹田收,下丹田也往中丹田收,將氣都集中在中丹田,只收氣,不出氣,這叫伏氣(指的是丹田之氣不是呼吸閉氣)。然後靜守丹田,準備進行練習丹田功。

  1.豎丹田  按上法貫氣,氣伏丹田後,以意導氣,由中丹田起至上丹田,手隨氣之上行而升起,五指並擾,手背向前。升到不能再升時,手隨意氣由上丹田下降中丹田而下落,降時手用抓勁。單雙手升降或先練單手後練雙手均可,練單手時左右手替換升降。無論練單手或雙手,當升起時身體直立,當降落時身稍下蹲,如騎馬勢。丹田與手之起落升降,反覆練之不拘次數。

  2.摟丹田  當意氣回到中丹田時,手也隨之而回。回時勾手指如拳狀用摟勁。其摟法是:從上往下摟、從左右直摟和兩臂外伸轉圈回摟或從前面向回摟均可。  練從上往下樓,可與豎丹田結合而練。意氣與手升起時為豎,降落為摟,身也下蹲。與練豎丹田不同的地方是手要摟至中丹田前,左右直摟,轉圈摟,從前面往回摟,身體皆下蹲為騎馬勢,氣伏於中丹田不動,出手如刀槍(直而硬),回手似勾桿。練時上下、左右、前後可隨意變化,不受次序限制,不拘次數。

  3.坐丹田  心坐中丹田不動,身為騎馬勢,以意導氣降到下丹田和湧泉,身不蹲,手掌向下隨之而下按,當氣降到不能再降時復升至中丹田,手也隨之抓力而上起,身復原。單手單腳練和雙手雙腳練均可。單手單腳的練法:以意引氣經下丹田順左腿達湧泉,身下蹲,左手隨之向下按勁,左腳踏實,為陰;右手虛放胸前,右腿虛立,為陽。氣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氣與身、手、腳即升起。左右互換練習,方法相同。  雙手腳練法:以意引氣經下丹田順兩腿下達湧泉,雙手隨之由正前方或左側、右側而下按均可,身皆下蹲,氣降到不能再降,手按到不能再按,意氣與身、手即升起,意氣上升至中丹田時,雙手似抓力提起,身體上升為騎馬勢,一上一下全以意氣帶動,如此反覆練習。

  4.閘丹田與開丹田  這兩種練法前後是連接的,全是煉內氣的功夫。貫氣以後,以心意將氣收回丹田,只能往裡收不能放出,如同關住水閘一樣,將水蓄住不動,如古書上說:「內氣不出,外氣不入」。這就叫閘丹田,也是聚氣和伏氣。將閘伏于丹田之氣,用意向四肢和周身散發,這就是開丹田;即將丹田之氣發散於全身(不是發散於體外),也叫運氣。靜守一會,以意將氣貫滿全身,它就會自動運行起來。

  5.逞丹田  這不是一種單練功夫。由於按以上功法久練,丹田之氣越來越足,周身氣力也就越大,練功發動以後,如同生龍活虎。

  6.養丹田  練功達到動靜自如的程度以後,靜守丹田以養氣,也不是單練方法。古人云:「氣為力之本,有形者為姿勢,無形者為氣功,二者必備,否則無用。」要真正練好六合心意拳功,必煉內功,否則,單以體力和後天之氣真正練好拳術的,幾乎沒有。因此,養丹田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真功夫。

推薦閱讀:

用神在八卦六爻中的確定
真正的洛書來自先天八卦,你意想不到的洛書來歷之謎!
八卦鏡——把霉運都擋出去
八卦---宅卦---命卦
八卦掌以走為妙

TAG:太極 | 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