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兩個觀念,你就能成為進取型人格

在《成功:我們如何達成目標》一書中,作者將人分為表現型人格和進取型人格。

表現型人格:更關注當前的表現,常常因為害怕表現不好而直接放棄。

進取型人格:更關注將來的結果,所以當前表現不佳並不影響他們繼續努力。

在現實生活中,「進取型人格」的成長速度比「表現型人格」快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令人開心的是,無論是表現型人格還是進取型人格,都是可以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從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表現型人格」想要變成「進取型人格」的最大障礙就是:害怕自己表現不好。

我們會害怕表現不好,本質上源於我們不接納「不夠好的自己」。自己對自己沒有認同感,於是把信心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認同之上,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又因為害怕犯錯可能招致的批評和嘲笑,所以乾脆就不去做,不去做就必然不會出錯。

接下來的兩個觀念或許能幫助你解決「害怕表現不好」的問題。

區分「我」和「我的」

「我」≠我的」。

毫無理由地評價一個人,是無法做到的。我們之所以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是因為我們看到了對方的行為、聽到了對方的觀點、感受到了對方的態度、見識到了對方的能力。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本質上是在說「我的」不足,而不是「我」不好。但我們常常錯把別人對我們行為/觀點/態度/能力的評價,當作人身攻擊:

「你做的這個方案真是太爛了。」

「你這個想法太爛了。」

「你(的某個能力)這麼爛,以後肯定做不好任何事。」

......

聽到這些話,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馬上反駁:「你才爛呢!」那就算成功掉坑裡了。其實,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停下來思考:

TA覺得我的什麼需要改進?

TA這麼說的目的是什麼?

TA的評價客觀嗎?是否對我有幫助?

如果有幫助,我接下來要怎麼做?

保持覺察

成長就是「我的」不斷升級的過程,而他人對「我的」的評價,正是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得啟發和成長的契機。進而,如果現在做得不好,那就大方地承認嘛:

我現在做得不好,不代表我將來就做不好,如果我將來竟然能做得很好,那就太棒了,不是嗎?

從另一方面來看,別人評價本質上是對「我的」的評價,而「我的」是可以通過行動不斷升級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改變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而不是認為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就是我們自己。把那些「你很差勁」、「你不可能做好」都換成「你現在的能力不足」,接受現實,耐心積累,然後拿出實力打說這些話的人的臉。

能力的提升是獲得認同感的正確途徑

我們是社會動物,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感無可厚非。但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就會讓我們產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這也是「害怕表現不好」的根源。但現實是: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就是會遇到困難,而且事情越有價值,困難就越具規模。

迴避困難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進步的。「害怕表現不好」而不去做某件事,你的能力永遠都無法得到提升,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和那些直面困難的人的差距必然越來越大,你也必然越來越得不到認同。並且,你現在迴避的所有困難,未來都會變成更為棘手的問題,讓你措手不及。

獲得認同感更為正確的策略應該是:打磨一個技能,並且盡你所能做到最好。

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進行刻意練習,克服一個又一個技能提升的瓶頸,不斷精進。當你做得足夠好,你就能運用這個技能為自己帶來收入,為社會帶來貢獻,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獲得自我認同感,你會越來越有底氣,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別人也會因為你展示出來的價值而對你有越來越多的認同。

你最終會驚喜地發現:我確實有力量,讓這個有我的世界,變得美好一點點。而別人的認同,只不過是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額外的收穫罷了,沒有那麼重要。

總結

害怕表現不好,本質上源於我們不接納「不夠好的自己」。

當我們學會區分「我」和「我的」,我們就明白,「我」是好的,不夠好的,是我的行為/觀點/態度/能力,而成長就是「我的」不斷升級的過程。

能力提升是獲得自我認同感和他人認同感的正確途徑。


有一點需要反覆強調。

意識層面的理解,並不能讓你變得更好。我們只要想想自己曾經「聽完講座雞血滿滿,第二天醒來該幹嘛幹嘛」的經歷就知道了。

新的觀念要在行動中內化,只有最終內化的正確觀念,才能讓你變得越來越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造夢西遊ol2.0.0版本有什麼更新?
近況以及下一步的更新計劃
如何讓橙光遊戲作者按時更新?
導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下

TAG:人格 | 觀念 | 進取 | 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