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亡明:崇禎皇帝、李自成、吳三桂誰的責任最大?
作者:我方特邀學者風飄石
一:回天無力崇禎帝
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大明王朝雖然沒有了洪武、永樂年的強盛,但也沒有到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的程度。有學者分析認為,自「隆慶新政」到崇禎年間,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銀總數多達三億三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可以說,隆慶朝和萬曆朝前十五年是明王朝的國運中興時期。
然而,一個強大的帝國何以在短短的數十年間灰飛煙滅,大好河山拱手相讓與滿清呢?有說是因為崇禎皇帝平庸無能;有說是因為李自成有勇無謀;也有說是因為吳三桂賣國求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崇禎皇帝是大明朝的「瓢把子」,他的責任自然是不可推卸的。但是,在大明一朝,除了太祖朱元璋以外,恐怕要數崇禎皇帝的工作責任心最強了。他的前任天啟皇帝是一個優秀的木匠,但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直到生命垂危的時候才滿心的懊悔,深感對不起列祖列宗和全國人民。
天啟七年的一天,天啟皇帝拉著崇禎皇帝的雙手含著眼淚說道:「吾弟當為堯舜。」然後悵然而逝。十七歲的崇禎皇帝跪在哥哥的床前,深感重任在肩,決心要做一個挽大明於將傾,救生民於水火的一代聖君。於是,身懷兼濟天下之志,中興大明之心的崇禎皇帝,迅速掀起一場帝國大改革:清除閹黨,起用忠良,裁減冗員,增加賦稅,鞏固邊防。真可謂大刀闊斧,轟轟烈烈。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寫過一本叫《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書。在這本書里他寫下了一句傳世名言:「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就是它開始改革的一刻。」崇禎皇帝掀起的正是這樣一場不合時宜的改革。他簡直就是在用一把殺豬刀去做一台沒有麻醉的手術。這場改革的最大成果是改出了一個李自成,付出的代價是使大明帝國痛死在手術台上。這是我們這個國家政治醫療史上最大的一次醫療事故。為了逃避責任,作為這台手術的主刀者,崇禎皇帝也為自己拙劣的「醫技」而引咎自殺。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崇禎八年,農民軍攻克明朝中都鳳陽,掘朱元璋皇陵。崇禎皇帝走出了令他的自尊十分難堪的一步:第一次頒布「罪己詔」,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認,朝廷的政策失誤,及天下局勢的險惡。此後又於崇禎十年、崇禎十五年、崇禎十六年、崇禎十七年再下「罪己詔」向天下臣民檢討自己的過失。最後,在大順軍攻入北京的時候,命付三丈白綾以謝天下。
二:官逼民反李自成
李自成是延安府米脂(今陝西省米脂縣)人。因世代養馬,有些祖傳的經驗,十九歲的李自成便在銀川的一座驛站里負責管理馬匹,也算是吃著皇糧。李自成得了這樣一份官差自然是心滿意足。
只因崇禎皇帝苦命,上任伊始便碰到一個死纏爛打的皇太極,騎著馬風一樣地來去無常,搞得遼東邊境不得安寧。西北地區又連年乾旱,老百姓都不肯種地(種也是白種,有種無收),專愛殺官劫財。崇禎皇帝既要攘外又要安內。百分之八十的財政收入都用著軍費,還是捉襟見肘。崇禎二年,刑部給事中劉懋急皇上所急,建議裁撤驛站,說是每年能夠節約八十萬兩白銀。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崇禎皇帝立即批准。銀川驛站恰在裁撤之列。就這樣,李自成失業了。
失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詔書上說得很清楚,裁減冗員是為了節約開支補充軍費。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李自成只好捲起鋪蓋,回了老家自謀出路再就業。可見得李自成也算得上是一個模範青年。回家後他向一個姓艾的舉人借了銀子做生意。但因為世道離亂,官匪一家,一路上關卡重重,屢遭盤剝,生意十次九虧。到了年底無錢償債,艾舉人便將他告到米脂縣衙。
本來這只是債務糾紛,但是米脂知縣晏子賓想必是得了艾舉人的好處,便將李自成「械而游於市」。這對於一個曾經吃過皇糧,多少還有些身份的血性青年來說,自然是奇恥大辱。雪上加霜的是等他坐了幾個月的黑牢出來,老婆韓氏又與他人勾搭成奸。李自成忍無可忍,怒殺艾舉人和韓氏。兩條人命在身,走投無路的李自成被迫投了農民義軍。
崇禎年間所謂的農民義軍,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是些草莽流寇。他們殺官劫富為的只是填飽肚子,毫無什麼政治目標可言。什麼「神一魁」、「過天星」、「獨頭虎」、「小紅狼」,還有什麼「不沾泥」、「鞋底光」、「三隻手」、「一片雲」等等,單從這些首領的綽號來看,你就知道都是些什麼隊伍。
李自成開始是投到「不沾泥」的手下。這支隊伍的革命理想,顯然只滿足於做個來無影去無蹤的土俠。李自成必竟是讀了幾年書的文化人,覺得在「不沾泥」的手下不會有什麼出息。今天打劫腳「不沾泥」,說不定明天就要人頭沾泥。後來就投了闖王高迎祥。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於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發兵百萬東征。所謂「東征」,其實也是虛張聲勢。檄文上雖然大喊要「誅滅昏君」,而真實的戰略目標只是為了掃清西安周邊的威脅。號稱的百萬大軍也只有區區六萬民軍。想不到的是明軍守將望風而降。大順未出山西,即收降明軍十萬餘人。十萬降軍殺之失信,放之成敵,收之難養,成了李自成的心頭之患。
勝利者李自成像一個失敗者一樣開始向崇禎皇帝求和,第二道檄文還吹捧崇禎皇帝「君非甚暗」,再也不提「誅滅」一詞,只要求崇禎皇帝禪位自降為藩王,把錢交出來就算了。要錢要位都沒有,要命有一條!崇禎皇帝自然是堅決不答應。
李自成騎虎難下,只得硬頭皮繼續「東征」,這一打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禎皇帝難過,李自成更難過。大順的口號是「均田免糧」,這吃的穿的用的從何而來呀?李自成便向崇禎皇帝送去了第三道檄文,建議崇禎皇帝接受他投降,只要承認他的「順王」地位,把山西、陝西封給他做藩國,並給他提供糧餉就行了。你看,李自成雖然兵臨城下,就差沒給崇禎皇帝磕頭了。
而執拗的崇禎皇帝,就是不肯答應,結果把李自成逼進了北京城。
三:引清入關吳三桂
歷史記載,進北京後,李自成吩咐手下大將劉宗敏,向大明遺臣「拷餉」。所謂「拷餉」就是以籌餉為名大肆勒索。這件事情是事實存在的,原因就是大順軍佔領北京後,得到的實際上只是一座空城。想不到大明王朝家徒四壁,幾十萬大軍要吃要喝,「拷餉」不得不為。
至於說鐵匠出身的劉宗敏利令智昏,竟然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抓來「拷餉」,同時還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使吳三桂「衝冠一怒」。這些事情,都是在吳三桂時反時復的過程中發生的。
當時,吳三桂手上有一支戰無不克的鐵騎部隊。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吳三桂正在入京勤王的路上,走到永平便得知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的消息,感到明朝大勢已去,便有「決意歸李」之心。他率領所部繼續西進,雖然沿途大張告示,宣稱要進京「朝見新主」。但此時江淮的大部分地區,還在明朝地方官員和各地親王的控制之下。關外的滿清軍隊也是厲兵秣馬虎視眈眈。此時的吳三桂舉棋不定,正在玩「在三顆雞蛋上跳舞」的遊戲。
是吳三桂的狡詐讓李自成失去了耐心,發兵討吳,並且大敗吳三桂。吳三桂在兵敗之時驚聞老父也在「拷餉」之列,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走投無路,只得獻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將李自成的大順軍趕出了北京城,從此青史留下罵名。
滿清亡明,崇禎皇帝、李自成、吳三桂誰的責任最大?其實再怎麼討論,最終只得個掩卷嘆息,只想說,大明,可惜,可惜。
更多歷史解密,請關注微信我們愛歷史(ID: his-tory)
推薦閱讀:
※吳三桂背叛忠孝 貪戀女色
※闖王進京,吳三桂本已準備返京歸順,為何又改變主意投降了清朝
※陳圓圓被稱為「紅顏禍水」,其實她才是苦命人!
※吳三桂降清原本是這麼回事兒?罪魁禍首不是陳圓圓,而是他
※吳三桂三藩是鐵帽子王嗎?為什麼兒子襲爵不降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