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杜甫為何把王昭君寫得驚天動地?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
杜甫為何把王昭君寫得驚天動地?
丁啟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圖畫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1
王昭君,毫無疑問,在我國是超一流的歷史名人。但是,對普通人而言,她的名氣主要來自其美貌:她是我國人民約定俗成評選出來的數千年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其他三位是西施、貂蟬、楊玉環(貴妃);四則關於美貌的傳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王昭君因為出塞嫁給匈奴單于,佔了「落雁」一則。
其實,在所謂「四大美女」中,王昭君有其獨特性。中文裡形容頂級美女,有個成語,叫「傾國傾城」。所謂傾國傾城,就是坑害國家、城池。古代社會不像當今世界,有選美比賽之類的活動。美女的產生,不是通過當眾展示身體、才藝,由評審團成員打分投票的方式,而是根據她們禍害對象大小的不同。漢朝李延年的詩句,「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說的便是頂級美女的魅力和影響力。「四大美女」中,真實存在的西施、楊貴妃和文學作品中虛構出來的貂蟬,都是因為坑害了國家而成名的——相比之下,貂蟬稍弱,只坑害了權傾朝野、尚未稱帝的董卓。西施坑害了吳國,楊貴妃坑害了李唐。王昭君,不但沒有坑害國家,反而擔當了和親靖邊的使命,為漢朝和匈奴邊境的安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王昭君躋身「四大美女」行列,不是因為傾國傾城,而是因為最大限度地撥動了人們同情惻隱的心弦。請看下列詩句:
石崇《王明君辭》: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庾信《王昭君》:拭啼辭戚里,回顧望昭陽。
李白《王昭君》: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駱賓王《王昭君》:金鈿明漢月,玉箸染胡塵。
王安石《王昭君》: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遠離故土,永訣親人,下嫁異族,埋骨他鄉,只要遭遇其中一項,便足以令人一掬同情之淚,更何況王昭君是各項都佔全了。此外再加上因為奸佞陷害(畫師醜化)、無法得到皇帝(漢元帝)的臨幸,這種「君臣無緣」的命運,正好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的懷才不遇性質相同。因此,文人士大夫便普遍跟王昭君有同病相憐之情。王嗣奭說杜甫《詠懷古迹》「群山萬壑赴荊門」詩,就揭示了這層關係:「因昭君村而悲其人。昭有國色,而入宮見妒;公亦國士,而入朝見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國色、國士,同是人間坎壈者,天涯淪落人。
有意思的是,王安石有意唱一支反調:王昭君既然不為漢元帝所了解,主動請纓,下嫁懂得賞識自己的匈奴單于,不失為一樁快樂的事情,「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但是,他仍然為王昭君死葬異鄉草原感到惋惜。
2
關於杜甫這首詩的評價,並非眾口一詞的讚揚。褒貶皆有,而以褒揚為主。
胡震亨對一二句,用「群山萬壑赴荊門」一句開頭,烘托王昭君的出生地,表示不滿。他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思是,這樣的烘托並不恰當。
瞿佑《詩話》最推崇白居易的《王昭君》詩:「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認為白居易的詩,「不言怨恨,而惓惓舊主之恩」,遠勝所有「敘其離別怨恨」的同類題材詩歌。實際上,也等於否定了杜甫的《詠懷古迹》關於王昭君這一首。杜甫這一首詩,雖然表面上沒有議論詞句,但實際上是充滿怨恨的。《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後人名為《昭君怨》。」楊倫說,《詠懷古迹五首》都是「借古迹以詠懷」,其中關於王昭君這首,也是「為高才不遇寄慨」。浦起龍《讀杜心解》說得更加明白:「「『一去』,『怨恨』之始也。『獨留』『怨恨』之所結也。『圖畫識面』,生前失寵之『怨恨』可知;『環佩魂歸』死後無所依之『怨恨』何極!」仇兆鰲引朱瀚:「起處,見鍾靈毓秀而出佳人,有幾許珍惜。結處,言託身絕域而作胡語,含許多悲憤。」就是說,他們都認為,杜甫詩中充滿了怨恨之情。
自然,更多的人是對杜甫這首詩的推崇。請看: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古今詠昭君無出其右。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唐宋詩醇》: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詠明妃者,此首第一,歐陽修、王安石詩猶落第二乘。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奔騰而來,悲壯渾成,安得不推絕唱!
仇兆鰲引陶開虞:此詩風流搖曳,杜詩之極有韻致者。
至於第一二句詩,誇讚的人也不少。劉辰翁《唐詩品彙》稱讚第一句「起得磊落」,吳瞻泰《杜詩提要》:「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楊倫:「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
3
杜甫詩第三句「圖畫省識春風面」,用的是《西京雜記》所記載的故事:元帝後宮人數眾多,無法一一了解。因此,讓畫師畫了妃子們的相貌,然後按圖選召寵幸。宮女們為了得到被皇帝寵幸的機會,紛紛賄賂畫師,讓他們把自己畫得好看一些。王昭君自恃相貌出眾,偏不賄賂畫師。畫師於是故意醜化昭君,昭君因此見不到元帝。匈奴單于來朝,求美人為閼氏(匈奴皇后)。元帝便將昭君許配給匈奴單于。昭君臨去時,元帝召見,發現其美貌乃是後宮第一,心裡非常後悔。但是,已經答應匈奴人,無法當眾悔改。只好回頭徹查其事,相關畫師(毛延壽,一說韓延壽)被斬首示眾。
《西京雜記》的記載,可能是民間傳聞,或者文人的再創作,總之不是歷史的事實。
《漢書》、《後漢書》都沒有關於宮廷畫師受賄舞弊的說法。《漢書》只說竟寧元年(前33),呼韓邪到漢朝,表示願意跟漢朝和親,做漢朝皇帝的女婿。漢元帝於是便將王昭君許配給他。到了《後漢書》中,有所不同:王昭君被召為宮女後,長久沒能得到臨幸,心中積累了怨恨,因而通過掖庭令(掌後宮貴人采女事,多有宦官擔任),主動要求下嫁匈奴單于。臨行的時候,朝廷舉行盛大儀式。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美貌(丰容靚飾,孤影徘徊),後悔不已。只是因為不敢失信於匈奴,這才沒有收回成命。
幾種文獻記載有出入,其中不乏演繹、創作乃至張冠李戴的的成分。有些關於昭君的情節,其實是烏孫公主的經歷。
4
杜甫這首作於大曆元年(766)的詩歌的好處,前人已經說到了一些。概括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氣勢強大,悲壯渾成,富有韻味,感慨含蓄(楊倫引李子德語: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等。與此同時,若干詞語的照應、關聯,也是匠心獨運的。
但是,這首詩的一個重要藝術手法,古人感覺到了,「搖曳」、「韻致」之類,多少沾點兒邊,但都沒能明白準確地說出來。到了二十世紀,擅長格律詩寫作的郁達夫這才較為明確地把它說了出來:詩句境界忽大忽小的變化。分析起來,大致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大景觀,自然景物
生長明妃尚有村——小景觀,人間建築
一去紫台連朔漠——大景觀,生前行程
獨留青冢向黃昏——小景觀,死後止處
圖畫省識春風面——婉轉,離開原因
環佩空歸月夜魂——怨恨,歸來無望
千載琵琶作胡語——宏觀歷史,穿越時空
分明怨恨曲中論——微觀心情,曲中怨恨
其實,這就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歐美文學評論界的「新批評派」所說的語言的「張力」。除了五六句,其他各聯都是上句宏大,下句微小,一大一小、一動一靜、忽大忽小、忽動忽靜之間,相互擠壓,產生「1+1」遠大於2的語義,使得讀者在閱讀時,明顯感到其中有莫可名狀的力量,進而感到壓迫,緊張,感動,震撼。
整首詩,前半部分宏大,後半部分微小,構成倒置金字塔的造型。這種手法,杜甫運用較多。像這首《詠懷古迹》,聯內兩句構成倒置金字塔造型的手法,似乎並不多見。
2017-10-3
推薦閱讀:
※改變世界格局的,竟然是王昭君
※王昭君打團應該怎麼出裝?
※按照習俗她要嫁給自己的兒子「黑012」
※李白鳳求凰,王昭君的鳳凰于飛是一對情侶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