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英之間的矛盾在很早就發生了

中英之間的矛盾很多,鴉片、八國、一戰、二戰、韓戰、北京奧運等,其實,中英之間很早就發生了矛盾。

早在17 世紀,英國經「光榮革命」1 建立了資產階級制度。18 世紀, 又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滿足經濟發展需要,英國開始逐鹿世界,其殖民軍隊遍布世界各個角落,日不落帝國成形。而在同一時期,位於太平洋西岸的東方古國——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時期。在清朝統治者看來,「中土居大地之中」,乃「天朝上國」,什麼都不缺,根本不需要和外國進行什麼商業貿易。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閉關鎖國的實施就不足為奇了。

當極力與外國保持距離的清政府遇到奉行全球自由貿易的英帝國時,其結果一言難盡。

1792 年9 月26 日,訪華全權特使馬嘎爾尼,奉英王喬治三世之命, 率領包括外交官、青年貴族、學者、醫師、畫家、樂師和技師等在內的近百人使團(如果算上水手和士兵,整個艦隊有七百多人)準備前往中國商談建交事宜。如此龐大的外交團隊不僅在英國史上尚屬首次, 在當時的歐洲也是絕無僅有的事。

使團乘三艘艦船,由朴次茅斯港出發,在英國民眾的歡呼聲中浩浩蕩蕩地向著東方古國——中國前進。這三艘船是:裝有64 門火炮的戰艦「獅子」號、小型護衛艦「豺狼」號以及東印度公司的「印度斯坦」號。

值得一提的是,隨行的還有喬治·斯當東(使團副使)13 歲的兒子——托馬斯·斯當東。在這漫長的旅途中,可能是為了打發時間, 小斯當東拜師於搭順風船回國的四名中國傳教士李神甫、周神甫、安神甫與王神甫(剛在義大利教廷接受完學習),學習中文。這段經歷使得小斯當東在隨後的外交接觸中發揮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後來, 很多照會文件都出自他之手。

英國政府會如此勞神勞力地安排這次出訪,自然不只是讓馬嘎爾尼到中國一游。從英國到中國,可不像現在坐飛機幾個小時就到了, 當時的交通工具是輪船,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到。考慮到當時的航海技術、醫療狀況等因素,馬嘎爾尼等人可以說是冒著生命危險去中國的。好不容易去一趟,自然是希望儘可能撈到更多的利益。馬嘎爾尼等人主要的使命有七大項,即:在中國開闢新港口以便英國貿易; 儘可能在茶葉與絲綢產區附近獲得一塊租借地或小島,可讓英國商人長住,且司法權歸英國;廢除廣州現有體制中的濫用權力;在中國尤其是北京開闢新市場;通過雙邊條約為英國貿易打開遠東其他地區; 要求向北京派常駐使節;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前提下,儘可能地了解中國,對中國的實力作出準確評估。

在海上漂了九個月之後,使團於1793 年6 月21 日抵達中國澳門口外老萬山,並在早已得知消息的乾隆皇帝安排下,由澳門沿海岸一路向北到達天津,再由天津經通州到北京。讓英國人十分不爽的是, 使團剛一上岸,還沒來得及說明情況,就被前來迎接的中國官員插上了彩旗,上面大書五個漢字:「英吉利貢使」,就連要贈送的禮品清單上的「禮物」二字也一律被改成「貢物」,因為在天朝,送給皇帝的禮品向來都被稱做「貢」。巧的是,使團抵達之日剛好是乾隆皇帝八十三歲壽辰,中國官員理所當然地認為英國使團是前來朝賀的藩屬國之一。

馬嘎爾尼自然不願意受到如此待遇,他一再向中國官員聲明自己是作為英國首任駐華大使而來的,並不是所謂的臨時貢使,然而秉持華夷秩序的清朝官員直接無視馬嘎爾尼的抗議,要求英國使團在覲見皇帝時要採用和其他藩屬國一樣的禮儀,即行三跪九叩大禮:雙膝跪地, 上身趴下,將額頭觸地三次,然後站起來,以便第二次下跪,連續重複三次才算禮成。而馬嘎爾尼則堅持說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會雙膝下跪,對中國皇帝,他只能像英國臣民給英王行禮那樣行單膝跪地禮。他再三聲明,自己決不會對他國君主施以高過自己國君的禮節。

對此,乾隆皇帝很不高興,他認為馬嘎爾尼等人妄自尊大,一點禮貌都不懂,屬於給臉不要臉的類型,根本不值得加以禮遇。於是, 原定的覲見被取消,英使團的行動也受到種種限制。這樣僵持下去的話,對英國使團來說沒有任何好處。經過多次協商,雙方終於達成共識: 英使可以在八月初六的歡迎宴上行英式屈膝禮,但是在八月十三日澹泊敬誠殿舉行的乾隆帝萬壽盛典上,則必須行中國的三跪九叩大禮。

其後,乾隆帝為了顯示天朝的寬容大度,下旨說:「伊等航海遠來, 因初到天朝未諳體制,不得不稍加裁抑。今既誠心效順,一尊天朝法度, 自應仍加恩視,以遂其遠道瞻覲之誠」。他還吩咐時任軍機大臣的和珅等陪同馬嘎爾尼等人遊覽圓明園,目的是讓英國「外夷」感受感受天朝皇家園林的氣魄與華貴。

在乾隆皇帝的「萬壽」慶典會上,馬嘎爾尼首先向乾隆行了三跪九叩首禮,隨後斯當東父子上前致禮,乾隆覺得小斯當東非常可愛, 便召這位小朋友上前,將自己身上的黃色荷包送給了他。之前乾隆已經聽說小斯當東會漢語,很想親耳聽聽,於是小斯當東便用中文說出了對皇帝所送禮物的謝意,這讓乾隆很是高興。

此次英國使團在所送禮品上著實下了一番工夫,英王送給乾隆皇帝的禮品共十九種,五百九十多件,包括天文地理儀器、槍炮、車船模型、玻璃火鏡等。其中,英王特意挑選了當時英國規模最大並裝有110 門大口徑火炮的「君主號」戰艦模型,在禮單中還專門提到許多輕兵器,以為定能引起中國軍官們的極大興趣。結果證明英國人太不了解清朝官員了,清政府官員以文人為主,對這些洋槍洋炮根本不感興趣。在他們眼中,這都是些無用的奇技淫巧而已。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1860 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時,英國人發現,當年贈送的大炮與炮彈都原封不動地擺在那裡,從未被使用過。於是,這些「英國製造」之物在被冷落了半個多世紀後,又被運回了家鄉。

本來使團還想把英國最新的機器發明介紹給中國,結果也是無人理睬。而清廷則本著一貫的「厚往薄來」原則,分別賞賜給英王及使團絲綢緞絨、瓷器玉器等多達三千多件的中國特色物品。

因清政府明確規定,外國使者在京逗留的時間絕不能超過四十天, 所以慶典活動結束後不久,馬嘎爾尼便向清廷遞交了一份名為「大不列顛國王請求中國皇帝陛下積極考慮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的信件。信中詳細說明了英國政府派團訪華的七項使命,對此,乾隆在給英王的敕諭中逐條駁斥,尤其是想在中國租地一項,乾隆更是斷然加以否決, 因為這涉及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

乾隆皇帝拒絕英國要求的敕諭宣告了馬嘎爾尼使團的失敗結局。很快,清政府就下了逐客令,讓英使團趕緊起程回國,同時私底下命令沿途官員密切注意馬嘎爾尼等人的一舉一動,防止他們惹是生非。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十二月七日,英國使團從廣州起程回國,在京時間剛好是四十天。

事隔二十多年,一直耿耿於懷的英國政府於1816 年6 月底,再派阿美士德勛爵率團訪華。此時,當年的小斯當東已當上使團副使, 但他們也栽在了禮儀問題上。

這次阿美士德需要覲見的是嘉慶皇帝,他同樣拒絕了被要求施以的跪地叩頭大禮。於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事發生了,中國人和英國人廝打在一起,清朝大臣推拉硬拽地要把英國人拉去見皇上。阿美士德等人強烈抗議這種對使節動武的粗魯行為。他的抵抗傳到皇帝耳朵里, 龍顏大怒,下令讓英國人立刻滾出北京。阿美士德使團連皇帝的面還沒見到就被驅逐出去了。直到1840 年英國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英國與中國建立聯繫一事才得以實現,而清政府真正取消外國使節行跪叩大禮則是1873 年的事了。


推薦閱讀:

如何幫父親改掉臭脾氣,讓母親過得開心一點?
中國:十大矛盾和十大矛盾的分析
規則和愛並不矛盾,請給孩子設定界限
為什麼很多名校生喜歡黑自己母校?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原諒,分享一件不值得原諒的人或事?

TAG: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