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Jimmy Kimmel Live節目中「把中國人都幹掉」的言論?
ABC的Jimmy Kimmel Show里說出"Kill everyone in China"這句話,此事應該沒人不知道了吧。有人對為什麼要抗議似乎還有疑問。我想把我的看法提供出來。
美國的種族話題有不同於中國的語境。美國人口的族群構成複雜,種族關係是政治生活的一條主線。種族話題非常敏感,敏感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國內,公眾人物稍一說錯話,便可能面臨被解僱或解約、事業蕩然無存的境地。在其他很多國家都沒這麼嚴重,比如它們就可以有以種族、性別偏見為笑點的「英式沒品百科」,類似的網站目前為止我在美國還沒有發現。在美國,存在明顯歧視的語言,在任何公開的場合都不能說。有些中國同學動輒說黑人、老墨如何如何,不僅話本身不對,就算退一步從實際層面講,也會給人留下沒有教養的印象。對此我不只一次看到有人不屑一顧地說:這無非是政治正確罷了,即使嘴上不說也不代表心裡不這樣想啊。可是,這些人有沒有想過,要是我們自己連正確都不正確了,哪裡有資格可以去鄙夷「政治正確」呢?政治正確的確有做過頭的地方,這是它為人詬病、帶上貶義的原因。但假如我們同意族群平等的確是多元社會的文明標準,那麼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每個族群的感受、在敏感話題上謹言慎行、推己及人,也必須是應有之義。如果我們不考慮過分「政治正確」的情形,把這一詞語摒棄其貶義來使用,那麼政治正確可以說是維持族群和平共處的底線。因為,在偏見和歧視尚未完全消除的時候,政治正確帶來的道德壓力使得心裡留有歧視的人不敢大肆聲張,社會的整體氣氛才會向更包容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這個底線,任由歧視橫行,所有醜陋的語言都可以肆意表達,那社會斷無進步的可能。美國今天的族群關係是由群眾運動塑造的。各個不同群體站出來要求屬於他們的權益,向社會主張屬於他們的一份政治正確。馬丁·路德·金之所以偉大,不僅因為他領導了黑人的抗爭,更因為他在和平年代、在美國的體制內開創了民權運動這個模式,包括:對不公正的法律進行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持之以恆地抗議示威;在社會勢力中尋找同盟;在內部建設基層互助團體;對反對一方發起抵制和訴訟;在地方到聯邦的各級議會鬥爭中屢敗屢戰,不懈爭取有利的立法;最終在華盛頓樹立不容小覷的政治影響力;在社會各方面參與和滲透,引導輿論,使人們對新的觀念習以為常,等等。黑人民權運動、同性戀平權運動、女性解放運動,都是上世紀風雲激蕩的六十年代留給當今世界的政治遺產。黑人從當奴隸到當選總統,同性戀從入獄到爭取婚姻平等,說明這套系統至少在當前的美國是行之有效的。
現在,擺在華人面前的是在電視上播出的一句"Kill everyone in China"。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不正確的,你我知道,Jimmy Kimmel和ABC當然也知道。但是他們還是決定把節目播出了。有人說,不就是小孩子胡說八道嗎,既然都明知道這話是錯的,為什麼就不能把它當玩笑話放過呢?因為:這句話在公開場合播出,是百分之百的政治不正確。是的,就算是華人,也總有需要政治正確來保護你的一天,而且這個政治正確還是黑人、拉美裔和其他受歧視的族群首先替你爭取到的。說要把一個種族全部殺掉,是徹頭徹尾的hate speech,這沒有一點疑問。我很同意網友採用置換來分析事情的嚴重性。假如是「殺光非洲人」、「殺光穆斯林」、「殺死同性戀」、「殺掉猶太人」,電視台怎麼可能敢播?很明顯,美國媒體對於華人、或者說對於整個亞裔族群,都沒有對於其他族群那樣的敏感性。如果還有些人覺得小孩說話無所謂,那麼我們還可以採取另一種置換。假如是中國小孩在中國的小品節目裡面說"殺光美國人",美國媒體會怎樣?十有八九會大報特報中國政府煽動反美情緒,竟然連小孩都被洗腦吧。而中國人對於自家小孩有如此殘忍的想法,只會覺得毛骨悚然,連痛心疾首都來不及了,哪還敢出來辯護。所以,覺得這件事無所謂的人,要問他們一句:你是否願意這樣教育你的小孩?如果只是不熟悉美國的種族政治語境還可以理解,就怕是坐在看客的板凳上坐得太習慣了。不過,我還想再進行一種置換。假如是美國人欠了英國法國的賬,小孩說"Kill everyone in Britain","Kill every French"呢?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什麼感覺,我是覺得似乎沒那麼嚴重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因為,政治正確永遠是保護弱者的。美國黑人、同性戀等族群,的確遭受過嚴重歧視,穆斯林在以基督教為主的美國、在「911事件」之後的大環境下,也是一個可能遭受歧視的群體,猶太人更是有著遭受種族屠殺的真切記憶。攻擊他們,沒有人會覺得是開玩笑。而英國人、法國人,明明就是歷史的勝者。說強者一點壞話,這才好笑,才無可厚非。那麼,現在有兩個問題:中國是強者還是弱者,以及華人在美國算是強者還是弱者?以整體實力而言,中國在當今的世界是當之無愧的強者之一,而且又被視為是美國的潛在敵人,所以節目才敢在"Kill everyone in China"上面幽上一默。但是,中國人很少認為自己是強者。中國人均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對過去兩百年里遭受外辱、國勢危殆、民族一度處於存亡關頭的記憶依舊鮮明。歷史的寵兒自然樂於活在當下,而歷史的棄子仍在對過去慢吟低唱。不僅是中國,許多被命運強行揉成一團而產生的民族國家至今掙扎在近代史的陰影下,這些都是多數西方人很難馬上意識到的。"Kill everyone in China"直譯是「把在中國的所有人都殺掉」,中國人不是沒有被外強殺過,所以中國國內有人感到憤怒,完全理所應當。
不過,還有許多國內的同胞對"Kill everyone in China"的反應不如身處美國的人強烈,因為美國人可以直接威脅到的是後者。華人是弱者嗎?如果不是,那也許就開得起這個玩笑。Jimmy Kimmel和ABC很可能認為華人不屬於弱者。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也不這麼認為,通常照顧少數族群的政策(考試加分、特別設立的獎學金和研究基金、額外工作名額、社區項目扶持等等)適用於黑人、拉美裔、美洲原住民、太平洋土著島民,獨獨排除亞裔。社會對亞裔的普遍印象是,聰明、勤奮、教育水平高,這個族群怎麼好意思要求政策傾斜呢?這個族群竟然也來要求政治正確?於是,亞裔就這樣被捧殺了。在美國修築鐵路的華工。來源:維基百科
美國法典里的排華章節,今已廢除。來源:康奈爾大學法學院 。
美國華裔總人口歷史數據。來源:維基百科
有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歷史的進步是多麼緩慢。亞裔和白人不能通婚的限制直到1967年在美國一半的州都有效。懷俄明州禁止亞裔擁有土地的法律在2001年才廢除(Alien Land Law)。(來源:Zakkeith。這是一個很好的網站,作者用心地列出了華人遭受歧視的歷史事件,雖然沒有大部分列出出處,但可以用搜索證實。)
既然對華裔的歧視貫穿美國歷史,那麼華人就有完全的正當性去要求社會對歧視華人的言行嚴肅對待,主張屬於華人的政治正確。「殺死中國人」在美國的土地上真實地發生過,決不能有任何人把它當成無傷大雅的玩笑。可是,華人對於歧視行為似乎一直反應不甚強烈。此次ABC工作人員在接到最初一批人投訴時,就說這是第一次聽到有Chinese聲稱被offended。原因可能在於,由於美國長期排斥華人移民以及中國大陸與美國關係在1949年之後中斷,來自大陸的華人在近三十年才重新開始大規模流入美國,新的移民沒有先人經歷過排華法案的迫害,新老移民之間出現了斷層。這一斷層還表現在,老移民的後代說粵語居多,而新移民說普通話居多;老移民聚居中國城,大多從事餐飲商貿,新移民散居大都會區周邊,行業多樣。新老移民之間的斷層使得新移民沒有繼承早期移民遭受歧視的記憶。可是,種族歧視可不會區分新移民還是老移民。 在通常情況下,由於政治正確的約束,嚴重的種族歧視很少會流露出來。但是在兩個地方,歧視意識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學校和軍隊。在學校,小朋友還不會隱藏自己的想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幾乎是人的天然認知。根據2011年的一則報道(法新社),54%的亞裔青少年在教室曾遭欺凌,而白人青少年的這一比例是31%,黑人青少年是38%,拉美裔青少年為34%;62%的亞裔青少年曾在網上遭遇言語暴力,而白人青少年這一比例是18%。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心理學會曾對這一報道作出解釋(APA網站),指出如果把欺凌發生的地點從教室擴大到整個學校,亞裔的受欺凌比例反而比其他族裔更少(這可能是因為在學校戶外活動時亞裔主動避免和有欺凌傾向的其他族裔同學一起活動),但同時又增添了以下令人擔憂的調查結果:單純因為種族原因受到欺凌的亞裔青少年比例是最高的(11%),相比之下白人這一比例是2.8%,黑人7%,拉美裔6%;經常遭到種族歧視性語言傷害的亞裔比例也是11%,在各族群中也是最高;在1994-1995年對750名亞裔中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中,17%曾在過去一年裡被極為嚴重地欺凌過至少一次(被槍或者刀直接威脅、被刺中、被割傷等);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韓國裔中學生中,31.5%曾遭到欺凌;在紐約一所公立學校,在亞裔、黑人和拉美裔學生中,亞裔學生受到語言暴力(種族歧視性質的辱罵、取笑、嘲弄)和身體暴力(在走廊被掌摑,被拳揍,東西被偷)的比例是最高的;波士頓地區的華裔學生經常遭受非亞裔同學的語言暴力或身體暴力,其中語言暴力常針對華裔學生的口音、外貌或學業。再看軍隊。軍隊是一個要求高度同質的地方,難以允許異類存在,巨大的日常壓力也使人尋找出口釋放。在軍中,由於亞裔士兵有不同於其他士兵的外貌和文化背景,對他們的歧視尤為猖獗。僅在2011年,就有2位在阿富汗服役的華裔士兵由於不堪凌虐而自殺身亡。在紐約曼哈頓中國城長大的19歲華裔列兵陳宇暉(Danny Chen),在死前曾經遭到8位上級士官殘酷虐待:他們用"gook", "chink", "dragon lady"之類充滿惡意的歧視語言稱呼他,故意怪腔怪調叫他名字,命令他做懲罰性訓練,在碎石路上爬行或被拖行導致劃傷、被同袍用石頭砸是家常便飯(來源1,來源2)。在陳宇暉身亡當日,他去哨樓站崗時發現忘記帶頭盔和水,他的上級命令他在碎石上爬行100米,其他士兵向他投擲石塊。等他回到哨樓時,又被軍官抓著防彈衣從台階上一直拖下去。幾個小時後,在哨樓便傳出一聲槍響。另一位在阿富汗自殺的華裔士兵,在加州Santa Clara長大的21歲的准下士Harry Lew,在死前也曾因小錯遭到數小時辱罵和毆打、嘴被灌入沙子、被迫在地上挖洞四個小時。打他的士兵離開僅僅20分鐘後,Harry Lew就在自己挖的洞里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CNN)。在社會的其他方面,對華裔的歧視也從未消失,赤裸裸的種族偏見仍然會在個別事件中暴露出來。2006年,普林斯頓大學學生校報發表了一篇故意使用支離破碎的英語寫成的充滿種族偏見的文章,嘲諷起訴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位華人學生:「I so good at math and science ... I the super smart Asian. Princeton the super dumb college, not accept me ... My dad from Kung Pao province. I united 500 years of Rice Wars ... I love Yale. Lots of bulldogs here for me to eat.」 (來源)。2012年,ESPN網站編輯把"Chink in the armor"放在頭條來描述林書豪,迅即被ESPN解僱(來源)。曾在大眾網站和民間出現針對林書豪的歧視語言還包括Small penis(來源)和fortune cookie(來源)等等,令人訝異的是這些語言還來自他的支持者,可見長期以來人們對華裔的歧視性語言有多麼視若無睹。2013年,韓亞航空一架客機在舊金山著陸時發生傷亡,Fox旗下一家地方電視台在報道中給飛行員胡編了幾個東亞式名字,故意與英文嘲諷諧音(來源)。在年輕人聚會時,沒有人會認為模仿黑人的厚嘴唇是恰當的玩笑,但擠出小眼睛、模仿中式口音,卻屢見不鮮,人們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玩笑(來源)。迪士尼旗下明星Miley Cyrus(左三)在與朋友的聚會上擠眉弄眼模仿亞裔 (來源)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小山竹?
※如何看待許吉如參加《我們來了》第三季?
※怎麼看待《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
※「李雨桐薛之謙」事件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待?
※如何看待Netflix買下《白夜追兇》全球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