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婚禮金論斤」並非「愛情買賣」
「訂婚禮金論斤」並非「愛情買賣」
但如今倡導男女平等,卻依然讓聘禮如同賣女的訂金,就多少讓人覺得有點不是滋味。也難怪在這樣一條新聞之後,有無數網友調侃,看了這樣的訂金,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這不就是愛情買賣嗎?
「訂婚禮金論斤」並非「愛情買賣」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按照民間習俗,結婚前先訂婚,通常男方要給女方送去訂婚禮金。而目前在山東菏澤訂婚禮金水漲船高,某些地方訂婚要「三斤三兩百元大鈔」,市民大呼訂婚訂不起。
訂婚有禮,這在有古代常識大百科之稱的《五禮通考》就曾記錄,自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都要經過六道程序,先是求親,再是問名,再訂盟,然後就進入到了訂婚儀式。那時叫送聘禮,古時最先是用活的大雁作為聘禮,是因為雁失配偶終身不再成雙,取意為忠貞。後來又興送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羊豬等。
所以在山東荷澤,訂婚需送三斤三兩百元大鈔,除了讓人感嘆今人不如古人風雅有趣外,似乎並無太多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因為這禮金既然與傳統相關,可視為民俗,只不過,傳統也好,民俗也罷,它們從未讓愛情如此「禮尚往來,且斤斤計較。」
三斤三兩百元大鈔,對於正在談婚論嫁的小夥子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因為這個重量,意味著他要付出十三萬六千元人民幣的代價。這樣的要求已經成為了地方習俗,不僅山東荷澤的婚訂不起,在新聞後面的跟帖中,一個哈爾濱網友稱「我家東北這都十八萬到二十幾萬」,廣東一網友稱「我們福清,經濟挺發達的,訂婚的禮金最低為10萬,高的一般在38萬。」而溫州一網友稱:「我同學江西南豐縣娶個農村的開口一斤黃金」。
古時女的出嫁後連姓氏也要更改,以表明與娘家血緣再無任何關係。這聘禮也就多多少少有補償女方父母之意。但如今倡導男女平等,卻依然讓聘禮如同賣女的訂金,就多少讓人覺得有點不是滋味。也難怪在這樣一條新聞之後,有無數網友調侃,看了這樣的訂金,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這不就是愛情買賣嗎?
其實還不僅僅是在這些欠發達地區訂不起婚,在北上廣等大中城市,適婚男兒同樣叫苦不迭,先有開發商得意洋洋地為樓盤寫上廣告語:「結婚不買房,除非你能擺平丈母娘。」後又有視為丈母娘語錄的廣告語橫空出世:「結婚不買房,就是耍流氓!」這些廣告,雖有開發商的誇大其辭,但著實將都市適婚男女的尷尬表現得淋漓盡致,金錢正成為愛情的主導,兩情相悅的前提條件似乎就是「有錢人終成眷屬」。
管他是城市的買房要求,還是欠發達地區的婚禮訂金,都可以看作這既是女方家庭對男方是否真想結婚這一誠意的考驗,也可以視之為對男方經濟實力的某種「要求」。其中發出來的最明顯信號就是,「要愛情,更要有麵包。」要想娶我女兒,需要得先納上財富的「投名狀」。金錢與婚姻關係如此赤裸裸地呈現,除了彰顯社會「向錢看」的風氣之外,可以看到人們功利心理,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此訂婚禮金論幾斤幾兩的訂婚模式出現,除了表明人們對擁有財富的渴望,以及想儘快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景外,我們還應該看到的是,整個社會雖力倡男女平等,但女性卻顯然處於更為弱勢和被動的地位,這在我們生活中並不鮮見。無論就業還是發展機會,女性在社會上還無法取得與男性同等的競爭地位,這三斤三兩可視為在男女平等這個天平上,她們缺失的重量。
如今各大高校開設「淑女班」其出發點就可解讀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而民間也有諺語「生女兒是招商銀行,生兒子是建設銀行」意即生女兒,可招財進寶,生兒子需要築巢引鳳。種種流行,都可視為男女缺乏事實上平等的依據,如果「生兒生女都一樣」這一說法不再是計生口號,則訂婚要三斤三兩這樣的冷笑話,當可以休矣。(文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