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麥門冬湯解讀

麥門冬湯為導師臨床常用方劑,且常將麥冬用至35g,甚至70g,也許有患者會注意到,每逢用到麥門冬湯,大夫交代醫囑時會說煮葯時再放一把粳米或者兩段鐵棍山藥。那麼其中的奧秘在哪裡?下面帶你解讀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原文曰:「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 七升,半夏一升,人蔘 二兩,甘草 二兩,粳米 三合,大棗 十二枚。

津液耗傷,肺胃陰虛,陰虛則火旺,虛火上炎,肺氣失於宣降,肺氣上逆則見喘咳;熱灼津傷故咽喉乾燥,痰粘難咯咳。此外還有口乾欲飲涼,舌紅少苔,脈象虛數等症。

沈明宗曰:此陰火上逆也,真陰之虛,陰火上逆刑金,為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惟當壯水之主,以鎮陽氣,止逆下氣,故用麥冬、人蔘、甘草、粳米、大棗滋培後天胃氣,以生肺金,即生陰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滌痰下利,余竊以為肺痿之主方也(《金匱要略編注》)。

重用甘微寒之麥冬,養陰益胃,潤肺清心,滋而不膩;半夏辛苦溫而燥,燥濕化痰,開通胃氣,下氣降逆。兩葯合用,一微寒一溫,一潤一燥,益胃養陰,降逆止嘔,本方潤而不膩,燥不傷陰,相反相成。

《醫門法律》中言:「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所以再輔人蔘、甘草、粳米、大棗,一者培土生金,益胃以養肺,有益於肺臟氣陰的恢復,此乃虛則補母之法;二者胃中津液無氣不生,益氣健脾以助麥冬恢復胃津;三者以葯測證說明在肺胃陰虛的同時存在著氣虛之象。因此,配伍甘溫益氣之品,通過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助於轉運和輸布津液,使「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潤肺止咳,清金制火,肅降逆氣。麥門冬湯為潤燥相濟、剛柔並濟之例證。

麥門冬湯之粳米:有患者會誤以為粳米即是經常食用之水稻米,其實不然,粳米為旱稻米,較難購買到。臨床中導師學習清代著名醫家張錫純先生之經驗,常以山藥代替粳米。先生善用山藥,在其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白虎加人蔘以山藥代粳米湯」一方,其認為:「白虎湯加人蔘,又以山藥代粳米,既能補助氣分托邪外出,更能生津止渴,滋陰退熱,洵為完善之方。」常根據大小便情況分別選用山藥或粳米:大便稀溏、小便多者用山藥,以健脾止瀉,益氣固澀;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者用粳米,取其利水之功。

本方在擴大運用時,當著眼於患者的體質。即:形體消瘦、大病後或慢性病、老人、虛弱者之皮膚乾燥或肌肉萎縮、大便易結等。

臨床常運用於治療慢性咽炎尤其是慢性乾燥性咽炎、慢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長期口服藥物導致的慢性咳嗽等屬於肺胃陰虛者。

病案:黎某,女,72歲,2016年9月7日初診。主訴:間斷胃痞多年。

患者自述無明顯誘因出現胃痞,時伴胃脘隱痛,喜溫按,不耐寒涼,口乾甚,時胃脘燒灼感,納少寐可,大便不成形,小便調。舌紅少苔,脈細。

處方:麥門冬湯+小建中湯+竹葉石膏湯+三七3g 仙鶴草30g 香櫞10g 佛手10g 

    麥冬35g 半夏5g  太子參10g 炙甘草10g

    桂枝15g 白芍30g 百合20g 烏葯15g

    竹葉10g 生石膏30g 仙鶴草30g香櫞10g

    佛手10g 三七粉3g沖服 生薑4片 大棗5枚  七劑,水煎服。

2016年9月21日複診:患者訴葯後症緩明顯,胃痛無,胃脘部燒灼感無,大便成形,但口乾更甚,納呆,舌紅少苔,脈細。於上方去小建中湯,百合改30g,麥冬改70g,半夏改10g,加天花粉15g,繼服七劑,口乾緩解,納呆無。

按語:患者胃痞伴燒灼感、口乾、舌紅少苔,考慮為胃陰虛、虛火上乘所致,予以麥門冬湯配伍竹葉石膏湯滋陰益胃;患者胃脘隱痛,喜溫按,不耐寒涼及大便不成形,辨證為虛寒小建中湯證;考慮患者胃鏡病理提示重度腸上皮化生,予三七粉、仙鶴草活血補虛。二診時患者口乾明顯,遂去甘溫之小建中湯,將滋陰葯加量,麥冬劑量增加一倍,加用天花粉滋陰生津。

 

 

 

 


推薦閱讀:

12地支最深刻解讀之——巳
八字十二長生解讀——臨官
現代相學解解讀:雙手「斷掌」的人命運如何?
解讀辰、戌、丑、未四墓庫
CTPN論文解讀

TAG: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