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生三大錯,錯殺了一個人,錯用了一個人,錯過了一個機會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個兒子,是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弟,他17歲登基稱帝,在位17年,大明江山就轟然倒塌。北京城破之際,崇禎皇帝曾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然後在萬般無奈和遺憾中選擇自縊身亡。事實果真像崇禎皇帝所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嗎?其實不然,他一生最大的三個錯,就是錯殺了一個人,錯信了一個人,錯過了一個機會。

一、崇禎錯殺的人。說起崇禎錯殺的人,很多人可能都說是袁崇煥,其實不對。明朝末年,臣屬之間黨同伐異,嚴重影響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這不僅僅體現在東林黨和閹黨之間,更體現在東林黨與非東林黨官員之間的爭鬥。如何徹底解決黨爭,崇禎皇帝做的並不好,他上台伊始,打擊閹黨,誅殺了魏忠賢,此後東林黨得勢,他們所站的角度是以本黨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朝廷的利益,所以明朝的最終滅亡,東林黨要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罪責。

再反過來說魏忠賢,魏忠賢攬權之後,雖然對付異黨的手段殘忍,但確實是一個能做事做得成事的人。崇禎的哥哥明熹宗在臨死之前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是崇禎不僅沒聽,還誅殺了魏忠賢。後來李自成包圍北京,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就連崇禎自己也曾說:「朕御極之初,撤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罔恤民艱,廉謹者又迂疏無通。」也就是說,崇禎雖然懲治了魏忠賢,但局面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大臣們把私利看得比朝廷利益都重。崇禎此時可能有些後悔,又命人將魏忠賢的遺骸收葬到他當年選定的墓地香山碧雲寺。不管魏忠賢到底是怎樣的惡貫滿盈,但是在臨死之前的崇禎心裡估計覺得自己錯殺了魏忠賢。

二、崇禎錯用的人。崇禎在位時期,面對北方的後金政權,群臣們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一心匡振社稷,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起初崇禎極為信任袁崇煥,在朝廷對奏之時,袁崇煥說:「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崇禎說:「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 袁崇煥說了句不該說的大話,五年平遼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過崇禎信以為真了。

事後,深知崇禎性格的給事中許譽卿問及此事,袁崇煥說:「聖心焦勞,(五年平遼)聊以是相慰耳。」許譽卿提醒:「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袁崇煥這才自知失言。所以後來,袁崇煥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條件,「不以權力掣臣肘,不以意見亂臣謀」。其實這是袁崇煥在為自己找退路。可是崇禎卻不這麼認為,賜給袁崇煥桂尚方劍,假之便宜。袁崇煥把話說得太滿,崇禎平邊心切,也不顧是否可行,一味下注,而後又感覺虧了本,以至認定袁崇煥辜負了自己的信任。不管袁崇煥是不是被冤殺的,在崇禎眼裡自己是錯用了袁崇煥。

三、崇禎錯過的一個機會。歷史上有很多王朝都有偏安之舉,比如晉朝和宋朝。明朝末年,朝廷之上也有南遷的議論。按照當時的局面,放棄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權力中樞,不可謂不是明智之舉。這個南遷的建議是由翰林學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崇禎聽了之後大驚,對李明睿說:「此事重,未可易言。」後來在周密思考之後,崇禎皇帝又詢問了南遷的具體步驟。

此後,崇禎表態說:「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泄,泄則罪坐汝。」崇禎帝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立場,他有南遷的打算。可是在朝廷智商,崇禎對眾臣說:「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聯將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當時的朝臣中有人反對「南遷」,並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最後崇禎礙於顏面妥協了,罷了南遷之意,可以說是當斷不斷必受其亂,錯過了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

推薦閱讀:

有這種手相紋路的人不用擔心,應牢牢抓住轉運的機會
男命財星全不見,大運遇財抓住機會可成婚,運過則無
這幾個生肖的人,中年以後必然迎來幾次發大財的好機會
未來十年可能存在的大機會(1)
中國湧現過6次賺錢機會!未來的機會竟然是......

TAG:錯過 | 一生 | 崇禎 | 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