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丨文昌、文曲、奎星、魁星之區別
星宮圖
文昌星是與北斗星並列的星宮,文昌星位於北斗星旁。北斗由七顆星組成,而文昌星則由六星組成。
魁星則是北斗星的一部分,是北鬥鬥勺部分四顆星的合稱,由天權星、天璣星、天璇星、天樞星四顆星組成。
文曲星就是魁星中的一顆星,即北斗魁星中的天權星,就是人們常說的文曲星。
北斗星
北斗星,因位處北方,如古代酒勺斗形,故稱北斗星。共七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前四顆天樞、天璇、天璣、天權星組形如勺斗身,古曰魁。後三顆玉衡、開陽、搖光星組形如勺斗柄,古曰勺。因此,北斗星在民間也簡稱斗柄星、也叫斗魁星。究其原本,北斗星包含的是七顆星,斗柄星包含的是北斗星中的三顆星,斗魁星包含的是北斗星中的四顆星。
北斗星的名氣之大,被受民間敬仰與崇拜,因果有二。一是決定季節,在不同季節的夜晚時間,北斗星的斗柄出現在天空中指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古人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即春季。斗柄指南,天下皆夏,即夏季。斗柄指西,天下皆秋,即秋季。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即冬季。其二是北斗星是吉祥星,內含魁星,魁星內有文曲星,文曲星是主宰天下文運的大吉星。
北斗星在春夏秋冬的方向變化
北斗七顆星,與太陽一樣是在銀河系中的恆星,因七顆星距我們太陽相對近而亮度等級高,從地球上看,北方七顆星特別明亮碩大耀眼、且組形如勺斗。現實上,這7顆恆星距離地球的遠近不同,約在60光年至200光年之間,它們與太陽同樣環繞著銀河中心運行,且總是同步的恆速運行,因此,北斗七星總是在我們的北方位。雖然各自運行的速度與距離有別,但從地球上看,60光年之外的恆星天體群,小有變化是感覺不到的。
魁星
魁星,原為奎星的俗稱。因為,北斗七星中的前四星也叫魁,且大受中國民間奉拜的主宰天下文運的文曲星,又在斗魁星宮中,其形貌也是黑臉紅髮以鬼面出現,所以,中國民間修建的魁星樓,供奉的星君尊神,就是西宿魁星與北斗魁星的二合一尊神,而被天下考生敬仰和供奉。
北斗魁星總的來說,奎星是奎星,文曲星是文曲星,不是一個星,是「二十八星宿」與「北斗七星宿」兩套星相學問的兩個星名,之所以混為一同,是因為兩星特性一樣、作用一樣、形貌一樣,巧合名稱也一樣叫魁,因此天性相連、地性相通而同為魁星普受天下人共拜供奉,在時間長流中,西魁與北魁凝為一體已成為事實。
文曲星
文曲星,是北斗星中的第四顆,名稱天權星,也是魁星中的第一顆星,民間將魁星與文曲星等同含義看待。都是主宰天下文運的萬乘之尊。道家學派演易卦將天權星定名為文曲星,八宅學派將文曲星定性為水星。中國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宰天下文運的星宿。大凡科考中榜位列一甲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民間都認為是文曲星下凡。歷史上被民間認定為文曲星下凡者有:比干、包丞、許仙的兒子許仕林。
文曲星的位置文曲星在卦學的陰陽五行中,代表坎卦北方水,因其與文昌星都是主管天下文運而同屬為吉祥星宿。而文曲星與文昌星不同的是,文曲星主管文學的同時,也掌管藝術,因文曲星代表北方水,有陰性桃花,即有水性楊花的風流特性。而文昌星純粹只是掌管文學的星君尊神。
奎星
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的西方白虎宮的七宿之首的奎星,是主宰天下文運的大吉星。奎星稱為魁星的三大來源出處:其一,因其形貌黑臉紅髮以鬼面出現,右手執硃批筆、左手托金印,左腳後翹踢斗而得名為魁星。其二,奎與魁同音,又是七宿之首,魁在中文大意里代表首位,有意頭十足、獨佔鰲頭之喻。魁星賜斗是古代科舉人士最為喜歡的意頭,具有吉祥如意、功成名就的非常象徵。其三,奎星是專門主管文運之神,從星相圖看,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隧將奎星稱為魁星。
文昌星
文昌星,是文運的象徵,原本是星宮名稱,不是一顆星,共六星組成形如半月,位於北斗魁星前。《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載:「文昌星,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因其與北斗魁星同為主宰科甲文運的大吉星,所以也經常被人同文曲星混為一體而分不清。
文昌位於北斗前,由六星組成文昌星和文曲星是不同星座的兩碼事,文曲星是北斗魁星中的其中一顆星,而文昌星則是六顆星的總稱。但文昌星與北斗魁星太異曲同工而同稱為文昌斗魁。同時,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奎星,也因主宰科甲文運而稱文昌奎星。中國易卦風水與命理中有文昌星,同是主管文運又注吉祥的貴人星。道教也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星君,稱文星,是讀書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文聖星。總的來說,文昌星在風水與命理上是文才與貴人星,而在科甲文運中是司禮文武爵祿科舉之本,與北斗魁星和西宿魁星同堂通用。
史料記載,還有一個梓潼帝君,與文昌星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將梓潼帝君稱為文昌帝君。梓潼帝君原名張亞子,晉朝越雋人氏,現在的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人,後來遷到七曲山,現在的四川省梓潼縣。因張本人讀書出身、一身文人氣度,而張氏篤信道教,為道教教義而終生傳教於四川各地,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後因香火旺盛而被當地人奉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受當地人對梓潼神的信仰而感動,遂封梓潼神為左丞相。唐玄宗夜宿七曲山,得梓潼君顯靈相告,言此亂不日將息,帝可回朝。唐廣明二年,唐僖宗躲避黃巢亂軍,再次到蜀地七曲山,親自拜祭梓潼神,加封梓潼神為濟順王,並將自己的佩劍解下賜給梓潼神。至元仁宗延佑三年,即1316年,仁宗帝敕封梓潼神為「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為文昌帝君。從此,梓潼君變為梓潼神,再變為梓潼王,又再變為梓潼帝君,最後變成了文昌帝君。梓潼君就成了文章、學問的天部尊神,職責掌管天部文昌府的事務,成了文昌星、文曲星、北魁與西魁的代理星君。
由於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越來越高,從一個地方神一躍而成為集各星魁於一身的大神。宋時,道教將梓潼君與文昌合稱為文昌帝君,升級尊為人鬼生死爵祿的重量級大仙帝君。古代書生求仕途,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大興土木,為梓潼帝君建立文昌宮、文昌閣殿。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主要書屋一大開間騰出來,用於供奉文昌帝君。
每年農曆二月初三,逢文昌帝君誕辰,歷代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帝君的活動儀式。明朝景泰年間,景宗皇帝為文昌帝君在北京新建一座廟宇,於每年二月初三舉行盛大的祭典。清嘉慶六年,皇帝敕命禮部,將文昌神編入國祀大典。而在民間,凡是讀書人也必要奉祀文昌帝君,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歷代官府也都要通令天下學校,來奉祀文昌帝君。
至此,文昌帝君的神位已升級至九五主尊。許多供奉文昌的廟觀,其正殿中堂奉祀文昌帝君,北鬥文魁與西宿文魁則分祀在帝君兩旁。文昌宮的文昌殿,是文昌帝君的殿堂,而魁星樓或魁星塔,則是北斗與西宿文昌魁星的廟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