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道 · 歷史篇 | 太極拳神話傳說回歸歷史(三)

太極拳的信史階段

太極拳有完整、可靠、詳細的文字記載,其現實地、無可爭議的發展衍變史,應自陳家溝第十四代陳長興、陳有本記起,此為太極拳發展的信史階段。

陳長興像

陳長興(1771年一1853年)字雲亭,為陳家溝太極拳最古老的傑出老架代 表。一輩子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拳藝超群,堪稱妙手,百里方圓,無人不曉。 陳長興少年時代在父輩的教導下,自己刻苦練習,青年時期終日磨練,晚上練拳有時睡覺和衣躺長木凳通曉達旦。練拳姿勢端正,以致不管走路、站、望,一舉 一動盡循拳理,務求中正,拳藝練到出神入化之境界。晚年時精神充沛,藝高不減當年,在陳家溝方園百里流傳著許多傳奇及動人的故事。陳家溝每年逢年過節 唱大戲,幾十—里以外來看戲者成千上萬。其站在人群中看戲,不管幹百人怎樣推擠,無論人流來回如何涌動,凡近其身者均如水觸石,不抗自硯左右分流而去, 唯其如泰山磐石,絲毫不為所動,時人稱為「牌位先生」。「牌位」乃在中國北方民間百姓用以參拜、供奉祖先,上刻祖宗姓名的木製座碑。安放於祖宗神壇上 永遠不移動的叫「牌位」。當時人以此形容陳長興深厚的內功。現在有些無知的淺薄之徒不解其意或惡意中傷反而妄言「牌位」及¨,木呆「實為可氣可笑。

陳長興是太極拳發展史上具有特出的貢戲值得特別紀念的承前敵後的一代宗師,他以超絕的拳藝,寬闊的胸襟,培育了陳氏家族的子孫,打破了封建的傳統家族觀念,第一個將陳家溝的太極拳傳於外姓人——河北永年楊露禪。使太極拳公佈於世,直至今天,衍變出眾多流派,成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防身健體之無價瑰寶。,

陳有本像

另一位對太極拳有卓越貢獻的是陳長興的同門兄弟陳家溝太極拳第十四代宗師陳有本,乃陳家溝太極拳小架套路的代表。小架當時亦稱新架,是在老架(也叫大架) 的原有基礎上衍化的套路,同為七十二式。在當時二套架並馱齊驅,素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意指練小架根據個人的體力,身體素質,功夫深淺,年齡差異,練習也可為高中低架子。大架與小架內涵、拳理出自一脈,只有套路動作在形式上略有區別。並將套路中的發勁,震腳、拍腳變成柔勁,含蓄於體,不是不發,而是蓄而待發。將發勁動作變為了單式練習。陳有本宗師為文武庠生,深得家傳太極之精華,文武兼備、藝德兼優,深受鄉鄰之尊恭,拜其門下學者甚多,門人陳清萍、陳有論、陳三德、陳廷棟等。晚年將小架套路練得出神入化,圈小而細膩,運用纏絲以腰柔帶動周身,練意、運氣、養神,,意、氣、神三者合一,延年益壽,收到顯著的良好效果。

陳清萍

小架在陳家溝流傳至今名手輩出,歷久不衰,其中居住趙堡鎮的侄子陳清萍作為陳家溝太極拳「趙堡架」一支傳於外姓,走向社會,為太極拳的傳播發展作出了貢獻。

由於陳長興、陳有本二位宗師教導有方,將陳家溝太極拳引入了一個頂峰階段,一百多年來,不管老架、小架,有繼承,又有發展,由陳家溝一偶之地,傳播至中華大地,直至海外,成為世界上傳統武術中最為古老,風格獨特,理論明確,陰陽互化,剛柔相濟,深受廣泛關注與歡迎的太極拳種。

陳家溝太極拳作為有史可載的最古老的拳種,在以前至於陳家溝太極拳的傳習,其為世人所知曉而推廣的時間卻並不久遠。究其原因,並不是某些人所傳言的講陳家溝保守不傳,若是這樣,何為楊露禪會三進三出陳家溝學藝成功,成為名震京師的「楊無敵」。歷傳三代,衍化為楊式太極拳,成為楊式祖始。凡習武之人皆知,自古以來,無不重師長身傳口授,既使在今天,也是如此。以太極拳此博大精深的理論而言,師長的口傳親授仍是諸多現代輔助學習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此乃眾多學練者之切身體會。因此,若無陳長興之悉心傳授,楊露禪何能真正窺其秘?陳青萍倘若無真誠向叔父陳有本學藝,怎能得其真傳,又怎後來獨樹一支趙堡架?考證任何一事物產生原因,都不能脫離其當時之歷史條件及環境。陳家溝太極拳的傳播遲緩,其因一、一二百年前,陳家溝交通閉塞,距離省府駐地遠,村人很難與外界有交往的機會。二、生活環境單調,祖祖輩輩種田為生,又戀守故土,不願離鄉背井外出闖蕩江湖。這也是中國北方河南人的特徵。三、中國傳統的封建家族的聲譽高於一切,陳氏子孫練習太極拳只是為了自我保護,若有極少數之離鄉出外者,亦本著忍讓為先之規,不肯輕易與人交手,逞強露技,因為武術講的是當場不讓夫舉手不留情,習武者天外有天,深恐技不如人,輸的不是自己,而是毀了陳氏家族的名聲。四、文化程度有限,雖技擊水平高,但理論研究上升與書面以及表答能力,口才的傳播感到不能如願。

直至一九二八年,北京同仁堂佑老闆邀請陳家溝太極名家到北京傳習,陳氏十七代陳發科、十八代陳照丕赴北京後,陳照丕再到南京、西安、洛陽、開封等地。其後陳家溝第十七代陳子明、陳寶渠也到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傳習,其間數十年,陳家溝太極拳始為世人所識,並逐漸推廣至各大城市。

太極拳的衍變階段

太極拳自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代陳長興首傳外姓楊露禪,第十五代陳清萍傳趟堡及永年武禹襄後百年來,代代相傳,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太極拳也不斷的發展普及,傳播衍變出多個流派,到中國四十年代,已被國內外所公認的有五大家傳統太極拳,分別為陳、楊、武、吳、孫。

陳式太極拳乃各家傳統太極拳之首,它合太極陰陽之大道,老子道教之哲理;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寓技擊與保健於一身;套路風格獨特乃別具一格,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尤為其突出特徵之螺旋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最近被一些西方現代科學理論(莫比烏斯怪圈理論)所印證而引起關注。陳式太極拳可因人施教,老少皆宜,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深受世界太極拳愛好者之歡迎。對陳家溝太極拳發展貢獻最顯著的,近代應數陳家溝第十七代陳發科、陳子明,第十八代陳照丕、陳照奎四位宗師。

陳發科

陳發科(公元1887—1957)字福生,繼承祖業,自幼習武,每日三十遍幾十年不變,將陳式太極拳練入化境,松活彈抖,威力懾人,二十年代已聞名鄉里,培養陳家溝的下一代,名手輩出。1928年應邀到北京傳授陳家溝太極拳。在京數十年與人交手切磋無數,沒有對立面,反而交了不少朋友。為人謙恭忠厚、武德高尚,談起拳藝總是一句「我不中」(河南方言,不行的意思),其超群的功夫及太極拳獨特風格在京都獨樹一幟,武術界親身目睹,贊聲不絕。時楊季子詩云: 「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持剛強」。被北京尊為「太極一人」。他平易近人,毫不保守,教拳三十餘年,弟子無數,從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許多人帶藝投師,其中:李劍華、許禹生、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經悟、馮志強等後來皆名間中外武壇。陳發科宗師為傳播陳式太極拳立下了不朽功德。

陳子明

陳子明(1878-1951),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代人,從小隨父親學習陳氏太極拳,有所心得,青年時在陳家溝已成名手,曾在河南省懷慶府國術團體傳授太極拳。後經懷慶府太守之子江子誠推薦,到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傳授陳家溝太極拳,不遺餘力。他不負家學,總結自己教練心得及師承教誨,著成《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一書,將太極拳大要架勢詳加析解,並與武林同道——南京國術館館長張子江、教務處長朱國福、河南省國術館館長劉丕顯、滄州武術名家姜雲樵等人結為好友。他在南京期間結識了武術理論家、史學家唐豪先生,並引介唐豪先生三進陳冢溝對太極拳源流進行了實地考察,又將被稱作陳家溝太極拳理論經典、陳鑫畢其一生精力之遺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推薦給河南省國術館,為中華武術文庫新添了一部很有分量的寶藏。陳子明先生為太極拳的推廣與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

陳照丕

陳照丕(1893-1972),字績甫,自幼受祖、父輩身傳嚴教,他先隨祖父陳登科學習祖傳太極拳,後從陳延熙、陳發科諸先輩繼續學拳。練拳刻苦,不論寒暑,朝夕不輟。又得族叔陳鑫之太極拳理論傳授,拳技與理論得以融會貫通,二十歲時在陳家溝已有名氣。21歲時外出到甘肅、河北教拳,七年後返回故鄉任溫縣國術社教練。

陳照丕

1927年,陳照丕應北京同仁堂藥店的邀請到北京傳授陳家溝太極拳,是陳家溝到北京傳授太極拳第一人。他首次公開展示了陳氏太極拳,使北京武術界得以一睹陳家溝太極拳之風采,從而突破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的局面。其間,陳照丕在北京宣武門立擂半月而未遇對手,在京城聲威大振,當時的北平晚報廣為宣傳,學拳者紛紛而至。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宇文大學等十七個單位也慕名聘請任教。一年後,應國民政府南京市長魏道明邀請他到南京市政府、僑務委員會、全國民營電業聯合會等處傳授陳氏太極拳,併兼任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陳照丕便將叔父陳發科請到北京接替自己繼續授拳。在南京教學期間,陳照丕會晤了楊澄甫老先生,彼此交流拳藝,甚為投緣,成為「太極一家親」的真實寫照。隨後陳照丕的第一部著作《陳氏太極拳匯宗》問世,《陳氏太極拳人f]總解》也相繼出版(1979年在香港、台灣再版)。

1937年日軍南侵,南京淪陷,陳照丕回到故鄉,任抗日將領范庭蘭部隊武術教官,1940年又前往洛陽,相繼在第一戰區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廳和河南省直接稅務局擔任武術教官。1942年應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張含英之請擔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位於西安,後遷往開封)武術教官。1 948年開封解放,陳照丕繼續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業餘時間教授太極拳。1958年,陳照丕退休回到陳家溝,同年3月獲河南省武術表演賽太極拳第一名。1960年被全國武術大會授予「全國太極拳名家」稱號。1964年,陳照丕當選為全國武術協會委員。

陳照丕在舊中國教拳近三十年,從學者多為公務人員,以健身為主。因內亂外患,國無寧日,時局動蕩,下功夫練拳者甚少。陳家溝世一樣,兵災、旱災、蟲災使村人流離失所,陳家溝太極拳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將近二十年青黃不接,後繼無人。回到家鄉的陳照丕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於是開辦武術班免費培養後輩子弟。像陳德旺、王西安、朱天才、陳夢松、陳小旺、陳正雷等一批人都是從小在陳照丕培育下成長起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太極拳受到衝擊,也給陳照丕帶來了災難,但他沒有灰心,常常暗地裡鼓勵學生不要放棄練拳。1972年,當中國剛開始恢復武術運動,陳照丕便重新出山,不遺餘力地培訓年輕人,並多次率隊參加河南省及全國的武術運動會。由於勞累過度,陳照丕於1972年12月30日不幸病逝,享年八十歲。陳家溝太極拳今天能發展得如此興旺,這是和陳照丕數十年的嘔心瀝血,無私傳授,細心培育新一代分不開的。正如他的詩中所寫:「慢雲七十古來稀,余今八十興不萎。老骨跌岔能鋪地,二起雙足滿天飛。練身如鐵為人民,立志要學董存瑞。老當益壯從何起,朝夕鍛煉偷天機。世人不識太極妙,變化無窮奇更奇。或問此技當何用,強身健體為人民。」

陳照丕是陳家溝太極拳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精心培育的四位著名弟子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按年齡順序,以下同——作者注)被國內外譽為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他們都是從小在陳照丕老師的言傳身教、無私哺育下成長的,陳照丕去世後,他們又隨陳照奎老師學習陳氏太極拳八十三(新架)、七十二(二路)及推手。他們從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這個小小的村落,立足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享譽中外的國際太極拳大師,繼而又培養了不計其數的太極拳教練和太極拳名手。作為陳家溝太極拳新一代的代表,他們正在為繼承、傳播和提高陳氏太極拳而辛勤地耕耘。

陳照奎

陳照奎(1927-1981),陳發科宗師的幼子,三歲時隨母親進京在父親身邊練習太極拳,二十多歲已成名手。他在繼承陳家溝太極拳精華的基礎上,結合陳氏太極拳理,將父親晚年改編的八十三勢太極拳(新架)最終定型,並在社會上推廣開來。

陳照奎

新架八十三勢太極拳突出表現了四種風格:(1)手活於腕,轉關在肩。這是老架套路的松肩、沉肘、活腕在新架套路每個動作承上啟下時的突出表現。(2)蓄髮相變,快慢相間,柔而圓活。不只在發勁上,在柔勁上也要使蓄髮快慢在新架套路中體現。(3)圓中有直,直中求圓。這是老架以圓為主的圈的運轉在新架套路中的變化。(4)閃戰騰挪,靈活多變。這是在老架下盤功夫紮實、沉穩靈活的基礎上各種閃、擎、跳等動作在新架中的應用。

1961年,陳照奎應上海體育官主任顧留馨之邀,來往於上海、南京之間,舉辦太極拳學習班近百期,培養學員千餘人,深受習武者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當時滬寧各報紙廣為報道。196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委託沈家禎、顧留馨編寫的《陳式太極拳》一書問世,公開了陳氏太極拳新架八十三勢套路,並從理論上總結了太極拳的八個特點,科學地論述了練拳方法,給出了詳細的分解動作。書中插圖太極拳部分採用陳照奎照片,炮捶部分採用陳發科遺照,不足部分由陳照奎補照,最後由陳照奎校訂出版。該書出版發行後,行銷四十餘年長盛不衰,成為學習陳氏太極拳的經典教材。

陳照丕(右)與陳照奎(左)合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武術被作為「四舊」打入冷宮,陳照奎回到北京。1973年,武術運動恢復的第二年,陳家溝人將陳照奎請回陳家溝傳授陳氏太極拳八十三勢新架一、二路及推手。此後七年間陳照奎回陳家溝數次,潛心培育陳家溝子弟,毫無保留、不厭其煩地傳授給陳家溝的下一代。目前在國際上推廣陳氏太極拳的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等人理論上、拳藝上的提高都是和陳照奎的指導分不開的。

1979年,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為了保存傳統武術資料,邀請陳照奎、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等人拍攝電影紀錄片。陳照奎衷演了陳氏太極拳單式發勁的動作,現已成為研究陳氏太極拳的珍貴歷史資料。

從1972年到1981年近十年間,陳照奎應邀赴南京、石家莊、鄭州、焦作等地教授陳氏太極拳,培養了大批太極拳弟子。正是由於陳照奎的努力,陳氏太極拳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廣泛地開展起來。陳照奎真正是為太極拳的傳播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此外,對陳氏太極拳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還有陳家溝陳氏第十六代、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陳鑫。

陳鑫

陳鑫(1849——1929),字品三。清末歲貢生。自幼就跟隨父親陳仲甡學習太極拳,後遵父命習文,而兄陳垚則學武。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的「自序」中自謙地說:「習武者,武有可觀;習文者,文無所就。是誠予之罪也。」不過所幸的是自己「少小侍側,耳聞目見,熏蒸日久。竊於是藝管窺一斑。雖未通法華三昧而於是藝僅得枝葉,其中妙理循環。亦時覺有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陳鑫少年時便掌握了太極拳的基本技藝,而且悟出了其中的奧妙所在,多有心得,終成文武兼備之才。

為闡述陳氏世傳太極拳理,避免族人分門別戶後陳氏太極拳失去真傳,他發怒著書立說,先後完成了《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著作。其中《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一書自清光緒戊申年間(1908年)動筆,直到中華民國乙未年(1919年)才告完成,歷時十二個春秋。此時,陳鑫已近古稀之年。這十二年來,他對該書傾注了全部精力,「其書始成,又急繕寫簡冊。雖六月盛暑不敢懈也」。真是嘔心瀝血,毅力超人。

書稿完成之後,陳鑫已是貧病交加,生活艱難。此時,有位族孫前來,宣稱可以幫助出版此書,並稱拿到底稿後,保證老人今後生活無虞,還可全部負責老人過世後的棺木穿著。陳鑫聞言大喜,立即召集嗣子陳椿元等人商量後,將書稿交給此人。不料此人一去,音信全無。數年後,該人從南京來信稱:「來時渡江,因遇風險,致將攜帶衣物全部失落江中。」陳鑫聞後,慟哭不絕,自感畢生精力化為烏有。自此思慮成疾,卧床不起,年余而卒。臨終前,陳鑫將留存的書稿散件交給陳椿元,囑咐他說:「這是我畢生的心血,若你能夠印行最好,不行的話就把它燒了!」陳鑫卒後,家人因無錢安葬,只得停柩在家。

陳椿元率領家人將書稿加以修訂、整理,歷時三年,重新補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此後經族人陳子明和中央國術館唐豪推介,在河南國術館及諸位同好的大力協助下,幾經周折,終於在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將這部太極拳理論巨著出版,完成了陳鑫老人的心愿。

《陳氏太極拳圖說》一經出版,便在國內引起轟動,廣為武林同好所稱道。這部書圖文並茂,全面介紹了陳氏太極拳的歷史淵源和披術理論,以陰陽易理解說太極拳理,並結合中醫經絡學說逐勢詳述理法,精妙人微,理法體用兼備,堪稱為「拳壇理論之豐碑,武林修學之經典」。

圖片來自天才道太極

推薦閱讀:

雜談人民的名義之高育良
葉挺將軍參與了什麼重要事件?
封神榜有幾個版本呢?
陳思誠的爸爸是上將嗎?
如何看待葉門胡塞武裝與薩利赫的內訌?

TAG:歷史 | 天才 | 神話 | 太極拳 | 傳說 | 太極 | 回歸 | 神話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