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記-破樂執品 第二 3《中觀四百論講記(一)》 ︱ 聖天論師.造 ︱玄奘大師 法尊法師.譯 ︱ 智圓法師.講授 ︱
所以說人的身體,越享受就越嬌貴,越嬌貴就越會痛苦。就像林黛玉的身體,享盡榮華富貴,卻越來越虛弱,最後弱不禁風;而劉姥姥的身體,因為要下地干很多粗活,反而身子骨很硬朗。以前吃不飽的時候,人們很希望能有東西吃,現在條件改善了,可以吃飽了,很多人又因為吃得太多、太好了,擔心體重超標,擔心產生高血壓、脂肪肝等病,不得不進行節食,被迫進行各種體育鍛煉,這就是身體的這個特性造成的。這就像農夫與蛇的故事一樣,身體就是那條會反咬一口的蛇,越愛重它,它反而越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痛苦。
所以這揭示了一個矛盾的現象,那就是人們努力掙錢,目的是為了能使身體得到享受,但是業力形成的業報身,卻又沒有福報享受,享受之後就會帶來疾病等各種障礙,因此,大家是否還應該把聞思修佛法放棄掉,而只去努力工作、掙錢呢?
當年我剛到學院的時候,聽到法王上師講法時說:「我很厭離這個如幻的、向四大借用來的身體。」那時我還出家不久,不明白上師為什麼說討厭這個身體,當時想:如果身體是讓人討厭的話,那應該扔掉才對啊,那又怎麼能扔掉這個身體呢?但是扔也扔不掉啊。後來學到身體是苦器的時候,才明白,原來上師是為了讓我們明了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有漏的苦器,讓我們放棄對身體的貪執。
苦器,就是佛經里經常說的「純大苦聚」。大家只要如實按照因緣去觀察這個身體,就能發現這個身體確確實實就是純大苦聚,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前面還提到過,這個身體,甚至比仇人對自己帶來的危害還要大。如果大家現在對身體還抱有很大的希望,很執著,放不下的話,那就要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了。在這個苦器里,人所想像出來的樂,怎麼可能存在呢?又怎麼可能得到呢?大家的這些希望,都是必定要落空的。
在《阿含經》中,導師佛陀作了很多關於厭離身體的珍貴開示。比如《雜阿含經》中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導師佛陀說:貪愛、喜歡身體上的色蘊,實際上就是貪愛、喜歡著苦,這樣不會解脫苦,不會明了苦,不會離開對苦的貪慾。其他的四蘊,也完全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如何能夠更有效地斷除對身體的貪愛呢?《雜阿含經》中,導師佛陀就教導了用無常觀的方便,來消除對身體的貪愛。
當時有一個比丘來請問世尊,如何使心得善解脫。世尊教導他說:「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
導師佛陀的意思是說,對於五蘊要進行里里外外、粗粗細細仔細的觀察,要一直觀察到它們時時刻刻在無常遷變,這樣對身體的貪愛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心就獲得了自由。心獲得了自由後,就為斷除我執等更深的修法做好了準備。
這位比丘在聽了佛陀的教導後,接下來「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佛陀住世時的比丘,在聽受了教言後,都如獲至寶,認認真真地去修持。這位比丘按照佛陀的教言修持後,得到了真實的利益,證得了聖者阿羅漢的果位,這確實很殊勝,很值得隨喜和羨慕啊!《涅槃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種無為法中的寂滅妙樂,才是無漏的樂、真實的樂、不會變壞的樂,這種妙樂,是三界生滅法中的有漏安樂根本沒法相比的。如果大家在命終時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也能立刻感受到這種妙樂。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其中第三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所以真正想求得安樂,並且以最快時間求得安樂的人,不必要花很多心思去創業,不必要辛辛苦苦去上班,也不應該去貪圖各種的名聞利養,而是應該踏實增上信願行,這樣沒過幾年,最多也就幾十年之後,大家就能獲得這種殊勝的妙樂了。如果以後證得了般若大空性,成就了大乘的佛果,那麼那種妙樂,則更加是不可思議的大樂了。大家只要認識到真正的安樂在哪裡,然後放下對有漏業報身體的貪執,立下往生極樂世界等的志願,再像這位比丘那樣,「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地修行,就一定能夠成就真正的安樂。
己二、廣說其性
首先,聖天菩薩進一步引導說,有漏身體的自性是苦,這種性質是不可能被改變的。
身雖久享樂,不能成樂體,
謂他勝本性,此定不應理。
難詞釋義
他:自性之外的因素,此處指樂。
勝:指勝伏、壓制、壓服。
本性:此處指身體的苦器本性。
他勝本性:本性之外的樂,勝伏了本性的苦。
頌文直解
凡夫的業報身體即使長久地享受飲食等安樂的來源,它的自體也不能以此而變成了安樂。說本性之外的樂,能夠勝伏身之本性的苦,這必定是不合理的。
釋義
在上一科「略明身為苦源」中,大家已經知道了業報身的自性就是眾苦之器。既然是苦器,那麼即使享樂很長時間,即使嘗遍了各種欲樂,也不可能改變性質,變成了樂。就像金銀銅鐵等金屬,它們在常溫下是固體,只有在高溫狀態下,它們才會變成液體,但是不管它們變成液體的時間有多長,只要溫度一降低,它們馬上就又變回去了,成了固體。這說明,即使在高溫下保持多長的時間,也不能改變它們在常溫下固體的性質。同樣,由身外的因素所帶來的樂,不管持續時間有多長,仍然改變不了身體苦的自性,就算正在感受外境帶來的樂的時候,身體的自性依然是苦的。《四百論廣釋》中說:一隻杜鵑鳥被烏鴉養大,那它會不會變成烏鴉呢?當然不會的,杜鵑鳥就是杜鵑鳥,它的性質是不會改變的。同樣,再多的有漏享受,也不會使身體的自性變成樂的。
現代社會,滋生出了物質至上、金錢萬能等的思想,以為只要有足夠的錢,就能去掉身體的苦,就能買來快樂。所以世間上的人,就以掙錢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掙錢多的,即使來路不正,也會被世人推崇。這其實就像是歸依了錢一樣,把錢當成了衡量一切的正量。
但是這種思想,是完全錯誤的,因為身體生老病死等苦的自性,是相伴終生的,而金錢帶來的樂,只是一時的。為了獲得轉瞬即逝的樂,而以畢生的精力謀取財富,那最後只能落得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結局。而且在死苦降臨時,金錢就不能起到一丁點的作用。在死的那一刻,這一生的名聞利養,都將徹底化為灰燼,那時候就會明白,這些錢財、名譽、地位等等都是靠不住的,並且因為浪費了積資凈障,以及修習解脫道的機會,使得在今世出離輪迴的希望徹底落空了。
能衡量一切的正量,並不是有漏、無常的錢,而是智慧、慈悲和度化眾生的方便力,這三者才是真正成功者的標誌。所以真正聰明的人,就不會去重視金錢,而會把佛法看作無比殊勝的無上如意寶,去精進地修行解脫道。所有學佛的道友,包括出家僧人在內,也都要反思,在自己的見解中,有沒有把金錢當老大的這種想法,有的話必須要遣除掉,否則這對聞思修行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那麼有人想:雖然這個業報身體確實是苦,但也有人沒有感受到苦啊,下面他們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設問:即使苦存在,只要幸運的話,也不會感受到。比如,有的人從生到死,生活條件一直都很優裕,他們並沒有吃過苦。因此,怎麼能說他們業報身的體性是苦的呢?
答:
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
頌文直解
如果善加觀察,那些擁有巨大財富等的勝者,遭受的是無法隨心所欲的意苦;而那些劣者,遭受的是饑渴、疲勞等的身苦。因此,這身苦與意苦二者天天都在折磨有情世間,所以樂完全不是身體的本性。
釋義
苦有兩種:身苦和意苦。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身苦者,身痛、頭痛等四百四種病,是為身苦。」因為這個身體是由四大所形成的業報身,所以必然會感受種種苦,除了身痛、頭痛之外,還有饑渴、寒熱等等的苦。現在人上下班高峰時要擠地鐵、擠公交車,還有上班時過多的體力勞動,和過高的工作強度,都會造成身苦。所以很多上班的人都在喊累啊!很累啊!
意苦也被稱為心苦,《大智度論》中又說:「心苦者,憂愁嗔怖嫉妒疑,如是等,是為心苦。」《瑜伽師地論》中說,心苦是由「於自體執我我所,愚痴迷悶生極怨嗟」造成的。我執越強,所生的怨嗟(怨氣)就越大,這樣就會造成憂愁、驚怖等苦,並且會帶來嗔恚、嫉妒、懷疑等的煩惱,而這些煩惱,因為不寂靜的緣故,本身就是極大的心苦。
在這個世界,生活水平低下的家庭里,住房、傢具、穿著、飲食等等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很差。比如,住的房子經常漏雨、漏風,吃的上頓不接下頓等等,所以需要承受很多身苦。而富足的人擁有了各種優裕的條件,所以遭受的饑渴、寒熱等身苦相對較少。但是他們越富足,貪慾就越大,當那些貪慾無法實現時,就會生起難以抵禦的心苦。這種心苦,對他們的煎熬程度,並不比勞苦大眾的饑渴、寒熱等苦要輕。還有,當看到比他們更富足的人時,他們心裡產生的嫉妒、嗔恚,也會讓他們度日如年。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這種嫉妒、嗔恚的苦,也是不容小看的。這樣不管生活條件好,還是生活條件差的人,誰又能夠找到自在享樂的機會呢?所以,意苦和身苦天天都在折磨著這個世界的人們。可見,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安樂的。所以說啊,這個樂絕對不是有漏身體的自性。
在中國,曾經把佛法及儒家等的傳統教育全部都丟失了,於是人們就拚命去追求物質生活,想去發財,想從物質上讓自己得到徹底的滿足與安樂。現在人們生活條件是變好了,但是心裏面始終還是不踏實,沒有安全感,沒有真正的快樂,再加上那種貪婪的充滿慾望的心越來越增強的緣故,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內心裏面特別苦惱。現在人的心太複雜,追求的太多,生活要求太高,什麼都要更新,要跟上飛速發展的時代的步伐,追求這個追求那個。但是吃的東西多了,就怕身體會胖,所以又不敢多吃;穿的呢,想多穿一點,但是太熱了,也穿不了多少;住的方面呢,一個人的身體不能分成三份或四份,同時住到三、四個房間里去。
追求再多,就算都追求到了又怎麼樣呢。比如說你賺的錢多了,存到銀行,存摺上原先的數字是30,現在到了60,但是數字多了,到了臨死的那一天也不會起作用的啊!只是銀行存摺上的數字變了一下而已,然而你身上真正的感受仍然是苦啊!
感受的樂多了,能自在享受了,就能擺脫生老病死輪迴的大事情了嗎?這樣就能顯現修行的智慧了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而且越有錢,貪慾越是膨脹,有錢人或者是明星,賺到有幾億的,甚至十幾億的,最後跳樓自殺,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心苦太嚴重了。
所以人們的生活目標偏了。如果就像乞丐一樣,沒有吃的穿的用的,當然要去打工上班賺錢等等,否則會餓死、凍死,但是有些人,這一輩子吃穿住的基本的生活條件差不多都有了,然後心裡還是天天為了賺錢這樣的一個目標,放下聞思修,放下積資凈障,放下調心等等,這就得不償失了。
追求外面的物質生活是不能徹底解決心裡的問題的。比如西方有些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發展了,但是現在他們發現了,很多的真正的真實的安樂,是不能夠從外在的物質上得到的,所以他們就要剎車了,否則他這輩子會沒完沒了地賺錢,在物質生活上努力。
如果為了改善物質生活條件,浪費了大量時間在拚命地上班工作賺錢上,不肯聞思修,沒有時間積資凈障,但是到了年齡大了,病也多了,壽命也短了,以及真正要離開人間的時候,房子多又能怎麼樣呢?臨終時候衣服多又能怎麼樣呢?那個時候錢多了對自己的往生有幫助嗎?是不是往生的時候給阿彌陀佛帶去一點人民幣,阿彌陀佛就會特別高興呢?或者搞個小聰明,走個後門,送個紅包給閻羅王就能解決問題呢?或者說真正自己到了斷命根的時候,自己的所有恐懼、痛苦是不是有了錢就可以被免除了呢?或者是不是真正有了錢,就不必下三惡趣地獄餓鬼旁生了呢?什麼都不是!所以說人們已經搞錯了,什麼都搞錯了。有經驗、有智慧的人,生活條件差不多的時候,就會想到這些夠了,再多也不起什麼作用,不如從內心上尋找真正的讓心裡快樂的修法。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用一位馴象師的經歷,來形象地顯示了勝者和劣者遭受的這兩種苦。
國王命令一個不會調教大象的人,去騎上一頭很難被馴服的大象,但這個人卻讓大象規規矩矩地聽他的指揮走路了。國王因此很高興,獎勵了他。大象原本的馴象師看到後,擔心自己馴象師的位置不保,因此心裡很憂愁。後來,國王又命令這個人再去騎這頭大象的時候,他失敗了,因此受到了責打。這就讓那位馴象師很開心。在這個公案中,那個馴象師遭受了意苦,而那位不會馴象的人遭受了身苦。
在現在的五濁惡世中,劫濁使得災難頻生,煩惱濁使得煩惱熾盛,眾生濁使得眾生苦多樂少,見濁使得邪見盛行,不信三寶、因果、極樂凈土等,命濁使得壽命短促。劫濁、眾生濁、命濁已經使眾生遭受了各種痛苦,同時煩惱濁和見濁又使得眾生在已有的痛苦之上,更增加了新的痛苦因素。大家可以觀察自己以及周圍的人。有的人身體一直病殃殃的,或者生活條件比較差,乾的活比較累,當然心情也就不會很快樂;有的人身體一直不錯,生活條件也挺好,但是邪見多,我執與煩惱很重,所以生活一直是灰暗的,很苦悶。大部分人呢,是既遭受著很重的身苦,又遭受著很深的心苦。大家平時多觀察觀察,既觀察自己,也觀察別人,這樣就能深入理解到佛法中所說的有漏皆苦的真相,從而能放下對輪迴不切實際的希望,全心全意修行解脫道。
推薦閱讀:
※請問人有利根鈍根差別,鈍根人能否進步轉變成利根人?
※摩西、耶穌還有莫聖,誰可稱佛?
※玄奘在曲女城法會上的種種牛,有無旁證?
※第二部分之五:唐僧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要傳經的時候阿難與迦葉要收人事,佛祖為什麼不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