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探秘(上)(下)

      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 

         探   秘(上)

    勾雲形玉佩,是紅山文化所獨有的一種玉器類型,在全國其它任何地方的遠古遺存中,還未曾發現有勾雲形玉佩這類玉器出土,因此,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80年代以來,在多處紅山文化發祥地都有不同類型的勾雲形玉佩出土,因這一類玉器的造型、結構奇異、紋飾風格獨特,具有很濃郁的神秘色彩,面世後立即在學術界掀起一個研究熱潮,對於勾雲形玉佩的造型創意與所表達的理念,有各種各樣猜想與推測,眾說紛雲,雖然各有見地,但至今尚無統一定論,幾十年過去了,基本上仍停留在見仁見智的層面上;本文擬從一個新的視角,並引入一些新的概念,試作初步探索,也算是拋磚引玉,企望在「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中,與界內同仁一道,共同切磋,在共同努力下,逐漸破解隱藏在勾雲形玉佩中的種種謎團,以期獲取真知與共識,從而推進對紅山文化的深入研究。

     勾雲形玉佩,因其奇妙的造型與獨特的紋飾,在紅山文化玉器中已自成體系,形成系列,它們不僅構成紅山文化玉器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就是在中華玉文化發展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獨佔鰲頭」,可以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勾雲形玉佩的豐富內涵和深刻的寓意,已超出今人的想像,五千多年的歷史跨越,今天的人們對勾雲形玉佩的認識和理解,必然與遠古先民當初的創意與理念,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因此,我們盡量以返璞歸真的願望,以真實可信的實物為依據,深入挖掘、細化研究,力爭使研究的結果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的真實。

    一 勾雲形玉佩的造型

     勾雲形玉佩的造型,有些神秘莫測、令人費解,學術界在數十年的探索、研究中,曾有過許多種學說,諸如雲氣說、玉雕玫瑰說、旋目神說、龍形說以及鳳、鷹等鳥形說,如此等等,皆因缺乏充分依據,難以令人信服。我們通過對諸多實物的觀察與分析後,產生出如下比較明確的認識:從總體上來說,勾雲形玉佩還是屬於動物形玉器,或者說,它們是「巫玉」時代動物形玉器在造型上的一種凝練與升華,仍然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其造型的主體動物,主要是由「神獸」演化而來的「神龍」,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勾雲形玉佩,實質上都是龍紋玉佩,在上述一些學說中,雖然也有龍形說,但比較籠統,因缺乏充分的理由,也未能形成確定性的結論。

     勾雲形玉佩是神龍的一種平板狀的玉雕造型,這種平板狀造型,加上沿器形走向且雙面對稱的獨特紋飾,猶如一幅抽象的圖案畫,令人賞心悅目,如此風格的玉作,在此之前尚未曾發現過,應該說,這也是中國遠古玉雕藝術的一種創新,甚至從此開創了中國平面玉雕技藝的先河,這對後世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中國繪畫中的「大寫意」,極有可能也肇始於此。

     二 勾雲形玉佩的分類與造型結構

     據說,早在1942年考古工作者就曾在遼寧省凌源縣見到過一件勾雲形玉佩,最早正式出土的勾雲形玉佩,是1973年在阜新胡頭溝M1號墓葬出土的一件,此後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遼寧省牛河梁等地,先後都有勾雲形玉佩出土,其中牛河梁M14號墓葬出土的一件最大、最精美,震驚世界;伴隨著紅山玉器的研究熱潮,來自民間的各種勾雲形玉佩(偽品除外)也日漸增多,大小不等、各種各樣的造型五花八門,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大型、精美之作,十分珍貴。在目前所見到的一系列勾雲形玉佩中,依其造型外觀,可分為「勾型玉佩」與「齒型玉佩」兩大類型,其它各種造型,基本上也都是在這兩種類型基礎上的變異。

                         

            

      一) 勾型玉佩

     「勾型玉佩」的基本造型

    勾型玉佩是勾雲形玉佩中數量比較多的一類,其造型比較規整、單一,特徵鮮明,多數講究對稱;勾型玉佩的種類並不是很多,外形上大同小異,它們多呈方形、長方形及橢圓形,只有少數為梯形、三角形等形狀,極特殊的,也有不規則的形狀;它的造型主體,完全是一種抽象化了的神龍形象,最明顯的特徵是:體態捲曲,特別突出它的雙角造型,而頭部卻不甚明顯,它們的細部特徵雖然有別,但總體外形上卻大致相近,下左圖所示的一款更比較鮮明.

   寓義深刻的勾形附角(簡稱「勾角」)

     我們看到,勾型玉佩在造型上還有一個最突出的特徵,這就是:在它們的四周邊緣,一般都附有數個圓鈍的勾角,往往呈對稱分布,那麼,這些勾角究竟代表著什麼?又有著怎樣的寓義?我們來探究,當然,這些勾角絕不只是一般的輔助作用,更不是單純的裝飾,必有其特殊的寓意和深層次的內涵。觀察這些勾角,皆呈圓鈍的勾形,且形體短小,聯想一下,生命的最初形態,基本上都近似橢圓形或為圓鈍而彎曲的勾形,如雞雛、幼蟬、蠶蛹、蝌蚪等等;哺乳類動物(包括人在內)的胚胎,也近似鴨梨形狀,這些勾角,在外形上與上述這些生命的初始形態,頗為相似或相近。由此,不仿作如下推斷:它們極有可能就是「靈物」幼體的象徵,表達著紅山先民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思想理念,這就是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育的崇拜。 紅山先民們深知,生命的繁衍與部族的興旺息息相關,因此,高度崇拜生育,如此重要的理念,必然會在最重要的神器上得以體現,他們把象徵「靈物」幼體的形象,琢刻在勾型玉佩的邊緣處,猶如緊緊地貼附在「母體」身旁,極為生動、形象地表達出紅山先民祈求神靈庇護、保佑母子平安的願望,同時也表達著先民們祈盼部族世世代代人丁興旺、傳承不息的強烈願望。實際上,紅山先民的這種熱愛生命、崇拜生育的理念,始終貫穿在他們的全部生活中,在其它一些動物形玉器上也多有體現。

     勾型玉佩邊緣上的勾角,不論代表何種靈物幼體,一般都琢磨成抽象的外形,極少寫實。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保持作為「神器」的莊嚴與神聖;二是為了保持此類玉器在風格上的一致性。由此亦可推測: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琢制有可能已經從社會勞動中分離出來,有了社會分工,甚至有了專職的工匠,尤其對於重要的禮器,都有一定的形制要求,至少已經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造型「規制」。勾雲形玉佩之所以自成體系,形成系列,具有風格上的一致性,主要是「規制」使然,這也表明,當時已經有了社會性的共同信仰,其禮、祭活動也有了比較統一的模式,這還可以從牛河梁大型古墓葬遺址、祭壇及女神廟等遺存中得到證實。由此甚至可推斷出:至少在紅山文化時期的晚期,一個以「神權」為特徵的古國雛型,就已經在中國北方大地上萌芽。

      3 勾型玉佩的造型主體——「虯龍」

    我們注意到,構成勾型玉佩造型主體的神龍,最典型的特徵是都有雙角,據此,我們便可以認為:它們應為中國古代四大神龍之一的「虯龍」,其主要依據是: 史籍有載:「兩角者虯」,《廣雅·釋魚》又中講到:「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可見,虯龍最典型的特徵就是有雙角,這是我們判斷虯龍的關鍵所在。不過,我們引入「虯龍」這一概念,並非遷強,這是符合中國傳統理念的一種合理推斷。說起來,龍本不存在,完全是一種虛幻的形象,實質上只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正是如此,一切神龍都變幻莫測,無所不能,上可升天,下可潛淵,它們不受地域限制,其蹤跡可遍及整個中華大地,不分南北西東;其神力、神威亦可貫穿古今,可以出沒於任何歷史時期或任何朝代,中國歷史上的神龍有無數,但皆可冠以「中國龍」的名號,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虯龍」可在南方有它們的身影,亦可在北方有它們的足跡;廣義地說,凡是在中華大地上長有雙角的神龍,不論它們出現在哪裡或在什麼時期出現,皆可歸屬於虯龍系列,都可稱做中國的「虯龍」,正是基於此種認識和理解,我們才將勾雲形玉佩中帶有雙角的神龍也定義為「虯龍」,理論上這是完全可以說得通的;當然,對於勾雲形玉佩中神龍的造型,倒也可以重新命名,但不論稱作什麼龍,也僅僅是一種代表符號,覺得沒有任何必要,多此一舉!

    虯龍起源於何時,雖無從考究,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最早出現帶有雙角神龍的時間,不會早於紅山文化時期,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在勾雲形玉佩中或在其它紅山文化玉龍中,所出現的一切帶有雙角的神龍,極有可能就是中國傳說中「虯龍」的始祖!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我們將勾雲形玉佩造型中的主體神龍定義為「虯龍」,更是無可厚非了!

     勾型玉佩的造型主體是虯龍的觀點,至關重要,這是破解勾雲形玉佩中所有謎團的關鍵所在,數十年來,之所以在勾雲形玉佩的探究中陷入一種很尷尬的困境,其徵結就在於沒有把它們與神龍很明確地聯繫起來,尤其是沒有把它們與「虯龍」密切地聯繫起來,就是在今後的研究中,如果把勾雲形玉佩與「龍」(不管是什麼龍)隔裂開來,免不了還會有難以突破的瓶徑,甚至很難有出路,從更大的方面來說,離開龍,還能夠研究中國的歷史嗎?

     歷史上有關虯龍的記述與傳說很多,如《抱撲子》中曰:「母龍曰蛟,子曰虯」,認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生出角後才可稱「虯」;相傳虯龍源自大海,雖不及蛟龍巨大,亦能噴雲吐霧,可「乘風化雲,御五行之力」,還能夠「吐氣幻化」,變幻出人心所想之事;它可降服虎、豹、蛟蛹,是去邪除惡之獸;《龍經》中還有這樣的描述:「虯龍能使群龍進退、興雲注雨,以救蒼生」,相傳龍為「神靈之精」,而虯龍則為「群龍之長」,可見,虯龍在諸多神龍中,居至高無上的地位;民間普遍認為,虯龍有「征瑞」的神性,亦是平安、興旺的象徵。在中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各種虯龍的形象,其中有繪畫、雕塑及玉雕造型等等;據說神廟中「四大天王」之一的「廣目天王」,駕御著的就是一條虯龍;傳說歷史上治水英雄大禹的神形,也是虯龍,其麾下的「應龍」,以其尾部劃地成川,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造福於民;還有說文廟上的第九個吻獸,也是有似牛形的虯龍,如此等等。

   

     歷史上有許多文人對虯龍也多有描述,如屈原的《楚辭·天問》中:「焉有虯龍,負熊以游」,在《涉江》中還有「駕青虯兮驂白螭」的詩句。唐代賈島《望山》詩:「揚帆忽夭矯,赤水驂虯龍」等等;在現代文學作品中也經常見到與虯龍相關的詞語,諸如「虯立」、「虯柱」、「虯虎」及「虯龍片甲」等等。可見,虯龍在中華龍文化發展的歷程中,曾留下深深的歷史足跡,就是在今天的社會文化生活中,仍然會有虯龍的蹤影,如在武俠小說中,在書法、繪畫和各種藝術作品中,甚至在企業文化與網路遊戲中,也會有虯龍現身;可以說,虯龍的神威還在,只是在紅山文化玉器的研究中,出現了一些認識上的「斷層」而已。      

 

      4 勾型玉佩的種類及造型特徵

    (1)獨龍佩   

     以一條虯龍為造型主體的勾型玉佩,可稱「獨龍佩」,其造型比較單一,結構簡單,下圖是一個最典型的示例,可以把它看做是「獨龍佩」的模型。它的形態,可以當做所有勾型玉佩中虯龍的「形象代表」。我們觀察所有的勾型玉佩,幾乎都是由此種形體的虯龍構成,即使有些變化,也是大同小異。  

     其實, 絕大多數的勾型玉佩都是獨龍佩,下圖中基本上都屬於獨龍佩,雖然造型上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雙角並附有三個勾角。勾角的數量,非為本質屬性,之所以多為三個,主要是為了構圖上的對稱與美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常規模式。中華民族一向有追求對稱美的傳統習慣,自古便是如此。當然,在某些特殊造型的勾型玉佩中,其勾角的數量,也會有所變化。

    (2)雙龍佩  

    由兩條虯龍以一定方式組合而成的勾型玉佩,可稱做「雙龍佩」。這種造型比較少見,多為一式一款,少有雷同。下圖是兩條虯龍的並列組合,它們同向卷體,沿龍體也可找到各自的三個勾角。不過,這一「雙龍佩」在結構上有如下特點:其中有兩個勾角,具有隱性特徵:左邊虯龍的第二個勾角,在掛系孔處,近似圓形,為二龍共用,此種形狀,可視為幼體圓鈍一端的「正視」形態;第三個勾角,同時也是右邊虯龍的左角,這也是二龍共用。紅山制玉工匠,很有藝術智慧,他們往往巧妙地採用重合、共用或借用等手法,使構圖既緊湊又富於美感。

                                                  

    (3)三龍佩 

    由三條虯龍緊密結合而組成的三龍佩,所見甚少。央視2008年4月《鑒寶》節目中所展示的一款「勾雲形玉佩」,即為此種類型。       

                                                   

     三龍佩的造型比較複雜,但如果仔細觀察,解讀它並不太困難,關鍵在於中間一條虯龍的頭頸部,若能看出其重迭、共用部分,便可迎刃而解了。

    紅山制玉匠師的空間想像力十分豐富,工藝技法巧妙、靈活,他們可以根據角度的不同,來改變玉器的外部形狀,使得玉作的藝術表現力豐富多彩。如下圖所示,實際上它也是一個「獨龍佩」,只不過是虯龍的側面造型,我們看到,其勾角已不是通常那種圓鈍的勾形,而呈分叉小凸起狀,這是從虯龍幼體正面看上去的頭部形象,分叉象徵雙角,上圖的三龍佩中也有同樣形狀的三個勾角。

                                          

    (4)特異型「勾型玉佩」

    在勾型玉佩中,確實有令人困惑難解之作,下圖就是一款造型不規則的特異型的勾型玉佩,它造型怪異、結構複雜,有些費解,試分析如下:

                                                 

     這是一件神秘色彩很濃的複合型勾形玉佩,由數條虯龍構成,正確解讀它的關鍵是:首先要找到主體虯龍,主體一般都居中或佔主導地位,且形體較大;找主體虯龍的關鍵,又在於認定其頭部,然後再「順藤摸瓜」地找出它的所有「勾角」來;然而,問題並不這麼簡單,我們發現,它原來還是一位「傷員」!是一件有殘缺的「虯龍佩」,而殘缺之處又恰在頭部,格外增加了解析它的難度,好在根據對勾形玉佩中虯龍形體的認識,我們還能夠判斷出它所缺失部分的形狀,大約為附圖虛線部分所示,這樣以來,我們便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主體虯龍的整體形態;可是,我們又驚奇地發現,它的三個「勾角」,已不全是通常的勾形幼體的造型,而有了如下變化:第一個「勾角」已是長大成形的小虯龍了!已經顯露出頭部與尾部;第二個「勾角」更有趣兒,小虯龍不僅已分出頭尾,而且它自身又附有一個新的「勾角」!由此,我們發現,在紅山先民的思想理念中,虯龍也是分雌、雄的;只有最後的一個「勾角」,仍保持著原來的幼體形態,應該說,這種造型已屬於「多龍佩」了!這件虯龍佩的造型是一種內涵最為豐富的高級形態,具有不尋常的寓義,它具有生命繁衍與成長的雙重寓義,體現出紅山先民一種變化、發展的理念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可見紅山制玉「大師」有著超凡的藝術智慧和富有哲理的思維方式,實在令今人為之嘆服!

   (5)以其它動物形象為造型主體的勾型玉佩

    在上述勾型玉佩中的虯龍,都是一種高度抽象、概括後的形象,是按形制要求的常規造型,不過,遠古先民因地域、族群(或部落)的不同,以及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其信仰與崇拜也會有所不同,體現在玉器的造型上,往往也會刻意突出某種動物的形象,如下圖中的左圖,就是以神龜為其造型主體的勾形玉佩,它的「勾角」既代表四肢及尾部,也不排除具有「幼體」的象徵;右圖的造型則是以蛇的形象為主體,這類造型的勾型玉佩,可能是某一氏族(或「民族」)部落的標誌,具有「族徽」的性質。

                                            

                                                                            

    (6)複合型「勾型玉佩」

    兩種或兩種以上形象的複合,在紅山文化玉器中也比較多見,下圖就是一件複合型的勾型玉佩,它是「蛇龍」與「虯龍」的複合體。                 

    觀察出土的諸多實物,發現有的器型不止是「複合」,實際上屬於形象的「融合」,融合是一種更本質的內在聯繫,如下圖所示,粗看也很像「龜龍玉佩」,兩個穿孔有似雙眼,也似有頭部,只是不夠突出,這種勾型玉佩,實際上具有雙重的「身份」,既可以把它們看做是「龜龍玉佩」,也可以把它們看做是一般的「虯龍玉佩」,它們之間並無嚴格界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證關係,這正是「神玉」一個重要的屬性特徵。應該說,紅山「神玉」已經達到了遠古造型藝術的至高境界,兩種或兩種以上形象的複合或融合,在其它動物型的紅山玉器中也常有見。                                   

                           

    (二) 齒型玉佩 

    「齒型玉佩」,顧名思義,因為在它們下半部分的中段,都有一醒目的齒型結構,故而得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遼寧省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7號墓出土的勾雲形玉佩,就是當時所知最大的一件「齒型玉佩」。齒型玉佩在數量上相對比較少,但它們卻是「巫玉」時代最高品級的玉禮器,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我們對「勾型玉佩」有了比較全面地理解,對「齒型玉佩」的詮釋就比較容易了。

                               

     1 齒型玉佩的常規造型及其結構特點

    齒型玉佩的造型主體,實際上也是虯龍,只不過它是由兩條虯龍組合而成的一種特殊類型的「雙龍佩」。為方便分析,選擇一款比較典型、也比較標準的齒型玉佩作為示範「模型」,如下圖所示的一件勾雲形玉佩,就與牛河梁出土的大型勾雲形玉佩,在總體造型、結構上基本一致。

    我們觀察自下而上的兩條旋卷紋飾,以及第二齒和第四齒的紋飾線條走向,並把它們與兩邊弧形紋部分結合起來一併觀察,便會發現有對稱的兩條虯龍躍然而出,而且它們的總體形象與「勾型玉佩」中的虯龍造型,並無實質區別。只是有如下幾個特點:                                    

       

    (1)虯龍的頭部,由常規造型的分叉小突起狀,變化為牙齒形,此種形變,完全是為了順應造「齒」的需要,即迎合「齒型玉佩」的形制要求,常規造型的齒形玉佩,一般為五個齒;

   (2)「虯龍」的雙角,在造型上發生了如下變異:一隻角,也變化為牙齒形,另一隻角,則是借用弧形紋部分,這種結構方式,並不影響虯龍形象的整體效果;

   (3)同勾型玉佩一樣,每一條虯龍也都有三個「勾角」,只是外形上略有變化,它們的第一個勾角分別在上面兩個肩部位置,屬於常規造型;第二個勾角,在掛系孔處,呈隱形,二龍共用;第三個勾角即中心齒,也是二龍共用;

   (4)齒型玉佩以「瓦溝紋」為主要紋飾線條,且多有沿器形的走勢並雙面對稱;下面兩端的勾形部分,一般琢磨出兩條隨器形的弧形瓦溝紋,並形成三個弧形凸棱;

   (5)兩邊耳部有對稱的「耳管」(暫稱),這種成對的附件,在一般的齒型玉佩中都有,多為雙並型,只是有長有短、有開有合、有直有曲,但其寓義是相同的,即表徵著「神靈」的聽覺,這也是不可或缺的神力之一; 

   (6)在下部正中的中心齒,是整體造型的中線支點,可簡單地喻為「能量的匯聚處」或「力量的爆發點」;

    以上是「齒型玉佩」最典型、也是最基本的常規造型。其它各種造型,一般都是在這一常規造型基礎上的演變。

     2 齒型玉佩的神玉性質

    齒型玉佩具有典型的神玉性質,不僅抽象、概括地取形,綜合表義,更強調神韻並講究對稱。我們驚奇地發現:借用兩條虯龍尾部的交叉、重疊相接,順勢鏤空碾磨出有似「眉」、「眼」的形象,再融入尾羽(齒形部分)、兩翼、鳥喙等形象上的創意,又衍生出一種「神鳥」的正面形象!它呈振翅欲飛狀,眉眼有神,靈動而威武,這是紅山治玉匠師精心設計、刻意追求的藝術效果。據考,紅山先民把鳥視為通天、通神的使者,是他們最崇敬的「靈物」之一,在我們所見到的其它動物形玉器中,也多有鳥類的造型,而最突出、也是最多的則是雄鷹與鴟鴞的造型。為什麼要突出塑造鷹、鴞的形象,並著力使它們表現出蒼勁、威猛的氣勢?這與先民們的生存環境有直接關係。在洪荒的遠古時代,在那種充滿迷茫和恐懼的世界裡,他們最羨慕雄鷹和鴟鴞的生存本領,它們可在藍天自由翱翔、所向披靡,能夠在夜空中往來穿梭、無敵無畏,先民們嚮往著也能夠有一片自由生存的天地,因此,對鷹、鴞等猛禽崇拜有加,奉為最有威力的「神鳥」,我們看到,在紅山玉器中,多有鷹、鴞的造型;這種遠古時代的「神鳥」,實際上就是中國「鳳」的一種原始雛形。在後來的史籍中,確有這方面的記載,如在《荀子·賦》中就說到:「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

     齒型玉佩造型中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由「龍」而生「鳳」!這也是紅山「神玉」最生動的一種體現,由此可見,五千年前的紅山先民具有多麼了不起的藝術想像力!在中華文明史上,自古以來就是龍、鳳相配、相合,並形成一種聞名於世的龍鳳文化;在齒型玉佩中,由於兩條虯龍的巧妙組合,就使得它成為一種龍、鳳融合的高級形態,我們甚至可以把齒型玉佩,看作是中國「龍鳳呈祥」的一種原始版造型,從這一角度上來說,中國獨特的龍鳳文化,有可能也肇始於紅山文化時期。  

    「齒型玉佩」中的齒形部分,其原形雖然是「神鳥」的尾部羽毛,但經過「便化」(注)處理後,卻形似牙齒,這既是形象的融合,也是藝術的誇張。紅山先民通過對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長期觀察和切身體驗,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許多動物、特別是一些猛獸,都「厲害」在牙齒上,牙齒猶如武器,不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離不開它們。因此在某些動物形或人形的玉器中,往往會見到一些突出其牙齒的造型,如圖中的玉雕「儺面」,除面目猙獰之外,還特別對它的牙齒進行了誇張,以展示其強大的震懾力。

    勾雲形玉佩是禮器,更是神器,不論在勾型玉佩的造型中,還是在齒型玉佩的結構組合中,都著重體現出它們的神力與神威。我們注意到:在勾型玉佩的造型中,突出虯龍雙角的造型,並著力渲染它們內在的神力,而在齒型玉佩的造型中,則刻意突出牙齒的造型,並以特殊的藝術手法展示它們的威力,雖然形式不同,但創意與精神內涵卻是一致的,即都表達著紅山先民對強大的嚮往和對神力的崇拜。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勾型玉佩」與「齒型玉佩」之間存在著一種造型上的「融合」關係,亦即辯證統一的關係,實際上,齒型玉佩就是由兩個勾型玉佩組合起來的一種器型,從下圖所示的一件玉器上,可比較明顯地體現出這種關係,從整體外形上看,它應該是一件齒型玉佩,但換一個角度觀察,便會發現它又是一個由兩條虯龍對稱相聯而組成的複合型勾型玉佩,它既是齒型玉佩,又是勾型玉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關係; 

    其實,一切常規造型的齒型玉佩(包括牛河梁出土的那件大型齒型玉佩),同時也是複合型的勾型玉佩,即雙龍佩;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勾型玉佩是齒型玉佩的造型基礎,而齒型玉佩則是勾型玉佩在內涵及寓義上的擴展與深化

  (三)異變型勾雲形玉佩

    就目前所見到的勾雲形玉佩中,有正式出土記錄的極少,徵集到的或來自民間的部分,在數量上也很有限,尤其是比較大型、符合形制要求的勾雲形玉佩,更是難得一見,比較多的是大小不一、造型繁雜的器型,這是由於紅山文化地域廣闊,不同的氏族、部落在信仰、習俗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加上琢玉工匠自身的理念、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便出現一些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造型,我們可將它們統稱為變異型的勾雲形玉佩(臆造品當然除外),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不論何種形狀、何種大小,卻有著一致的造型風格,一眼便可認定它們都屬於「勾雲形玉佩」,它們雖然絕大多數都來自民間,卻具有真實可信性,都應該是珍貴的文物,因這一類勾雲形玉佩很龐雜,無法一一來分析,僅舉幾例簡析。

     下圖是一件以「神龜」為造型主體的勾雲形玉佩,它的上部具有勾型玉佩的特徵,並有一個勾角,而下部又具有齒型玉佩的因素,有五個牙齒的造型,它們象徵著神龜的四肢與尾部。顯然,這是一件複合型的勾雲形玉佩,它把齒型玉佩的齒形元素,自然而巧妙地納入到勾型玉佩中,從而使其內涵和寓義更加豐富。這是一件非常有創意的玉作,既富動感,亦富美感。

                                                 

                         

     如下圖所示,從形制和工藝上看,無疑是一款造型生動、頗具動感的勾雲形玉佩,既然屬於勾雲形玉佩,那麼,其造型主體應該也是虯龍。顯然,它是由對稱的兩條虯龍組合而成。不過,它們在形象上有似「中華第一龍」,這很耐人尋味;二龍體態捲曲,吻部上方的掛系孔處,圓形如珠,頗具後世所稱「二龍戲珠」的造型創意,說不定它就是中國「二龍戲珠」的一個原始版。它的下部是由兩個勾角加四個牙齒組合而成的一個齒排,並刻意追求牙齒的鋒利和構圖上的對稱,這是勾型玉佩與齒型玉佩的又一種形式的複合。此外,從整體外觀上看,它還有似某種「神獸」頭部的正面形象,彰顯出一種威猛無敵的氣勢和獰厲之美。此種造型與齒型玉佩有著十分一致的理念。

    我們往往還會見到一些個性化特徵比較強的一類勾雲形玉佩,其中有的可能為奉命特製,也有一些是為了表達他們的奇思妙想或對藝術美的別樣追求,它們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氏族性(或民族性)的風格特徵。

                 

     紅山工匠在玉器的琢制中,思路靈活,不拘一格,他們往往把勾雲形玉佩看做是一個個「部件」的組合,或者說,把它們「符號」化,既可以拆解,也可以自由拼接、重新組合,如此以來,就出現了各種別開生面的器型,有大小繁簡不一,最簡單的可擇取其中一個「小件」,單獨為「佩」,主要用於佩戴,複雜一些的,則顯現著莫名的神秘,這一類型的勾雲形玉佩,既不同於複合型,也不屬於融合型,而是建立在對勾雲形玉佩各種不同理解基礎上的隨心所欲之作,有的還蘊含著多種文化因素。

      一系列的勾雲形玉佩,是紅山先民藝術智慧的結晶,它們凝聚著1500多年的歷史文明,今天,它們跨越了五千多年歲月再現人間,向我們傳遞著極為豐富、極有研究價值的寶貴信息,成為我們研究紅山文化與中國龍文化最重要的媒介和載體,勾雲形玉佩將永遠閃爍著燦爛的歷史光茫!

 

     

       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

                                       探    (下)

              (對虯龍的再認識)

   由於勾雲形玉佩中的虯龍,都是被高度「神化」後的形象,奇異、怪誕,令人不可思議,前文中僅著重對虯龍的基本造型及其寓義作一些初步探討,而對於其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內在的本質內涵等尚未論及,為解除人們對虯龍可能還存在著的一些疑慮,有必要對勾雲形玉佩中的虯龍以及與其它紅山玉龍間的內在聯繫等,再作進一步地詮釋,通過對虯龍的「再認識」,也許會有所禆補。

      虯龍起源初探

      眾所周知,龍是眾多動物的「集合」,歷史上的每一種神龍,大體上來說,都起源於某一類動物群。如有鱗的「蛟龍」,應主要源自海獸群;有翼的「應龍」,其產生可能與鳥類、尤其是猛禽和飛獸(諸如飛魚、飛鼠、蝙蝠等)等有關;「虯龍」的典型特徵是有雙角,它可能來自猛獸群。尤其是中國北方自古多有虎、豹、熊、野牛、糜鹿等野獸,其中長有雙角的野牛、糜鹿及羚羊等食草類野獸,不僅數量多,而且與先民們的生產、生活關係密切,因此,對它們崇拜有加,故在塑造的神龍形象中,為突出顯示其勇猛無敵、威力強大的氣勢,自然會加入雙角這一最重要的形象因素,而且其龍角的原形,極有可能取自威力強大的牛(或野牛)角;說起牛(或野牛),在紅山先民的心目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這是因為牛的堅韌、頑強、溫順而又不畏強勢等優良習性,成為先民們最崇愛的「靈物」;除此之外,據考,牛在紅山先民的心目中,還有更不尋常的地位,他們將牛看做是至高至尊的氏族圖騰,紅山先民最虔誠拜謁的「太陽神」,多是牛首人身造像,傳說它是神農氏部落先祖炎帝的神像,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太陽神與虯龍之間,似乎還有著一種「親緣」關係!我們確實看到,有的勾雲形玉佩,就直接雕琢出牛首虯龍的造型。

                                   赤峰市博物館藏野牛角化石

       2 勾雲形玉佩中的虯龍

     認識和理解勾雲形玉佩中的虯龍,是難點所在,需要我們著重探索。虯龍最主要的形象特徵是有雙角,這也是判斷虯龍的關鍵所在。然而,在勾雲形玉佩中的虯龍,恰恰在頭部和雙角上,最令人費解。

    (1)我們觀察,勾雲形玉佩中的虯龍,絕大多數都是頭部很小,僅僅呈分叉小突起狀,幾乎被忽略,雙角卻顯得大而肥碩,並呈勾型,這與任何具體動物頭部及雙角的形象,都大相徑庭,不過,儘管它們的造型怪異,卻也能夠讓我們判斷出,它們只能是虯龍的雙角,不會是其它,這種確認非常關鍵;

   (2)大量觀察還發現:勾型玉佩中虯龍的雙角,其大小和形狀乃是靈活多變的,其方向也隨著造型的不同而不同,非常怪異!不過,凡是紅山玉龍都是神玉,有「神」在其中,必會產生獨特的造型,正是這種獨特的造型,才會大大增強它們的神力效果。我們面對諸多勾型玉佩中的虯龍,著重觀察它們的雙角造型,揣摩其創意,推測其所要表達的理念,可能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不仿試著在心靈上盡量貼近紅山先民,進入某種特殊意境來觀察它們的形態,可能會有一種很新奇的感悟,甚至會使人產生一種十分怪異的聯想或形成某種奇妙的幻象:看著這一個個的雙角,它們似乎有靜有動、有柔有剛、似實又虛、亦真亦幻,似有某種「靈性」或「智慧」蘊含其中,具有一種內在的神力,甚至具有某種莫名的震攝力!面對此種造型,可能會使我們進一步地加深了對「巫玉」的理解,甚至對巫師在巫事活動中的精神狀態,似乎也有所領悟;另一方面,這種呈肥碩的勾形而又靈活多變的雙角造型,恰恰也體現出虯龍所獨有的一種神奇「功能」,即它們的「幻化」性,它們「可變幻出人心所想之事」,何等令人敬畏!我們透過此種方式的造型,一方面切實感受到紅山先民對虯龍至誠至尊地的信仰和崇拜,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紅山治玉「大師」超凡的藝術智慧,看似很簡單的造型處理,卻產生出極為神奇的視覺效果,令人體味無窮!

    「有比較才有鑒別」,為了進一步證明勾雲形玉佩中的虯龍,具有真實、可信性,還是讓實物來「說話」,當然,這裡所選取的幾幅實物圖片,亦具有真實可信性,在具體對比中,可能有助於我們對虯龍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例1 下圖是由兩條虯龍構成的「勾型玉佩」,是另一種形式的「雙龍佩」,圖中的虯龍,為它們的側面形象,體態呈「S」形,可明顯地看出它們頭部與雙角的形狀。對於「虯龍」的頭部,不必追究到底是何種動物或像何種動物,關鍵在於有無雙角。只要確認有雙角,便可認定它們是虯龍。仔細觀察,它們也各有三個「勾角」,其中有一個呈隱形,在掛系孔處,為共用。                     

     例2 下圖中是兩幅「勾型玉佩」的實物照片,相互對照,一目了然,左圖中虯龍的頭部及雙角,在右圖中,便比較直觀地得到印證,這與「勾角」的位置無關。  

   

      例3 下圖所示的是兩個形制相同的特異型「勾型玉佩」,它們具有可比性。從右圖中,不僅能夠看出其彎曲而尖尖的雙角,而且還生動地展現出該虯龍頭部的具體形象,它頗具牛(或野牛)的形象特徵。這又次啟示我們:虯龍的雙角,極有可能是由牛(或野牛)的雙角演變而來的一種造型。

                                                   

   

     例4 下左圖中,直接雕琢出虯龍頭部的具體形象,它與「中華第一龍」的頭部造型極為相似,龍體捲曲,且有三個勾角,表明它是一件地道的「勾型玉佩」;右圖則是一件常規造型的「勾型玉佩」。我們完全可以將右圖中虯龍的頭部,也想像為左圖中那種龍首形象,以此類推,對於所有「勾雲形玉佩」中虯龍的頭部,都可以想像為任何龍首或任何「神獸」的頭部形象。  

    

         紅山文化時期的勾雲形玉佩,其造型創意及蘊含著的思想理念等,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當歷史進入到夏代之後,我們也能夠從「冀北」夏玉中,看到夏代的「勾雲形玉佩」,如下圖所示,其整體造型與紅山文化時期的造型基本一致,只是它的三個「勾角」在造型方式上各有不同,第一個勾角是一「成年"虯龍的頭部造型,第二個勾角則是一羊首虯龍的形象,而第三個勾角則有似豬(或牛)首龍的抽象造型,寓豬(或牛)首虯龍之意,這件玉器也進一步印證了前文中我們對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造型的認識和理解是正確的,這既是「以物證史」,也是「以史證史」。

    

      3 其它龍形玉器中的虯龍   

      從內蒙古的扎斯台到遼寧省的牛河梁等多處紅山文化發祥地,都有不同類型的「勾雲形玉佩」出土,來自民間的同類玉器也日趨增多,且出現一些前所未見的器型,不過,凡是勾雲形玉佩,造型上都具有一致的風格,有統一的形制,表明它們已經是很普及的一類玉器,應用已很普遍,這也清楚表明,虯龍已經是全社會共同信仰與崇拜的神靈,具有崇高的地位。既然如此,虯龍的玉器造型,就不會只限於「勾雲形玉佩」這一種器型上,也應該或一定會在其它一些玉龍造型中有所體現,我們不仿聯想一下,在勾形龍、玦形龍、丫形器等紅山玉龍中,是否也會有虯龍的形象?或者說它們是否也是虯龍?很值得深入探討。

     眾所周知,龍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一種虛幻形象,實際上並不存在,虯龍究竟是何種造型,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形象標準,除體態呈捲曲或蜷曲這一所有神龍都具有的共同特徵外,其頭部形象,可包羅萬象,從理論上講,凡是先民們所崇拜的主要「靈物」,皆可包含其中。紅山制玉匠師有著非常豐富的想像力和令人驚嘆的藝術智慧,他們採用抽象、概括和綜合等藝術技法,將「萬物」融入到少數幾件、甚至一兩件玉器的造型之中,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勾形龍、玦形龍、丫形器等等,不過,「萬物有靈」觀念,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演進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其主要標誌是逐漸趨於集中和統一。在早期的「自然崇拜」階段,所雕琢出來的動物形玉器,多為寫實性的,如玉魚、玉龜、玉蟬、玉鳥、甚至還有玉人等等,後來,先民們憑藉智慧,不再把一個個「靈物」的具體形象都雕琢出來,而是將同類動物綜合為一種抽象的形象,於是便出現了抽象化了的「神鳥」、「神魚」、「神龜」、「神獸」等一類的造型;相繼又出現了兩種或兩種以上「靈物」形象的複合或融合型玉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蟒、蛇類的形象也納入其中,便有了「龍」形玉器,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一系列「紅山玉龍」;還不止於此,一系列的「紅山玉龍」,也還有一個自身的發展過程,同樣遵循著「從具體到抽象」的規律,最終形成一種更抽象、更具廣泛代表意義的神龍造型,這就是「虯龍」。紅山文化時期的虯龍形象,主要展現在「勾雲形玉佩」的造型之中,它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種虯龍的平面造型。各種圓雕造型的紅山玉龍,它們雖然也是被「神化」後的形象,但仍然顯現著動物的某些特徵,表明在紅山文化前期,信仰與崇拜仍保留著多樣性或氏族性,不過,它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具體形象,都不具有社會性或時代性的意義,唯有虯龍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時代的神龍,最後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神龍之一;從有角這一特徵來識別和判斷虯龍,是一種直接而有效方法,但由於「神玉」的特性,使得勾型龍、玦型龍與丫形器等紅山玉龍的龍首造型,卻往往是「角」、「耳」難分,難以斷定它們究竟是「角」還是「耳」;不僅如此,還有類似「中華第一龍」頭頸上部的造型,在動物型玉器中也常有見,它們似乎具有一種「通用」的象徵性,可依照對造型主體的不同定義或不同理解,而作出不同的詮釋。譬如,若認為是「神馬」,它就代表「鬃」,若判做是「神鹿」,則可視為「角」,若是「神鳥」(鳳),又可視為「冠羽」,如此等等。 對於「中華第一龍」來說,許多人把它看作是「鬃」或「鬣」,這並無不可,長鬃飛揚,可彰顯出它的磅礴氣勢,但也可以把它當作「角」,突出展示它的神力、神威,這種判斷可能更符合紅山先民嚮往強大和無敵的願望。因此,在一系列紅山玉龍中,「角」、「耳」、「鬃」(或「冠羽」)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繫,存在著一種可以相互轉化的「辨證」關係。

    既然在一系列圓雕的紅山玉龍中,形如「鬃」、「耳」的一類造型,也可以看做是「角」,那麼,我們不無道理地說,一系列的圓雕紅山玉龍,儘管造型不同,但並不能排除它們都有雙角的可能,即都有可能是虯龍,史籍中還有這樣一種記載:龍亦有雌雄之分,雄有角,而雌無角,如此說來,也存在著無角的虯龍,因此,一系列的紅山玉龍,大都可納入到虯龍範疇,這在理論上也能夠說得通。綜合上述,我們認識到: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時期,就在中國北方大地上存在著一個以「虯龍」為核心的、龐大的神龍體系。由於紅山文化也具有多元性,是多種文化的融合,各個氏族部落,雖然同是以龍為主要圖騰,但玉器造型也會有個性化特徵,如以鳥為圖騰的氏族(主要是太昊氏後裔),其龍圖騰的造型多為鳥首龍,到了夏代亦是如此。

     我們在夏代龍形玉器中,仍然可以見到虯龍的玉雕造型,無論是勾型龍還是玦型龍,多有雙角顯現,表明了它們的虯龍屬性,應該說,這是龍文化發展的一種延續,也為後世傳統中國龍的形成,奠定了造型上的基礎,傳統的中國龍是有雙角的,具有虯龍的「基因」,只是經過歷朝歷代不斷地發展與完善,最終定格為有似鹿角的雙角造型,由此我們可以這樣推斷:五千年前的「虯龍」,應該就是傳統中國龍的真正始祖。

     勾雲形玉佩,看似只是虯龍的一種平面造型,但它們的豐富內涵與深刻的寓義,是其它任何紅山玉龍所無法表達的,它們所傳遞出來的各種信息,使我們對紅山龍文化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也使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來研究紅山玉文化與龍文化,我們還發現;由於勾雲形玉佩最早發現於中國北方的紅山文化發祥地,而它們又是虯龍的化身,因此,中國歷史上傳說的「虯龍」,卻在「紅山」腳下找到了它們的故鄉,同時表明,中國虯龍的起源時間,至少不晚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也可能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

 

   【注】「便化」即圖案化的「變貌」,如今它是 「新型圖案教育」中的一種法則。遠古先民雖無此種理論,但他們卻有了這種原始的實踐。

    參考資料:《黃山之初遇虯龍·龍的傳說》等。

   (文中圖片有一部分由網上截取,多謝上傳!)

     

   附:《「虯」鄉情》

                             虯」鄉情                     

霞光閃過雲霧騰,

俯瞰群山赤色峰,

旋卷騰躍布甘露,

生機勃發萬物靈。

牛豕馬鹿遍山野,

鷹舞鴞歌伴笑聲,

繁衍生息族群旺,

世代傳頌慈母情。

風雲變幻天地轉,

歲月更迭無盡窮,

遠古逝去文明在,

遺存多彩玉晶瑩。

拂去塵埃精光現,

勾雲佩中現身形,

寂寞春秋五千載,

重上紅山喜盈盈。

後裔來者多風采,

世人敬仰中國龍,

但願山河更壯麗,

華夏文明貫蒼穹。

                                      

   

 

 

 

    


推薦閱讀:

【轉載】至關重要的開悟經《圓覺經》全文
風水之福元法 九宮飛星法 太歲 截路分房法 放水歌 擇日法 (轉載)
[轉載]正緣、紅艷桃花緣
【轉載】立陶宛白色披肩
[轉載]彈抖力的練習及搏殺法

TAG:文化 | 轉載 | 探秘 | 玉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