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一生要讀的60首古詩

人一生要讀的100首古詩 歸園田居五首

人生卷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晉)

月下獨酌 李白(唐)

將進酒 李白(唐)

登高 杜甫(唐)

旅夜書懷 杜甫(唐)

清明 杜牧(唐)

定風波 蘇軾(宋)

蝶戀花 蘇軾(宋)

題西林壁 蘇軾(宋)

鷓鴣天 黃庭堅(宋)

聲聲慢 李清照(宋)

醉花陰 李清照(宋)

西江月·遣興 辛棄疾(宋)

虞美人·聽雨 蔣捷(南宋)

悟道詩一首 某尼

無門關 慧開(南宋)

浣溪沙 王國維(清末民初)

事業卷

大風歌 劉邦(西漢)

步出夏門行 曹操(三國)

雜詩·憶我少壯時 陶淵明(晉宋)

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 鮑照(南北朝)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唐)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唐)

蜀相 杜甫(唐)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唐)

南園十三首 李賀(唐)

六月二十夜渡海 蘇軾(宋)

北鄰賣餅兒 張耒(宋)

書憤 陸遊(南宋)

臨安春雨初霽 陸遊(南宋)

觀書有感 朱熹(南宋)

石灰吟 于謙(明)

明日歌 文嘉(明)

竹石 鄭燮(清)

論詩 趙翼(清)

乙亥雜詩 龔自珍(清)

愛情卷

詩經·關雎

詩經·蒹葭

樂府·上邪

長干行 李白(唐)

月夜 杜甫(唐)

遣悲懷 元稹(唐)

題都城南庄 崔護(唐)

無題 李商隱(唐)

鳳棲梧 柳永(北宋)

雨霖鈴 柳永(北宋)

明妃曲 王安石(北宋)

江城子 蘇軾(宋)

鵲橋仙 秦觀(北宋)

滿庭芳 秦觀(北宋)

青玉案 賀鑄(北宋)

游山西村 陸遊(南宋)

釵頭鳳 陸遊(南宋)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南宋)

風入松 吳文英(南宋)

摸魚兒 元好問(金)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納蘭成德(清)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晉)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 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

第二時期 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41歲。

第三時期 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

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四言詩並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

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做是「為詩之根本準則」。陶淵明死後100多年,蕭統搜集他的遺文,區分編目,編定了《陶淵明集》8卷,並親自寫序,作傳。後來,北齊陽休之又在蕭拳基礎上,增加了別本的《五孝傳》和《四八目》,舍序目為10巷本《陶潛集》。陽拳隋末失其序目,為9巷本。此後,別本紛出,爭欲湊成10卷,北宋時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潛集》,為陶詩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沒有傳下來。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幾種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詩文兩冊本,南宋紹熙三年刊,有清光緒影刻本;汲古閣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口藏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漢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口翻宋本。此外,還有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本和元刊蘇寫大字本等。最早為陶詩作注的是南宋湯漢。元以後注本、評本日增。元初刊蕾有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10卷:常見有四部叢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節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節詩箋》,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後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後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儘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則不是幾次出仕時間的累計,而是在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痴迷表示深沉的懺悔。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檐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裡,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詩人彷彿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

鄉間的生活是簡樸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樸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饑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裡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於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一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麼呢?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月下獨酌

李白(唐)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作品賞析

文/不詳

賞析一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們介紹了兩首他學習樂府民歌寫的《長相思》和《長干行》,而這首《月下獨酌》則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後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並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嚮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裡,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髮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註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洒,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雖然請出了月亮與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內心仍然是孤獨寂寞的,也許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他們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比如李白為了建功立業的理想不能實現,不肯做一個御用文人,為唐明皇、楊貴妃的醉生夢死、歌舞昇平塗脂抹粉,所以放著京城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錦衣美食不要,待詔翰林不幹,非要浪跡江湖,還要說自己什麼"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這不是自討苦吃、自討沒趣嗎?也許正是這種被世人看來的不識實務,才使他最終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與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多次寫詩表達他對李白的欽佩與擔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不過,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他有一首《獨坐敬亭山》詩這樣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鳥,還是無生命的雲,只要是能動彈的,都義無反顧地遠離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紋絲不動的大山了,即使這樣,李白還是能夠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養性,自得其趣,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勸月亮飲酒未果、與身影交流不成的時候,轉念一想,能夠在花間月下,飲酒作詩,而遠離世俗的雜念干擾,不正是當初醉卧長安時求之不得的賞心樂事嗎,那麼就在這美好的春夜裡,和天上的明月與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時行樂,不醉不休吧。但是一個"暫",說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不過,大概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所以更顯得珍貴,不能輕易放過。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以下詩歌就由平聲韻轉入了仄聲韻,情緒也顯得更加激昂了。此時的李白,已經酒至半酣,漸至佳境了,只見他亦歌亦舞,憨態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隨著他歌唱的節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來,地上的身影更是隨著他的手舞足蹈而搖曳不定。這一切似乎都顯出一種莫名的凄涼與寂寞,而他覺得能夠有它們來陪伴已屬不易了,"交歡"一詞,顯示出詩人對此的知足,的確,美酒使李白忘卻人間的煩惱,明月給李白帶來心靈的安慰。在這種無人相伴的"交歡"中,詩人終於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後時刻,李白還意識到,只要他一醉倒,什麼月亮、什麼身影也都將回復到它們原先的形態,這個以他為中心的臨時組合將不復存在了。不過,他並沒有絲毫的灰心喪氣,因為他與月亮和身影這種關係是長期穩定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並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獨酌,更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與無情之物交歡,自然而然地顯示出當時的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像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噓,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嘗了世態炎涼。但是,透過這番在花間月下的獨酌與獨白,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歷盡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所以為後人推崇備至,正是因為他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曠達與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從這一角度對《月下獨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月下獨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純真而著稱的,通觀全詩其感情波瀾可以明顯分為幾層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揚,"花間一壺酒",而第二句緊接著抑,"獨酌無相親"。但是接下來的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掃這種無相親的冷落,孤單。在詩歌的第一部分的結尾所出現的這種局面,是一種經過起伏、努力後獲得的由冷清到熱鬧的場面。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開,是"月下"場景的布置與"人物"(包括虛擬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場。雖然出現了一點困擾,但還是比較圓滿地順著詩人自己設想的軌跡進行的。

詩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詩人同樣又經歷了一次由悲涼到喜悅的情感的輪迴。從感嘆月亮與身影這兩個招呼來的酒伴的不盡人意,到全然不顧、自得其樂的忘我境界。詩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節的正式展開,是"獨酌"的實施,在這一階段,詩人靠著自己雖然熱烈但卻是孤獨的心境,在執著地追求一種如果不可能完美,因為在孤獨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飲"的月亮和"徒隨身"影子,已經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儘管"暫伴月將影"一句的"暫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絲無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樂須及春"卻說明了詩人已經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從而實現了這一次不再需要藉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滿足的"獨酌"。

詩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獨酌的高潮與升華,在這一階段,詩人已完全被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月下獨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亂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體,詩人在盡歡之後,馬上就要在花間月下的美酒之鄉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後一刻,他沒有忘記再次與那兩位與他一起成就"獨酌"的月亮與身影做出長久的約定。"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這種不離不散的執著情懷,我們只有對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才有可能真正體會。

這首詩歌第二個成功之處是全詩的率性純真,毫無做作。對此,沈德潛是這樣評價的:"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唐詩別裁》)。的確,李白成名之後,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後塵,不過到頭來卻總是半途而廢。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只能對李白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發出由衷的讚歎了。(田南池)

賞析二

李白太偉大了,偉大得讓人忽視了他的孤獨,《月下獨酌》寫於李白卿相夢幻破滅之時,讓我們從這兒走進他的詩歌,走近他孤寂而高傲的心靈吧,其實他是一個「偉大的孤獨者」。

一、李白因心靈自由而偉大,但這種自由其實也是有限的。

李白要自由,但又想走仕途「濟世」;外顯曠達,其實內心孤寂。

李白(701——762),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開元十三年(725),出蜀漫遊,遊歷江陵、岳陽、長沙、零陵、廬山、金陵、維揚、姑蘇、又回頭至江夏(武昌),復至安陸,居於小壽山,被前朝宰相許圉師家招為孫女婿。此後數年即以安陸為中心,四處漫遊,廣交朋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奉召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他,又受到權貴的排擠。他在長安不到兩年就被賜金放還,讓 「提前退休」了。普通人或許覺得榮幸,我們還巴不得呢,可對傲岸的李白來說,這不僅是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更是很件丟臉面的事情。不好求人或許也沒人能幫忙,更是沒處能傾訴了,他唯有對「酒」與「月」去訴說他心中的塊壘,在這時他的「舉杯邀明月」成了必然。其實「酒」與「月」始終是李白詩歌的最普遍意象,也可見其一貫的內心孤寂。

「及時行樂」的想法,是常人喝酒時都容易產生的。《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此詩記的就是「自樂」,自我排遣孤寂,「行樂須及春」,孤傲的李白總能表現出他的不屑。可在後來李白那兒,「及時行樂」越來越成為他的處世的態度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些豪言壯語雖然更多情況下是對友人說的,但我們已經可以比較明確地感覺到這幾乎就是他的性格了,所以我們說他的心靈是自由的,他也因此而偉大而可愛而值得傳誦千古。我們喜歡李白就是因為他的這種心靈自由。

二、李白詩歌因妙手天成而精彩,他運用了最適合表達自己心靈自由的藝術形式。

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傑出代表。這首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本詩描寫了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雲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真的,如此奇妙自然的意境只有妙手天成,絕非常人精雕細刻所能為。

另外,「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我把這句翻譯成「讓我們結一份永恆、自然的情誼吧,來日可相聚在浩邈的雲天」。這「無情」怎麼成了「永恆、自然」了呢?《莊子·德充符》:「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朱諫註:「無情者,月與我雖曰三人,然月與影本無情也。」他們都是自然永恆的物象,人可以寄予情,但此情其實是「人情」而非「物之情」。莊子反對世俗好惡之情,倡導自然真性,所以這「無情」反倒是一種真摯的永恆的感情了。當然,這末句也是李白對自己日後處境的一種擔憂,他擔心他會永遠的孤寂。離開長安以後,其實李白還是常常有友人相伴左右的,據史料考證,他《夢遊天姥吟留別》時告別的就有杜甫和高適等人,只不過他的個性決定了他心靈自由與內心孤寂的矛盾,總是難以協調的。

賞析三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旁徨。從他的詩里,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開頭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出「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裡積鬱已久的話傾訴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沒處可說,只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這兩句是從陶淵明的《雜詩》中化出來的,陶詩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不過那只是「兩人」,李白多邀了一個明月,所以是「對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結果還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獨酌。但是有這樣兩個伴侶究竟是好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且在月和影的伴隨下,及時地行樂吧!下面接著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月徘徊」,是說月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來說:「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趁醒著的時候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後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捨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後兩句說:「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無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游」是超出於一般世俗關係的交遊。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係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游,並在高高的天上相會。「雲漢」,就是銀河,這裡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這兩句詩雖然表現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這種思想並不完全是消極的,就其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庸俗關係的厭惡與否定而言,應當說是含有深刻的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於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里,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徵了。他常常借明月寄託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於光明的嚮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託了那麼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後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遊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里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後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於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夢遊天姥吟留別》里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後,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里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像里,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一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我們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在《月下獨酌》這首詩里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為伴侶的,象徵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賞析四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麼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彷彿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並無多少關係。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複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雲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我們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的。

今天,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柏 樺)

賞析五

詠月抒情是古今文學的顯赫主題之一。詠月意識是構成中國文人心理結構的一個重要層面,詠月意識的核心是生命現象與月亮自然運行的雙向同構感應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的頓悟,具體表現為人對自身生命的憂恐、悲嘆、把握和思考。我們讀李白的這首《月下獨酌》就有這樣的體會。

詩的開頭兩句著一「獨」字,點出了詩人有酒無親,一肚子話沒處可說。怎麼辦呢?只好舉杯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李白、明月,加上「對影」自然「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而已。結果還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獨酌。此時詩人的心情還是好的。詩人認為有這樣兩個伴侶究竟是好的,不如暫且在月和影的伴隨下,及時地行樂吧!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月徘徊」,是說月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趁醒時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後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捨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後只能作「無情游」。「無情游」是超出於一般世俗關係的交遊。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係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游,並在高高的天上相會。

這首詩的題目叫「月下獨酌」,表面上看起來,詩人是在自得其樂,實際是詩人卻是有著無限的凄涼。這說明古代文人惟恐生命之將盡,而導致的對生命的悲嘆,也導致了對生命的把握和執著。從這一意義上說,詩人對生命的探索是積極進取的。將進酒

李白(唐)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作品賞析

文/周嘯天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複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範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範疇的誇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髮」,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於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並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於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讚歎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於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為什麼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麼──「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在骨子裡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麼豪壯的詩句!

至此,狂放之情趨於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了,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於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著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

「鐘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鐘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並放言「但願長醉不復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裡不僅是酒後吐狂言,而且是酒後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於憤慨。以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古人「寂寞」,也表現出自己「寂寞」。因此才願長醉不醒了。這裡,詩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並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何以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繫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於丕、叡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聖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於此。

剛露一點深衷,又回到說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後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尾之妙,不僅在於「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這「白雲從空,隨風變滅」的結尾,顯見詩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係,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湧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 刻能學,又非率爾可到。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登高

杜甫(唐)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鍊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台」。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複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旅夜書懷

杜甫(唐)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作品賞析

文/不詳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凄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象江岸細草一樣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而上面的兩種解釋只強調了詩的字面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徵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多麼動人!

詩的後半是「書懷」。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裡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關於這一聯的含義,黃生說是「無所歸咎,撫躬自怪之語」(《杜詩說》),仇兆鰲說是「五屬自謙,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詳註》),恐怕不很妥當。最後兩句說,飄然一身象個什麼呢?不過象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於景和寓景於情。前者寫宜於表達詩人所要抒發的情的景物,使情藏於景中;後者不是抽象地寫情,而是在寫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詩,就是古典詩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個範例。

旅夜書懷

杜甫(唐)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作品賞析

文/不詳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凄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象江岸細草一樣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麼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而上面的兩種解釋只強調了詩的字面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徵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多麼動人!

詩的後半是「書懷」。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裡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關於這一聯的含義,黃生說是「無所歸咎,撫躬自怪之語」(《杜詩說》),仇兆鰲說是「五屬自謙,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詳註》),恐怕不很妥當。最後兩句說,飄然一身象個什麼呢?不過象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於景和寓景於情。前者寫宜於表達詩人所要抒發的情的景物,使情藏於景中;後者不是抽象地寫情,而是在寫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詩,就是古典詩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個範例。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時考中進士,任弘文館校書郎。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節度使幕僚,以後歷任監察御史、司勛員外郎及黃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終中書舍人。杜牧對政治、軍事都有頗為卓著的見識,曾聯繫時事研經讀史,注《孫子兵法》,可惜不為統治者所用。杜牧擅長詩文,力倡「文以意為主」之論。詩風豪爽清麗,尤工絕句。後人為了區別於杜甫,稱其為小杜,又為了區別於李白、杜甫,稱杜牧與李商隱為小李杜,足見杜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此詩題下原注「時滄州用兵」。寶曆二年橫海節度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反,在和元年朝廷出兵征討,詩當作於其時,因滄州戰事感慨多年藩鎮之禍,並表達出報國無門的一腔怨憤。全詩一百零六句,分三層抒寫。開篇八句,追敘大唐建立及唐初政治,表現對盛世的無限緬懷之情。中八十句,以極大的篇幅,詳盡敘述「安史之亂」後七十餘年間朝政漸趨敗壞、社會動亂、兵連禍接的歷史。旄頭、箕尾,均為星名,旄頭主戰事,箕、尾,下應燕地。刳隍,是掘城壕的意思;<咸次>,指貪慾。韓彭,指漢代名將韓信、彭越。英衛,指唐初名將英國公李績、衛國公李靖。懾惴,形容恐懼不安的樣子。蒙尨,即龐雜。舁襁,是背負嬰兒之意,這裡指準備歸順朝廷。後十八句,面對乾坤瘡痍,自抒憂憤之懷。全詩前二層著重敘事,後一層著重抒慨,夾敘夾議,既表達了內心憂國憂民的政治情懷,又描繪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浩大的歷史畫面,是杜牧早年的重要作品,堪與杜甫《北征》媲美。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裡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像。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洒洒,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齣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裡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帘—「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繫,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裡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註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像,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定風波

蘇軾(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屬於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了。《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於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見性情。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是客觀存在,說「莫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那麼便怎樣?「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逗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主腦,以下詞情都是從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與馬。前者是步行所用,屬於閑人的。作者在兩年後離開黃州量移汝州,途經廬山,有《初入廬山》詩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南歌子》)者。而馬。則是官員或忙人的坐騎,即俗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者。兩者都從「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勝過後者在何處?其中道理,用一個「輕」點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誠然是輕的,輕巧,輕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帶水的,比起騎馬的便捷來又差遠了。那麼,這「輕」字必然另有含義,分明是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

何以見得?封建士大夫總有這麼一項信條,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因反對新法,於元豐二年被人從他的詩中尋章摘句,硬說成是「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於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獄;羈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謫任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三年到黃州後,答李之儀書云:「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被人推搡漫罵,不識得他是個官,卻以為這是可喜事;《初入廬山》詩的「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則是從另一方面表達同樣的意思。這種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見他對於做官表示厭煩與畏懼。「官」的對面是「隱」,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是這條思路的自然發展。

關於「一蓑煙雨任平生」,流行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詞選》)從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這裡的「一蓑煙雨」,我以為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蘇軾是想著退隱於江湖!他寫這首《定風波》在三月,到九月作《臨江仙》詞,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句,使得負責管束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後大吃一驚,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結合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而自覺可喜,他是這一種心事,在黃州的頭兩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來,用語雖或不同,卻可以彼此互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為歸隱的含義,也是可以瞭然的。

下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實。不過說「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詞序說:「已而遂晴,故作此。」七個字閑閑寫下,卻是點晴之筆。沒有這個「已而遂晴」,這首詞他是不一定要寫的。寫晴,仍牽帶著原先的風雨。他對於這一路上的雨而復晴,引出了怎樣的感觸來呢?

這就是接下去的幾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蕭瑟,風雨聲。」「夜雨何時聽蕭瑟」,是蘇軾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風雨,自有一番感觸。自然界陰晴圓缺的循環,早已慣見;宦途中風雨的襲來,卻很難料定何時能有轉圜,必定有雨過天青的遭際嗎?既然如此,則如黃庭堅所說的,「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謫居黔南十首》),遭受風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蘇軾於此想得更深,他說無風雨更好。無風雨,則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這便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真諦。如何得到政治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是「歸去」!這個辭彙從陶淵明的「歸來去兮」取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煙雨迷濛,也比宦途的風雨好多了。蝶戀花

蘇軾(宋)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②,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③。

作品注釋

①本作品,作者於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作於惠州貶所,甚或更早。

②柳棉,柳絮。

③悄,消失。多情,指牆外行人。無情,指牆裡佳人。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於此亦隱隱透出。

上片寫春光將盡,傷春中隱含思鄉情懷。首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律,雖是寫景,卻仍蘊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帶了地點,也描繪出這戶人家的所處環境,空中輕燕斜飛,舍外綠水環繞,何等幽美安詳!「人家」二字,為下片的「牆裡佳人」的出現,作了暗示和鋪墊。「枝上」二句,先抑後揚,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柳絮漫天,芳草無際,最易撩人愁思,著一「又」字,見得謫居此地已非一載矣。「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說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春色無邊,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只要隨遇而安,哪裡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在後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著「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鄉的傷感中蘊含著隨遇而安的曠達。

下片抒寫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牆裡鞦韆」三句,用白描手法,敘寫行人(自己)在「人家」牆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只看到了露出牆頭的鞦韆架,牆裡傳來女子盪鞦韆時的陣陣笑聲。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綠水人家」牆外的過路人,但也有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夫》)的含義在內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隱指惠州遠在天涯海角,則此處的與佳人一牆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嗎?尾二句是對佳人離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無法看到牆內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盪罷鞦韆離去,尚不知牆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此二句極有理趣,蓋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牆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詞人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啊!

全詞構思新巧,奇情四溢。寫景、記事、說理自然,寓庄於諧,語言迴環流走,風格清新婉麗。清人王士禛認為:「『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這正是作者韶秀詞風的體現。《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云:「子瞻在惠州,與(侍姬)朝雲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朝雲的悲泣,是因為她體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曠達與感傷相雜的情懷。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蘊著樂觀曠達,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於此。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作品賞析

文/不詳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為什麼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裡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鷓鴣天

黃庭堅(宋)

(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 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工詩文,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為江西詩派開山,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 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此詞是黃山谷與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隱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詞通過一個「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現了山谷從坎坷的仕途得來的人生體驗,抒發了自己胸中的苦悶和激憤。詞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時也是那一時代中不諧於俗而懷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勸酒之辭,勸別人,也勸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歡樂。首句「黃菊枝頭生曉寒」是紀實,點明為重陽後一日所作。因史應之有和詞,故自己再和一首,當亦是此數日間事。賞菊飲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緣,借「黃菊」自然過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乾」。意即酒中自有歡樂,自有天地,應讓杯中常有酒,應該長入酒中天。「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著意寫出酒後的浪漫舉動和醉中狂態,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橫起笛子對著風雨吹,頭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時的狂放行為,只有在酒後醉中才能這樣放肆。

下片則是對世俗的侮慢與挑戰。「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仍是一種反常心理,其含意在於世事紛擾,是非顛倒,世風益衰,無可挽回,只願身體長健,眼前快樂,別的一無所求。這是從反面立言。「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則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開,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彌堅,故有黃花晚節之稱。這裡說的白髮人牽換著黃花,明顯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決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現給世俗之人看。這自然是對世俗的侮慢,不可能為時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詞以簡潔的筆墨,勾勒出一個類似狂人的形象,抒寫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憤懣,表現出對黑暗、污濁的社會現實無言的反抗。詞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樂自娛、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來發泄心中鬱結的憤懣與不平,對現實中的政治迫害進行調侃和抗爭,體現了詞人掙脫世俗約束的高曠理想。在主人公曠達的外表後,隱藏著無盡的辛酸與傷痛。 聲聲慢

李清照(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幼有才藻,十八歲適金石家趙明誠,夫婦感情甚篤。南渡後,趙明誠病故,她顛沛流離於江浙皖贛一帶,在孤寂中度過晚年。她工詩能文,詩尤為宋代大家,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後期詞融入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感,風格頓變。她兼擅令慢,每能創意出奇,以經過提煉的口語表達其獨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棄疾所稱道的「易安體」。有《漱玉詞》。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李清照在寫這首詞的時候丈夫已經去世了,本來丈夫的去世對她就構成了致命的打擊,因為她夫妻兩感情至深,在事業和追求上又是難得的同志。可現在不只是她丈夫的去世,動蕩的時局使她連孤獨悲涼但是總還安穩的生活都過不上。她一個弱女人家獨身一人無依無靠卻又四處奔逃,這對她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是巨大的摧殘。可以說在經歷了那麼多苦難之後李清照活著就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了,她沒有了快樂和希望,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著日子的流逝。在這種情況下日子是多麼難過啊,俗話說不怕錢少就怕沒事做。沒錢可以少吃點吃苦點還能活下來,可是沒事情做就會把人給無聊死了,所以在現實中很多無所事事的富家子弟都有酗酒吸毒等對身體不負責任的愛好。於是我們可以這樣說,李清照為了能活下去她現在能做的事就是思念自己的丈夫和打發無聊。於是又恰恰在一個乍暖還寒滿地黃花堆積細雨飄灑的黃昏里,《聲聲慢》這首詞誕生了,是在多種外界因素偶然集中到一起而造就的。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這首詞,它是一首以作者打發無聊寄託思念為功利的作品。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兩種感情——思念和無聊——交替抒發的,產生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開篇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就把全詩的感情基調奠定下來了。「尋尋覓覓」一句讓我們感到作者似乎在尋覓什麼但又什麼也尋覓不到我空虛心境。為什麼會給人產生這樣的感覺呢,因為她在這用了疊字的手法。「尋覓」本身就是一個動詞,這個動詞的賓語應該是主語動作的目的。尋覓什麼,它必須得有一個表目的的賓語緊跟其後。但現在成了疊詞變為「尋尋覓覓」,這本身已經是一個新的片語了,像一個成語一樣,可以沒有主謂賓等句子成分而單獨代表某種意義。正因為在它後面無法加入賓語,所以在這裡我們讀著這個詞的時候就可感受到作者終日徘徊而又無所收穫的心情。那麼作者又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尋尋覓覓」的呢,接下來它用了第二組疊詞「冷冷清清」做了說明。「冷清」這個詞通常是表示環境清凈但人卻感到孤獨的心境,它是一個修飾內心的形容詞,但在這裡除了表內心外也表環境的寒冷,後面一句「乍暖還寒時候」是對這句的的解釋。這組疊詞不同於第一組是它加深了詞義的程度,表達了內心孤獨和氣溫的冰冷。可見作者在如此的環境下去「尋尋覓覓」是怎樣的狀況呀,這對於我們讀者來說當然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幸好作者在接下來說出了我們想要表達卻又無法表達的感受,這就是第三組疊詞「凄凄慘慘戚戚」的出現,它是前面兩組疊詞共同糅合而產生的結果,它在這裡表達了作者的心聲也是讀者的心聲。在這一句里又包括了三小組疊詞,從意義上看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的結構是遞進的結構關係,「凄凄」、「慘慘」、「戚戚」,一個比一個加深了程度,到最後終於把作者那種內心的情感推向了及至。

全詞的基調鋪好了就可以開始敘述了,從結構上看我認為這是一篇以敘述為主的抒情詞,因為全詞真正直接抒情的句子只有兩句,一是「凄凄慘慘戚戚」,在她前面的兩組還算不上是,第而就是詞尾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中間的一大段都可看做是對前一句抒情的陳述同時又是給再一次——最後一句——抒情所做的敘述鋪墊。我們可以這樣看待作者的感情線索,悲——愁,全詞就兩詞抒情,第一次是對實在空虛的生活的感慨,接下來是敘述自己的為什麼這樣,這樣的敘述累計到了最後終於看清的生活的本質——愁,於是再次宣洩了一次內心的感情,這一次要比前一次更深,因為知道了愁的原由,便顯得更理直氣壯了。在這裡難得的是作者的再一次爆發給人的感覺是恰倒好處,作者的敘述和事情配合得恰如其分,就算作者沒寫出最後一句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在這個地方應該加入什麼,對了就是喊上那麼一句「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可以看出作者詞作的功力,也可看到《聲聲慢》這首詞牌是抒發作者此時心情的最適合不過的形式了,可見感覺好的詞人都能選擇最合適的詞牌進行表達。

在詞的敘述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雁過也」和「如今有誰堪摘」以及「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前面兩句寫的是懷念丈夫,其中「雁過也」涉及到一個典故,是作者早期寄給丈夫的一封信中提到過大雁,是這樣寫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歸時月滿西樓。」而「如今有誰堪摘」就得調動讀者的聯想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作者曾經和丈夫一同賞花摘葉的情景,那是多麼平淡但又甜蜜的經歷啊,然而一切都不見了,如今雖然花葉依舊但人不在了,這種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了。「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句是間接抒發對無聊生活的感慨。從這一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婦人整天倚著窗戶觀望的情景。為什麼是整天呢,一個「守」字做了說明。現在的生活對於作者這樣的人是多麼無聊啊,除了守在窗邊還能做什麼呢,她的生活節奏緩慢得令人害怕,那麼多的時間怎麼度過呀,於是有了一句「獨自怎生得黑」,作者在盼望著黑夜的到來。可見此時的作者的多麼消沉的一個人,因為如果是換了一個激情洋溢充滿希望的人,那麼他盼望的就是黎明的到來了。

這雖然是一首抒發個人狹義情感的詞作,在那個時候不但不被看重反而被排斥,根本不能與蘇軾、辛棄疾他們那樣的大作品相提並論,這裡說的大作品指的是他們那些題材大場面大氣勢大情感大的詞作,但在今天李清照被我們接受並且熱愛了,她的詞作有另一種意義上審美價值,而且也符合當今的寫作趨勢即寫個人的東西。只有真正作到挖掘自己的內心才能得到新的發現和深的體驗,排斥個人一味地追求大題材就沒有新意和味道了,幸好蘇軾他們的作品也很優秀,但是蘇軾這樣的人能有幾個呢。《聲聲慢》這首詞無疑富於唯美意識,一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就足以成為描寫黃昏的千古名句了。進一步講,這種美是一種頹廢美,可以在日本的川端康成那找到連接,因為他們的內心都有一個共同的詞——孤獨。醉花陰

李清照(宋)

薄霧濃雲愁永晝②,瑞腦消金獸③。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④,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⑤,有暗香盈袖⑥。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⑦,人比黃花瘦⑧。

注釋

①此詞調首見於北宋毛滂詞,詞中有「人在翠陰中」、「勸君對客杯須覆」等句。因據其意,取作調名。雙調,五十二字,仄韻。

②永晝:悠長的白天。

③瑞腦:即龍腦,香料名。金獸:獸形的銅香爐。

④玉枕:瓷枕的美稱。紗廚:紗帳,一稱碧紗帳。

⑤東籬: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後即以東籬指代賞菊之處。

⑥暗香:幽香。這裡指菊花的香氣。

⑦簾卷西風:「西風捲簾」的倒文。

⑧黃花:指菊花。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幼有才藻,十八歲適金石家趙明誠,夫婦感情甚篤。南渡後,趙明誠病故,她顛沛流離於江浙皖贛一帶,在孤寂中度過晚年。她工詩能文,詩尤為宋代大家,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後期詞融入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感,風格頓變。她兼擅令慢,每能創意出奇,以經過提煉的口語表達其獨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棄疾所稱道的「易安體」。有《漱玉詞》。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重九懷人詞是李清照寄給她丈夫趙明誠的。元伊世珍《琅環(左應為女旁)記》卷中引《外傳》:「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只有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這則軼聞說明此詞歇拍三句極為膾炙人口,李清照論詞鄙薄柳永「詞語塵下」,這三句採取自我反觀的筆法,用西風吹捲簾幕,露現出比黃花更為憔悴的少婦面容,形象地抒寫了相思之苦,其意實同於柳永詞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達時屏絕浮花浪蕊,而選擇不求濃麗、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襯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標逸韻,確乎無「詞語塵下」之嫌。全詞以含蓄蘊藉見長,「莫道不消魂」三句固然最為工妙,但其餘各句亦堪玩味:「薄霧濃雲愁永晝」,「永晝」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時下已是晝短夜長的深秋季節,可知「永晝」當是一種對時間的心理錯覺,作者藉此點出了她獨守空閨時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腦消金獸」,枯坐銅香爐旁,看那爐中的香料一點點地消融,豈不見出作者的寂寞無聊?「半夜涼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有暗香盈袖」,則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懷,也隱含了「聲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古詩·庭中有奇樹》)的夫婦睽離之感。凡此,都有玩賞不盡的底蘊。西江月·遣興

辛棄疾(宋)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人)。從小生長在金兵占 領地區。其祖父辛贊,經常給予抗今復地、洗雪國恥的教育。20歲那年,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後歸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蘇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縣),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 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積極做好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幹。因此受到朝廷當權者忌恨。 被罷職,閑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 被罷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 愛國詞人,詞中深入的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實現國 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於用典,也善於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 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為南宋詞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詞題目是「遣興」。從詞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寫悠閑的心情。但骨子裡卻透露出他那不滿現實的思想感情和倔強的生活態度。

這首詞上片前兩句寫飲酒,後兩句寫讀書。酒可消愁,他生動地說是「要愁那得工夫」。書可識理,他說對於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是什麼意思呢?「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辛詞中「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兩句,含意極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書,而是對當時現實不滿的憤激之詞。我們知道,辛棄疾二十三歲自山東淪陷區起義南來,一貫堅持恢復中原的正確主張。南宋統治集團不能任用辛棄疾,迫使他長期在上饒鄉間過著退隱的生活。壯志難酬,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這首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心境中寫成的,它寄託了作者對國家大事和個人遭遇的感慨。「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就是曲折地說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書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書》說:「任賢勿貳。」對比南宋統治集團的所作所為,那距離是有多遠呵!由於辛棄疾洞察當時社會現實的不合理,所以發為「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的浩嘆。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書中的一些話,現在是不可能實行的。

這首詞下片更具體寫醉酒的神態。「松邊醉倒」,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濛,把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樣?」他恍惚還覺得松樹活動起來,要來扶他,他推手拒絕了。這四句不僅寫出維妙維肖的醉態,也寫出了作者倔強的性格。僅僅二十五個字,構成了劇本的片段:這裡有對話,有動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劃。小令詞寫出這樣豐富的內容,是從來少見的。

「以手推松曰去」,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歟?』曰:『可』」的句子;《漢書·二疏傳》有疏廣「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詞,用經史典故入詞,這都是辛棄疾豪放詞風格的特色之一。從前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以散文句法入詞是「生硬」,認為用經史曲故是「掉書袋」。他們認為:詞應該用婉約的筆調、習見的辭彙、易懂的語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經史辭彙,這是有其理由的。因為詞在晚唐、北宋,是為配合歌曲而作的。當時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詞要婉約,配合歌女的聲口;唱來要使人人容易聽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經史辭彙。但是到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詞已有了明顯的發展,它的內容豐富複雜了,它的風格提高了,詞不再專為應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棄疾那樣的大作家,他的創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陳規慣例所能束縛。這由於他的政治抱負、身世遭遇,不同於一般詞人。若用陳規慣例和一般詞人的風格來衡量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虞美人·聽雨

蔣捷(南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作者簡介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咸淳十年進士。長於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凄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徵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展現的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從紅燭映照、羅帳低垂這樣氛圍中引發青春與歡樂的聯想,抒發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懷。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恆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後面的處境的索漠。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只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描寫的是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嘎然而止。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髮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嘆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一以貫之。悟道詩一首

某尼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是一首禪詩,沒有直接下禪語、說禪理,而是不落言筌,繞路說禪,以鮮明的形象闡發深刻的人生哲理。道不遠人,自性即佛,與其苦苦尋覓,不如反求內心,也許就在剎那間大徹大悟。

「盡日」是尋覓尋常的時間之長,「踏遍」是尋覓的空間之廣。如果把「春」理解為所要追求的「道」,那麼這種追求可謂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對於「道」的追求,在常人看來也就是對於理想境界的追求,這中間的執著與無悔讓人聯想到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殉道精神。道既屬於不可觸摸的心靈世界,也體現在現實世界的一切色相之中。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大約就是把「隴頭」作為尋覓地點的原因了。因為欣喜發現的恰是隴頭的梅花。那又為什麼把梅花當作盎然春意的代表呢?「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打香氣中感悟出道的高尚和得道的不易。

苦苦追求,但是卻仍舊陷在常人的境界之中,不是無心或者不屑去找,而是怎麼也找不到,這便是痛苦產生的根源了。

外求不得,於是反思內省。「歸來」後才發現了枝頭的春色,轉了一大圈,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回歸心靈,發現了自己迷失的本性,原來真如大全、慧海寶藏不是遠在天邊,而是就在自己內心深處。

「笑拈」表現出一種真切的體會,由衷的喜悅。「嗅」字更是生動,不僅發現了其繁盛的花枝,更是體會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氣。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這樣一段為人熟知的妙語:「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只有經過了第一境、第二境,才順理成章到達第三境。

西方人說」上帝在你心中「,中國的孔老夫子曾經說過」道不遠人「,孟子也說」道在邇而求諸遠「。自己才是靈魂的主宰,越是外求離正路越遠。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機,並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感覺到的,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卻在於自身的感知和醒悟。只有在偶然回首間,看到窗前樹梢的綠意已滿枝頭。人的佛性只是偶然地顯露,剎那間若有所悟。隨即悄逝,彷彿糨從來都沒有來過。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莫向靈山塔處修。

天空沒有留下痕迹,鳥兒卻已掠過。這種偶然的頓悟很多時候只存在於內心深處,在心弦撥動的剎那,原來心靈深處有些東西依然美好如初。只是我們不常自知,以至於無數次地錯失了枝頭上那盎然的春色,錯失了心中時常洋溢的幸福。

靜下心吧,品味梅花的芬芳,享受盎然的春意。在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並珍愛生命無盡的價值。無門關

慧開(南宋)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注釋

①《增集續傳燈錄》卷二作「良渚人」,今查《宋史·志第二十·五行五》,「淳熙十二年,仁和縣良渚有牛生二首,七日而死……」「仁和」,五代時期的梁朝所置,到明清時,與錢塘同為浙江省治,杭州的府治同樣在設在這裡。到了民國年間,將仁和與錢塘歸併入杭州。這裡的「良渚」,應當就是杭州地域的一個小地名。

②按:依照慧開的法嗣傳承,其法統如下:楊岐方會→白雲守端→五祖法演→開福道寧→大溈善果→大洪祖證→月林師觀→無門慧開→瞎驢無見→鐵 念。

③《周易·繋辭上傳》:「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慧開的援引就是此句。

④《趙州語錄》載:「問:『世界變為黑穴,未審此個落在何路?』師云:『不佔。』學云:『不佔是什麼人?』師云:『田厙奴。』」(中華書局1994年版《古尊宿語錄》216頁)對於「田厙奴」這個辭彙,諸多辭書都無記載,獨在《碧岩錄》卷六中,對此有詮釋:「田厙奴,乃福唐人;鄉語罵人,似無意智相似。」(《大正藏》T48,P191上)原來,這「田厙奴」就是指鄉村中的那些富有的守財奴。

⑤「大衍之數」:《周易·繋辭上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故再扐而後掛。」其實,在這裡,安晚等人這種對慧開著作的續後完全是多餘的。假如能夠直接悟入,一則公案便綽綽有餘,否則如同《碧岩》一樣百則尚少。因而,在此對於這種狗尾續貂的文字一概節略。

作品賞析

慧開及其著作《無門關》

文/蔡日新

禪宗發展至趙宋為之一變,伴隨著有宋一代「鬱郁乎文哉」的時代精神,「文字禪」這種樣式也應運而生了。從汾陽善昭的頌古問世以來,雪竇重顯、丹霞子淳、宏智正覺等禪師均有頌古之作流傳,至圓悟佛果的《碧岩錄》(一作《碧岩集》)刊行,則集有宋文字禪之大成。佛果的《碧岩錄》曾被譽為「宗門第一書」,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於這部著作歷來毀譽參半,如果站在「文字禪」的角度來評價它,則仍然不失為一部禪門佳構。然而,此書儘管體例完善,文字精美,但全書繞路說禪,與獅子滾雪球相似,雖然老是那幾個現成的解數,卻總是盤住不放,反覆展開,因而顯得枝蔓過多,有失禪門當下即得、痛快淋漓的作風。相形之下,慧開的《無門關》雖然文字簡潔,篇幅短小,但要比《碧岩錄》單純直接的多,對於引導叢林的參學,有著切實的受用,因而至今為叢林所重。

慧開(1183年~1260年)號無門,俗姓梁,杭州錢塘①人,是南宋時期楊岐派的禪師。慧開幼年出家,禮天龍肱禪師為受業師,爰廣習經論,參學勤恪,具足了一位精進志道的大德的本色。稍長後,慧開曾在南峰(殆杭州城外的南高峰)石室獨居禪思,前後積於六稔,此後遂叩謁諸方尊宿。後來,慧開到蘇州的萬壽謁見月林師觀禪師,師觀讓他緊緊看住一個「無」字,慧開謹依師教修持,「經於六年,逈無入處」。於是,慧開發誓減少睡眠,日夜精進,《增集續傳燈錄》載他「每至困時,廊下行道,以頭向露柱磕」(《禪宗全書》16冊571頁)。有一天,慧開站在法座邊,忽然聽到齋鼓聲,他於是豁然有省,乃述偈曰:「青天白日一聲雷,大地羣生眼豁開;萬象森羅齊稽首,須彌 跳舞三台。」(同上)第二天,慧開向師傅通報他所證悟的心得,師觀問他「何處見神見鬼了也」,慧開便喝,師觀也喝,「自此機語脗合」。從慧開的這一悟道因緣來看,他是通過死死咬住話頭參究而最終開悟的;另一方面,師觀的接機仍然保持著始自臨濟時期的行「喝」的作略,臨濟家風,至此尚葆春色。

關於「看話禪」這一宗門作略,其理論的系統化自然是在大慧宗杲(1089年~1163年)之時,但在宗杲之前,「看話頭」的作略早已在叢林中興起。據《頻伽藏》所收的《宛陵錄》

所載,黃檗希運曾經提出過「若是個丈夫漢,看個公案」的主張,但對這一記載,後人畢竟多不相信。然而,在《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二《黃梅東山演和尚語錄》中,卻有這樣一段記載:

上堂: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州云:『為伊有業識在。』」師云:「大眾!你諸人尋常作么生會?老僧尋常只舉『無』字便休,你若透得這一個字,天下人不柰你何。你諸人作么生透?還有透得徹底么?有則出來道看:我也不要你道有,也不要你道無,也不要你道不有不無。你作么生道?珍重!」(中華書局1994年版《古尊宿語錄》417頁)

五祖法演(1024年~1104年)在這裡所提倡的「尋常只舉『無『字便休,你若透得這一個字,天下人不柰你何」,無疑代表著「看話禪」理論的先聲,而在慧開的《無門關》中,「狗子佛性」也成了四十八則公案中的開篇第一則。自然,將「看話禪」理論發展到極為圓熟地步的還得數大慧宗杲禪師,他在《答富樞密》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論述。

但將妄想顛倒底心、思量分別底心、好生惡死底心、知見解會底心、欣靜厭鬧底心一時按下,只就按下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此一字子,乃是摧許多惡知惡覺底器仗也。(《大正藏》T47,p921下)

這就是說,參禪必須將一切分別意想全部放下,用通身的力量去提起一個念頭,死死看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的「無」字,從而達到摧毀一切惡知惡見的目的,以見性開悟。在具體的看話頭的禪修運作當中,宗杲還提出了更為詳細的要求。他說:

不得作有無會,不得作道理會,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揚眉瞬目處垛根,不得向語路上作活計,不得揚在無事甲里,不語向舉起處承當,不得向文字中引證。但向十二時中、四威儀內,時時提撕,時時舉覺:「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云:「無。」不離日用。試如此做工夫,看月十日便自見得也。(同上)

在這裡,宗杲一連用了八個否定句來杜絕學人的擬思,防止學人遁入「看話」的歧路。其中,第一是不得將「無」當作「有無」的含義來理會,第二是不得將「無」當作道理來領會,第三是不得向意識領域裡去作邏輯推理,第四是不得向師傅的揚眉瞬目處去猜度,第五是不能在言語中推斷,第六是不能將「無」拋棄在無事的意念之中,第七是不能在舉起這則公案時去承當(謂不能順著公案的本意去理會,而要離開公案的原意去參究),第八不能到經論的文字中去引證。就這樣,宗杲試圖迫使學人在看住「無」這個話頭時,達到破斥一切妄想執著的目的,直至學人最後連這個「無」也打破,超越一切有為的境界,實現學人對禪法的實踐體驗為止。宗杲的這一禪教主張,一度曾在叢林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看話頭」為途徑而悟道者,在叢林中比比有之,慧開的師父師觀就是通過這一途徑悟道的。據《釋鑒稽古略續集》所載,師觀當年因參「本來人」這個話頭,久而有省,乃述偈曰:「本來人,本來人;無腦無頭作么尋?驀然揪著個鼻孔,試看元來是白丁。」(《大正藏》T49,P948下)由此可見,慧開師徒均是以「看話頭」作為途徑參究開悟的,因而「看話頭」勢必會對他的開示後學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在他的著作《無門關》中,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儘管「看話禪」對慧開的禪教所產生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但在慧開的開堂說法之中,仍然堅持了始自曹溪以來的頓法宗旨。從他的那則著名的上堂開示中,便可以見出這一特色來。「是非長短耳邊風,切莫於中覓異同;要得八風吹不動,放教心地等虛空。慈受老人只解順水張帆,不能逆風把柁,黃龍又且不然,是非都去了,是非里薦取,何故聻!幾度黑風飜大浪,未曾聞道釣舟傾。」(《禪宗全書》16冊571頁)在這裡,慧開強調的是一種「等虛空」的境界,即放舍一切分別對待心理,用一種平等的心量去觀照宇宙萬物,從而實現頓悟,徹見萬法的本來面目。慧開在平時也是不斷地提撕學人努力去揩磨自家的「靈台」,以平常心來接待南來北往的學人,他以「不瞋也不笑,也無下,也無高」的那樣「一種平懷」來接機 ,無疑也是一代禪門大德所具有的風範。

慧開在師觀門下得法之後,嗣法為楊岐八世孫②,開法於安吉報國寺,隨後歷遷隆興天寧寺、黃龍翠岩寺、蘇州開元寺、靈岩寺、鎮江焦山寺、金陵保寧寺等道場。晚年,慧開住於西湖畔,學人扣問甚眾,宋理宗曾召他到選德殿說法,並為理宗求雨靈驗,聲譽載於道俗。據《五燈嚴統》卷二十二所載,慧開當年為宋理宗求雨,「還而默坐」,理宗派內侍問慧開原由,慧開說:「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久便下起了大雨,於是獲得理宗「佛眼禪師」的賜號。在這裡,慧開回答理宗的話,顯然是援引了《周易》中的語句③,由此可見,作為一代禪門高僧,慧開不但深通禪法,而且還能貫通「三教」,因而他開法時具有無礙的辯才,博得朝野的尊重。《無門關》一書是慧開在紹定二年(1229年)為宋理宗祝壽而編纂的,具體參與編次的人還有彌衍宗紹,全書共收錄四十八則公案,每則公案之後均附有慧開的評唱與頌古。據慧開的《自序》所載,這四十八則公案是從他平時開示學人時所拈提的古則中精選出來的,因而頗具禪修的實踐指導意義。

慧開儘管深得宋理宗的龍恩,但他一直堅持嚴格律己的修持原則,堪為禪門中的大德。據傳慧開「形枯神朗,紺發蓬鬆,常著弊垢之衣,眾人奉其為開此道之先鋒」,其道風高尚,由此可見一斑。在平時,慧開總是苦心規勸學人:「寒時急用底物,趁暖著些針線,忽然臘月到來,免致腳忙手亂」(《大正藏》T51,P708中),這些均足以體現他對修持的精進,也足以體現他對座下禪和關愛的那一片婆心。《慧開語錄》載他圓寂前七天曾命人為他造塔,塔城後,慧開索紙寫偈曰:「地水火風,夢幻泡影,七十幾年,一彈指頃,孝子順孫休戀慕,八臂那吒攔不住……」(《禪宗全書》42冊29頁下)然後,慧開親自走進塔去,書偈完畢,跏趺而逝,是年為宋理宗景定元年四月七日,世壽七十八,有《語錄》兩卷傳世。

平心而論,在宋代禪師的著作中,惠(一作「慧」)洪不但著作等身,而且也佔盡風流,其《林間錄》、《禪林僧寶傳》、《冷齋夜話》、《石門文字禪》等十餘種著作,均已流傳後世,造成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因而不少學人都將惠洪的著作列入文字禪之中。若克實而論,惠洪一生的文字雖然十分精美,但就其實質而言,充其量只能算是「禪文字」,而遠非「文字禪」。因為,像《林間錄》與《冷齋夜話》之類的著作,只是筆記體著作;《禪林僧寶傳》等作品,只能算是史傳體作品;《石門文字禪》也名不副實,頂多算是優美的文學作品;其餘如《志林》、《寂音尊者智證傳》、《楞嚴尊頂義》、《圓覺皆證義》、《金剛法源論》、《起信論解義》等著作,均非直接指導學人蔘究禪法的著作。而始自汾陽以來的頌古等作品,雖然落入了語言文字之中,但它通過玄言韻語來表現,其要旨不外乎是要給學人的參究禪法提供一隙之明,因此可以列入文字禪著作的範疇之中。而文字禪著作發展至《碧岩錄》之後,則標誌著文字禪著作的創作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碧岩錄》在每個古則公案舉出之後,均加有著語;然後輾轉評唱開去;繼而又頌古並加入著語;最後又加垂示:就這樣,每則公案均由本則、著語、評唱、頌古與垂示五個部分構成,成為一種完整的文字禪體例,也為後世的文字禪著作如《從容庵錄》、《請益錄》、《虛堂集》、《空谷集》等書創作的定例,從而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文字禪著作體例。佛果對於禪文字語言的駕馭能力相當強,《碧岩錄》無寧也是具有極強的文學性的文字禪著作,而且在《碧岩錄》中還保留了大量的唐五代時期的語言材料,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語言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例如《趙州語錄》中的「田厙奴」一語,各種辭書均無詮釋,賴《碧岩錄》卷六加以解釋④,讓我們對唐人的這一俚語有了一個確切的理解。但《碧岩錄》在具有種種優點的同時,也無可諱言地存在著不少缺陷,日本學人忽滑谷快天在《中國禪學思想史》一書中曾有指出,筆者在《無門關》中的「迦葉剎竿」中也有指出,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言。儘管《碧岩錄》的問世對文字禪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但作為當下即得的禪法,在佛果的筆下左盤右繞地委曲道來,其中畢竟平添了不少枝節,自然也使得禪道日益遠離了曹溪的頓旨。《禪林寶訓》卷四載:

教外別傳之道,至簡至要,初無他說,前輩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間,雪竇以辯博之才,美意變弄、求新琢巧,繼汾陽為頌古,籠絡當世學者,宗風由此一變矣。逮宣政間,圓悟又出己意,離之為《碧岩集》,彼時邁古淳全之士,如寧道者、死心、靈源、佛鑒諸老,皆莫能回其說。於是新進後生,珍重其語,朝誦暮習,謂之至學,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學者之心術壞矣。紹興初,佛日入閩,見學者牽之不返,日馳月騖,浸漬成弊,即碎其板辟其說,以至祛迷援溺,剔繁撥劇,摧邪顯正,特然而振之,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復慕。然非佛日高明遠見,乘悲願力救末法之弊,則叢林大有可畏者矣!(《大正藏》T48,p1036中~ p1036下)

佛日即佛果的門人大慧宗杲,他之所以要銷毀乃師的著作《碧岩錄》的刻板,實質上在於《碧岩錄》的雕音作蔚誤導了天下不少禪和。據說當年宗杲見學人入室時下語不凡,遂對他們加以勘驗,而邪鋒立挫,經仔細一查問,才知道他們原來是從《碧岩錄》中拾來的現成語句,由此見出該書對後學的貽誤非淺,宗杲才下決心去銷毀其師傅的心血之作《碧岩錄》。可見,《碧岩錄》作為文字禪,它既是一部成功的著作,同時又是一部毀譽參半、極具爭議性的著作。

與《碧岩錄》相比,《無門關》的文字就要顯得簡潔明快得多,它非但文字不足《碧岩錄》的十分之一,而且體例也遠比《碧岩錄》要簡要得多。然而,作為文字禪著作,《無門關》幾乎有著與《碧岩錄》同等的歷史地位,它與《碧岩錄》一道代表了趙宋文字禪的雙璧,其中自有它獨特的禪學與歷史價值。第一,《無門關》所選的公案非常精當,數量也不及《碧岩錄》的一半(《碧岩錄》以雪竇的《頌古百則》為底本,《無門關》僅僅精選了四十八則公案);第二,《無門關》的每則公案均由本則(公案)、評唱與頌古三個部分組成,結構緊湊,不似《碧岩錄》那般枝蔓蕪雜;第三,《無門關》無論是評唱或是頌古,用語均簡明扼要,直指學人心地,並無那種雕琢的弊病。因而,在指導學人蔘究禪法方面,《無門關》要比《碧岩錄》更加切合禪教實際,更加具有實際的使用價值,因而歷來為叢林所珍視。

我們首先來看看《無門關》的評唱。《無門關》在舉出每則公案的古則之後,都是只用極為簡潔的數語加以評唱,或啟發學人直下參究,或激發學人的疑情,使之援疑而悟。綜觀《無門關》的評唱用語,大抵有如下幾種形式:一是順水推舟,緊拶學人悟入。例如「百丈野狐」這則公案,慧開在舉出古則之後,便加以評唱說:「不落因果,為甚墮野狐?不昧因果,為甚脫野狐?若向者里著得一隻眼,便知得前百丈,贏得風流五百生。」所謂在這裡著一隻眼,也就是順著古則本身的關鍵點向上提撕,從而逼拶學人當下悟入。二是釀造一種禪法的境界,使學人得以悟入。例如在「奚仲造車」這則公案中,慧開在舉完古則之後,評唱道:「若也直下明得,眼似流星,機如掣電。」這無疑給學人提供了一種如同離弦急箭式的禪機,從而給學人的設身處地地悟道,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三是採用「好肉剜瘡」的作略,平空去否定古德的見地,以激發起學人的疑情,從而使之悟入。例如「干峯一路」這則公案,慧開在評唱中說:「世上應無直底人,正眼觀來,二大老總未識路頭在。」這「二大老」就是干峯與雲門,連他們這樣的大德也不能識別路頭,這勢必會使學人立即產生很大的疑情,從而援疑悟入。其實,像慧開這樣用援引古則加以評唱的方式來施教,早在中晚唐至五代時期的叢林便已蔚然成風。在《洞山良價禪師語錄》中,收有不少的舉古則以供學人蔘究的例子,參見《大正藏》卷四七、頁五一二。其中,洞山在舉五泄禪師的公案之後,便當即指出:「當時不是五泄先師,大難承當;然雖如是,猶涉途在。」這便給了學人一個疑團:到底這個所涉的路途何在?這與慧開上面的評唱,幾乎找不出二致來。又如洞山在舉鄧隱峯參學石頭門下的剗草古則之後,當即扣問「還有堆阜么」,這無疑也是在直下迫使學人悟入。到了後世,舉古之風更為盛行,在雲門、法眼等一批大德的《語錄》中,收錄了大量的舉古因緣,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可見,慧開的這種舉古則因緣之後的評唱,完全是對叢林舉古傳統的如法繼承與發揚,使得《無門關》與盛事文字雕琢的《碧岩錄》之間 ,形成了鮮明的差異。相形之下,《碧岩錄》適合於當作文字禪來玩味,而《無門關》純是借古則因緣當「敲門瓦子」以啟發學人悟道,因而適合於用作宗門教學。

我們再來看看《無門關》中的頌古。慧開在《無門關》的頌古中除了繼承始自汾陽以來的傳統之外,更為注重將頌古落實在學人的參究上,使之與評唱文字一起形成一個渾然完美的整體。在慧開的四十八則頌古之中,每則頌古都只有四句,非常簡潔。而每則頌古的句式則非常靈活,有的三言、有的四言,也有五言、六言或七言的,還有的是參差雜言(如「大力量人」的頌古就是七、七、七、四字的句式)的句式。綜觀其頌古,有的頌古緊扣評唱,深化評唱中引發的禪機,如「香嚴上樹」、「南泉斬貓」、「清稅孤貧」等公案中的頌古,就是屬於這一類型。有的頌古則卒章顯志,提出參究的核心,如「洞山三斤」中的「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與「大力量人」中的「請續一句」等頌古,均屬於這一類型。自然,在慧開的頌古之中,也有「好肉剜瘡」類型的,還有別出心裁舉唱宗風者,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我們必須指出,在《無門關》中,尚有為數不多但非常膾炙人口的傑作,例如「平常是道」中的頌古:「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像這樣的頌古,在禪門的頌古文字中,可以說是並不多見的,它與宋代無名尼的「梅花悟道偈」、唐靈雲志勤的「桃花悟道偈」等名作一樣,代表了禪偈藝術中登峰造極的水準。作為一位禪師,他一生能有這樣一首禪偈,就足以說「不虛此生」了。由於《無門關》具有這樣一些優點,使得它如同爆竹一樣,身體雖小而響聲大,足以與《碧岩錄》比伍,並列於趙宋文字禪之林。

《無門關》在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刊行時,卷首還附有陳  的序言與慧開本人的說明文字。淳佑五年(1245年)重刊時,附錄了禪箴、黃龍三關,與無量宗壽、孟珙、安晚等人的《跋》,還綴入了安晚所續的第四十九則公案,謂湊成《周易》中的「大衍之數」 ⑤,因與主體關係不大,在此一一從略。浣溪沙

王國維(清末民初)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1903年起,任通州、蘇州等地師範學堂教習,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學部圖書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的研究,著有《曲錄》、《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曲史的風氣,對當時文藝界頗有影響,辛亥革命後以清室遺老自居。至老,王國維也沒有剪掉作為時代象徵的辮子。

1913年起轉治經史之學,專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古史地學,先後致力於歷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唐寫經、西北地理、殷周秦漢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釋研究,還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註疏工作。他治史嚴謹,考證精湛,信而有徵,不囿成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多能發前人所未發,對史學界有開一代學風的影響。

1923年春,當時溥儀小朝廷要選海內碩學之士,王國維經升允推薦,到北京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五品)。

次年冬天,馮玉祥「逼宮」事件發生,王國維結束了「南書房行走」的工作。胡適、顧頡剛等人邀約他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王國維推而不就,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學識、篤實的學風、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樸素的生活影響了清華學人,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專家學者。時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清華四大導師「教授的教授」。

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顫慄和遺憾,也給後人留下了難解之謎。

當時的一些清朝遺老把王國維比作屈原懷忠而自沉汨羅。《清史稿》還為他立了個「忠義傳」。一向苛以譽人的魯迅先生認為「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熱風·不懂的音譯》)。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

作品賞析

文/不詳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學者。他的詩詞,常帶著悲天憫人之意,這首浣溪沙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山寺微茫」,一開始就讓人的眼光投向了半山的高處。在那「鳥飛不到」的地方有一座寺院,閃爍著夕陽的餘暉。但漸漸地連那一點寺院的影子,也快看不到了。「上方孤磬定行雲。」在一片寂靜中,唯有那寺中的磬聲從高處傳來。那肅穆的清響,使得飄蕩的雲彩也駐定不動了。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登高才能望遠,所以努力地攀到了峰頂,希望能一窺明月的究竟。可是偶然慧眼一開,卻看到了人間萬丈紅塵後面的真相。「可憐身是眼中人」。這個「眼中人」指的是在這大夢中憂患勞苦的眾生啊!可憐的是,自己也身在其中。看到了卻無法超脫,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到哪兒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跳出紅塵,向著更高的境界不斷地升華呢?大風歌

劉邦(西漢)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作者簡介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謚號高皇帝。劉邦出身農家,早年當過亭長,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也引兵入關。

聽說劉邦已定關中,項羽大怒,進駐鴻門,欲攻劉邦。劉邦因兵力不敵,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亡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佔,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戰爭前期,劉邦處於劣勢,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按西漢前期以十月為歲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後),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即位後,採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士兵複員歸家,豁免其徭役等,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並加重租稅等,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他還剪除異姓諸侯王以加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敗亡,於是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他還接受婁敬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重新佔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脫險。此後,劉邦不得不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鄙視儒生。稱帝以後,他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鑒。他命蕭何重新制訂律令,即「漢律九章」。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后,幾次想廢黜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對,只好作罷。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而逝世。

作品賞析

文/不詳

劉邦平定天下後,回到故鄉沛縣,邀請舊日好友一起飲酒慶祝,喝到醉醺醺的時候,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這首《大風歌》。前兩句詩氣魄豪壯,雄邁飛揚,充分表現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滿,意氣風以的氣概。後一句詩表達了劉邦要鞏固他的統治,急須招攬人才的心情。《大風歌》表達了劉邦重返故鄉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國的迫切心愿。他死後,漢惠帝便將沛宮立為宗廟,祭祀劉邦,並讓當年隨劉邦唱歌的120年青年專門從事音樂工作,至漢景帝時,《大風歌》便一直是沛地一年四季祭祀宗廟的樂舞。後遂用「大風詩,大風詞,大風篇,大風曲」指這首歌,用「歌大風,唱大風」表達治國安邦的壯懷。步出夏門行

曹操(三國)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臨觀異同,心意懷 豫,不知當復何從?

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土不同

鄉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難。

錐不入地,[艹豐][艹賴]深奧。

水竭不流,冰堅可蹈。

士隱者貧,勇俠輕非。

心常嘆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昆鳥]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錢□(博改金旁)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謠俗詞

瓮中無斗儲,發篋無尺繒。

友來從我貸,不知所以應。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雜詩·憶我少壯時

陶淵明(晉宋)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①。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②。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③。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④。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⑤。

壑舟無須臾⑥,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⑦。

古人惜寸陰⑧,念此使人懼。

注釋

①欣豫:歡樂。這句是說沒有快樂的事,心情也是歡快的。

②猛志:壯志。逸:超越。四海:猶天下。騫:飛舉的樣子。翮:羽翼。騫翮:振翅高飛。翥(zhù助):飛翔。這兩句是說有超越四海的壯志,期望展翅高飛。

③荏苒:逐漸地。頹:逝。此心:指志四海、思遠翥。這兩句是說隨著年歲的衰老,這種少壯時的豪氣已經逐漸消逝了。

④值歡:遇到歡樂的事。無復娛:也不再歡樂。每每:常常。這兩句寫出老年的心境與少壯時「無樂自欣豫」不同。

⑤衰損: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⑥壑:山溝。壑舟:《莊子·大宗師》云:「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這裡借喻自然運轉變化的道理。須臾:片刻。這句和下句是說自然運轉變化象《莊子》中的「壑舟」一樣,即使想辦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漸衰老下去。 ⑦前塗:猶前途,這裡指未來的時光。幾許:幾多、多少。止泊處:船停泊的地方,這裡指人生的歸宿。這兩句是說不知我未來還有多少時光,也不知何處是我的歸宿。 ⑧惜寸陰:珍惜每一寸光陰。這句和下句是說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陰,想到自己一生虛度了大半歲月的可怕。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裡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古閣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漢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還有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本和元刊蘇寫大字本等。最早為陶詩作注的是南宋湯漢。元以後注本、評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10卷:常見有四部叢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節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節詩箋》,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後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

作品賞析

文/不詳

對於人類來說,珍惜生命價值、珍惜寸陰之精神乃是長青的。讀陶淵明的《雜詩》第五首,常受到一種極親切的感動,尋思其原因,實在於此。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淵明善於把人所共知、反習而不察的人生體驗指點出來,而且用的是極自然極簡練的語言。這往往使人感到又驚訝又親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詩人回憶自己少壯時代,即便沒有遇上快樂的事情,心裡也自然地充滿了欣悅。「無樂自欣豫」的「自」字,下得準確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無窮的活力與快樂。不言而喻,這是一種向上的生命情調。「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養,便升華出「猛志」。按照傳統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奮發、凌厲。「逸」,突出此志向之遠大、超越。「騫翮」即展翅,「翥」者、飛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鵬展翅,志在高飛遠舉。以上四句回憶少壯時代生命情調,詩情從容之中,而有飛揚之勢。「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當年那種雄心,漸漸離開了自己。詩情由此亦轉為沉抑。「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即便遇上了歡樂的事情,也不再能歡樂起來,相反,常常懷有深深的憂慮。此二句寫出人到中年、晚年之體驗,與起筆二句形成深刻對照。詩人對自己的遭遇、時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諸己。所以寫出的實為一種人生體驗之提煉,一種生命自身的憂患意識。「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氣力漸漸衰退,轉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體生命的逐漸衰老,這還僅僅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一層次。「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語出《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此處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觀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來,可證。此四句,語氣連貫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未來的人生道路,不知還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歸宿將在何處。聯繫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結筆,則此二句之意蘊,實為志業未成之隱憂。生命日漸有限,而生命之價值尚未實現,這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二層次。結筆乃更進一層:「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生命之價值是在每一寸光陰之中實現的,寸陰可惜。古人珍惜寸陰,顧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懼怵惕!珍惜寸陰,念此警懼,足見猶思奮發有為,此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三層次,亦是其憂患意識之一提升。結筆二句,深沉、有力。其啟示意義,乃是常新的。

淵明此詩之主題意義,為一種生命之憂患意識。此種憂患意識之特質,是形體生命逐漸衰老,而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終於產生再奮發再努力之自我覺悟。按照中國文化傳統,主體價值之實現,有三種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為第一義。陶淵明之一生,於立功的一面,雖然未能達成,可是,在立德、立言兩方面,卻已經不朽。讀其詩,想見其為人,可以說,若沒有「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之精神,陶淵明之成其為陶淵明,將是不可想像的。

全幅詩篇,呈為一種蒼涼深沉之風格。詩中,包蘊了少壯時之欣悅,中晚年之憂慮,及珍惜寸陰之警懼。詩情之波瀾,亦由飛揚而沉抑,終至於向上提升。全詩體現著陶詩文體省凈而包蘊深遠的基本特色。這種特色,實為中國詩歌藝術造詣之一極致。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

鮑照(南北朝)

瀉水置平地①,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②。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③。

注釋

①瀉:傾,倒。

②斷絕:停止。這句是說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③躑躅(zhízhú直竹):徘徊不進。

作者簡介

鮑照(?~466)南北朝宋東海人,字明遠。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衣就頗負盛名,對後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庥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佔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育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其詩感情強烈,很有氣勢,辭藻華美,在鍛鍊字句上很見功夫。

除《擬行路難》外,《梅花落》也是鮑照樂府詩的一首名作。鮑照的其他詩歌如《擬古》、《詠史》等,風格比較剛健,內容也主要寫當時的現實,與樂府詩相似。其-寫景詩也很有特色,如《行京口至竹里》、《發後諸》、《歧陽守風》、《髮長松遇雪》等。著名的《上潯陽還都道中作》一詩,半數以上是對偶句,下開齊梁詩之先河。

鮑照的辭賦以《蕪城賦》最為傳誦。它歷來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舞鶴賦》、《野鵝賦》等,在藝術上也頗有特色,不乏傳神之筆。

鮑照真正有價值的文章,當首推《登大雷岸與妹書》。

作品賞析

文/不詳

作為詠嘆人生苦悶的抒情詩組,《擬行路難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兩個不同的類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詩中特定人物角色來抒發情感。前兩首以思婦身分出現的言情之作,屬於後一類型。本篇則屬前一類型,著重表現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於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當然,這個比喻可能亦有所本。清人錢振倫為《鮑參軍集》作注時,曾引《世說新語·文學》里的一段記載:「殷中軍問:『自然無心於稟受,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劉尹答曰:『譬如寫(通「瀉」)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一時絕嘆,以為名通。」可見用「瀉水置地」打比方,在當時的玄學清談中早已出現,並非鮑照首創。不過細心剖析一下,劉尹的答話是用水形的規整與否來喻指人性的善惡不齊,而鮑詩則是以水流方向各別來顯示人生遭際的殊異,其內涵並不等同。相比之下,劉說更富於學理氣息,而鮑喻則更接近生活,更為生動自然,也更適合於詩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看,詩人的獨創性仍是無可置疑的。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註定、不可勉強的,那又何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不已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實,其實內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這關鍵就在一個「命」字上。大「命」當頭,誰還能強爭強求?只能聽憑它貴者自貴,賤者自賤。但反過來問一聲:「命」就真的那麼公正合理嗎?為什麼人人必須服從它呢?低頭認「命」,原是無可奈何的事;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象歸之於「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者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

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因而到長安尋覓機會。他的詩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名聲一時傳遍京師,可惜在仕途方面卻阻礙重重,始終得不到朝廷重視,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擊,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門山,悠遊山水間。之後雖有一、兩次機會,但可惜都沒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齡來到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經快痊癒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死亡。活到五十二歲。

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庄》、《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此詩舊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為相時,孟(45歲)西遊長安,以此詩投贈張,希望引薦。然有人說733年孟在長安時,張尚在家鄉韶關丁母憂,張於年底才進京就任中書侍郎。孟此次未見到張九齡。二人之相會當在張貶荊州長史時。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云:"本詩當作於開元四年(716,浩然28歲)左右張說任岳州刺使期間。" "張丞相當指張說"。

這首詩前四句是寫洞庭湖、岳陽樓景觀的名句,寫出了磅礴的氣勢,壯闊的境界。在歷代岳陽樓詩中最為人們稱道。《西清詩話》云:"洞庭天下壯觀,騷人墨客題者眾矣,然終未若此詩頷聯一語氣象"。後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張丞相引薦之意,氣勢略不如前。《詩源辯體》云:"前四句甚雄壯,後稍不稱"。

這是一首「干祿」詩。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遊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徵開元的清明政治。後半即景生情,抒發個人進身無路,閑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於用世的決心。全詩頌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再往下,詩思的發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子。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我們的詩人於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餘的牢騷和感嘆。

那末,矛盾就此解決了?詩還用得著寫下去嗎?「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於無知的樹木、石塊,怎麼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可是,他並未由此再進一步發泄這種感憤,卻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全詩,硬是將已經爆發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並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過詩篇結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

這首詩在音節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採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於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本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湧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並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細心玩味。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唐)

棄我去者②,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③。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④。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⑤。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

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謝眺樓:南北朝時齊朝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在宣城外陵陽山上所建的一座樓,人稱謝眺樓,也稱北樓。校書:官名,校書郎的簡稱。云:李雲。

②棄:拋棄。

③酣高樓:在謝眺樓上暢飲。

④蓬萊: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傳說仙府圖書都集中藏在這裡。蓬萊文章:即漢代文章,這裡只指李雲所寫的文章。建安:東漢獻帝年號(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時期,曹操父子、孔融、陳琳等人的詩作,反映了當時動亂時代的社會現實,詩作風格剛健清新,後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世稱劉宋時代的詩人謝靈運為大謝,稱謝眺為小謝。清發:指清新秀髮的詩風。這兩句雖是讚美建安諸子和謝眺,但也有暗喻李雲和自己的意味。

⑤ 覽:同「攬」 。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時所作。詩人從自己被放還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趨腐敗,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而心情苦悶。這首詩就抒發了這種懷才不遇的抑鬱苦悶之情。開始四句鬱悶之情噴薄而出,五、六兩句轉到餞別,七、八、九、十等句以讚美建安及謝眺等人的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十一、十二兩句由於理想不能實現而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最後兩句以放舟江湖、遠離現實來解除精神上的苦悶。全詩感情沉鬱奔放,跌宕起伏,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唐)

棄我去者②,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③。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④。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⑤。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

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謝眺樓:南北朝時齊朝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在宣城外陵陽山上所建的一座樓,人稱謝眺樓,也稱北樓。校書:官名,校書郎的簡稱。云:李雲。

②棄:拋棄。

③酣高樓:在謝眺樓上暢飲。

④蓬萊: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傳說仙府圖書都集中藏在這裡。蓬萊文章:即漢代文章,這裡只指李雲所寫的文章。建安:東漢獻帝年號(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時期,曹操父子、孔融、陳琳等人的詩作,反映了當時動亂時代的社會現實,詩作風格剛健清新,後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世稱劉宋時代的詩人謝靈運為大謝,稱謝眺為小謝。清發:指清新秀髮的詩風。這兩句雖是讚美建安諸子和謝眺,但也有暗喻李雲和自己的意味。

⑤ 覽:同「攬」 。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時所作。詩人從自己被放還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趨腐敗,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而心情苦悶。這首詩就抒發了這種懷才不遇的抑鬱苦悶之情。開始四句鬱悶之情噴薄而出,五、六兩句轉到餞別,七、八、九、十等句以讚美建安及謝眺等人的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十一、十二兩句由於理想不能實現而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最後兩句以放舟江湖、遠離現實來解除精神上的苦悶。全詩感情沉鬱奔放,跌宕起伏,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餘畝,是成都遊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遊、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詩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時,為追懷諸葛亮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境的特徵,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得十分真切。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結尾兩句,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無限懷念,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讚美和惋惜之情。這兩句蒼涼悲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後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習的榜樣。每逢國家動蕩之秋或偏安之時,總有一些詩人們將諸葛亮形諸筆墨,通過熱切地呼喚英靈來寄寓自己希望當代英豪站出來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弔,寫作此詩,自然不單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憂時憂國的深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腦際浮現的,決不只是往古英雄諸葛亮的形象。還有抒情主人公傷時感事、嘆息哭泣的熒熒淚光。這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它的悼惜英雄、感傷時事的悲痛情緒滲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但表現手法卻頗有奇特之處。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轉託意,而是採取前半描寫景物,後半純乎用事與議論的辦法,以寫景時的心理活動線索開啟出對於憑弔對象的精當評論,從中自然透發出詩人滿腔的激情。詩的前四句,描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於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聯二句,自為問答,記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弔古心思的急切。次聯二句,寫祠廟荒涼之景,「自」、「空」兩個虛字是此聯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嘆碧草嬌鶯無人賞玩,顯出英雄長逝,遺迹荒落;二是惋惜連與英靈作伴的草木禽鳥不解人事代謝,不會憑弔那位偉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嘆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後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後緊密呼應,感情十分真摯強烈。宋代以後,有不少詩話家不主張詩中發議論。認為詩以不犯本位為高,議論便落言筌,不是詩的本色。明清有些論者,甚且以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內的許多名篇是「純乎議論」之作。我認為,詩既然要表達作者喜怒哀樂之情,就免不了有時要議論,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議論,而在於議論得好不好,有沒有分寸,是否有助於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詩後半的四句議論,就是可為後世詩人效法的成功範例。首先,這段議論從生動的寫景中自然地引發出來,絲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飽含情韻。既切合吟詠對象的形象內涵,又帶著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強烈感情,它精闢而凝鍊,將全篇的主題思想升華了。其次,議論中用的就是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們具有極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維,能夠喚起讀者對於渚葛亮一生的聯想。「三顧」句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句與「出師」句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 白帝託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這與一般抽象議論絕然不同,是既能寄託作者感情、又能啟發讀者激情的詩化的議論。從全詩抒情層次來講。「天下計」推崇其匡時雄略,「老臣心」讚揚其報國忠忱。老杜本人的憂國之心也隱隱然寄託其中。有這兩句的沉摯悲壯,末聯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語,才顯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的首領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可見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是如何歷久不衰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奏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貞元八年(792)進士。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於穆宗時,召為國子監祭酒,歷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並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

韓愈時代的詩壇,已開始突破了大曆詩人的狹小天地。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創建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譎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

另外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當然韓詩中也有追求怪誕詭譎的遊戲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繫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南園十三首

李賀(唐)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宮北田塍曉氣酣,黃桑飲露窣宮簾。

長腰健婦偷攀折,將喂吳王八繭蠶。

竹里繰絲挑網車,青蟬獨噪日光斜。

桃膠迎夏香琥珀,自課越佣能種瓜。

三十未有二十餘,白日長飢小甲蔬。

橋頭長老相哀念,因遺戎韜一卷書。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

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

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

泉沙軟卧鴛鴦暖,曲岸回篙舴艋遲。

瀉酒木欄椒葉蓋,病容扶起種菱絲。

邊讓今朝憶蔡邕,無心裁曲卧春風。

舍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

長巒谷口倚嵇家,白晝千峰老翠華。

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牽苔絮長蒓花。

松溪黑水新龍卵,桂洞生硝舊馬牙。

誰遣虞卿裁道帔,輕綃一匹染朝霞。

小樹開朝徑,長茸濕夜煙。

柳花驚雪浦,麥雨漲溪田。

古剎疏鍾度,遙嵐破月懸。

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仕途偃蹇,僅曾官奉禮郎 。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韓愈曾為之作《諱辯》。和沈亞之友善。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對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現實,也有所揭露、諷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頓,詩中於世事滄桑、生死榮枯,感觸尤多。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但也有房間雕琢之病。有《昌谷集》。六月二十夜渡海

蘇軾(宋)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蘇軾紹聖四年(一O九七)被貶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島,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貶到遠方的官員,遇赦酌量移到較原地靠京城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廣西合浦、靈山等地),在海南島稽留的時間正好是三年零八天。這首詩就是寫渡海北上那個晚上的情景。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頭一句說發船渡海正是三更時分(約在晚上十一時至十二時),參星橫掛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轉得很低。這裡關於星斗的描寫是化用古人「月沒參橫,北斗闌干」的詩句,可能是當時的真實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來說明渡海的時間是在半夜裡,也說明黑夜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將獲得新生,這是一種比喻。後面三句也都是採用這種借景為喻的手法。

第二句說,連綿下個不止的陰雨(苦雨),總有止的時候,成天刮個不停的風(終風),也總有停的時候,它們「也解晴」,也能變成風靜晴朗的天氣。也可能當時確是雨霽雲收風平浪靜,但這裡主要的用意不在寫景,而在比喻,說明他受到各種打擊和排斥 , 也總有結束的時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經風雨見到晴天那樣,心情舒暢,充滿希望。第三句說,天上的烏雲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緻是什麼人安排點綴的?這景色主要也是用來作比喻的,意思是說,這次遇赦,不知是誰在朝廷幫忙說情,為我驅散政治上的烏雲的?第四句說,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種比喻,意思說,在政治上,不用別人幫我洗刷污垢,我本來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評論說:「前半純是比喻,如此措辭,自無痕迹。」就是說,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確是這樣的,前四句象是寫景,實則寫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鮮明,而且還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議論。孔丘曾經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意思說,政治主張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說,徒然剩下魯國老人孔丘(魯叟)關於「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學「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現在不用學這個了,孔丘的主意對我來說是用不著的了。傳說古時黃帝演奏過《咸池》這個樂曲。第六句用了這個典故,說,我大略領會到黃帝的《咸池》樂曲溫潤的樂聲了。言外之意是說,政局轉為平和了。這一聯對政治的議論,說明他對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最後兩句說,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古時「九服」中有「荒服」,指極邊遠處),雖然九死一生,但我並不悔恨,正如屈原《離騷》說的「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次南遊,見聞奇絕,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可以說是第一遭兒。他對這次被貶到海南島表示不後悔,認為是一生中挺有意義的一段經歷。全詩情調高昂,表現了蘇軾的樂觀精神。北鄰賣餅兒

張耒(宋)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作者簡介

張耒(1054-1114) 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江蘇清江)人。神宗熙寧進士,歷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聖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後被指為元佑黨人,數遭貶謫,晚居陳州。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流傳很少,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少年游》寫閨情離思,那嬌羞少女的情態躍然紙上,讓人羨煞愛煞,那份溫情美妙真是有點「濃得化不開」。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詞有《柯山詩餘》,趙萬里輯本。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錢鍾書先生說:「在「蘇門四學士」中,張耒的詩作最富有關懷人民的內容。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北鄰賣餅兒五更天就「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度」。此詩以深切的同情,曉暢如話的詩句,生動地描述了賣餅兒的情狀。如果說「不憂衣單憂拼冷」是從白居易《賣炭翁)「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句化出;結句的勉勵之辭「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則給全詩注入一般積極向上的清風。

北鄰賣餅兒每五更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不少差,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書憤

陸遊(南宋)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婚,後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複試時被除名。後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遊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視察,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遊在家閑居6年後,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遊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遊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遊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遊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國讎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遊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划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遊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乾淨、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遊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儘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儘是憤。臨安春雨初霽

陸遊(南宋)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婚,後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複試時被除名。後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遊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視察,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遊在家閑居6年後,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遊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遊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風格恬淡,真如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一聯尤為清新別緻,引人遐思。羈旅他鄉,又感世態炎涼,百無聊賴自然有思鄉之情,「莫起風塵嘆」而實際已嘆之,只不過將要返鄉的喜悅輕輕撥開了這點點愁思而來了聽春雨的閑適心情。這首詩相比,尤其俊逸只恨知音少,無人能解將軍白髮征夫淚。悲涼卻不凄苦,有男兒氣慨。觀書有感

朱熹(南宋)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簡介

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其父朱松,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對秦檜妥協而出知饒州,未至而卒。此時朱熹14歲,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等人。

紹興十八年(1148),朱熹中進士,任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主簿,聚徒講學,後罷歸,監潭州(今湖南長沙)南嶽廟。孝宗即位,朱熹上書反對議和。隆興元年(1163)被召見,復言主戰。朝廷雖屢任以官職,因與執政者政見不合,皆辭不就。淳熙五年(1178)史浩再度為相,薦朱熹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星子縣),屢辭不許,次年赴任。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請修復舊觀,訂立學規,從事講學。淳熙八年(1181),浙東大飢,朱熹被任命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次年,因屢次上疏彈劾台州太守唐仲友違法擾民,唐仲友為宰相王淮姻親,朱熹的奏章被扣壓,因憤而辭歸。淳熙十四年(1187),周必大為相,任朱熹提點江西刑獄。次年,升兵部郎官,以足疾為由請歸。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任為江東轉運副使,以病力辭,後改任漳州(今屬福建)知州。紹熙二年(1191)辭歸建陽,五年(1194)起任湖南安撫使,修復嶽麓書院,擴建學堂,廣納四方遊學之士。寧宗慶元元年(1195),為煥章閣待制、侍講,因得罪韓□胄而罷。次年,監察御史史繼祖劾其偽學欺人,革職罷官,歸建陽講學著述而終。

朱熹一生關心現實,對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賦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現狀焦慮不安,要求選賢任能,修明軍政,愛養民力,實現統一。從中進士至死50多年間,雖為官僅9年,在朝廷任職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擊貪吏,救災安民。

朱熹一生的主要精力傾注在講學和著述上。他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關於義理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成為後來封建地主階級的正宗哲學,在思想領域中起了長期的消極作用。所撰《四書集注》,元代以後的科舉考試規定士人發揮題義必須以此書為依據,影響極大。

在文學觀點上,朱熹與二程相近。他倡導文道一貫之說,強調文道統一,認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葉,二者不能分開,反對"文以貫道":"這文皆是從道中流出,豈有文反能貫道之理?"(《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主張人們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隨道的產生而產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產物。因而,他對唐宋古文大家們重視文的作用不滿,說他們是"棄本逐末"。與此相應,朱熹論詩重言"志",即詩中要有道德修養,認為有此即自成佳作。他反對從格律、詞藻方面論工拙,強調質樸自然,因而形成他詩論中的復古主義觀點。但他在具體論文論詩中,卻有一些較公允的見解。如他認為學詩要從《詩經》、《離騷》開始;論古詩則重漢魏而薄齊梁;對陶淵明、李白、杜甫、陸遊的詩和蘇洵、蘇軾的文都有較中肯的評價。同樣,他的《詩集傳》、《楚辭集注》,也常表現出尊重事實、重視文學反映現實和抒發情志的作用的求實精神。

在道學家中,朱熹的詩歌藝術性最高;在南宋文壇上,他的文章也很有特點。

朱熹的父親朱松和老師劉子□,都是著名詩人,朱熹受他們的熏陶,也能寫詩。他重古詩而輕律詩。五古學漢魏,學陶淵明,學唐人中詩風古樸的一派,往往即景即事,言志述懷,以表現其"雍容俯仰"的氣象和"中和沖淡"的胸襟。篇幅較短,語言自然,不用典故,長於用白描手法寫自然景色。《對雨》、《六月十五日詣水公庵雨作》、《卧龍庵武侯祠》、《康王谷水簾》等,都是代表作,《秋日告病齋居奉懷黃子厚劉平父及山間諸兄友》中的"況復逢旱魃,農畝無餘收;赤子亦何辜,黃屋勞深憂。而我忝朝寄,政荒積愆尤。懷□卧空閣,惻愴增綢繆",則反映了迫切的現實問題,抒發了憂國憂民的心情。

朱熹認為自律詩出而講究用韻、屬對、比事、遣詞,"益巧益密",有害於詩的"言志之功"。但他自己還是寫了不少律詩,有些篇章也值得一讀。五律如《登定王台》,舊時選本多入選。《拜張魏公墓下》6首,通過對愛國宿將張浚的讚頌哀悼,暴露了朝政的昏暗。"公謀適不用,拱手遷南荒","中原尚腥□,人類幾豺狼!"悲痛、憤激情見乎詞。他的七律也有佳作,如《和劉叔通懷遊子蒙之韻》:"扣角聽君悲復悲,壯心未已欲何!交遊半落丘山外,離別偏傷老大時。尚喜淵潛容賈誼,不須日飲教袁絲。病餘我更無□賴,勉為同懷一賦詩。"這是晚年被貶逐之後寫的。報國無門的悲憤,出之以蒼涼委婉之詞,彌覺沉痛。

朱熹的七絕清新明麗之作較多。《水口行舟二首》、《入瑞岩道間得四絕句》、《武夷□歌十首》一類詩,都情景交融,很有韻味。

道學家用詩講道理,寫出的不過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朱熹集中也有這一類"詩",但比例較小。同時,有些詩儘管也講道理,卻不是抽象地講,而是用比興手法寫客觀景物,給人以啟發。如《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寓議論於寫景,富於哲理性而不乏詩味。至如七律《鵝湖寺和陸子壽》中的"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直接說理,但說得親切,至今為人們所引用。

朱熹文章長於說理,風格近似曾鞏。如《庚子應詔封事》力陳"國家之大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實在省賦,省賦之實在治軍",結構謹嚴,邏輯周密,語言平實,很能代表其文章風格。他的一些記事、寫景的短文,頗有文藝性。如《記孫覿事》(《文集》卷七十一),寥寥200字,通過孫覿寫降表"一揮而就"的情態及其"順天者存"的議論,刻畫出投降者的形象並給予辛辣的諷刺。《百丈山記》(《文集》卷七十八),寫澗水、瀑布、遠山、日光和雲濤變滅,細緻準確,宛然在目。《送郭拱辰序》(《文集》卷七十六),先寫郭君為他畫像表現出"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後寫他將出遊,欲畫隱君子之形以歸,而以郭君不能從行為憾。其國土日蹙、賢人在野、朝政昏暗之意,都見於言外,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朱熹的《朱子語類》140卷,涉及面很廣,是宋代以後新的語錄體奠基之作。這種講經傳道、品評是非的口語化的文體,其特點是質樸無華,平易近人。如他論陶潛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語類》卷一百四十)論黃庭堅詩:"如《離騷》,初無奇字,只憑說將去,自是好;後來如魯直恁地著力做,卻自是不好。"(《語類》卷一百三十九)這些話語,大都是他平時語言的忠實記錄,講述者的情感和語氣宛然,很有感染力。

所著《朱文公文集》10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刻本。又有《續集》11卷,《別集》10卷,與《文集》合刊為《朱子大全》,有《四部備要》本。另有《朱子詩集》單行,共12卷,明程璩編,有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朱子語類》140卷,有成化九年(1473)陳煒刊本、石門呂氏刊本。《詩集傳》、《楚辭集注》均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刊本。

作品賞析

文/不詳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石灰吟

于謙(明)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作者簡介

于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鍊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鍊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明日歌

文嘉(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作者簡介

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長洲(今江蘇省吳縣)人,明代書畫家文徵明次子,亦善詩、書、畫。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明代文嘉的這首《明日歌》,問世數百年來,萬口傳頌,至今不衰。它告誡和勸勉人們要緊緊抓住稍縱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計劃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數的明天。本文作者在準確領會和把握原詩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根據自己讀後的實感提出中心論點,然後運用例證、引證、正反對比等論證方法,論述了今天的寶貴,只有緊緊抓住今天,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反之,就會一事無成,悔恨莫及。因此,應「一切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文章內容充實,結構謹嚴,論證有力,語言流暢。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染力,是一篇值得一讀的獲獎佳作。竹石

鄭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作者簡介

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清乾隆年間的進士,興化(今江蘇興化)人。詩風質樸潑辣,在畫壇上也是獨樹一幟,稱其為「揚州八怪」之一。

作品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既是讚美了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丰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論詩

趙翼(清)

其一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其二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其三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其四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其五

詩解窮人我未空,想因詩尚不曾工。

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

作者簡介

趙翼(1727—1814),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字雲崧,一字耘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不久辭官主講安定書院。他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張「獨創」,反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某些不滿之情。作品有《廿二史札記》、《陔余叢考》、《甌北詩鈔》、《甌北詩話》等。

作品賞析

文/不詳

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過於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好奇之最甚者,莫過於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構成宗教學術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國、天當,東方的世外桃源與大羅仙境之建立,就導致人類脫離現實物慾而促使精神升華。

舍此之外,有特立獨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純就現實身心以取證者,則為中國傳統的神仙修養之術,與乎印度傳統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神肉體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以達成外我的永恆存在,進而開啟宇宙生命原始之奧秘。既不叛於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純依信仰而自求實證。

但千古以來,有關長生不老的書籍與口傳秘法,流傳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壽者難期,看來純似一派謊言,無足採信。不佰我們現在有此懷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晉代人嵇康,撰寫「養生論」而力言神仙之可學,欲從理論上證明其事之真實。

嵇康提出神仙之學的主旨在於養生,堪稱平實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暫且不問,其對現有養生之助益,則絕難否認。且與中國之醫理,以及現代之精神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學,可以互相輔翼,大有發揚的必要。

一種學術思想,自數千年前流傳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我們今天對此不容易了解。況且自古以來畢生埋頭此道,進而鑽研深入者,到底屬於少收的特立獨行之士,不如普通應用學術,可以立刻見效於謀生。以區區個人的閱歷與體驗,此道對於平常注意身心修養,極有自我治療之效。如欲「病急投醫,臨時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與人生生命之奧秘,而冀求超凡者,則又涉及根體之說。清人趙翼論詩,有「少時學語苦難圖,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說。詩乃文藝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詢之難,有如此說。何況變化氣質,豈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作品賞析(其二)

文/不詳

詩的前兩句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例來說理:「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李白、杜甫的詩歌萬古流傳,無人能與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偉大的詩篇,至今也覺得不新鮮了。可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國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現,他們各自的影響也不過幾百年而已。作者認為詩歌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上應求變創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乙亥雜詩

龔自珍(清)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

1.這是《已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 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龔自珍一生可分三個階段:

20歲以前,在家學習經學、文學。他自幼受母親教育,好讀詩文。從8歲起學習研究經史、小學。12歲從段玉裁學《說文》。他搜輯科名掌故;以經說字、以字說經;考古今官制;為目錄學、金石學等。同時,在文學上,也顯示了創作的才華。13歲,作《知覺辨》,「是文集之託始」;15歲,詩集編年;19歲,倚聲填詞;到21歲,編詞集《懷人館詞》3卷、《紅禪詞》2卷。段玉裁作序說他「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雲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為長短句」,「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於文章」,認為「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絕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懷人館詞序》)。這可以說是對龔自珍20歲以前學習的概括總結。

20歲至28歲,應鄉試至入仕時期。嘉慶十五年(1810),龔自珍19歲,應順天鄉試,由監生中式副榜第28名。二十三年(1818)又應浙江鄉試,始中舉,主考官為著名漢學家高郵王引之。次年應會試落選,嘉慶二十五年(1820)開始入仕,為內閣中書。這時期他逐漸接觸社會政治現實,並從科試失意中體驗到政治腐敗,產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並從劉逢祿學習《公羊傳》。他寫出了《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尊隱》、《平均篇》等政論文。嘉慶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佇泣亭文》及詩集一冊請教「吳中尊宿」王芑孫。王認為他「詩中傷時之語、罵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譜外紀》)。同年,他開始戒詩。今存這時期詩,有《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等。

29歲至去世。嘉慶二十四年會試落選後,他又參加五次會試。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會試,始中進士,時年38歲。在此期間,他仍為內閣中書。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人府主事。改為禮部主事祠祭司行走。兩年後,又補主客司主事。這類官職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暴卒于丹陽雲陽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為鴉片戰爭第二年。這時期,他對政治現實認識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議,寫出許多著名評論,如《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歷史、哲學論文如《古史鉤沉論》等。也有不少文學散文名篇,如《捕蜮》、《書金伶》、《已亥六月重過揚州記》、《病梅館記》等。他的許多著名詩篇,如《能令公少年行》、《詠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雜詩》等,也都是這時期作品。龔自珍墨跡政治學術思想 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是統一的封建國家面臨沒落崩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新階段,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斷加深。

作品賞析

文/不詳

「萬馬齊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現了龔自珍對清朝末年死氣沉沉的社會局面的不滿,因此他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而且認為這種變革越大越好,大得該像驚天動地的春雷一樣。他又認為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天公啊!請你抖擻精神,把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賜給我們吧。詩經·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①。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

參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⑦,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⑧。窈窕淑女,鐘鼓樂之⑨。

注釋

①關關,毛傳:「和聲也:」雎鳩,魚鷹:牛運震曰:「只『關關』二字,分明寫出兩鳩來。先聲後地,有情。若作『河洲雎鳩,其鳴關關』,意味便短。」

②毛傳:「窈窕,幽閑也。淑,善。」《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註:「窈窕,好貌。」

③君子,朱東潤曰:「據毛詩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為大夫之美稱,或以為卿、大夫、士之總稱,或以為有盛德之稱,或以為婦人稱其丈夫之詞。」「就《詩》論《詩》,則君子二字,可以上賅天子、諸侯,下賅卿、大夫、士。」「盛德之說,則為引申之義,大夫之稱,自為妻舉其夫社會地位而言。」逑,毛傳:「匹也。」按好逑,猶言嘉耦。

④荇,毛傳曰「接余」,其他異名尚有不少,李時珍雲「俗呼荇絲菜,池人謂之莕公須,淮人謂之靨子菜,江東謂之金蓮子」,等等。龍膽科,多年生草本,並根連水底,葉浮水上。自古供食用。陸璣曰:「其白莖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陸文郁說:「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帶舊有鬻者,稱黃花兒菜,以莖及葉柄為小束,食時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頗爽口。」

⑤流,毛傳:「求也。」用《爾雅·釋言》文。朱熹曰:「順水之流而取之也。」

⑥思,語助詞。服,毛傳:「思之也。」《莊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註:「『服』者,思存之謂也。」

⑦朱熹曰:「悠,長也。」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長也。

⑧芼,毛傳:「擇也。」

⑨鐘鼓,金奏也,是盛禮用樂。王國維曰:「金奏之樂,天子諸侯用鐘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詩言「鐘鼓樂之」,乃作身分語。由兩周墓葬中樂器和禮器的組合情況來看,金石之樂的使用,的確等級分明,即便所謂「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區虢、鄭、三晉和周的墓葬,已發掘兩千餘座,出土編鐘、編磬者,止限於個別葬制規格很高的墓,約佔總數百分之一。從青銅樂鐘的製作要求來看,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實不能為。而這一切,與詩中所反映的社會風貌,恰相一致。

作品賞析

文/揚之水

《關雎》是一首意思很單純的詩。大概它第一好在音樂,此有孔子的評論為證,《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亂,便是音樂結束時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關雎》不是實寫,而是虛擬。戴君恩說:「此詩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牛運震說:「輾轉反側,琴瑟鐘鼓,都是空中設想,空處傳情,解詩者以為實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見。《詩》寫男女之情,多用虛擬,即所謂「思之境」,如《漢廣》,如《月出》,如《澤陂》,等等,而《關雎》一篇最是恬靜溫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作為樂歌,它被派作「亂」之用,正是很合適的。

然而不論作為樂還是作為歌,它都不平衍,不單調。賀貽孫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此四句乃詩中波瀾,無此四句,則不獨全詩平疊直敘無復曲折,抑且音節短促急弦緊調,何以被諸管弦乎。忽於『窈窕淑女』前後四疊之間插此四句,遂覺滿篇悠衍生動矣。」鄧翔曰:「得此一折,文勢便不平衍,下文『友之』『樂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疊二字句以為句,『輾轉反側』,合四字句以為句,亦著意結構。文氣到此一住,樂調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雖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後人意揣度古人,但這樣的推測並非沒有道理。依此說,則《關雎》自然不屬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經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來。其實也可以說,「詩三百」,莫不如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興也。」但如何是興呢,卻是一個太大的問題。若把古往今來關於「興」的論述統統編輯起來,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書,則何敢輕易來談。然而既讀《詩》,興的問題就沒辦法繞開,那麼只好敷衍幾句最平常的話。所謂「興」,可以說是引起話題吧,或者說是由景引起情。這景與情的碰合多半是詩人當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實景,後者則是心象。但它僅僅是引起話題,一旦進入話題,便可以放過一邊,因此「興」中並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則即為「比」。至於景與情或曰物與心的關聯,即景物所以為感為悟者,當日於詩人雖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則已是微妙,其實即在詩人自己,也未嘗不是轉瞬即逝難以捕捉;時過境遷,後人就更難找到確定的答案。何況《詩》的創作有前有後,創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帶著興義的句子,後作者現成拿過來,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時之感,則同樣的興,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義。但也不妨以我們所能感知者來看。羅大經說:「杜少陵絕句云:『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或謂此與兒童之屬對何以異,余曰不然。上二句見兩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於此而涵泳之,體認之,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我們何妨以此心來看《詩》之興。兩間莫非生意,萬物莫不適性,這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為看待人間事物的一個標準:或萬物如此,人事亦然,於是喜悅,如「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小雅·鹿鳴》),如此詩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萬物如此,人事不然,於是悲怨,如「雄雉于飛,泄泄其羽」(《邶風·雄雉》),如「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邶風·谷風》),如「毖彼泉水,亦流於淇」(《邶風·泉水》)。《詩》中以純粹的自然風物起倡的興,大抵不出此意。總之,興之特殊,即在於它於詩人是如此直接,而於他人則往往其意微渺,但我們若解得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萬物的死生消長,都看作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那麼興的意義便很明白。它雖然質樸,但其中又何嘗不有體認生命的深刻。

「鐘鼓樂之」,是身分語,而最可含英咀華的則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親愛之意也。」輔廣申之曰:「以友為親愛之意者,蓋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風·谷風》「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這「友」字一個現成的註解。若將《鄭風·女曰雞鳴》《陳風·東門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並不是泛泛說來,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時代以歌詩為辭令,我們只認得當日外交之風雅,《關雎》寫出好婚姻之一般,這日常情感生活中實在的諧美和欣欣之生意,卻是那風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時候,《詩》不是裝飾,不是點綴,不是只為修補生活中的殘闕,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顧頡剛語),《關雎》便好像是人生與藝術合一的一個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現在文學史的黎明。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①,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②。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⑤。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讓⑥。

注釋

①蒹,荻。葭,葦。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過五六尺,葦之高者至丈余;荻莖細如蒿梗,葦之大者則如小竹;葦之中實,荻之中空,二草之別在此也。」

②毛傳:「逆流而上曰溯洄,順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釋文:「本亦作『凄』。」張慎儀曰:「《說文》:『萋,草盛也。」凄,雨雲起也。』此詩應以萋為正字。」徐礅曰:「《四月》詩傳:『凄凄,涼風也。』《綠衣》詩傳:『凄,寒風也。』《蒹葭》當霜凝之候,涼風蕭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將痱矣。」據此,是讀「萋」,可以讀出景象;讀「凄」,則並景中之情,或曰視覺中的感覺,亦可解得。

④毛傳:「晞,干也。」

⑤毛傳:「湄,水賺也。躋,升也。」鄭箋:「言其難至如升阪。」按湄,《爾雅·釋水》:「水草交為湄。」李巡註:「水中有草木交會曰湄。」又毛傳曰「水賺」者,胡承珙曰:「《說文》『賺,崖也。」崖,高邊也。』下文『道阻且躋』,躋為升義,故此以『水隒』見其高意。」

⑥毛傳:「涘,厓也。」鄭箋:「『右』者,言其迂迴也。」焦琳日:「道阻且長、且躋、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覺得必是如此,無認作真有別樣阻滯也。」李九華曰:「《爾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絕小之稱。」

作品賞析

文/揚之水

讀《蒹葭》會想到吳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愁怨」。這原是夢窗詞中的警句,而此中韻致總覺得是從《蒹葭》化出。然而《蒹葭》之好,後人究竟不可及。

序稱:「《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真不知是從何說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賞鑒一派,說此篇則多有會心之言。如陸化熙:「通詩反覆詠嘆,無非想像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見之難耳。一篇俱就水說,故以蒹葭二句為敘秋水盛時景色,而蕭索凄涼,增人感傷之意,亦恍然見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氣。『所謂』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難向人說,懸虛說個『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會得此意,則連水亦是借話。」如賀貽孫:「秋水淼茫,已傳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傳秋水之神矣。繪秋水者不能繪百川灌河為何狀,但作蘆洲荻渚出沒霜天煙江之間而已。所謂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見,可望而不可親。目前,意中,脈脈難言,但一望蒹葭,秋波無際,露氣水光,空明相擊,則以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從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皆可意會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並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像可也。」

《蒹葭》不是寫「遇」,如《邶風·谷風》,如《衛風·氓》,如《齊風·東方之日》,而只是寫一個「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則不必。遇多半以情節見意見情,境則以興象見情見意。就實景說,《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遠遜於《漢廣》。就境象說,卻是天長水闊,秋景無限,竟是同《漢廣》一樣的煙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賢臣還是美女,都無關緊要,無論思賢臣還是思美女,這「思」都沒有高尚或卑下的區別。或者,這竟是一個寓言呢,正所謂「連水也是借話」。戴君恩說:「溯洄、溯游,既無其事,在水一方,亦無其人。詩人感時撫景,忽焉有懷,而託言於一方,以寫其牢騷抑鬱之意。」詩人只是倔強於自己這一份思的執著,讀詩者也果然覺得這執著之思是這樣可珍貴。若一定要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損掉了泰半詩思,雖然詩人之所思原是很具體的,但他既然把這「具體」化在茫茫的一片興象中,而使它有了無限的「可能」,則我們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經有過的惟一呢。樂府·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注釋

上邪:猶言「天啊」。上,指天。邪,音義同「耶」。

相知:相愛。

命:古與「令」字通,使。這兩句是說,我願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情永不衰絕。

陵:大土山。

震震:雷聲。

雨雪:降雪。雨,音yù ,動詞。

天地合:天與地合而為一。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語。

本篇是漢樂府《饒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呼天為誓,直抒胸臆,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執著堅定。

作品賞析

與文人詩詞喜歡描寫少女初戀時的羞澀情態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見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來表現她們對於幸福愛情的無所顧忌的追求。這首詩屬於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辭》。

1、抒情真摯濃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

2、因為作者認為這些自然現象是絕不可能出現的,所以以此作為「與君絕」的先決條件,就體現了她對愛情的忠貞。

3、這首詩採用雜言體,從二言到六言,錯落相間,顯得活潑奔放。用語樸實,口語色彩濃厚。

4、寫作特點:這首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前三句指天發誓,用的是直筆。後六句則用曲筆。作者一連假設了五種不可能出現的自然現象,以此作為「與君絕」的先決條件,恰因如此,使末句包含的實際語意與字面顯示的語意正好相反,有力地體現了主人公「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願望,表達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堅定、永不變心的堅強性格。長干行

李白(唐)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十六君遠行,瞿塘灧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是一首愛情敘事詩,從兩人天真爛漫的童年到丈夫遠離後深深的思念,將初嫁時的羞澀、新婚的喜悅和堅貞不渝的心愿寫得十分細膩生動。由於這首詩千百年來膾炙人口,「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也就成了後世用來比喻童年相好而成夫妻的成語

這首寫商婦的愛情和離別的詩,以商婦的自白,用纏綿婉轉的筆調,抒寫了她對遠出經商丈夫的真摯的愛和深深的思念。

詩的開頭六句是回憶與丈夫孩童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景,為讀者塑了一對少年兒童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形象。「十四為君婦」四句,是細膩地刻劃初婚的羞澀,重現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寫婚後的熱戀和恩愛,山盟海誓,如膠似漆。「十六君遠行」四句,寫遙思丈夫遠行經商,並為之擔心受怕,纏綿悱惻,深沉無限。「門前遲行跡」八句,寫觸景生情,憂思不斷,顏容憔悴。最後四句,寫寄語親人,望其早歸。把思念之情更推進一步。

全詩形象完整明麗,活潑動人。感情細膩,纏綿婉轉;語言坦白,音節和諧;格調清新雋永,是詩歌藝術上品。「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無邪情誼的佳語。

長干行:屬樂府《雜曲歌辭》調名。長干里:在今南京市,當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長干曲》多抒發船家女子的感情。抱柱信:典出《莊子·盜跖篇》,寫尾生與一女子相約於橋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漲水,尾生守信而不肯離去,抱著柱子被水淹死。灧 堆:三峽之一瞿塘峽峽口的一塊大礁石,農曆五月漲水沒礁,船隻易觸礁翻沉。長風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慶市的長江邊上,距南京約700里。

然而對本詩的前四句「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理解與解釋,歷代學者均不相同,都以似懂非懂地一筆帶過。現以王穆之2004-3-30發表於中國李白網之句解為例:[ 李白《長干行》中「繞床弄青梅」一句存在兩個疑問,即「床」為何義?全句如何串解?對此諸家注本頗多分歧。筆者認為「床」當作「井床」、「井欄」解,以較早提出此說的朱東潤注釋為是。對於句意舊注多囿於全句本身連貫串解的困難,有牽強含混處。實際上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句式,「繞床」和「弄春梅」應分屬不同的兩層意思。「繞床」承上句「郎騎竹馬來」,意為男孩跨騎竹馬而來,圍繞井欄旋轉奔跑;「弄青梅」則承前句「折花門前劇」,意為小姑娘用手把玩著剛才從門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在李白的詩歌里,類似「繞床弄青梅」這樣特殊的句式不乏其例。]

其實,以上句解根本不通。因為做此句解者根本就沒有理解了「折花門前劇」所表現的內涵。此句最難解釋的是「劇」字,按「劇烈」解,在此根本不通;按「戲劇」解,當時根本沒有此意的誕生,況也講不通;有人提出按「居」解,即站立講,但古字意這兩字就根本不同意或通用,憑想當然的臆斷是不會得到大眾認可的。筆者為此也困惑了近二十年!九五年購得《辭海》,高興之間翻閱,在「劇」字條下發覺了如此解釋:劇:(廣韻)艱也。靈感一動,即找李白此詩再讀,疑惑頓解,豁然開朗:

劇:(廣韻)艱也。也即艱難、困難之意。床:井上圍欄,古樂府淮南王篇有:「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之句。弄:設法取得。如弄點啥東西吃,弄點錢花等。

此四句即可解為:妾的頭髮剛剛覆蓋前額的時候,在門前折花時遇有困難;恰逢你騎著竹馬來到,繞著井上圍欄用竹桿(所騎竹馬)為我設法取得青梅。月夜

杜甫(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餘畝,是成都遊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遊、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作者賞析

文/不詳

杜甫的詩一向以社會寫實著稱,但從此詩看來,他也是一個深情愛家的好男人呢。這首詩是杜甫被叛軍俘虜時的作品,首聯是杜甫心中對遠方妻子的想像圖,他拋棄了傳統寫作方式,不說自己的思念,反說妻子對他的牽掛,更能突顯杜甫思鄉心情之真之切。

頷聯「遙憐小兒女」其實就是一種對孩子的心疼,稚齡兒女連父親遭逢了什麼樣的劫難都還不能理解,當然也無從思念了。杜甫想著孩子不知思念為何物的純真,也對自己無法立即回家的困境感到心急如焚。

頸聯的詩意再度轉回妻子望月的想像圖上,體貼的記掛著妻子是否被深夜露重所襲,擔心她頭髮沾濕了會受涼,而她白皙的雙臂會不會也感受了寒意?杜甫對於髮妻的萬般愛憐在此表露無遺。

結聯則更巧妙地將原本相距迢遙的兩人在想像世界中重逢,期盼著他日相會之際,兩人在今夜所流的淚都已成過去,所有的劫難都能夠結束。這首《月夜》使用想像的手法,不僅成功的將長安與鄜州兩地迅速的連接起來,更利用時空相隔的悲涼,為未來作一個光明的想望,堪稱杜詩中的傑作。遣悲懷

元稹(唐)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文學家。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為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後裔。貞元九年(793)以明兩經擢第。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讀之,始作詩。貞元十五年,初仕於河中府。十九年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娶名門女韋叢。數年後,妻亡。元和元年(806),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左拾遺,後得宰相裴□提拔為監察御史,出使劍南東川,劾奏不法官吏。為此得罪宦宮權貴。元和五年,宦官與元稹爭宿驛舍正廳,擊傷元稹,反貶元稹為江陵府士曹參軍。元和六年,裴□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轉而依附藩鎮嚴綬和監軍宦官崔潭峻,為時論所薄。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為通州司馬,轉虢州長史。這一時期作詩甚多,與白居易等酬唱頻繁。元和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員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承旨。長慶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傾軋,出為同州刺史,改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入為尚書左丞,又出為武昌軍節度使,逝世於鎮。元稹的創作,以詩的成就最大。他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元稹生前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之合集多種。其本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誄、論議等共 100卷,題為《元氏長慶集》。宋時只存60卷,有三種刻本:閩本(建本),宣和六年劉麟刻;蜀本,刻者不詳;浙本(越本),乾道四年洪适據劉麟本復刻。明嘉靖三十一年,董氏曾據洪适本翻刻,《四部叢刊》又據董刻本影印。1956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另據楊循吉從陸士修借鈔刊行影印本。事迹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

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可參看。

作品賞析

文/陳志明

這是元稹悼念亡妻韋叢(字蕙叢)所寫的三首七言律詩。韋氏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幼女,二十歲時嫁與元稹。七年後,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韋氏去世。此詩約寫於元和六年前,時元稹在監察御史分務東台任上。

第一首追憶妻子生前的艱苦處境和夫妻情愛,並抒寫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東晉宰相謝安最寵愛的侄女謝道韞借指韋氏,以戰國時齊國的貧士黔婁自喻,其中含有對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順遂,這是對韋氏婚後七年間艱苦生活的簡括,用以領起中間四句。「泥」,軟纏。「長藿」,長長的豆葉。中間這四句是說,看到我沒有可替換的衣服,就翻箱倒櫃去搜尋;我身邊沒錢,死乞活賴地纏她買酒,她就拔下頭上金釵去換錢。平常家裡只能用豆葉之類的野菜充饑,她卻吃得很香甜;沒有柴燒,她便靠老槐樹飄落的枯葉以作薪炊。這幾句用筆乾淨,既寫出了婚後「百事乖」的艱難處境,又能傳神寫照,活畫出賢妻的形象。這四個敘述句,句句浸透著詩人對妻子的讚歎與懷念的深情。末兩句,彷彿詩人從出神的追憶狀態中突然驚覺,發出無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雖然享受厚俸,卻再也不能與愛妻一道共享榮華富貴,只能用祭奠與延請僧道超度亡靈的辦法來寄託自己的情思。「復」,寫出這類悼念活動的頻繁。這兩句,出語雖然平和,內心深處卻是極其凄苦的。

第二首與第一首結尾處的悲凄情調相銜接。主要寫妻子死後的「百事哀」。詩人寫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人已仙逝,而遺物猶在。為了避免見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裳施捨出去;將妻子做過的針線活仍然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不忍打開。詩人想用這種消極的辦法封存起對往事的記憶,而這種做法本身恰好證明他無法擺脫對妻子的思念。還有,每當看到妻子身邊的婢僕,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對婢僕也平添一種哀憐的感情。白天事事觸景傷情,夜晚夢魂飛越冥界相尋。夢中送錢,似乎荒唐,卻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輩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貴中的丈夫不忘舊日恩愛,除了「營奠復營齋」以外,還能為妻子做些什麼呢?於是積想成夢,出現送錢給妻子的夢境。末兩句,從「誠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說,落到「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別,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對於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是更為悲哀的。末句從上一句泛說推進一層,著力寫出自身喪偶不同於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閑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啟下。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為什麼「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長時間呢!詩中引用了鄧攸、潘岳兩個典故。鄧攸心地如此善良,卻終身無子,這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潘岳《悼亡詩》寫得再好,對於死者來說,又有什麼意義,不等於白費筆墨!詩人以鄧攸、潘岳自喻,故作達觀無謂之詞,卻透露出無子、喪妻的深沉悲哀。接著從絕望中轉出希望來,寄希望於死後夫婦同葬和來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靜思量:這僅是一種虛無飄渺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因而更為絕望:死者已矣,過去的一切永遠無法補償了!詩情愈轉愈悲,不能自已,最後逼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辦法:「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詩人彷彿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我將永遠永遠地想著你,要以終夜「開眼」來報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纏綿,哀痛欲絕!

《遣悲懷三首》,一個「悲」字貫穿始終。悲痛之情如同長風推浪,滾滾向前,逐首推進。前兩首悲對方,從生前寫到身後;末一首悲自己,從現在寫到將來。全篇都用「昵昵兒女語」的親昵調子吟唱,字字出於肺腑。詩人善於將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無的意思,用極其質樸感人的語言來表現。諸如「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等,無不淺俗之極,也傷痛之極。再如「泥他沽酒拔金釵」的「泥」字,末兩句中的「長開眼」與「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飾的本色語言,狀難寫之景十分逼真,寫難言之情極為自然。在取材上,詩人善於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幾件小事來寫,事情雖小,但都曾深深觸動過他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敘事敘得實,寫情寫得真,寫出了詩人的至性至情,因而成為古今悼亡詩中的絕唱。

清代蘅塘退士在評論此詩時說:「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範圍者。」這至高的讚譽,元稹是當之無愧的。題都城南庄

崔護(唐)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者簡介

崔護,字殷功,博陵人。貞元十二年登第。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庄》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五月水邊柳》一詩寫柳,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從各個角度描摹垂柳的萬千風情,寫得盡態極妍,惟妙惟肖。各詩作中的「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物象纖無隱,禽情只自迷」、「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鳥弄桐花日,魚翻穀雨萍」等都是極難得的對句,充分顯示了殷功爐火純青、完美無缺的藝術造詣。

作品賞析

文/不詳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一直為後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云:「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於其左扉」。

《唐詩紀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並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一是有情節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一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後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託、交互襯映的場面。

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一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一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去年」、「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常肯定,毫無含糊,可見認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時「此門中」正春風拂煦、桃花盛開,立著一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在這裡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一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鬥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注、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動人的一幕,從而激發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像,留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

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來,沿用既久,已成俗爛。但該詩卻有幾點不同,一是詩人沒有直接的去描寫桃花是如何的絢麗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麗,而是僅用大家所都為熟識的絢麗桃花作為映襯,用「相映紅」間接的來烘托少女的美麗形象,將景色與人很好的融化在了一起;二是本詩賦寫眼前實景,正所謂「本地風光,順手拿來」。

寫到這裡,詩人本可以把「去年」游遇的場景繼續寫下去,但詩人沒有,而是筆鋒一轉,直接進入「今日」。於是便勾勒出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同是「今日」,同是「此門」,但美麗少女已經走了。依舊是春光爛漫、百芳吐艷的季節,依舊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增光添彩的那張與桃花「相映紅」的美麗「人面」卻不知「何處去」了,唯餘一樹桃花依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的依舊含笑,更加勾起了詩人對「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思念和憐惜,使詩人的故地重遊感到無比的失望和惆悵。試想,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佇立桃花樹下凝眸含笑,脈脈含情,與桃花相映;而今,人去杳然,桃花依舊含笑春風,這除了勾起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隱含了詩人無限失望、惋惜和悵惘的情緒。

綜觀全詩,前兩句由今到昔,後兩句由昔到今,兩兩相形。儘管情緒上的轉變劇烈,但文氣卻一貫而下,轉折無痕。整首詩語言樸實率真自然,說事明白流暢。論寫作技法主要是採用了「映照對比」,用「人面」和「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人去景存的映照對比,把兩次不同的游遇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複、曲折盡致地表達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面對現實的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無題 其一

李商隱(唐)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詩文解釋】

昨夜星光燦爛,和風徐徐,在那畫樓西邊桂堂的東面。身上雖然沒有彩鳳的雙翅可以飛到一起,但是兩個人的心卻像靈異的犀角一樣,有一線相通。隔著座位玩送鉤的遊戲喝著溫暖的春酒,分成小組射覆蠟燭分外紅。可嘆我聽了報曉的更鼓要去官署應卯,騎著馬去蘭台,心卻像是飛轉的蓬草。

【詞語解釋】

靈犀:指犀牛角。傳說犀牛是靈異之獸,角上有條白紋,從角端直通大腦,感應靈敏,故稱靈犀。這裡藉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純潔的愛情詩。從詩中看,作者懷念的是一位貴家女子。作者從追憶昨夜回到現實,引出了詩人複雜微妙的心理: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可嘆自己漂泊不定,又不得不匆匆走馬蘭台,開始寂寞乏味的工作。詩人描述了事件與場面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現了詩人與情人時間太短,頗感無奈。全詩跳躍變幻,感情真摯,情意深長,形象動人。

無題 其二

李商隱(唐)

重幃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詩文解釋】

層層日幕深垂遮掩著莫愁堂,獨卧閨房中覺得靜夜漫長。神女遇楚王的事原本是場夢,小姑獨處的地方本來就沒有情郎。水土的風波雖惡,但我不信菱枝竟脆落得無法抵擋,白露不滋潤有芬芳氣質的桂葉。即使相思完全沒有什麼好處,也不妨懷抱情痴惆悵終身。

【詞語解釋】

卧後:醒後。

了:完全。

清狂:痴情。

【詩文賞析】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詩人描寫了女主人公身世遭遇,來抒寫女主人公愛情失意的苦悶。主人公在深夜追思往事,獨白相思。這首詩用典自喻,深情款款,誠摯感人。

無題 其三

李商隱(唐)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詩文解釋】

颯颯東風送來濛濛細雨,荷花塘外傳來陣陣輕雷聲。打開金蟾咬鎖的香爐放入香料,轉動玉虎牽動井繩汲水回屋。賈氏隔簾偷看少年美貌的韓壽,宓妃愛慕曹植的才華留枕寄情。相思之情切莫與春花爭榮競發,一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燼。

【詞語解釋】

颯颯:風聲。

芙蓉:荷花。

絲:井繩。

少:年少。

【詩文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深閨中追求愛情的女子失望的痛苦。女主人公愁懷不展,百無聊賴,不由得沉重得悲嘆。全詩含蓄深婉,反覆詠嘆,震憾人心,動人心弦。

無題 其四

李商隱(唐)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綉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詩文解釋】

你說要來卻是空話,一去就無影無蹤,斜月照著高樓,五更的鐘敲響了。夢中因為離別啼哭也難以喚住你,醒來後強烈的相思驅使著我沒等墨汁研濃就寫信。燭光朦朧地映照著金翡翠屏風,熏香依稀地從芙蓉帳里微微地透過來。劉郎已經恨透了蓬山遙遠,更何況你我之間隔著萬重蓬山。

【詞語解釋】

麝薰:麝香熏染。

【詩文賞析】

詩人思念著遠方的情人,夢中遠別使他悲傷不已,獨處的生活寂寞孤獨,醒後更是難以入眠。這首詩深切凄婉,感情真摯。構思精巧,意境深遠,精純感人,迴腸盪氣。

無題 其五(又名《錦瑟》)

李商隱(唐)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文解釋】

錦瑟為什麼要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使我想起了青春之年。莊周曾經曉夢自己化身成了蝴蝶,望帝的思鄉之心托給了聲聲啼叫的杜鵑。滄海月明下的眼淚變成了珍珠,藍田美玉在暖日里彷彿會生起朦朧的煙。這些感情至今還可追憶,在當時卻是使人感到惆悵、迷惘。

【詞語解釋】

錦瑟:相傳古瑟為五十弦。以首句的頭二字「錦瑟」作為詩題實際就是無題

藍田:山名,在今陝西,產美玉。

【詩文賞析】

詩人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鬱結中懷,發為詩句,往複低回。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並非臆斷。詩人追憶了自已的青春年華,傷感自已不幸的遭遇,寄託了悲慨、憤懣的心情。全詩運用比興,善用典故,詞藻華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長,感人至深。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2 — 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遷居滎陽(今屬河南)。少習駢文,游於幕府,又學道於濟源玉陽山。開成年間進士及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調弘農尉。宣宗朝先後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復任鹽鐵推官。一生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備受排擠,潦倒終身。晚年閑居鄭州,病逝。其詩多抨擊時政,不滿藩鎮割據宦官擅權。以律絕見長,意境深邃,富於文采,獨具特色。為晚唐傑出詩人。

李商隱一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16歲著有《才論》、《聖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調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以後曾有短時期在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壽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了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另一些作品以比興寄託的手法抒寫作者的凌雲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筍呈座中》和《無題》「八歲偷照鏡」,筆意宛轉,風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應酬詩和艷體詩。 第二階段,從開成三年到武宗會昌六年,是李商隱踏上仕途和開始捲入黨爭旋渦的中年時期。這一階段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促使詩人的創作向縱深發展。題材比前期寬廣,包括感時、 抒懷、 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許多方面。詩中感情更為沉鬱,表達愈加婉曲,藝術上達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艷的詩作也有所發展,如《鏡檻》、 《曲池》、 《縣中惱飲席》、《花下醉》。第三階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後,是李商隱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後期。宣宗即位後,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會昌年間得勢的李德裕黨紛遭貶逐,詩人受到進一步壓抑。他在京沒有出路,只好到遠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罷職回鄭州閑居。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無定的生涯,使詩人後期的詩風變化更為多樣,詩境也日趨老成。所寫的詩更加發人深思,令人嘆惋。鳳棲梧

柳永(北宋)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有憔悴。

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樂安)人。其生卒年未見史籍明載,據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證》,約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於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學活動期間約略相當於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齒與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稱為柳七。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又做過餘杭令,昌國州曉峰鹽場大使,監督製鹽,因此深知貧苦鹽民的悲慘生活。他的《煮海歌》說他們終年"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他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多,只有兩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見其風格和他的詞完全不同。

他為後人所重視的,是他在宋詞方面的貢獻。他在這方面之所以有顯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風流倜儻的私生活有關。據宋人筆記,他因在〔鶴衝天〕詞中說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為宋仁宗所不喜,說:"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因此他屢試不中。直到他改名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進士。按〔鶴衝天〕開頭說"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則此詞正為"下第"而作,並非先有此詞而後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這種似乎頹廢的牢騷是當時一般士大夫常有的習氣,連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說:"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忍把浮名牽繫?"(〔易銀燈〕柳永的牢騷,正是從范仲淹那裡來的。又據說,因為仁宗對他的批評,他就自稱"奉聖旨填詞"(《藝苑雌黃》)。其實,他平日填詞,所奉的不是皇帝的聖旨,而是和他親密交遊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輕時是個風流才子,喜歡為秦樓楚館的姑娘們和教坊的樂工們(演奏員)用當時的口語為她們填詞,寫出她們的心思。柳永大概沒有結婚,他死後沒有家屬為之營喪葬,由歌女們聚資為他營葬,因此他變成了一個傳奇人物;以後她們每年還為他舉行"吊柳會",《清平山堂話本》中的《江樓記》即是敷衍此事成為小說。把柳永戀愛故事的傳說寫成劇本的,有元曲《錢大尹智寵謝天香》,關漢卿著,劇本說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結婚。從他的詞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則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詞史上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其一,他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二,他用俗語填入詞中。宋初詞宗《花間》,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開拓新局面。試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時代,幾個大名家的詞集幾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應酬的壽詞〔拂霓裳〕、〔連理枝〕是中調外,幾乎全部是小令。歐陽修的《六一詞》,也絕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調子用得特別多,如〔漁家傲〕30調,〔玉樓春〕29調,〔蝶戀花〕17調,〔採桑子〕13調。這些情況,都是符合《花間》和南唐的本色傳統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長調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樂章》名集,又在許多慢詞的調名上還註明宮調名稱,以指導樂器的演奏員按調奏樂。如"正宮"、"仙呂宮"、"大石調"等。可見他不但提倡寫長調,而且著重證明長調也和小令一樣,可以入樂演唱;他的作品不僅是詩集而且是唱本,故名《樂章》。

和柳永約略同時的張先也寫了一些慢詞,但比柳永要少得多。《樂章集》中除少數當時流行的小令如〔玉樓春〕、〔巫山一段雲〕、〔少年游〕、〔木蘭花〕、〔蝶戀花〕等外,絕大多數是長調,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創的。其最長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拋球樂〕也有 188字,這是以前所沒有的。自他開創了寫長調的風氣,後來蘇軾也寫〔戚氏〕、〔哨遍〕等長調。柳永的〔憶帝京〕說:"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蘇軾的〔雨中花慢〕說:"算應負你,枕前珠淚,萬點千行。"從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蘇軾受柳永的影響。世人論蘇軾詞稱他以柳永為輿台(奴僕),不符合事實。

柳永的〔八聲甘州〕,"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曾被蘇軾評為"不減唐人高處"(《侯鯖錄》)。此詞上片"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即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所本。下片"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即溫庭筠詞"過盡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詞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時相對繁榮安樂的社會環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寫歌女舞伎的閑愁別恨以外,也寫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騷,以及羈旅行役之苦。在這些作品中描寫祖國的如畫的江山,真可謂"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如〔滿江紅〕"暮雨初收",〔望遠行〕"長空降瑞",〔雨霖鈴〕"寒蟬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畫卷,讀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於他鋪寫都市風物之美,也可以使讀者眼明神旺。相傳金主完顏亮因為讀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動南侵之念,妄想"立馬吳山第一峰"。柳詞〔望海潮〕稱"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又稱:"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關於柳永作品的評價,自宋以來即有分歧。各家評語有一點比較一致的,即認為他引用俗語,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題多與婦女有關,不免塵下,但也因此而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從西夏來的使臣說,凡有飲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和他採用民間俗語入詞有關。可是就現有柳詞之見於《樂章集》者來看,他的詞中用俗語者其實不多,還不如黃庭堅,大概編集時已經刪削。

宋人中評柳詞較公允者,王灼說他"序事閑暇,有首有尾,亦間出佳語,又能擇聲律諧美者用之"(《碧雞漫志》)。陳振孫說:"其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曲盡。"(《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這是因為柳永用晚唐律賦的筆調鋪陳當時京城的承平氣象,富麗風光,如《樂章集》第一首〔黃鶯兒〕:"黃鸝翩翩,乍遷芳樹。觀露濕縷金衣,葉映如簧語。曉來枝上綿蠻,似把芳心深意低訴。"用流利酣暢的文字,寫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氣氛。因此,比寫凄苦之詞如"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更為不易。他尤其擅長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語言溶化入詞,所謂"□□從俗",能使"天下詠之"。文人雅士在這方面比賽不過他,只好承認他的詞"極工緻"。但又說他的詞"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比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觀的評語,他認為:柳詞當分雅俚二類。雅詞用六朝小品文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融。一筆到底,始終不懈。俚詞襲五代淫□之風氣,開金元曲子之先聲。比於里巷歌謠,亦復自成一格。

說柳詞應分雅俚二類,極有見地,對於後世許多詞人的作品,也都應該如此看待。例如向子□的《酒邊詞》,他自己先分為新詞(南宋)和舊詞(汴京)二集。蘇軾、辛棄疾、李清照諸人的作品,都應一分為二,分別看待。

柳永《樂章集》有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村叢書》本。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此首詞牌一作《鳳棲梧》,內容寫懷人春愁。上片寫佇倚危樓,憑闌無語,無人會得憑闌意,特別是這九個字:「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形象生動、真切。換頭寫借酒澆愁,強樂無味。上文一開一合:「擬把」是宕開,「無味」仍合到春愁上。作者運用含蓄的手法,層層鋪墊,直到最後才突然一轉,使感情像沖塊堤防的洪水一樣,猛烈傾瀉出來 ,驚心動魂,感人至深。他對愛情的態度這樣執著,滿懷激情,在北宋的封建社會裡,是很大膽的。結尾兩句稱讚了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具有形象的概括性。最後一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傳誦千古句句。「衣帶漸寬」,形容消瘦,即使「憔悴」委頓,瘦損而死,亦甘心不悔!這是明知無奈而甘願無奈的愛之誓言,其熱烈、執著,在唐宋作家中亦罕見,表現出柳永疏狂流通子對待愛侶的志誠鬚眉品格。「人伊」,方始畫龍點睛地道破春愁難道,為春愁憔悴無悔的隱秘:為了她的堅貞情愛,我亦值得憔悴、瘦損,以生命相托!語直情切,挾帶著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蕩氣迴腸。王國維借用這句詞來比喻成大事者或成大學問者所必歷之三境界中的第二境,使之流傳更廣,使其思想意義也得到很大升華。雨霖鈴

柳永(北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樂安)人。其生卒年未見史籍明載,據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證》,約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於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學活動期間約略相當於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齒與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稱為柳七。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又做過餘杭令,昌國州曉峰鹽場大使,監督製鹽,因此深知貧苦鹽民的悲慘生活。他的《煮海歌》說他們終年"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他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多,只有兩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見其風格和他的詞完全不同。

他為後人所重視的,是他在宋詞方面的貢獻。他在這方面之所以有顯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風流倜儻的私生活有關。據宋人筆記,他因在〔鶴衝天〕詞中說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為宋仁宗所不喜,說:"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因此他屢試不中。直到他改名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進士。按〔鶴衝天〕開頭說"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則此詞正為"下第"而作,並非先有此詞而後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這種似乎頹廢的牢騷是當時一般士大夫常有的習氣,連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說:"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忍把浮名牽繫?"(〔易銀燈〕柳永的牢騷,正是從范仲淹那裡來的。又據說,因為仁宗對他的批評,他就自稱"奉聖旨填詞"(《藝苑雌黃》)。其實,他平日填詞,所奉的不是皇帝的聖旨,而是和他親密交遊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輕時是個風流才子,喜歡為秦樓楚館的姑娘們和教坊的樂工們(演奏員)用當時的口語為她們填詞,寫出她們的心思。柳永大概沒有結婚,他死後沒有家屬為之營喪葬,由歌女們聚資為他營葬,因此他變成了一個傳奇人物;以後她們每年還為他舉行"吊柳會",《清平山堂話本》中的《江樓記》即是敷衍此事成為小說。把柳永戀愛故事的傳說寫成劇本的,有元曲《錢大尹智寵謝天香》,關漢卿著,劇本說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結婚。從他的詞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則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詞史上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其一,他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二,他用俗語填入詞中。宋初詞宗《花間》,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開拓新局面。試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時代,幾個大名家的詞集幾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應酬的壽詞〔拂霓裳〕、〔連理枝〕是中調外,幾乎全部是小令。歐陽修的《六一詞》,也絕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調子用得特別多,如〔漁家傲〕30調,〔玉樓春〕29調,〔蝶戀花〕17調,〔採桑子〕13調。這些情況,都是符合《花間》和南唐的本色傳統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長調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樂章》名集,又在許多慢詞的調名上還註明宮調名稱,以指導樂器的演奏員按調奏樂。如"正宮"、"仙呂宮"、"大石調"等。可見他不但提倡寫長調,而且著重證明長調也和小令一樣,可以入樂演唱;他的作品不僅是詩集而且是唱本,故名《樂章》。

和柳永約略同時的張先也寫了一些慢詞,但比柳永要少得多。《樂章集》中除少數當時流行的小令如〔玉樓春〕、〔巫山一段雲〕、〔少年游〕、〔木蘭花〕、〔蝶戀花〕等外,絕大多數是長調,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創的。其最長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拋球樂〕也有 188字,這是以前所沒有的。自他開創了寫長調的風氣,後來蘇軾也寫〔戚氏〕、〔哨遍〕等長調。柳永的〔憶帝京〕說:"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蘇軾的〔雨中花慢〕說:"算應負你,枕前珠淚,萬點千行。"從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蘇軾受柳永的影響。世人論蘇軾詞稱他以柳永為輿台(奴僕),不符合事實。

柳永的〔八聲甘州〕,"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曾被蘇軾評為"不減唐人高處"(《侯鯖錄》)。此詞上片"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即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所本。下片"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即溫庭筠詞"過盡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詞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時相對繁榮安樂的社會環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寫歌女舞伎的閑愁別恨以外,也寫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騷,以及羈旅行役之苦。在這些作品中描寫祖國的如畫的江山,真可謂"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如〔滿江紅〕"暮雨初收",〔望遠行〕"長空降瑞",〔雨霖鈴〕"寒蟬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畫卷,讀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於他鋪寫都市風物之美,也可以使讀者眼明神旺。相傳金主完顏亮因為讀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動南侵之念,妄想"立馬吳山第一峰"。柳詞〔望海潮〕稱"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又稱:"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關於柳永作品的評價,自宋以來即有分歧。各家評語有一點比較一致的,即認為他引用俗語,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題多與婦女有關,不免塵下,但也因此而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從西夏來的使臣說,凡有飲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和他採用民間俗語入詞有關。可是就現有柳詞之見於《樂章集》者來看,他的詞中用俗語者其實不多,還不如黃庭堅,大概編集時已經刪削。

宋人中評柳詞較公允者,王灼說他"序事閑暇,有首有尾,亦間出佳語,又能擇聲律諧美者用之"(《碧雞漫志》)。陳振孫說:"其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曲盡。"(《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這是因為柳永用晚唐律賦的筆調鋪陳當時京城的承平氣象,富麗風光,如《樂章集》第一首〔黃鶯兒〕:"黃鸝翩翩,乍遷芳樹。觀露濕縷金衣,葉映如簧語。曉來枝上綿蠻,似把芳心深意低訴。"用流利酣暢的文字,寫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氣氛。因此,比寫凄苦之詞如"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更為不易。他尤其擅長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語言溶化入詞,所謂"□□從俗",能使"天下詠之"。文人雅士在這方面比賽不過他,只好承認他的詞"極工緻"。但又說他的詞"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比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觀的評語,他認為:柳詞當分雅俚二類。雅詞用六朝小品文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融。一筆到底,始終不懈。俚詞襲五代淫□之風氣,開金元曲子之先聲。比於里巷歌謠,亦復自成一格。

說柳詞應分雅俚二類,極有見地,對於後世許多詞人的作品,也都應該如此看待。例如向子□的《酒邊詞》,他自己先分為新詞(南宋)和舊詞(汴京)二集。蘇軾、辛棄疾、李清照諸人的作品,都應一分為二,分別看待。

柳永《樂章集》有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村叢書》本。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麴」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緻。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鍊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類銳!這裡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裡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像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緻,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明妃曲

王安石(北宋)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是一個進步的政治家。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文方面。詞作不多,但其特點是能夠「一洗五代舊習」,不受當時綺靡風氣的影響。

他的散文緊貼社會、政治和人生的實際問題,直接為他的政治鬥爭服務。《答司馬諫議書》剖析了司馬光反對新政的言詞,言詞簡煉、委婉、堅決,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讀孟嘗君傳》分析歷史事實,駁斥了孟嘗君養士的傳統觀念,暢談如何才算「得士」的問題。即使象《傷仲永》這樣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現文思上,其實際的用意是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

在遊記這一最具辭采和情趣的文體里,王安石也常將極富哲理的主題引入,如《游褒禪山記》中用了近一半篇幅來議論這樣一個理性的問題: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達到超越常規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強的意志,此外,別無捷徑可尋。

王安石的散文以議論性居多。他較少注意文章氣氛的醞釀,從感情上打動人,而是多針砭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主張。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語言簡煉、樸素,立意非凡。

作品賞析

文/不詳

王安石《明妃曲》是詠昭君最好的詩,好在立意新。這詩前半部只寫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寫。昭君出來,淚濕鬢腳,自顧「無顏色」,但元帝見了,竟不能自持。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二句成為千古絕唱。

後半部寫昭君在蒙古仍是關心祖國的,但是,「萬里家人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就是說,安慰來自家人,而非宮廷。宮廷呢?「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才是詩的主題。玩弄、遺棄女子,歷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這樣,王安石就提出一個社會制問題,雖然他沒有解答。這層意思,比「和親事卻非」的論點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黃金何日贖娥眉」則簡直不象話。居然有人作考證,說蔡文姬是被俘,可贖;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贖了;真是腐儒。不過,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說「昔日畫圖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贖」,諷刺得痛快。此人大約是清代的蔡尚翔。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說,王安石闖了詩禍。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選本皆不錄,不知何故。其詩曰:「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黃金捍拔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謂詩禍,當然是指「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一聯。此語一出,議論洶洶。或謂「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謂「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棄其夫乎?」為王安石辯護的人也只好說,「漢恩自淺胡自深」的「恩」是專指男女關係,無關君臣之義。我想,王安石這裡所說的恩,確是指男女關係。但不是一般的男女關係,而是從更高的角度,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也可說,此語即對前一首所提問題的答案,即男女結合應以「相知心」為準則。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資本主義萌芽味道。不過,男女關係也要從政治上看問題,例如我們在大批判中就是這樣,那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還有,王安石這詩的結尾是錯誤的。曾經拜訪過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卻並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詞)。

江城子

蘇軾(宋)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於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

嘉佑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佑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後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期。他強調改革吏治,反對驟變。認為「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因意見未被採納,請求外調,從熙寧四年(1071)起,先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處,多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詩句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5個月後被貶黃州為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由於與當政者政見不合,再次請調外任。先後任杭州、潁州、揚州知州。後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讀兩學士。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後,蘇軾又被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歸。死於常州。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政治上幾經挫折,始終對人生和美好事物有著執著的追求。他的思想主體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釋老思想中與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文學主張與歐陽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視文學的藝術價值。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創作以詩歌為多,計)2700餘首,題材豐富多樣。詩中表現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特別是對農民的同情。如《荔枝嘆》、《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五禽言》、《吳中田婦嘆》等。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寫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尋味。如《有美堂暴雨》、《題西林壁》等。詩歌還反映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畫面,無事不可入詩。寫物傳神,奔放靈動,觸處生春,極富情韻,成一代之大觀。

散文成就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談史議政的文章氣勢磅礴,善於騰挪變化。敘事記游的散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後《赤壁賦》是其代表作品。

詞作多達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離別、男歡女愛的藩籬,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抒寫報國愛民的情懷。「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包括對農民生活的表現。詞風大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語言和音律上亦有創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詞的發展史上開創了豪放詞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愛情詞、詠物詞均有佳作,表現出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傳世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作品賞析

文/不詳

賞析一

此詞為蘇軾於熙寧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餘歲的有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詞中將彈箏人置於雨後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一朵芙蕖」兩句緊接其後,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從結構上看,這一表面寫景,而實則轉入對彈箏人的描寫,真可說是天衣無縫。據《墨庄漫錄》,彈箏人三十餘歲,「風韻嫻雅,綽有態度」,此處用「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比喻寫她,不僅準確,而且極有情趣。接著便從白鷺似也有意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詞中之雙白鷺實是喻指二客呆視不動的情狀。

下片則重點寫音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從樂曲傳達的感情來寫,故言「苦(甚、極的意思)含情」;謂「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此下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謂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斂容,雲彩為之收色;最後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湘靈,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詞寫到這裡,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與此同時,「依約是湘靈」這總綰樂曲的一句,又隱喻彈箏人有如湘靈之美好。

詞的最後,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彷彿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人不見,數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僅意象動人,而且在結構上還暗承「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數峰青」又回應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真可謂言盡而味永。

賞析二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這天夜裡,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蘇東坡的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實際上,詞中記夢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一朝永訣,轉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難忘」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懸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或許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格外感人。「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憂憤,包括在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作者索於心,托於夢的實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啊。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後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鵲橋仙

秦觀(北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高郵)人。三十六歲中進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等職位。在新舊黨之爭中,因和蘇軾關係密切而屢受新黨打擊,先後被貶到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邊遠地區,最後死於藤州。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以詞聞名,文辭為蘇軾所賞識。其詞風格婉約纖細、柔媚清麗,情調低沉感傷,愁思哀怨。向來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對後來的詞家有顯著的影響。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淮海居士長短句》:又名《淮海詞》。對秦觀的評說有:(朱孝臧)近來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雖不識字之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也。(晁無咎)子瞻辭勝乎情,耆卿情勝乎辭。辭情相稱者,惟有少游而已。(蔡伯世)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耳,唐諸人不迨也。(陳後山)秦詞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之態。(李易安)少游之詞雖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張叔夏)觀詞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流傳雖少,要為倚聲家一作手。(《四庫提要》)秦少游自是作手,近開美成,導其先路;遠祖溫、韋,取其神不襲其貌,詞至是乃一變焉。然變而不失其正,遂令議者不病其變,而轉覺又有不得不變者。後人動稱秦、柳,柳之視秦,為之奴隸而不足者,何可相提並論哉!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此詞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敘寫牽牛、織女二星相愛的神話故事,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詞中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其抒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讀來蕩氣迴腸,感人肺腑。

詞一開始即寫「纖雲弄巧」,輕柔多姿的雲彩,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顯示出織女的手藝何其精巧絕倫。可是,這樣美好的人兒,卻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共同過美好的生活。「飛星傳恨」,那些閃亮的星星彷彿都傳遞著他們的離愁別恨,正飛馳長空。

關於銀河,《古詩十九首》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盈盈一水間,近咫尺,似乎連對方的神情語態都宛然目。這裡,秦觀卻寫道:」銀漢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銀河的遼闊,牛女相距之遙遠。這樣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銀河水,把兩個相愛的人隔開,相見多麼不容易!」暗渡「二字既點」七夕「題意,同時緊扣一個」恨「字,他們踽踽宵行,千里迢迢來相會。

接下來詞人宕開筆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議論讚歎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對久別的情侶金風玉露之夜,碧落銀河之畔相會了,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間千遍萬遍的相會。詞人熱情歌頌了一種理想的聖潔而永恆的愛情。「金風玉露」用李商隱《辛未七夕》詩:「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用以描寫七夕相會的時節風光,同時還另有深意,詞人把這次珍貴的相會,映襯於金風玉露、冰清玉潔的背景之下,顯示出這種愛情的高尚純潔和超凡脫俗。

「柔情似水」,那兩情相會的情意啊,就象悠悠無聲的流水,是那樣的溫柔纏綿。「柔情似水」,「似水」照應「銀漢迢迢」,即景設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夢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見又分離,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夢」,除言相會時間之短,還寫出愛侶相會時的複雜心情。「忍顧鵲橋歸路」,轉寫分離,剛剛藉以相會的鵲橋,轉瞬間又成了和愛人分別的歸路。不說不忍離去,卻說怎忍看鵲橋歸路,婉轉語意中,含有無限惜別之情,含有無限辛酸眼淚。

回顧佳期幽會,疑真疑假,似夢似幻,及至鵲橋言別,戀戀之情,已至於極。詞筆至此忽又空際轉身,爆發出高亢的音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朝朝暮暮!」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感情色彩很濃的議論,與上片的議論遙相呼應,這樣上、下片同樣結構,敘事和議論相間,從而形成全篇連綿起伏的情致。這種正確的戀愛觀,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遠遠超過了古代同類作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這首詞的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作者將畫龍點睛的議論與散文句法與優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結合起來,起伏躍宕地謳歌了人間美好的愛情,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此詞的結尾兩句,是愛情頌歌當中的千古絕唱。滿庭芳

秦觀(北宋)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高郵)人。三十六歲中進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等職位。在新舊黨之爭中,因和蘇軾關係密切而屢受新黨打擊,先後被貶到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邊遠地區,最後死於藤州。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以詞聞名,文辭為蘇軾所賞識。其詞風格婉約纖細、柔媚清麗,情調低沉感傷,愁思哀怨。向來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對後來的詞家有顯著的影響。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淮海居士長短句》:又名《淮海詞》。對秦觀的評說有:(朱孝臧)近來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雖不識字之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也。(晁無咎)子瞻辭勝乎情,耆卿情勝乎辭。辭情相稱者,惟有少游而已。(蔡伯世)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耳,唐諸人不迨也。(陳後山)秦詞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之態。(李易安)少游之詞雖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張叔夏)觀詞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流傳雖少,要為倚聲家一作手。(《四庫提要》)秦少游自是作手,近開美成,導其先路;遠祖溫、韋,取其神不襲其貌,詞至是乃一變焉。然變而不失其正,遂令議者不病其變,而轉覺又有不得不變者。後人動稱秦、柳,柳之視秦,為之奴隸而不足者,何可相提並論哉!

作品賞析

文/不詳

詞寫同歌妓的戀情,同時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正如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所說:「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艷情,又是一法。」當時,秦觀的詩詞創作已蜚聲文壇,但政治上卻未得進展。詞中「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就含有這種感慨。不過,貫穿全詞的基調卻是傷別,「身世之感」並不十分突出。

開篇三句寫別時景物,是所見所聞,一向為人所樂道。作者大處著眼,細處落墨。「山抹」與「天粘」兩句,煉詞鑄句,極見功力。「抹」字新穎而且別緻,向遠處即將離別登程的路途眺望,那一片片微雲彷彿被什麼人塗抹到山峰上一樣。這一幅畫面看似恬靜,其實飽含動感,因為「抹」是需要施動者的,一般用於繪畫。「粘」字也是如此,極目所至的天邊與衰草膠著在一起,靜止的畫面中也隱含著動作。「抹」與「粘」兩字生動描畫出「微雲」和「衰草」的神態,寫出了季節與黃昏的特點,動中有靜,詞人此刻的離情也有了「抹」與「粘」的效果,摔脫不了。於是,見聞的景物就與戀戀不捨的離情緊密結合在一起,烘托出詞人放眼遠方時的難捨難分的情感。「畫角聲斷」一句,以凄厲的音響扣擊著詞人的心靈。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腸斷!角聲在古代詩詞中多用來烘托蒼涼和傷感的情景,如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范仲淹《漁家傲》「四面邊聲連角起」、陸遊《沈園》「城上斜陽畫角哀」、姜夔《揚州慢》「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等等。所以,在詞人聽來,這角聲無疑是在吹奏惜別的哀音。「譙門」,即「醮樓」,是古代建築在城門上的高樓,用來瞭望敵情。這就把全詞引入分別的具體地點。這三句在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方面,表現出高超的技巧並獲得很大的成功。短短十四字內,既交待了季節,時間,氣候特點,又寫出了遠景、近景,同時還從畫面、色彩與音響諸方面烘托氣氛。所以,開篇三句,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抹」、「粘」二字妥貼工巧而了事。

中間五句,寫正待航船將要出發之際,作者熱戀的歌女匆匆趕來送別。但這一過程卻全是虛寫,作者只用「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兩句匆匆交待過去。送行免不了要設宴餞別,這情景與柳永《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柳永直接點明了「無緒」,秦觀則寫得更加含蓄而已。同樣,在「共引離尊」時,免不了要回憶往事,但作者也只用「空回首,煙靄紛紛」兩句敷衍過去,而並未加任何具體說明。此地一別,往事如煙,回首有茫然之慨。然而,正是這種寫法,才深一層地表現出作者對「蓬萊舊事」難以忘情。「舊事」,「煙靄」般朦朧紛擾,理不出什麼端緒,又夢境一般輕柔空幻,彷彿不曾實際發生過似的。而無情的離別卻確確實實擺在面前。此刻,他們幾乎不敢相互凝視,只得把視線移向遠處,遙望天際:只見斜陽照射幾點寒鴉,閃光的河水緊繞著孤零零的荒村。「斜陽外」三句即景生情,聯想斷腸人在天涯之苦況,卻以景語出之,不予說破。在廣闊無垠的空間里,「寒鴉」與「孤村」,都是極其渺小的存在。那麼,在茫茫人海之中,遊人和客子不同樣是渺小而又孤單的么?上片結尾三句雖用隋煬帝「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詩意,但因作者把整齊的五言改成參差錯落的詞的語言,加之與傷秋傷別之情交織在一起,並與開篇三句相呼應,這就使它成為全詞有機的組成部分。狀深秋晚景,如在目前;渲染離情別緒,感同身受。正如《詩人玉屑》卷二十一中引晁補之評這幾句詞時所說的:「雖不識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

下片用「銷魂」二字暗點別情,申明一篇題旨。江淹在《恨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銷魂」二字的內涵是很豐富的。「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作者用兩個細節和兩個動作,對此做了形象的說明。解下貼身佩帶的「香囊」贈送離人,暗示兩人之間的呢喃兒女私情。「輕」字又暗示分別的輕易,由此引出下句。這裡用杜牧詩意,把這一切都歸結為:「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這兩句一方面寫自己負人之深,同時還反映出詞人功名失意、不得不奔波離別的怨恨。所以,這場離別實在並非因自己「薄倖」,下面由此補足一句:「此去何時見也」。毫無疑問,這是對「薄倖」的一種否定。另方面,這又是明知故問,雙方心裡明明白白地知道:此地一別,相會無期。下文很自然地用「襟袖上空惹啼痕」對此作了回答。這一段里有若干次感情的起伏,而每一次起伏都滲透了作者身世飄零的感慨。最後三句用唐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詩意,以景結情。「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是船行江中之所見,並暗示著時間的推移,與開篇兩句相呼應,又見離別之速。最終完滿表達出作者別後的凄涼處境與依依難捨之情。

這是一首廣泛傳誦的名篇,曾得到蘇軾的讚賞。他一面稱秦觀為「山抹微雲秦學士」,另方面又批評這首詞的基調過分低沉。說他:「不意別後,公卻學柳七作詞。」對秦觀學柳永有所不滿。秦觀分辯說:「某雖無學,亦不如是。」東坡曰:「『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見《詞林紀事》引《高齋詩話》)其實,秦觀詞雖受柳永影響,但秦觀畢竟是一個純情的詞人,是藝術上有獨創性的詞人。就這首詞而言,作者激情澎湃,而氣度卻沉著安詳,從容不迫;遣詞造句,意新語工,但又寓工麗於自然,婉轉而又含蓄,與柳永詞風有明顯差別。《鐵圍山叢談》卷四載:秦觀女婿范溫在某貴人宴席間默默無聞,酒宴間有侍兒「善歌秦少游長短句」,問「此郎何人也?」范溫自答說:「某乃『山抹微雲』女婿也。」這可以說明這首詞在當時流傳的普遍性。青玉案

賀鑄(北宋)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 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居衛州(今河南汲縣)。孝惠皇后族孫,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善於錘鍊字句。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著有《東山寓聲樂府》(一名《東山詞》)、《慶湖遺老集》。

作品賞析

文/周汝昌

這首詞說來好笑,原是賀方回退居蘇州時,因看見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傾慕之情,寫出了這篇名作。這事本身並不新奇,好象也沒有「重大意義」,值不得表彰。無奈它確實寫來美妙動人,當世就已膺盛名,歷代傳為佳句,——這就不容以「側艷之詞」而輕加蔑視了。

方回在蘇州築「企鴻居」,大約就也是因此而作。何以言之?試看此詞開頭就以子建忽睹洛神為比,而《洛神賦》中「翩若驚鴻」之句,膾炙千古,企鴻者,豈不是企望此一驚鴻般的宓妃之來臨也?可知他為此人,傾心眷慕,真誠以之,而非輕薄文人一時戲語可以並論。閑話且置,如今只說子建當日寫那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其設想異常,出人意表,蓋女子細步,輕盈而風致之態如見,所以賀方回上來便用此為比。姑蘇本是水鄉,橫塘恰逢水境——方回在蘇州盤門之南十餘里處築企鴻居,其地即是橫塘。過,非「經過」「越過」義,在古用「過」,皆是「來到」「蒞臨」之謂。方回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橫塘近處,而不料翩然徑去,悵然以失!——此《青玉案》之所為作也。美人既遠,木立如痴,芳塵目送,何以為懷。此芳塵之塵字,仍是遙遙承自「凌波」而來,波者,原謂水面也,而乃美人過處,有若陸行,亦有微塵細馥隨之!人不可留,塵亦難駐,目送之勞,惆悵極矣!——全篇主旨,盡於開端三句。

以下全是想像——古來則或謂之「遐思」者是。

義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以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歲美(生活之豐盛也)。詞人用此,而加以擬想,不知如許華年,與誰同度?以下月橋也,花院也,瑣窗也,朱戶也,皆外人不可得至之深閨密居,凡此種種,畢竟何似?並想像也無從耳!於是無計奈何,而結以唯有春能知之!可知,不獨目送,亦且心隨。

下片說來更是好笑:詞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站在那裡,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靄漸生。這似乎又是暗與「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的江淹名句有脫化關係。本是極可笑的獃事,卻寫得異樣風雅。然後,則自譽「彩筆」,毫不客氣,說他自家為此痴情而寫出了這斷腸難遣的詞句。縱筆至此,方才引出全曲煞拍一問三疊答。閑愁,是古人創造的一個可笑也可愛的異名,其意義大約相當或接近於今日的所謂「愛情」。劇曲家寫魯智深,他是「煩惱天來大」,而詞人賀方回的煩惱卻也曲異而工則同——他巧扣當前的季節風物,一連串舉出了三喻,作為疊答:草、絮、雨,皆多極之物,多到不可勝數。方回自問自答說:「我這閑愁閑恨,共有幾多?滿地的青草,滿城的柳絮,滿天的梅雨——你去數數看倒是有多少吧!這已巧妙地答畢,然而尚有一層巧妙,同時呈現,即詞人也是在說:我這愁恨,已經夠多了,偏又趕上這春末夏初草長絮飛、愁霖不止的時節,越增我無限的愁懷恨緒!你看,詞人之巧,一至於此。若識此義,也就不怪詞人自詡為「彩筆」「新題」了。

賀方回因此一詞而得名「賀梅子」。看來古人原本風趣開明。若在後世,一定有人又出而「批判」之,說他種種難聽的話,笑罵前人,顯示自己的「正派」與「崇高」。晚近時代,似乎再也沒有聽說哪位詩人詞人因哪個名篇名句而得享別名,而傳為佳話,——這難道不也是令人深思的一個文壇現象嗎?游山西村

陸遊(南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12歲即能詩文, 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陸遊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是一首紀游抒情詩。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製的米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儘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讚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緻,所以錢鍾書說「陸遊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注》)。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迴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捨,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後,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裡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遊在這裡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讚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於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而今而後,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此詩寫於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陸遊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贊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於家鄉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

陸遊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遊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願為頻來之約」(方東樹《昭昧詹言》)。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釵頭鳳

陸遊(南宋)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12歲即能詩文, 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陸遊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詞寫的陸遊自己的愛情悲劇。

陸遊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氏士族的一個大家閨秀,結婚以後,他們「伉儷相得」,「 琴瑟甚和」,是一對情投意和的恩愛夫妻。不料,作為婚姻包辦人之一的陸母卻對兒媳產生了厭惡感,逼迫陸遊休棄唐氏。在陸遊百般勸諫、哀求而無效的情況下,二人終於被迫分離,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趙士程,彼此之間也就音訊全無了。幾年以後的一個春日,陸遊在家鄉山陰(今紹興市)城南禹跡寺附近的沈園,與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對陸遊的撫慰之情。陸遊見人感事,心中感觸很深,遂乘醉吟賦這首詞,信筆題於園壁之上。全首詞記述了詞人與唐氏的這次相遇,表達了他們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發了詞人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凄楚心情。

詞的上片通過追憶往昔美滿的愛情生活,感嘆被迫離異的痛苦,分兩層意思。

開頭三句為上片的第一層,回憶往昔與唐氏偕游沈園時的美好情景:「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雖說是回憶,但因為是填詞,而不是寫散文或回憶錄之類,不可能把整個場面全部寫下來,所以只選取一個場面來寫,而這個場面,又只選取了一兩個最富有代表性和特徵性的情事細節來寫。「紅酥手」,不僅寫出了唐氏為詞人殷勤把盞時的美麗姿態,同時還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內心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體而形象地表現出這對恩愛夫妻之間的柔情密意以及他們婚後生活的美滿與幸福。第三句又為這幅春園夫妻把酒圖勾勒出一個廣闊而深遠的背景,點明了他們是在共賞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紅潤,酒的黃封以及柳色的碧綠,又使這幅圖畫有了明麗而又和諧的色彩感。

「東風惡」幾句為第二層,寫詞人被迫與唐氏離異後的痛苦心情。上一層寫春景*,無限美好,到這裡突然一轉,激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衝破詞人心的閘門,無可遏止地渲泄下來。「東風惡」三字,一語雙關,含蘊很豐富,是全詞的關鍵所在,也是造成詞人愛情悲劇的癥結所在。本來,東風可以使大地復甦,給萬物帶來勃勃的生機,但是,當它狂吹亂掃的時候,也會破壞春容春態,下片所云「桃花落,閑池閣」,就正是它狂吹亂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說它「惡」。然而,它主要是一種象喻,象喻造成詞人愛情悲劇的「惡」勢力。至於陸母是否也包含在內,答案應該是不能否認的,只是由於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出之。下面一連三句,又進一步把詞人怨恨「東風」的心理抒寫了出來,並補足一個「惡」字:「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美滿姻緣被迫拆散,恩愛夫妻被迫分離,使他們兩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幾年來的離別生活帶給他們的只是滿懷愁怨。這不正如爛漫的春花被無情的東風所摧殘而凋謝飄零嗎?接下來,「錯,錯,錯」,一連三個「錯」字,連迸而出,感情極為沉痛。但這到底是誰錯了呢?是對自己當初 「 不敢逆尊者意」而終「與婦訣」的否定嗎?是對 「尊者」的壓迫行為的否定嗎?是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嗎?詞人沒有明說,也不便於明說,這枚 「千斤重的橄欖」(《紅樓夢》語)留給了我們讀者來噙,來品味。這一層雖直抒胸臆,激憤的感情如江河奔瀉,一氣貫注;但又不是一瀉無餘,其中「東風惡」和「錯,錯,錯」幾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詞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現實,進一步抒寫妻被迫離異的巨大哀痛,也分為兩層。

換頭三句為第一層,寫沈園重逢時唐氏的表現。 「春如舊」承上片「滿城春色」句而來,這又是此時相逢的背景。依然是從前那樣的春日,但是,人卻今非昔比了。以前的唐氏,肌膚是那樣的紅潤,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而如今的她,經過「東風」的無情摧殘,憔悴了,消瘦了。「人空瘦」句,雖說寫的只是唐氏容顏方面的變化,但分明表現出「幾年離索」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象詞人一樣,她也為「一懷愁緒」折磨著;象詞人一樣,她也是舊情不斷,相思不舍啊!不然,怎麼會消瘦呢?寫容顏形貌的變化來表現內心世界的變化,原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很常用的手法,但是瘦則瘦矣,何故又在其間加一個「空」字呢?「使君自有婦,羅敷亦有夫。」(《古詩"陌上桑》)從婚姻關係說,兩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不是白白為相思而折磨自己嗎?著此一字,就把詞人那種憐惜之情、撫慰之意、痛傷之感等等,全都表現了出來。「淚痕」句通過刻畫唐氏的表情動作,進一步表現出此次相逢時她的心情狀態。舊園重逢,念及往事,她能不哭、能不淚流滿面嗎?但詞人沒直接寫淚流滿面,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寫她「淚痕紅浥鮫綃透」,顯得更委婉,更沉著,也更形象,更感人。而一個「透」字,不僅見其流淚之多,亦見其傷心之甚。上片第二層寫詞人自己,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這裡寫唐氏時卻改變了手法,只寫了她容顏體態的變化和她痛苦的心情由於這一層所寫的都是詞人眼中看出的,所以又具有了「一時雙情俱至」的藝術效果。可見詞人,不僅深於情,而且深於言。

詞的最後幾句,是下片的第二層,寫詞人與唐氏相遇以後的痛苦心情。「桃花落」兩句與上片的「東風惡」句前後照應,又突出寫景雖是寫景,但同時也隱含出人事。不是么?桃花凋謝,園林冷落,這只是物事的變化,而人事的變化卻更甚於物事的變化。象桃花一樣美麗姣好的唐氏,不是也被無情的「東風」摧殘折磨得憔悴消瘦了么?詞人自己的心境,不也象 「閑池閣」一樣凄寂冷落么?一筆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下面又轉入直接賦情:「山盟雖在,錦書難托。」這兩句雖只寥寥八字,卻很能表現出詞人自己內心的痛苦之情。雖說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這樣一片赤誠的心意,又如何表達呢?明明在愛,卻又不能去愛;明明不能去愛,卻又割不斷這愛縷情絲。剎那間,有愛,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顏和悲戚情狀所產生的憐惜之情、撫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萬箭簇心,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哀,再一次沖胸破喉而出:「莫,莫,莫!」事已至此,再也無可補救、無法挽回了,這萬千感慨還想它做什麼,說它做什麼?於是快刀斬亂麻:罷了,罷了,罷了!明明言猶未盡,意猶未了,情猶未終,卻偏偏這麼不了了之,而在極其沉痛的喟嘆聲中全詞也就由此結束了。

這首詞始終圍繞著沈園這一特定的空間來安排自己的筆墨,上片由追昔到撫今,而以「東風惡」轉捩;過片回到現實,以「春如舊」與上片「滿城春色」句相呼應,以「桃花落,閑池閣」與上片「東風惡」句相照應,把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的情事和場景歷歷如繪地疊映出來。全詞多用對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時的美好情景寫得逼切如現,就越使得他們被迫離異後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顯出「東風」的無情和可憎,從而形成感情的強烈對比。再如上片寫「紅酥手」,下片寫「人空瘦」,在形象、鮮明的對比中,充分地表現出「幾年離索」給唐氏帶來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詞節奏急促,聲情凄緊,再加上「錯,錯,錯」和「莫,莫,莫」先後兩次感嘆,蕩氣迴腸,大有慟不忍言、慟不能言的情致。總而言之,這首詞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是一首別開生面、催人淚下的作品。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南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人)。從小生長在金兵占 領地區。其祖父辛贊,經常給予抗今復地、洗雪國恥的教育。20歲那年,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 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後歸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蘇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縣),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 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積極做好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幹。因此受到朝廷當權者忌恨。 被罷職,閑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 被罷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 愛國詞人,詞中深入的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實現國 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於用典,也善於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 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為南宋詞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 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後點出「 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 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 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繫作者身世 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 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這也說明了《元夕》詞「函蓋萬有」的特點。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而這當然是辛棄疾所未曾料到的。況周頤在《香海棠館詞話》中說辛稼軒「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確為有見地之語。這首《青玉案·元夕》,讀了之後就能使人神馳遐想,並從中領悟出深奧的哲理來,正說明了辛詞內容之豐厚和辛棄疾寫詞功力之精深。風入松

吳文英(南宋)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

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12-1272),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 覺翁,四明(今屬浙江)人。一生未仕,但交遊甚廣,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今傳有《夢窗集》。

在中國詞史中,吳文英是一個引起過不少爭論的人。他的詞一向被人稱為晦澀堆垛。南宋詞人張炎便曾說吳文英的詞「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斷「。另外一些人對他卻備極推崇。清代學者周濟在《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便曾說「夢窗(即吳文英)奇思壯采,騰天潛淵,反南宋之清,為北宋之穠摯「。又說他「運意深遠,用筆幽邃,鍊字鍊句,迥不猶人。貌觀之雕繢滿眼,而實有靈氣行乎其間。「另外,吳文英因與奸相賈似道關係親密而受到人們的抨擊。然客觀地講,吳文英的詞善用典故,體物入微,遣詞清麗,實為難得。

作品賞析

文/不詳

此詞表現暮春懷人之情。上片寫傷春懷人的愁思。清明節又在風雨中度過,當年分手時的情景,仍時時出現在眼前。

如今綠柳蔭濃而伊人安在?回首往事,觸目傷懷。詞中以柳絲喻情。春寒醉酒,鶯啼驚夢,已覺愁思難言。下片寫傷春懷人的痴想。故地重遊,舊夢時溫,見鞦韆而思縴手,因蜂撲而念香凝,更見痴絕。末句「一夜苔生」極言「惆悵」之深,又自含蓄不盡。這首詞質樸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

不論寫景寫情,寫現實寫回憶,都委婉細膩,情真意切,一反其堆砌辭藻,過分追求典雅的缺點,卻又於溫柔之中時見麗句,頗具特色。

《詞綜偶評》譚獻云:此是夢窗極經意詞,有五季遺響。「黃蜂」二句,是痴語,是深語。結處見溫厚。

《海綃說詞》陳洵云: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屢見。《渡江雲》題曰:

「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則別後第一個清明也。「樓前綠暗分攜路」,此時覺翁當仍寓居西湖。風雨新晴,非一日間事,除了風雨,即是新晴,蓋雲我只如此度日掃林亭,猶望其還賞,則無聊消遣,見鞦韆而思縴手,因蜂撲而念香凝,純是痴望神理。「雙鴛不到」,猶望其到;「一夜苔生」,蹤跡全無,則惟日日惆悵而已。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情深而語極純雅,詞中高境也。

《詞綜偶評》許昂霄云:結句亦從古詩「全由履跡少,並欲上階生」化出。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絲柳」七字寫情而兼錄別,極深婉之思。起筆不遽言送別,而傷春惜花,以閑雅之筆引起愁思,是詞手高處。「黃蜂」二句於無情處見多情,幽想妙辭,與「霜飽花腴」、「秋與雲平」皆稿中有數名句。結處「幽階」六字,在神光離合之間,非特情致綿邈,且餘音裊裊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西園懷人之作。上片追憶昔年清明時之別情,下片入今情,悵望不已。起言清明日風雨落花之可哀,次言分攜時之情濃,「一絲柳,一寸柔情」,則千絲柳亦千丈柔情矣。「料峭」兩句,凝鍊而曲折,因別情可哀,故藉酒消之,但中酒之夢,又為啼鶯驚醒,其悵恨之情,亦云甚矣。「料峭」二字疊韻,「交加」二字雙聲,故聲響倍佳。換頭,入今情,言人去園空,我則依舊遊賞,而人則不知何往矣。「黃蜂」兩句,觸物懷人。因園中鞦韆,而思縴手; 因黃蜂頻撲,而思香凝,情深語痴。「惆悵」兩句,用古詩意,望人不到,但有苔生,意亦深厚。摸魚兒

元好問(金)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別離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金代著名詩人、史學家。祖出北朝魏代鮮卑貴族拓跋氏,為唐詩人元結後裔。生父元德明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喜愛杜詩,推崇蘇、黃。繼父元格做官於掖縣、冀州、陵川、略陽等地,常攜好問赴任。其師郝天挺引導他潛心經傳、留心百家、刻苦學詩,對其成長影響很大。他七歲能詩,人稱「神童」。興定五年(1221)進士及第,不就選。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材郎,充國史院編修。後又歷官鎮平、內鄉、南陽縣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金亡後二十餘年間,潛心編纂著述,致力於保存金代文化。元憲宗七年(1257)九月卒。早年有志於經世治國,壯年時曾自負「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而抗浮雲」。但長期的懷才不遇和面對黑暗的現實,使他逐漸清醒,出仕和歸隱的內心矛盾開始加劇。遺山涉足於詩、詞、文、散曲和筆記小說等文學的各領域,尤以詩的成就為最高。他的詩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反映當時人民飽受天災人禍之苦的作品,真實具體,富有感染力。其詞則被譽為金朝一代之冠,以蘇、辛為典範,博採眾長,兼有婉約、豪放等諸種風格。後人評贊其詞「樂章雅麗,情致幽婉」,「深於用事,精於鍊句」,此處所選八首皆是佳作,其中又尤以兩首《摸魚兒》最富藝術魅力,「恨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和「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等皆是哀婉動人的佳句。其文藝評論的代表作《論詩絕句三十首》流傳很廣,強調詩歌的內容,同時重視藝術成就和詩人的品德,看是否能從大處著眼而不流於褊急,認為好詩應該真淳自然,推崇雄健豪邁的風格,反對綺靡纖麗的詩風,對後世影響頗大,尤其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之句十分膾炙人口。其散曲今存九首,其中《[雙調]小聖樂 驟雨打新荷》小令為一代名曲,號稱是「變宋詞為元曲」的開山之作。裕之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

作品賞析

文/不詳

賞析一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為:「 乙丑歲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為識,是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 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可見,這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 ,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讚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讚,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歷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痴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彷彿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倖脫網後,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雲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裡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過片後藉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託大雁殉情後的凄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但現在這裡卻簫鼓絕響,只余煙樹,一派凄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山鬼枉自哀啼 。「招魂楚些」意為用「楚些」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詩經·王風》中有「何嗟及矣,」元詞本此。「山鬼」「啼風雨」本自《楚辭·九歌·山願》「杳冥冥兮羌書晦,東風飄兮神買雨。」這裡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凄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地妤」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禮讚。「千秋」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詞人的憑弔。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賞析二

這是一首詠物詞。在詞前有小序說「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邱詞》。」

這就是說,大雁殉情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像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的殉情預做張本;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

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羅驚破雙棲夢」後,愛侶已逝,安能獨活!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於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過片以後,作者又藉助周圍景物襯託大雁殉情後的凄苦。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於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在這裡,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更增加了悲劇氣氛。

詞的最後,是作者對殉情鴻雁的禮讚,他說鴻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重於泰山,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樣同歸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被後來的騷人歌詠傳頌。

全詞行文並不複雜,而行文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麼是至情,寄人生哲理於淡悟之外。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納蘭成德(清)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清淚盡,紙灰起。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1685.7),又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族正黃旗人。生於順治十一年(1665年),其父納蘭明珠,曾官至宰相、太子太傅,「為人崇風雅,好賓客文士,廣交江南才華橫溢之士。」生長在這樣的繁華世家之中,這對於一代詞人的納蘭性德來說真可謂是大幸。納蘭明珠非常重視子女教育,曾聘請過清代著名詩人查慎行為他家的教習。納蘭性德自小熟讀詩書,有過目不忘之能。在童年時已出語驚人,充分顯示出他得天獨厚的天賦,加上滿人有尚武的習慣,所以納蘭性德還是一名弓馬嫻熟、善騎射的少年武士,真可稱得上是文武全才。17歲入國子監讀書,18歲中舉人,深得座主徐乾學的喜愛。為人舉止閑雅,「性周防」,不喜結交權貴。但他非常重視友情,為人有正義,所謂「黃金如土,惟義是赴,見才必憐,見賢必慕」」他極力營救吳兆騫一事,三百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傳為美談。納蘭性德擅長於書法,「書法遒逸」,並且「於書畫評鑒最精。」22歲中進士,被授三等侍衛之職,後升為一等侍衛。曾隨康熙巡遊全國,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先後賜金牌、彩緞、上尊、御饌、袍帽、鞍馬、弧矢、字貼、佩刀、香扇之屬甚伙。是歲萬壽節,上親書唐賈至《早朝》七言律賜之。月余,令賦《乾清門》應制詩,譯御制《松賦》,皆稱旨。」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貂珥朱輪,生長華朊」的貴公子,他所創作的詞卻「哀怨騷屑,類憔悴失職者之所為。」特別是他對妻子盧氏的懷念追憶之作,更是「一種凄惋處,令人不能卒讀。」這就給他那短暫而又豐富的一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傳奇色彩。

說起悼亡,並非納蘭性德所獨創,在先秦時早已有之,《詩經》中就有悼亡的詩作。在中國詩歌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悼亡詩詞,首推晉代詩人潘岳的三首《悼亡詩》,特別是第一首,備寫愛侶逝後,詩人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的情景。「子之歸窮泉,重壤永幽隔。」悵恍如或存,周遑忡驚惕」,詩人對亡妻真摯情愛的深重悼亡之情躍然紙上,使得後人遂把悼亡作為懷念亡妻詩作的代稱。另外,唐代著名詩人元稹也有悼亡之作,名之曰《遣悲懷》,在短短的三首詩中,既有「閑坐悲君亦自悲」之感,也有「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之慨,充分抒發了詩人已富且貴,追憶往昔那種「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悲痛情懷。同樣,反映在詞作中。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其《江城子?已卯正月十二夜記夢》中寫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在歲月的急速流逝中,轉瞬之間已是十年,恩愛夫妻撒手永訣,以致雙方對於彼此的境況一無所知。(誠然,這本來就是不可知的)。這裡詩人對於本無法可知的事情卻去求「知」,看似荒謬,其實不然。因為文學,尤其是詩歌,它是要求以情勝而不是以理勝的。在這無理之中正是詩人之深情所在。詩人喪失了愛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的打擊是無法言說的。縱然隔著生與死的重重阻礙,對於逝去妻子的懷念卻是「不思量,自難忘」,這短短六個字足見其夫婦的伉儷之情的深厚。宋代還有一位被人們譽為「賀梅子」的詩人賀鑄,他也寫過一首懷念妻子的力作《半死桐》(重過閭門萬事非)。據漢代枚乘在《七發》中記載:「龍門有桐,其根半死半生,斫以制琴,聲音為天下至悲。」唐代詩人李嶠也有詩云:「琴哀半死桐」,賀鑄以半死桐題篇,正取其悼亡之意,以寄託深沉的哀思。

納蘭詞問世以來,一直受到詞壇的重視,許多文壇名家都給予了中肯的評論。陳維崧雲:「《飲水詞》哀感頑艷,得南唐二主之遺。」況周頤雲:「納蘭容若為國初第一詞人。……其所為詞,純任性靈,纖塵不染。」王國維雲:「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習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又雲:「納蘭侍衛以天賦之才,崛起於方興之族。其所為詞,悲涼頑艷,獨有得於意境之深,可謂豪傑之士,奮乎百世之下者矣。同時朱陳,既非勁敵;後世蔣項,尤難鼎足。」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對納蘭性德詞都有如此高的評價,如陳廷焯就認為「容若《飲水詞》,在國初亦推作手……然意境不深厚,措詞亦淺顯。」不過從總的方面看,肯定納蘭詞的意見佔主流地位。這種肯定主要是認為他的詞能夠抒寫心聲,以情取勝,這也正是納蘭詞能夠勝人一籌之處。納蘭詞情深意蘊,陳維崧歸納為「哀感頑艷」,況周頤歸納為「純任性靈」,王國維歸納為「真切」,都是說納蘭詞情感真實而動人,加上其詞格調高秀,渾然天成,故讀之入耳賞心,無人不愛

納蘭性德的悼亡詞情真意切,除數首副題標明為「悼亡」之外,尚有數十首可視為悼亡之作。其悼亡之作數量之多,情感之濃,古今少有。究其原因有四,一、詞人性格氣質使然;二、與一生悲概有關;三、詞人善以詞抒情;四、對盧氏有生死同心之愛。其詞是死者對生者的期望,也是生者對死者的承諾,既表達了倆人真摯濃厚的愛情,又表現了人性中最真實美好的情感。從這個角度讀納蘭詞,帶給讀者的將不僅僅是感動。

作品賞析

文/不詳

這首詞是作者悼亡詞中的代表作。性德妻盧氏18歲于歸,伉儷情深,惜三載而逝。「抗情塵表,則視若浮雲;撫操閨中,則志存流水。於其歿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周篤文、馮統《納蘭成德妻盧氏墓誌考略》,《詞學》第四輯)納蘭性德悼亡詞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淚交溢,語痴入骨。此詞尤稱絕唱。詞從空階滴雨,仲夏葬花寫來,引起傷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遠,音訊不通,以至來生難期,感情層層遞進,最後萬念俱灰。此生已矣,來世為期?全詞虛實相間,實景與虛擬,所見與所思,糅合為一,歷歷往事與冥冥玄想密合無間,而聯繫這一切的,是痛覺「人間無味」的「知己」夫婦的真摯情懷。

嚴迪昌點評:納蘭性德虛年三十二歲就去世,他賦悼亡之年是二十四歲,作這闋《金縷曲》是三年祭,再過五年他自己也「埋憂地下」。盧氏卒後,他實際上是「續弦」了的,但「他生知己」之願,「人間無味」之感,幾乎緊攫他最後十年左右的心脈。詞人在《採桑子?塞上詠雪花》詞中有「不是人間富貴花」之句,這一令人驚悚的心音,可說是不自在、不安寧的靈魂的集中發露。盧氏這位幃內紅粉知己的逝去,加深著他對「人間」的厭棄和逆反感。三年祭的悼亡心曲的重心正落在「料也覺、人間無味」上。說「也覺」,是指亡妻認同自己的感受有共識,這絕對是「知己」感,從而益堅緣結「他生」的心愿。納蘭的苦心驅筆,思路從「夢」與「醒」的對應點的轉化切入。三載魂杳,是「夢」還是「醒」?「是夢久應醒矣」!那麼不是夢,他此去正是「醒」,是解脫,是也醒悟到「人間無味」。如此說來,活著的轉是在「夢」中,逝去的倒是大清醒!痴語寫到如此程度,只覺沉痛之極,也深刻之極。上片從「不及夜台」起轉出對亡妻的憐愛,釵鈿約拋,自怨怨人,乃痴苦莫名難解語。於是啟起下片的心祭。「他生」「緣慳」句,語痴入骨,情傷腸斷,超時空的血淚交溢的內心獨白,誠屬驚心動魄又令人不忍卒讀。「清淚盡」時「紙灰起」, 是否是亡婦「年年猶得向郎圓」的知己之心的暗示或顯靈?

王步高鑒賞:這是一首悼亡詞,作於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這一天是其妻盧氏死亡三周年的忌日。這時納蘭性德二十六歲。據徐乾學所撰《納蘭君墓志銘》載,性德之「配盧氏,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興祖之女,贈淑人,先君卒。」據1977年出土的《皇清納臘氏盧氏墓志銘》載:盧氏「年十八歸……成德。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盧氏與納蘭性德結婚時,性德二十歲,婚後三年她便去世了,但其夫妻感情深厚,今存《飲水詞》,悼亡之作便占很大篇幅。納蘭性德生長富貴之家,為承平少年,烏衣公子,喪妻使他嘗到人生的苦澀。這首《金縷曲》是諸悼亡之作中的代表作。

詞起得突兀:「此恨何時已?」此乃化用李之儀《卜運算元》詞「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成句,劈頭一個反問,道出詞人心中對盧氏之死深切綿長、無窮無盡的哀思。自盧氏死後,納蘭性德對她的思念一直沒有停止。他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訣,歡樂不終而哀思無限;又恨人天懸隔,相見無由,值此亡婦忌日,這種愁恨更有增無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環境氛圍。「滴空階」二句,化用溫庭筠《更漏子》下闋詞意,溫詞曰:「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能清晰聽到夜雨停歇之後,殘雨滴空階之聲的人,一定有著鬱悶難排的心事,溫飛卿是為離情所苦,納蘭容若則為喪妻之痛,死別之傷痛自然遠過於生離,故其凄苦更甚。亡婦死於農曆五月三十日,此時已是夏天,爭奇鬥豔的百花已大都凋謝,故稱「葬花天氣」。此處有兩措辭當注意:其一明屬夏夜,卻稱「寒更」,此非自然天氣所致,乃寂寞凄涼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詞人不謂「落花」,而稱「葬花」,「葬」與「落」平仄相同自非韻律所限。人死方謂「葬」,用「葬」字則更切合盧氏之死,如春花一樣美艷的嬌妻,卻如落花一樣「零落成泥碾作塵」。如今之「葬花天氣」,三年前卻曾是「葬人」天氣。妻死整整三年,彷彿大夢一場,但果真是夢也早該醒了。被噩耗震驚之人,常會在痛心疾首之餘,對現實產生某種懷疑,希望自己是在夢境中。夢中的情景無論多麼令人不快,夢醒則煙消雲散。可是那有一夢三年的呢?慘痛的現實使詞人不能不予以正視。妻子之死已無可懷疑,那是什麼原因使她不留戀人間的生活棄我而去的呢?詞人設想:「料也覺人間無味。」這句話給後世的讀者留下耐人尋味的疑問。盧氏因何而死?為何她會覺得「人間無味」?為什麼盧氏死後與她結婚僅三年的丈夫會留下如此之多的悼亡之作?而今日發掘出的盧氏墓誌又是那樣的小,(雖比較精緻,卻與她丞相的長媳身份不很相稱?)「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來,人間無味,倒不如一抔黃土,與人世隔開,雖覺冷清,卻能將愁埋葬。夜台,即墓穴。埋愁地,亦指墓地。盧氏葬於玉河皂莢屯祖塋。「釵鈿約,竟拋棄」二句,再從自身痛苦生髮,謂你因覺人間無味而撒手歸去,卻不顧我倆當年白頭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間。古時夫婦常以釵鈿作為定情之物,表示對愛情的忠誠。釵為古代婦女的首飾之一,乃雙股笄,鈿,即金花,為珠寶鑲嵌的首飾,亦由兩片合成。上片寫詞人對亡婦的深切懷念。過片則馳騁想像,設想盧氏死後的生活,使對死者的追念更深一層。

下片開頭,詞人期望能了解盧氏亡故以後的情況。這當然是以人死後精神不死,還有一個幽冥的陰間世界為前提的。此亦時代局限使然,也未嘗不是詞人的精誠所致,自然無可厚非。「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依?」「重泉」,即黃泉,九泉,俗稱陰間。雙魚,指書信。古樂府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之詩,後世故以雙鯉魚指書信。倘能與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問問她,這幾年生活是苦是樂,他和誰人伴。此乃由生前之恩愛聯想所及。詞人在另兩首題為《沁園春》的悼亡詞中也說:「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欄曲處,同倚斜陽。」又曰:「最憶相看,嬌訛道字,手剪銀燈自潑茶。」由生前恩愛,而關心愛人死後的生活,鍾愛之情,可謂深入骨髓。詞人終夜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欲以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聽這琴聲,因為這是亡妻的遺物,睹物思人,只會起到「舉杯消愁」「抽刀斷水」的作用,而於事無補。湘弦,原指湘妃之琴。顧貞觀有和性德《採桑子》云:「分明抹麗開時候,琴靜東廂,……孤負新涼,淡月疏欞夢一場。」由此可以看出盧氏在日,夫婦常在東廂理琴。理琴,即彈琴。捎信既難達,彈琴又不忍,詞人只好盼望來生仍能與她結為知己。據葉舒崇所撰盧氏墓誌,性德於其妻死後,「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詞人不僅把盧氏當作親人,也當成摯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這是極難得的。詞人慾「結個他生知己」的願望,仍怕不能實現:「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詞人甚至擔心兩人依舊薄命,來生的夫妻仍不能長久。緣慳,指緣份少;剩月零風,好景不長之意。讀詞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斷肝腸,而期望來生也不可得,這個現實不是太殘酷了嗎?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愛情為基礎,故很少美滿的,難得一兩對恩愛夫妻,也往往被天災人禍所拆散。許多痴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詞人期望來生再結知己,已是進了一步。但又自知無望,故結尾「清淚盡,紙灰起」二句,格外凄絕。


推薦閱讀:

屬雞的人命好嗎 一生福禍相依的屬雞人
出生月份看你一生的財運~
三個人的婚姻太擁擠,一生缺愛的黛安娜這樣重塑自己
孩子什麼時辰出生,決定他一生的性格、命運,看過的人都說准爆了
腳底下有這3種特徵的人,一生不走彎路,十人有九富

TAG:古詩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