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練習太極拳的若干注意問題
太極
2010-12-06 11:54:16| 分類: 體育與修身
有一位拳友最近發手機信息給我,關於太極拳提了一些問題,我就此解答,這裡高手眾多,說錯的地方,大家指點。 一、有關太極拳的起源 根據可靠的歷史資料記載,現代太極拳起源於明末清初,在河南溫縣陳家溝,由陳氏發明並代代相傳改進。到了陳長興這一代,陳氏太極拳開始外傳,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楊、孫、吳、武、趙堡等風格。套路不同,但是基本的道理還是一致的。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和發勁其他太極拳保留不多。而現在有關太極拳是張三丰創造的說法,一是沒有確證的歷史資料,二是本來有關張三丰的記載在史書上就五花八門,但沒有說明他和太極拳有關係。這位拳友問我太極拳是否張三丰所創,可能是不太了解太極拳的歷史。(我國著名武術家唐豪先生對此有專門研究) 二、有關陳氏太極拳的套路陳氏太極拳在創始之初,套路很多,有太極五路,炮錘一路,還有金剛十八拿法,長拳一百零八式等等,到了陳長興,逐漸簡化成一路太極,二路炮錘,動作比較複雜,是為陳氏老架,還有陳家陳有本創的所謂新架,也叫小架子,基本差別不大,現在會的人幾乎很少了。一路拳柔化多,二路拳多縱跳發勁,剛勁較多,這些是陳氏太極拳的傳統套路,到了解放後,國家體委規定了陳氏太極拳的競賽套路,那是融合了一路和二路傳統的架子,現在有些人為了普及陳氏太極拳,也傳播了一些簡化的套路,只有三十多式。我個人練下來,還是最喜歡傳統老架子。
三、陳氏太極拳的發展 現在說來,練陳氏太極拳的人可能在練武術的人當中不多。而且,會打幾個套路和會陳氏太極拳是兩回事情。陳氏太極拳是一整套的搏擊訓練,包括基本功,套路,功力訓練,推手和散手等等。比如,陳氏太極拳的打沙袋的訓練方法和特別,有別於拳擊的用勁,非常有趣。過去陳氏太極拳還有專門練習一個人對多個人的群戰法,有沖入包圍圈和衝出的所謂開門手法,閉門手法,可惜的是,現在是練套路的人越來越多,能出功夫交手的人越來越少,說到底,練武術很苦,現代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和耐心去練了。我體會過那種苦,人家練拳擊有錢,一場比賽衛星轉播,你練太極拳,就算練到了中國頂尖水平又怎麼樣?比賽都是看套路,推手比賽限制也多,你功夫再好,都沒有評定標準。這是武術產業化的話題了。說實話我很喜歡太極拳,那是一種非常巧妙和高深的格鬥技巧藝術,非常有中國傳統特色,可惜現在的發展狀況,真的很令人擔憂。 有關太極拳,現在社會上不少人有不少誤解,現在想這些誤解問題談一談。 誤解一:太極拳是慢拳,以慢打快,以防禦為主。 這種觀點的形成,一般是因為現在大多數人練太極是為了健身,大多數人是老年人,所以大家在公園裡看多了,加上武俠小說家哪些編造,好像就是那麼回事情。實際上,現在大多數老年人練的,最多是太極操,和"拳"實在關係不大。太極拳在練架子的時候,一開始為了出功力,姿勢正確,要求動作慢一點是有的,但是那是練架子,在實際的對抗訓練中,是不可能很慢的。而且,真正的古老傳統陳氏太極拳,如果你看過,一定不會覺得他慢。太極拳的格鬥講究速戰速決,楊家前輩楊班候說過"一哼一哈,勝負立判"這恐怕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在陳家的老拳譜里,還有"起手如閃電"等說法,看一些太極高手演示,一化一發,快的看不清楚,對手已經中招了。真正搏擊,是不可能慢吞吞的。進攻和防禦都是相對的。可惜現在練太極拳的,有幾個是帶著學技擊的目的的? 誤解二、太極拳的鍛煉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有功夫 這也是一個誤區,其實傳統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是很系統的,古人說三年小成,九年大成,是有針對性的。當時是冷兵器時代,社會上習武的風氣濃,過去練拳,有的是為打仗,有的是做鏢師,一旦和人交手,敗了就會有危險。所以要求很高,所謂三年小成,實際上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很高的功夫了。所以比較保守,是因為練拳不是僅僅用來對付幾個小流氓的,可能會在戰場和一些其他打鬥中遇上一些武術高手,這是飯碗和身家性命的事情。所以,如果能夠下功夫,練幾個月,太極拳也能出功夫,只是那種功夫,在古代甚至近代的一些太極高手看來,太浮淺,還不足以出去闖蕩。現代時代不同了,所以,如果想出功夫,和人交手的運用,只要訓練得當,在一定的時間內,還是可以的。只是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和長時間的綜合訓練,你很難擊敗真正的高手罷了。這一點,任何武術都是一樣的。 誤解三,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是柔化為主的拳術 這個誤區比較似是而非。實際上是以偏概全。在剛柔上,太極拳有以柔克剛的理論,但不僅僅於此。先說明太極拳的名字,最古老的陳氏太極拳譜對此有解釋,說剛柔無濟可尋,不可謂之剛,也不可謂之柔,第可名之為太極。所以,太極拳不是柔拳,而是剛柔並濟的。這一點,尤其在傳統的陳氏太極拳里,有很明顯的體現。當然,現在有些由陳氏演化來的太極拳,比如吳式太極拳,比較強調柔化的風格,這是有的,就是看起來比較舒展柔緩的楊式太極拳,其實也有很強烈發勁的一套快拳,只是傳播很少,總體來說,太極拳是剛柔統一的,在太極拳發展的時候,許多人簡化了原來陳氏太極拳中比較強烈的發勁和高難度的動作和訓練方法,主要是為了健身和普及、所以看起來好像太極拳剛的一面沒有了。建議您去看一下陳氏太極拳二路炮錘,這是太極拳發勁剛脆的典型套路。我本人是非常喜歡這個二路炮錘的。誤解四,太極拳的技擊訓練就是推手,技擊性有,但是有限
其實,推手只是太極拳技擊的一部分。還有功力訓練,拆拳,還有太極散手。最初的太極拳推手叫打手,技擊性非常強烈,有分筋錯骨等拿法,還有跌法,推手難度相當高,需要從小就有系統訓練,至少也要有相當武術根底。後來為了普及,逐漸降低難度了。就是這樣,推手中的對抗性還是非常強烈的,太極拳到了最後的對抗訓練,是沒有什麼定規的,就是運用太極擊發進行對抗。要知道,太極拳的名氣,最初是楊露禪在陳家溝學了拳以後,在北京打出來的。那時候和人交手,實際上就是無規則自由搏擊。 太極拳是一門非常高深的技擊藝術,當然,也有很強的健身效果。現在,有關太極拳的理解問題,談一點個人看法。 有關太極拳和氣功。由於太極拳是傳統的武術,所以,在古拳譜和一些資料里,有不少東方神秘主義色彩。許多東西說的比較玄,加上這幾年武俠小說的流行,使許多人不了解太極拳的人會對太極拳有一些誇張的理解,也有一些人對這些不屑一顧。實際上,太極拳的技擊技術是科學的,是巧妙利用人體力學和人的生理條件的一種搏擊技巧。至於氣功,太極拳是有練氣的說法,但是,就個人體會而言,只是一種練拳以後得到的個人感覺,所謂的內勁,實際上也是一種發力技巧,和醫學裡的氣功是有區別的。有關太極拳的訓練,目前還缺乏全面和科學的研究,需要太極拳師門和愛好者的努力。但是,至少,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是可以讓人成為一個搏擊高手的。對於太極拳,以後還需要許多科學測試和研究。 有關太極拳的套路。套路訓練是太極拳訓練的一個部分,是用來讓練習者養成正確的發力姿勢和習慣。真正在格鬥中,是存乎一心的,不可能有什麼定式。在練拳之初,當然要注意太極拳的要領和姿勢的正確。但是,我不認為太極拳有什麼固定的標準,我也不同意現在許多人一起練,速度一樣。太極拳是一種非常依賴個人領悟的拳術,打拳的速度根據自己的學拳的階段和理解,是可以變化的。關於動作,在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也不是有什麼固定的模式的。許多太極拳高手,打出的拳術各有細微差別,和個人風格。就是同一個拳師,不同的時候打出來的拳,也是有區別的。據上海陳氏太極拳協會會長萬文德老師介紹,一代宗師陳照奎先生在練拳的時候,有時幾遍拳打下來,每次都有區別,但都非常精彩。當然前提是都符合太極拳的原理。所以,我覺得用姿勢標準來衡量太極拳的高下是很不妥當的。對於目前體育競技項目所評定的太極拳,是很不全面的,我個人覺得不是很客觀。把太極拳動作標準化可能對於推廣當然有好處,對於高水平的太極拳手,用標準化套路來評判其太極拳水平,是很片面的,會對太極拳的發展帶來消極作用。現在的太極拳訓練,我覺得就是過於偏重套路動作的工整,離真正的太極拳高層次境界差的還很遠,真正到了神明境界的太極拳高手打出來的套路,是不可能遵循什麼國標的,就象你不能要求書法家按照你的框架來創作,只能要求他寫什麼字,而那種機械打分的方式只有把太極拳變成藝術體操比賽,當然,這是對具有相當水平的人來說,對於初學者,絕對不能根據自己的臆想來隨意篡改和發揮拳架,就象你剛學寫字的時候必須臨帖,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個人發揮,但現在的比賽狀況是比誰臨帖臨的好,這樣的比賽,怎麼能出大師?怎麼體現太極拳靈機活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太極拳的技擊問題。現在有不少人都說太極拳不能打人。其實這是笑話,太極拳的創始人就是武將,創造太極拳原來的目的就是技擊,至於健身作用,是後來才發現的。現代能運用太極拳格鬥的人少,是時代條件決定的。現在戰爭對武藝的需求也越來越低。過去對戰士的武藝要求很高,現在恐怕更需要一個槍法準確,能熟練操作各種現代武器的專業軍人,空手格鬥技能被降於一個次要的地位。所以,原來從戰爭中來的許多傳統武術,都慢慢變成了體育項目,比如泰拳,比如跆拳道。太極拳在近代被發現了健身作用以後,為了健身目的學習的人越來越多,迫使一些拳師改進了為了技擊的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和訓練。使得太極拳的技擊被他的健身社會作用所掩蓋。而太極拳的格鬥競技,目前的推手比賽還很不完善,觀賞性也不強。各地的運動隊又急功近利,根本沒有從太極拳發展出發,加上規則上的問題,推手比賽在有的時候變成了摔跤比賽,相撲比賽,哪裡是太極拳? 總體上說,現在傳統武術都面臨其技擊格鬥技巧逐漸退化的趨勢,這和目前武術比賽注重套路有關係。畢竟,武術不是舞蹈,現在太注重觀賞性,武術成了"舞術。"另外,太極拳的技擊是靈活的,巧妙的,在實戰中,運用了太極拳的技巧,那就是太極拳,至於姿勢,根據具體情況,是各有不同的。和人交手的時候,全是本能的自然反應,隨心所欲,法無定法。所以,可能有的時候,在格鬥中使用了太極拳,可能有些人還看不明白。套路中的招式只是一種鍛煉方式,本來就是博採了各種武術的特長,其攻防動作並沒有特別是太極拳的東西,倒是發力技巧和打拳的要領,符合太極拳的原理,要掌握不容易。當然,可以肯定的是,光靠盤架子,是不可能有技擊水平的提高的,太極拳的訓練是整體和綜合的。但現在學拳的,大多不都是學了套路就滿足了?國家的太極拳比賽,看的也不就是你的套路打的好不好,就是推手比賽,也限制了許多太極的技擊法,這是時代決定的。反過來說,如果取消各種限制成為無規則的格鬥,當然最能發揮武術的威力,但是其中的傷害事故,又一定不是現代社會道德觀念可以接受的了。 鑒於目前太極拳的狀況,我對一些真正的太極拳愛好者學拳,有一點個人體驗和建議,希望各位方家指正。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所說的只是針對真正喜歡太極拳的人,希望研究太極拳,提高太極拳水平境界的人,對於哪些學拳的目的只是為了鍛煉一下身體,有些只是為了學會套路,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內,既然本身沒有對太極拳學習抱大目的,去有關的體育學院,或者公園裡就有教的。 第一,一定要有明師。而且這個明師必須是認真的教你而不是敷衍了事。這一點是非常難的。現在太極拳的高手越來越少,而且很多人也不輕易收徒弟,因為現代人太多壓力,太少時間,人際關係太複雜,現代人毅力最少,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是真正的太極拳名家在教學收徒時非常謹慎,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個人的保守因素。所以,一旦你有機會接觸明師,就要誠心的求教,誠心的學,刻苦的學,如果他一開始不是很重視你,但是你通過你的刻苦努力和堅持,總有一天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器重,其實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下,收一個佳弟子對一個名家來說,也不是很容易的。老師水平高,你才可能達到高的境界。除非你是武術方面不世出的奇才。如果因為地緣關係,不能找到水平最高的老師,那麼先找當地水平最高的老師,以後有機會再向其他老師求教。第二,學拳架子不可貪快,一招一式,必須清清楚楚,動作到位。所以我不主張在大班教學時學,這樣老師很難一個一個幫你們糾正動作。對於學拳要求較高的學者,是不合適的。俗話說,旁觀者清。可以讓師兄弟看自己的動作是不是到位,太極拳的要領有沒有做到。初學時肩沉不下去,抬肘,等等毛病是不是有?除此之外,如果沒有條件,自己對者鏡子練,看自己的動作有沒有問題,也是一種補救的辦法。如果老師嚴格要求,不到要求不罷休,那是最好了。
第三,打拳的快慢。有種說法,說剛開始練要慢,然後快,最後又慢。其實這都是相對的,初學練的慢些是看動作是不是達到要求,有沒有些細節混過去。所以這是我反對大班教學的另一個理由,如果學的程度不一樣,每個人的學拳進展也不一樣,打出來的速度,應該是不一樣的。至於什麼時候能由慢轉快,其實這不能強求,再你學到一定程度以後,純熟了以後,自然會快一點,這不會是一個突變,而是慢慢的變化,只要保證動作不走形,勁路正確,快慢順其自然即可。到了高水平的時候,快慢隨心所欲,是無所謂的。我不認為打拳的快慢體現水平。 第四,要重視拳架子又不能只練拳架子。練拳架子是出功夫的,有些人熱衷於技擊的人粗略學了拳架就把時間都花在推手上,這個是有失偏頗的。推手能提高你的技擊技巧,但是推手中正確的姿勢來自於拳架,而且有些猛烈的技擊動作,推手中是不能使用的。所以拳架子是根本,要刻苦練,練拳架子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出功夫。除了練整個套路,還可以把式子拿出來單練,甚至可以雙人演練拆招。推手的訓練是和架配合在一起的,推手可以檢驗出拳架的毛病,推手也是鍛煉太極拳搏擊技巧的重要環節。但是推手不是太極拳唯一的搏擊訓練。還必須重視功力訓練,象抖大桿,推太極球,但是這些老師不輕易傳授,看你是不是誠心想學了,還有,作為有志提高太極拳水平的人,身體素質也是必要的,所以其他的輔助體育鍛煉,用來提高耐久力,肌肉力量,身體柔韌性的運動,也需要參加。 第四,在太極拳到了一定水平之後,要有實戰訓練。太極散手現在練的人真的不多。就是運用太極拳的各種搏擊原理來進行實戰。這裡,我個人的意見是不一定找太極拳同門的拳友,還可以和其他武術流派,甚至是練拳擊,空手道,泰拳等的拳友實戰,來檢驗和提高自己的太極拳水平。我發現現在的太極拳手,很缺乏和其他流派搏擊術的交流,關起門來是不行的。我看到有練了太極拳和推手多年的人,居然擋不住別人拳擊手的一個快速直拳進攻,這能算什麼太極拳?太極拳講究動急則急應,但是沒有專門訓練,人家急來了,你急應的了嗎?太極拳譜上說起手如閃電,那是要練的,吹牛沒有用。現在的太極拳冠軍,你讓他和一些其他流派的搏擊高手較量一下,那怕國內的散打高手,勝負如何?我不敢說,至少,說太極拳不能搏擊在過去是笑話,你看楊露禪,你看陳發科,你不服氣?和他較量較量。現在如果有人說太極拳不能搏擊,是花架子,我們能提的人難道還是陳老先生嗎?好漢不提當年勇,用已經謝世的人說服力不夠。而現在的太極拳冠軍,恐怕只是和一些愛好者平時交流的時候發發功力,也許很厲害,但沒有說服力,恐怕也是底氣不足吧。其實搏擊水平是需要訓練和實戰來維持的,現在的太極拳選手,有實戰訓練嗎?一個從來只是教學和練練架子的選手,怎麼可能和經常打比賽,體能和反應速度保持的非常好的運動員交手呢?太極拳巧妙的搏擊術,是實戰來檢驗的。但是,實戰訓練,太極散手,由於對抗性比較激烈,如何防止受傷等事故,倒是希望各位太極方家提一些有益的意見。 第五,太極拳是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拳術。千萬不可拘泥定法。在搏擊當中,是存乎一心的,我的經驗,有的時候,與敵交手,就是在一剎那間靈光一現,該怎麼打,全憑靈機一片,個人特點也會發揮無疑。我多喜靠法,有的時候就用的比較多,可能別人來打,就是另一種方法。對於拳架來說,要認真但不能拘泥,練到一定程度,是不用拘泥的,有的場地不適合跌叉,就不用跌了,有的時候多打幾個倒卷紅,雲手,二路的白蛇吐信,都不一定按照式子編排來的。圈大圈小,動作幅度,哪裡發勁,哪裡不發勁,是可以根據個人特點來的,是不必要強求統一的,只要付合太極拳拳理就行。我看萬文德老師教的徒弟打拳,都有個人風格,他是鼓勵對拳架有自己的理解和個人特點的。萬老師說陳照奎老師打拳,幾遍可以打幾種風格,動作都有不同,那是很高的境界。陳式太極拳後來發展出那麼多其他式的太極拳,也說明太極拳的動作是不必強求統一的。人是活的,拳也是活的,人的靈感創造了充滿生機的拳。當然,我在這裡不是鼓勵人隨便亂改拳架。一定的標準對於初學者是很必要。 第六,恆心和毅力,要有吃苦的準備,其實這個是最難而且我不說人人都懂的。堅持是很難。現代社會不象過去,練拳可以吃飯,現在靠教拳吃飯也只能到國外去。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非常快,尤其在大城市,工作壓力大,當然還有婚姻,學業,子女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許多人一開始練得很好,但是後來就放棄了,這一點許多誠心想培養一些接班人的老拳師都很痛心。所以堅持是最難最難的。太極拳的境界是沒有止境的,從目前的水平來看,太極拳的倒退非常嚴重。這和時代有關,但也和人的惰性有關。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借口說服自己,算了,今天不練了,不是我不想,而是我實在沒空或者太累了。石家莊的馬虹老師說的好,我現在70多了,但是每天還是和年輕人一起早上練拳。就是過年,也是先練拳,練完了再吃餃子拜年。我在石家莊,一大早就去看馬老師練拳,果然他和年輕人一起,要練好幾遍,每遍都不含糊,77歲的老人,跌叉,發勁,一點不含糊。馬老師矯健的身姿,一直在我腦海里。馬老師當年在文革時期受到迫害,但是他還是把很大的精力放到了陳氏太極拳的研究工作,並且最後在友人的介紹下,終於找到了陳發科的兒子陳照奎老師。他每天凌晨4點起床,徒步10多里路去學太極拳,腳上打了泡,也沒缺過課,這樣的精神,終於感動了陳老師。今天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不會再有那樣艱苦的環境了,不吃苦是不可能學好太極拳的,學好太極拳是非常苦的,所以有志學習和研究太極拳的愛好者,要有這個思想準備,不要到了時候再打退堂鼓,浪費老師的時間。 有鑒於目前對太極拳的整體勁和訓練方法,各方面有些不同意見,想結合自己的練拳經驗談一談,也是一家之言,歡迎各位方家批評。權作金剛說太極之五。 大家都知道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也看過陳式太極拳拳架子里的松活彈抖的發勁,但是,到底什麼是太極拳的勁力,如何練出那種驚炸勁,如何練好整體勁,各家的看法都不一樣。 先說太極拳的勁。有關的科學研究好象還很缺乏。只能靠經驗和個人體驗了。我感覺,太極拳的勁是一種身體各部位協調的很好的時候打出的一種突然的爆發力,陳家原傳的拳還特彆強調螺旋,強調從腰腿發勁,由丹田帶動,所謂內不動,外不發。我覺得,實際上還是崇尚整體力。在鬆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的彈抖整體力。松不下來,身體就無法協調到最佳狀態,就發不好勁。所以,孑石認為勁力都是整體和鬆柔兩個字,的確說到了勁力的本質和精髓。 如何練整體勁?如何練陳式太極拳的勁力。站樁的重要性在太極拳里有多少?現在說法很多,馬虹比較重視拳架,馮志強比較重視樁功。談一點個人意見。無論怎麼說,拳架的重要性一直是不容質疑的。所謂陳式太極拳架,的確有活樁之稱。而且,也是鍛煉鬆柔的根本,松不下來,發不出彈抖勁,更沒有整體勁。現在的問題在於,練什麼樣子的拳架,怎麼樣練?其實,鐵肩和孑石爭論的焦點問題在於,他們兩個人理解的拳架不是一個東西。孑石看到的,很可能是很多人練拳不練勁,拳架里根本打不出八門勁別的那種太極拳,動作要求也不高,運動量也不是特別大,可能練了多少年,一個硼勁都沒有練出來,只是肢體體操。而且,架子可能也比較高。這樣的是指普遍的很多練的太極拳架。鐵肩因為學陳式太極拳,了解了陳家低架太極拳的難度和效果,所以認為可以動中練勁。不過如果要求嚴格,這種拳架相信很多多年練其他太極拳的人都打不了,對於上了年紀的人,身體條件不好的人,是有一定難度的,這也是楊露蟬到北京不得不改拳的一個原因,由於練者不普遍,真正嚴格要求的更少,孑石可能不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不等於他不想了解,實在是因為現在太極拳的推廣誤入歧途,不然他不會那麼熱心問我打聽真傳太極拳的VCD 的事情了。我的感覺,低架陳式太極拳強調的檔走下弧,對提高腿步勁力很有幫助。由於架子低,虛實變換多,沒有一定的腰腿功夫,的確很難練好。我認為,在低架拳架當中練出勁力,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也不一定見效慢,但難在低架太極拳的教學現在很少,而且教者和學者必須一絲不苟,認認真真掌握好每一個要領。每一個細小動作的虛實變換,呼吸,勁路,力點,技擊含義,都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初學者打拳要慢,就是因為不容易一下子掌握那麼多要領不得不放慢,而不是故意打的慢。對於一般的太極拳學者,很少有這樣的恆心和耐力。如果按照低架陳式太極拳的高要求來說,一天能打十幾遍拳的人,現在是很少很少的。我們講那些太極拳前輩過去教弟子,嚴格的幾乎讓人不能忍受,原來太極拳推手不叫推手,陳家叫打手,原來陳家的打手擒拿跌打併用,而且對腰腿要求極高,沒有相當功夫者是無法練的,後來為了降低傷害事故和難度,成了打手,是普及的需要。現在的教者和學者,都不是那樣的了。要求太嚴格,人家不肯練了,他覺得沒有理由要吃那麼大的苦,很多傳統拳師改變要求很難度也是被迫的,反過來你想嚴格練,還不一定找的到嚴格要求的老師,這是因為練拳目的不同而造成的,也是現代太極拳的悲哀。
關於拳架子,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被許多人忽視的單式訓練。打一整套套路是一回事情。單式訓練,拆拳,是另一方面。但是被現在大多數太極拳習練者所忽視。這也是一些練套路的出不了功夫的原因。單式訓練不是有人所想像的就是把套路中的動作拆開來。陳照奎老師專門有單式訓練強調的式子,從一路和二路里來。但是練法不同。首先是練整套架子的時候你不可能每個式子都發勁。而單式訓練都要練,而且,由於有很多式子有不同練法,只有在單式訓練中可能反覆操練不同的練法。還有,有些在式子里是原地的動作,單式訓練的時候可以加強跳步,措步,進步發勁攻擊。身法步法可以有多種練法,是更貼近實戰的練法。在練習當中,每個式子的各種用法擊發,必須清清楚楚。但是不能丟纏絲勁,不能丟整體勁,不能丟太極的化打結合,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表面看起來,比練套路的時候剛猛一些。當然,如果鬆柔不夠,對於初學者某個動作還不行,也可以拿出來單練提高。我當初初學的時候,練的最多的就是雲手和金剛搗錘。現在我每天都練單式,掩手弘錘這樣重要的式子,不打幾十遍是不行的。練推手不能用一些猛烈的膝法和肘法,單式訓練中可以加強擊打訓練。單式訓練是提高太極勁的訓練途徑之一。 雖然拳架是太極拳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只是一部分。要想出功夫,出功夫快,光練拳架子是不行的。所以太極拳有各種增加功力的訓練,其中也包括站樁。 太極拳里的樁功,馮志強老師比較強調。其他的名家也都有介紹。而且有一些人也比較強調。其中有百把氣功樁,千手功等等,都有不同。對於長勁力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我建議初學者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練。是不是每個練太極拳的人要練樁功,我覺得要看你的學習目了。如果有志於提高搏擊水平,也就有必要練樁功。樁功對場地的要求不是很嚴格,也是他的優勢。對於一些初學者,腰腿基本功不足,練低架太極拳吃力,站樁可以有幫助。我覺得,站樁對提高功力絕對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比較起低架拳來到底哪個更管用,目前好象還沒有人做過試驗。不過,太極拳里對樁功的強調,可能沒有大成拳里那麼多。由於對大成拳研究不夠,我也從未和練大成拳的人交過手,因此不敢妄論。孑石針對一些沒有打低架太極拳,打拳只知道動肢體的人來說,提倡練點樁功是可取的。另外一點是關於太極拳的樁功,很多人公開教拳是不教的。不知道是保守密技自珍,還是不重視。 太極拳還有很多提高功力的傳統輔助練法,比如抖太極大桿,推太極球,還有打沙袋等等。但是這些練習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必須在老師的輔導下練習,自行看書練習是不行的。可惜這個需要一是學者有一定的太極功力以後,二是要有教學者的耐心指導,據我所知,現在傳授輔助訓練的太極老師很少很少。但是,這些又都是必要的。 對於太極拳是不是要進行一些體力鍛煉,我認為,作為搏擊來說,雖然太極拳往往可以以弱勝強,以小制大,但是,我認為,對於提高技擊水平來說,適當的體能訓練也是必要的。對於能不能進行力量鍛煉,各家太極拳有爭論。楊澄甫老師的弟子董英傑把本力和如何運用這些力比作做生意和本錢,所以主張平時跑步打球不必禁忌。而陳照奎老師和弟子馬虹則更明確的主張加強身體力量的訓練,太極拳的確不是比力量的拳術,但是不能沒有力,只是鍛煉如何巧妙運用這些力量。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這樣說可能會有一定誤導作用。 對於太極拳八門勁法,不管學習到什麼階段,硼勁是主要的。也是根本,在八門勁法都掌握的不錯的時候,才能講個人特點。但是四正手是主要的,這一點是普遍的。至於過去陳家溝那些精於肘靠的高手,那是功夫爐火純青以後的一種個人風格,現代練太極拳的目前還很難到那個水平。 陳式太極拳的演變 前見短橋兄提及各家太極拳之特點,有感而特發此文。 這裡我不想多再重複各式太極拳的歷史,這個在有關書籍里都查的到。武術界有個風氣,就是都說自己練的門派好,已成流弊。不過我說我個人還是最喜歡陳式太極拳,各人學習太極拳的目的不同,選擇各家太極拳。我也是研究學習了幾家武術以後才決定專於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是現在流行的各家太極拳的起源,保留了太極拳剛柔並濟,保留了纏絲勁,螺旋運動。陳式太極拳打手也比後來的推手更接近實戰。現在的各式太極拳,大多是從陳式一路演變而來,至於陳家二路炮錘,後來在各家漸漸佚失。太極拳本來剛柔相濟的特點,也逐漸被人認為柔化見長,是後來的誤解。我覺得陳式太極拳更直接的保留了技擊內容。必須注意的是後來各家對太極拳的修改主要是為了普及和推廣,而不是技術上的提高。
陳式太極拳的缺點(如果這可以算缺點的話),就是推廣起來不如其他放棄發勁縱跳纏絲的太極拳來的容易。沒有一定的耐心和體力,是無法練好陳家的太極拳的,加上陳家太極拳打手對身體條件要求比較高。不是一般年老體弱者可以開始練的。當然如果是從青壯年開始練習,打到老還是可以的,但是架子一般也開始放高了。由於拳架纏絲勁也比較複雜,不適合一些時間少的人起手鍛煉。雖然陳式太極拳有非常好的技擊和養生效果,但是如果和現在流行的各家太極拳相比較,比較難於推廣。這是從學者的目的造成的。現代的陳式太極拳,也有降低難度和要求的趨勢。 陳式太極拳的另一個分支趙堡太極拳,特點也比較鮮明,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我覺得基本保留了原始太極拳的特點。 我並不喜歡現在的一種論調,就是什麼都要說正宗,說原傳。其實事物是發展的,陳式太極拳是目前太極拳最古老的,但老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問題是要搞清楚太極拳為什麼會演變。 現在我們一般說的楊式太極拳,是指楊澄甫定的大架子。其實從楊祿蟬到北京教拳開始,太極拳就遇見了問題。過去太極拳只在陳家內部秘傳,長輩對晚輩學拳要求及嚴格,而且一般都從小習武。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在北京,學拳的人三教九流,尤其後來楊祿蟬給皇族子弟教拳。一是學生素質不夠,高難度的動作學不了,而且你也不能對學生對自己的子侄一樣打罵和嚴格要求。所以楊公不得不把拳改了,這是公認的事實。這個問題,也出現在其他孫,吳,武等各派太極拳上。我覺得,這是太極拳由家族內部秘傳走向社會,走向公開教學以後必然遇見的問題。所以一般的老師,只能採用兩套教學辦法,對一般弟子教改過的簡單化的拳架子,對子侄和愛徒教原傳的東西。 在家裡,班侯建侯學的都是老架子,這種架子是陳式老架子,還是經過楊祿蟬的發展,現在也無法見其真面目了。由於太極拳練到一定境界,是不拘泥於動作的固定化的。所以,可以理解,楊祿蟬在家裡教子弟的,和陳長興的架子有所不同是正常的。 到了楊澄甫這一代,武術的技擊功能進一步被削弱。在上海學拳的人大多不可能有陳家原來那些條件,很多人學拳也不再以技擊為目的,這樣,為了降低要求,便於普及,楊澄甫才定了現在的架子。不過,我不認為楊家自己的子弟僅僅靠練公開傳授的架子就可以出功夫。據傳楊澄甫的發勁也很利害,顯然有其他練法。而強調技擊散打的班侯,以及後來的少侯,從學者沒有澄甫普遍,也是時代造成的。少侯晚年獨創的小架子太極拳,只見發勁不見運勁,據說是圈小到沒圈的上乘功夫,可惜不見傳者,再說,那樣的架子也不是初學者可以學的。 最近我看到一本介紹吳全佑老架太極拳的書,是常雲階的弟子傳下來的。動作難度也很大,而且保留了不少哼哈發勁的動作。可見,原來吳家家傳的架子,也是保留縱跳發勁的。吳鑒泉定架子,也是出於一定普及需要的。現在的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見多,我覺得,可能很多也是不得已。曾經有一個練吳式太極拳的人問我為什麼在推手中自己能化無法發人,我說你只練化不練發當然不行,從來不練發勁,搏擊當中那裡發的出勁。 孫祿堂本來就是八卦形意名家,搏擊功夫上乘,創造的孫式太極拳架高步活,獨樹一幟。從和其他拳種的結合和發展來看,孫式太極拳對太極拳有方發展的一面。結合了一些其他內家拳的長處。但是後來傳拳,也是因為普及的原因不得不降低要求。 武式太極拳是我除陳式以外最欣賞的太極拳。特點非常鮮明,短橋兄看起來比較推崇。而且武式太極拳對太極拳理論的發展也很有貢獻。但是後來也面臨普及和技擊的兩難。解放後國家批評唯技擊論,使太極拳家更不敢提技擊。傅鍾文先生在編寫楊式太極拳的書的時候更是一再強調不是為了技擊。這進一步削弱了太極拳的技擊特點。後來定的簡化太極拳,還有競賽套路,都不是完全從體用出發,以技擊和出勁力為目的的架子。
如果說各家太極拳到了最高境界,無高下之分,都是無剛無柔無圈的境界。這個我是同意的。但是,我只限於各家能出功夫的家傳訓練,只在小範圍傳授的東西。至於各家公開傳授的架子,是被迫改的難度偏低的。從目前定的一般各家太極拳來說,我只能說陳式太極拳保留了更多的東西。這也是我最後花很長時間尋訪學習陳式太極拳的原因。 也許本文會開罪一些練其他太極拳的朋友,其實我也是歡迎大家批評的。只能說,我個人現在專練陳式太極拳,不是因為家庭,也不是因為正好和某個老師相熟,而是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今之拳者,各家皆盛讚自家門派,譽美有加,而喜指點別家瑕疵,久之而成流弊。金剛自練太極,先指點自家,罵上一罵,非逞口舌之快,但願各家取長補短,多交流發展,少互相指責。 一罵不團結。太極拳作為中國的優秀傳統武術,分成許多流派。可惜各家太極拳之間,甚至一個式子的太極拳界之間,表面上寫東西講話,都比較謹慎。但是私下裡,矛盾重重,有利益上的,有對拳的理解上的,還有個人恩怨上的。先撇開私人因素,就說對拳的理解,本來對拳的理解不同可以公開爭論,甚至比武印證,一起研究。可是我們這裡更多的是相互指責,都說自己練的好,別人的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各家門人子弟,習以為常。在太極拳界,是經常見到的。同門之間爭論正宗,對改拳的非議,等等。包括在陳式太極拳內部,各人的子弟都誇自己的老師功夫好,別人的東西貶多褒少。這樣類似的事情,我見過不少。陳式太極拳新老架之間的一些爭論,也是和這個有關係的。其實這也不是太極拳一家,很多傳統武術都這樣,當然我自家門裡,聽的看的多一些。有一位太極拳名家(姓名略)曾經想集合一些國內的名家一起研究一下老架陳式太極拳,把各人不同的意見交流一下,給初學者一些統一的意見,拳架除了各人的風格,也給初學者制定一些標準。也因為各人的原因,做不起來。弟子私下裡說,那是很難的,幾乎不可能。國家制定的競賽套路,除了體育學院的,一般的傳統拳師,只是應付一下教弟子,不作重點。教的學的仍然以傳統架子為主。各人的差別還是不小的。對拳的理解和側重點,分歧也很大。 由於時代的原因,現代太極拳家的技擊水平比起前輩有一定差距。如果各人不多交流和發展,各自認為我的最好,那麼如何發展? 二罵故弄玄虛,盲目片面理解拳經拳譜。太極拳是優秀的技擊拳術,有許多科學研究有待我們去做。古人對太極拳理論的研究,是立足於當時的科學和理論水平的。所以多用中國的傳統哲學來解釋,我們可以繼承,但是也要發展。不能老是停留在陰陽,停留在老拳論上。日本對太極拳的科學研究,在系統化,專業化上,已經走在我們前頭。太極拳前輩雖然功夫精深,但是由於時代的原因,對太極拳的解釋不一定都科學。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許多國內出版的書籍,更多的是重複前人的拳論,讓人覺得深不可測,玄妙萬分,但是卻缺乏量化的,系統的科學研究。對於前人的一些拳論,當然可以研究,但是也不能隨便就引為經典。我就很不同意"用意不用力",說不用力太誇張了。現代人的古文水平,對傳統哲學的了解程度,不可能和古代學者一樣,過於強調老拳論,只有讓現代的讀者和學習者覺得玄妙,但是沒有更直接和科學的理解。對於向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是那麼了解的外國人推廣,更是不合適。盲從古人是不對的。 太極拳是高深的拳術,但是可以用力學,生理學上去解釋的。不是"不可測度"的。現代科學儀器很先進,一拳多少力量,多少速度,都可以科學分析的。但是,有些人胡亂加些科學名詞,亂解釋太極拳就不可取了。這一點,我們現在要學習日本人的研究精神,尤其是集體研究精神。 三罵保守和過於注重面子。其實保守是很大的問題。現代我國的太極拳界,大多還是停留在自己的圈子裡,很少和其他武術和世界其他搏擊術交流和互相學習。現在的太極拳學習者,也大多在自己的圈子裡交流。不和練其他功夫的人交手,或很少。這個,倒還不如前代拳師,不論各家高手,打出太極拳的名氣不同。現在是更想保住自己的名聲面子,大多拳師不喜歡和同等水平的拳師交流印證功夫。我湖州的一個拳友,先練楊式太極拳,後經我引薦練陳式,他是很喜歡實戰的,而且喜歡和練不同功夫的人散手實戰,實戰中也加深了對拳理的理解。這樣的人現在不多。太極拳對其他優秀拳種和搏擊術的研究和吸收,以及對應之法,很少,還不如當年的孫祿堂先生。甚至有許多傳統拳師推崇太極拳,到了排斥其他拳種的地步。武藝不印證,不交流,沒有實戰,如何前進?陳式太極拳本身的創編,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術的優點,尤其收戚繼光整理各家武術的影響。到了現代,各家太極拳還在閉門造車。 為了面子,所謂的名家也很少和其他門派的高手交流拳技。不知道他們如何保持他們的競技狀態?一般老師教學生,互相到推手為止,也很少和學生放開打實戰。對於學有所成的弟子,我覺得可以和老師實戰。我有個學生,大概是謙虛,說弟子怎麼能超過師傅,我說,弟子一定要爭取超過師傅,如果弟子老是不如師傅,那什麼東西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是一貫歡迎所有人(包括跟我學的)超過我,弟子達到了老師沒有達到的境界,是老師最高興的事情。不過,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的。
聽說《武魂》搞了一個傳統武術擂台賽,有一個傳統武術名家報名參加了,不知道有沒有傳統太極拳名家參加。 沒有實戰的訓練保持競技狀態,很難想像大師們如何保持自己的實戰水平。 四罵吹噓前人。太極拳前輩功夫比現代的高,是有共識的。太極拳許多前輩名家,練拳的辛苦和高超的搏擊功夫,的確讓我等後生小輩嚮往。但是,仰慕先人不是吹噓先人。現在關於很多前輩的故事,大多傳奇傳說多,有可靠資料的少。大多是據誰誰誰說。當然談一點傳奇,增加一點武術的傳奇色彩,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覺得現在對太極拳前輩的搏擊功夫,在不少書籍里,是被過分誇大了。最近在武術網上貼出了香港舉行的一場吳式太極拳和白鶴派拳師的擂台交手錄象片斷,再印證後來吳家太極拳對此戰的評價,可見其誇大不實的成份。這只是一個例子,類似的很多。 很多書刊宣傳的很多太極拳手一舉手將對手發出多遠,如何利害,很多情況下是師傅和弟子印證拳技,或者在技擊水平差的比較遠的情況下的一種特殊較量。和真正實戰,有一定的距離。對前輩的功夫,要有一個客觀評價,對於有些記載,我覺得可信成份比較少,但是還有人印在出版物上,對一般人了解真正的太極拳,反而有反面影響。 太極拳前輩的搏擊水平,是實在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真功夫是不可能立足的。陳長興,楊露蟬,楊班侯,陳發科,和兆元,孫祿堂這些人功夫,是不需要吹噓的,但是其實很多人吹噓前輩和老師是為了抬高自己,這就更不可取了。 罵是為了改進和提高,純屬於個人觀點,偏激之處,各位指點,另外也歡迎別人罵我。 有關太極拳的起源,現在說法很多,現在比較普遍認可的,是我國著名武術研究工作者唐豪的研究,認為太極拳起源於明末戰將陳王庭,後在陳家溝沿襲,當今流行的各式太極拳,均起源於陳式太極拳。但是,在許多其他各式太極拳的書籍里,比較淡化陳式太極拳為各式太極拳之母的說法,有的還是說太極拳始創於張三丰,最近汪波出版的全佑老架太極拳一書中,更是對太極拳起源於陳式公開表示了懷疑,並提出了張三丰創拳的可能性。 在作討論之前,我覺得首先要說明一點,有許多人寫太極拳的起源和歷史,都是帶著個人目的的,很多為了標榜自己學的正宗或古老,拚命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師承更古老。由於現代太極拳的傳播始於陳家十五氏陳長興,這個事實基本現在沒有人有異議。於是,大多數其他式子太極拳的門人對陳長興的介紹都一筆帶過,除了陳式的門人。更有人為了宣傳自己,假託古人,篡改歷史,那就更不可取。我覺得,在討論時,先要有公正的學術研究態度,不能為了一己的名譽,我覺得,至少,唐豪先生的考證不管準確與否,應該可以相信沒有帶個人利益色彩。我是練陳式太極拳的,但我不是陳家子第,選擇練陳式太極拳也是個人選擇,但是,無論我的討論準確與否或者是否有失偏頗之處,但是,首先是正動機,至少,我沒有刻意去褒貶任何一家的意思,不想,也沒有必要宣傳誰,褒貶誰,希望做到公正。這一點,我覺得汪波在全佑老架一書里,對各式太極拳的評價還是比較公正的,他對太極拳起源的不同意見,也是出於學術分歧,沒有其他目的,這一點,從書里看的出來,對他的見解,我還是很尊敬的。 首先看一下現在的最普遍的意見,陳王庭創拳說。陳王庭的著作,大多佚失,現在留下的詞,那一句"閑來時造拳"成為陳王庭創造太極拳的證據。關於陳王庭當時創編的太極五路,炮錘一路,還有一百零八路長拳,十八般武藝等等,一般沒有異議。其拳式多取於戚繼光的拳經,也是不爭的事實。所謂"造拳",我認為實際上是對當時優秀的民間武術的一次發展和改編,而不是完全的發明創造。這裡又涉及的問題是,究竟什麼是太極拳?怎樣才叫太極拳。陳家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把陳溝拳叫成太極拳,是現在分歧比較大的,也是很多各種各樣史料有真,有偽作的地方。有人提出太極拳和通背拳的聯繫,認為太極拳最早叫通背太極。我覺得有一定道理。太極拳最早是從外家拳體會發展出來的,所以,當年陳王庭所創編的架子是什麼樣子,除非在考古發掘上有更多發現,現在是不得而知了。但是,我的意見是,不管陳家溝流行的拳術什麼時候開始正式叫太極拳,他的風格和特點,以及對於對現代太極拳的影響,應該稱為現代太極拳的鼻祖。我和一些練陳家功夫的人交流,一般都認為陳王庭當時創編的架子,應該和現代的陳式太極拳差別還是不小的,真正開始和現代太極拳有聯繫的,是陳長興的陳式一路,和二路炮錘。我同意這種說法。
我認為,陳家的太極拳應該是集體創造,其中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陳王庭,提供了框架(也是查考了別家和自己的家傳的武藝的),一個是陳長興,去繁就簡,繼往開來。由於陳家名手輩出,很多對拳術的體悟,都不斷發展,到了長興這一代,太極拳的各方面都發展的比較成熟了。可以說,從陳長興這一代陳家拳師開始的太極拳,已經是相當完備和嚴謹的了。 目前的陳式太極拳,還有大、小架,新、老架的說法,實際上每人的風格都有不同,這是太極拳的特點。從大方面說,有現在的小架太極拳,陳立清老師在傳授,有陳發科父子傳授的83式大架,陳家溝四大金剛傳授的75式大架。至於當年陳長興本人的架子,應該都是有所不同的,太極拳經過了幾代人的體悟,拳架具體動作上有出入並不奇怪。 有關七寸靠和雙手捺地的蹬一根,在陳鑫圖說里是有介紹的,小架子太極拳也是那樣練的。就這兩個式子而言,從我練陳式太極拳的體悟來說,倒是象更加古老的練法,而後來為了降低難度而改的,陳鑫在圖說里說現在有新法練蹬一根。我這個理解,是從練拳角度的一個猜測,並沒有嚴密的證據。也不能由此證明小架子太極拳更接近古傳太極拳。(陳立清在出版物中介紹說小架太極拳在先,大架太極拳反而是在小架基礎上改進的),出於傳人的不同,可能各自都保留了一些古傳太極拳的練法。 現在各家太極拳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都比較推崇。但是王宗岳的太極拳始自何處,也是很多爭論的疑點。也有人基於此認為太極拳並非始於河南陳家。陳家認為王宗岳曾經到河南教學,可能在那個時候接觸到了陳家的太極拳。疑點在,當時的陳溝拳及其保守,從不外傳,也不公開練拳,所以才有楊祿蟬偷拳的故事,在當時,王宗岳通過什麼途徑去學和了解太極拳,然後寫出那些拳理來,是很令人不解的。還有除了這篇拳論,並沒有許多關於王宗岳武藝生平的記載。甚至有人認為王的太極拳論乃後人偽作。但是,我覺得王氏拳論的存在並不能證明太極拳非始自於陳家。 另一個關於張三丰的說法來自關於張松溪,當地縣誌記載他和武藝高強的少林和尚交手的經歷,戚繼光的拳經里也介紹了"綿張之短打",可見張松溪以柔克剛的內家拳術高超。有記載說張松溪和其他6個人都曾經跟武當山張三丰學藝,於是以此推張三丰為太極拳創始人。我覺得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是張三丰創造,就不能主觀臆斷。但是,當然也不是沒有可能張三丰是一位武術大師。另外一個說法是唐代許宣平創太極拳。我的意見是,實際上中國武術淵源流長,但是保守作風也非常嚴重。許多優秀的搏擊術都因為傳人的原因失傳,後來又有不少人領悟到了類似的境界。是經常有的事情,我們現在流傳的武術流派,多成於明清兩代,和武術的保守風氣有關。我認為象太極拳這樣的技擊特點,是否前人有領悟到類似的境界,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本身各家武術在很多方面是相互相同的。如果仔細分析形意八卦太極,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太極拳不可能是憑空產生的。不管是張松溪也好,許宣平也好,雖然現在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們的拳術和現代太極拳的關係,但是,他們的拳術里含有太極拳理是很正常的。 我的觀點,陳王庭是肯定作為整理各家拳術,尤其是戚氏拳經,並且加以自悟的拳理,整理出了一些套路,和鍛煉方法。所謂"陳氏拳劍創始人"也不過分。但是當時他創編的套路和今天的太極拳,應該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經過陳氏數代拳師的研究和發展,到了陳長興這一代,太極拳架已經發展的相當完美了,搏擊功夫更是一流。而且從這一代開始,太極拳開始外傳交流,出現了象楊祿蟬那樣出色的外姓高手。如果說太極拳始自陳王庭,我更傾向於太極拳是陳家歷代拳師的集體創造和改進。自長興一代到達了一個高峰。對於其他和太極拳拳理類似的內家拳,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說陳家的拳術是從張三丰或是其他拳手那裡學來的,可以認為始自陳家。而關於名稱,我覺得沒有必要拘泥和爭論,太極拳的功夫是練在手上的,太極只是一個名字。現在有些其他的太極拳,不同於現代流行的陳楊武吳孫各式,如武當太極拳等等,我覺得其實是和陳氏家傳體系不同的另一種內家拳,如果從拳理上說,稱其為太極拳並不為過。太極拳只是一個名字元號,也不必爭論什麼版權,我認為都可以叫太極拳,關鍵是有沒有太極拳剛柔相濟,陰陽動靜,化打結合,螺旋運動等的特點。至於拳架,各異並不奇怪。他們的這個太極拳始自何處,那就更待考證了。但是為了證明其正宗假託古人,就可笑了。我不喜歡什麼東西都一古腦兒的往張三丰那裡推,這不是寫小說,就算沒有確鑿的記載,也得有令人信服的推斷。 目前對各家太極拳的改進,多有為了健身保健和推廣為目的減小運動量,降低難度和複雜程度的趨勢。從楊祿蟬在北京教皇族子弟開始,太極拳就面臨了一個無可奈何的境地。推廣就涉及到一個難度問題。現在除陳氏太極拳和一些學了各家太極拳內部老架的架子外,對於纏絲勁和發勁,多有捨棄,尤其是陳氏二路炮錘,幾乎被捨棄不用,而其實近代太極名家如楊澄甫,還是精於炮錘的發勁的,可見各家太極拳家傳的東西和公開傳授訂的架子還是有所保留的,這個有推廣需要的問題。目前的陳氏太極拳,也有不少人在搞簡化的架子,也是為了現代速食文化的需要。為了出功夫老架都要練上好多遍,那這簡化架子練了能出多少功夫呢?可是現在時代造成大多數人學拳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功夫能技擊,更沒有那麼多時間,也吃不了那個苦了。(至少沒有吃那個苦的動力了)。太極拳為了迎合一些學習者的需要作了很多迫不得已的讓步。所以,從太極拳的精義來說,現代的太極拳正在走下坡路,而不象從陳王庭到陳長興那些拳師一代代精益求精。就算到了近代的楊班侯,陳發科,應該說功夫是有所繼承和發揚的。但是以後在技術上就沒有多少發展了。對於真正的太極拳精義,也是研究古傳太極拳的意義。 有關幾位朋友提出的學習太極拳的問題, 就個人體驗回答一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第一,關於20歲練拳太極拳是否太晚的問題,肯定是不晚的。當然很多名家都是從幼年開始被父母師長逼著開始練的。但是,不等於說一定要很小的時候開始練。人在青壯年時期,下個幾年苦功,是可以練出太極拳功夫的,當然要追求更高的境界,那是沒有止境的,需要畢生的研究和練習。年紀再大一點開始練,(40以上),困難就會大一點,但還是可以出功夫。尤其對於有武術基礎,練過其他武術的人來說,什麼時候練太極拳都不為晚。當然,年紀青練要更好些。第二,關於開始練哪一種太極拳,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是要看你是否能找到名師,如果你很喜歡某種太極拳,但是找不到好老師,或者在自己生活的附近沒有,你又不可能脫產去外地學拳的話,我覺得找個功夫好,肯教你的名師更重要。至於太極拳的風格,有陳、楊、孫、吳、武、趙堡,還有武當和一些其他的太極拳。太極拳是重意不重形的功夫,拳架子練到一定程度,都會帶個人風格,就象毛筆字一樣。所以,練拳架能練出功夫就是好的。至於什麼風格,你可以先了解一些,看一看,最後選擇自己喜歡的。我個人最後選擇了陳式老架太極拳,那是我個人的特點和喜好。具體可參見我的帖子(從陳式陳式太極拳演變看各家太極拳)。選擇好了就下苦功練,不要朝三暮四。在你沒有精於一家的時候,是不可能融會百家的。
第三,關於練拳的時間。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人看到打太極拳都在早上。我的觀點正好相反(針對有固定時間工作學習的業餘愛好者,職業運動員和拳師可以不計),雖然我當年也是早上下功夫練拳的,但是我覺得,對於現代有職業的人或學生來說,早上不宜過多練拳。現在在公園裡早上打拳的,很多都是退休的老年人,他們打完拳就回家休息,另外老年人早上也睡不著,這是客觀條件。 對於年輕的人來說,一般早上8:00以後都要去上班學習,如果是學生可能還要更早,練拳如果要練出功夫,肯定出大汗,而且練低架子拳,尤其對初學者,腿和膝蓋的疼痛會持續很長時間。那麼,如果早上下功夫練拳了,勢必涉及到要回去換衣服洗澡,有個時間問題,還有,練的很累了,馬上投入緊張的學習工作,也不合適。所以我建議,對於早上練習,可以少練一些,活動筋骨即可。 主要的練習精力可以放在晚上,晚上練拳有很多好處。練完了,一身大汗(包括天冷),馬上可以回家洗澡睡覺休息。第二天一早可以恢復。所以,晚上練習可以加大運動量,附以輔助練習和功力訓練。就算練的很累,也不用擔心,可以休息。 有人說太極拳不累,還能越打越精神,我個人體驗那比較難,陳照奎老師講:"學武術就是吃苦流汗"。下苦功,按照動作要領,堅持打低架子太極拳,嚴要求,我個人體驗,哪裡有不累的。所以,對於業餘愛好者,晚上練習是個好時間。練完出汗以後,要換衣服。 當然,在節假日,有空的時候,不妨從早上開始,多花點時間練習。這個是可以因人而異的。 第四,關於練習場地。很多人練拳一定要穿好服裝,到公園操場里練才算練習。其實,不一定要那麼麻煩。我個人覺得,一有空,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當然,如果要打一套拳,那要找大一點的場地,但不一定要在公園。只要場地比較大,如果在公眾場合,不影響別人的正常交通和生活工作,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練,也不一定要穿練功服。記得和火弧的老師第一次見面交流,她就是在馬路邊打給我看一路拳的。一次外地的拳友來看我,我們沒地方打手,就在他住的賓館的停車場里拳來腳往起來。 平時也有很多時間可以利用,站著等車,可以按照太極拳起勢的要領,也是練拳。 一些年輕的朋友在公眾場合打太極拳覺得怕別人笑話。當然個人有個人的個性。現在講個性自由,每人人可以有自己的愛好,只要不影響別人,不危害社會就可以了。如果是學生,還可以利用課間休息練習,不一定要練整套,可以拉出來練單式,或者一段,都可以。過去我做學生的時候苦練太極拳,每天是整幢宿舍樓第一個起床的,還要門房的阿姨給我開門,平時一有空就練拳,在宿舍里看書,看累了就起來練幾個單式,站會樁。大多數同學都不理解,還有笑話的,關鍵是你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對太極拳有信心,別人笑話是因為別人不理解,不懂。 談一點個人意見,希望對華安和天藍和其他初涉太極拳的朋友能有所幫助。也希望各位前輩高手賜教。 楊式太極的毛病--轉貼 作者張源俠,發表時間,8/29/04 陳式太極的纏絲勁如果練好了,對擒拿很有幫助;陳式第二路的發勁快速猛烈,符合打架原理。到了楊氏太極,出現了"大松大軟"的理論,和陳式的理論就有了天壤之別。 陳式太極講究纏絲和發勁,雖然放鬆也講,但很明顯,纏絲是要纏的,發勁是要發的,所以陳式太極里沒有大松大軟這一說。那麼大松大軟究竟是一種革命性理論,還是一種誤入歧途的謬論呢? 以大俠的斜眼來看,大松大軟理論實實在在是一劑毒品,可以說是流毒無窮,而中毒的人就好像吸了毒品一樣,因為身體有異樣的快感和幻覺,便以為這真是宇宙大道了。 大俠的楊式太極是跟傅鍾文的弟子謝炳燦老師所學。謝老師在華東師大的場子久盛不衰。大俠學了都老師的半套陳式太極以後,想嘗嘗楊式的味道,於是也混在一大堆人中湊熱鬧。一個學期下來就把楊式學會了。 謝老師教每一個動作時都要學生擺好姿勢,然後他來糾正動作。輪到大俠的時候,謝老師用手指導大俠將身體上的數塊大肌肉按照他親手摸出來的位置擺好。每次擺好以後,大俠都覺得渾身彆扭,等謝老師轉身去摸別人的肌肉時,大俠早就偷懶站起身來了。等謝老師第二圈轉過來,大俠早就把剛才的肌肉位置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第二學期,大俠開始學習推手。有趣的事,大俠的笨手和謝老師剛推了沒有幾下,謝老師就一臉嚴肅地問大俠:"你這是吳式手法,你的老師是誰?"大俠老實回答對吳式是七竅通了六竅。謝老師很不滿意大俠的回答,認為大俠在掩蓋事實。大俠老實告知學過陳式太極,但決沒有學吳式,也沒有學過推手。謝老師就是不相信。 謝老師也是屬於牛皮很大的那一種,自認為全上海的楊式太極只有傅鍾文的才是嫡傳。謝老師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打楊式太極有時可以打通宵。大俠只有在臨考前臨時抱佛腳才玩通宵,要讓大俠通宵打楊式太極,除非刀架在脖子上才有可能。謝老師有一套太極拳機械自動化理論。 謝老師認為太極不停地打可以達到機械化的程度,即每招每式都猶如機器運作一樣,嚴密工整。練到最後進入自動化境界,只要意念一動,身體就會飄飄欲仙一樣舞動起來,空空渺渺,所有的動作尤如泉水一樣流淌。一套拳打完,真正賽過神仙。 謝老師的太極機械自動化理論的基礎就是要消磨時光,最好練拳練到天老地荒。大俠在上海的公園裡有時會看到太極拳一練就是數個小時的老先生們。以大俠的時間觀來看,那種練法只有吃飽了撐著的閑人才有可能。 有一天,在謝老師的推手場子里來了一個穿西裝的中年人,看了一會兒以後,要求和大俠推手。當大俠的笨手搭上那位先生的毛料西裝時,立即受到對方的批評:"手太重了,要用意不用力。" 大俠當然知道用意不用力的偉大拳理,但究竟怎樣才算用意不用力,即使像大俠這樣聰明絕頂的博士腦袋也無法想像出來,當西裝先生如此提出,大俠還以為遇到了太極高手,於是虛心請教用意不用力的訣竅。西裝先生要求大俠將手臂肌肉完全放鬆,大俠這一放鬆,手上就什麼力氣也沒有了。西裝先生趁機將雙手挫進大俠的腋窩,不敢用力的大俠就這樣被西裝先生玩於掌股。 大俠雖然功夫不佳,但卻是極要面子的人。被西裝先生如此修理,心下十分不快,但礙於用意不用力的偉大拳理,大俠只有自認沒有靈性。沒想到西裝先生再次將雙手挫進來的時候,大俠無意中摸到西裝先生的大臂,發現對方完全是肌肉緊繃狀態。大俠心下一沉,殺氣頓生,立即使出蠻力。西裝先生沒有料到大俠居然膽敢違背用意不用力的偉大拳理,立時亂了方寸,在掙扎之中,西裝的袖子被大俠扯了下來。 西裝先生垂頭喪氣地走了,大俠心裡也覺得不好意思,但沒想到謝老師對剛才大俠屢戰屢敗的情形早就生了一包氣,對大俠擺出一副難堪的臉色。大俠這才驚覺剛才自己已給謝老師坍了台。 像西裝先生這樣理解用意不用力的民間太極玩家可謂多如牛毛。大家在一起自欺欺人,臭水平碰臭水平,作為健身娛樂當然可以,但要作為什麼偉大理論在宣揚,理解上的偏差早就不知千萬里遠了。對用意不用力的精義,大俠在後面會將守孚先生的妙論清清楚楚地揭示出來,希望眾玩家迷途知返。 謝老師教推手反到沒有講用意不用力的玄理。他只管推,有時喜歡錶演倒仰鐵板橋的功夫,對方推過來,謝老師上身完全後仰,對手自然失去重心。但對謝老師這招倒仰鐵板橋,大俠覺得很有問題,問題其實很明顯,在上身倒仰鐵板橋時,檔部豈不完全大開。我不曉得謝老師是否有鐵檔功一類的秘技,否則的話,這危險是明明白白的。 謝老師對自己推手的技藝當然是很有自信的,他說不管人家練什麼的,他都不怕,少林他也不怕。謝老師對楊式太極的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多次對我說,楊式太極不是從陳式太極里演化出來的。楊式里完全沒有發勁,這是比陳式遠遠高妙的地方。大俠當時聽了這樣的高論就想笑,但在驕傲的謝老師面前,心理學博士張大俠還不知道哄老師開心嗎? 不發勁的拳就代表高妙,這又是一種迷信,這種迷信其實是用意不用力的另外一種偏見。很多人練楊式就是中了這種偏見的毒,練了老半天的楊式,就是不會發勁。碰到人家用蠻力的,不發勁的楊式往往一點用也沒有。 大俠這麼說是有實證的。華東師大有一個跟了謝老師七年的學生,楊式的架子練得很漂亮了,也常到傅鍾文太師爺那裡去請教。這位老兄和大俠是拳友,有一次和大俠聊天。大俠老牛皮當時已經學了兩種陳式,手上也有一把蠻力。吹到興緻高的地方不免手舞足蹈起來。兩人於是上陣推手。大俠一搭手就感覺對方根本沒有勁,於是關心地責問:"老兄,你的楊式練得這麼好看,這麼會一點勁道都沒有的。" 他長嘆一口氣道,自己對楊式迷信至極,這七年中全心全意地練拳,也有機會親近傅鍾文太師爺,但就不知道為什麼練不出功夫來。他懷疑謝老師沒有把真正的太極秘訣教給他。當時大俠對他的毛病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現在大俠可以一針見血地指出,毛病就出在對大松大軟的錯誤理解上。 所謂大松大軟就可以練出絕世太極勁,是一種徹徹底底的謬論,是太極練法中的"偽功夫"。許多人練一輩子太極,不得其法,十有八九是中了這大松大軟的毒。 大俠看楊家門內故事,楊家子弟練腿功累到無法上樓梯,練苦功練到要自殺。如果楊家子弟真的是按照大松大軟的原理去練的,怎麼可能苦成這個樣子呢?真正的大松大軟是結果而不是原因。練太極苦到死去活來,等到功夫上身了,你自然就會大松大軟了。不吃死去活來的苦功,就夢想大松大軟,豈不笑話。為什麼會有這樣倒果為因的謬論呢?這和中國傳統武術界的保守和故弄玄虛有關。本書的目的是要還武術的真面目,消武術界的流毒。 練楊式的當然也有聰明人。傅鍾文據說是不和外人推手的,傅大師的推手功夫究竟如何,很多人懷疑。大俠從來不懷疑傅大師的功夫,但如果傅大師真的不和外人推手,這就是一種陋習。 武術是要講真才實學的,而武術的真才實學不是用看來衡量的。功架再好,不再實戰中體現出來,一切都值得懷疑。大俠聽說傅大師對大杆子情有獨鍾。練大杆子的人都明白,大松大軟是練不了大杆子的。傅大師如果成天在家裡練大杆子,一般的拳家大概也經不起大師一抖。 大俠在上海電視台作節目主持人的時候,專門做過一檔介紹太極的節目。節目里請了吳式太極的馬岳梁、吳英華,還有武式太極的浦公達,當時也想請傅鍾文,沒想到傅大師很快就過世了。大俠的師傅王雷華先生和浦公達是忘年交。浦公達是上海武式太極研究會的會長,郝少如的親傳弟子。大俠到浦老先生家採訪。王老師鼓動大俠和浦老先生推手。大俠心頭一熱,以為如此機會定可向大師討教了。當大俠的雙臂搭上浦老先生的雙臂時,老先生雙腳後退一步。讀者諸君不要誤會大俠功夫了得,一搭手就將浦老先生打退一步。事實上是,浦老先生完全不用力,後退一步實是走避。大俠後來問王老師這是怎麼一回事。王老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浦公達作為武式太極在上海的代表人物,已經和大俠搭上手了,而大俠還根本沒有用力出手,浦老先生就主動走避。這不是一個武功好壞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對武術對抗性的態度問題。所謂惡拳不打笑臉人,身價得以保全,武功的真正精神卻失去了。浦老先生傳給萬雷華老師數套很有風格的江南南拳,裡面有一套楊家英雄拳,打起來頗有英雄豪氣,可以想見浦老先生是有真功夫的,但浦老先生在大俠面前主動走避,大俠想來只有無盡遺憾。 大俠有一次在上海氣功研究所遇到一位練楊式太極的,他說他們的太極練法是要練苦功的,他當場表揚幾種苦功練法,與大松大軟完全沒有關係。和大俠推手,很快將手挫進大俠腋窩,這一招和當年西裝先生的招式一模一樣。大俠當時無法破解這一招,回到家裡向王老師請教。王老師笑道,這是上海推手界最喜歡用的一招,還教了大俠破解之招。 王老師教的破解之招是擒拿手法。這擒拿其實也是力氣活,對方如果用蠻牛勁,擒拿也是很難破的。說到蠻牛勁,在大松大軟練家的眼裡不值一提,但在陳式太極中就有蠻牛勁的練法。所謂蠻牛勁兩人單手相搭,一人拚命提起,另一人拚命壓下,一上一下,循環往複,謂之蠻牛勁。大俠在紐約拜陳守孚老師為師,守孚老師示範用心意六合拳破解挫腋窩推手法,可謂酣暢淋漓,擊中要害。具體細節容後再述。 寫到這裡,大俠想起謝老師一次親口對大俠提起的往事。謝老師對自己的功夫是很有自信的,給大俠的感覺是少有敵手,但謝老師卻自己提起一樁他自己的比武往事。他說有一次遇到一個年輕人,兩人推手,年輕人在用掤勁時,突然爆發出驚炸力,其力直透謝老師胸膛。謝老師當場讚歎此種神奇勁法,希望向對方討教,但對方卻淡然一笑,不願露底。 以謝老師平時的驕傲神情,要在他嘴裡聽到這種自貶身價的故事實在是希奇的。但大俠卻也讚歎謝老師的求實精神。中國武功浩若煙海,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年輕人明明是用太極掤勁,卻能發出直透胸膛的驚炸力。從謝老師的反應來看,他自己的太極功夫不能發出此種驚炸力。 大俠回到家裡,向王雷華老師請教,王老師笑道,在上海民間拳法中,十大形、棉拳專註於這種驚炸力,那個年輕人一定是十大形、棉拳的高手,謝老師只迷信楊式太極,對十大形、棉拳不了解,自然要吃虧了。王老當場演示這種用掤勁發出的驚炸力,他說這是浦公達所授南拳里的一種練法,每次發勁都要發到舌頭髮麻的程度才算得勁。大俠這才知道浦老先生居然也會使這種勁法。如果浦老先生和人推手突然發出這種勁法,大家一定會以為這是武式太極勁,其實這是江南南拳里的勁法。現在有不少知名的拳師在一輩子里其實學過很多拳法,最後以太極大師的面目問世,其實手上出來的東西早就不知道是哪一派的了。 太極拳除了大松大軟這個謬見外,還有捨己從人這個謬見。在上海的公園裡常可以看見一個老先生和幾個年輕人玩推手,不管年輕人用多少力氣,老先生都可以很容易化解,然後將年輕人像蝴蝶一樣擊出。 大俠學太極當然也迷戀這種神奇的捨己從人功法。有一次和一個不懂太極的老兄推手,他用蠻勁直撲大俠面門,大俠身體稍稍往後一沉,那位老兄頓時失了重心,大俠借勢一提,對方雙腳離地,大俠身形向前一催,對手尤如驚弓之鳥跌出。當時大俠的心頭之快可以說是無以復加,知道這就是太極中捨己從人的打法。大俠在前面提到,謝老師喜歡用後仰鐵板橋一招,其實也是捨己從人的打法。 後來,王雷華老師教大俠吳式太極的推手法,王老師跟吳公儀的弟子丁德三學藝。丁德三、丁晉三兄弟在上海是稱名一時的吳式太極高手,演練的是吳公儀特有的方架太極。方架太極猶如楷書,動作一筆一划,和其他圓潤無角的太極大有不同。 王老師最喜歡錶演的就是吳式轉腕功。對方推過來的時候,自己背部撐牢,前臂貼胸,當對方的勁直撲而來時,實實在在吃到自己的前臂時,突然手腕一轉,對方的勁因為完全吃在自己的前臂上,就在那一瞬間,對方會被很輕易地打出。王老師用這一招和學生推手屢試不爽。 大俠聰明絕頂,這樣的花招當然一學就會,和學生推手也是百戰百勝。但大俠這人有一個毛病,喜歡追根究底。吳式轉腕功其實是建立在背部撐牢的基礎上的,如果背部撐不牢,這樣的花招就不管用了。對方傻乎乎將所有的力都集中在己方的手臂上,自己只要將手腕一轉,就可以輕鬆化解對方的進攻,但對方如果不把進攻點放在手臂上,吳式轉腕功很快就要出洋相了。 大俠想通了此理,有一天對王老師道出自己對吳式轉腕功的疑問。王老師不信大俠的歪理,於是推手。王老師故伎重演,想用轉腕功化解大俠的進攻。大俠其實根本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前臂,當王老師開始轉腕時,大俠突然用肩背發力,當場將王老師擊出。這件事是大俠關起門來和王老師討教的實作,以師道尊嚴的傳承,當不該將此事公布大眾,但就探究技擊真諦而言,又不得不說。 所謂捨己從人,那是對不懂整體勁法的人而言才有用的方法。如果對方以整體勁襲來,捨己從人根本無從下手。大俠在學了心意拳了的肩撞法後,在和人推手時,雙手一搭,肩膀立即攻擊,十有八九經不起大俠一撞。因為大俠的肩撞是按照六合整體勁的原理,猶如坦克進攻。要對付這樣的進攻,想用捨己從人法是很難的。 大俠看太極大師的軼事,很少說到捨己從人,大多是迎面直擊,一觸即發,貨真價實。如果玩太極滿足於自己圈內的遊戲,不從內功實力用心,太極永遠只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功夫。 太極理論中還有一種謬論,那就是越慢越好。一套吳式太極如果按照這種理論,有時可以打上半個小時。王老師一直有心要教大俠方架吳式太極。大俠也學了一下,最終沒有學完,原因是大俠無法忍受吳式的慢速。大俠當然知道太極中有所謂越慢越好的理論。但以大俠的斜眼看來,這其實也是一種謬論。大俠在網上讀到一篇王孝明先生所著"楊氏快拳世稀傳",裡面寫道: 馬岳梁先生親眼看馬岳梁見楊澄甫打楊氏快拳,當是楊氏早年在北平體育研究社授拳時期,楊氏體態尚未發胖,甚至可以說是英俊瀟洒,打楊氏快拳應該是非常輕鬆的。馬岳梁在談到吳氏快拳的來源時,就楊氏快拳現在稀傳的原因,曾說過:"當年楊氏太極拳傳人楊少侯、楊澄甫和吳氏太極拳傳人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時,都有發勁、跳躍的動作,有這種發勁、跳躍動作的就稱為太極快拳。楊澄甫和吳鑒泉兩人為了使太極拳更適合一般人練習,後來教人時把發勁、跳躍的動作去掉,改變為輕靈柔和、式式均勻的慢架子,而在一些課程中還傳授快架子。楊澄甫的哥哥楊少侯堅持不改,說:"要改你們改,我不改,要練楊氏太極拳必須按原來的練法來練。"他教學生都教原始拳路。由於楊少侯脾氣很暴,教學時,學生一下子領會不了,他就動手打,人家受不了。所以雖然他的功夫很好,但跟他學的人很少。楊澄甫脾氣非常好,教人也很耐心,開始教慢架子,也教快架子。據說後來他胖了,不教原始的快架子了,故現在還未見楊氏快架子整理出來。"(見嚴翰秀著《太極拳奇人奇功》) 馬岳梁先生這段旨在說明吳氏快拳淵源的談話,同時亦把楊氏太極快拳現在稀傳的原因歸之於因為楊澄甫後來身體發胖,不再傳快架子的結果。這種分析有一些道理,從署名楊澄甫著的1931年版《太極拳使用法》上的楊氏拳照中,我們可以看到其體態的確已經很胖。 由上可見,原始的楊式太極沒有越慢越好的理論,甚至楊式太極的技擊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快拳中的快。大俠跟王雷華老師學螳螂拳,知道出快手的味道。大俠和玩太極的推手,有時喜歡開玩笑地問對方如何防螳螂快手。即使那些推手功夫在大俠之上的太極高手也無法回答大俠這個問題。螳螂拳的右手一起手就直奔眼睛而去,對方必抬手格擋,螳螂拳的左手一攔,右手立即下舞直奔襠部。如果你要用手去攔襠部的攻擊,那右手立即變招成為曲肘攻擊心窩。玩慢拳的主遇到這樣的攻擊必定手滿腳亂。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