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講故事,怎樣培養講故事的能力,好故事有什麼特徵,做記者如何講故事,做老闆呢?

先聽聽好萊塢編劇大師羅伯特·麥基如何說講故事!第一個是《中國企業家》採訪的,第二個是《三聯生活周刊》的採訪,從中可以發現大師的思想!關於羅伯特·麥基的書,噹噹網上有一本叫《遇見羅伯特.麥基2011——2012:「好萊塢編劇教父」談電影與劇本創作》

故事是最好的說服工具——訪好萊塢編劇大師羅伯特·麥基

他被全球的編劇們奉為偶像。參加他的「故事培訓班」,被《名利場》稱為編劇界的「朝聖之旅」。就連微軟、福克斯等商業機構,也曾請他去給經理人講課,講授用故事說服對手的技巧。

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已經70歲了。在他長達28年的編劇培訓生涯里,他的學生們共獲得32個奧斯卡獎項、182次艾美獎項,長長的名單幾乎包括了所有著名影片的編劇:《阿甘正傳》編劇艾瑞克·羅斯、《西雅圖不眠夜》編劇諾拉·艾芙隆、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百萬富翁寶貝》的編劇保羅·哈吉斯等等。

對麥基來說,親自撰寫劇本所攢下的聲望遠遠不及他教人寫故事所帶來的。他8歲時就排出了自己人生第一部戲劇,但成年後把自己編寫的劇本賣出去後,卻沒有一部被搬上熒幕。他說意識到自己「確實屬於課堂」,於是轉向培訓。

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如今他的學生比他出名得多,他則帶著自己講故事的半生經驗環球旅行。他於今年12月應盛大新經典之邀來中國開壇講課,這是他的「故事培訓班」首次中國之旅。

你曾說過,講故事的技巧是一項手藝活,學習這項手藝需要什麼必須的能力嗎?

麥基:任何一個人,即便沒有天賦、沒有好耳朵和好樂感,只要有了足夠的練習和教學,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學會演奏某種樂器。他們並不需要學習如何出類拔萃。同樣,任何人只要有寫字能力、想像力,都可以把想法搬到紙上。任何人都能學會構造一個故事。但掌握技藝也是一種天賦,不同於那種有純粹創造力的天賦。在創造力和技藝之間有某種神秘的聯繫,總的來說,創造力越強,對技巧的掌握能力就越強。

有的年輕編劇抱怨說商業元素限制了他們才能的發揮,你認為這是個真問題還是個借口?

麥基:這是個借口,他們本可以有所選擇。他們可以環繞四周,看看什麼正在大眾中流行,然後選擇是否追逐潮流。我理解,他們是在將寫作視為一種謀生手段還是熱愛之間搖擺、痛苦。對那些想以當編劇謀生的人來說,非商業化是一條非常困難的道路。他們希望變得獨立,創造出有藝術價值的電影,但又想賺很多錢,這不可兼得。

我們注意到除了舉辦故事培訓班,你也會給微軟、福克斯、迪斯尼等大公司的經理人上課,這些商業精英會期望從你這得到什麼建議?

麥基:商業人士來到我的故事培訓班,是因為他們把講故事的能力運用在商業里。故事可能是一個最好的說服工具:他們必須學習不要扔一堆嚇人的數據給聽眾,而是想像對方會對此作何反應;當聽眾分別是公司員工、投資人或董事長時,對方吃哪一套。如果你要說服你的領導、下屬、合作者,像你期望的那樣去思考問題和行動,最好是用一種戲劇化的、講故事的方式,讓他們接受你想要傳遞的信息。故事是傳播方式中最自然的一種,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一種。所以這些商業人士,來到我的培訓班學習說服的技巧,因為他們要成為那種「有故事的人」,他們在工作中需要以故事來驅動人們行動和完成他們想要完成的任務。

好萊塢的編劇機制是如何運行的?以下這三種關係:導演和編劇,編劇和觀眾,編劇和投資商,哪種最重要?

麥基:在一個團隊里,編劇、導演、所有人時刻都會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未來對觀眾會產生的影響。他們需要後退一步,成為自己創造力的旁觀者。所以以上三種關係都很關鍵,但這三種關係與在銀幕上看到的好劇本沒有必然的聯繫。好萊塢生產的好劇本主要來自一種始於代理制的篩選系統。代理人每天閱讀成千上萬個作者遞交的劇本,尋找其中最好的作者來運作。由代理人將劇本遞交給製作人、演員、導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讀者遇到好的故事,也會通過渠道推薦給導演、演員、製作人。製作電影的專業人士同樣尋找高質量的素材。這三種力量促使好萊塢找到能點燃激情的好故事,並把它們搬上銀幕,這就是好萊塢如何尋找故事的。

能否談一下你的學生們,編劇們都是怎樣的一群人?

麥基:他們是區別很大的一群人,有些人非常慷慨,有些人很外向,同樣也有人非常害羞、安靜。但是遲早,他們都會形成特定的共性,其一就是自律。他們可以長時間坐在書桌前為了創作而工作,而這項工作是非常孤獨的。

當然,雖然正劇編劇傾向於獨立工作,喜劇作者卻傾向於團隊協作,因為團隊可以互相抖包袱,如果你們可以使對方發笑,那就證明這是一個有趣的包袱。

但是,所有的編劇在寫作時,都會讓自己進入他們能達到的最好狀態——最敏感、最有靈性、最富有想像力。雖然寫完之後他們會變回那個熟悉的自己,喝酒玩樂或什麼,但當他們寫作時,如同天使附體。

我的學生們寫作的類型從喜劇到悲劇包羅萬象,他們的成功給我莫大的安慰,但對我來說,我更受觸動的時候往往是在這些已經成功的作者告訴我,他們多少次險些就要放棄這些職業時。出於苦尋靈感的痛苦,《美麗心靈》、《達·芬奇密碼》的編劇阿齊瓦·高斯曼曾決定放棄當編劇,他在離場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來聽我的課,結果受啟發決定繼續回去寫作。小說《戰爭的藝術》的作者史蒂文·普萊斯菲爾德來聽我的課時,本來是想要放棄小說家的夢想,學怎麼做一個銀幕編劇,但他被我打動,決定繼續追尋真實夢想,成為一名小說家。

你對中國的電影和中國故事,有什麼印象?你最喜歡哪個中國導演?

麥基:向王家衛致敬,向陳凱歌致敬,當然還有張藝謀。

陳凱歌的《趙氏孤兒》是一部偉大的史詩,繼父、養父和兒子之間的三角關係和復仇非常精彩。《東邪西毒》是王家衛早期的作品,這絕對是一部具有催眠作用和深層情感的作品,交織著愛恨情仇的武俠故事,記憶的美麗和痛苦攝人心魄。

我非常期待中國電影,這些電影起碼都很有意思,其中一些甚至很有才華。

在收集材料和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時,你有沒有一些給中國編劇的建議?

麥基:我的答案很重要,但沒人願意真正去聽——多做練習,不要老坐在書桌前冥思苦想。

如果你暫時沒能構想出任何偉大的故事,看看窗外,用你的想像力、語言去描繪你看到的場景和真實的世界,設法讓讀者感到栩栩如生。做一些對話的練習。比如,設想一個存在於你和母親或伴侶之間的問題,想像你們會如何談論這個問題?你可以在文本中怎樣暗示這個衝突?嘗試獨自培養構造對話場景的能力,用語言去描述這個世界、角色的行為。比如,你可以創造一個角色,練習如何表現他是藥店里最有趣的店員。

作者們通常等到靈感來了才寫作,但為了寫故事,你需要每天做這樣的練習,完善技巧,在自己的語言體系中鍛煉想像力。如果一個作者願意承受做練習的痛苦,而不是苦等靈感的到來,偉大的靈感終究會到來。(本文詳見2011年第21期《中國企業家》雜誌

羅伯特·麥基,故事信徒的「點金術」:

應盛大新經典的邀請,70歲的好萊塢編劇精神領袖羅伯特·麥基將於12月在北京進行為期4天的講座。「我信奉故事,信奉肯尼思·伯克的話——『故事是生活的設備』,它屬於全人類,它源於生活,又驕傲地高於生活。」羅伯特·麥基告訴本刊記者。

說起理解把握故事能力的緣起,羅伯特·麥基話語間滿滿都是自信,他告訴本刊記者:「哦,我得感謝上帝自己有這個能力。七八歲的時候,父親給我一本《伊索寓言》,要我讀了以後和他聊聊,我的見解使他驚呆了,這事後來常常被我父親提起,他說他都沒理解到的意義竟被那麼一丁點大的我講清楚了。可能從小男孩那時的我就真有比較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

進而他又極嚴肅地補充道,自己反而是用懷疑和謹慎的態度對待天賦,他更願意用卷帙浩繁的閱讀和嚴謹縝密的思考去完善自己的直覺。比如為那本闡述銀幕寫作敘事藝術的《故事》,他躲進圖書館裡,讀了300多本書籍、數千篇論文,從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到20世紀哲學家德里達,甚至書目中包括了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詩經》和近代中國國學代表《人間詞話》。

「因為我絕對不想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西方,而是立志要把整個人類的敘事藝術理出些脈絡,因此不僅西方理論體系重要,東方式的思考方式也具有啟發性。我希望對過去兩三千年間整個人類有關故事的『手藝』都有所了解,因為我信奉故事,也信奉肯尼思·伯克的話——『故事是生活的設備』,它屬於全人類,它源於生活,驕傲地高於生活。」

麥基的《故事》由哈珀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隨後便被超過20種語言翻譯出版。當然,更多的好萊塢編劇們是不僅僅滿足於書本上的文字的,他們不惜以近千美元每小時的代價去聽麥基的編劇課程,儘管這課程從1984年開始,至今持續了近30年,學生總計超過5.5萬人,受追捧程度絲毫不減當年,還從單純針對個人,發展到有20世紀福克斯、迪斯尼、派拉蒙、皮克斯等眾多好萊塢製片廠成為其團體培訓客戶,並吸引來微軟等非影視公司參與其中,麥基甚至還曾受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邀請在其休斯敦總部開展研討培訓教程。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羅伯特·麥基的學生共獲32次奧斯卡獎,182次艾美獎,21次美國作家協會獎,17次導演工會獎,以及普利策戲劇獎、英國國家圖書獎等。

麥基自己卻大方調笑這是一生的好運氣而已,編劇教練的職業對他而言是純屬偶然。他告訴本刊記者,80年代早期的時候他還是好萊塢一家電視台的小編劇,艱辛多為稻粱謀,事業稍有起色是寫完《起訴公民凱恩》之後,那部連續劇獲得了當年的英國金像獎(等同於艾米獎的英國影視最高獎項),於是,麥基開始了他的講座生涯。

麥基坦言自己是很有商業頭腦的,他經營著自己的課程,為此註冊了公司,課程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好萊塢的一道風景,他也幾乎走遍了全世界。

你覺得中國和美國之間(東方和西方之間)在故事講述方式上存在著根本差異么?

麥基:不,這個區別不是原則性的。故事是一種全球性的藝術形式,它的形式幾乎是和我們的大腦一起演進的,故事的根本形式是通用和永恆的。當然,表面上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比如亞洲的作者經常會花大量時間使自己的故事在某些感覺經驗傳遞中給觀眾冥想般的氛圍,因此他們捨得花時間去做停頓,等待那種深層次的真相或者情緒慢慢累加,往往比那些強調一個情節點到另一個情節點不斷快速前進的西方作者有更多的耐心,這樣的例子很多。東方作者運用了驚人的耐心,巧妙控制了故事的節奏,寫出非常富有禪意的作品,或者是有很多亞洲作者在快節奏敘事上做得非常出色,所以,我說差別僅在表層。並且在我看來,這種差別僅是時間維度的,也就是作者花在表達上的時間,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了,因為故事都是屬於人類的。

在《故事》中,你在闡述傳記性人物塑造的時候,以《霸王別姬》中蝶衣的角色為例進行了深入剖析,這是書中並不多見的外國電影案例之一。對於中國電影,你是不是真的有偏愛?你怎麼看中國電影的故事現狀?

麥基:我是二三十年前遇到那些優秀的中國電影人的,那正是中國電影藝術非常蓬勃向上的時期,因此我始終覺得,相比普遍意義的好萊塢電影,中國電影有豐富多姿的一面。我最熟悉的中國導演有張藝謀和陳凱歌,當然還有些其他導演,比如王家衛我也非常欣賞。至今給我最大情感震撼的中國電影應該是張藝謀的《菊豆》,我真覺得這個悲劇的中國愛情故事具有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或者易卜生這一類偉大悲劇作者作品中共有的力量,張藝謀的其他作品比如《紅高粱》、《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我而言也都美好大氣。當然,《霸王別姬》也是傑出的中國電影,我已經寫進自己的書里。其實後來我也喜歡周星馳的喜劇,覺得他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喜劇電影作者之一,而且獨一無二,我覺得他代表了新一代的中國導演,時髦、有趣,充滿了創造力。

你為何說故事的講述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你覺得當下的中國最需要怎樣的故事?

麥基:作為藝術形式的敘事是整個人類生存的裝備,是人類從生活中獲得意義的方式。人類最初與環境鬥爭,並且理解這種鬥爭,積累經驗,這一切最初都要從故事講述中開始,同時這也是人類情感原始的運作方式,每個人的頭腦都會不由自主地把生活里的事情編成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是全人類對待和表述現實世界的方式。藝術家所指的就是那些能夠講述出更深刻美妙知覺的人,他們能感化那些聽故事的人,深刻別人的生活經驗,這樣的故事講述者是對整個社會承擔責任的。當一個社會的故事講述變了味道,其結果必然也是整個社會的墮落。所以,每個社會都需要誠實的故事講述,那些能給社會或人際關係中晦暗轉角帶去一道光亮的故事,無論悲劇還是喜劇,都賦予人們活在更真實世界裡的權利,也就是讓更多人以更加美麗和文明的方式生存下去。

中國和世界其他任何國家一樣,都面臨如何以深刻的誠實的故事方式來抗衡那些謊言、欺騙與自欺欺人,這是和每一個人都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國最需要的也是深刻的、富有魅力的,尤其更誠實的藝術作品。

你強調敘事藝術原則的普遍和永恆,那麼你怎麼看待民族文化特徵細節等在故事中的地位和意義?

麥基:首先,故事應該是有具體文化特徵的,我們都沒有太多興趣去看我們已經熟識的世界。事實上,每個觀眾都是帶著這樣的祈禱走進電影院的。「但願是個好故事,讓我見識一下那些我沒有經歷過的人生,讓我為那些以前覺得好笑的事兒前仰後合。」因為我們都願意去拓展自己的人生,所以故事應該忠於它的文化、地域,充滿細節,這不僅針對本土觀眾。對於外國觀眾來說,當我們真的被異域的世界吸引,反而有機會看到另一種可能的自己,同時感受到故事的核心具有怎樣普遍的人性特質。即便在那個陌生的世界裡,我們也能認同那些角色,感同身受他們的情感。具體說,比如一個好的中國故事,首先是真正的深刻的中國,另一方面也該是全人類的,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分享它,進入它,認同它。

你覺得眼下的中國電影或者中國電影創作者,最需要面對怎樣的問題,該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的創作水平?

麥基:在當下的中國,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在創作著優秀作品,這與世界上任何國家一樣。至於他們所普遍面對的問題,或者如何講出更好的故事,我所能給的那個答案實際和我在南美、南非,或者歐洲所能給出的答案是一樣的,全世界的寫作者都面臨著同一個深刻的基本問題: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意義。具體而言是,如何使得一個故事充滿戲劇性或者幽默感,當然兩者相融更好不過,並且能通過巧妙講述自始至終帶著觀眾,領悟到生活日常層面以下的深意以及日常事件以外的新意。

因此我想,中國的寫作者也應該和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寫作者一樣,首先該為理解生活本身而奮鬥,這畢竟還是一場孤獨的戰鬥。他們應該去細心核查自我的經驗構成,了解梳理自己的想像世界,並且學會開展確鑿的事實調查(比如圖書館或者實地體驗),因此把故事建立在自己對於這個世界越發敏銳的認識目光之上,該從人生中的知識和經驗中寫作,而不是循環利用那些陳詞濫調,讓無知把才華活活餓死。

對於所有的寫作者來說,首先要獨創性,如何贏過陳詞濫調?勝算來自作者本人的智慧天賦和深入生活(調查)經驗之間的加乘,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必然結果出獨一無二。事實上獲益於這種深刻生活體驗的,不僅僅是對世界的理解掌握的敏銳度,必然也會使其對於藝術形式的理解更加深刻,運用更加自由。

而我的講座和我的努力是針對藝術形式的,是寫作者的基礎裝備,讓大家都少走彎路的清晰地圖。我知道全世界的創作者們早都會非常努力地看小說、看電影、去劇院等等,但是僅僅旁觀別人的作品並不會直接使一個人成為藝術形式的專家。有些自大的作者覺得看足夠的電影能積累足夠的經驗,可以作為寫作劇本的準備,但實際上這就像是你聽了(或者聽懂了)一場交響樂,就覺得自己也可以譜曲了。絕大多數創作者在有了足夠充分的表達慾望和積累後,仍舊是欠缺手藝,這不能不說是遺憾。對此,我倒希望自己能稍有作用。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作為記者,提高講故事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好像做記者寫稿子都需要講故事的能力,長期來看,你們是如何提高這方面能力的? 昨天偶然看到一個博客上引用的報道,感覺描繪得很精彩,故有此一問。

李黎,資深知友的回答:

一個好的報道,如何講故事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這個故事本身的內核是怎麼,條理是否清晰,論點論據是否站得住腳。故事講得好,只是錦上添花。我以前在媒體時,覺得自己講故事的能力很差,每每到寫稿時,就覺得了瓶頸,文采和用詞枯竭,那種 痛苦每個月來兩次(我們是半月刊)。直到後來我看到創業家雷曉宇的文章,覺得她真棒,不僅採訪素材紮實,而且講故事的技巧也很高。即便是長長的文章一口氣讀下來淋漓酣暢,於是我就成為了她的粉絲。還有李岷、申音等牛人的文章,也是經典佳作呀,當年我看過很多。 不過,對於一篇好的報道,我覺得還是有一些方法上可以去嘗試的。即便你覺得自己講故事的技巧不那麼好,仍然可以寫出一篇打動人的文章(指商業報道)。

首先是選題。一個好的選題,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好的選題的背後往往是獨家信息或者好的角度。比如說,你寫諾基亞聯想華為,這些大公司被人寫過一千遍,很難寫出花來。這時候就要去仔細想自己能從什麼角度切入,給到讀者不一樣的東西。如果做大公司報道能給到讀者在別的媒體獲取不到的眾多信息,那麼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以前我更偏好去做新公司的報道,那些成長很快的公司,背後有很多故事,不管這些成長背後是泡沫還是真正的創新,它們都是這個商業時代脈搏的一部分。你去解讀它們,理解它們的成長,其中就會挖掘出很多有價值的故事來,正面的反面的都是有價值的;

其次是豐富的素材。

一個採訪源肯定是不夠的,它也不能反映出整個事情的全面。一家企業也好,一個企業家也好,或者一個人也好,他是在和這個環境產生交互的,因此關於這個事情的方方面面,在採訪時的時候儘可能詳盡。比如企業的上下游、競爭對手、內部的管理人員、創始人本人、他的家人朋友等。做出一張完整的生態圖譜,你的故事就有了豐富的素材和細節;

然後是強有力的邏輯。

邏輯分兩個層面,一是關於素材鑒別真偽的邏輯,二是寫文章的邏輯架構。關於素材的真偽,你並不一定能保證說,你採訪的全部是真的,所以你需要從方方面面去印證這些素材的真偽不要被採訪對象牽著鼻子走,要有客觀辯證的思維,要對行業或者企業或者人或者你採訪的事情及人有深入了解,他說什麼,你需要在腦子裡過一遍他說的是不是不是站得住腳是不是有道理,並且從上下游生態圈去找其他的素材來印證;另外就是文章的邏輯,咱們採訪了這麼多東西,寫的時候就會有個較為清晰的方向出來了,但是不是每個素材都有用,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想表達什麼,表達的觀點分為幾個層次,哪些素材可以是強有力的佐證。我以前寫文章總是像精神分裂一樣假想成各種讀者來debate,他們質疑我的邏輯,質疑文章,於是在寫之前,就會窮盡能想到的邏輯來做一個心中虛擬的答記者問,這樣在文章中基本上也可以表達清楚也比較有清晰的邏輯來告訴讀者,這個事情是醬紫的,balabala……; 不僅是邏輯,數據也相當重要。企業的發展是連貫的,而且增長率、利潤率在行業中有基本的行業線,無論是超高還是超低,用數據來對比一下就有個譜,而且有的企業即便隨口放衛星,胡亂誇大數據製造泡沫,把各個層面的數據對照一下,總是能有蛛絲馬跡的。他作假也得連續的作假,才能把前幾年後幾年的報表對起來,這裡面很容易就有破綻,仔細了解各種業務數據、經營數據等,都很管用。你看出來作假再挖一挖,挖深了也是一篇很好的故事。

我很喜歡讀一些企業的年報,互聯網的零售的垂直行業的,比如亞馬遜、eBay、H&M、利豐等,選一些行業標杆的報表來看,對於培養自己看數據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很多公司的致股東信也寫得很棒,比如Bezos,有一年他出了一些建數據模型的題,大家都搞不清楚狀況,實際上是他為了吸引Geek和工程師來加入亞馬遜。最心悅的是有一次我最欣賞的一個投資人到我的公司來寒暄幾句,看到我在看一家企業的年報,電腦上的界面顯示了銷售額、利潤率等數據,沒有企業名字,他就很犀利地說你看的是哪家企業、去年的情況今年的情況如何,股票代碼是多少……那是他3個月前看的一個年報,我當時心裡的欣賞就難溢於言表了(@韓冰bill 也在場見證的);

最後是文章的撰寫。

如果前幾項老老實實做了,即便文采不太好,也是一篇好看的故事了。這一點我很欣賞雷曉宇,她寫的順豐的文章就是經典之作,值得每個商業報道的記者去看看她怎麼去描寫人和事。有的文章文采很好炫技卻沒有邏輯和內核,像是工匠,有的文章邏輯很好內核精鍊卻無文采,是工程師;那些有內核有文採的文章,才是有靈魂讀了讓人爽心悅目的文章。

還有個體會是,一個故事它不是歷史長河中的片段,它是連續的連續劇。今年明年後年,每年都有變化,如果前後素材對照著看,也是故事。知乎里有些很牛的媒體人,比如前幾天看到有個跑體育口的牛人,說起國外足球隊籃球隊非常專業,每個球員的前世今生都弄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專業呀。這樣的人講的故事一定是精彩的。

那麼,一個好故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好故事要「五音俱全」:五個方面決定故事的效果,收穫財務及非財務的成果

不管是品牌的建設、公共關係的維護、還是公司內部的溝通,講故事都很重要。商務溝通人士深知這一點。許多商業領袖在對員工、客戶,甚至投資者演講時經常講故事。但是,故事並不是簡單地一講了事,裡面有許多玄機。美國全國講故事聯合會(National Storytelling Network)的迪茨(Karen Dietz)這樣定義故事,「故事是一種溝通行為,它包含的許多感性材料能讓聽眾迅速輕鬆地使之內化,理解它,並且從中生髮出新的意義」。定義的範圍涵蓋了企業對員工和客戶而言的整體意義。

對全球80多家公司的170多位領軍人物進行的深度採訪表明,故事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活躍氣氛,它的重要性是戰略層面的。這些管理者的各種做法表明有五個方面決定故事的最終效果:如何發掘故事?如何研究故事的模式和主題?如何篩選那些還需要豐富的故事?如何組織值得回憶的故事?如何將故事具化為正面的態度、思想、行為?

發掘故事

你的企業其實已經有很多故事。那麼你如何將這些故事推到前台?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故事的存在需要有聽眾,他們抱著傾聽的心態,而不是強勢的心理。傾聽意味著全神貫注、興趣盎然。作為聽眾,這還意味著你要全身心融入故事,不用種種疑問去打斷故事,放棄對講述者和故事內容的評判。最終,聽眾想聽到每個細節,而不是出彩的片斷或拘謹的彙報。

為了引出故事,你可以說「給我講講某事」。這種方法適用於很多方面,如:和員工討論問題、培訓或激勵員工。這樣講述出來的故事細節豐富,更有情境感。如果你開始就問「你怎樣處理那件事?」「後來發生什麼了?」,效果會遜色很多。

惠氏製藥有限公司(Wyeth Pharmaceuticals)的全球醫療事務部(Global Medical Affairs)負責學習和績效的副主任肖洪斯(Gayle Shaw-Hones)發現自己必須運用「故事」技巧才能有效地與技術性員工進行溝通。只有「給我講講某事的故事吧」這樣的開頭才能避免機械的回答。

盛世廣告公司(Saatchi&Saatchi)通過鼓勵員工講述自己的故事,來加強員工對公司核心價值的認同。每個季度全球範圍內會有20位員工聚在一起,參加一整天的會議。會議內容就是鼓勵大家分享激發靈感的故事,可以是如何從同事或工作中獲得靈感,也可以是如何在工作中啟發某位同事。盛世公司通過這樣的活動將個體靈感與靈感本身結合,這是其核心價值之一。

通過這種方式發掘故事,你會找到員工、客戶、股東之間更深層、更有意義的聯繫,獲得可以幫助你做決策的信息。如果大家信任你,這種方式可以讓你感觸到企業文化的脈搏,你能很快地知道哪些故事在流傳或迴避。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發掘到那些未曾有人講過的故事。

研究故事

每個故事都有表層內容和深層含義。這如何才能幫助你?設想你從品牌調查參與者中收集的是故事,而非具體答案,你就可從這些故事中挖掘到有意義的隱藏主題;對員工關於某個流程的故事進行錄影,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提供了工作所需的知識,而這些卻沒有人描述過;主管們的故事會告訴你,其實他們指出了解決老問題的方法。

在故事敘述的表面之下就是指導人們決策和行為的假設、模式、期望、信念。這些元素在一般的調查中不會自動出現,具體問題的答案中也很少有。但是有關情景的故事(如那些讓項目或公司的願景更為充實的故事)和那些闡釋意義的故事通常能抓住這些暗含的假設。

要保證員工和客戶的滿意度,可以嘗試深入研究某個或多個故事。你可以了解到此前不為你所知的事情、關注點、問題,或者一些隱情。你或許能找到一個主流故事,這可以幫助你了解為什麼組織變革會行不通,或某個品牌在市場中的認知情況。

篩選故事

筆者在培訓班裡經常讓管理者們列出他們篩選故事的標準,他們是如何決定在公司內外講哪些故事的。回答包括:

故事支持我們的願景、使命、戰略和目標。

故事定義和展示我們的核心價值。

故事記錄我們的成功與失敗。

故事烘託了正面與負面的客戶反應。

整體而言,這些管理者所選的故事都能夠體現公司本質、公司目前的目標、公司的需求。他們清楚那些還在暗處,能讓人注意到問題和失敗的故事,也需要見天日,也需要關注。

篩選故事之前,你首先要記錄故事(如果故事不是你自己的,你當然要經過允許才記錄)。用筆記或卡片將故事收集起來(以便於日後查找)。在公司內部,故事可以印刷或上網,錄音或錄影,CD或DVD都可以。

例如,City Year公司編撰了一本小冊子,記錄了公司在全球發展的21個故事。故事體現了公司的價值觀和發展戰略,同時也是公司未來工作的基礎。該書逢公司成立15周年出版,描述了其國際擴張計劃。另一個例子是美國環保署的「領導傳統」項目(Leadership Legacy)。通過該項目,在與60位管理者的一對一錄像採訪中,記錄了各個環保領域中的教訓與最佳做法。這些管理者有的要退休了,有的親歷了環保署35年的歷史。

以數字或電子形式記錄的故事要系統歸類,以備索引。例如,給將在公司內部和外部媒體使用的故事提取關鍵詞,這樣有助於在資料庫里幾百個故事中搜索。

你篩選具體故事,幫助公司強化關鍵信息,處心積慮地幫經理們進行選擇的時候,不要輕易排斥任何一個故事。有些故事可能不適合用於公司外部,但在員工當中的作用很大。

組織故事

故事有模式。開頭陳述背景,挑起聽眾的興趣;主體強調衝突;結尾解決問題,並且給出經驗教訓—寓意或主旨。

從溝通的角度看,在組織故事的時候,有幾點你要注意,不管故事是你的還是別人的。

第一,要意識到,不能給故事強加意義。意義要出自故事本身。

第二,即使是統一的意義,聽眾也會得出各自的結論。為此,除了故事本身陳述的意義,還要注意預料之外的意義。

最後,你始終要客觀地講述真實故事,但也可以對某些細節進行渲染,讓聽眾覺得更有意思,主旨更生動。

當然,前提是真實故事的講述原則要得到遵守。

面對不同的聽眾,具體把握同一故事的長度變化不無裨益。在演講的時候,用較長的版本。但在印刷材料中,精簡版則是最佳之選。

具化故事

講自己的故事是具化的一種方式。事實上,非語言溝通以及講述者與聽眾之間互動的力量在影像、音響、紙媒中都很大,因此具化的做法很受青睞。但是這些也只是分享故事的一部分方式。

幾年來,在美國全國講演協會(National Speakers Association)年會的主會會場的前排總是有一個空位。筆者第一次與會時,問身邊的人們為什麼台上的演講者看向那個空位的時候,攝像師會對空位進行搖攝。答案是那個空位是為了紀念已故的協會創始人羅伯茨(Cavett Roberts)。老會員們給筆者講述了他的故事,筆者開始了解他的激情,以及他對協會的貢獻。

空椅子、照片、畫、短文、紀念品等其他物品,都可以是象徵的一種形式。它們提供了故事傳播和流傳的載體。人們都清楚這種形式的溝通所具有的力量。有哪些物品象徵了你公司里的故事?護理員穿的鞋子?收到的第一張服務款支票?下線的第一件產品?你真正要注意的是以積極的方式,在員工、客戶,甚至股東中,釋放這些象徵的力量。

故事成果

以上五種做法都是從採訪中歸納而來,沒有哪個公司會全部用到。這給予你和你的公司很大的自由度。你如何在公司的戰略層面上使用這五種做法?你如何將這些做法應用到部門的工作流程當中?如何將其使用在你牽頭的特別項目中?你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應用它們?運用故事的方式很廣。

在《故事用完了就找我》(Wake Me Up When the Data Is Over)一書中,72個機構分享了他們運用故事的方法。故事的內容涵蓋客戶服務、人力資本、營銷和營銷調研、品牌建設、團隊合作、領導力發展、財務管理、項目管理、組織變革、棘手工作、歷史、核心價值、戰略。包括領導者在內的故事主角接受了採訪。研究關注的是那些有意使用故事達到商業目的的公司,而且這些公司的事例此前並未公諸於眾。

這當中有很多公司沒有系統地收集數據來表明故事運用的成功,也沒有將故事的作用與其他措施的作用進行區分,但是所有這些公司都收到了積極的成效。許多公司感受的不僅僅是一個類型的作用。例如,Kimptom 酒店飯店集團的酒店數量在過去的五年內翻番至40家,並計劃再翻一番。55%的顧客是回頭客,而行業平均水平是20%-25%。獨立調查結果顯示,參照行業標準,Kimpton的員工流失率比美國其他大型酒店公司都要低。Kimpton主要運用故事概念界定和傳播品牌,同時也用於其他商業目的。以下重點數據來自對這72家機構的研究:

36%的公司在利潤上收到積極作用,主要是通過銷售、盈利能力、資金等方面的增長來實現的。

18%的公司發現故事的運用拉近了目標距離。

17%的公司表示員工與公司的緊密程度增加,團隊合作水平提升。

17%的公司在顧客反饋量和反饋類型、顧客滿意度、顧客的品牌認知度等方面收到積極作用。

11%的公司縮短了工作周期,提高了信息傳遞和產品上市的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10%的公司表示在培訓反饋和效率方面收到成效,包括工作技能和知識的傳授與學習。

8%的公司文化有積極變化。

其他成效包括:在媒體或行業評選和排名中的曝光度提升、生意成交數上升、員工穩定性改善、實際問題解決、核心價值實現、難題攻克、員工滿意度提升、員工曠工減少等方面。

原文經許可,摘自Lori L. Silverman發表在Communication World雜誌2007年1/2月合刊上的There Are Five Sides to Every Story: Which are you missing?一文。國際商業溝通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Communicators)2007年登記版權。艾芮譯。

Lori L. Silverman是商業戰略家、主旨演講人、作家、管理諮詢公司Partners for Progress的老闆。她是《故事用完了就找我》(Wake Me Up When the Data Is Over: How Organizations Use Stories to Drive Performance)一書的編輯,與人合著Stories Trainers Tell一書。本文作者:LORI L. SILVERMAN 來源:世界經理人雜誌 )


推薦閱讀:

你的能力決定了你的價值,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 自我成長
有能力就要去顯擺讓別人知道嗎?
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個世界哪裡有那麼多的彎路
人性當中究竟是善多還是惡多

TAG:故事 | 記者 | 講故事 | 能力 | 老闆 | 特徵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