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頸椎生理彎曲的形成與意義
1、頸椎生理彎曲的形成 1)頸椎生理彎曲形成於出生之後與重力、姿勢有關。 2)頸椎生理彎曲主要形成於出生後6個月內。 (1)嬰兒抬頭的運動,有利於生理彎曲的形成。
(2)頸椎後部肌肉成熟生長的作用。
(3)爬行運動有助於頸椎生理彎曲的形成。 (4)一歲左右基本形成。 2、頸椎生理彎曲的意義 正常的頸椎向前的生理曲度以17CM為半經 的圓弧曲度為標準。 當曲度增加時,柔韌性增加,承重力減弱; 當曲度減少時,柔韌性減弱,承重力增加; 當反張存在時,柔韌性減弱,承重力也減弱; 不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其小關節容易受損,椎體邊緣易發生骨刺,椎間盤易損傷退化而發生膨出、突出甚至椎管狹窄。 二、胸椎生理彎曲的形成與意義
1、胸椎生理彎曲的形成
1)發生與胎兒時期。 2)也稱適應性彎曲。 (1)嬰兒在子宮內的適應性需要。 (2)胸椎內臟器官空間需要適應。 (3)正常的胸椎生理彎曲是向後凸的彎曲。 2、胸椎生理彎曲的意義 胸椎後凸度數應小於55°,正常範圍為20°--50°平均為45°,胸椎曲度出生就存在,由楔形的胸椎體維持,椎體的後部比前部高2mm。胸椎的曲度從T1-T2開始向下到T12(第12胸椎)T6-T7為頂點,胸椎的曲度會受到後天姿勢的影響。如坐姿、站姿不正確,胸椎後凸的增大會使腰曲增大,頸曲減小,而且會壓迫胸腔臟器,影響它們的正常功能。 胸椎的屈曲和伸展平均為6°,從上到下的活動度逐漸增加,上段胸椎平均為4°,中段為6°,下段為12°,由於關節突和棘突的擠壓,伸展比屈曲更加受限制。 三、腰椎生理彎曲的形成與意義
1、腰椎生理彎曲的形成
1)8——12個月,嬰兒爬行時腰部下垂的影響作用。 2)12——18個月,幼兒學步的影響作用。 3)脊椎直立肌的成熟生長的作用。 4)骨盆不斷成熟,股骨頭向內旋轉。 5)完全的成熟,在6——8歲。 6)代償性彎曲,有助於身體直立姿勢的形成,也是學習直立時代償性的結果。 7)正常的腰椎生理彎曲是向後凸的彎曲。 2、腰椎生理彎曲的意義 正常的腰椎生理彎曲度,是合乎人直立行走的結構力學的要求,要求的生理彎曲弧度,是以半徑為24cm的圓弧曲度為標準。既有柔韌性又有彈性,並且承重能力也很好,如若腰椎的生理彎曲過大,則承重能力和穩定性減弱,柔韌性和彈性增強,但因力學代償的作用,極易導致駝背,如若腰椎的生理曲度消失,變直甚至反弓,則腰椎柔韌性、彈性、承重能力和穩定性均減弱。
如此這般,腰椎的非正常彎曲,偏離了正常的脊椎生物力學結構,就不利於肌肉的活動,同時運動時肌肉容易受拉傷,而運動時的壓力與衝擊力沒有什麼緩衝而直接衝擊到椎間盤,極易造成椎間盤的損傷與退化導致椎間盤膨出、突出,甚至椎管狹窄,脊柱側彎,腰椎滑脫等等。
四、骶尾椎生理彎曲的形成與意義 1、骶尾椎生理彎曲的形成 1)發生與胎兒時期。 2)也稱適應性彎曲。 (1)嬰兒在子宮內的適應性需要。 (2)骶尾椎內臟器官空間需要適應。 (3)正常的骶尾椎生理彎曲是向後凸的彎曲。 2、骶尾椎生理彎曲的意義 1)骶尾椎生理彎曲是向後凸的,幾乎是不可動的。
2)骶尾椎左右傾斜與左右旋轉的影響;骶骨左右傾斜與左右旋轉會使腰椎協同出現側彎和扭曲,增加腰椎內的扭力、剪力、內部張力等,減弱了腰椎的功能,容易造成腰椎在勞動與運動中的損傷、退化。
3)骶尾椎垂頭運動,軀幹的重心力對骶骨有向下作用,使骶骨有向下運動的趨勢,而骶骨通過力的傳導對髂骨也有向下的力,是髂骨出現向前,向下的運動趨勢,從而造成腰椎彎曲過度。 五、脊柱生理彎曲的形成與意義 從側面看,脊柱有四個生理曲度,即向前的頸曲腰曲,向後的胸曲骶曲,脊柱如同一個大的彈簧,能緩衝震蕩,保護大腦與內臟,生理曲度擴大了軀幹重心在基底的面積,從而加強了直立姿勢的穩定性。 脊柱的曲度並非固定不變,許多人在胸段都有很輕微的側凸。 長期卧床患病的幼兒和青年,由於脊柱發育過快,脊柱的肌肉不能相應地配合生長,因此韌帶的牽引增加,亦可引起脊柱曲度的改變。 當脊柱曲度發生異常改變後,脊柱的內在平衡喪失,載荷力線異常與弧度頂點的垂直距離隨時間延長而加大,在這一過程中人體會動用一切力量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如肌肉的代嘗性增粗,相鄰運動節段的力學代償等。
推薦閱讀:
※婚姻優劣狀況和形成原因
※練拳體悟:整勁的形成與雙重病
※滷菜是什麼?百年老鹵湯怎麼形成的?
※社評:菲越的低調與日新聚首形成反差
TAG:意義 | 脊椎 | 基礎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