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六十六周年,然而就二戰中反法西斯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至今仍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究竟美英盟軍的西歐鏖戰是首因:還是蘇聯的百萬軍隊流血衝鋒是砥柱:或者是國共合作的八年抗戰是基石。更或者是軸心國之間的不默契給人類帶來了勝利的機會。這些我們還不得而知,或許是許許多多的因素共同導致了法西斯國家的失敗和反法西斯國家的勝利。

法西斯國家的形成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在此看來主要有三類:一是如義大利之類,這類國家是在1929的大蕭條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法西斯國家政權;二是像德日一類的,他們主要是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蕭條,失業上升,急需轉移國內矛盾,加之德國國內的民族主義被利用,反而助長了法西斯的上台。第三類就是法西斯僕從國,如保加利亞,羅馬利亞,芬蘭等,被迫跟隨法西斯國家。加之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無疑又給了法西斯國家成長的時間,使其逐漸羽翼豐滿,最終形成氣候。

探究二戰的勝利,應首歸於蘇聯和美國的功勞。當然這裡所說的功勞是貢獻和作用。並不帶有全功的意味。歷史的過程是客觀的,不能有假設,然而倘若假設一回,或許真的很明白的就能看出誰的作用更大。歷史將美蘇兩國都推到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列,這無疑是人類的福祉,倘使其二有一在法西斯國家陣營,那麼世界近現代史恐怕將是一幅恐怖的模樣。總的來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有三個主要原因:首要的是美蘇兩國的參加和積極戰鬥:其二是法西斯國家在配合上以及戰略上出現了巨大失誤:其三是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的策應。三個原因共同鑄就了二戰的成敗,也決定了歷史的軌跡。

歷史給了愛好和平的人類取勝利的因素。1917年而過通過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又通過十月革命走上了嶄新的社會主義道路,十月革命摧毀剝削階級的國家機器,撤銷舊的官僚機構,建立了工農紅軍、工人民警和人民法院,建立嶄新的工兵農代表蘇維埃機關和各人民委員部。1918年1 月,宣布俄國為工兵農代表蘇維埃共和國。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蘇維埃還頒布了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國家與教會分離、學校與教會分離、男女平權和俄國國內各族人民權利一律平等等一系列法令,徹底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1)。俄國在1917年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有其歷史的合理性的。它地處歐洲曾參與資本主的原始積累,有著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儘管十月革命的成功存在著極大的偶然性,但是布爾什維克能夠在條件如此惡劣,力量如此弱小,時間如此短暫的情況下,一舉掌握政權,這背後就隱藏著一定的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問題在於,俄國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社會主義道路(2)。然而蘇俄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逐漸扭轉了不利,在軍事上,政治上進行了改革。到1924年蘇聯展現出來的是穩定很發展。列寧去世後的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並展現出了巨大的生產能力。1928~1937年,蘇聯先後勝利的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其重點是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蘇聯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國防實力大大加強,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成績輝煌。鑒於戰爭的威脅日愈迫近,斯大林大力加強國防建設。在1938年開始的蘇聯第3個五年計劃中,國防工業投資佔到整個工業投資的1/4以上,許多民用企業紛紛改建為軍需工廠。同時號召和組織婦女參加工業生產,建立勞動後備軍。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在國際上尋求建立集體安全體系(3)。在此看來蘇聯真正的國力是應在德國之上的,正是因為這具有著幾百年軍國主義傳統的龐然大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因而避免了經濟危機對其造成的衝擊。加之斯大林個人政治的逐漸建立,以及大清洗對軍隊的影響,使其政治軍事上並不具備走上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條件。所以當蘇聯這頭東方雄獅將巨大的生產及資源能力轉入戰爭軌道時。無疑是反法西斯國家勝利的砝碼。

美國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然而1929年的經濟危機也使它備受衝擊。終究美國沒有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有其必然的因素,雖然受到危機的巨大影響,然而美國有著自由民主的傳統。在其建國及其以後的一百多年裡,美國的民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美國雖然面臨危脅,但國會中孤立主義分子卻經常反對軍事撥款,反對擴張軍備,直到歐戰爆發時,美國也沒有提出一個軍備計劃④。建國後的民主政治的發展,各階層開始混合起來,使人們互相隔開的一些屏障接連倒毀,財產逐漸分散為多數人所享有,權力逐漸為多數人所分享,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漸相等,社會情況日益民主。最後,民主終於和平地實現了它對法制和民情的控制。人人都把法律視為自己的創造,他們愛護法律,並毫無怨言地服從法律;人們尊重政府的權威是因為必要,而不是因為它神聖;人們對國家首長的愛戴雖然不夠熱烈,但出自有理有節的真實感情。由於人人都有權利,而且他們的權利得到保障,所以人們之間將建立起堅定的信賴關係和一種不卑不亢的相互尊重關係。人民知道自己的真正利益之後,自然會理解:要想享受社會的公益,就必須盡自己的義務。這樣,公民的自由聯合將會取代貴族的個人權威,國家也會避免出現暴政和專橫⑤。加之羅斯福進行了很有魄力的改革,使美國經濟走向了復甦,避免了步入法西斯陣線,才會有後來的美國為了維護利益參戰的歷史,正是因為同樣有著巨大生產能力的美國雄鷹的投入,才會有對日德法西斯戰爭的持久勝利。倘若蘇美之中有一個因為種種原因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或者兩者保持中立。都足以改變當時世界力量分布的均衡,足以使歷史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煽動者德日在戰略上的失誤,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德國,這個在20世紀的世界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國家,曾經是歐洲大陸上一個姍姍來遲者⑥。然而自從普法戰爭之後取得統一,德國開始了它在歐洲甚至在世界歷史上的影響。一戰期間,曾經叱吒一時,最終因兩線作戰,國內革命而失敗。1929年的危機深深觸動了這個國家原本就很脆弱的神經,面對著外來的剝削打壓,德國民族表現的是狂熱的民族主義情感。而這種情感被加以利用鑄就了德國的瘋狂。然而戰爭初期德國的所向披靡,節節勝利,使希特勒逐漸犯了戰略上的錯誤。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⑦。它(戰爭)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對方,讓對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要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就必須讓敵人的處境比按我們的要求作出犧牲更為不利。不然,敵人就會等待較有利的機會而不屈服。因此,繼續進行的軍事活動所引起的處境上的任何變化,都必須對敵人更加不利⑧。政治目的應該為戰爭行為規定何種目標所說的。有時政治目的本身就能作為戰爭行為的目標,例如佔領某一地區.有時政治目的本身不適於作為戰爭行為的目標,這時就需另選定一個目標作為政治目的的對等物,並在媾和時取代政治目的⑨。然而從一開始希特勒就犯了戰略上的錯誤,當古德里安的鐵甲洪流狂追英法聯軍時,他的一紙命令卻間接的挽救了33萬的英法軍隊,這成為後來登陸作戰的主力軍隊。再後來進攻莫斯科和烏克蘭又將經濟目的凌駕於政治目的之上,糊塗了孰輕孰重。因而沒有在有效的時間內集中力量以達到預期的政治效果,最終給了蘇聯以喘息的機會。而在對蘇作戰前德國在西線對英作戰中並未達到其預期的目的,反而最終陷入了歷來被德國擔心的兩線作戰。在與同盟國的配合上德國並沒有進行慎密的思考和斟酌,顯然有些盲目。1939年9月打響的戰爭,主要是在歐洲和北非展開的;它在時間上,雖然不是在空間上,跟1941年12月開始的遠東戰爭有部分重合。這兩場戰爭還是截然有別的,儘管遠東戰爭曾使英國和美國的處境十分窘迫。德國和日本從來沒有會師協同作戰;唯一真正的重合是當日本人攻擊珍珠港時惹得希特勒非常錯誤地向美國宣戰⑩,最終葬送了自己。

日本自一戰以後逐漸在世界舞台上施加自己的影響,作為一戰的勝利國取得了在軍事上發展的機會,遂與之具有千年傳統的軍國主義結合,加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自然災害的推動,導致了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執政。二戰之前日本國內形成的「南進和北上」派也曾經對日本的進攻方向做出爭論。後來由於對蘇在遠東和蒙古邊境作戰的失敗而放棄了北上,轉而南下東亞,東南亞,在太平洋施展拳腳。後來由不自量力去招惹美國,最終將自己推上失敗的深淵。德日倘使在進攻蘇聯時能有那麼一些配合,兩面夾擊,足以使蘇聯限於癱瘓。就當時而言日本在遠東集結百萬兵力還是能夠做到的。事實並非如此,德意日相對於同盟國之間的配合是遠遠不夠的。不但如此,反而去招惹了兩個最棘手的國家,蘇聯和美國。正是這一個個的戰略和配合上的失誤,使德日如日中天的局勢瞬間失去,註定了它們失敗的結果。

此外,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的配合也是促使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中國,英國,法國,埃及,衣索比亞,印度,緬甸,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構成了蘇美以外重要的抵抗力量。

中國戰場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經過一系列準備之後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妄圖以速戰速決的戰略,三個月滅亡中國。「七·七」事變,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的實現,標誌著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的開始。經過艱苦抗戰,粉碎了日軍企圖在短期內征服中國,變中國為其爭霸亞太地區的戰略基地的侵略計劃,使其陷入「中國泥潭」,延緩了整個法西斯勾結起來擴大侵略的進程,為主要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對粉碎遠東慕尼黑陰謀,動員和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進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壯大,都起了重要作用⑾。

西歐戰場英法軍隊在北非和大西洋上不斷取得對德意的勝利,皇家空軍海軍始終掌握著制空和制海權,保證著英國這塊西歐最後的抗戰基地。隨後又匯同法,美,加。新,澳等國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諾曼底登陸作戰,配合了蘇德戰場,相對減輕了蘇聯的壓力,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失敗。其他國家的人民為了追求和平或者民族獨立,紛紛組建遠征軍或者游擊軍隊,側面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它們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然而,總的看來二戰勝利的主要原因是蘇美兩國的參加。軸心國三個元兇,義大利崩潰於美英軍隊;德國鹿死於美蘇攻勢;日本完於蘇美打擊。而其他國家如果沒有蘇聯和美國,西歐,遠東和太平洋戰場無一會取得勝利。西歐戰場沒有美蘇大規模集群作戰及其雄厚國力作支撐,不足以消滅德國世界第一的陸軍;亞洲戰場沒有蘇聯的力量,也不能促使陸軍世界第二的日本投降,而美國的原子彈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太平洋戰場只有美國的國力能夠把日本海軍消滅,而其他國家並不具備這種力量。靜觀各個戰場美蘇無可爭辯的充當著主力角色,從武器裝備到兵力數量;從軍事指揮到政治斡旋,美蘇始終都是主角。當然其他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牽制配合及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是不容置疑的,但就其勝利的首要的和重要原因應該歸於蘇美兩國的參加,和他們傾其國力進行的鬥爭。

(1)《世界政治史》

(2)《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

(3)《二戰史》

  ④《世界軍事史》

  ⑤《論美國的民主》

  ⑥《大國崛起:德國》

  ⑦《戰爭論》

  ⑧《戰爭論》

  ⑨《戰爭論》

  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⑾《中國抗日戰爭史》


推薦閱讀:

一段希特勒演講的爭議
零式戰鬥機為何前期出盡了風頭,後期卻被虐成精?
諾曼底登陸:歷史上最大的兩棲登陸戰
被美國原子彈轟炸後的日本廣島和長崎,現在是什麼樣子呢?
二戰中有哪些強悍的小國?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世界 | 原因 | 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