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藥師經講解

  白話藥師經

  趙嗣崇 編著

  前言

  藥師經是在中國流傳極廣、影響極大的一部經。他揭示的是生命的奧秘。

  命運是怎麼回事?由誰主宰?如何改變?這是人們關心的問題,也是這部經闡述的問題。

  佛學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最系統、最完善、實證性的生命科學。釋迦牟尼以自己身心為實驗對象,對生命現象深入研究,探究其規律、揭示其本質。他大徹大悟的是有關生命實質,有關如何解開生命流轉鎖鏈的真理。他建立的教法以覺悟為最高追求,覺悟就是對自己身心的最透徹的自我覺知。佛教理論對生命規律闡述的深入、細微,是其它科學所不及的。是故,連西方哲人尼采也說:釋迦牟尼是「最淵博的生理學家,他創立的宗教應該叫攝生學」。

  藥師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講之經,是他成熟的人生哲學的體現。這部經和阿彌陀經一樣,是指導實踐、應用性佛經,沒有像金剛經、心經一樣對佛教理論作詳盡論述,看起來淺近,實則含攝了佛教全部教理。所以,它既是初入佛門的階梯,又是通達究竟之道的指南。

  對普通人而言,修習藥師經,可凈化身心,提高道德水平,消一切災,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事實,延壽增福,改變現有命運,獲現世樂;對佛弟子而言,修習藥師經,可沿正確道路,獲究竟成佛的最高成果。

  藥師經言簡易賅、修習方便、效果不可思議。為了使這部經被更多人掌握,為更多人造福,特作此白話解。

  本書對經文逐字逐句解釋,並附白話文,同時以現代學術觀點對經文深層意蘊進行闡述。結合經文對佛教基本理論、基礎知識作了介紹,以供佛弟子、佛學愛好者、研究者、旅遊工作者參考。

  本書對佛教基本原理闡述都是依據傳統說法,主要參考印順法師、本光法師、明晹法師、趙朴初居士、黃懺華居士、江味農居士等的有關著作。限於作者水平,錯誤不當之處,誠望大德、前輩及朋友們指正。

  作者趙嗣崇謹識

  (請看本書第一部分《藥師經》經文含義)

  一、《藥師經》的經文的含義

  本經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簡稱藥師經。經名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此經闡述的是藥師如來在未成佛的本因位上,發大願、立大志所成就的功勛德業。經名亦告訴我們,這部經是已獲修行成功,已成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藥師佛,回顧從菩薩到成佛的修行經歷,並以此為眾生樹立榜樣,做眾生表率,給眾生指示通往成功的途徑。

  佛經命名通常是從「人、法、喻」三個角度出發。如《阿彌陀經》以佛的名號命名佛經,叫以人立名。《般舟三味經》以般舟三味這一佛法為經命名,叫以法立名。《稻稈經》以稻稈比喻緣生法,這叫以喻立名。以上都屬單立名。《妙法蓮花經》,經名中有法有喻,叫法喻復立名。《普賢菩薩行願品》則為人法復立名。《如來獅子吼經》為人喻復立名。《大方廣佛華嚴經》被稱作人法喻俱立名。佛經命名不出以上七種方式,即三種單立名、三種復立名、一種俱立名。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是以法立名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是佛的名號,「本願功德」是佛法。但此處佛的名號中的「琉璃光」是個比喻,故此經亦可看作人法喻俱足的俱立名。

  「藥師琉璃光如來」為梵文Bhaisajyaguru-vaiduraprabhasa的意譯,音譯為「鞞殺社窶嚕辟琉璃」,也可譯為大醫王如來。世間眾生生理上有老病死苦,心理上有貪嗔痴苦,佛法不僅能解除人們生理之苦,尤能消除人們心靈之苦。所以佛是最了不起的醫生,被稱作大醫王。能治癒人們身心一切疾患,施法葯之師就叫藥師。

  「琉璃光」之琉璃不是現代所謂琉璃瓦的琉璃。而是梵語「辟琉璃」(Vaidurya)的略譯。辟琉璃是一種青色寶石。這種寶石剔透晶瑩,呈天青色,是藍寶石中的珍品。琉璃光即指琉璃寶透射的凈光。以琉璃光為佛名,顯現佛德,比喻藥師佛純粹光明、洞澈表裡的智慧之光。

  「如來」是梵文多陀阿伽陀(Tathagata)的意譯。「如」即真如,含如實之意,指一切事物的真實狀況。「來」即實現,到來之意,指最終成果。所謂如來即「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成實論》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凡通達真理,獲得最終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獲修行最高成就的人都叫如來。如來是所有成佛者的共同稱謂。藥師佛也可稱作藥師如來。

  「本願」指藥師佛成佛以前,還處於菩薩修行的本因之位時,發下的誓願。菩薩為佛之本,菩薩成佛以前,都要發大誓願,在誓願鞭策下,菩薩建立救世的功業,同時自己個人修行也獲得成功。願力是成功的動力,在願力的作用下成就的功勛德業就叫本願功德。

  人們要成就任何一件事,都先要立下志向,要有獲得成功的決心。用誓願的方式把願望和決心肯定下來,誓願就成為警策自己,促使自己精進的力量。

  菩薩發的願分為別願和總願。總願是所有菩薩的共同誓願,顯教菩薩的總願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宏大無邊的誓願是菩薩行苦集滅道四諦(真理)法的共同決心和意願。菩薩的別願是每個菩薩獨有的誓願,如普賢菩薩的十願,阿彌陀佛的二十四願、四十八願,千手觀音的六願、十願等。本經中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是藥師佛在本行菩薩道時的別願。

  佛所說法,由弟子結集、會誦、記錄整理成文,被稱為修多羅(Sutra)。修多羅包含的意義為:能產生出各種意義;能具備無盡的含義;如泉水一樣不斷湧出;能顯示各種意義;如繩線和墨斗可以辨別斜正;如繩線串花一樣可以貫串諸法;能上合真理下契眾生的根基。

  修多羅既包含了如此多的含義,將修多羅譯為漢語時,用什麼詞才能恰如其分呢?有人認為可以把修多羅譯作「線」,取其能貫串諸法,如線之串花,反映修多羅是佛的言論結集而成的這一特點。但是最通行的,是將其譯為「經」。因為中文「經」字,既含有貫串之意,而且,中國人把古代先賢言教、足以成為後世圭臬,有無盡含義的,可作辨析是非標準的著述,叫做經。為了突出佛的言教能契理契機,所以也把修多羅譯為契經。

  《華嚴經疏》說:「修多羅……,古譯為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謂貫穿攝化,即契理合機之經。……正翻名線,線能貫花,經能持緯。此方不貫線稱,故存於經」。就是說由於經比線的稱謂高貴些,所以將記錄佛的言教所成的文字篇章稱作經。

  總之,經文題目包含的意思是:這位成佛的覺者,智慧之光如天青色寶石發出的凈光,透澈內外。他在成佛前修行時,發大誓願,要拯救一切眾生,如醫生之救病。在願力鞭策下,成就了最偉大的功勛和德業。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講述的真理,是眾生修行的指南和依據。

  (請看本書第二部分《藥師經的形成與翻譯》)劣,外扶根塵差異也不明顯,就成為病態的兩性人。兩性人內心的痛苦,遠遠超過常人。

  命根是生命依託的物質基礎,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生命中樞在延腦部分,或許,延腦就是命根所在,一旦此處受傷,就會生命垂危。

  「苦樂憂喜舍」這五種根叫做五受根,分別產生痛苦、快樂、憂愁、喜悅、以及不喜不憂平淡的舍受等五種情感體驗。美國科學家五十年代研究發現,人和動物的下丘腦存在「快樂中樞」,刺激此處,會產生愉悅感。有些藥物也能刺激人的樂神經,使人大笑不已。密宗認為人身上有「大樂輪」,一旦氣脈打通大樂輪,就會有不可言喻的快樂感受。至於其它幾種感受,其根在人體何處,科學家正在研究之中。不過我們可以確信,既有這種功能,一定有產生這種功能的根據即根的存在。五受根缺損,對一切無所感,便是麻木不仁的白痴。

  信根是信仰產生的基礎。佛經中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根堅固的人對諦理諦實能生誠信,對世出世間真理能生信心,所以能破邪見。反之信根欠缺的人懷疑一切,不信真理、不信正法、不信因果,找不到人生的正確道路,任憑我執支配,滋長邪見,墮入邪道,毀掉自己的一生。

  精進根又叫勤根,是進取心、上進心產生的基礎。有精進精神的人,孜孜不倦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事業功業的成就,百折不撓創立十善功業。缺乏精進根,一輩子懶懶散散,無所事事,不能奮起努力,蹉跎終生,一事無成。

  念根是記憶力產生的依據。唯識論說:「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銘記不忘。」念根也可產生專註心,《大乘義章》十二卷說「守境為念。」《遺教經》說:「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所以念根具足的人,頭腦清晰、記憶力強,能使念頭集中於正法,不被外境所擾亂。反之缺乏念根,什麼都記不住,正信不能保持,注意力不能集中,也難做深邃的思維。

  定根是自控力產生的依據。定根具足的人意志品質良好,有高度的自控力,能攝持身心,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有定根的人才能習禪修定,才能啟迪出超凡的智慧,才作得自己的主人。缺乏定根的人身心散漫,管不住自己,隨意識攀緣外境,隨波逐流,造業起惑,沉淪生死,難以自拔。

  慧根是智慧產生的基礎。智慧包括世智聰明,即世間黠慧,和般若智慧。世間黠慧即所謂的小聰明,以敏銳的分辨能力為特徵,耳聰目明即為聰明。般若智慧對事物的領悟是全方位的、總體性的、根本性的,而且是直接地把握精髓和實質。慧根具足才能領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有一點慧根,具備一點世間黠慧,也能過正常人的生活,不具備慧根就成了愚人、蠢漢。

  信、精進、念、定、慧五種根是聖道根本,可產生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五力都包含在三十七道品中,是修道的重要資糧,獲得正覺的基礎。

  未知當知根是在意、樂、善、舍、信、精進、念、定、慧九根基礎上,處於見道位的修習過程中,對四諦欲知而未知時的渴求心理產生的依據。已知根也是建立在上述九根基礎上,修道位上對四諦理一一了知的能力產生的依據。具知根也是上述九根修至無學位時,對四諦真理完全領悟,證知能力產生的依據。

  概言之,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追求真理、認識真理、證悟真理的求知慾、知性、覺性產生的基礎。三無漏根是獲得覺悟的必備條件。

  諸根不具的痛苦

  完美的正報身是過去世善業感來的果報,「其身下劣,諸根不具」,是過去世惡業感來的苦果。

  「下劣」指身體矮小衰弱,或頭大身小,或身長足短,種種畸形。「諸根不具」指各種根不完備,或有外表的殘缺,或有內部損傷。其身下劣,身相就醜陋,如果信等五根不完具,人就愚蠢頑劣,眼等五根不具則為瞎子聾啞人。所以經文概括為「醜陋頑愚、盲聾喑啞」。

  「醜陋」指相貌不美好,讓人厭惡或瞧不起。「頑愚」指心智不開,頑冥愚蠢。「盲」是瞎子。「聾」即耳聾。「喑」指嗓音嘶沙,發音困難。「啞」即啞巴,不能說話。

  除了上述幾種根身的殘疾外,下劣的身相還表現為「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等。「攣」指手捲曲,無法伸直,俗稱「爪手」。「躄」即兩足瘸。「背僂」即駝背。這三種都是身形的殘缺。「白癩」指大麻風,是一種可怕疾患,可導致肢體節節脫落。「顛狂」即精神失常,心智迷亂。

  根身下劣、諸根不具,還會形成其它許多疾患和痛苦,無法一一列舉,所以用「種種痛苦」作概括。

  根身殘疾和病患,帶給人的痛苦是深重的。為了使他們免於苦難,藥師如來發下誓願,願所有殘疾人「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下劣身軀轉變為端正,頑愚之心豁然開悟,變得聰明伶俐,殘缺的根,變得完整齊備,一切疾病痛苦都徹底消除。

  綜上所述:藥師如來發下第六大願,願來世得無上正覺時,使有情眾生那些身體畸形,有各種殘疾,五官欠缺、根不完具、外表醜陋、內心冥頑的人,比如眼瞎、耳聾、沙啞、兩手彎曲、兩足具廢、駝背、麻風、精神失常的人,都從深重的苦難中解脫出來。願這些人聽聞到藥師如來的名號後,形相醜陋的,變得端正美好;心性頑愚的,變得聰明有智慧;諸根缺損的,變得完好具備,再也沒有殘疾,沒有痛苦。

  (請看下一篇,介紹藥師如來的第7——12大願)

  物質享受,錢財、妻妾美眷、名譽地位、豐美的食物,如加上睡得舒服,就是所謂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這是世間之人認為的快樂。

  四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佛聽見後,告訴他們說:「你等學佛,未循正道修養,誤以世法為樂。春景剛至秋來摧殘,有何快樂?盛會不長盛筵易散,有何快樂?錢是五共之物,得來辛苦散去憂愁,有何快樂?妻妾滿堂,難免生怨死離,有何快樂?真正快樂唯在解脫煩惱,證入涅槃。」世俗的快樂總是緊跟著更大的不快樂,所以叫有漏樂,唯出家修行的快樂才是無漏的真正快樂,修行的成功才是人生最大成功之處。

  綜上所述,本段經文釋迦佛又告訴文殊菩薩說:曼殊室利!有的人,雖然能於如來正法中受持種種戒律,但又不能嚴格守戒,破壞了戒性的清凈。有的人雖然受戒後並不破戒,卻違背公共道德。有的人也能守戒,也能遵守公共道德,但又受邪見影響,破壞佛法正見。有的人樹立正見後,拋棄多聞,不能進一步領悟佛經的深奧義理。有的人不放棄多聞正法,但自認學修有成就生起驕慢之心,驕慢之心覆蓋智慧,於是自以為是,他們瞧不起別人,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都不對,進而連正法也要嫌怨、毀謗,墮落成邪魔的夥伴和黨羽了。

  像上面所說的這些愚蠢的人,不但自己行邪見,同時還會使無量億數的眾生墮入邪見深淵。這些眾生將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中,在三惡趣轉來轉去,受無窮無盡的痛苦。但是,如果他們能在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後捨棄惡行,修習善法,也可以不墮惡趣。

  如果那些眾生已沒有自我拯拔的能力,無法擺脫惡行,修習善法,因而在惡趣中流轉沉淪,藥師佛就會以他偉大本願力,讓那些眾生聽到他的名號。就在那些眾生聽到藥師佛名號的當下,罪惡的生命結束,他們得以重新轉生於人間。回到人間重新做人後,藥師佛會進一步護佑他們,使他們樹立佛法正見,精進修行,永不退墮,並從修行中體會到內心調和的快樂。為了獲得人生的更大成就,他們還會舍家修行,在正法指引下,受持種種戒律,決不毀犯。他們會堅持正見、廣求多聞,不斷領悟佛經的奧義,永不驕傲,遠離增上慢,不毀謗正法,不墮入魔道,不為魔伴。這樣一步一步努力精進,漸漸地修行諸菩薩的六度萬行,功德迅速圓滿,以至獲得最後的成功。

  (請看下文 藥師佛的巍巍功德(2))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正是這十二個偉大誓願,使藥師如來在救眾同時成就了自己,成為世所敬仰的,應受人天供養的,獲無上正等覺的佛。所以,法會上釋尊對文殊菩薩說:「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十二個大願表現了本行菩薩道的藥師佛對眾生的無限悲憫、無限慈愛,顯示了藥師佛不可思議的福德威神力,所以稱之為微妙上願。十二大願願力所及,從菩薩到下層民眾無一遺漏,從滿足人們衣食住行到成就無上正覺,一切願望無所不包,無所不至,所以稱之為微。妙即不可思議,十二大願包含了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其效驗不可思議,其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妙。這是最崇高的誓願所以叫上願。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願拔除眾生業障之苦,其細微、其偉大,言語不能盡述。願力所成就的功勛德業,言語也不能盡述。所以釋尊對文殊菩薩說:「複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

  劫是梵語劫波的略譯,可譯為長時間。劫分為大中小三個單位。佛經中說,世界形成之初,人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以後每一百年,人壽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然後每一百年人壽增加一歲,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一減一增共經歷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這叫一小劫。二十小劫構成一個中劫,四中劫構成一大劫。每大劫世界成住壞空一次,經歷約十三億年。

  釋尊說:藥師如來這十二大願,所包含的內容,成就的佛土,對眾生度化的功德,太多太多,就是用一劫或比一劫更長的時間來述說,也說不完。

  藥師如來大願及其功德,言語無法盡述,成就的功德,到底有些什麼呢?釋尊接著對藥師佛成就的功勛德業作進一步概括演說。

  (請看本書第七部分——藥師如來的巍巍功德)

  七、藥師佛的巍巍功德(2)

  5、怎樣獲得智慧

  佛法以智慧為核心,六波羅密中般若波羅密是根本。憑般若智慧可度越苦厄,獲無上正覺。反之,愚痴引起慳貪、瞋恨、毀犯禁戒等惡業,使人墮入惡道,變牛變馬,受人驅使。這段經文,釋迦佛教誡人們以智慧戰勝愚痴,改變做牛馬、奴僕的悲慘命運。這是藥師如來成佛後所建立的度脫眾生愚痴惡業中的偉大功德。經云: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贊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恆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恆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愁苦惱。

  嫉妒與愚痴

  無明就是愚痴,普光大師說:「無明者,於諸事理迷暗為性。」迷暗無智就會是非不分,不識善惡,唯懷慳貪。貪之不得便生瞋恨,別人成功就生嫉妒。愚痴無智就會闕於信根,起諸邪見,自是非他。經文這裡所說的「慳貪嫉妒,自贊毀他」就是指的無明愚痴之人所起的貪、瞋、慢、嫉妒等煩惱。

  嫉妒是一種什麼心態呢?奎基大師說:「言嫉者,循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一心屈從私利,撈名撈利,一旦別人在榮譽、地位、才能、境遇等方面比自己好,就心生嫉妒,起仇恨心,妒賢、妒能、妒財、妒色不一而足。

  人的嫉妒產生於愚痴。愚痴之人不明事理,不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和別人。自己福報差、命運不好,正報依報不及別人,不從自己找原因,而是用自我擴張,自誇自傲的方式撈取名利填補空虛。或者想方設法壓制別人,不承認別人的成功,以怨恨、仇視、毀謗的方式攻擊傷害別人,以獲得內心的平衡,所以經文說他們「自贊毀他」。這是愚蠢的做法,因為這樣做不但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會使自己情況變得更糟。新造的惡業會招來更多的惡果。嫉妒心既害別人,更害自己。

  婦女由於愚痴重,嫉妒心特彆強。有人說世上最可怕的力量中,一種是嬰兒的啼哭力,一種就是婦女的嫉妒力。人一旦充滿嫉妒,就像毒蛇盤踞在心中。這條毒蛇一方面咬噬他的心,使他自己痛苦、悲傷、憤怒,一方面蒙蔽良知,使人心胸狹隘、兇狠,以致做出傷天害理的事。許多婦女犯罪都出於嫉妒。漢初時,呂后把戚夫人五官剜去,手腳剁去,放在廁所里,讓人往她身上撒尿。這種惡毒的做法,就出於嫉妒。

  愚痴的惡果

  在無明愚痴支配下,人們慳貪、嫉妒、自贊毀他,造下種種惡業,所以經文說:「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無量千歲即指無窮無盡漫長的歲月。經文又說:「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恆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

  愚痴之人受完三惡趣無窮無盡劇烈痛苦後,回到人間,變成牛馬駝驢等畜牲,長年累月遭受皮鞭抽打,忍飢受渴,背負重物,在崎嶇險峻的道路上行走。「隨路而行」指有什麼樣的路就得走什麼樣的路,無法自己選擇。

  愚痴嫉妒重的人,若能再次轉生為人,多數會變女人,而且地位卑賤。如經文所說:「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生居下賤就是地位卑下貧賤,做奴隸,當丫環使女,受人驅遣役使。這些人往往生下來就是奴僕,一直到死都沒有人生自由,所以說他們恆不自在。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看見這樣的事實,愚蠢的人總是受聰明人的支配和驅使;智慧低下的人往往從事低層的體力活或簡單的勞動;有超凡智慧的人才能從事超凡的社會工作。孔子說:「唯上智下愚而不移。」也是指只有聰明有智慧的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上層人物;智慧低下的人,只能成為卑賤的下層人物。愚昧導致落後這是顯見的道理。

  從愚痴中解脫

  落入下賤的愚痴之人,如能接受藥師佛的教誡,智慧逐漸顯現,命運就能改變。經文說:「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

  這些人如果往昔做人時,曾聽見過藥師佛的名號,哀哀無告之中,能憶念起藥師如來,誠心皈依藥師如來,他就找到了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

  「至心歸依」就是全心全意地歸順依託。大乘義章說:「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主,如怯依勇。」

  「神力」即指佛所具備的無影無形、不可思議的力量。

  在佛神力的護佑下,這些人就會「諸根聰利,智慧多聞」。諸根即指前面講到過的二十二根。耳聰目明、慧根深厚,就能努力學習,多聞善法。

  他們也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恆求勝法」,永遠追求真理和覺悟。勝法就是殊勝之法,也就是佛法真理。

  有智慧的人以真理和覺悟為追求,他們心懷坦蕩沒有私心,能正確地看待一切,虛心對待別人。所以,他們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和優點,會「常遇善友」。就是說,他們處處在在都遇到對自己有幫助的人。這是聰明有智慧的人的處世態度,與嫉妒之人處處把別人看成自己的冤家對頭,正好截然相反。聰明的人善於化不利為有利,善於從萬事萬物而學之,遇山開路遇水搭橋,一切都成為善緣。愚痴的人怨天尤人,結果處處碰壁。常言道:「行人莫與路為仇」,以路為仇,吃虧的還是自己,非聰明人之所為。

  聰明有智慧的人能明辨是非,不被邪門外道所迷惑,所以「永斷魔罥」,徹底和邪魔外道劃清界線,不受誘惑。

  總之,皈依藥師佛,接受藥師佛的教誡,就能徹底從無明愚痴中解脫,從煩惱中解脫,即經文所說:「破無明殼,竭煩惱河」。

  「殼」,小鳥未孵出來之前,閉在蛋殼內既黑暗又不自由,只有破殼而出,才能突破黑暗見到光明。眾生為無明愚痴所困縛,像小鳥閉在蛋殼中一樣,內心冥頑,心識一片黑暗,只有用智慧衝破無明,心識才能變得光明。「破無明殼」比喻用智慧衝突無明的困擾,就像小鳥衝破蛋殼的悶閉一樣。

  「煩惱河」比喻煩惱從無明昏昧的心中不斷產生出來,就像河水從源頭不斷流出一樣。只有用智慧戰勝愚昧,才能徹底斷除煩惱,使煩惱的河水枯竭。

  無明是煩惱的根源,使生死流轉的直接原因,只有以智慧戰勝愚昧,以光明戰勝黑暗,人們才能從生死流轉中解脫,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做命運的主人。所以經文告訴我們:「「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愁苦惱。」

  生老病死是生理之苦,憂悲苦惱是心理之苦。這一切煩惱痛苦都由無明而來,只有破除無明,才能徹底斷除煩惱,永斷痛苦。

  綜上所述,這段經文中,釋尊又告訴文殊菩薩說:「假如有的眾生慳貪嫉妒,稱讚自己,毀謗別人,將來一定會墮入三惡道中,在漫長的歲月中受盡各種各樣慘劇痛苦。受完惡道中應受的劇烈痛苦,降生到人間,變成牛馬駝驢等畜牲,長年累月遭鞭打,時常忍受饑渴的逼迫苦惱,背負沉重的器物,被迫在崎嶇險峻的路上行進。也許他們轉生成了人,但卻是那些地位卑賤的奴僕婢女,受別人驅役使喚,永遠得不到人身自由。然而,這些眾生如果前世做人時,曾經聽到過葯是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就因為這點善因,現在突然憶念起藥師如來,並誠心誠意皈依藥師佛,藥師佛便會以他偉大的願力,使他們從無邊的痛苦中解脫。他們會變得聰明銳利,智慧多聞,孜孜不倦地追求殊勝的佛法。他們常常遇到善良的師友,永遠不受邪魔的引誘困惑。最後能突破無明煩惱對心識的蒙蔽,就像小鳥突破蛋殼一樣。他們再也沒有一點煩惱了,就像煩惱的河流已乾涸枯竭了一樣,這樣他們就從生老病死,憂愁苦惱等一切痛苦中解脫了。」

  6、如何戰勝瞋恨

  貪瞋痴三毒是對人危害最大的三種惡業。藥師如來成佛後,建立普施功德,度脫人們慳貪惡業,幫助人們擺脫貧困;開發人們智慧,度脫愚痴惡業,使人們獲得高尚的社會地位。這裡又指引人們建立慈愛功德,剋制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瞋恨是人們根深蒂固的惡習之一,受瞋心支配,人們會造許多惡業,使自己和別人都陷入痛苦中。所以這段經,釋尊教誡人們不要相互仇恨爭鬥,以慈愛之心對待周圍一切,團結互助,共同追求幸福安樂。

  「複次、曼殊利室!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冢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葯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

  仇恨的惡果

  人與人相處,難免有矛盾,若不能以友善和慈心對人,什麼事都會憤憤不平,人際關係便處不好。所以,瞋恨心是影響人際關係的直接原因。

  所謂瞋恨是指對痛苦和引起痛苦的事物的憎恚之心。瞋恨起時,身心熱惱,心如火焚,所以稱之為瞋火。瞋火就是心中的怒火。現代心理學認為,人在惱怒之時,被強烈情緒控制,注意範圍縮小,思維靈活度變低,自控力下降,對眼前之事往往不能正確判斷,常導致不理智行為,造成不良後果。經教中說:「一念瞋心起,十萬障門開。」 瞋心遮障智慧,使人做蠢事。所以經教中說「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瞋恚」。瞋心危害大慈心,使人生惡念。俗話說「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三毒之中,瞋心最惡。

  瞋是人的惡習中最頑劣的一種,修行人到羅漢果位,還不能完全斷除瞋心,凡夫的瞋心就更難調伏了。

  有的人瞋心特別重,不論大事小事,稍不如意就橫起暴惡,喜歡惹事生非,製造事端。所以釋尊說;「複次、曼殊利室!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乖」即背逆、抵觸、不一致。「離」即分離、不合群。「好喜乖離」就是喜歡和別人鬧彆扭,行為怪癖,處處與眾不同,和大家離心離德。「更相鬥訟」就是反覆的、一而再地和別人打架鬥毆,爭執吵鬧,甚至上法庭上打官司。

  好喜乖離,更相鬥訟的人,遇事爭個你死我活,不置對方於死地誓不甘休。

  現代科學有實驗表明,當人生氣的時候,胃粘膜會呈鮮紅色,粘膜中粘液保護層出現穿孔,可導致胃潰瘍。有實驗發現,人氣惱仇恨之時和安寧祥和之時,內分泌有所不同,前者血液中有副腎上腺素,後者有腎上腺素。懷有強烈仇恨心的人,血清中還含有毒素,這種毒素甚至可以毒死小昆蟲。可見,仇恨心不僅害人,而且害己。仇恨使人心理扭曲,相貌變醜陋,身心都遭受毒害。所以經文說,這些瞋心重的人「惱亂自他」,既惱恨自己,又惱恨別人,既擾亂自己,又擾亂別人。

  仇恨心支配下的人,思想上、言語行動上都會以損傷他人為快意,這就會導致或增加身語意的各種惡業。為發泄憤怒之心,惡言相向,挑撥離間,就犯口業;想方設法損害對方,就犯意業;惹是生非,打架鬥毆,傷害別人,就犯身業。所以經文說他們「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

  這些人在恨心支配下,不知疲倦地打鬥、爭訟、互相損害;翻來覆去都做些對別人,對自己都沒有好處的事。所以經文說他們「展轉常為不饒益事」。展轉即反覆多次,或直接或間接地做某事。他們展轉所作都是些對自己、對別人毫無補益的事,所以稱之為「不饒益事」。

  瞋心支配下的人,無休止地爭訟鬥氣,仇恨之心越來越嚴重,甚至會設法謀害對方的性命,所以經文說他們:「互相謀害」。

  為了謀害自己的仇人,他們會使用各種巫術、咒術、邪魔之術。古印度原始宗教有信仰巫術、咒術的,會用咒語和某些特殊方式調動神鬼惡魔,為自己效勞。恨心支配下的人為了復仇,或禱告招請山林樹木間和墳墓中的鬼神,請它們幫他報仇;或殺死雞鴨豬狗等牲畜,用血和肉來祭祀惡鬼,請惡鬼去傷害對方。如經文所說:「告召山林樹冢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葯叉、羅剎婆等。」

  「告召」即禱告、招請;「冢」即墳墓;「葯叉」又譯作夜叉,為勇健鬼,能在天空飛行,也要吃人。「羅剎婆」又譯作羅剎,是吃人惡鬼的總稱。

  為了加害自己的怨敵,他們用棉花布塊草木泥土等做成自己仇人的樣子,寫上他們的名字,然後用惡毒的咒語來詛咒。即經文所說:「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

  他們還會使用魘魅和蠱術,是對方中邪,用起屍咒,使屍體起來活動,去傷害仇人的生命,損傷仇人的身體。如經文中所說:「魘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魘」即噩夢;魘魅即妖邪。用禱告鬼神或念咒的方式使對方中邪,用邪術致人死亡等都叫魘魅。「蠱」是一種毒蟲,舊時傳說,把許多毒蟲放在一個盤裡讓它們互相咬噬,最後剩下一條毒性最大的蟲製成的葯就叫蠱。把蠱葯悄悄放在別人飲食中,可使人中蠱,中蠱之後,狂奔亂跑胡言亂語,最後死亡。蠱道就是用蠱毒暗中害人的一些方式。「咒起屍鬼」是對死屍念咒,使屍體起來活動。

  邪惡妖術咒術都可以傷害人,致人於死命,對這點,古代印度、古代中國都有人深信不疑。小說紅樓夢中描寫,趙姨娘用魘魅咒術,使寶玉和風姐幾乎喪命。現代科學不能證明咒術的作用,但咒術能給對方施加心理影響,使對方生活在不祥的氣氛中,就這點而言,這些方法確能害人。

  魘魅咒術都是邪門外道惡毒的妖術,是世尊嚴厲喝斥的。由於古人多相信其效力,釋尊在這裡藉以分析仇恨支配下的人們的心態。使用這些惡毒方式的人,以害人為出發點,最終害的還是自己。罪惡的動機就是意惡業,害人的行動就是身惡業,這就會使自己墮入惡趣,遭種種罪報。總之,無論是仇恨者還是被仇恨者,都生活在黑暗的陰影中。

  仇恨是貪瞋痴和邪見的產物,是危害人類和樂安寧的大敵,也是使眾生墮落的直接原因,為了徹底救助眾生,使人們和睦相處,藥師佛以其偉大願力,幫助仇恨的雙方解怨釋仇,化解仇恨。凡能接受藥師佛教誡的人,藥師佛會保佑他們不受任何惡事的傷害。所以經文接著說:「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

  「彼諸惡事」即前面敘述過的各種妖邪巫術、魘魅蠱道、惡咒等。「悉不能害」即一點都不能傷害。聽聞藥師佛的名號,接受藥師佛的護佑,生活在藥師佛祥和慈光之中,正氣凜然,一切邪氣都無法侵犯,無論何種巫蠱咒術,都不起作用了。

  以慈愛化解仇恨

  接受藥師佛教誡,藥師佛會使那些被仇恨扭曲的人,變得和悅安詳,不再怨恨別人,「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就是說,無論他這麼想還是那麼想,無論對這件事還是對那件事,內心升起的都是慈愛,再也沒有仇恨了。在慈愛心鼓舞下,他們會做有利於別人、最終也有利於自己的事。內心感到安慰,也感到快樂,再也沒有損害別人、惱恨別人的願望,也不生嫌怨自己、仇恨別人之心了,所以經文說:「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

  嫌恨心重的人總是不安分,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現狀。境遇不好,就怨天尤人,接受了藥師佛教誡後,明白了隨業受報的原理,內心充滿和悅,對自己的一切境遇就能欣然接受了。所以經文說:「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

  對自己應受的果報,即使是艱難困苦,也產生歡喜滿足的心情。不抱怨自己,更不怨恨別人,只用自己的努力,一點一點去改變它,以愛心、慈悲心與人相處,互相幫助,不互相侵犯,不互相欺凌,共同做對大家有利的事。這就是經文所說:「不相侵凌,互為饒益」。「侵」即侵犯,「凌」即欺侮。「互為饒益」即互相做一些使對方得益的事。這樣,無論是自己還是周圍的人們都可以得到最終幸福和安寧。

  綜上所述,這段經文中,釋迦接著告訴文殊菩薩說,有那麼些人生性愛惹是生非,處處和別人鬧彆扭,不能與人和睦相處。又喜歡挑撥離間,遇事就和人爭個你死我活,甚至打架鬥毆,爭吵打官司。一會兒恨自己,一會恨別人,又擾亂自己又擾亂別人。這些人,他們的言語往往就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他們行動總脫離不了殺盜淫的範圍,而他們心中所想的,則多半是貪瞋痴等惡念。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身語意三業中增加自己的罪惡,翻來覆去地做害人害己的事。在仇恨心的支配下,他們還處心積慮地相互危害,甚至想法置對方於死地。因為仇恨,他們禱告山林、樹木以及墳墓間的鬼神,請它們替自己報仇。它們殺牛羊雞犬等眾生,用血祭祀夜叉、羅剎等惡鬼,使其為自己效力。他們書寫仇人的名字,用草木、棉花、布片等做成仇人的形象,用惡毒的咒術詛咒他。還會用邪道蠱術害別人,對屍體念咒,使屍體活動,去傷害仇人生命,損壞仇人身體。

  以上這些瞋恨中的人們,如果能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在藥師佛無限慈心的感召下,他們可以從仇恨瞋心中解脫出來。一方面別人惡事惡意不能危害他,另一方面自己的恨心惡意也會化解。彼此之間都生起慈愛之心,無論做什麼都會和樂相處,互相幫助,彼此增進利益,使大家都獲得快樂和安寧。在藥師佛的護佑下,人們彼此之間再也沒有互相損壞、氣惱和嫌惡仇恨之心了,所有的人都歡喜悅樂。對自己所受的果報,哪怕是艱難困苦也毫無怨言的生起歡喜滿足之心。人們再也不互相欺凌、相互危害,而是共同創造、共同做有益於大家的事。

  7、死後從何處去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一期生命結束,就面臨死亡。死亡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魔難。對一般人而言,死亡是可怕的。人死後,往哪裡去?這個問題使人困惑,也使人恐怖。為了使人們從死亡的痛苦和恐怖中解脫,世尊在法會上告訴大家,凡保持一定戒行,接受藥師佛教誡的人,臨命終時,藥師佛可以讓八個大菩薩指引他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使他們往生天界,享受快樂,或轉生人間為轉輪王和富足之人。總之,藥師佛會以其福德威神力,使人們得到最好的歸宿。這是世尊對人們的臨終關懷。經云: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余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葯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怎樣往生西方凈土

  苾芻又譯作比丘,苾芻尼又譯作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佛弟子,男性為比丘,女性為比丘尼。

  鄔波索迦舊譯優婆塞或優婆娑迦,意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是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子的統稱。現在一般稱為男居士或大居士。

  鄔波斯迦舊譯優婆夷或優婆賜迦,意譯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是敬事三寶,受持五戒的女子的統稱。現在一般稱為女居士或二居士。

  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是佛的四眾弟子。凡佛弟子都應受持戒律,在家弟子應受持五戒、八關齋戒;出家弟子則應受持十戒、具足戒等。若未能受戒,但敬信三寶,行為不違反戒律的人,可稱作凈信善男子、善女人。

  四眾弟子和凈信善男子、善女人,若能認真受持各自應守的戒律,哪怕是堅持一年八關齋戒,或守三個月的其他各類戒,他們都會得到很大的福報。他們可以在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得到善終。所以釋迦佛對文殊菩薩說:「複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余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

  釋迦佛在讚揚藥師凈土功德莊嚴時,曾用西方極樂世界來做過比較,這裡,釋迦佛又一次提及西方極樂世界。釋尊以往在宣說許多經典,如法華經、楞嚴經等時都讚頌過西方極樂世界。釋尊一而再、再而三地宣揚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給娑婆世界的眾生指示方向。西方極樂世界是此土眾生臨命終時的最好歸途。發願往生西方凈土,所修習的法門,叫凈土法門,它是眾多法門中最方便的,所以釋迦佛再三為弟子指示這一法門。

  釋迦佛為弟子指示的法門,歸根到底可分為兩類:一是通途法門,又叫自力法門;一是特別法門,即凈土法門。修習自力法門,學人仰仗自己的力量,歸信三寶,以戒定慧三學,斷煩惱了生死,直至證悟無上菩提。修習凈土法門,無論是什麼根基,哪怕是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聞名信受,信願真切,持佛名號,就可以仰仗佛的助力,往生西方凈土。西方凈土有很多助緣,可以使那裡的眾生永不退轉地繼續修行,直達佛地。

  靠自力修行,獲最高成果需要付出努力很大。五濁惡世、末法時期的眾生,要徹底斷除惑業非常困難,惑業不斷,修法不能成功,稍有懈怠,還會退墮,所以這是難行道,成功可能性小。

  仰仗佛力,可以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又有眾多助緣,可以繼續修習,永不退轉,有必然成功的把握。而且修習凈土不必透徹教理,只須觀想持名,修行方便,所以這是易行道。

  印光大師說:「通宗通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門,不肯仰仗佛力。其志固高,其事實難即生做到。倘惑業未能凈盡,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不但所期皆成畫餅,且有因福造業,後生墮落之虞。由是言之,誠堪畏懼。須知凈土法門為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與通途法門並論。」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中都提倡凈土易行法門。

  阿彌陀經中說,惑業未盡的眾生,發願往西方,必須持名念佛,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到「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會「現在其前」,修行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一種定境。沒有相當修行功夫,要達這一定境還是不容易的。所以修凈土法門雖比其他法門簡便易行,也並不是所有發願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地成功往生。為此釋迦佛在這部經中,為修凈土法的眾生開示一個最有力的助緣。只要持八關齋戒一年,或五戒三個月以上的凈信弟子,接受佛教正法,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又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定境,臨命終時若能聽聞藥師佛名號,藥師佛會派遣八位大菩薩為他指示去西方凈土的道路,幫助他成功往生。所以經文緊接前面「而未定者」說:「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葯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 「而未定者」即指念阿彌陀佛名號,還沒有達到定境的眾生。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阿彌陀為梵語的譯音,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經文中「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即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所」即處所。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從蓮花中化生出來。據佛經記載,西方極樂世界的水池中開滿了各種顏色的蓮花。這些蓮花有成千上萬的花瓣,花朵大如車輪,是用七寶構成的。不同顏色的蓮花放射不同光芒,青色放青光,紅色放紅光,黃色放黃光,白色放白光。有的一種花放一種光,有的一種花放兩種光。各種光中示現無窮無盡的佛,為眾生演說各種各樣的佛法。娑婆世界的眾生,只要發心念佛,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蓮池中就會生出一朵蓮花。念佛越勤奮,那朵蓮花就越光明、越鮮艷;念佛心退墮了,那朵蓮花就會黯淡、枯萎;不念佛了,那朵蓮花就消失了。念佛人堅持念誦一天、二天、三天……乃至七天,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就會和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拿著屬於他的那朵蓮花,把他迎往西方。這人就從蓮花中生出來了。這種不需要父母交媾,自然而然就從蓮花中生出,叫蓮花化生。所以經文說:「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雜色眾寶華」即指各種顏色的由七寶做成的眾多的蓮花。「化生」即指不要依託,自然而生。

  由於眾生念佛的功夫不同,以往所修的善行不同,往生到西方,蓮花化生時,就有上中下三個品級,每品中又有三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正如偈語所說:「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西方凈土的眾生是從蓮花中化生出來的,獲得的是凈妙色身,不是血肉之軀,所以他們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那裡的眾生一律平等,沒有男女差別,沒有妻子兒女,沒有親疏遠近,也就沒有愛離別苦。那裡的眾生都與永不退轉的菩薩為伴,沒有怨憎恨苦。那裡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眾生有求皆得,沒有求不得苦。從蓮花中化生的眾生,身軀微妙香潔,沒有五蘊蓋覆之苦。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顧名極樂世界。

  怎樣往生三善道

  有的眾生沒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樂善好施,又有清凈的戒行,人間生命結束後就有可能轉生到天上成為天人。天人可以無拘無束盡情享受各種快樂。假如他們耽於享樂,會把以往培植的善根耗盡,天上壽命結束時,就有可能墮入惡趣中。如果這些眾生在往生天界以前,能聽聞藥師佛的名號,接受了藥師佛的教誡,到天界後,就不會無休止地享樂,善根也不會窮盡,天上壽盡後,便不會轉生到惡趣中。如經文所說:「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

  「或有」是緊接前面經文,指四眾弟子、善男子、善女人中能每月受持八天齋戒一年,或持其他戒三月,,有善根的,而且在臨命終時又聽聞了藥師佛名號的那些人中的某些人。

  「本善根」即指在轉生天界以前,做人時培植的善根。

  這些天人在天界之所以本具善根沒有耗盡,是因為他們生前聽聞到藥師佛的名號,並能接受藥師佛的教誡。

  怎樣往生富貴人家

  善根未窮盡的天人,壽盡不會墮入惡趣,而會轉生到人間。在人間他們轉生成人間的統治者,具有無比的權威,如經文所說:「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

  「輪王」即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世間第一有福德的人,具備三十二大丈夫相。輪王有四種:金輪王統攝四大洲,銀輪王統三洲,銅輪王統兩洲,鐵輪王統一洲。輪王出世,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人們富足安康,平等互助,穀物豐饒,遍地甘美果樹,金銀珍寶散在各地,是理想的大同世界。

  「四洲」即指須彌山四方的四大洲。

  善根深厚的天人,在藥師佛的護佑下,出生到人間,成為福德具足的金輪聖王,以其福德和威力統率、攝持四大洲,帶給眾生富足安樂,使有情眾生都安身立命於十善道。

  戒行稍差,善根不足的人,從天上還生人間雖不能做輪王,但可成為富足有地位的人。如經文所說:「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

  剎帝利是古代印度四種姓中的第二種姓,意思是田主,可擔任國王、武士等高級職務。婆羅門為第一種姓,是祭師階層,社會地位最高。居士是富有的自由民,大家是自由民中的實業家。

  轉生成有社會地位的人以後,他們還會非常富有,財寶很多,各種物資裝滿倉庫。他們形相端莊,身體健康,聰明有智慧,有美滿的家庭。如經文所說:「形相端正,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凡能至心皈依藥師佛的婦女,只要願意,就能轉女成男,而且永遠不再轉為女身。如經文所說:「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綜上所述,本段經文中,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再說,曼殊室利!如果有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其他敬信佛法的善良男子和女人,受持八關齋戒一年,或守三個月的凈戒。因守戒培植的善根,他們中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無量壽佛統率的地方的人,修持凈土法門,念佛沒有達到一心不亂的定境的,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於聽聞藥師佛名號,臨命終時會出現八大菩薩,這八個大菩薩的名字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葯上菩薩,彌勒菩薩。八大菩薩臨空而來,到他們面前,為他們指示去西方極樂世界的道路。他們就會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各種顏色、七寶做成的蓮花中,自然而然地化生出來。

  也有的凈信弟子,會轉生到天界成為天人,享受各種快樂,但不會把原來的善根耗盡,因為他們聽聞了藥師佛的名號,獲得的善根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他們不會從天人墮到地獄、餓鬼、畜生等各種惡道中。等他們天人的壽命完結,會重新降生到人間,善根深厚的可以成為轉輪聖王,統攝天下成四大洲的領袖。他們具有極大的威德,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任何事。他們推行善行,讓人們身語意都安住在十善道中,都過富足、向上、有意義的生活。

  有的眾生雖不能成為轉輪聖王,但可以成為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實業家等有地位的人。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錢物多得連倉庫都裝不下。他們形相端正莊嚴,家庭和美,父母妻兒具足無缺。他們都聰明有智慧、勇敢強健、威猛得像大力士一樣。

  假如修行的人是女人,對自己的女身有厭棄心,因為聽聞了藥師佛的名號,誠心誠意接受藥師佛的教誡,可以永遠不再為女身,以丈夫相精進修行,直達佛地。

  8、除人們一切病苦

  在開演了藥師佛為眾生建立的施捨、持戒、度貪瞋痴等偉大功勛之後,釋尊概括演說藥師佛消除眾生一切病痛災厄的偉大功德。經云:

  複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攣、干消、黃熱等病;或被厭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五濁惡世,八苦人間,眾生之苦,說不能盡,藥師如來為拔眾生之苦所建立的功德,也說不能盡。所以經文僅舉折磨人們最厲害的一些疾病,示現藥師如來對眾生病苦的救助。

  疾病對人的折磨,除了生理痛苦外,還有精神重壓和心理恐怖,後二者引起的痛苦往往超過前者。人們最害怕的疾病並不是最疼痛的病,而是危及生命的癌症。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癌症,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即使尚無明顯癥狀也會日益消瘦,精神崩潰,迅速死亡。經文這裡所舉的就是古代的不治之症。

  「瘦攣」指身體乾枯,肌肉萎縮,手足捲曲不能伸直。攣也是一種手足抽搐的疾病,相當於現代的腦溢血中風、癱瘓等病。

  「干消」指結核病和糖尿病一類的消耗性疾患,古人把結核病叫癆疾或干病。患糖尿病的人代謝紊亂,口渴肚餓,不斷吃不斷小便,古人稱之為消渴病。患這類病後,人異常消瘦,將不久於世。

  「黃熱」指肝炎、破傷風、腦膜炎一類的疾病。肝炎急性發作一般都有黃疸,眼睛皮膚髮黃。這些急性傳染病都有高熱,古代醫療條件下,無法有效控制,會使人迅速喪命。

  此外,古人認為中魘魅、蠱毒的人,會患莫名其妙的怪病,突然死去。

  人們害怕疾病,更怕死亡。年紀輕輕,突然死掉,叫夭亡或短命;在意外事件,如水火刀兵、天災地變中突然殞命,叫橫死。短命夭亡和橫死都是未盡天年而喪命,對人威脅極大。橫死有九種,經文在後面還要具體描述。

  藥師如來成佛後,憑藉本行菩薩道時的偉大願力,可以使人們從上述種種可怕的疾病和災厄中解脫。經文說:「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是」即指上述種種疾病,「等」概括所有的不能一一列舉的疾病。

  皈依藥師佛可以使人從不治之症和疾病恐怖中解脫,因為接受藥師佛的教誡就能開發智慧,明白因果的原理,懂得生命緣起的規律,坦然地對待疾病和生死。既來之,則安之,心情舒坦,有利於疾病向好的方面轉化。

  現代心理學認為,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生和治療有極大的影響。同樣疾病,因患者心態不同後果迥異,古今中外有許多因信仰的力量而戰勝疾病和死亡的事例。皈依藥師佛,心有所依,意有所安,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即便生命結束也能安然西去,不會有痛苦和恐怖,況且在佛的護佑下,他們還會健康長壽。

  綜上所述,這段經文中,釋尊對文殊菩薩說:再說,曼殊室利,這位藥師琉璃光如來,獲得正覺,成佛之後。由於他在菩薩因位時所發的宏大誓願,當他觀察到有情眾生受病苦折磨威脅時,就會去救助他們。比如有的眾生中風癱瘓手足抽搐,或得了癆病,又干又瘦,或得了消渴病,身體一天天消瘦。有的得了黃疸病,高燒不退,全身發黃。有的眾生被魘魅、蠱毒所中,危在旦夕,有的年紀輕輕就夭亡短命,有的突然遭橫死。凡此種種不能壽終正寢的人,只要祈求藥師佛,藥師佛就會憑著偉大願力,消除他們的痛苦,滿足他們消災延壽的心愿。

  (請看第八部分 藥師咒)

  八、藥師神咒

  1、定境中的咒語

  藥師佛一心一意為拔除眾生業障之苦而努力修行,由此進入定境。定境中發出具有巨大力量的咒語。經云:

  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辟琉璃,缽喇婆,喝啰?也,怛陀揭多耶,阿啰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

  藥師如來成佛以後,一心一意行除滅眾生苦惱之事,存除滅眾生苦惱之念,其他一切心念都不起,專註於一行,進入了一行三昧之定境。三昧即三摩地,意思是定、正定、一境性。凡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念念在在都不離所專註之事,做到一行,便入定境,《三藏法數》說:「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六祖慧能在壇經中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一直心即專註不變之心。凡一心念佛或一心行持,都可達一行三昧定境。

  藥師如來時時刻刻,念念不忘,一心一意從事的是除滅眾生苦惱之事,所以他進入的三昧定境名叫除滅眾生苦惱定。如經文所說:「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時」即藥師佛一心一意救助眾生之時。「彼世尊」即藥師佛世尊。

  佛三十二相中,有無見頂相。觀佛經說:「佛頂肉髻生億萬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諸天世人,十地菩薩亦不能見。」無見頂表明佛的智慧深不可測,無法超越。藥師如來成佛後,肉髻中也會放射無量光明。所以經文說:「既入定已,與肉髻中,出大光明。」

  藥師佛在定中,在智慧之光的籠罩下,為眾生演說了具有無比威力的咒語,所以經文說「光中演說,大陀羅尼」。

  陀羅尼是梵語的譯音,意思是總持,能攝持一切善法,遮障一切罪惡,總一切法,持無量意。

  陀羅尼有四種:一、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又叫聞陀羅尼;二、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三、咒陀羅尼,依禪定發秘密語,有不測之神驗,又叫咒語;四、忍陀羅尼,於法之實相能安住叫忍,能持忍所以叫忍陀羅尼。

  佛菩薩在禪定中所發秘密語之所以稱為咒陀羅尼是因為佛菩薩之定力能總持神咒功德。大乘義章說:「菩薩依禪能起咒術,為眾除患第一神驗。」此秘密語能總持無量文義、具無盡之功德。佛地論說,佛菩薩之秘密語「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顯教經典中對咒陀羅尼有五種稱謂,分別為:陀羅尼、明、咒、密語、真言。藥師佛定中演說的陀羅尼,就被稱作藥師神咒。

  藥師佛在禪定中發出了具無窮無盡含義的咒語,此咒語能持一切功德,作用極其偉大,所以稱之為「大陀羅尼」,即是秘密語,在譯經時都不做意譯,只直譯其音。咒的神驗就在於它能以一種特殊的聲音信號與宇宙信息,或說他在的外力相溝通,所以,凡咒語都應按其原來的讀音持誦。這裡特用漢語拼音將這一神咒的讀音注出來,便於讀者讀誦。

  南謨薄伽伐帝。 鞞殺社。 窶嚕薛琉璃。

  缽喇婆。喝啰闍也。 怛他揭多也。

  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耶。 怛侄他。

  唵。鞞殺逝。 鞞殺逝。 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訶。

  「南謨」又作南無,意思是皈依,皈命。「薄伽伐帝」即薄伽梵的異譯。「鞞殺社窶嚕」意思是藥師。「辟琉璃」即琉璃。「缽喇婆」意思是光。「喝啰闍也」意思是王。「怛陀揭多耶」意思是如來。「阿啰訶帝」意思是應供。「三藐三勃陀耶」即正等正覺。「怛侄他」意思是即說咒曰。「唵」為發音詞。「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意思是「葯!葯!葯!」「三沒揭帝」意思是普遍救度一切眾生。「娑訶」亦可做娑婆訶,意思是迅速成就。綜上所述,這段經文中,釋迦佛告訴大家,由於藥師如來成佛後一心一意只行救助眾生之事,所以進入了一行三昧的禪定中,他所入的定就叫「除滅一切眾生苦惱」定。禪定中藥師佛肉髻放大光明,光明中藥師佛發出了具備特別偉大的功德的咒語,咒語說:

  「皈依世尊藥師琉璃光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即說咒曰:唵!葯!葯!葯!用藥治癒一切眾生疾苦,使之急速痊癒。」

  2、神咒的威力

  宣說藥師神咒後,釋迦佛又強調了咒語的威力,並殷勤囑咐眾生,認真持咒。經云:

  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凈澡漱,或食、或葯、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志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佛經中記載,大地震動有三種情況,每種情況都有六種震動。第一種情況是佛入胎、出胎、成道、轉*輪、舍性命、入涅槃時大地會發生巨大震動,以示祥瑞。第二種情況是佛運用神通力,可以震撼三千大千國土,使大地起伏變化,出現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第三種情況是佛用法力使大地出現動、涌、震、擊、吼、爆。種種震動,顯示佛法的偉大,震撼大地同時,震撼眾生的心靈,使眾生棄惡從善,歸信佛法。

  藥師佛的咒語一發,就震動了大地,足見咒語的威力巨大。震撼大地的同時,遍放光明。在藥師佛智慧之光照耀下,眾生一切病苦都可以得到消除,由此獲得安穩和快樂。所以經文說:「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爾時」即藥師佛發出咒語的那個時候。「受安隱樂」即享受安寧平穩的快樂。大地震動,消除的是眾生的病苦,帶給眾生的卻是心靈的安寧和快樂。

  咒語既有如此威力,所以釋迦佛教誡人們,當自己或親人生病之時,持誦此咒。持咒前應沐浴、漱口,然後用病人吃的食物、藥品或清潔的水,對著這些東西咒一百零八遍,再給病人吃。這樣,病人一切病苦都能消除。所以釋迦佛說:「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凈澡漱,或食、或葯、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

  持藥師咒可以挽救病人於急難之中,沒有生重病的人常持此咒,就能祛病延年,而且命終可往生到藥師凈土去。所以經文說:「若有所求,志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若有所求」指祛病延壽的要求,「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如是」即指如其所求,無病無災,「生彼世界」即生藥師佛凈土。

  經文前面已經經過,藥師凈土與西方極樂凈土一樣,功德莊嚴,純潔清凈,無惡無苦,所以往生到藥師凈土後,也可以像在極樂凈土一樣不退轉地修行,直到最終的徹底覺悟。即「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法會上釋迦佛殷切囑咐大家,一定要誠心地、慎重地供養藥師佛,堅持念誦藥師咒。佛對文殊菩薩說:「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至心」即以最大的誠心,「殷重」即殷切慎重。「廢忘」即荒廢、忘失。

  綜上所述,這段經文中,釋迦佛告訴大家,就在藥師佛在光中說完咒語的那個時候,大地震動起來了,而且普遍地放出大光明。光明照耀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所有病苦全部消除,獲得了身心安寧和穩定的快樂。

  釋迦佛又告訴文殊菩薩說:「假如有男子或女子,患了各種病,就應當一心為那病人念誦藥師咒。替病人念咒時,必須洗澡漱口,保持身口的清凈。然後用病人吃的食物、藥品或清潔無蟲的水,對這些東西持咒一百零八遍,再把這些給病人吃,這樣,病人所有病苦都會全部消除。」

  如果有人想祛病延年,只要以最大的誠心念咒,他的這一願望就會得到滿足。堅持念藥師咒,命終之後,還可以往生到藥師凈土去,在那裡可以不退轉地繼續修行,一直到徹底覺悟。以此之故,如果善良的男人或女人,對藥師如來能誠心殷勤尊重,恭敬地供養,對此藥師咒,就應常常受持念誦,不要廢棄或忘記。(接下來請看本經文的第九部分「怎樣獲藥師佛的庇佑」)

  九、怎樣獲藥師佛的庇護

  1、藥師法的修習方式

  藥師佛智慧無邊,福德威神力無邊,眾苦充滿的娑婆世界眾生,如何才能得到藥師佛的救助加被呢?要得到藥師佛的救助,必須皈依藥師佛,接受藥師佛的教誡,修習藥師法。所以法會上,釋迦佛囑咐大家念誦藥師佛名號,供藥師佛像,書寫、傳播、誦讀藥師經,還要供養弘揚藥師法的法師,以修習藥師法。經云: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凈信男子女人,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聞已誦持。晨嚼齒木,澡漱清凈,以諸香花,燒香、塗香,作眾伎樂,供養形象。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誦持名號

  「凈信男子、女人」指有清凈信仰的佛弟子或善根深厚的人們。「得聞」即指有可能、有機會聽聞到。藥師佛有十個名號,釋尊這裡只舉「如來、應、正等覺」代表藥師佛具備的「所有名號」。對藥師佛所具的名號,能聽任何一個,都是一種難得的因緣。善良的人們既有因緣聽到了藥師佛名號,就應經常念誦,所以釋尊要求大家「聞已誦持」。經常念誦持久不忘,在緊急危難時刻,就可能憶念藥師佛名號,得到藥師佛的救助。八識田中有念佛的種子,可以生生世世不墮惡趣,即便因宿世惡業,墮入惡趣也會因憶念藥師佛名號而獲解脫。

  念誦佛的名號為什麼可以得護佑加持呢?因為佛與真如同在,是真理的體現,佛的法身永存,無時不在,無處不現。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念他的名號,佛就會有所知有所應。佛的名號是一種特殊信息,通過這種信息,念佛人和佛就溝通了。念佛人自性清凈佛性與佛的法身相應,念誦中,自性清凈佛性漸漸被證明,善根日增,智慧顯現,念佛達一心不亂,即可與佛同在,與真如同在。真如是無欠無缺、無堅不摧的,念佛者與真如同在,一切外邪都無法干擾。與真理相應,與真理同在,以真理作後盾,還有什麼比這更無所畏懼呢?這就是最大加持力。

  現代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潛意識在人的意識中佔有統治地位,它能在不知不覺中支配人的行為。潛意識相當於唯識學中的藏識即第八識。念佛名號,可使佛的概念潛移默化地進入潛意識,即所謂八識田中種下佛性種子。反覆念誦反覆強化,即所謂不斷熏種。潛意識中的佛的形象越來越鮮明,甚至在夢中也會出現;慢慢地自信心越來越充足,心情越來越舒暢,由此,便可遠離一切惡事。經常念佛會產生有持無恐的心態,正氣凜然,邪氣何能干擾?這是加持力直接顯現。

  念佛名號也是一種心理自我暗示,能自我鞭策,促使人積極向上,積善成德。善業必感善果,必得善報,這也是加持表現。

  所以,念誦佛的名號,無論你認識它的價值或不認識它的價值,都會對你的身心產生護持的作用。凈土法門,重視念誦,無論修東方凈土還是西方凈土,堅持念誦定有效驗。

  持名念佛必須正心誠意,輕慢、怠惰與佛法不相應。既不相應,怎麼能有明顯的效果呢?所以念佛以前應沐浴盥洗,保持身心清凈。

  「晨嚼齒木,澡漱清凈」,是念佛前凈心準備。

  「齒木」是古代人用來刷牙的小木條,可以用楊枝做,大小如指頭,長約五寸。嚼齒木的一端,木中苦葉可除口臭,用嚼松的木條一端刷洗牙齒,相當於現在牙膏和牙刷的合用。古代印度的風俗,重大慶典請僧用齋,先派人送去用鮮花裝飾的齒木,表示敬重。這裡念佛前先用齒木清洗口齒,表示對佛的尊敬。除刷牙外還應漱口洗澡,保持清潔。

  刷牙、洗漱,這是正式修法念誦時必須的形式,以喚起人的慎重感和敬仰心。但念佛也可以不分時間地點,不拘形式地進行默念。只要能正心誠意地念誦,都會有效果。

  供佛物品

  修藥師法應供養藥師佛的像。供佛用的東西叫供具。最基本的供具是花、塗香、水、燒香、飲食、明燈等六種東西。這六種供具分別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

  燒香是用來燃點的香。大日經說,燃點燒香具有使佛法顯通法界的意義。燃燒香時,香氣可順風、可逆風自然流布,能清除看得見的地方、或看不見的各處地方的穢氣。菩提香也是這樣,由智慧之火點燃,由解脫風吹送,隨悲願力自在流轉,普熏一切。

  燃香的作用在於凈化空氣,凈化心靈,醒神開竅,啟迪智慧。現在的寺院中,許多信眾燃點劣質的香,發出的氣味和濃煙不但不能清除穢氣,使人神氣清爽,智慧開發,反而污染空氣,使人氣悶昏沉,所以,許多寺院要求信眾不要燒香。如果所燒的香,失去它應有的意義,不如不燒的好。誠信的佛弟子,供佛燒香,一定要燒優質香,氣味幽雅的香,散逸出沁人心脾香味,清除身心邪穢。這樣燒香,才有益處。

  塗香是用來塗身的香。大日經疏說,塗香有清潔的作用,可除去身上的污垢穢氣,除去心中的熱惱。

  鮮花是世間美好的東西,佛經上說,在佛前供香花,可得名聲好的福報;供美麗的花,可得相貌美麗端莊的福報。

  燈是光明的源泉,象徵智慧,佛前供燈可感得智慧開啟,前途光明的果報。

  水和飲食都是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資,用以供佛,既表達對佛的敬仰也表示對生活物質的珍惜,可喚起人的樸實慎重之心。

  總之,凡最美的、最好的、最不可缺的、最珍貴的東西都可以用來供佛,以表達對佛的崇敬心。除用各種物資供佛外,還可以在佛前表演各種舞蹈、演奏各種音樂以示敬仰。所以經文說:「以諸香花,燒香、塗香,作眾伎樂,供養形象」。「諸」即代指各種供佛物質器具。「作眾伎樂」即表演各種舞蹈,唱奏各種音樂。古代把以歌舞為業的女子稱為伎,這裡則指各種表演。

  釋迦佛教誡大家,要以各種香、花、音樂、舞蹈供養藥師佛像,事實上,藥師佛的像並不需要這些東西,佛菩薩本人也不需要這些東西。釋尊要求弟子以這些東西供養佛的形象,是為了啟發學人的覺性,這是教化眾生的方法。通過供佛菩薩,喚起人們虔誠的敬仰心、莊嚴的慎重心和施捨心,把人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啟發出來。

  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佛就是眾生。這個心就是人人具備的圓明自覺的清凈心,所以供佛就是供自己的心,敬仰佛菩薩,就是敬仰自己的覺性。當你一念誠摯恭敬供佛的時候,心念純凈,真心顯現,你就見到了真佛。所以,以多大的誠心對待佛像就是以多大的誠心對待自己,供養佛菩薩真正得益的是自己。人的覺性一閃現,人就與佛同在,由此獲得才德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以真純至誠之心供佛之時,自己就與佛同在,內心升起崇高感和莊嚴心,命運和前途就會充滿光明,事業和功業就會獲得成功。反之,缺乏崇高感和敬仰心的人,內心是暗淡的,事業功業難獲成就。所以,凡追求光明、追求成功的人都會以至誠之心供佛。

  菩薩十地論說供佛有三種方式:第一是利供養,就是奉獻各種供養用的物資,也叫財供養。第二是敬供養,即讚歎、恭敬三寶,也叫法供養。第三是行供養,即受持修習佛法,也叫觀行供養。無論是財利供養、法敬供養、還是觀行供養,目的是一樣的,都是通過表達對佛菩薩的敬仰之心,啟發出自己向善、覺悟之心,指引自己去追求光明。供佛之時必須有真誠的敬仰心,而且要身體力行,實踐佛法精神。三種供養中,以觀行供養作用最大,實踐佛法精神,是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

  修藥師法還應書寫藥師經,古代印刷術不發達,要得到一部佛經很不容易,所以許多敬信弟子都親自抄寫佛經。書寫佛經,使佛法流布,讓更多的人獲得利益,功德很大,所以凡有條件的人都應親自書寫佛經,也應該教別人書寫。寫了藥師經後,應理解經文的意義,努力實踐。所以釋迦佛說:「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

  「一心受持」即一心一意專精地領受行持。「聽聞其義」指自己誦讀,或聽別人讀誦藥師經,並理解經文的含義。

  以此之理,今天科技發達,能刊印佛經,其功德也非常大。

  供養法師

  修藥師法還應對弘傳藥師法門的法師誠心供養。精通佛法,並能為人講授佛法的人叫法師。法華經法師品說法師有五種,一受持,二讀經,三誦經,四解說,五書寫。通過這五種方式弘揚佛法的都可稱為法師。法師弘傳佛法,使更多的人有機會領悟佛法奧義,佛法能流傳到今天,也有法師們的功勞。法師從事的事業是有益於所有眾生的偉大事業,佛弟子應對他們致以最高的敬意,也應以行動支持他們。為讓他們專心專意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應盡最大努力為他們提供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資。供養法師是佛弟子的本分事,所以經文說:「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

  「彼法師」即指弘揚藥師法的法師。「資身之具」指賴以生存的各種物資用具。「資」有財物、憑藉、供給等含義。「悉皆施與」指所有生活物資都應施捨給他們。佛弟子供養三寶,對法師行施捨既有利於佛法的流傳弘揚,也成就了自己的施捨功德,利莫大焉,所以凈信男子、女人應供養法師。

  如果聽聞了藥師佛名號的凈信男子、女人能誦持藥師佛名號,供養藥師佛像,書寫藥師經,供養弘揚藥師法的法師,他不但會得到藥師佛的加被護持,十方三世所有佛都會護佑他,使他一切願望滿足,並最終獲無上菩提。所以釋迦佛告訴大家說:「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如是」是對上面的總結,即誦持名號、供養佛像、書寫佛經、供養法師等。「護念」即保護、憶念。法華義疏說:「令外惡不侵為護,內善得生為念」。得佛的護念,可使一切善法增長,遠離一切惡事,消一切災,增長壽命。善導法師說:「現生為佛護念,得長壽之強力因緣」。

  綜上所述,這段經文中,釋迦對文殊菩薩說,如果對佛法有清凈信心的男子和女人,有緣聽到了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等所有名號,聽了以後應恭敬地誦持。早上起來先應刷牙、漱口、沐浴,使身心清爽潔凈。同時應以各種芳香美麗的鮮花,燃燒名貴香,塗擦用的高級香膏等供具,表演各種歌舞,演奏各種樂器,來供養藥師佛的像。另外,對這部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應自己書寫,或教別人書寫,並一心一意按藥師經要求修行,深刻領悟藥師經的含義。對於弘揚藥師法門的法師,應當誠心供養。凡是他們賴於生存的物資,生活必需的器具,全部都應施捨給他們,不要使他們有任何匱乏和短少。如果做到了上面所說的這一切,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就能得到十方諸佛的保護和懷念,他們所有的願望都會得到滿足,最後能獲得覺悟,證得菩提。

  2、文殊菩薩的指導

  為了幫助人們修習好藥師法,獲得藥師佛的救助,文殊菩薩對修法的具體方式及利益作了進一步闡述和說明。經云: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掃灑凈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余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要得到藥師佛護佑,首先應聽聞藥師佛的名號,知道這位偉大的佛的存在。所以法會上文殊菩薩發下誓願說:「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

  聽聞藥師佛名號,是接受藥師法的第一步,也是佛菩薩接引眾生的第一步。聽聞藥師佛名號必須通過耳根,領悟於心,銘記心中,念念不忘,所以經文說「覺悟其耳」。

  為使像法轉時的眾生聽聞到藥師佛的名號,文殊菩薩將採用各種方便的辦法,甚至通過讓眾生以做夢的方式,接受藥師佛的教誡。夢中見佛,夢中聽聞佛的名號的事,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這正是佛菩薩福德威力的顯現。文殊菩薩既能使睡夢中的人聽到藥師佛的名號,當然更能使清醒的人聽聞佛號了。今天,人們有緣聽到藥師佛名號,讀到藥師經,就有可能是文殊菩薩方便教化的結果。既是方便,就極其善巧,有時會無影無形,人們會因種種意想不到的原因,聽到藥師佛的名號,受到藥師佛的護佑。

  佛所說法,記錄為經,要使藥師法深入人心,流傳將來,必須受持藥師經,保存和傳播藥師經。所以法會上,文殊菩薩再次號召大家,受持讀誦、宣傳抄寫、恭敬供養藥師經,文殊菩薩說:「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

  有緣接觸藥師經的人,都應經常誦讀,理解經文的深刻含義,盡自己的能力為別人講解,把藥師經蘊藏的偉大意義揭示出來,讓更多的人得到好處。「開示」就是開啟、顯示之意。佛法真理,含藏在佛經之中,就像寶貯藏在盒裡一樣,掀開盒蓋,使珍寶示現出來,就叫開示。演說佛法,使人們領悟佛法真理,叫做演說開示。

  為了使藥師法更廣泛流傳、傳至將來,文殊菩薩號召大家抄寫藥師經,像供養佛一樣供養佛經。

  常用來供佛或供佛經的東西還有末香、花鬘、瓔珞、幡蓋等。

  末香是粉末狀的香,用各種名貴香料搗成,用來塗身、熏衣、塗地、塗牆等。在經書上灑香,表示對佛經的珍視。

  花鬘是並列著的一串串下垂的花,瓔珞就是珠玉等綴成的項鏈。一般寺院中塑的菩薩像,常有花鬘、瓔珞等裝飾品。花鬘、瓔珞使菩薩顯得華貴而莊嚴、親切而富有生活氣息。佛像前面可供這些東西,但佛像身上,不用這些裝飾,因為佛至高無上,使真理的化身,是樸實無華的。

  幡是直幅下垂得旗,幡上一般書寫佛經,所以叫經幡。蓋即圓頂的涼傘,可遮太陽、塵埃等,亦可造成靜穆的氣氛。

  為了表示對佛經的珍視和敬重,文殊菩薩教大家用五綵線作袋子盛放藥師經,然後供奉在乾淨高朗的地方,即經云:「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掃灑凈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

  彩,指彩色絲織物或彩色絲線。「五色彩」即五色線,合青黃赤白黑五色絲為一條絲縷。五色象徵如來五智,也像徵信進念定慧五法。五法貫攝一切教門,如修多羅貫串諸法一樣,用線做表徵,因為修多羅直譯就是線。五色線是密宗灌頂道場必用之物,也叫檀線、結線、金剛線。

  「囊」即袋子。「敷設」即鋪設、布置。「敷設高座」即在高處布置一個位置。把佛經放在高的地方,供人瞻仰,引起人的敬重心,也是保護佛經的辦法。

  能讀誦、講演、抄寫、供養藥師經,四大天王和許多天人就會到他的住處來守護,即經云:「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余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

  「四大天王」是守衛在須彌山四方的天王,本文前面講佛的世界時,已作過說明。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寺院山門一般都塑他們的像。天王護持佛法,亦護持誠信佛法的人們。

  「詣」即往、到,常指到令人尊敬的人那裡去;或指到達某種境界。這裡「皆詣其所」指天王及眷屬都到讀誦、供養藥師經的人那裡去。這是對佛法的敬重,也是對供養佛經的人的敬重。

  佛經代表佛法,佛經流行的地方,就是佛教正法流行的地方,這個地方的人們就會得到佛的加被和保護。有正法流行,邪門歪道凶神惡鬼就無法作祟。所以文殊菩薩告訴大家「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

  藥師經代表藥師佛正法,含具無比威力,能救助人們出離一切苦難,所以文殊菩薩稱之為經寶。佛經都是寶,此藥師經又是寶中之寶。凡是藥師經流行的地方,人們會過安寧幸福、吉祥快樂的生活,決不會有橫厄災難,不會死於非命,更不會有鬼神相擾。

  中國民間有「人死為鬼」、「鬼者歸也」的說法。一般認為,有福德的人死了可以成神,普通人死了就變成鬼。佛教不接受這樣的觀念,佛教把凡界的眾生共分為天、人、神、鬼、傍生、地獄等六大類。佛經中所說的鬼,是指六道眾生中的鬼道。鬼的種類很多,除永處於飢餓中的餓鬼外,還有夜叉、羅剎等。它們有神通力、能傷人甚至吃人。鬼接受佛法,就成為護法神,如天龍八部的夜叉,本經後面將要說到的十二葯叉大將。鬼中未接受佛法,本性兇惡的就叫惡鬼。凡有藥師經流行,有人受持藥師法,在藥師佛福德威神力攝化下,惡鬼不但不會危害人,反而成為佛的護法,所以,藥師經流行的地方沒有惡鬼。

  天、阿修羅、鬼三道又叫神道,他們都有人不具備的不可捉摸的力量。神道中,有歸順佛法的善神,也有惡神。凡藥師經流行的地方,只要信持藥師經,不會有惡神相擾。應當注意的是,佛教所說的神是眾生中的一部分,不是中國民間所謂的神仙。

  惡神惡鬼傷人常用手段,是用魘魅邪道迷惑人,使人正氣耗散、精力消減,身心交瘁而死於非命。在藥師經流行的地方,受持藥師法的眾生也會得到藥師佛及護法天王、天人、神將等保護,惡神邪神都不能幹犯,所以經文說:「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精」即精神、精力,「氣」即生氣、生命活力。

  如果有的眾生已受邪道迷惑,心意散亂,精神不寧,聽聞藥師佛的名號,正氣一生,邪氣自除。在藥師佛的護佑下,就能歸於正道,恢復身心安寧。所以經文說「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設」即假設,「如故」即恢復健康。受藥師佛正法鼓舞,可重新煥發精神,獲得無窮的生命力,身心安寧而快樂。

  綜上所述,這段經文中,文殊菩薩發誓弘揚藥師法,在法會上,文殊菩薩對釋迦佛說:「尊敬的佛!藥師法門既如此偉大,我理當發大誓願,要在像法轉時,以各種各樣的善巧方便,使一切有清凈信心的善良的男人、女人,甚至在夢中也能聽聞到藥師佛的名號,而有所覺悟。」文殊菩薩又說:「尊敬的佛!假如有人對這本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能領受其含義,堅持閱讀或讀誦,能為別人講解,使人得到開導指示;自己書寫或教別人書寫,對藥師經生恭敬尊重心;用各種花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歌舞等來供養藥師經;用五彩絲線結成袋子盛放藥師經,然後把周圍各處打掃乾淨,布置一個高的供壇,安置藥師經。由於以上種種,四大天王和他的部屬還有數不清的成百成千的天人都會護持他。」文殊菩薩接著說:「尊敬的佛!在此藥師經流行的地方,如果有人能夠對藥師正法領受行持,憑藥師佛本願功德,以及聽聞藥師佛名號能產生的巨大效驗,可以知道,那裡的人不會遭受意外的橫死,也不會被惡神惡鬼奪去精力和神氣,即便是有的已被奪了精氣,在藥師佛護佑下也會慢慢恢復精力,重新獲得身體和心靈的安寧和快樂。」

  3、供像的方法和功德

  聽完文殊菩薩的話,釋迦佛讚嘆不已。接著,佛又囑咐大家,造藥師佛像,恭敬供養,並告訴大家造像供像方法和功德。經云: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凈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凈食,澡浴香潔,著清凈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樂歌贊,右繞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獅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文殊菩薩發誓弘揚藥師法,釋迦佛非常高興,大加讚賞。佛對文殊菩薩說:「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意思是:正是這樣啊!正是這樣啊!確實正如你所說的那樣。

  釋迦佛肯定了文殊菩薩所說的供養藥師佛的意義和功德後,囑咐大家敬造藥師佛的像。

  佛教是無神教,不崇拜偶像,提倡智慧和覺悟。佛不是神,是覺悟了的人,是人們的導師和榜樣。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教既不崇拜偶像,釋尊為什麼又叫大家造藥師佛像呢?其實造像的目的和作用是為了用鮮明的形象引發人們虔誠的信念,啟迪人們內心的覺性。

  造像與供像

  佛教被稱作像教,因為佛教重視用有形的東西教化眾生。巍峨的廟宇、莊嚴的佛像、輝煌精妙的供具,是生動、直觀、有強大感染力的教化方式,可喚起人的敬仰心,震撼人的心靈。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歷代都有大量的佛教建築、佛教造像、佛教藝術品問世,為後代子孫留下數不清的瑰寶。各種佛教遺迹、佛教珍寶,都是用信徒的心血澆鑄成的,是民眾信念的結晶。佛教流傳至今,除了它內含的生命力外,佛經的保存、佛像的塑造和保存,也起了很大作用。釋尊深明此理,囑咐大家:「若有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

  造像之後,應將佛像安放在高顯潔凈的地方,恭敬供養。應「敷清凈座而安處之」,然後「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幢」也是一種供具,以木柱或石柱等為主體,用各種彩帛嚴飾,頂上安放如意寶珠。一般寺院都有較高大的石幢,上刻陀羅尼神咒,或刻佛經,用以鎮妖除魔。

  用花香、幢幡把佛像裝飾得莊重威嚴,是利供養,比利供養更要緊的是敬供養。

  釋迦佛告訴大家,敬心供養藥師佛,應該「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凈食,澡浴香潔,著清凈衣」。

  恭敬供養藥師佛,首先應齋戒。齋的原意是整潔身心,以示虔誠。在舉行莊嚴的儀式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不與妻子同房,保持虔誠的意念,叫齋戒。齋則清心之不凈,戒則禁身之過,清心寡欲就叫齋心。

  佛教中齋的本意是過午不食。戒律將進食的時間分為時和非時兩種:正午以前為時,可以進食;正午以後叫非時,不能進食。在正午之前食叫齋,過午不食之戒叫齋戒。

  齋法是佛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的。古代印度僧人都以乞食為生,為了減輕施食者的負擔,避免修行人貪食,佛規定出家人過午不食。專門修行的人,體力消耗不大,不吃晚飯不影響健康。事實上,體力消耗小的人,晚上少吃點,還會有益健康。中醫提倡晚上少吃,有「晚上少吃口,活到九十九」的諺語。後來由於寺院僧人都要從事生產勞動,晚上不吃飯會損害健康,所以一般寺院都開齋,晚上要吃飯。今天寺院的僧人都要從事繁忙的勞作,也必須吃飯,原始意義的齋戒,在寺院中都不硬性推行了。

  大乘佛教出於不殺生的考慮,要求教徒不吃肉。特殊情況下,為健康、為治病也可吃凈肉。所謂凈肉指不直接參与屠殺、不專門為自己屠殺的牲畜的肉。三凈肉即指眼不見其殺、耳不聞為我而殺、不疑為我而殺的肉類。通常也把禁肉食叫持齋。

  素食以蔬菜為主,蔬菜中有臭氣的叫葷,葷菜一般味道辛辣,所以又叫辛。葷辛也是佛教禁食的。常見的葷辛如蔥、蒜、芥、韭等,食後常遺口臭,念佛閱經則不恭敬,所以禁食。

  釋迦佛要求弟子供養藥師佛應七日七夜齋戒身心,七日七夜為佛事活動的常用時間單            


推薦閱讀: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九卷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七卷
姚來旺仗勢欺人 胡小哥怒斬奸商
賢愚經白話 寶天因緣品第十一
大白話教你營養學···如何理解碳水化合物?

TAG:白話 | 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