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陳按:這是天機斑竹的文章。說實話,學習七政四餘後,對於古代天文和曆法的興趣油然而生,並樂此不疲。雖然目前還是處在初級階段,但我相信憑我的毅力應該可以爬上一定的高度。在這裡轉載天機斑竹的文章,主要還是讓自己和感興趣的易友一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在這裡對天機斑竹的深厚學術造詣表示佩服,也說聲感謝。後來才發現天機斑竹有版權聲明,希望不要轉載。但是我想,學習這個的朋友本來就不多,好文章應該大家分享,特別後學更應該踏在前輩的肩膀上,前仆後繼,才能把易學發揚光大。
堪為天道、輿為地道。俗語說:『一流地師看星斗、二流地師看水口、三流地師滿山走。』一語道出堪輿學實與天文有密切關連。《地學仁孝必讀》一書中,以北斗七星之斗杓、二十八星宿及太陽躔度等天文現象,來解釋元運與挨星的起源,確實是令人著迷的主題。要看懂《地理仁孝必讀》卷一的【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字面意義,應不困難。但若要瞭解其背後的原理,則非要有一點古代天文基礎不可。
小弟對古代曆法及天星的研究,乃肇因於學習奇門遁甲。奇門之四千三百二十局與節氣有密切關係,而節氣乃因太陽在黃道上躔度所致,故當時為了找出奇門陰陽九遁之真正符合天體運行的起局,便一頭栽入曆法與天文的範疇。
但一路走來,因能討論的對象太少,頗感孤寂。此次慕羲兄上傳《地學仁孝必讀》,又再度挑起我心中這份衝動。小弟花了一些時間,採用天文星圖軟體,逐一驗證《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所述之星躔及北斗七星的數據,期能解開《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結論的正確性。
這項工作尚未全部完成,解析工作仍進行中,不過,經由小弟初步的驗證,《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所引用的《堯典》、《天官書》中所記載之唐堯時代的冬至日躔頗為正確。而令人興奮的是,從日躔正確度即可推演北斗七星與二十八星宿躔度與角度,進而推算古代月建及天、地、人三統的元運循環。有了這些資訊,便可以與挨星及現今元運及曆法來交叉比對,相信能釐清三元、三合的共宗起源。小弟準備把目前的心得上傳分享,才疏學淺,恐有疏漏,敬請各位不吝指教。
【第二節】古代天文學中的【天盤】
【十二次】十二次在天文上的意義為太陽躔次的宮次。將周天分成十二宮,每宮各三十度,日躔每一節氣行十五度。例如:冬至起【星紀】(丑宮)之初度;小寒起星紀之中。大寒、立春,日躔【玄枵】(子宮)之次。雨水、驚蟄日躔【娵訾】(亥宮)之次。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更,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誌,例如星紀有斗、牛兩宿,玄枵有女虛危三宿等。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星宿的廣狹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訖界限不能和宿與宿的分界一致,如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的兩個星次。古代創立的十二次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是用來表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位置,用以說明四季的變換,例如太陽在【星紀】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第二是用來說明歲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並據以紀年,例如說某年「歲在星紀」,次年「歲在玄枵」等等此外十二次的名稱大都和各自所屬的星宿有關,例如大火是次名,但在古代同時又是所屬星屬的名稱。又如鶉首、鶉火鶉尾,其所以名鶉,顯然和南方朱雀有關,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屬於這三次。【附註】:本文內容引用自http://darkbag.nease.net/timeworks/works16d.htm,若對古代天文曆法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參考該網站,以獲得進一步資訊。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是把全天連續通過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各以一個字命名。這就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二十八宿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自古以來天文學觀測恆星的基礎,是特殊天象出現時記錄方位的根據,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人民制定曆法和推測氣候變化的依據。如古人可以根據太陽在二十八宿的位置推算出一年的季節。又如人們認為初昏時參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等。其四象二十八宿的名稱如下: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心得
有了【十二次】與【二十八宿】的基本瞭解後,各位讀者便需要形成【天盤】的概念。以下解釋古代天文中【天盤】的實際形成架構: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戌時20時43分,其太陽躔【尾宿】14度33秒。小弟利用天文星圖軟體,繪出2004年【冬至】時的星圖。(請注意此圖所呈現的是由地面上【仰望星空】所看到的景象)剛看到此星圖的讀者,一定會覺得,哇!如此密密麻麻,怎麼觀看呢?其實古人就是經由每天觀測星象,來推演出中國的古天文、曆法、及堪輿學。
1、圖中黃色圓形即為黃道線。
2、圖中紅色圓形所標示的為太陽及【尾宿】的位置。
3、圖中亦標示出【北斗七星】的位置。一口氣將幾個重要的概念及名詞介紹過,也不知各位看倌的看法如何。先停一下,請各位給我一些意見回饋,好嗎?【歲差】地球的形狀並非正圓球,赤道略微突出,赤道的直徑比南北方向的直徑長43公里。在太陽和月亮重力的牽引之下,地球像是一顆巨大的陀螺,除了自轉之外,它的轉軸也在繞圈晃動,但一直保持和黃道面的23.5度交角,只是指向不停地變動而已。在力學上,這個現象稱為進動(procession),地球進動運動的週期約是26,000年。 "歲差"是什麼呢?在古中國的曆法上,歲差是指「冬至點」在恆星間西移的現象。希臘天文學家 伊巴谷斯(Hipparchus),在西元前第二世紀發現了歲差現象。中國發現歲差的第一人是南北朝的虞喜 (大約在330AD左右),但將歲差的因素,列人編曆的考量的第一人是《大明曆》的編著者祖沖之。《甘石星經》有冬至點(丑宮)在牽牛初度之說。根據歲差來逆推,可知最早二十八宿是制定於紀元前四百年戰國時代。
【三統四建】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所謂【三統四建】即指以【斗綱三合】的原則來推算曆法。請注意:這種方法極可能是黃帝時代的方法,即以北斗七星與二十八星宿、太陽躔度之十二次的角度,來判斷時令,天文與曆法相合。三統即是天、地、人三統,而每一【統】,俱有四【建】。所謂的【建】,亦稱為【斗差】。斗差乃是指天體運行,北斗七星與二十八星宿間的位置,會因【歲差】而改變,導致冬至節氣時,斗柄所指之方位會變化。而此變化會歷四次而成為一統。為了要闡述【斗杓】為因歲差而改變,我首先把複雜星圖只留下十二次及北斗七星,並繪成簡圖如下:【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戌時20時43分,其太陽躔【尾宿】14度44秒】Quote:先提一個問題:怎麼子丑寅卯的順序與2樓的12次相反呢?謝謝旺旺兄提醒,圖表中有關十二次的部份是誤植,已修正。有關子丑寅卯的順序,與24山是相反的。這是個好問題,小弟會在後面陸續說明,因為這是很多剛入門的人容易搞混的觀念。
Quote:尾宿15度15秒是太陽與尾的相對角度嗎?尾會隨著變化嗎?謝謝了。候星之法(即黃帝時代的天文推演曆法之法),為唐堯三代之法。古藉記載黃帝命羲和作曆,而【羲】暨【和】,皆候星之官也。璿璣玉衡,候星之器也;用【旦】、用【昏】、用【日中】,候星之時也。《周書》云:『紀之,定之方中,衛詩詠之,曰中日昃。』《春秋》云:『書之,言兵、言紀之、言葬,皆候天星也。』
《青囊經》云:『…天光下臨。』;《葬書》云:『藏辰合朔』;《果老星宗》云:『恩用難忌』;楊公云:『用元宮主』;賴太素云:『天皇紫微』;吳景鸞之著作《天河轉運》;冷無極之《洞天秘錄》;劉青田之《佐玄直指》,皆候星之法,雖在術家,實唐虞三代之舊法。候星之法,雖為唐虞三代之法,實為萬世不易之法,星象、曆法相合以攝天上之精氣為元運,而返地中之元陽,捨此一法,難入核心。自秦漢魏晉、迄唐宋元明,凡屬名家皆用之。但自從曆官失學,候星之法遂雜入他學。蔣大鴻先師作《天元歌》,使唐虞三代之法復洩於人間,惜自古鑽研術數者,對古代天文曆法、候星之法,少有涉獵,亦有深知此術者,仍恪守不輕洩的戒規。現今術數家,有幸可以借用最新科技來取代古代繁雜之推算方法,然古藉內容豐富,非有慧眼慧心者可以解譯。小弟才疏學淺,昐有志之士,能多多參與討論與分享。第二節 再談斗杓與月建與天、地盤
再談斗杓、月建與天、地盤在進入到驗證唐堯時代的天元時的日躔,仍需對月建及斗杓所指的方向,交待清楚。按《果老星宗》所記載的起斗杓之訣:『月建宮中起戌時,亥時便向次宮移。』
請各位記錄有幾個重要觀念:1、按古法,將周天分成365又1/4度,故太陽日行一度,斗杓所指亦必日移一度。太陽運行一周天,斗杓亦必旋一周天。根據此原則,則一年十二個月之月建、二十四節氣、逐日逐時,斗杓所指皆可推測。2、每年十二個月之月建,皆以【戌正初刻】斗杓所指定之。為了要以現代天文科技,來實踐古天文的架構,容許我再舉一個例子,來導引出很重要的觀念:【渾天寶照圖】與古藉中所有天、地盤的相關性及解讀關鍵。既然我們已經找到2004年冬至的日躔,我們便以2004年冬至那一日的戌時來驗證北斗七星的斗杓是否會指向月建(子宮),如果正確無誤的話,則可推算【大寒】建【丑】、而2005年的【立春】節氣則必建【寅】矣。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戌時正初刻為當天19時00分。下圖即是2004年冬至為12月21日,當天戌時正初刻19時00分的星圖。請您注意觀察幾項重點:1、 北斗七星的位置及其【斗勺】開口、【斗柄】的形狀。2、 周天十二次是左旋還是右旋?3、 太陽的位置。然後,再請您翻閱《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斗綱三合圖】(圖在下一樓)。
您會發現,北斗七星的開口方向居然與天文星圖上的不同(事實上是相反)。這是什麼原因呢?《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斗綱三合圖】《地學仁孝必讀》書中的【斗綱三合圖】請您注意觀察幾項重點:1、北斗七星的位置及其【斗勺】開口、【斗柄】的形狀。2、二十四山是左旋還是右旋?3、此圖中的二十八星宿分度是左旋還是右旋?各位讀者莫認為也不過是【仰視】與【俯視】的差別而已,幹麼要大費唇舌,講了這麼多!渾天寶照,候星舊法也,自傳書不傳訣,遂使珠星石隕,寶鑑塵封。古人能藉日月星辰為人造福,實恃此也。天,動者也,繪天為圖,動者不動矣。天盤附於地盤之上,實際上是一活盤。許多天星相關古藉確實有點出此觀念,但亦有許多術家,未曾將天地剖開,或誤將天盤列宿摻入地盤,地盤四維八干摻入天盤,遂致天盤之角亢混作地盤之角亢,地盤之子午混作天盤之子午。渾天寶照圖,實際上是以遠在天外的視野,觀測星辰,故其圖乃用以【俯視】,非以【仰視】也。渾天寶照圖的用法,則把地盤以羅經對準子午,然後將【天盤】置於【地盤】之上,猶以鏡置於地上,仰照天上星宿,而天象自在鏡中。也因此其二十八星宿、十二次及北斗七星之形狀,皆因鏡中反射而呈相反。瞭解此道理後,各位要能活用,因為古書上所描繪的星辰位置、左右旋、方向,都沒有特殊標示是【俯視】或是【仰視】,讀者要能舉一反三為要。但是,為什麼要採用【俯視】來表達這些星圖呢? 其中奧秘便在於【求得七政四餘其臨照地盤何方】。周天星垣及星宿,何時臨照及臨照何方,乃自唐虞三代以來的真訣,而整個元運的週期與這些星宿的位置、躔度是息息相關的。故要求得吉星照臨,不能直接仰觀天象,而必須把自己置身於天外,一若俯視星曜照射於大地河川,則星宿/元運/星辰之輝映,與所照之山巒、龍穴,歷歷如繪,列我眼前。瞭解此點後,讓我們再以2004年冬至19點00分的星圖,來製作由天外眼光俯視的【渾天星圖平面投影圖】:1、請注意圖上一條往右下傾斜的綠色線條,該線條指出由北斗七星的【斗杓】,其上接紫微垣的【帝星】,下連【大角】一直線往下,在戌正初刻,必指地盤月建,此例為冬至(仲冬),必指地盤上的【子】。2、戌正初刻,太陽照臨地盤上的【戌】,請各位詳察太陽所在位置及地盤上的【戌】。此乃戌正初刻也。3、此圖為天象的平面投影圖,北斗七星的開口形狀,將與 《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圖中相符。Quote:越王劍:天象並非亘古不變,大概如現代天文學所言,恆星間的相對運動所致,曆法所用已無法使用真實天象,一切都是虛擬星象。星座有了恆星星座與黃道星座之分,而斗杓也非古來定義的建子指丑,記得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已說明斗杓的偏移。因此,我建議天機兄不妨先研究古天象,最好是遠古一類,基本不用考慮一切天象變化。當今天象,套用這一理論對於研究來說並不直觀目前歲差是現今考古學最有力的年度檢驗指標,因為天象的改變是有跡可尋的。根據小弟此次推算的初步結論,唐堯時期至今,因歲差的關係,冬至節氣的太陽躔度已差兩宮有奇(即60度),故斗建當然也會差兩個星次。宋朝太史沈括於其《夢溪筆談》中提到:『以當今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皆不應天象,總由斗杓不當月建,須依歲差移易,大改曆法,事事釐正始得。』沈括之所以會有此論,臆測當時曆法月建與天象不合,乃因未作歲差之調整。就像現今羅盤上所列二十八宿躔度,有很多也未曾調整歲差的情形一樣。天文的驗證是可靠的,若各位熟悉古代驗證天文的候星之法,則用【旦星】、【昏星】、【中星】去核對古藉上的天文資料,即可得也。恕小弟不再贅述細節。Quote:候星之法(即黃帝時代的天文推演曆法之法),為唐堯三代之法。古藉記載黃帝命羲和作曆,而【羲】暨【和】,皆候星之官也。璿璣玉衡,候星之器也;用【旦】、用【昏】、用【日中】,候星之時也。【天星】與【三式】之研究人數,相較堪輿者,向來皆少。雖然我在本帖開宗明義就提到:『當時為了找出奇門陰陽九遁之真正符合天體運行的起局,便一頭栽入曆法與天文的範疇。但一路走來,因能討論的對象太少,頗感孤寂。』但自從發表此帖後,每天都期待有不同的人可以參與討論。感謝那些默默支持天機的同好們,小弟從點閱率可以看得出來,有不少人在瀏覽本帖內容;遺憾的是,參與討論的人仍然與我原本預期的還要少。也可能是,內容不夠充實、沒有談到重點所致。原本希望能從基礎談起,也讓那些過去沒有機會深入研究【天星】的同好們,能快速有一個概念,所以不厭其煩地闡述很細節的內容,深怕無法交代清楚。不過,追求快速入門、立即有收獲也是人性的表現。既然,慕羲兄上傳的《地學仁孝必讀》一書,已獲眾多人下載。很多基礎的概念及架構,其實不必多談。那麼,小弟就先把我當初在做《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的天文驗證時,有幾項大膽假設提出來,也歡迎各位先進能分享您的看法。針對這些項目,目前都還是假設,有些可能也是亂猜一通。1、北斗七星之形狀,像一支倒杖,在【天玉經】、【天元歌】、【青囊經】中,是否有那些內容,可能隱射北斗七星的候星之法呢?(此點其實是yongbin 兄在其【玄空理氣】的貼文中談到,小弟受到該文的啟發)2、挨星訣中以經四位起父母。若您詳察《地學仁孝必讀》書中【斗綱三合圖】、【三統三合圖】,則可以發現其【斗網三合圖】可能的局數為【申子辰】局、【寅午戌】局,都是經四位。而透過天機舉2004年冬至日躔為例,北斗七星之斗杓與天地盤形成之等邊三角形,恰好形成【經四位】的元運局數。那挨星與北斗七星所形成的四建、三統是否有關係呢?星光兄的發帖《地學仁孝必讀》一書中引用二十八宿名稱時,與《禮記·月令》及現在通行的二十八宿名稱有差異,其主要還是採用《史記·律書》的名稱,如不用昴、畢、觜、井、鬼、柳,而用留、濁、罰、狼、弧、注等。大家閱讀時應給予注意。Quote:旺旺:請教天機兄為什麼:用天統為子申辰形式。用人統是申辰子形式。用地統為辰子申式。Quote:
旺旺:多謝二位仁兄,但圖中除了【申子辰】、【寅午戌】、【巳酉丑】及【未卯亥】四局外。還有乾甲丁,坤壬乙,艮丙辛,巽癸庚共八局都能合三統才對呀?
Quote:
旺旺: 天機兄,從圖中能否推出為何現在是人統第三建的跨運時間與三九運或二八運之關係呢?推薦閱讀:
※副團職為何干7年?這9條教訓心得送年輕軍官
※通脈當歸四逆湯治療手腳冰涼心得
※空調維修記
※批命點滴心得
※不知不覺,24萬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