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官」的那些事兒:宰相,皇帝的「雞肋」?
如果將皇帝看作是一種職業,那麼,它或許是古代職業中最操勞的。可是,依舊有太多人在爭奪帝位的路上前仆後繼。為什麼古人這麼想當皇帝?對現實主義者而言,皇帝擁有最高的權力,他們難以抵抗這種誘惑;對理想主義者而言,皇帝是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治理國家——權力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權力與制度
但是,哪怕是「一言九鼎」的帝王,仍然有他頭疼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君臣關係的處理——哪怕是再小的國家,一個人也不可能處理完所有事務,因此就涉及到權力的下放;可人都是自私的存在,皇帝擔心臣子有二心,對自己的統治或有不利,所以,君臣關係的處理也就成了歷代皇帝不可避免的難題。
提到君臣關係,就不可能不談到朝廷的行政首腦,也不可避免會談到一個職位:它是中國古代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卻又不是一個具體的官名;它的具體名稱多達十餘種,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它就是「宰相」。
燧皇陵
作為古代朝廷的行政首腦,宰相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時正式確立宰相一職。但是,歷史上,除遼國曾有過「宰相」這個官職外,其他朝代的宰相職位採用的是其他稱呼:秦漢時期,行使宰相權力的官職是相國、丞相等;隋唐及宋朝,因三省六部制的實施,宰相職位由「三省」長官共同擔任,具體名稱如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參知政事等;明朝時,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內閣首輔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由此可知,作為國家政權的一個組織部門,「宰相」並不一定由一人擔任,人數多有變動。雖然皇帝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卻不可能去處理具體的行政事務,因此,宰相對任何一個政權都是不可或缺的,哪怕表面上沒有這個職位,也往往有事實上的宰相。
管仲紀念館
在宋太祖趙匡胤削弱相權之後,宰相的地位開始下降;可在此之前,宰相的地位之高,是一般大臣無可企及的。但是,誇張點來說,宰相對皇帝又如同雞肋一般——如果皇權與相權分配合理,國家政權肯定可以運轉良好。一旦劃分不合理,朝廷行政首腦成了擺設,皇帝的權力無人限制,國家多將走向戰事;此外,若皇權式微,國家又多半會走向滅亡。
更多有料、有趣的歷史,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正眼看歷史」,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宋朝人物趙普?
※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其實男人肚裡也能撐船!
※一百八十一、一個勵志典型的墮落
※山中宰相--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