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規律與共同外前行
聞法規律與共同外前行——中國文化書院演講
『2012年 12月23日上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是開經偈。
《大圓滿前行》的作者,按我們安多語,叫華智仁波切,康巴語是巴珠仁波切,稍有差別。這就像用廣東話和東北話念《心經》,音上雖然有些不同,但加持是一樣的。所以,發音不是什麼問題。
據《華智仁波切略傳》中說,他是觀音菩薩、夏瓦熱尊者和寂天菩薩三者合一的化身。菩薩和一般的文學家不同,他的作品具有加持力和攝受力,所以,《大圓滿前行》不僅讓修行人獲益,不學佛的人也都把它當作了解藏傳佛教的重要資料。
本論主要分兩部分: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內加行。在講這兩部分之前,首先介紹聞法規律。
聞法規律
我們在聽聞佛法時,要調整好自己的發心和行為。
1.發心
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一個大乘佛子在做任何善法時,首先要想到利益天下無邊的眾生,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聽一堂世間普通講座,老師講、學生聽,僅此而已,沒有人要求你怎麼發心。但是聽佛教的課程,且不說內容,發心都不能有偏差:講的人要想到,我今天講法,是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聽的人也要想到,我今天聽法,是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這就是顯宗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密宗發心要求觀五種清凈圓滿:傳法者圓滿,要觀作普賢王如來、無量光佛或蓮花生大士;聽法者圓滿,要觀作男女菩薩或勇士勇母;傳法地點圓滿,是極樂世界、鄔金剎土或東方現喜剎土;所傳的法圓滿,是大乘法;時間圓滿,是本來常有相續輪。
總之,我們不能把傳法者當成一般的人,把聽法者當成一般的人,也不能把傳法的處所當成娑婆世界的一塊平庸之地,要把這一切都觀想成清凈的。
2.行為
聽法時的行為,分所斷之行為和應取之行為。
(1)所斷之行為
所斷之行為有三種:法器之三過、六垢、五不持。
法器之三過
耳不注如覆器之過:聽法時耳根不專註,上師講法就像在反扣的碗上倒水一樣,一堂課下來,可能一句正法都聽不清楚。
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如果只是很敷衍地聽聽,沒有記在心裡,那就像漏底的容器倒進多少水都會漏光一樣,聽多少法也不會往心裡去。
印度當年有得了不忘陀羅尼的人,一聽就記住了。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重要的地方可以記到手機或筆記本上,以備將來複習。否則,聽的時候好像懂了,但過兩天就忘了。
雜煩惱如毒器之過:聽法時如果存有貪求名位的心思,或者處在嗔心、嫉妒等煩惱妄念中,那麼正法也就成了非法,對自心毫無利益,如同把上好的乳汁倒進了有毒的容器一樣。
六垢
傲慢:如果因為世間或出世間某方面有少許功德,就自認為了不起,覺得自己跟上師沒什麼差別,「他也是人,我也是人」,這樣就見不到自己的過失。因此要斷除傲慢,恆時謙虛謹慎。
無正信:不具備信心,就阻塞了邁進正法的大門,所以要具備不退轉的信心。
不求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不希求正法,也就不可能成就正法。
外散:在聽法過程中,一會兒想中午吃什麼,一會兒想下午做什麼,家裡的事、單位的事……人雖然坐在聽法行列,但心已經離開了教室,這樣得不到法。一定要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聽法。
內收:聽法時心僅僅受持個別詞義,就會得此失彼,不能了知全部,過於內收時,甚至會昏昏欲睡。
疲厭:一兩個小時的課是正常的,不要生厭煩心。有位老上師下午講課,從三點講到七點多,四五個小時下來,底下的人累是累,但都不敢動,規規矩矩地耐心聽完。所以,佛法難值難遇,聽的時候要有一種歡喜心,不要老是看錶。
五不持
持文不持義:有人只受持優美動聽的詞句,不分析甚深的意義,這樣不能使內心獲得利益。
持義不持文:有人只注重意義,輕視文字,這使得詞句和意義脫離,也理解不到意義。
未領會而持:不領會了義、不了義、秘密、密意這些道理而受持,會誤解詞句和意義,最終違背正法。
上下錯謬而持:如果上下錯亂而持,則違反了佛法規律,以致於處處覺得矛盾。
顛倒而持:內容明明是這麼講的,你卻顛倒地那麼去理解,於是滋生種種邪分別念,毀壞心相續。
(2)應取之行為
應取之行為也有三種: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他威儀。
依止四想
依據《華嚴經》的教義,我們應該把自己作病人想,把佛法作妙藥想,把上師善知識作明醫想,把精進修法作醫病想。
這四想的道理不難,但非常重要,修行中能夠依止它,也就基本有了一種很好的態度。
不過遺憾的是,現在有些人很顛倒,他把自己作醫生想,把上師作病人想。上師給他講法,他卻反過來教訓上師,「你的行為應該怎樣」、「你說話應該怎樣」、「你應該怎樣觀想」……這不是求學的態度。
具足六度
聞法過程中可以具足六度。
布施度:聞法前擺設法座、供花等,以及聽課的本身,是布施度。
持戒度: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講,是持戒度。
安忍度:聽課過程中忍耐各種困難、痛苦或疲勞,比如腰痛也一直忍著,這是安忍度。
精進度:聞法時滿懷信心和歡喜,態度積極認真,這是精進度。
靜慮度:心不散亂,專心諦聽上師所講的法義,是靜慮度。
智慧度:能夠了解、辨析上師所講的意義,是智慧度。
依止其他威儀
傳法時,傳法者的位置要高,聽法者的位置要低;聽者要具足溫順的威儀;要以歡喜、開心、恭敬的表情看著上師;要像品飲甘露一樣聽聞法義……
以上講了聞法規律。一個懂得發心、行為如法的聞法者,一看就知道受過佛教的教育。
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主要有五部分: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依止上師。
所謂共同不共同,有幾種意思:
外前行與顯宗共同,所以叫共同,內加行是密宗的不共修法,所以叫不共;外前行與薩迦、格魯等藏地各教派的修法一致,所以叫共同,內加行如上師瑜伽等的觀修方法與各教派不同,所以叫不共;外前行與聲聞乘的道理相同,所以是共同,內加行皈依、發心等是大乘的不共修法,所以是不共。大概這麼了解即可。
1.暇滿難得
暇滿難得分四部分講:
(1)思維本性閑暇
有人說:「人身有什麼難得?城市裡那麼多人。」
這種人身的確並不難得。佛說人身難得,是指具有暇滿修行正法的人身,這樣的人身難得。
所謂暇滿,「暇」是閑暇,「滿」是圓滿,遠離八種無暇,具足十種圓滿,就是暇滿人身。
八無暇是指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邊地、持邪見者、佛不出世和喑啞。無暇就是沒有閑暇修法,轉生到這些無暇之地,確實是沒有時間修行的。但現在的人不是沒有時間,是不愛修行,「你為什麼不修加行?」「我太忙了,沒空」——「沒空」只是借口而已。
八無暇處才是真的「沒空」。常常思維他們的狀態,我們會慶幸自己沒有轉生到那裡,進而善用這個人身,自由地修行佛法。
八無暇不是藏傳佛教的獨有說法,《佛說八無暇有暇經》里就有,也叫八難。遠離了八難的人身,不要空耗。
(2)思維特法圓滿
特法圓滿有十種,五種是依於自身圓滿的,叫五種自圓滿;五種是依於他身或其他因緣圓滿的,叫五種他圓滿。
五種自圓滿
所依圓滿:修行的所依是人身,沒有得到人身,就無法真正修行妙法,所以,生而為人是先決條件。
環境圓滿:佛法興盛的中土是修行的最好環境,沒有轉生到這種地方,就很難值遇佛法。
根德圓滿:五根中任何一根不具足,很可能成為自己修行的障礙,所以,必須具足五根。
意樂圓滿:業際顛倒的人,就是意樂不圓滿,他們的所作所為都違背正法。所以要調正意樂,不入於顛倒的業際中。
信心圓滿: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就沒辦法脫離輪迴和惡趣的痛苦,更無法解脫。
在座的應該都具足這五種自圓滿了,否則你不會來聽這堂課的。非佛教徒不愛聽佛學課。
那天在社科院的論壇上,我說:「從佛教高一點的角度看,所有眾生都是佛教徒。」
「為什麼,」有一個專家馬上說,「我們可不是佛教徒。」
我說:「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怎麼不是佛教徒呢?」當然,我是從廣義上講的。
五種他圓滿
如來出世:佛陀不出世的劫叫暗劫,佛陀出世的劫叫明劫,如今佛已出世。
佛已說法:有些佛出世,一劫中不說法,那時候世間沒有正法,但現在佛陀已為我們轉了三轉法輪。
佛法住世:佛陀雖已轉法輪,但如果佛法隱沒,就與暗劫無別了,幸好現在還有佛法住世。
自入聖教:雖然世間還有聖教,但如果自己沒有步入佛門,依然得不到教法和證法。所以要皈依。皈依和不皈依有很大差別。
師已攝受:即使皈依了,但如果上師沒有攝受,就不會懂得總結佛法要領而修行,所以也沒有什麼收益。
以上的八閑暇和十圓滿如果全部具足,就稱為具有十八暇滿的人身。
此外,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還講述了暫生緣八無暇和斷緣心八無暇,不被這十六種違緣所轉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能夠得到一個真正可以修行的人身,的確是非常難得的。
(3)思維難得之喻
從前,有一位童子聽法師講到這個道理以後,決心做個試驗。他把木軛扔到家門口的一個水池裡,自己也跳了進去,幾次三番想把頭鑽入木軛孔,但木軛漂來漂去的,始終不能如願。
「一個小水池裡尚且如此,」他想,「那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一隻盲龜,又是一百年才上來一次,怎麼可能值遇這木軛孔呢?」想到這裡,他相信人身確實難得,並專心修持這一法門,終獲解脫。
《涅槃經》等經典還講了其他比喻,比如「光壁撒豆顆粒難留」以及「針尖堆豆顆粒不存」等。
(4)思維數目差別
得到人身的眾生數目,是微乎其微的。
經典中說:「地獄眾生猶如夜晚繁星,而餓鬼則如白晝之星;餓鬼眾生猶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則如白晝之星;旁生眾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眾生則如白晝之星。」還有說:「地獄眾生猶如大地的微塵,餓鬼眾生猶如恆河沙,旁生猶如酒糟,阿修羅猶如瀰漫大雪,而人及天人僅僅如指甲微塵。」總之,善趣的身份少之又少。
以上介紹了人身難得。
不少人以為「人身難得」簡單,沒什麼可修的,其實這是一個很深的修法。
在我們藏傳佛教中,有人就專門修這個法,像金厄瓦格西,他一輩子修人身難得,並念了九億不動佛心咒。上師仲敦巴勸他休息,他說:「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我一想到此暇滿難得時,就覺得無有空閑休息。」
現在很多佛教徒都是早起晚睡,每天工作之餘,功課也沒有落下,這就是懂得了人身難得。當一般人還在把財富、事業當作人生的意義,或者認為「只要生存、活著就可以」的時候,他們卻已知道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把握好這個難得的人身,努力修行。
2.壽命無常
壽命無常分七個部分:
(1)思維外器世界而修無常
整個宇宙天體,我們的地球、山川陸地,沒有一樣是恆常的。如果「大爆炸」是這一切的起源,那麼因為有了那一刻的產生,將來註定會有毀滅的一天。如果這些看似恆常不變的東西都會消失,那我們所居住的房屋以及生活的場所,更沒有堅實性可言了。
這就是外器世界的無常。假如這種無常如「世界末日」一般突然到來,沒有人能躲得過去。有人跑來跑去想找個棲身之所,但地球都沒了,能躲到哪裡?要仔細思維器世界無常的道理。
(2)思維內情眾生而修無常
內情眾生,就是指上至天界有頂、下至地獄底層的所有眾生,這一切有生命的有情,沒有一個能逃脫死亡。
我們人也好,我們附近的旁生也好,有沒有一個降生了卻不必死亡的?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對這個註定會來的死亡,我們甚至從未懷疑過。
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不了解它,所以要多觀修有情的無常。
(3)思維殊勝正士而修無常
在這個賢劫中,從毗婆尸佛到釋迦牟尼佛,從二勝六莊嚴到八十大成就者,從藏地君臣二十五大持明等諸多成就者,到內地凈土、華嚴、禪宗等一代代的祖師們,都已經離開了世間。菩薩如此,阿羅漢如此,我們的上師高僧大德們也是如此。
我依止過的上師現在只剩一兩位了,其他的都已示現圓寂。現在住世的上師們,不久的將來也會離開,他們有不共的修證,有超越的境界,但仍要顯示無常。這些道理要常常觀想。
(4)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歷代的國王們就是世間尊主,他們都已離開世間了。就中國來說,從堯舜禹至唐宋元明清的所有帝王將相,現在只有歷史記載而已。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各個國家的領導換了多少?而他們也是無常的。包括我們身邊各層次、各部門的領導們,都是一樣。
(5)思維各種喻義而修無常
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來修習無常。比如春夏秋冬的交替,比如一個家庭的興盛、沒落和復興,比如每一個人的曲折人生,比如鄰居的轉換,比如寵物貓狗的變化……這些都是教授無常的老師。
總之,生際必死、積際必盡、聚際必散、堆際必倒、高際必墮,乃至親怨、苦樂、好壞等都是無常的。
(6)思維死緣無定而修無常
每一個人一出生就必定走向死亡,但死的方式、死的因緣和死的時間卻決定不下來。我們隨時都會死,坐車可能翻車而死,睡一覺可能醒不過來,昨天我聽說一個孩子突然昏迷,三天三夜還沒醒過來……所以說死緣無定。再怎麼樣,百年之內也會死。
(7)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我們隨時隨地要唯一觀修死亡,觀想行、住、坐、卧一切所為都是最後一次。吃飯時要觀想「這是最後一次吃飯」;走路時要觀想「這是最後一次走路」;說話時要觀想「這是最後一次說話」;睡覺時要觀想「這是最後一次睡覺」……要習慣這樣一種觀修。
有人以為這不吉祥,「烏鴉嘴,什麼最後一次,我活的時間還長著呢。」
其實沒什麼不吉祥的。觀修死亡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平時就修無常,所以得了癌症時,很容易面對。如果換作他人,要丟下那麼多財富,可能人沒死,精神已經崩潰了。
塔波仁波切有一個弟子,是大成就者,有人向他求法,但他一直不傳。經再三請求後他才說:「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就是最深的法。」那個人有些不解:「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算什麼深法?」但他慢慢思維進去以後,知道上師的確給他傳了最殊勝的竅訣。
印光大師的禪堂里有一個大大的「死」字。去年我讓一位書畫家也給我寫了個「死」字,學著大師的樣子,掛在房間里。結果好多客人都說:「哎喲,不吉祥,摘了吧!」我只好摘下來了。本來是想學印光大師的,但沒有學成。
不過對死亡這件事,就算不是修行人,提前想清楚也是有意義的。
四川省藏文學校的老師就給學生們講無常。有個從那裡畢業的女孩,生孩子遇到生命危險,已經沒救了。但她對家人說:「生命是無常的,老師講過,所以我有準備。遲早的事……我很感激我的老師。」「她非常優秀,」她的老師邊哭邊說,「可惜了。」
教育里有這些是對的。如果只教怎麼賺錢,生命里明明有死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卻沒有人提,就有所缺失。缺了這種教育,當學生們面對真實人生的時候,會感到迷茫和無助。
有人生了重病不敢去檢查,怕是癌細胞,怕從此失去一切,沒有膽量面對。這就是不了解無常的原因。如果有人講過,自己也修習過,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遲早的事」,像那個女生說的。當我們對死亡的認識和觀修,讓我們對那一刻已經有所準備的時候,它何時到來都無所謂了,「不過是換個單位而已,以前我在人間工作,今後換個地方」,僅此而已。
對無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樣的?
應當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樣。
格西在後藏的覺摩喀喇山修行時,岩洞口有一堆荊棘叢,常常掛到他的衣服。開始他想砍除,但轉念一想:唉,我也許會死在此山洞中,也不知道是否再有出去的機會,不如好好修行吧。當他出洞時又想:不知道是否還能返回這個山洞。於是一直都沒有砍除荊棘叢。
就這樣,他連續在這個洞里修行多年,最後已經獲得成就,可依然沒有砍除荊棘叢。
可能有人認為,修無常會影響積極的心態。其實正好相反,你修了無常,工作會更加努力;你修了無常,修行會更加精進。要知道,歷代的高僧大德們,也都是在無常的鞭策下獲得成就的。
在藏傳佛教的修行教言中,描述無常的竅訣非常多,也非常殊勝。像我以前譯的《開啟修心門扉》、《山法寶鬘論》,裡面都是大篇幅宣講無常。很多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也都儘可能地掌握各教派的無常教言,以此作為自己精進修行的助緣。
而如今我們修習無常,現實生活的實例已經夠多了。感情上的、家庭上的、事業上的,不用我多講,對此稍有了解的人,你去觀察生活,處處都是無常。
心情是無常的。今天心情好,很開心,笑容也燦爛,但明天可能就會愁眉苦臉,別人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也弄不清楚。身體也是無常的。有時候特別好,健康有力,有時候突然就垮了,不知道問題在哪兒。
法王在一首道歌里說:「如果你會觀察,整個世界的一切都是講授無常的最好教科書。」
3.輪迴過患
輪迴過患分兩部分:
(1)總的思維輪迴痛苦
人死後不是一了百了,必然會投生,有投生就離不開生死輪迴。輪迴是痛苦的。我們暫時的財富、美貌和快樂,都是以前的善業導致的,善業盡了,我們就會變得一貧如洗、可憐兮兮,甚至墮入惡趣感受難忍之苦。
(2)分別思維六道各自痛苦
六道是地獄、餓鬼、旁生、人間、非天、天人。
地獄之苦
地獄有十八大地獄:八熱地獄、近邊地獄、八寒地獄、孤獨地獄。
八熱地獄:復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
從復活地獄逐漸向下到無間地獄之間,就像高樓大廈一樣層層疊疊。這些地獄的地面與周圍全部猶如打造的燒鐵一般,從一落腳就沒有絲毫的舒適感,在熊熊烈火之中只會覺得火燒火燎,熱到極點。
這不是一般的高溫可比。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人不信,「因為我沒有看到」,但你看不到的東西多了,不能說看不到就不是真的。如果有人堅持「我不信」,那我舉個比喻。比如有個愚人不相信有監獄,而一旦犯法進了監獄,就不得不信了。那時候就晚了。
近邊地獄:在無間地獄四方,各有煻煨坑、屍糞泥、利刃原及劍葉林四個地獄。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四個,一共十六個。同時在東南等各個角上各有一座鐵柱山。
八寒地獄:八寒地獄處在雪山、冰川的環抱中,到處是狂風四起、暴雪紛飛。這裡的眾生,都是赤身露體遭受寒凍之苦。
八寒地獄有具皰地獄、皰裂地獄、緊牙地獄、阿啾啾地獄、矐矐婆地獄、裂如青蓮花地獄、裂如紅蓮花地獄、裂如大蓮花地獄。
孤獨地獄:孤獨地獄的處所沒有固定性,痛苦也是變化不定。有的夾在山岩間,有的困在磐石內,還有的轉生為人們日常使用的掃帚、地板、門、柱子等無情法形象,但也以識蘊感受痛苦。
餓鬼之苦
餓鬼有隱住餓鬼和空游餓鬼。
隱住餓鬼:隱住餓鬼分外障餓鬼、內障餓鬼和特障餓鬼三種。
外障餓鬼在數百年中,連水的名稱也沒有聽過,整日饑渴交迫,為尋找飲食四處遊盪,結果卻一無所獲。
內障餓鬼嘴巴小得像針眼一樣,本想開懷暢飲大海里的水,怎奈水卻無法流進它們那細如馬尾毛的咽喉,而且在喝水過程中,海水已被口中的毒氣一掃而光。
在每一個特障餓鬼的龐大軀體上,都居住著成群的小餓鬼,這些小鬼不停地啖食著大鬼。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不定的疾苦。
空游餓鬼:空游餓鬼包括妖精、王鬼、死魔、厲鬼、鬼女、獨角鬼等等。這些餓鬼始終處於提心弔膽、擔驚受怕以及恍恍惚惚的錯覺狀態,經常居心不良,精勤於害他的惡業。他們死後多數立即墮入地獄。
旁生之苦
旁生分海居旁生和散居旁生。
海居旁生,就是居住在大海里的動物。在散居旁生中,有的為人類所飼養,像牛、馬、豬這些,它們要感受役使和屠宰的痛苦;沒人飼養的野獸或鳥類,則要感受互相啖食或被捕殺的恐懼和痛苦,有些連吃口草都是膽戰心驚,毫無自在。
旁生是我們看得到的,要對它們生慈悲心。不過我們從小到大肯定都殺了不少生命,也吃過各種動物的肉,對此要好好懺悔。否則,我們今天是人,但做人的時候造了這麼多惡業,死後有沒有把握不轉生地獄、餓鬼、旁生?恐怕誰都沒有把握。
以上是三惡趣的痛苦。
人類之苦
人類之苦分三大根本苦和八支分苦。
三大根本苦:苦苦、變苦、行苦。
苦苦就是苦加苦,前面的痛苦還沒有結束,後面的痛苦又來了。比如,身體不好的時候,感情又受到傷害,里里外外出現各種壓力。
變苦,上午還開心,下午就傷心了,快樂總是瞬息萬變。
行苦,表面上我們正過得快樂,但享受的過程很可能成為造罪業的因,引來後世的痛苦,這叫行苦。
八支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不欲臨苦。
這每一個苦我們都感受過無數次了。如果地獄的苦我們想不起來,但活到今天,這樣那樣的苦肯定受了不少。細的解釋你們看看《前行》,應該會有感觸。
非天之苦
非天就是阿修羅。非天的嫉妒心重,忍受不了天人的受用圓滿,總是出兵與之爭鬥。
天人之苦
天人有死墮之苦。天人活著的時候應有盡有、快樂幸福,但死前七天會出現種種衰相,了知後世將轉生何處。這裡的七天相當於人間的七百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想想從前的快樂,再看看將來的悲慘境地,這種痛苦可想而知。
總之,在六道輪迴中,不管你轉生到哪一道都沒有快樂,真正的快樂是解脫。
朗日塘巴尊者了解這一切,一輩子沒有笑過。一次,侍者對上師說:「其他人都管上師叫黑臉朗日塘巴。」尊者說:「想到三界輪迴的痛苦,怎麼會有笑容?」
據說,有一天,一隻老鼠悄悄地來偷尊者曼茶盤上的一顆松耳石,可怎麼搬也搬不動,於是「吱吱」地喚來另一隻老鼠,它們一推一拉,將「成果」搬走了。看到這幕情景,尊者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除此之外,任何時候也沒有現過笑臉。
4.因果不虛
因果不虛分三部分:所斷之不善業、應行之善業、一切業的自性。
每一個眾生都是以各自所積累的善惡業為因,轉生到輪迴的善趣惡趣當中的。實際上,輪迴是由業力所生、由業果所成,上升善趣或下墮惡趣並沒有其餘作者,也不是由偶爾的因緣所生。為此,我們務必隨時隨地觀察善不善的因果規律,悉心畢力止惡行善。
(1)所斷之不善業
所斷之不善業分四部分:身惡業、語惡業、意惡業及十不善業之果。
身惡業:殺生、邪淫、不與取。
語惡業: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
意惡業:貪心、害心、邪見。
十不善業之果: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2)應行之善業
我們了知十不善業的過患之後,要厲行斷除,同時行持不殺、不盜等十種善業。
(3)一切業的自性
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議、千差萬別的痛苦和快樂,都是來源於各自往昔所積累的惡業與善業。
不僅是一般有情,佛陀顯現上也要感受果報;龍猛菩薩的圓寂,是因為以前割草時殺蟲的業所致;目犍連被外道毆打致死,是以前對母親不恭敬的行為所引起。可見,業網極其廣大,沒有誰能逃脫。
現在很多人不重視因果,這一點特別可怕。相信因果不虛的界限,應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
弟子們問米拉日巴尊者:「您最初是金剛持還是一位佛菩薩的化身?」
尊者說:「你們認為我是金剛持,說明你們對我有信心,但對正法來說,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邪見了。
「為什麼這麼說?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造了滔天大罪,當時想肯定只有墮地獄而別無出路了,於是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兢兢業業地修持正法,依靠密宗甚深的方便要訣,在相續中生起了殊勝的功德。
「如果你們能發自內心對因果深深誠信,像我那樣刻苦精進,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做到,這樣一來,你們相續中也會生起同樣的功德,到那時,你們也可以稱為是金剛持或佛菩薩的化身了。」
米拉日巴是藏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最了不起的上師,他的成就,就是從誠信因果而來的。
所以,我們要誠信因果,要以最大的悔心懺悔以前的罪業,認認真真地取捨善惡。雖然我們不能像出家人那樣守護凈戒,絲毫不染,但至少要斷除十不善業,盡量守護好居士戒,以此圓滿自己的人生。
5.依止上師
這一科判之前還有一章「解脫利益」,但內容不多,只是簡單介紹了解脫和解脫的分類。
(1)依師之必要
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來沒有提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歷史。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自我造就以及有膽有識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個也沒有。所以,佛法一定要由善知識開示,否則就很難通達其甚深意義。
如果連開車、做飯都要向老師學的話,修解脫道、求遍知佛果,就更需要善知識的引導了。
(2)依師之次第
依師之次第分三:
觀察上師
依止前先觀察上師是非常重要的,至少五六年。國外有上師講解說,一上來你不要急著去求法,先請他喝個茶、吃個飯,以朋友的方式了解他,觀察他的言行舉止,之後再決定是否依止。
但大多數的人不是這樣。就像現在所謂「閃婚」,他們依止善知識也是「閃依」。遇到一個仁波切就求灌頂,這種方式太危險了。依止上師比找生意夥伴嚴格得多,所以在結上法緣之前,一定要詳詳細細地觀察。
依止上師
觀察好了以後,接下來就是依止上師。依止時要如理如法,不能整天挑毛病、說過失,要盡量具足一個弟子所應該具備的各種條件,以三歡喜依止上師。
修學上師之意行
明確了怎樣依止後,要通過依教奉行來受持上師的意趣。
《前行》里講了三個故事,常啼菩薩依止法勝菩薩、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上師、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瑪爾巴羅紮上師,這三個故事非常經典、也非常精彩,為我們後學者在依止上師方面,提供了真實而確切的教導。
不過有一點我要提醒:我們最好依止行為如法的上師,因為他的行為你能夠理解,不容易生邪見。否則,大成就者另當別論,如果不是大成就者,行為上卻各式各樣的,可能開頭你會喜歡,但最後一旦信心變成了邪見或仇恨,彼此都很可憐。
如果是真正的成就者,他怎麼做,都有必要性在裡面。有位上師開示說,「作為仁波切培訓課程的一部分,他們應該去談戀愛,然後這個女孩應拒絕他,因為那時他才會知道什麼是苦。」他說自己二十歲時有過這麼一次經歷,「她給予了我非常珍貴的教導,我必須視她為使我覺醒的上師之一。」
在成就者那裡,這些確實是修行的助緣,不是什麼束縛,而且他們做起來,也很貼近世人的心理。
現在很多人不喜歡太保守的上師,像阿羅漢一樣,只是坐著,什麼都不說。他們不希望有距離。奧巴馬逛市場吃這個、吃那個,民眾一看,「啊,他跟我們一模一樣,選他」。上師也一樣,走下法座、貼近大家的時候,「啊,上師太慈悲了」,於是就有信心。
當然,這樣的上師也要有修證。不然過段時間,自己真的變成那個樣子,弟子們的清凈心也很難維持,說不定再也看不慣上師了。
總之,我們依止上師是為了求法,不論上師顯現為在家身份還是出家身份,我們都不要雜有太多的世間念頭,應該以三歡喜依止上師,以期得到上師的慈悲、智慧以及不可思議的境界。
米拉日巴尊者提到瑪爾巴羅扎名號時熱淚盈眶,法王如意寶提到托嘎如意寶時也是泣不成聲,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上師的智慧已經融入了他們的心。
所以,什麼時候,上師的智慧和加持融入了自己的心,你就會知道,這是以世間任何東西都無法回報的,你的心裡將充滿感激。那時候,上師的任何行為,也都會成為增上你的信心和智慧之因。
這是依止上師部分。首先是觀察上師,然後是依止上師,最後是修學上師的意行,這個過程要求我們用一生來完成。今天依止這個,明天依止那個,像新聞記者一樣到處採訪,這樣「依止」下去,什麼都得不到。
一定要如理如法、一心一意依止上師。
推薦閱讀:
※建設法規課程複習資料
※墓碑碑文的寫法規範
※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
※再說說《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修訂稿徵求意見稿)》